2018_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练习题新人教版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8-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课件新人教版

2018-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课件新人教版

二、新课讲解
名句赏析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用了向秀《思旧赋》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意思是 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 然地吟诵向秀的《思旧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 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这样既表达对当 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之情,又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以 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含意十分丰富。
写作为背我引景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二、新课讲解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 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 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 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 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 刘禹锡并称“刘白”。
四、强化训练
1. 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C )
A. 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 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 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 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 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四、强化训练
2.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 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了向秀《思旧赋》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意 思是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 世,只能徒然地吟诵向秀的《思旧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这样既表达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之情,又暗示 自己被贬时间之长,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含 义十分丰富。

部编版2018语文九年级上册 《诗词三首·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部编版2018语文九年级上册 《诗词三首·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部编版2018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2018年6月第1版 2019年7月第2次印刷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授课内容13 诗词三首授课月日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体会诗歌感情基调,并掌握名句。

(基础知识目标,重点,涉及积累拓展四)2.体会三首诗词的人创作背景、诗词内容,作者的情感,获得人生一定启示。

(阅读目标,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三和积累拓展五)3.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写作艺术。

(写作目标,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并掌握名句。

2.体会三首诗词的人创作背景、诗词内容,作者的情感,获得人生一定启示。

教学难点了解不同体裁诗词的写作艺术。

教学设想本课学习的三首诗词,一首乐府诗,一首七律,一首词,拟将教学重点放在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上的特点的解析上。

诗词的本质是抒情言志。

作者的情感是心声的流露,决定了作品的格调。

教学中拟引导学生把作者的情感基调,熟读成诵。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析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 3 课时教学用具希沃一体机教学素材《行路难》其一音频及视频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音频朗读(男声女声各一);《但愿人长久》古筝.wma;《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朗读.wma;《明月几时有》邓丽君wmv;与本课诗词配套系列图片。

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三首诗词的作家作品创作背景。

2.制作配套PPT课件(配套课件放在0826tp付费百度文库中)。

教学小结(课后填写)作业课文后思考探究及积累拓展;语文作业本;[教学步骤及过程] 课前出示课题PPT第一课时一、导入(配课题PPT)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宋词更是我国文化长廊上的奇葩,学习13课《诗词三首》将让我们从中一窥中国诗词的灿烂繁荣,领略一番诗词的魅力。

第三单元13诗歌--酬乐天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13诗歌--酬乐天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
回应题目,点明酬谢 之意,答谢友人并与 之共勉,表现诗人虽 遇挫折而意志不衰,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 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 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 和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
1.哪两句诗充满了哲理,揭示了新 生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自然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背诵与默写。
文本探究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 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心情:痛苦而又孤寂。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 怎样的现状?试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特点:用典。(用了什么典故?) 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
恍如隔世。 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 不胜感慨。
我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 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时光。 怀念旧友我徒然吟诵起《思旧赋》, 回到家乡才感到人事皆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万艘帆船驶过, 病树的前头已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我 暂且借这杯美酒振奋精神。
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首联)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颔联)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颈联)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尾联)
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
(2)读通诗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3 《诗词三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3 《诗词三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3 《诗词三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行路难》(其一)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追求。

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参考答案:首先,在结构上,本诗采用跳跃式的结构,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其次,本诗开篇就以夸张的手法领起,极写宴会的丰盛;“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巧用比兴手法,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同时,作者还巧用典故,引用姜尚、伊尹、宗悫等历史人物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悲愤与苦闷,同时又执着理想的情感。

最后,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是本诗的主旋律,这是本诗浪漫笔法的重要体现。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多年流放之后回到京城,思怀往事,展望未来,心绪难平中又有刚健昂扬之气。

这种复杂的情绪是通过哪些复杂的意象表现出来的?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示例]首联,用“凄凉地”“弃置身”回顾贬谪生活,流露出作者被流放多年之后回到京城的辛酸和愤懑;颔联,借“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感慨世事变迁,抒发了对故友的怀念和长期被贬终得还乡的无限感慨;颈联,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预示未来发展前景,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尾联,与友乐观共勉,表现出作者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

三、《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但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有感情地朗读,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参考答案:[示例] 1.上阕,面对一轮孤月,“明月几时有”,作者感到的是疑惑;继而,“把酒问青天”,作者带着自己的疑问对无言的孤月请教:“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沉默的圆月让作者变得惆怅而苦闷,“我欲乘风归去”,作者苦闷惆怅欲求解脱;“又恐琼楼玉宇”,则表现出作者的害怕和畏惧;而“高处不胜寒”,表现出了作者此时又由害怕转向矛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作者的苦闷惆怅最终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绪。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13课《诗词三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13课《诗词三首》

2.读通诗意。
金樽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 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 拔出宝剑四周环顾,心里是多么茫然。 想渡黄河,坚冰堵塞大川, 想登太行,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吕尚碧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 伊尹在受汤之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 如今身处何方? 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 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第二课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新课导入 “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 美好时刻。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明月与 诗词天生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让我 们来学习苏轼的咏月绝唱《水调歌头》。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巴山/ 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读通诗意。
我在巴山楚水这样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 落的时光。
怀念旧友我徒然吟诵起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 回到家乡才感到人事皆非。
2.读通词意。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 (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 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 上,又恐怕月宫里美玉做成的楼宇,高高在上,让人 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 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
【交流点拨】回应题目,点明酬谢之意,答谢友人 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 观的思想境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课件 (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课件 (共26张PPT)
今天听了你吟诵这首诗(指白居易的赠诗), 暂且凭着杯中的美酒振奋精神。
悲愤 伤感 豁达 振奋
首联:回顾自己贬谪生活
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凄凉地”和“弃置身”表达出辛酸,愤懑不平。
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运用典故:借助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前人的妙言警句,委婉含蓄地表达情感。
方法指导:了解典故出处、内容, 体会诗人用典的意图。
刘禹锡“诗豪”之称当之无愧。
你能从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找到例子来
印证他的“豪”吗?
《《 秋陋 词室 》铭

《《 再游 游玄 玄都 都观 观》 》
《《 乌浪 衣淘 巷沙 》》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贬谪第一年,就写出了这样一反悲秋 格调的诗,“一鹤排云”的形象表达了 诗人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
越 挫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越 勇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豪 情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满 怀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人感怀历史变迁,人世沧桑。 具有很深的借古鉴今的讽刺意味。
浪淘沙(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我被贬谪离开京城,在巴山楚水这样 凄凉的地方生活了二十三年。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 《思旧赋》;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 传说中的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018_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诗词三首》之《行路难》原文译文..

2018_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诗词三首》之《行路难》原文译文..

第13课《诗词三首》行路难行路难·其一【作者】李白【朝代】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朗读节奏划分】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⑴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⑵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⑶箸(zhù):筷子。

⑷“闲来”二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碧,一作“坐”。

⑸“多岐路”二句: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

安,哪里。

⑹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⑺云帆:高高的船帆。

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译文】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

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主题思想】《行路难其一》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3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3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品出诗味
2.朗读前四句。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 请借助注释把它找(概括)出来,并说说 所表达的感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 赋》 。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 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怀念 好友。 “烂柯人”指王质上山砍柴,观童 子下棋,棋局 终了,手中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已过百年。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怀 才不遇、屡遭贬谪及回到家乡物是人非的感 叹之情。
品味诗情
品味诗情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被贬官 在外多年,回京路上思怀往事,展望将来,心绪难平 中又不乏刚健昂扬之气。这种复杂的情绪是通 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凄凉的巴山楚水、“闻笛赋”和“烂柯人”,“沉 舟”和“病树”这些意象表现了作者难以平静的心绪; 而“千帆过”“万木春”等意象又表现出诗人刚健昂 扬的精神。诗人选取意象,无论是悲还是喜,无论是扬 还抑,“皆着我之色彩”,历历分明。
品味诗情
第三联,格调从沉郁中振起,抛开个人的 悲苦,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 度。“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一联堪称千古警语,充满哲理意味,尽显 空开激昂的气概。末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 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 表达了共勉之意。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 豪气,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 力。
品味诗情
1、齐读全诗,说说诗的每一联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诗的开头,刘禹锡紧承白居易诗的末联“亦知合 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起笔,概写自己“二十 三年”的被贬遭遇。巴山蜀水,代指贬谪之地。刘 禹锡在此之前曾任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奉节)刺史。 “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了多少艰 辛!“弃置身”三个字,点明是被放逐、被“抛弃”。 这一联,字里行间,表达了无限的辛酸和悲凉。第二 联,用了两个典故,写被贬归来的感触:当年参加政 治改革的诸多友人多已离世,自己孤身归来,物是 人非,恍若隔世,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刘禹锡【朝代】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朗读节奏划分】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kē)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zhǎng)精神。

【注释】
⑴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

用诗歌赠答。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见赠:送给(我)。

⑵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

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

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⑶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年)冬应召,约22年。

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置:放置。

弃置:贬谪(zhé)。

⑷怀旧:怀念故友。

吟:吟唱。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⑸到:到达。

翻似:倒好像。

翻:副词,反而。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⑹侧畔:旁边。

⑺沉舟、病树: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⑻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⑼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

长:增长,振作。

【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主题思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律。

此诗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诗歌鉴赏题】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诗中借用典故的一联,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情感。

(2分)
7、下列对颈联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沉舟”“病树”是诗人的自嘲,其中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

B.“千帆过”“万木春”,形象表明诗人对自己拥有光明前途充满信心。

C.“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富有生机的景象,表现诗人豁达襟怀。

D.蕴含了相信未来一定比现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一)6 、对友人无尽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现实的无限悲痛、惆怅之情。

7 、B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1.“翻似”在诗中的意思是。

(2分)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所到的地方。

B.“闻笛赋”借嵇康《思旧赋》体现怀念之前
C.以“烂柯人”表达诗人遭贬23年的感慨。

D.全诗表达诗人虽遭贬谪但依然乐观的精神。

1.(2分)倒好像
2.(2分)B
(三)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

(4分)
6、下列对本诗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人在扬州写了本首诗来酬答白居易的赠诗。

B、诗人离开巴山楚水之地已经二十三年了。

C、诗人在巴山楚水听到了吹笛声,勾起了他对白居易的思念。

D、诗人用敬酒来感谢白居易为自己唱歌。

7、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分)
(三)A 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四)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6.尾联中“长精神”的“长”意思是(2分)
7.对诗中颈联理解不恰当的一项()(2分)
A.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迅速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B.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豁达豪迈胸襟。

C.暗示事物在迅速发展,相信未来比现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D.“沉舟”“病树”和“千帆”“万木”对比,表达诗人哀伤自己的情感。

(四)振作 D
(五)、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

(4分)
6、“今日听君歌一曲”中的“君”是指(人名)。

(2分)
7、下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揭示的哲理最相似的一项是()(2分)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C、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D、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白居易 C
(六)阅读下列诗歌,完成第6-7题。

(4分)
6、加点的“歌”在诗中指。

(2分)
7、对尾联中“长精神”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喝了酒精神振奋,进而引发了浓厚的诗兴。

B、振作精神,乐观面对仕宦升沉与世事变迁。

C、有勇气重新审视自己在荒凉之地的悲惨境遇。

D、有心情欣赏千舟竞发、万木争春的美好景象。

(六)白居易写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B
(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6—7题(4分)
6.照应了题意的一句诗是(2分)
7.本诗体现出诗人的(2分)
6、“见赠”的意思是。

(2分)
7、诗人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要表达的是。

(2分)
A、对自己长时间被贬谪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B、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

C、为自己在荒凉的地方虚度了年华儿感到惆怅和忧伤。

D、要振奋精神,重新投入生活的决心。

(七)、6. 今日听君歌一曲
7. 豁达胸襟和坚定意志
6.送给(我)(1分)
7. B (2分)
(八)7.下列加点数字与本诗“二十三年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飞流直下三千
..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
...步,隔篁竹……。

D.皓月千里,一碧万.顷。

8.全诗表达了作者的胸襟和的态度。

(2分),, (八)7. C 8.豁达积极(乐观)
(九)7.诗中的“沉舟…病树”比喻(2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首刘禹锡酬答白居易的诗歌。

B.首联写作者被贬地方之荒凉。

C.颔联写作者被贬归来的感触。

D.尾联表达了作者乐观向上的决心。

(九)7.诗人自己。

(2分) 8. B(2分)
(十)7.作者是唐代家、哲学家,我们七年级时还学过他写的一篇文章。

题目为《》。

8.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作者点明被贬的地点和时间,表达了心酸和愤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