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行路难、水调歌头

合集下载

九上第三单元诗词三首(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

九上第三单元诗词三首(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
乘碧 舟溪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闲来:空闲的时候。来:语助词。忽复:忽然 又;乘舟梦日边:应是“梦乘舟日边”,因韵 律句式需要而颠倒。 问:说出诗中所用历史人物典故的含义。 (提示:着重这些人物的共同遭遇)
赏析: 姜尚,九十岁在磻溪上钓鱼,得遇文 王;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自己乘舟绕 日月而过。这两个都是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 而最终大有作为的人物。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典故,借古人的事例、言 论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念。
拓展延伸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通过今天的 学习,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做呢?结合你所积累的 诗词名句来谈谈你的生活态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作者简介
万向思维精品图书
•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彭 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 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 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 南常德)。
长风:一直顺利的风。会:副词。“一定、必 然”的意思。直:径直,直截了当,表示毫不 犹豫。济:渡。
这里运用了什么典故呢?
赏析: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 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写出诗人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 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 现理想抱负的坚定信念。
译文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 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 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 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
玉金 盘樽 珍清 羞酒 直斗 万十 钱千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赏析: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

《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13.诗词三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九上】一、行路难(其一)/李白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一、《行路难》李白【原诗】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主旨】全诗抒写了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李白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习题】理解性默写:1.《行路难》诗中象征了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壮志难酬的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2.《行路难》诗中用典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明君重用,成就功名的愿望的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3.《行路难》诗中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及感情的激荡变化的诗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4.《行路难》诗中写出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行路难》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诗正面写“行路难”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失意与无奈。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原诗】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赏析习题及答案

《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赏析习题及答案

13.诗词三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13.诗词三首一、行路难(其一)/李白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一、《行路难》李白【原诗】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背景】《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4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主旨】全诗抒写了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李白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赏析】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诗词三首《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巩固练习

诗词三首《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巩固练习

专题04 诗词三首一、知识梳理一、《行路难》1.文学常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风豪放、清新、飘逸,享有“诗仙”之美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杜甫有诗赞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其诗作大家熟知的有《静夜思》《秋浦歌》《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等。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语),可见其影响。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

李白以此为题的诗有三首,大约写于天宝三年(744)。

其时,作者应召入长安已两年,未能受到重用,“济苍生”“安社稷”的愿望无法实现,愤而写了这组诗。

课文所选为第一首,抒写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积累词语:茫然:迷惘的样子。

金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清醇的美酒。

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佳肴,美味的食物。

直:同“值”,价值,价钱。

箸(zhù):筷子。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姜太公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作者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歧路:岔路。

《淮南子·说林》里说,战国时杨朱见到歧路便哭起来:路在哪里呢?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会:当。

济:渡过。

沧海:大海。

3.整体理解第一层(前四句):美酒珍馐,无心享用。

第一层(中四句):欲为受阻,心存幻想。

第一层(后四句):行路虽难,壮心不已。

4.译文: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

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溪边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翻译、背景、主题

《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翻译、背景、主题

13.诗词三首赏析【部编版九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一、行路难(其一)/李白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一、《行路难》李白【原诗】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背景】《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4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主旨】全诗抒写了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李白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原诗】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诗词三首: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译文【部编版九上】

诗词三首: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译文【部编版九上】

九年级上13、诗词三首译文行路难(其一)译文:金樽中的清酒,一斗价值十千钱,玉盘里精美的菜肴,价值万钱。

(面对美酒佳肴我)放下杯子,扔下筷子,(烦闷得)吃不下饭,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漫然无所适从。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大雪却铺满了山岭。

闲时我学姜太公在碧溪上垂钓,忽又梦见自己像伊尹一样乘船经过日、月的旁边。

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径直挂上白色的船帆横渡沧海。

主旨:《行路难》全诗抒写了诗人深感仕途艰难,政治上遭遇挫折后,内心强烈的苦闷、抑郁和不平;诗人借“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的崎岖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执着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酬乐天扬州初席上见赠译文:巴山楚水之地,使人倍觉凄凉,二十三年遭受贬谪,被抛弃在这荒蛮之地。

怀念故人,徒然吟诵《思旧赋》,柯久谪归来,真如那在山中观棋烂了斧柄的王质返回家乡一样,恍如隔世。

沉舟之畔,正有千帆驶过,病树前头,却是万树争春。

今日听你赠的这首诗,暂且凭借这一杯美酒振作精神。

主旨:本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又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水调歌头译文:宋神宗熙宁九年的八月十五,(我)欢畅饮酒直至天亮,醉醺醺的,写下这首词,同时(借此)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思念。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担心不能承受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透进雕花窗户,照着不眠之人。

月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藏晴出,时圆时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主旨:《水调歌头》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优秀课件 实用PPT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优秀课件 实用PPT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 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和辛弃疾并称“ 苏辛”;其散文造诣亦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著有《苏东坡全集》和《 东坡乐府》等。
背景简介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 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 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 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 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 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诗词赏析 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把酒问月,引出思念。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 “无眠”——因思念而难以成眠。 “何事长向别时圆”——从月圆想到 人圆,再想到分别。 “但愿人长久”——渴望团圆。
诗词赏析
写作特色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 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与社会契 合的特点。上阕借明月自喻清高,下阕 用圆月衬托离别。把“天”“月”人格 化,亲切动人,朴实无华的语言如行云 流水,既有情趣,又有理趣,想象奇特, 境界旷远,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给读者 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只希望两人岁岁平安、健康长寿, 虽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高悬的明月。
婵娟,嫦娥,这里指代明月。 这两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 的祝福之情。
诗词赏析
主题句?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只要人能平安幸福,生命长 久,虽分隔千里,但共赏这一轮 明月,并互致慰藉不也是一种团 聚吗?这是词人自我安慰,也是 对亲人的劝导,同时也是对自己 政治遭遇的抚慰,表现出词人豁 达的胸襟与豪迈的情怀。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PPT课件(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

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PPT课件(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

原文: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注释: 塞:塞满、堵塞。 川:河道。 垂钓碧溪上:传说姜尚(姜子牙)在磻溪垂钓,遇到 西伯姬昌(即周文王),后被重用。 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在受到成汤的重用之前,曾经 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
译文: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
大雪却铺满了山岭。闲时我学姜太公在碧溪上垂钓, 忽又梦见自己像伊尹一样乘船经过日、月的旁边。
原文: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 歧路:岔路。 安在:在哪里。 济:渡过。
译文: 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现在要走的
路在哪里?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径直挂上白色 的船帆横渡沧海。
行路难(其一)
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 供奉翰林。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 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 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 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 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 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 一首,是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作品。
乐观向上
导思1.《行路难》一 诗体现了李白怎样的 风格?从全诗来看, 其感 情基调应该是 怎样的?
关键词: 理想
情感
导思2.本文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 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行路难(其一)》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1.反复朗读诗歌,获知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歌形象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3.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

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歌背景:《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年)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作,共三首,本文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目标导学二:赏析诗句,品味情感1.本诗的前四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状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感情的?明确:前四句写出“嗜酒见天真”的作者竟然在朋友的践行宴上,“停杯投箸不能食”,并“拔剑四顾心茫然”,写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

为了表现这种苦闷,作者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就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教学提示】可引导学生从诗歌情绪的起伏入手思考。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作者在这里并未渡河登山,那么这么说的用意是什么呢?明确: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他苦闷的原因。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

李白本是个积极处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

可是他受诏入京后,却没有被皇帝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两句化用了什么典故?用意何在?明确:前一句化用了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周文王的典故;后一句化用了伊尹受商汤聘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经过太阳旁边典故。

作者在此化用这两个典故,表明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作者化用典故刚刚有了信心,为何又开始感叹行路难?明确:当作者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

展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同时也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说明作者最终拥有了怎样的心境?明确:说明了作者又对前路充满信心,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作者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

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目标导学三:赏析本诗艺术手法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原因在哪里?明确:(1)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2)展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以及不畏前途艰险的豪迈。

可取之处诗句品析较细致,能够注重情感的变化,让学生体会百步九折的艺术特点。

不足之处如果能在品析诗句情感内容的起伏时加上朗读环节,效果会更好。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理解诗中典故,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3.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一、导入新课提问: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酬,即酬答,在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即白乐天,也就是白居易。

这首诗选自《刘禹锡集》,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刚离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

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译文】你为我举杯满酒同饮共醉,我为你拿起筷子击盘吟诗。

你写诗才华堪称国手也是徒然无用,命运不由人出不了头谁都无可奈何。

放眼望去别人风风光光,你却长守寂寞,满朝文武个个升官,你却独自蹉跎。

你的才名太高,按理说遭受点挫折也正常,但是遭遇二十三年的曲折,这磨难也太多了。

面对同病相怜的好友的怜惜,刘禹锡是怎样答谢的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感悟,理解内容1.请同学们根据注释,理解本诗内容。

明确: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2.根据诗歌内容,自由朗诵诗歌,揣摩诗歌情感。

3.学生展示读及教师范读。

目标导学二:联系白诗,体悟情思1.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承接白诗的哪句话?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承接白诗“二十三年折太多”。

“巴山楚水”代指被贬谪之地,“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多少艰辛。

“二十三年”概写自己被贬的遭遇,“弃置身”三个字,点明被放逐。

写出了长期遭贬被朝廷冷落的坎坷遭遇,表达了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2.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借助注释把它概括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明确:向秀作赋的典故和王质烂柯的典故。

“怀旧”句表达了对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悼念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悲痛怅惘的心情。

3.如何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此联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话而言?明确: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2)“沉舟”和“病树”指什么呢?明确: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3)这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明确:至此,刘禹锡的真正思想才显露出来。

白诗的意思是你长守寂寞独自蹉跎,真令人悲叹不已;而刘诗的意思是反过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作者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表现出开朗、豁达、乐观、坦荡的气魄和襟怀。

(4)此联被后人赋予的哲理意义是什么?明确:坎坷是暂时的,光明和希望必将到来,新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

4.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有什么作用?明确:末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白诗首联“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突出了作者豪迈奔放的气概。

知识小结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可取之处 1.巧妙联系白诗情感内容,理解刘诗的情感内容,强化了学生的理解并且在对比之中更深入地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2.诗中哲理理解较难,分层次逐步化解难度,学生把握较好。

不足之处没有把握好本课的契机,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延伸,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水调歌头》1.了解作品背景,熟读并背诵课文。

2.把握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3.体会词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内涵。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以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你能背一些咏月的诗词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千年以前,大文豪苏轼也在中秋明月下对酒当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他的词。

【教学提示】可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熙宁九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教学提示】词:是一种新体诗歌,盛行于宋代的一种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词按字数的多少大致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词有词牌,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有严格的字数和平仄要求,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

词的内容一般分为上、下片。

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代表: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代表:苏轼、辛弃疾。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词,把握节奏1.初读文本,借助工具书梳理字词。

2.教师范读或播放范读音频,学生模仿着读,并在朗读中把握朗读节奏。

节奏划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目标导学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小序交代了写这首词的时间和原因。

时值中秋佳节,月圆之夜,因此写月,古人见月思乡思亲,苏轼亦然,因此写此作来怀念自己的弟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