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小简译文练习与翻译积累
高中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50篇

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50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短小文言文翻译三

41. 翻译: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他人 赠送的丝绢,事情被发觉后,唐太宗说: “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 有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会贪婪到这 地步呢?”但还吝惜他有功绩,就不惩罚他, 只是还在大殿中当众赠送丝绢几十匹。大 理少卿胡演说:“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 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再送他丝绢?”唐 太宗说:“他是有人性的,获得丝绢的侮辱, 超过了接受刑罚。如果不知道惭愧,就如 同一只禽兽罢了,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 呢?”
“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
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
用来鞭责。”墨子说:“我也以为你是值得鞭
责的。”
41、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原文: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 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 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 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 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 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 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 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 何益?”
38. 翻译:子路拜见孔子,孔子对子路说: “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 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说以 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人赶上 呢?”……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 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 犀牛的厚皮。由此说来,又何必经过学习 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 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 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36、孟母三迁 原文: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 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 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 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 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 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 处吾子矣。”遂居焉。
一篇文言文翻译简短一点

一篇文言文翻译简短一点1.一篇短一点的古文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yín)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xíe)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jiē)夫!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任巴陵郡的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通顺,百姓和乐,许多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滕子京)就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建筑规模,把唐代名家和现代人的诗赋刻在它的上面,(并)嘱托我写文章来记述(重建岳阳楼)这件事.我看那巴陵郡的优美景色,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衔接着远处的山,吞吐着长江,水波浩荡,宽阔无边.早晴晚阴,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在岳阳楼所看到的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这样,(从这里)向北面直通巫峡,南面直通潇湘,降职远调的官员和失意诗人,大多在这里汇聚,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像那连绵不断的雨纷纷洒落,一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都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在长啸、猿猴在啼叫.这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的感情,担心(人家)说谗言、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满眼看到的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起来.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香草,小洲上的兰草,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动着金色的光芒,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人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尽头!(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都忘了,拿着酒杯迎风畅饮,真是喜气洋洋啊!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身居朝廷的高位就为他的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退身江湖的远地就为君主担忧.这进入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虽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文言文翻译专练

夫文言文者,古之遗言,载道之书也。
其辞简而意深,其句奇而意赜,非精通者不能窥其奥妙。
是以学者欲窥文言文之妙,必先练习翻译,以通其义,达其情。
今为之专练,以俾学者有所依循。
一、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言:“学之而又时习之,岂不快哉?有友自远方来,岂不乐哉?人不知我,我不愠,岂非君子之行哉?”二、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曰:“三人同行,其中必有我之师。
择其善者而效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原文: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孟子言:“得道则众助之,失道则众弃之。
众弃之极,亲戚亦叛之;众助之极,天下皆顺之。
”四、原文:《庄子·逍遥游》云:“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翻译:《庄子·逍遥游》中言:“蝉与学鸠笑之,曰:‘我跃起而飞,触于榆枋,有时不至而堕于地而已,何必要飞九万里而南行呢?’”五、原文:《史记·太史公自序》曰:“夫学者,所以求道也。
道不可求,而求之者,其道愈远。
道不远人,人自远之。
”翻译:《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夫学者,所以求道也。
道不可求,而求之者,其道愈远。
道不远于人之心,而人自远之。
”夫翻译文言文,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反复练习。
学者当以原文为本,以白话文为辅,细心揣摩,逐字逐句,方能使文言文之妙,跃然纸上。
吾辈当勉之,以期精通文言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峡文言文翻译简短

三峡文言文翻译简短三峡郦道元〔南北朝〕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阙通:缺;重岩一作:重峦)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溯同:泝;暮到一作:暮至)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绝巘一作:绝)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注释自:在,从。
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略无:毫无,完全没有。
阙:通“缺”,缺口,空隙。
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非: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xiāng):上,这里指漫上。
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
求鸭溺兔文言文翻译

昔有一人,家养一鸭,一兔。
鸭善游泳,兔善奔跑。
一日,家遭火灾,人急欲救鸭,恐兔随之溺死,遂以网罩兔,使不得随鸭入水。
鸭既得救,人乃放兔。
兔喜跃而出,忽堕深井中,溺死。
人乃叹曰:“吾欲救鸭,反溺兔矣!”译文:古时有一位长者,家中饲养了一只鸭子与一只兔子。
鸭儿擅长游泳,兔儿擅长奔跑。
某日,家中突发火灾,长者急忙想要救出鸭子,担心兔子随鸭一同溺水,于是用网将兔子罩住,使其无法跟随鸭子进入水中。
鸭子得以安全,长者随即放开了兔子。
兔子高兴地跃出网去,却不慎落入深井中,最终溺水而亡。
长者于是叹息道:“我本想救出鸭子,却反而让兔子溺死了!”此故事告诫我们,在行善时,往往因为过于急切或考虑不周,反而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正如长者救鸭之心可嘉,却因小失大,导致了兔子的不幸。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以此为鉴,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深思熟虑,以免好心办坏事。
又云:“智者不违天时,顺其自然。
”此长者救鸭之举,虽出于一片善心,却违背了自然规律。
鸭子天生擅长游泳,若非长者干预,兔子自不会随鸭入水。
长者此举,实乃人为干预,使得兔子陷入绝境。
由此观之,智者行事,应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
故事中,长者救鸭之心诚,却因方法不当,导致兔子的悲剧。
这让我们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学会分辨是非,不要盲目跟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正如古人所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只有具备智慧、仁慈与勇气,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避免因一时冲动而导致的遗憾。
此外,故事还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冷静,善于分析问题,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长者因火灾而慌乱,没有充分考虑兔子的特性,导致最终悲剧的发生。
若长者能事先了解兔子擅长奔跑,就不会用网罩住兔子,也就不会发生兔子溺水的事件。
这告诫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明智的决策。
总之,《求鸭溺兔》这则故事,通过一个简单的寓言,揭示了人生的诸多道理。
它提醒我们在行善时,要谨慎行事,顺应自然,善于分析问题,避免好心办坏事。
文言文短句翻译及注释

一、《论语·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注释:1. 学而:学习之后。
2. 时习:按时温习。
3. 说:通“悦”,高兴。
二、《论语·为政》原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人处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注释:1. 三省:反省。
2. 吾身:自己。
3. 忠:忠诚。
4. 信:诚信。
5. 传:传授。
三、《论语·八佾》原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翻译:八佾(古代舞蹈队形)在庭院中跳舞,这是可以容忍的,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注释:1. 八佾:古代舞蹈队形,由八行八列组成。
2. 是:这。
3. 可忍:可以容忍。
4. 孰:什么。
四、《论语·里仁》原文:富而不骄,贫而不谄,何如?翻译:富有而不骄傲,贫穷而不谄媚,怎么样?注释:1. 富:富有。
2. 骄:骄傲。
3. 贫:贫穷。
4. 谄:谄媚。
五、《论语·雍也》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注释:1. 己所不欲:自己不愿意承受的。
2. 施:施加。
通过以上翻译及注释,我们可以看出《论语》中的这些短句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
学习这些短句,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为人处世。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时刻牢记这些短句,将其运用到实际中,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淘渠记文言文翻译简短

淘渠记文言文翻译简短大观丁玄冬,益之先人镇蜀,城中积水满道。
戊子春,始讲沟洫之政,居人欣然具畚锸待其行。
俗子之无识者谤于里:“只论开浚,积泥通逵”,可若何?”先人闻之,不为衰止。
既污泥出渠,农氓争取以粪田,道无著留。
至秋雨连日,民不告病,士夫交口称叹,多向之议而谤者也。
后三十年,益忝世官,以春末视事。
夏暴雨,城中渠湮,无所钟泄。
城外堤防亦久废,江水夜泛西门,入城中。
两水合,汹涌成涛濑,居人趋高阜地。
又春夏之交大疫,居人多死,众谓污秽熏蒸之咎。
嗣岁春首,修戊子之令,邦人知畴昔便利,无异辞。
且补筑大西门外堤,引江水入城,而作三斗门以节之。
旧有汙池,积水日深大,行人不戒,误蹈犯,岁有死者。
凿此池,挹池之盈,以汇入大渠,筑短垣以护池岸,兹患遂弭。
是岁,疫疡不作,夏秋雨过,道无涂潦,邦人滋喜。
通达沟渎,毋有障塞,此长民之所当务也。
邑之有沟渠,犹人之有脉络也,一缕不通,举体皆病。
按图而治之,则纤毫无敢郁滞者矣。
益刊图以示后之君子,如有志于民意,诚欲令信,于斯图也,将有考焉。
翻译:大观丁亥年的冬天,我的父亲镇守蜀地,成都的街道上积满了污水。
戊子年的春天,开始重视(疏通)田间水道的要务,居民们高兴地准备好簸箕和锰等着疏浚河道的事情。
乡里没有远见的浅陋之人批评说:“只管开挖疏通沟渠,积下的淤泥堵塞通畅的道路,可怎么办呢?”父亲听到这些议论,并不为这些议论而停止挖沟的事情。
污泥从沟渠中挖出之后,百姓们争相挑去给土地施肥,路面上没有一点存留。
到了秋雨连日时,百姓再不抱怨道路泥泞不堪了。
一起称赞的士大夫,大多是先前议论说闲话的人。
三十年后,我担任跟父亲同样的官职,在春末到任。
夏天下暴雨,城中的沟渠被淹没,没有地方蓄洪和放水。
城外大堤早已失修,夜里江水在西门泛滥,灌入城中。
城里和城外的两股水汇合,水流汹涌形成波涛与急流,居民都跑到高高的土山上(避洪水)。
再者,春夏之交时发生大的瘟疫,居民大多病死了,众人认为是肮脏的东西熏染和蒸发的导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小简译文练习1.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录、释、理、添、删、缩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
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
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
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
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
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
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
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2.《梦溪笔谈·神奇·鳗井》原文:越州应天寺有鳗井,在一大磐石上,其高数丈,井才方数寸,乃一石窍也,其深不可知,唐徐浩诗云:“深泉鳗井开。
”即此也,其来亦远矣。
鳗时出游,人取之置怀袖间,了无惊猜。
如鳗而有鳞,两耳甚大,尾有刃迹。
相传云:“黄巢曾以剑佛之。
”凡鳗出游,越中必有水旱疫疠之灾,乡人常以此候之。
译文:越州应天寺有一口鳗井,在一块巨石上,高数丈,井口只有几寸宽,是一个石洞,深不可知。
唐朝时徐洞诗中说:“深泉鳗井开。
”说的就是这口鳗井,这井由来已久了。
井中鳗鱼有时游出井外,被人捡起来放在怀袖之中,鳗鱼也一点都不惊惶。
井中鳗鱼样子和一般鳗鱼相仿却有鳞片,两侧耳很大,尾部有刀伤一样的痕迹。
有这样的传说:“黄巢曾经用剑划伤了鳗鱼。
“只要鳗鱼游出井外,越州一带必定有水旱疫病之类的灾祸,当地人常常以此为征兆。
3.节寰袁公墓志铭(节选)孔贞运撰、王铎书于戏!慨日朝鲜失守,而登州从此多事矣。
读大司马节寰袁公抚登章奏,知老成御侮,其绸缪定倾如此,其周且蚕也。
孰使十六年来,海无传烽,亭有卧鼓,则惟公之赐。
使天假数年,则公将奋谋决策,焚冒顿之虎落,犁老上之龙庭,以抒我皇上东顾之忧。
而今已矣,惜哉!公以崇祯癸酉十月十一日卒于里。
讣闻,上赐祭葬如令。
其赠荫易名,侯部覆行,诚异数也。
公配宋夫人,后公二年卒,檄恩袱葬。
其子户部主事枢,以大宗伯董思白及南京掌院王觉斯二公所为状,属余铭诸墓。
公尝为苏司理,余国隣垊也。
嘉公功在社稷,铭其可辞!译文:呜呼!慨叹近日朝鲜失守,登州从此就无宁日了。
读大司马节寰公袁可立巡抚登州时的奏章,知道他处事老成可以抵御外敌,他谋划定策老成稳健,思虑周密又环环相扣。
谁让十六年来,海疆安定,沿边无事,就是拜袁公的努力所致。
假如上天再给几年时间,袁公可以竭力谋划定计,平定边患,破敌老巢,以解我皇东面的忧患。
如今都完了,真让人叹惜啊!袁公在崇祯六年(1633年)十月十一日在家乡去世。
消息传来,皇上恩赐、祭葬仪礼都按规矩办。
他的追赠、恩荫、谥号,爵位的赐予,都非同寻常。
宋公原配夫人宋氏,比袁公晚两年去世,皇命恩赐厚葬。
袁公的儿子袁枢任户部主事,用大宗伯董思白(董其昌)和南京掌院王觉斯(王铎)两位先生所写的行状,请我作墓志铭。
袁公曾任苏州司理,与我也算有同乡之缘。
这位伟大的先生功在国家,他的功绩值得铭刻彰扬。
4.刘大夏不循先例原文:东山刘公为广东方伯时,广中官库有一项羡余钱,自来不上库簿,旧任者皆公然取去,以充囊箧,相袭以为固然。
公初至,发库藏,适前任有遗下未尽将去者,库吏以故事白,云不当附库簿。
公沉吟久之,乃大声曰:‘刘大夏平日读书做好人,如何遇此一事,沉吟许多时,诚有愧古人,非大丈夫也。
“乃命吏悉附簿,作正支销,毫无所取云。
国库余钱历任私,刘公乍到也沉思。
丈夫何枉诗书读,愧对先贤命正支。
译文:东山刘公(刘大夏)担任广东方伯时,广东官库有一项“羡余钱”,从来是不入官帐的,前任官员都公然地拿走,收入自己囊中,沿袭下来把这种作法当然理所当然的。
刘公刚到,检点库藏,正好还有前任遗留下来没拿完的“羡余钱”,仓库官吏把以前的事情告诉刘公,也说不应当记入仓库帐目中。
刘公沉吟良久,终于大声说道:“我刘大夏平日读书做好人,怎么碰到这么一点事,就沉吟考虑了这么久,真是有愧于古时贤人,不算大丈夫啊。
”就命管理仓库的官吏都记入帐目,作正常的开销计算,丝毫也没有收入私囊。
国库余钱历任私,刘公乍到也沉思。
丈夫何枉诗书读,愧对先贤命正支。
5.燕京岁时记·冬至◎冬至冬至郊天令节,百官呈递贺表。
民间不为节,惟食馄饨而已。
与夏至之食面同。
故京师谚曰:“冬至馄饨,夏至面。
”按,《汉书》: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夏至阴气起,故不贺。
又《演繁露》:世言馄饨是塞外浑氏屯氏为之。
言殊穿凿。
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若如《演繁露》二氏为之之言,则何者为馄何者为饨耶?是亦胶柱鼓瑟矣。
译文:冬至,是要到郊外祭拜上天的节令,百官都会呈上颂贺的表章。
民间不大张旗鼓地过这个节,只是吃馄饨罢了。
和夏至时吃面一样。
所以京城俗谚说:“冬至馄饨,夏至面。
”另外据《汉书》说:“冬至日起阳气渐渐涨起,君王之道上升,所以要颂贺。
夏至日起阴气渐升,所以不颂贺。
”又有《演繁露》说:“世人有说馄饨是塞外浑氏和沌氏做出来的(所以叫馄饨)”。
这说法十分牵强。
馄饨的外形如同鸡蛋,十分类似于传说中天地浑沌时的样子,所以在冬至这天吃它。
如果真像《演繁露》中提到的浑、沌二氏做出馄饨所说的,那什么是馄,什么样饨呢?这说法实在是牵强附会。
6.【代滕甫辨谤乞郡状】苏东坡臣闻人情不问贤愚,莫不畏天而严父。
然而疾痛则呼父,穷窘则号天,盖情发于中,言无所择。
岂以号呼之故,谓无严畏之心。
今臣之所患,不止于疾痛,而所忧有甚于穷窘,若不号呼于君父,更将趋赴于何人。
伏望圣慈,少加怜察。
中谢。
臣本无学术,亦无材能,惟有忠义之心,生而自许。
昔季孙有言:“见有礼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
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
”臣虽不肖,允蹈斯言。
但信道直前,谓人如己。
既蒙深知于圣主,肯复借交于众人!任其蠢愚,积成仇怨。
一自离去左右,十有二年,浸润之言,何所不有。
至谓臣阴党反者,故纵罪人,若快斯言,死未塞责。
窃伏思宣帝,汉之英主也。
以片言而诛杨惲。
太宗,唐之兴王也。
以单词而杀刘洎。
自古忠臣烈士,遭时得君而免于祸者,何可胜数。
而臣独蒙皇帝陛下始终照察,爱惜保全,则陛下圣度已过于宣帝、太宗,而臣之遭逢,亦古人所未有。
日月在上,更何忧虞。
但念世之憎臣者多,而臣之赋命至薄,积毁消骨,巧言铄金,市虎成于三人,投杼起于屡至,倘因疑似,复至人言,至时虽欲自明,陛下亦难屡赦。
是以及今无事之日,少陈危苦之词。
晋王导,乃王敦之弟也,而不害其为元臣。
崔造,源休之甥也,而不废其为宰相。
臣与反者,义同路人。
独于宽大之朝,为臣终身之累,亦同悲矣。
凡今游宦之士,稍与贵近之人有葭莩之亲,半面之旧,则所至便蒙异待,人亦不敢交攻。
况臣受知于陛下中兴之初,效力于众人未遇之日,而乃毁訾不忌,践踏无严,臣何足言,有辱天眷。
此臣所以涕泣而自伤者也。
今臣既安善地,又忝清班,非敢别有侥求,更思录用。
但患难之后,积忧伤心,风波之间,怖畏成疾。
敢望陛下悯余生之无几,究前日之异恩。
或乞移臣淮浙间一小郡,稍近坟墓,渐谋归休。
异日复得以枯朽之余,仰瞻天日之表,然后退伏田野,自称老臣,追叙始终之遭逢,以诧乡邻之父老,区区志愿,永毕于斯。
伏愿陛下怜其志、察其愚而赦其罪,臣无任感恩知罪激切屏营之至。
7.《金史·冯璧》《金史》称:冯璧,字叔献,真定县人。
幼颖悟不凡,弱冠补太学生。
承安二年经义进士,制策复优等,调莒州军事判官,宰相奏留校秘书。
未几,调辽滨簿。
县有和籴粟未给价者余十万斛,散贮民居,以富人掌之,有腐败则责偿于民,民殊苦之。
璧白漕司,即日罢之,民大悦。
译文:《金史》称:冯璧,字叔献,真定县人。
小时候就聪惠不凡,刚成年就被补入太学成为太学学生。
承安二年考中经义进士,制策也是优等,被调任为莒州军事判官,宰相上奏请求将他留在京中校检文书。
不久,他被调任辽滨簿。
县里买粟米还有十余万斛没有付钱,这些米就分散贮存在民间,由富裕人家管理,米有腐坏损耗官府就向百姓追偿,百姓因此困苦不已。
冯璧报请漕司,当天就废除了这项规矩,百姓们非常高兴。
8.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被藏匿之药帖》内阁学士永公,讳宁婴。
疾颇委顿,延医诊视未遽愈,改延一医。
索前医所用药帖弗得。
公以为小婢误置他处,责使搜索。
云不得。
且笞汝,方倚枕想息。
恍愧有人跪灯下曰,公勿售婢。
此药帖小人所藏。
小人即公为臬司时,平反得生之囚也。
问藏药帖何意。
曰,医家同类皆相忌,务改前医之方以见所长。
公所服医不误,特初试一剂,力尚未至耳。
使后医见方,必相反以立异,则公殆矣。
所以小人阴窃之。
公方昏闷,亦未思及其为鬼。
稍顷始悟,悚然汗下。
乃称前方已失,不复记忆。
请后医别疏方。
视所用药,则仍前医方也。
因连进数剂,病霍然如失。
公镇乌鲁木齐日,亲为余言之,曰,此鬼可谓话识世情矣。
译文:内阁学士永公,名叫宁婴。
有一次他得了重病,请医生来治病也没有很快见效,他便换了一位医生。
永公想找之前医生开的药方却找不到了。
永公以为是丫环误放在别的地方了,就责使丫环去找来。
丫环却回禀说找不到。
永公准备责罚这丫环,正倚靠枕头休息、回想。
恍惚之中感到有人跪在灯下对他说,先生请不要卖掉那个丫环。
那药方是被小人我藏起来的。
我就是先生你做臬司时,平反冤情而得以活命的囚犯。
永公问他为什么藏药方。
这人说,医生们同行想忌,后来的医生肯定要改掉前面医生所开的药方来显示自己的本事。
先生您所服用的药没有问题,只是刚吃了一副药,药力还没有到。
假如后来的医生看到药方,必定提出相反意见以显示不同,那先生就危险了。
所以我悄悄偷走了药方。
永公正昏昏沉沉,也没有想到灯下之人是鬼。
过了一会儿才明白过来,悚然大惊,冷汗直流。
于是永公便对后来的医生说之前的药方弄丢了,想不起来了。
请后来的医生另写药方。
永公看新药方所用的药,就和之前药方是一样的。
接下来就连用了几副药,永公的病就很快痊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