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教案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送友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掌握诗歌大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赏析,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意象体会诗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体会诗歌中传达的惜别之情,培养学生珍惜友情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表达技巧。
2. 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古人或云游、或求学、或贬谪、或为官、或成边,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甚至终身不得相见,因而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他们常常设酒饯别,或折柳攀杨,或赠物送银,更是常常要吟诗作赋,以寄离情,所以送别诗便成为古诗当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送别诗一《送友人》。
2.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和杜甫井称“李杜”。
李白的诗歌表现出藐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其诗达到威唐诗歌艺术的巔峰。
留世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3.写作背景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zhé)多年,难以再会,因而古人很重离别。
士大夫送别,不光是备酒饯(jiàn)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或留给居者。
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題。
这是一首是送别诗,这首诗描写了李白在城外送别友人的情景。
4.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八下语文优质课 第六单元 六、课外古诗词诵读 - 送友人

《送友人》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意象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了解李白诗作的豪放风格。
2.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简单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情,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传统意象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课时安排:1个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提问导入: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有关离别的诗句有哪些呢?(由学生自主回答)从古至今,“离别”这个话题一直为文人墨客所诠释着,有亲人的离别、爱人的离别和友人的离别等,每每读到这些诗句,无限的离愁都会深深地感染着我们,那么是不是每一首离别诗都是充满伤感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送友人》,它会给我们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呢?(板书题目)二、诗人简介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我国古典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三、写作背景介绍李白平时送友人时,送客地点多在城东尧祠一带,此地是水陆通衢,交通要冲,又多酒肆,便于宴饮饯别,加之景色宜人,易发诗兴。
《送友人》亦写在尧祠前泗水边的石门路上。
四、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五、朗读诗歌,整体感悟诗歌1.读了这首诗,你能读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2.从哪句诗的哪个意象可以看得出来呢?明确:孤蓬万里征的“孤蓬”蓬草是一种很小很轻的草,随风飘飞,古人总喜欢用蓬草来象征天涯游子。
3.请问是诗人孤独吗?明确:不是,是即将远征的诗人孤独。
朋友还未远征,可李白就已担忧,说明诗人对友人非常关心,对这段友情非常珍视。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公开课说课稿4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公开课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却不写叙别,不写楼,而是直抒郁结,写出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全诗情感真挚,自然流畅,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以及对友人的祝福和期许。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他们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抒发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为基本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抒发,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学会珍惜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抒发,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情景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李白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4.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抒发,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友情的珍贵。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以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抒发为主,简洁明了地展现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以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诗歌的理解与表达能力为主要评价标准,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公开课教案4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公开课教案4一. 教材分析《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选自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课外古诗词诵读。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理解友谊的可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诗词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在解读古诗词方面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此诗的意境较为深远,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送友人》;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解读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友谊的美好,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并默写《送友人》;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解读古诗词,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音乐:准备与诗文相符的音乐,用于营造情境。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营造送别朋友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友谊的美好。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作品《送友人》。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诗文,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解读古诗词。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教案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有的小组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这可能是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没有充分交流、整理思路。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打算在下次活动中,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预演,确保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观点,以便在班级分享时表达得更清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情感表达和写作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诗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诗,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2.了解两首诗的作者、背景及诗歌意境。
3.学习并掌握两首诗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4.分析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古诗词进行简单的鉴赏和评价。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诗歌情感把握: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诗人在离别时的复杂情感,如《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所蕴含的深情厚谊。
-修辞手法辨识:对于古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学生可能难以辨识和理解其深层含义,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拟人手法。
-文化背景理解:学生可能对古代寺庙文化、禅宗文化等背景知识不够了解,影响对诗意的深入理解。
举例:《送友人》中“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两句,学生需要理解“班马”的含义及其在古代送别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如何通过马的鸣叫来表达诗人对友人离去的哀伤和不舍。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诵读、讨论等环节,让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的韵律分析:《送友人》是一首五言律诗,教学过程中需强调古诗的平仄、韵脚等韵律特点,以便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美。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感到惊喜。他们能够围绕“《送友人》中的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某些问题的设置上还不够精准,导致学生的思考方向出现偏差。因此,我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此外,对于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强调得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在修辞手法的讲解上,我应该多举例、多比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在难点和重点内容上多花一些时间,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主题为《送友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送友人》这首古诗的全文阅读、理解、赏析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介绍。《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情感。课程内容涵盖以下方面:
-意境的体会: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从而体会诗人送别时的情感。
-文化背景的拓展:介绍唐代送别文化,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历史背景,增强文化认同感。
举例:《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通过浮云和落日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祝福。教学中需重点讲解这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2024年李白《送友人》标准教案[4]
![2024年李白《送友人》标准教案[4]](https://img.taocdn.com/s3/m/39e8be97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a1.png)
2024年李白《送友人》标准教案[4]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选取李白名篇《送友人》进行深入学习。
该诗选自教材第四章《唐诗鉴赏》第二节,详细内容包括诗句解读、意境体会以及作者情感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送友人》字词、句式及诗歌结构。
2. 培养学生体会诗中意境,感悟作者情感。
3. 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中意境体会和作者情感理解。
教学重点:诗句字词解释、句式分析以及诗歌整体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友情思考,进而引入本课《送友人》。
2. 诗句解读:详细讲解诗句中字词、句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3. 意境体会:分析诗中景物描绘,引导学生体会诗意境。
4. 情感分析:讲解作者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作者与友人之间深厚友谊。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指导学生进行答题。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诗句解读:诗句原文、字词解释、句式分析。
2. 意境体会:诗中景物描绘、意境描述。
3. 情感分析:作者情感、友情主题。
4. 例题讲解:解题思路、答题技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送友人》中字词。
(2)分析《送友人》句式特点。
(3)简述《送友人》意境和作者情感。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手段以及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李白其他诗作,进一步解李白诗歌风格,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读深度2. 意境体会引导方法3. 情感分析细腻度4. 例题讲解针对性和实用性5. 随堂练习设计与反馈6. 板书设计逻辑性与清晰度7. 作业设计层次性与答案准确性8. 课后反思深刻性与拓展延伸实际性诗句解读深度是教学核心。
李白《送友人》教案[4]
![李白《送友人》教案[4]](https://img.taocdn.com/s3/m/fac51d1b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08.png)
李白《送友人》教案[4]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诗海拾贝》中的《送友人》。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全文翻译、诗句解析、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送友人》的内容和意义,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2. 通过对诗歌的鉴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古典诗词表达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诗句的深入理解,把握诗人的情感。
重点:诗歌的背景、全文翻译、诗句解析、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李白的画像,简要介绍李白及其诗歌创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讲述《送友人》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全文翻译: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翻译诗句,理解诗意。
4. 诗句解析:详细解析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诗人,送别好友,运用所学诗句表达情感。
7.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送别诗,分析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8.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送别诗,锻炼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送友人》2. 内容:背景、全文翻译、诗句解析、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诗句,写一篇送别友人的短文。
答案示例: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 作业要求:内容充实,情感真挚,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李白的诗歌艺术。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中的情感把握。
2. 实践情景引入中的学生参与度。
3. 作业设计中的短文写作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友人》教案
导入新课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学习目标
1、复习与李白有关的文学常识;
2、积累闻言词汇;
3、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5、背诵、默写诗歌。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的诗歌表现出藐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其诗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高峰。
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
代表作有《望
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qiāng进酒》等。
朗读诗歌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重点字词
【1】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2】白水:清澈的水。
【3】一:助词,加强语气。
名做状。
【4】别:告别。
【5】孤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6】征:远行。
【7】浮云游子意: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
【8】兹:声音词。
此。
【9】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10】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翻译诗歌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分析诗歌
首联:告别地点,景致优美
颔联:与友话别,深情关切
颈联:对仗工整,情意绵绵
尾联:班马长鸣,难舍难分
问题探究
1、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1】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
【2】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2、这首诗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请作简要分析。
“飞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写出了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漂浮不定,写出了游子行踪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游
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
3、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故人情”?
【1】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对友人的漫长孤独旅程和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之情。
诗歌赏析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
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
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
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
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
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小结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主题
这是一首意味深长的送别诗。
作者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营造出深情美好的送别气氛,抒发了作者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依依惜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