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灸法在临床应用

灸法在临床应用

灸法在临床应用在中医传统疗法中,灸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其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灸法是指利用燃烧的草药或者其他物质,将温热作用引入人体经络穴位,达到调理脏腑、平衡阴阳、壮阳气、祛病邪等疗效的治疗方法。

下面将从灸法的原理、方法、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灸法的原理**灸法主要是通过温热刺激经络穴位,进而影响人体的经络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经络是联系脏腑、气血的通道,气血通畅,则疾病自然消除。

而灸法可以通过热量的作用,疏通经络,激活经脉气血,改善机体阴阳失调,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灸法的方法**灸法一般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方法。

直接灸是指将燃烧的灸条直接对准患处或经络穴位,让热量直接传导到皮肤和经络,起到温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

而间接灸则是将药物灸贴敷于患处或经络穴位,利用药物的温热效应来温通经络、舒筋活络。

不同病症和患者个体情况,灸法的方法会有所不同,中医医师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灸法方式。

**灸法的适应症**灸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适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

常见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1. 风湿痛症:如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疼痛症状。

2. 内科疾病:如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月经不调等疾病。

3. 皮肤病:如湿疹、疮疖、痤疮等皮肤疾病。

4. 精神类疾病:如失眠、抑郁症等症状。

总之,灸法在中医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对于许多慢性病症或者功能性疾病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但在使用灸法治疗时,也需注意一些事项。

**灸法的注意事项**1. 灸前要确保患者情绪放松、气血顺畅,避免在饱食、过度劳累、酗酒后进行灸法。

2. 选择合适的灸具和药物进行灸治,不宜使用异物或不明药物进行灸疗。

3. 控制灸热时间和强度,避免灸烫伤皮肤,而造成不良后果。

4. 灸后要避免受风等,避免感冒或者引发新的疾病。

5. 持续进行灸治需间断,注意密切关注患者的体质变化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艾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应用规律研究

艾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应用规律研究
74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71
·综述·
艾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应用规律研究
郭梦,杨启帆,黄敏,黄旖,谭薪兴,马界(通讯作者 *)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摘要:目的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总结分析艾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运用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结合手 工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数库(WF)4 个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自建 库至 2019 年 5 月 31 日,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研究文献,对纳入文献关于灸法运用的中医证型、灸穴、艾灸方法、灸量等内容进行频数统计。 结果 共纳入的文献 104 篇,其中灸法应用涉及的中医证型有脾胃虚寒证、脾胃气虚证、肝胃不和证、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等;涉及的穴 位共计 39 个,总频次 392 次;其中中脘、足三里使用频次较高;涉及穴位使用频次多的经络有任脉、膀胱经;在常用艾灸方法中,以温针灸、 隔姜灸、温和灸及盒灸运用较多;在对灸量的描述中,艾灸时间、艾灸壮数、局部皮肤泛红、灸感等是主要的方式。结论 艾灸治疗功能性消 化不良适用于所有的中医证型,艾灸方法也形式多样,本研究纳入的文献在研究设计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文献质量偏低,还需要高质量试验 以进一步验证。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灸法;临床运用;综述 中图分类号:R318.1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71.032
研究对象符合罗马 III 或 IV“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研 究内容以灸法或灸法合并其他治疗手段为主要治疗方法;研究类 型为临床研究文献,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半随机对照试验、病例对 照研究、病例观察研究。 1.4 文献排除标准

艾灸治疗常见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肠痉挛症慢性肠炎结肠炎腹泻细菌性痢疾慢性阑尾炎便秘便血疟疾

艾灸治疗常见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肠痉挛症慢性肠炎结肠炎腹泻细菌性痢疾慢性阑尾炎便秘便血疟疾

我艾我灸——艾灸治疗常见病04611.胃、十二指肠溃疡【症状】胃溃疡是多在进食后30~60分钟出现的上腹稍偏左部位疼痛,并持续1~2个小时后方可缓解。

十二指肠溃疡多在空腹饥饿时或饭后2~4小时发作,于上腹稍偏右部位疼痛,得食而缓解。

凡溃疡病有节律性,疼痛自觉有压迫感、膨胀感、钝痛、灼痛、隐痛或剧痛,一般多呈周期性发作。

常伴见黑便或吐血、恶心、呕吐、嗳气、吞酸。

【自我诊断】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发生在夜间或饭前空腹时,进食后即可缓解;胃溃疡的典型表现多为疼痛发生在饭后1小时左右,之后逐渐缓解。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两者均伴有反酸、灼热、上腹闷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溃疡伴有出血时,可出现黑便,甚至有发生癌变的可能。

【施灸部位】中脘穴、章门穴、胃俞穴、脾俞穴、足三里穴用艾条灸5~15分钟,艾盒灸15~30分钟;天枢穴用艾条灸5~10分钟,艾盒灸10~15分钟;梁门穴用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艾盒灸10~20分钟;不容穴用艾条灸10~15分钟,艾盒灸10~20分钟(图11)。

【老中医的话】中医学认为,本病属“胃脘痛”范畴,俗称“心口痛”。

本病在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时,因饮食不节、饥饱、劳逸过度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或情志不舒、肝郁气滞、疏泄失司、横逆犯胃侮脾而致气血壅滞不畅,脾胃升降失常;或气滞血瘀,脉络受损所致;或由慢性胃炎(胃脘痛)转化而成。

 【温馨提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又称消化性溃疡。

医学上有无酸不作溃之说,因本病与胃液中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溃疡98%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球部。

临床当中多以十二指肠溃疡为多见,主要表现为周期性的上腹痛。

◎对出现幽门梗阻、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时,应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病因常由寒冷刺激、精神刺激、饮食不慎以及服用药物而引起,因此应注意调节饮食、合理膳食。

◎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可用双孔、四孔或六孔艾灸盒进行施灸,或艾条温和灸法,每次取3~5穴,艾条温灸各穴10~15分钟,或艾盒灸各穴15~3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2~3天再开始下一疗程。

灸法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研究近况

灸法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研究近况
中 图分 类 号 : 2 58 文 献 标 志码 : 文章 编 号 :0 4 7 5 2 1 ) 8 1 9 - 3 R4. A 1 0 — 4 X( 0 2 0 — 2 0 0
【 键 词 】 功 能 性 胃肠 病 关
灸法
综 述
治 疗 老 年 功 能性 便 秘 8 2例 , 双 侧 天 枢 、 巨 虚 、 三 里 , 次 选 上 足 每 灸治 2 n每 日 1 , 0mi, 次 7次 为 1 疗 程 , 3个 疗 程 , 有 效 率 个 共 总 9 . 。朱 永 刚等 ] 用 温 针 灸 治疗 肠 易 激 综 合 征 . 以 口服 马 1% 5 s 应 并 来 酸 曲美 布 汀 作 为 对 照 , 果 治 疗 组 总 有 效 率 为 9 . % . 于 结 00 0 优
管 活 性 肠 肽 均 用显 著改 善 . 间无 明显 差 异 , 照 组 治 疗 前 后 无 组 对 明显 改 善 。
1 艾 条 灸 黄 重 发 等 将 16例肠 易激 综 合 征 患 者 分 为 结 肠 . I 2 水 疗 加 艾 灸 、 用 结 肠 水 疗 、 用 艾 灸 和 药 物 对 症 处 理 4组 . 单 单 其 中灸 法 选 用 清 艾 条 温 和 灸 。 疗 4周 后 , 肠水 疗 加 艾 灸 组 的 有 治 结 效率 为 8. , 3 % 明显 优 于其 他 3组 , 不 良 反应 少 。 罗 莎 等 运 9 且
对 照 组 之 6 . %。 66 7 郭光 丽等 [ 应 用 温 针 灸 治疗 腹 泻 型肠 易 激 综 1 6 ]
功 能 性 胃 肠 病 (G D ) 临 床 表 现 主 要 为 胃肠 道 的相 关 症 F Is 状 , 马 Ⅲ标 准 Ⅲ将 F I s 为包 括 成 年 人 和 儿 童 在 内 的 8大 罗 GD 分 类4 5种疾 病 。 病 因和 发 病机 制复 杂 , 具 有 多 种症 状 重 叠 、 其 ] 并 多 变 或相 互 转 换 以 及反 复发 作 、 难 治 愈 等 特 点 , 药 治 疗 以 对 较 西

董氏针灸治疗案例

董氏针灸治疗案例

董氏针灸治疗案例董氏针灸治疗案例据统计数据显示,董氏针灸疗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疾病的方法。

以下是一个实际案例,展示了董氏针灸治疗的良好效果。

一位名叫王先生的患者,一直以来都在患有慢性胃炎的症状。

他经常感到胃部不适、胃酸反流、腹痛等症状,这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他曾尝试过各种药物治疗,但效果都不明显。

直到有一天,他听说了董氏针灸的疗效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他决定一试。

于是,他来到了一家董氏针灸诊所寻求治疗。

在诊所里,他被一位经验丰富的针灸师接待。

针灸师首先详细了解了王先生的病史和症状,然后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体检。

通过仔细观察和询问,针灸师发现了王先生胃气不和、胃蠕动减弱等问题。

针灸师认为这些问题是导致他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针灸师根据王先生的病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他使用了多个穴位进行针灸,包括足三里、神阙、足阳明胃经等穴位。

通过调理这些穴位,针灸师试图恢复王先生的胃气平衡,增强胃蠕动。

在针灸过程中,王先生只感到轻微的针刺感,没有任何疼痛感。

他觉得非常舒适,还有一种深度放松的感觉。

每次治疗持续约30分钟,期间王先生一直处于放松状态。

经过几次治疗之后,王先生开始逐渐感觉到症状的改善。

他的胃部不适感明显减少,胃酸反流的症状也大大减轻。

他可以正常进食,不再经常感到腹痛。

他感到非常高兴和满意,对董氏针灸的疗效感到非常惊讶。

随着治疗的继续,王先生的症状逐渐消失。

他胃病不再复发,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他感谢针灸师的细心治疗和专业技术,认为董氏针灸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治疗方法。

这个案例表明,董氏针灸疗法可以有效治疗慢性胃炎,减轻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都不尽相同,所以治疗效果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接受针灸治疗时,患者应该选择一个有经验的专业针灸师,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总之,董氏针灸疗法在治疗慢性胃炎的案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无疼痛,舒适,安全性高,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近年针灸治疗胃病的研究总结

近年针灸治疗胃病的研究总结

近年针灸治疗胃病的研究总结目的:近年胃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可总结出临床有用的针灸治疗方法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

方法:从各种文献中筛选出治疗胃病的针灸处方及具体方法,并寻找西医实验室证据,得出有效的疗法。

结果:发现近年在治疗胃病方面有许多创新方法,同时古人也有很多经验穴位可以借鉴。

结论:通过总结上述临床研究可以更高效地治疗胃病这一常见高发病。

标签:针灸;穴位;研究;胃病历代医家都对胃病的腧穴针灸治疗有过论述,但是太过分散,而且近几年随着胃病发生率的增高涌现出许多在这方面有成就的大家,对于治疗胃病的心得我们应该予以总结归纳,使其能更好的发展。

1 临床研究1.1 中西医临床配伍对照针灸治疗胃病的选穴配伍多种多样,疗效一般均优于西药对照组,如刘文全[1] 将6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

针刺组取穴为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胃俞、脾俞、太冲、气海、关元、天枢。

对照组选用吗丁啉10 mg,每日3次,连服1个月。

结果显示针刺组症状的总有效率为94.7% ,对照组为83.3%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

表明针刺具有促进并协调FD患者胃肠动力的作用。

吴耀持[2]取中脘、足三里穴,用阳中隐阴法治疗38例萎缩性胃炎患者,并与药物组进行疗效比较。

结果显示针灸组与药物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有效率分别为86.84 和84.21% ,而胃镜及病理活检综合疗效比较,有效率分别为81.58% 和84.21% ,两者统计学处理P> 0.05,临床无显著性差异。

骆乐[3]选择动力障碍性FD58例,随机分成2组。

治疗组针刺足三里、梁丘等穴治疗4周;对照组口服西沙必利治疗。

以上腹饱胀、早饱、暖气、恶心、纳差5项主症为观察指标,记录症状积分,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两种疗法均能改善动力障碍性FD患者的症状,对早饱、暖气、纳差的疗效针刺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刺治疗FD具有很好的疗效。

中医针灸调理脾胃缓解胃酸过多

中医针灸调理脾胃缓解胃酸过多

中医针灸调理脾胃缓解胃酸过多胃酸过多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症状包括胃痛、胃灼热感、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中医针灸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调理脾胃来缓解胃酸过多。

本文将介绍针灸治疗胃酸过多的原理、常用穴位及配合饮食调理等内容。

1. 针灸治疗胃酸过多的原理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吸收的关键脏腑,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和腐熟食物。

脾胃功能不良或失衡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胃酸分泌过多是其中的一种表现。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从而达到缓解胃酸过多的效果。

2. 常用穴位2.1 足三里(ST36)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胫骨下缘与腓骨前缘之间。

它是脾经的经穴,具有健脾益胃、调节消化功能的作用。

针刺足三里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减轻胃酸分泌过多引起的不适症状。

2.2 关元(CV4)关元位于下腹部,脐中点下三寸。

它是任脉的腧穴,具有和胃调中、健脾益气的作用。

针刺关元可以调理脾胃气机,增强胃部功能,减少胃酸的分泌。

2.3 中脘(CV12)中脘位于腹部正中线,距胸骨下缘稍向下三寸。

中脘是胃经的俞穴,对于胃部问题有很好的疗效。

针刺中脘可以舒缓胃部疼痛,平衡胃酸分泌,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不适。

3. 配合饮食调理除了针灸治疗外,饮食调理也是缓解胃酸过多的重要环节。

中医建议以下几点饮食调理方法:3.1 少量多餐胃酸过多的患者应避免大餐,而是选择少量多餐的饮食方式,每次餐量适当减少,避免胃部负担过重。

3.2 温热易消化食物选择温热易消化的食物有利于减少胃酸的分泌,如粥、煮熟的蔬菜、软炖肉等。

3.3 忌辛辣刺激食物辛辣刺激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增加胃酸分泌,患者应忌口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

3.4 注意情绪调节情绪紧张、压力大也容易导致胃酸过多,患者应积极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总结:中医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缓解胃酸过多方面具备独特优势。

针灸对胃肠动力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针灸对胃肠动力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针灸对胃肠动力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吴玲君1,孙建华2(1.南京中医药大学;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摘要:近年来,由于功能性胃肠病及胃肠动力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以及其治疗的局限性,针灸对于胃肠动力的改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文献报道针刺对于胃肠动力异常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针灸的作用机制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但至今仍不是十分明确。

对此,笔者就针刺对胃肠动力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对近年的文献做一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针刺;胃肠动力;治疗特点;作用机制针刺对消化系统疾病有着良好的疗效,根据杜元灏等统计的消化系统针灸病谱显示,涉及到针灸治疗的消化系统疾病多达56种,其中膈肌痉挛、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等30种疾病为针灸的优势病种[1]。

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针刺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有着令人满意的效果,而对其调节胃肠动力的机制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1针灸对胃肠动力的影响1.1针刺对胃肠动力的调节具有整体性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显示,针灸对胃肠动力具有良好的全面调整作用,它对食道、胃、肠的运动均有影响,同时对胃肠分泌、胃肠电节律以及胃肠免疫也有良性调整作用。

如电针“足三里”穴能显著提高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胃肠动力,缩短急性胰腺炎患者全结肠及各节段的结肠转运时间(CTT)[2],并能改善胃肠动力障碍大鼠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性,效应优于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3]。

针刺还具有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动物实验研究发现[4 6],针刺足三里还能有效提高胃黏膜血流,减少生长抑素的生成,抑制胃黏膜生长抑素受体基因表达强度,促进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加速损伤黏膜的修复,明显降低溃疡模型动物的胃溃疡指数(UI)。

近年来的大量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穴对外周血中的多种胃肠激素均有调节作用。

周惠芬等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和照海穴对慢传输便秘模型大鼠的结肠肌电频率与振幅的改变具有双向调整的作用[7]。

针刺足三里、天枢穴还能够提高或促进黏连性肠梗阻大鼠sIgA的合成和分泌,进而增强肠道局部免疫,有效保护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对肠黏膜的免疫屏障功能损伤起一定的保护作用[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 者在 不 同 时期 临床 表 现 也 不 同 , 而且 还 存 在 着重 叠 症 和 病 症 转换 现 象 , 因而 即 使将 促 胃肠 动 力 剂 与 内脏 感 觉 调 节剂 、 焦 虑 抗 和 抗 抑 郁 剂 等 合 用 , 难 以适 应 复 杂 的 个 体 差 异 。灸 法 治 疗 也 ]
疗 , 果 发 现 其 近期 总 有 效 率 与 1 西 药果 导 片 者 相 近 。 远 期 结 3服 但 ( 月 )总有 效 率 则 高 于后 者 。刘 旺蝶 【对 4 2个 I 4 j O例 卧 床 间 歇 用 拇 指 进 行 穴 位 顺 时 针 按 天 气 同
l 功 能性 消 化 不 良 灸 法 可 以增 强 功 能性 消化 不 良患 者 的 胃动 力 、调节 胃内分
天 枢 、 巨 虚 、 三里 , 温灸 器 组 以 电 温灸 器 为 辅 . 针 灸组 行 上 足 电 温
常规 温 针 灸 治 疗 , 果 电温 灸 器 组 总 有 效率 9 . 与 温 针灸 组 结 41 %.
F Is G D 具有 适 应 证 广 、 期 疗 效 显 著 、 期 疗 效 稳 定 、 有 效 率 近 远 总
摩 增 强 刺 激 , 后 在 施 灸 处 涂 以 石蜡 油 润 滑 , 果 3 灸 结 6例 当 日肠 蠕 动 明 显 增 强 , 无 腹 泻 , 效 者 诉 治 疗 后 腹 中温 热 舒 适 、 便 且 有 排
任 脉 之 中脘 及 神 阙 穴采 用 隔 姜 灸 法治 疗 功 能 性 消化 不 良 ,治 愈 率 6 %, 有 效 率 9 .%, 明 灸 条 配 合 生 姜 可 增 强 温 通 经 络 、 5 总 6 7 表 活 血散 瘀 之 力 , 而 取 得 较好 疗 效 。 艳 等 对 功 能 性 消化 不 良 从 史 ]
功 能性 胃肠 病 (G D ) F I s 主要 表 现 为腹 痛 、 胀 、 心 、 饱 、 腹 恶 早 呕 吐 、 泻 及 排 便 困难 等 …, 括 成 人 和 儿 童 共 8大 类 、5种 疾 腹 包 4
病[] 由于 F Is 2。 - 3 G D 发病 机 制 复杂 。 自又 具有 相 对 的独 立 性 和 各 发 病特 点 , 而且 同 一 种病 症 患 者 的 l 临床表 现 差 异 较 大 , 至 同 一 甚

15 ・ 46
中国 中 医急 症 2 1 0 1年 9月 第 2 O卷第 9期 JT M. e . 0 1V 12 N . E C Sp 2 1 , o.0, o 9


述 ・
灸法在功能性 胃肠病 中的应用
石 佳 刘 密 兰 蕾 张 国 山 常小 荣 △
湖 南 中医 药大 学 ( 南 长 沙 4 0 0 ) 湖 1 0 7
有 力 。 卫 华 等 将 功 能 性 便 秘 患者 随 机 分 为 两组 . 余 均取 穴 双侧
高 的 优 势 , 就 灸 法 对 F I s中 的 功 能 性 消 化 不 良 、 能 性 便 兹 GD 功 秘 、 易 激 综 合 征 、 食 的 治疗 优 势 综 述 如 下 。 肠 厌
患 者取 穴 中脘 、 三 里 、 足 内关 、 阴交 , 别 施 以 赵 氏雷 火 灸 和 普 三 分 通 清艾 条 灸 。结 果 发 现 , 氏雷 火 灸 治 疗 组 总 有 效 率 为 9 .% , 赵 6 7
脘 、 海 、 三里 )排 水 样便 者加 天 枢 。 疗 组 予 以 隔 药饼 灸 ( 气 足 , 灸 附 子、 肉桂 、 参 、 丹 红花 、 木香 、 连等 )针 刺 组 常 规针 刺 治 疗 。 果 黄 , 结 表 明 , 疗 组 疗 效优 于针 刺 组 。 灸 法 刺激 中脘 、 海 、 三里 穴 灸 用 气 足
灸 法 可 以 明显 改 善 肠 易 激综 合 征 患 者 的症 状 ,效 果 优 于药
物对 症 治 疗 和针 刺 治 疗 者 。 张 云波 等 “ 采 用神 阙穴 隔 姜 灸治 疗
腹 泻 型 肠 易 激综 合征 3 0例 , 果 总 有 效 率 9 . %. 于对 照 组 结 33 3 高
中图分 类 号 : 2 61 文 献 标 志码 : R4. A 文章 编 号 :0 4 7 5 2 1 ) 9 1 5 — 2 1 0 ~ 4 X( 0 1 0 — 4 6 0
【 关键词 】 灸法
功能性 胃肠病 综述
果治愈 3 3例 , 效 9例 。蒋 振 亚 等 【】 能 性 便秘 患者 采 用 腰 有 1对功 3 背 部 河 车路 走 罐 、神 阙八 阵穴 盒 灸 ,走罐 与 盒 灸 均 隔天 交 替 治
( 以饮 食 心 理 、 予 止泻 等对 症 治 疗 ) 7 . %。应 彬 彬 等 [ 治 疗 的 66 7 1 7 腹 泻 型 肠 易 激 综 合 征 。 疗 组 取 足 三 里 、 枢 、 阴交 穿 刺 针 埋 治 天 三
线 , 附 子 饼灸 神 阙穴 ; 照组 口服 蒙 脱 石 散 、 维素 , 以 1d 用 对 谷 均 0 为 1 程 。结 果治 疗 组 总 有 效率 8.% , 于对 照组 的 5%。赵 疗 8 4 高 6 琛 等 【 治疗 腹 泻 型 肠 易 激综 合 征 , 罗 天 益 灸 补脾 胃之 主 方 ( I 8 取 中
的 911 .%相 近 。
3 肠 易激 综 合 征
泌 、 轻 患 者 焦 虑 、 效缓 解 症 状 。 究 表 明 , 功能 性 消 化不 良 减 有 研 对 和 胃延 迟 排 空 患 者施 灸 足 三 里 、 内关 , 以加 速 胃排 空 胃内 固体 可
物 质㈣;接 受 灸法 治 疗 后 ,5 9 %的功 能 性 消 化不 良患 者 胃痛症 状 得 到 缓 解 [。S N S a — i [对 功 能 性 消 化 不 良患 者 雀 啄 灸 6 U h n bn等 7 】 3 中脘 、 海 、 气 内关 、 孙 , 果 发 现 具 有 调 节 胃肠 功 能 和 镇 静 作 公 结 用 , 明显 改 善 症 状 , 效 明显 优 于 吗 丁 啉 治 疗 者 。 章 振宇 取 能 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