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家族辈别续到壹佰零五代

合集下载

孟子家族世系

孟子家族世系

孟子家族世系《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

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9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42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

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33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2Z人有传人。

其他11人失传。

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

按宗法制,以始祖的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为小宗。

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知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从孟轲至以后的二十代均为单传,他们是孟轲-仲子-睾-寓-舒-之后-昭-但-卿-喜-镃-兴-尝-展-戫-敏-光-康-宗-揖-观,孟观即为孟轲的第二十代孙。

观生二子,长子曰嘉、次子曰陋。

嘉又生二子,长子曰怀玉,次子曰龙符,他们是孟轲的第二十三代孙。

从孟怀玉以下十代,即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又均为单传,即怀玉-表-斌-威-恂-儒-景-善谊-诜-大融-浩然。

浩然即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他是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

孟浩然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曰云卿,次子曰庭玢。

长子云卿又生二子,长子曰简,次子曰华,他们是孟轲的第三十五代孙,但孟简、孟华均无后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孙子—孟郊(唐代大诗人)之子孟常谦作为孟轲的第三十六代继承人。

孟常谦生二子,长子曰遵庆,次子曰元阳。

遵庆生一子,曰孟琯,琯生二子,长子曰方立,次子曰方迁,他们是孟轲的第三十九代孙。

从第三十九代至第四十五代均为单传,他们是方立-承诲-汉卿-贯-昶-公济-宁。

这时正值唐代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因战乱不断,孟公济携全家避乱于山东。

一0三六年,即北宋仁宗景佑三年,孔子的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被派到兖州为官,孟轲的家乡邹县正好在他的管辖区内,孔道辅认为,孟轲在儒家学派中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贡献最大,应当大加褒扬,于是,他到处寻找孟轲的后代,终于找到了孟公济的儿子孟宁。

孟姓最小辈分现在是多少代

孟姓最小辈分现在是多少代

孟姓最小辈分现在是多少代
是从孟轲算起的第56代排起,有50个字辈,可排到第105代。

从第50代起,孟氏开始有意识地行辈分。

孟氏族谱,是一本以表谱形式,记载孟氏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它要求族人要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谱,只作“外孟”处理。

《孟氏家谱》曰:“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

孟氏子孙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孔孟颜曾四大圣系共用同一行辈。

明代以来,孟氏族人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遵卑关系。

孟氏家谱到现在一共有七十五世,第一世是孟子,孟氏尊奉为“始祖”,第七十五世是祥协,1990年接任“亚圣奉祀官”,现居台湾。

孟氏族人名字中的辈份用字

孟氏族人名字中的辈份用字

孟氏族人名字中的辈份用字(2009-09-03 16:38:20)转载标签:辈份景瑞孟子世家谱族人孟氏世系孟姓孟氏族谱孟氏宗亲杂谈辈份起源在孟氏家族中,有着一条传统的祖规,即“辈份”的用字是很重要的。

无论是哪个支派,凡是不按辈取名的不准人谱。

这是“修谱事宜”中的重要一条。

同宗之间,晚辈对长辈是相当尊重的。

无论是相逢在天南海北,一提到姓孟都倍感亲切。

这也是源于始祖思想的“仁义”遗风吧。

首先请问对方是多大的,这并不是年龄,而是问辈份。

只要对方比自己辈份高,则不论年岁大小,该称呼什么就称呼什么,绝不能按年龄称兄道弟。

从历史上讲,不仅孟氏家族如此,也是中华民族每个姓氏尊敬长辈之传统美德的具体反映。

确立行辈之传统习惯由来已久,其目的是为了“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

据《孟子世家谱》记载,孟氏后裔的行辈在五十六代之前记载不明确,名字也不规范。

据同治本《孟子世家谱》记载,孟氏行辈的确立是从明景泰二年(1451年)亚圣五十六代孙孟希文始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并主奉祀事时开始的。

从五十六代“希”字至一百零五代“昌”字,共50个字,也就是五十代人辈份用字,这50个字是:孟子后裔世系及历代大宗嫡裔(2009-09-02 16:15:45)转载标签:嫡裔五经博士世系孟子邹县孟子世家谱孟氏族谱三迁志杂谈一代:孟子(事略),孟氏尊奉为“始祖”二代:仲子,宋郑和五年(1115年)追封为“新泰伯”。

三代:睾,邹之处士,隐居不仕,好静、多智虑,容貌俊仪,通五经,美词章。

四代:寓,朝召不受。

性忠厚淳朴,不骄侮人,善于与人交往,治家有道。

五代:舒,字子怀。

汉高祖时封“云中牧”。

六代:之后,隐居不仕。

七代:昭,为汉博士,博览经史,问贯古今。

八代:但,精易道,汉武帝时封“太子门大夫”。

九代:卿,汉代封淮阳太守,后仕至太傅。

十代:喜,字长卿,汉宣帝时举孝廉,仕至“郎官”。

十一代:鎡,抱道不仕,主奉祀事。

十二代:兴,汉朝仕至尚书郎。

十三代:尝,字伯周,汉和帝时举茂才,拜徐令,迁合浦太守。

孟子后裔世系及历代大宗嫡裔(孟氏网)

孟子后裔世系及历代大宗嫡裔(孟氏网)

孟子后裔世系及历代大宗嫡裔(孟氏网)孟子后裔世系及历代大宗嫡裔一代:孟子(事略),孟氏尊奉为“始祖”二代:仲子,宋郑和五年(1115年)追封为“新泰伯”。

三代:睾,邹之处士,隐居不仕,好静、多智虑,容貌俊仪,通五经,美词章。

四代:寓,朝召不受。

性忠厚淳朴,不骄侮人,善于与人交往,治家有道。

五代:舒,字子怀。

汉高祖时封“云中牧”。

六代:之后,隐居不仕。

七代:昭,为汉博士,博览经史,问贯古今。

八代:但,精易道,汉武帝时封“太子门大夫”。

九代:卿,汉代封淮阳太守,后仕至太傅。

十代:喜,字长卿,汉宣帝时举孝廉,仕至“郎官”。

十一代:鎡,抱道不仕,主奉祀事。

十二代:兴,汉朝仕至尚书郎。

十三代:尝,字伯周,汉和帝时举茂才,拜徐令,迁合浦太守。

十四代:展,字君城,不仕。

十五代:,汉桓帝时为济阳太守,汉灵帝时转太常,后至嘉平六年(177年)丁已,拜太尉。

十六代:敏,字叔达,汉时为新郡太守。

博学能文,有荷甑堕地不顾事。

十七代:光,字孝裕。

汉灵帝后期为讲部史。

昭烈定蜀拜议郎。

后主践祚,为符节令、屯骑校尉,长鲁少府迁大司农。

十八代:康,字公休。

魏明帝时为散骑侍郎,宏农太守,领典农校尉,渤海太守,给事中,散骑常侍、中书令。

后转监封广陵宁侯。

十九代:宗,字恭武。

三国时期吴国嘉和年令永宁,后为右御史,宝鼎三年为司空。

“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笋”之事。

二十代:揖,晋惠帝时为庐陵太守。

二十一代:观,字叔时,晋惠帝时为殿中郎,后为黄门侍郎。

二十二代:嘉,字万年。

晋代为安西大将军长史,后为江州别驾。

性无苟合,言无夸衿,为时所重。

二十三代:怀玉,晋安帝时封鄱阳县五等侯,后为阳丰县男,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将。

二十四代:表,字武达。

曾居南齐萧鸾马头太守,魏孝文帝时辅国大将军,南兖州刺史,后为豫州刺史,因战功封汶阳县开国伯,邑五百户,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平西大将军。

二十五代:斌,元魏孝文帝时为右丞相。

二十六代:威,字能重,仕元魏帝时为平北大将军,光禄大夫,后加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二十七代:恂,字修仁。

孟姓氏的辈分排列

孟姓氏的辈分排列

孟姓氏的辈分排列孟姓氏的辈分排列如下: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孟氏家谱》说: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

孟姓,多源流中华姓氏,汉族孟姓发源地在河南、山东两地,逐步繁衍播迁至全国各地。

古代兄弟排行次序为:伯(孟),仲,叔,季. 伯为嫡长子,孟为庶长子.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鲁国有孟孙氏,盖为鲁恒公之子庆父共仲之后. 本为”仲孙”氏,因弑君之罪,更为孟氏。

孟姓分布: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这三省的孟姓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46%。

其次分布于江苏、辽宁、山西、黑龙江,这四省又集中了28%的孟姓人口。

山东为孟姓第一大省,约占孟姓总人口的21%。

全国形成以鲁豫冀、东北为中心的两大块孟姓聚集区。

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间,孟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主要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回迁,尤其突出向东北的迁移。

孟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鲁冀京津、黑吉辽大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豫皖苏北部、山西东北部,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8%以上。

孟氏家谱的起源:(1)中国的孟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

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

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

(2)孟氏子孙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孔、孟、颜、曾”四大圣系共用同一行辈。

孟氏族人十分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遵卑的关系。

(3)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是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人开始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

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

孟氏族谱,是一本以表谱形式,记载孟氏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它要求族人要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谱,只作“外孟”处理。

四川孟氏辈分解密

四川孟氏辈分解密

四川孟氏辈分解密孟基林/整理孟氏宗谱分为大谱、共谱和小谱。

一、大谱为历代皇帝钦赐全国通用谱,从56代至105代的字辈依次为: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绪世昌。

二、共谱就是荆楚湘蜀联合修谱。

道光版续修40字辈:品大谱70代始:滋树炳坤基,英贤毓秀宜。

致中全性善,敦本重伦灵。

继述开良士,和平佑理师。

修齐祥瑞起,宏猷泰运期。

湖广龙符公系恭脉派衍班次移四川前20辈:50辈起恭房派所议班次:恭宽千选均,盛鸿念祖学。

思仲廷若三,春文之朝光。

恭房派各议班次:均荣公房派为:恭宽千选均同,奉于文若永。

子曰浩仲廷,学启大有光。

均政公房派为:恭宽千选均,奉才承用永。

志思仲文廷,宗钦大仁光。

宗钦大效光 [居龙溪]。

均寿公房派为:恭宽千选均,喜辛贵伏仲。

友必兴文、守世尧长光。

均秀三公房派:恭宽千选均,载宗志伸法。

永景仁廷加,正学世长光。

孟公四房派为:恭宽千选均,载鼎景崇惠。

永景仁廷加,正学世长光。

秀公五房派为:恭宽千选均,载宗才志仲。

永景仁廷加,正学世长光。

秀公么房派为:恭宽千选均,载宗才永春。

鲁定友兴文,祖福寿荣世。

孝先派衍资阳:良文克朝廷,万邦国世登。

昌有奇才能,必大学成章。

也有写:志良克文,朝廷万邦。

国世登昌,有奇才能。

必大(学)成章。

三、小谱就是各地分支谱牒。

广安邻水孟宸(舒文俊)昌平堂《孟氏族谱》本支系所用字辈,入川始议40字辈:59—98?忠尚为可继,显世永克昌。

三加文学士,一德启明良。

元善承天育,绍先锡国光。

广泽存儒体,钟仁开万祥。

公元1450年明景泰元年秋后续40字辈荣华富贵有,公卿爵禄香。

福寿乐大贤,仁义道延长。

耕读业唯本,孝弟敦伦常。

臣清保朝廷,立志定安邦。

作者:孟光熙 1911年附本支系未用字辈荆楚湘蜀联合修谱,续修40字辈:滋树炳坤基,英贤毓秀宜。

致中全性善,敦本重伦灵。

继述开良士,和平佑理师。

修齐祥瑞起,宏猷泰运期。

孟氏家谱

孟氏家谱

xx氏家谱一、行辈字《xx氏家谱》说: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也便于识别、记忆。

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

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

除赐给祭田、免除徭役,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

当时,立了“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弘”,为“宏”,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作为孔、孟后裔子孙的行辈字。

皇帝恩赐行辈字,孟氏族众都严格遵从。

明崇祯年间,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

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辈。

民国九年(1920年)冬,孔子76代世袭衍圣公孔令贻,和孟子73代世袭五经博士孟庆棠,又拟续了二十个世次行辈字,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报当时的北洋政府内务部批准,并咨行各省县布告周知。

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O五代。

亚圣后裔依世次按辈字命名,乃祖宗所定之家法,世族所立之规矩,孟氏后人务严格遵守。

二、xx氏家谱一世:xx(事略),xx尊奉为“始祖”二世:仲子,宋郑和五年(1115年)追封为“新泰伯”。

三世:睾,邹之处士,隐居不仕,好静、多智虑,容貌俊仪,通五经,美词章。

四世:寓,朝召不受。

性忠厚淳朴,不骄侮人,善于与人交往,治家有道。

五世:舒,字子怀。

xx时封“xx牧”。

六世:之后,隐居不仕。

七世:昭,为汉博士,xx经史,问贯古今。

孟氏宗谱

孟氏宗谱

孟氏家谱《孟氏家谱》说: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

”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也便于识别、记忆。

一世:孟子(事略),孟氏尊奉为“始祖” 二世:仲子,宋郑和五年(1115年)追封为“新泰伯”。

三世:睾,邹之处士,隐居不仕,好静、多智虑,容貌俊仪,通五经,美词章。

四世:寓,朝召不受。

性忠厚淳朴,不骄侮人,善于与人交往,治家有道。

五世:舒,字子怀。

汉高祖时封“云中牧”。

六世:之后,隐居不仕。

七世:昭,为汉博士,博览经史,问贯古今。

八世:但,精易道,汉武帝时封“太子门大夫”。

九世:卿,汉代封淮阳太守,后仕至太傅。

十世:喜,字长卿,汉宣帝时举孝廉,仕至“郎官”。

十一世:鎡,抱道不仕,主奉祀事。

十二世:兴,汉朝仕至尚书郎。

十三世:尝,字伯周,汉和帝时举茂才,拜徐令,迁合浦太守。

十四世:展,字君城,不仕。

十五世:戫,汉桓帝时为济阳太守,汉灵帝时转太常,后至嘉平六年(177年)丁已,拜太尉。

十六世:敏,字叔达,汉时为新郡太守。

博学能文,有荷甑堕地不顾事。

十七世:光,字孝裕。

汉灵帝后期为讲部史。

昭烈定蜀拜议郎。

后主践祚,为符节令、屯骑校尉,长鲁少府迁大司农。

十八世:康,字公休。

魏明帝时为散骑侍郎,宏农太守,领典农校尉,渤海太守,给事中,散骑常侍、中书令。

后转监封广陵宁侯。

十九世:宗,字恭武。

三国时期吴国嘉和年令永宁,后为右御史,宝鼎三年为司空。

“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笋”之事。

二十世:揖,晋惠帝时为庐陵太守。

二十世:观,字叔时,晋惠帝时为殿中郎,后为黄门侍郎。

二十二世:嘉,字万年。

晋代为安西大将军长史,后为江州别驾。

性无苟合,言无夸衿,为时所重。

二十三世:怀玉,晋安帝时封鄱阳县五等侯,后为阳丰县男,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将。

二十四世:表,字武达。

曾居南齐萧鸾马头太守,魏孝文帝时辅国大将军,南兖州刺史,后为豫州刺史,因战功封汶阳县开国伯,邑五百户,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平西大将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