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沿海地区土地沙化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沿海滩涂退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沿海滩涂退化及影响因素分析王刚【摘要】沿海滩涂退化,亦可称之为沿海滩涂生态环境恶化,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或是人类对沿海滩涂资源过度以及不合理利用而造成滩涂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滩涂资源逐渐丧失的一系列现象和过程.沿海滩涂退化表现在三个方面:自然侵蚀和人工侵占严重;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恶化;污染严重,沿海环境恶化.沿海滩涂退化不利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明确沿海滩涂退化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探索防止其退化的有效对策.【期刊名称】《中国渔业经济》【年(卷),期】2014(032)001【总页数】6页(P53-58)【关键词】沿海滩涂;退化;生态环境;影响因素【作者】王刚【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政法学院, 山东青岛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农业科学中国渔业经济 2014 年第 1 期第 32 卷沿海滩涂退化及影响因素分析王刚 (中国海洋大学政法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摘要:沿海滩涂退化,亦可称之为沿海滩涂生态环境恶化,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或是人类对沿海滩涂资源过度以及不合理利用而造成滩涂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滩涂资源逐渐丧失的一系列现象和过程。
沿海滩涂退化表现在三个方面:自然侵蚀和人工侵占严重;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恶化;污染严重,沿海环境恶化。
沿海滩涂退化不利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
明确沿海滩涂退化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探索防止其退化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沿海滩涂:退化;生态环境: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 F326.40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2014)01-0053-07沿海滩涂 (TidalFlat) 原为沿海渔民对淤泥质潮间带的俗称,本意是指海陆交接一带的地域。
“ 海涂” 、潮间带” 、“ 潮滩” 、“ 海滩” 、“ 滩涂” 等在某种程度上都指称这一地域。
福建省围海造地的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

!
福建省围海造田现状 “ 八山一 福建省人多地少, 山地多耕地少, 土地利用为
水一分田 ” 的格局。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土地资源也 沿海地区甚至不 日趋紧张。 目前人均耕地只有 ’( ’"./0& , 足于 ’( ’&/0& ,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也远落后于联合国粮农 组织认定的警戒线水平之下。 因此, 用地矛盾加剧, 耕地明 显减少, 土地占补失调, 后备资源贫乏的局面始终是制约福 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 台湾海屿西岸, 海域面积有 比福 建省陆域面 积大 !( 4 2 !’) 30& ; 海岸线 !"( 1 2 !’) 30& , 居全国第三位; 沿海岛屿 !)’’ 多个, 居全国 长达 ""&)30, 第二位; 港湾 !&4 个; 浅海面积约 )!( " 2 !’) /0& , 滩涂面积 约 &’ 2 !’) /0& ; 有海洋生物 "’’’ 余种, 其中鱼类 .4’ 多种; 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二位, 人均占有量为全国之最。 如此丰 厚的海洋资源优势为福建省发展为海洋大省提供了良好条 件。 基于福建省土地资源少的现状, 福建省围海造田自新中 “九五 ” 国成立以来始终没有停止过。 期间, 福建省政府就提 “十五” 期 出 了 !’ 年 围 海 造 地 "( " 2 !’ /0 的 规 划 目 标 。
%&’()*+* ,- .&/+0,&12&3’( 415’63 ’&7 830’329) ’:,;3 <,02*=,02 >26(’1’3+,& +& <;?+’& @0,/+&62
沿海地区的土地沙化与防治策略

沿海地区的土地沙化与防治策略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面临着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的挑战。
土地沙化不仅会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还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因此,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对于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对土地沙化的成因进行全面分析是制定防治策略的关键。
沿海地区的土地沙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干预导致了土地的退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沿海地区拥有了大量的工业和城市化发展项目,大规模的工地施工和城市化进程导致土壤裸露,暴露在风沙的侵蚀下。
另一方面,自然因素也是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
先行沙地形成的物理、化学因素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了沿海地区土地的沙化。
在制定防治策略时,应该注重从源头上减少土地沙化。
首先,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通过科学规划开发项目,划定合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范围,避免大面积的土地裸露,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通过植被的合理布局和搜集,保护自然植被的完整性,提高土壤的抗风沙能力。
同时,加大科技投入,研发适用于沿海地区的抗风沙植物品种,提高植被的恢复和保持能力。
其次,加大土地沙化治理力度也是防治策略的重要一环。
土地沙化的发生一旦出现,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针对沿海地区的土地沙化特点,可以采取浸润降黄、抑尘化学药剂等化学治理手段。
通过喷洒化学药剂,有效抑制土壤风蚀和沙尘的产生,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改善土壤质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人工修建风沙网、搭建风防林等措施来形成防护体系,减少沙尘暴对土地的侵蚀。
最后,加强土地沙化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土地沙化的发展趋势,对沿海地区的防治工作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利用遥感技术、气象监测等手段,对沿海地区的土地沙化进行动态监测,及时预警风沙活动的发生,加强地下水的监测和保护,确保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
总之,沿海地区的土地沙化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需要综合施策和多方合作来解决。
只有加大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才能实现土地沙化的治理和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闽南沿海晚第四纪环境演变与气候转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闽南沿海晚第四纪环境演变与气候转型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对于区域气候研究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其中,沿海地区作为气候变化的主要受影响区域,其环境演变与气候转型研究变得越发重要。
尤其在晚第四纪时期,沿海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福建南部沿海地区晚第四纪环境演变与气候转型的研究,探讨区域内的变化规律和机理。
三、研究内容
1. 地理背景及地质特征介绍:该部分研究主要介绍沿海地区的地理背景和地质特征,包括地貌、气候、岩石、生物等方面的内容。
2. 晚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该部分研究主要围绕晚第四纪时期的地质事件,探讨过去1万年以来的环境演变过程,包括沉积物、地形、河流、湖泊、海岸线、生物化石等方面的研究。
3. 气候转型研究:该部分研究主要探讨晚第四纪时期的气候变化规律和机理,包括季风气候演化、海洋环流、气候原因等方面的内容。
四、研究方法
1. 采集和分析样品:通过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的方式,获取研究区域的地质样品。
2. 数据处理和模型构建:通过对样品及现有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构建环境演变和气候变化的数学模型。
3. 模型验证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室实验和现场调查验证模型,对
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五、预期成果
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 晚第四纪沿海环境演变过程的研究结果;
2. 晚第四纪沿海气候转型规律及机理的研究结果;
3. 对于沿海地区环境
演变和气候变化的认识和了解得以加深。
福建海岸带开发破坏生态平衡需要加强保护

福建海岸带开发破坏生态平衡需要加强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福建海岸带的开发日益受到关注。
然而,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破坏生态平衡的问题亟需得到重视和解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福建海岸带开发破坏生态平衡的现状以及加强保护的方法。
一、海岸带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进程带来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福建海岸带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大量土地被用于新的建设项目,海岸带的自然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系统遭受压力。
例如,大规模的填海项目导致沿海湿地减少,这对于候鸟等珍稀物种的栖息地造成了威胁。
2.水资源和海洋生态的受损海岸带开发中,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利用给海洋生态带来了压力。
大量的污水排放、固体废弃物和化学物质的排放等行为严重污染海水,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繁育和生长。
同时,在沿海地区超采水问题也日益突出,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沿海生态系统受到损害。
二、加强福建海岸带生态保护的措施1.加强立法和监管为了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福建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加强对涉海开发项目的审批和监管,确保开发符合环保要求,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推动可持续开发可持续开发是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福建可以加大对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个人减少能源和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应当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划定禁止开发的区域,以保护珍贵的海洋生物资源。
3.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对于加强海岸带保护尤为重要。
福建可以加大环保知识教育的力度,在学校开设环保课程,组织社会活动宣传环保理念,鼓励公众参与保护海岸带的行动。
4.加强科研和技术支持科研与技术的进步对于解决海岸带开发破坏生态平衡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福建可以加强科研机构的建设,推动环境监测和评估技术的发展,为海岸带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结论福建海岸带开发破坏生态平衡的问题亟需得到重视和解决。
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的地质分析

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的地质分析摘要: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但地势低平,生态环境极其敏感和脆弱,相对海平面上升,已成为 21世纪我国沿海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膨胀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制约性也日益加强。
发生在软粘土层上的地面沉降成为世界性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软粘土地层的地面沉降包括自然沉降和人为沉降两方面。
本文结合地质因素对发生在软粘土层上的地面沉降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沿海地区;沉降;蒙脱石;高岭石;软粘土;作者简介:,男,工学学士,。
Geological analysis of land subsidence in coastalareasCivi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Qingdao Institute of civil engineering of a class of Qingdao city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the coastal region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region, but was low,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extremely sensitive and fragile, relative sea level rise, has become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hina's coastal regions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maj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the expansion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city changes a course accelerate, environment on human life and production constraints is also increasing.Occurs in the soft clay ground settlement on become a worldwide concern about one of the maj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Soft clay ground settlement including natural sedimentation and human settlement in two aspects.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geological factors on occurrence in the soft clay ground settlement are analyzed.Key words: coastal area; settlement; montmorillonite; kaolinite; soft clay;1 引言我国沿海地区的地面沉降多发生在疏松的欠固结可压缩性厚层粘性土层或地下水开采层范围内正常固结层,它们一般是多层含水层体系或水量丰富的承压含水层。
福建沿岸海滩-沙丘系统地貌变化特征及关系模式

2014年2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ol.34,No.1第34卷第1期 MARINE GEOLOGY &QUATERNARY GEOLOGY Feb.,2014DOI:10.3724/SP.J.1140.2014.01045福建沿岸海滩—沙丘系统地貌变化特征及关系模式刘建辉,蔡锋,戚洪帅,雷刚,苏贤泽(1.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361005)摘要:通过2007年7月至2010年2月对福建沿岸25个主要沙丘岸段的调查,以及代表性海滩-沙丘地貌系统地形变化的重复观测,针对福建海岸海滩类型和前缘沙丘地貌组合,从海滩动力地貌特征、沙丘形态及其变化角度出发,分析了海滩-沙丘地貌体系的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索海滩动力地貌与沙丘地貌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式。
结果为:(1)福建沿岸海滩-沙丘系统的地貌变化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①海滩稳定-沙丘变化型;②海滩侵蚀-沙丘稳定型;③海滩侵蚀-沙丘后退型。
(2)福建沿岸海滩-沙丘系统的动力地貌关系可以归纳为6种基本模式,主要表现为完全耗散型、过渡型和低潮阶地型3种海滩地貌与沙丘规模和形态的对应关系,海滩的沉积状态与海滩-沙丘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动力地貌关系模式。
关键词:海滩-沙丘系统;海滩动力地貌;地貌变化;福建海岸中图分类号:P7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14)01-0045-12 海滩和海岸沙丘是时空变化过程及其形态响应十分敏感的动态地貌系统,在波浪、海流和风能等多种动力的复杂作用下地貌形态时空变化频繁,尤其海岸沙丘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更是深受海、陆、气三相交互作用的影响[1]。
海洋动力作用为主的海滩与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海岸沙丘长期被认为是两个独立的地貌系统,直至20世纪80年代,海岸学者才发现海滩与海岸沙丘两个系统间由复杂的反馈机制所控制的沉积物相互交换对整个海滨与海岸沙丘演化有重要影响,二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离的复合动力地貌系统,该复合系统中存在着系统形态与过程的相互作用与响应[2]。
福建沿海地区农田土壤理化性质与重金属含量的关系

福建沿海地区农田土壤理化性质与重金属含量的关系作者:陈穗玲李锦文邓红梅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第13期摘要:对福建沿海地区农田土壤理化指标与重金属含量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重金属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初步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对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地区农田土壤的平均pH 5.56;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0.20 g/kg,属中上水平;土壤的其他养分含量也达到中上水平。
土壤中Pb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相关显著;土壤中Hg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相关显著;其他理化指标与重金属含量相关不显著。
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土壤中重金属Hg含量的主要因子,土壤颗粒粗细对土壤重金属含量也产生影响。
关键词: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相关关系;福建沿海地区农田中图分类号:X131.3;X53;S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3-3025-05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andHeavy Metal Content in Fujian Coastal FarmlandCHEN Sui-ling,LI Jin-wen,DENG Hong-mei(School of Environment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Abstract: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heavy metal content of farmland soil in Fujian coastal area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heavy metal content of soil was studied with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pH of farmland soil in Fujian coastal area was 5.56.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 was 30.20 g/kg on the genus level. Other soil nutrient content reached middle level.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b content in soil and soil total nitrogen content was found. The Hg content in soil and organic matter and cations exchange capacity in soil was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Othe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heavy metal content was correlated. Soil organic matter wa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content of heavy metal Hg in soils. Soil particle size can affect the content of heavy metal in soil.Key words: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y of soil; heavy metal; correlation relation;Fujian coast farmland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世界性环境问题之一,它将导致土壤环境恶化,严重危害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人类生存环境,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沿海地区是福建省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 , 土壤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最大 , 人类活动对 自 然生态 系统 的影响最显著 。闽南地区地形多样 , 低丘起伏 , 河谷与盆地错综其间 , 海拔一般在 50 以下 , 0m 属于太 姥山、 鹫峰山、 戴云山、 博平岭等山系延伸余脉。沙化土地沿 曲折多弯 的海岸线相间分布 , 呈狭长状 , 海 沿 地区地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 , 属典 型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沙区纬度低 , 日照时间长 , 热量丰富, 日照 年
土地沙化是发生在脆弱生态环境下 , 由于气候 因素造成的土地生物生产力降低 、 土地生产潜力衰退 、 土地资源丧失和食物多样化减少。福建沿海地区造成土地沙化的 自 因素是气候催化、 然 海水 冲刷 、 林带断
带等 ; 造成土地沙化的两大人为因素是人 口 压力和不合理的工农业活动 , 这也是导致福建沿海土地沙化发 生、 发展和加剧的最活跃 、 最主要的因素。滨海地区地势平坦 , 沙区高温多雨 , 经过长期雨水和台风共 同作
面积减少了 746 9 h 流动沙地 、 0 .9 m , 半固定沙地、 固定沙地 、 沙化耕地均始终呈现下降的态势 , 详见表 2 。
表 2不 同时期 沙化 土地 面积 h m
究其原因 , 福建沿海地区通过开展沙荒风 口造林 、 基干林带断带补齐 、 田林 网、 农 老林带更新、 红树林 保护等重点工程建设和国债投入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等 , 土地沙化扩展的态势基本被遏制 。闽南沿海地
区为福建省内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 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人为扰动最为强烈 , 因此福建沿海地区土地 沙化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要综合分析 , 处理好经济发展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
17 ・ 2
林业勘察设计
( 建 ) 2 1 年第 1 福 01 期
3 闽南 沿海 地 区土 地 沙化 的成 因分析
1 研 究 区域 概况
本文的闽南沿海地区是指福建省第 三次沙化监测所划定 的地域 , 即惠安 、 泉港、 晋江 、 石狮 、 安、 南 龙 海、 漳浦 、 云霄 、 东山、 诏安等 l 个县 ( 、 的沿海沙化地 区, 于 2 。8 ~ 52 、1 。4 ~l90 0 市 区) 位 34 2 以沙化耕地最大 , 其次为固定沙地 , 详见表 1 。 本期流动沙地漳 浦县净减 7 .7 m , 82 h 诏安县净减 3 .8 m , 86 h 石狮市净减 3 .8 m , 0 0 h 净减率分别 为
4 .7 , .0 ,14 %。主要原因是对流动沙地进行人工造林治理 的结果。 37 % 4 8 % 7 .3 0 本期半 固定沙地东 山县净减 3 .0 m , 5 9 h 漳浦县净减 3 .6 m 。主要原因是人工造林 、 49h 开荒耕种等。 诏安县净增 2 .0 m 。主要原因是沙化耕地抛荒及流动沙地治理等 。 1 1h
分利用社会媒体宣传土地沙化的危害 , 明确当前土地沙化 的形势和任务 , 使群众意识到防沙治沙是一项实 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利国利民大业 。防沙治沙工程建设 , 必须依靠全社会力量 , 继续坚持以地方投 入为主, 国家扶持为辅 , 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建设方针。在国家专项资金增加有限的情况下 , 进一步健全和 完 善 已有 的投 入机 制 , 断拓 宽投 资渠道 , 不 增加 沿 海 防护林 工程建 设投 人 。按 照权责 一致 , 级 负担原 则 , 分 对沙岸基干林带断带造林 、 老林带更新、 基干林带中受病虫危害林分的改造等重点骨干工程以中央投资为 主, 省级实行配套 ; 田林 网、 农 城乡绿化 、 低效林改造等工程项 目由地方投资为主 , 中央和省级进行补助。 4 2 依法管理 , . 合理综合规划沿海沙地上的林地 要 强化 对破 坏 海 防林行 为 的打击 力度 。严 格依 照有 关法 律法 规 , 强执 法 , 加 强化 对破 坏沿 海 防护林 的查处力度 , 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 决不能姑息迁就, 遏制破坏沿海防护林 的现象。二要严格沿海 防护林林
学技 术 , 化组 织管 理 。特别 是 在今 年全 省大 造林 消灭 荒 山 荒地 后 , 注重 林 种结 构 调 整 , 海 沙 区应 该 强 要 沿 相应 及 时做 好 沙 区治理 的总体 规划 , 出新形 势下 沙 区治理 的新 思路 和新 方法 。 提
4 3 增 加科 技投 入 , . 完善 土 地沙化 监测 网络 建设
的土地 。在沙化土地中 , 流动沙地 23 3h 半 固定沙地 15 8 h 固定沙地 669 2h 沙化耕地 3 .8 m , 3 . 1m , 8 .4 m ,
1 7 .8 m , 40 2 1h 分别 占沙化 土地 面积 的 1 1% ,.4 ,16 % ,6 6 % 。各类 沙 化 土地 面 积相 差 悬 殊 , .0 0 6 % 3 .6 6 .0
草 本 植 物多 由沙 蓬 、 鼠刺 、 老 五节 芒 、 白茅 、 龙须 草 、 大米 草 、 叶 菊 、 牙根 、 心草 等组 成 。 线 狗 灯 2 闽南 沿海 地 区土地 沙 化现 状 、 特点 及动 态变 化分 析 2 1 土地 沙 化现 状 和特 点 .
20 09年 闽南 沿海 地 区沙化 土地 面积 2 3 .2 m ; 423 3h 非沙化 土地 3127 h ; 存 在有 明显 沙 化趋 势 0 . 1m 不
林业勘察设计
( 建) 21 福 0 1年第 1 期
闽南 沿 海 地 区 土地 沙 化 现状 及 其 成 因分 析
朱 洪如
( 建 省林 业调 查规 划 院 福 州 3 0 0 ) 福 5 0 3 摘 要 通过 对福 建省 第 四 次沙化 监测报 告 中闽 南 沿海 地 区土地 沙化 数 据 的分 析 , 出 闽 得
要原因是近几年来大力发展高优农业 , 部分地方毁林造田所致。晋江、 惠安 、 诏安等地沙化耕地较前期有
较大幅度 的下降 , 主要原因是对沙化耕地采取营造林措施 , 并有相 当一部分已转化为固定沙地。
2 2 沙 化 土地 动态 变化 .
近年来 , 通过采取封育 、 造林 、 种草、 造田、 客土改 良等措施 , 以及水面养殖 、 修路 、 建房和开发区建设等 征 占用沙化土地的影响, 福建沿海地区土地沙化 总体呈现缩减 的态势。19 20 95— 09年 , 监测 区沙化土地
一
地征 占用管理。实行“ 政府组织领导 , 业主为主负责 , 林业搞好服务” 相结合 的机制。在建设 中推行征地
与造林相结合 , 即路网建设时 , 由业主在道路两旁同时再征一定面积的林地或农地用于海 防林建设 , 做到
路 与林带一道设计 、 一同施工、 一并验收。港 口、 码头建设时 , 由业主同步征用一定面积的土地 , 用于港 E、 1 码头周围林 网建设。乡村建房征地时, 参照城市建房要求 , 在建房的同时强制规定绿化 面积。 防 沙治 沙工 作要 坚 持做 到合 理规 划 , 分工 负责 ; 因地制 宜 , 合 治理 ; 综 防治 并 重 , 重效 益 。要 注重 科 注
殖、 毁林采沙、 弃耕等 , 造林治沙的成果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 , 局部地 区沙化显现加剧态势。
4 闽南 沿海地 区土地 沙化 的 防治 策略
4 1 强化公众防治意识 , . 建立多层次资金保障机制 防治土地沙化是一项群众性 、 社会化 、 公益性很强的事业 , 必须依靠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要充
用, 大量 有 机质 被淋 溶 , 使 土地 沙化 , 促 而解 放前 沙 区群 众缺 粮 、 柴 、 缺 生活 穷 困 , 了维 持 生 计 , 土 地 利 为 对 用 以传 统 的刀耕 火 种为 主 , 剧 了水 土流 失 。在 海岸 和大 江河 流沿 岸地带 , 量 的地表 河沙 随着 地 表径 流 加 大 和 江河 水 的共 同作 用被 移 动 , 过长 年堆 积 和移动 , 聚在海岸 边 , 经 积 形成 风沙 土 。 沿 海 地 区土地 沙化 与人 口增 加有 必然 的联 系 , 增加 的人 l对 土 地 沙化 的影 响 主要 体 现 在加 大 了环 境 Z l
增强科技兴林意识 , 促进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全 面推进。要整合各单位技术力量 , 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
8 .9 m , 72 h 净减率分别为 4 .4 , .1 , .5 , .3 0 3 % 1 3 % 4 4 % 3 0 %。主要原因是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 , 5 4 0 大型工 程建设项 目征 占用沙化土地所致。漳浦县固定沙地净减面积占全省净减面积 的 8 .0 , 92 % 最为 明显 。 本期漳浦 、 东山 、 龙海等沙化耕地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 中漳浦县净增 45 8 h 位居榜首。主 其 3 .3 m ,
南沿 海地 区 沙化 土地现 状及 其 蔓延 和逆 转规律 的 结果 , 结历年 防 沙治 沙的 成效 , 总 为今 后 的 防沙
治沙提供 决策依据和参考。
关 键词 土地 沙化 中 图分 类号 ¥8 28 生 态安全 防治 策略 文献 标识 码 A
福建省是我国南方沙化土地面积较大的省份之一 。土地沙化严重威胁福建沿海地区生态安全 , 阻碍 当地经济、 社会发展 , 成为构建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重要制约因素 。福建沿海地区是福建经济最为 活跃的地区之一 , 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 土地沙化形势严 峻, 因此防止土地沙化 已成为福建沿海地区的一项 重要任务 。继 20 年全省第三次土地沙化监测后 , 04 福建省于 20 年开展 了第 四次土地沙化监测 , 09 本次监 测基本摸清 了福建沿海地区土地沙化现状 、 因及动态变化的趋势 , 成 为防止土地沙化提供了有益 的参考 。
时数 1 0 220 ; 0— 0 h年平均气温 1 2 ℃ , 7 5— 8 无霜期 20— 6 d年降水量 90一 0 m 8 35 , 0 l 0 m。沙区季风特征明 8
显, 夏季多东风 , 冬季多东北风。沙区土壤为风沙土和盐土 , 沿海一带的沙区多因海积而成 , 并籍海风向内 陆迁移。沙 区原生植被已破坏殆尽 , 仅余次生群落和人工植被。主要乔木树种有木麻黄、 台湾相思、 占 马 相 思 、 荚相 思 、 氏相 思 、 松 、 厚 肯 黑 马尾 松 、 地 松等 ; 湿 常见 灌 木 种类 有 杜 鹃、 金 娘 、 枣 、 青 、 颓 子 等 ; 桃 酸 冬 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