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沿海地区变质变形侵入岩时序划分及其地质意义

合集下载

福建空间演化规律

福建空间演化规律

福建空间演化规律福建省是一个地质活跃的地区,自古以来就处在复杂多样的地质运动过程中。

经过数百万年的地壳运动和改造,福建的地质特征日趋稳定,形成了独特的空间演化规律。

本文将重点介绍福建空间演化规律。

1.构造演化规律福建地处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位置,板块间构造运动激烈,地震频发,因此福建的构造演化较为复杂。

受近十亿年的地壳运动和岩浆侵入作用,福建地区出现了许多断裂、褶皱、岩浆侵入等构造特征。

福建的构造演化规律主要表现为“慢-快-慢”的节律,在长时间漫长的“慢-慢”过程中,福建地区逐渐形成了基本构造特征,而在“快-快”过程中,则出现了不同规模的地震、火山、岩浆侵入等构造急剧变化的事件。

这些构造事件的发生,不仅对福建的构造格局和岩石组合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福建的山多谷深,地貌变化丰富,形成了独特的地貌风貌。

福建地区的地貌演化规律主要受构造运动和侵蚀作用的影响。

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福建地区出现了许多断裂、褶皱、丘陵等构造地貌,如闽西山地、闽中丘陵等;而在侵蚀作用的作用下,福建地区出现了众多的河谷、峡谷、洞穴等侵蚀地貌,如永定大峡谷、天成九霄等。

福建的地貌演化规律主要表现为“剧-稳-剧”的节律,即在短时间内出现突然的地貌变化,而在长时间内则基本保持稳定状态。

福建是一个地质沉积旺盛的地区,海陆相间,具有非常丰富的沉积地质史。

沉积演化规律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大地构造背景;二是环境改变。

福建地区的沉积特征主要表现为海陆交错、古河流勾曲、岩相多样等。

随着地质历史的演化和环境的改变,福建的沉积物逐渐透露出有关地质历史和地貌演化的信息。

福建地质遗产众多,岩石种类丰富,包括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等,不同岩石组合反映了福建的不同地质历史和环境。

福建的岩石演化规律主要受到火山活动、构造变形和侵蚀作用的影响。

这些作用下,福建地质成分发生了重要变化,形成了多种火山岩、变质岩、沉积岩等。

变质岩定年代方法及应用

变质岩定年代方法及应用

方程两边除于非放射成因的稳定同位素204Pb,得到:
206 204
Pb Pb
206 204
Pb Pb
i
238
U (e238t 204 Pb
1)
207 Pb 204 Pb
207 204
Pb Pb
i
235U 204 Pb
(e235t
1)
208 Pb 204 Pb
208 204
Pb Pb
i
232Th 204 Pb
而且锆石具有非常强的抗侵蚀能力,锆石中的U-Pb体系封闭 温度>750 oC, 形成后Pb的扩散封闭温度可以高达900 oC,锆 石形成广,所以锆石是目前测定岩浆结晶和峰期变质作用年 龄最理想的矿物。
锆石形成时有少量初始(普通)Pb的存在,在年龄计 算中需要扣除。但由于锆石中普通Pb很低,则只需测 定204Pb的含量,再根据地球Pb演化模式获得 206Pb/204Pb、207Pb/204Pb比值,估算出普通Pb并进行 扣除即可获得放射成因铅。
3.变质岩定年方法存在问题
3.2 富U 副矿物的复杂成因与原位定年结果 的解释尚不尽人意。
无可置疑, 锆石和独居石等富 U 或富 Th 的矿 物具有很高的封闭温度, 是变质岩中确定峰 期变质年龄最合适的首选对象, 但其成因上 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人所共知的。 综合应用
阴极发光、 稀土元素配分型式、 微量元素
含量变化、 n( Th) / n( U) 比值和电子背散射 图式( EBSP) 研究并配合主量矿物的生 长情况, 来判断锆石或独居石的成因类 型, 这有助于正确解释 U-Pb, T h- Pb 同 位素年龄和 U-Th-全 Pb 化学等时线年 龄的地质含义
3.变质岩定年方法存在问题

福建漳浦地区浆混杂岩体岩石单位划分及其地质意义

福建漳浦地区浆混杂岩体岩石单位划分及其地质意义

福建漳浦地区浆混杂岩体岩石单位划分及其地质意义①李腾鹏(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州,350013)摘 要 漳浦眉力浆混杂岩体位于平潭—东山断裂带南段,是漳浦复式岩体的组成部分。

通过1∶5万区调填图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合侵入体之间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特征等将眉力浆混杂岩体进一步分解出同时代的基性端元、酸性端元和浆混单元,改变了同源岩浆演化理论基础上的该地区传统岩石谱系单位划分方法,同时也反映了早白垩世晚期东南沿海处于构造伸展期。

关键词 浆混杂岩体 岩浆混合 白垩纪伸展构造 单位划分 漳浦地区浆混合杂岩体一般是由壳幔作用引发的岩浆混合而形成。

国内李昌年对赣东北晚元古代港边岩浆混合杂岩体研究中首次划分出浆混填图单位[1];王连训等在东昆仑加鲁河地区浆混花岗岩的专题填图工作中提出浆混填图单位划分,并在1∶5万区调中进行试点应用[2]。

一直以来,前人对福建沿海地区分布的长约500km,宽约100km的钙碱性-侵入杂岩带的形成认识和填图单位的划分局限在对复式岩体的同源岩浆的演化理论上[3-5]。

董传万等[6]对平潭火山杂岩的研究过程中,首次提出壳幔作用,并从同位素角度阐述其证据;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①对平潭岛、泉州等地的杂岩体研究后,提出平潭—晋江构造带的燕山中期岩浆混合作用;李真等②对平潭、岱前山、泉州、同安花厝杂岩体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综合研究,提出在杂岩体成岩过程中发生了高铝玄武岩浆和花岗质岩浆之间的机械混合及有限的化学混合。

漳浦复式岩体主要出露于漳浦一带,由中性-中酸性-酸性侵入体组成。

该带I型花岗岩是在较为封闭的条件下同源演化的过程中伴随着同化混染及幔源物质的岩浆混合等作用,其形成机制较为复杂。

此次研究依托1∶5万区调工作,引入浆混杂岩体填图思路,在漳浦复式岩体填图工作中首次发现眉力浆混杂岩体,并划分出同时代的基性端元、浆混单元,较为清晰完整地展示了晚中生代这一地区特殊的岩浆演化事件。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由于不同大地构造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有不同的认识和方法论,因而对于整体论述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有不同的方案。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一文,在“新全球构造”思想指导下,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以大陆动力学为线索,对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及其演化进行了讨论,并且进行了构造区划。

由于板块构造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因而该文的构造区划以古生代时中国的板块构造格局为基础,同时考虑前古生代和后古生代时期中国的地壳演化,将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7个一级构造单元(板块)和30个二级构造单元,包括克拉通(或微陆块)和不同时期的造山带。

本文根据《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一文,将其主要内容介绍于下,仅供读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该文参考。

特此说明。

下面是正文一、概述1、大地构造单元及其划分该文指出,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做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是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

它可以直接服务于资源预测需求,作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地分析以及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点。

若一个大区域尺度的地壳物质组成、岩石构造组合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明显不同于相邻地域,则这样的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大地构造单元。

大地构造单元既反映了地壳物质组构上大地构造环境(或大地构造相)的时空属性,又具有不同构造阶段的时空层次属性。

板块构造将6大(或更多)板块作为全球的一级构造单元,并将分隔它们的边界也作为构造带看待。

但是,板块构造观的构造单元的细结构划分,以及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细结构划分,需要结合特定区域的地质特征进行厘定。

2、不同大地构造观和学派的出现该文指出,近数十年来,由于各个学科的迅猛发展,包括对海洋的研究、对地壳深部的研究等,因而促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有了极大的进展。

这些在近年出现的许多不同的大地构造观和学派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福建漳浦复式岩体同位素地质年代研究

福建漳浦复式岩体同位素地质年代研究
的产物。
关 键 词 同 位 素 地 质 年 代 复 式 岩 体
漳 浦
1 以往研 究 概况
位 于长乐一 南 澳断裂 内的漳浦 复式 岩体 的东 部 ( 海地 带) 由于遭 受 了多期 次 的、不 同 滨 程度 的变 质变 形作 用 ,侵 入 岩 间 的关 系 极 其 复杂 ,序 次划 分 较 为 困 难 。在 期 次 划分 方 案n ] 中 ,将其 划分 为燕 山早期 第 三阶段第 一 次至 第 四次 ( 晚侏 罗 世 ) ,并 将 混合 花 岗 岩归 列该 阶 段 中 。在 第 四代 1: 0万 福建 省地 质 图的谱 系单位 划分 方案 l 中 ,将复 式岩体 内的变质 变形 5 _ 2
分 、形 成时代 的确定具 有重 要 的意义 。
2 复式 岩 体 地 质 特 征
漳浦复 式岩 体是一 个 大型复 式岩 体 ,出露 于福 建南部 沿海 的龙 海 、漳浦 、云霄 一带 ,构 造 上处 于长乐 一南 澳 断裂带 南段 。由古美 山 、汤洋 、岛美 、赤 岭 、石榴 、盘 陀岭 、灶 山、塔 潭 、西庄岩 、金 刚 山等数 十个岩 体组 成 ,面积 约 35 0k 。主要 岩性 有辉 石 闪 长岩 、石 英 0 m ( 二长 ) 闪长 岩 、花 岗闪长 岩 、二长 花 岗岩 、正 长花 岗岩 及 晶洞 碱 长花 岗岩 等 。长乐一 南 澳 北 东 向断裂 带斜 贯于 复式 岩体东 南部 。岩 体东北 端 龙海深 澳一 带 出露有小 面 积 的前 泥盆 系亲

资 助项 目 :地 质 大 调 查 项 目 ( 号 1 1 0 1 8 4 2 1 1 0 0 1 0 4 编 2 2 10 5 7 、 2 2 18 3 6 )
O6 O 收 稿 日期 : 2O11一 一 8

福建省区域构造基本特征

福建省区域构造基本特征

福建省区域构造基本特征前言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在构造上处于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缘,濒临太平洋板块,为环太平洋中、新生代巨型构造-岩浆带的陆缘活动带的一部分,是全球构造-岩浆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由此福建省的地貌地形特征也较为复杂,其地貌受邵武—河源、政和—大埔,以及长乐—诏安等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带切割,形成两列与断裂带走向一致的山脉:西部为武夷山脉,亦称大杉岭,是闽、赣两省的界山,为闽江、汀江和都阳湖水系的天然分水岭;中部为鹭峰山—戴云山—博平岭山脉。

该区各时代地层、岩石均有出露,但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或剥蚀,并以中生代酸性、中酸性火山岩、侵入岩最为发育。

各阶段建造、形变、变质等特征都有所差异,表明晚太古代以来,地壳运动频繁。

关于福建及邻区的大地构造特征,长期以来,一直都作为争论的焦点。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见仁见智的观点和论述,对其归属各有所论。

比较典型的观点有:李四光(1937)、水涛等(1988)认为整个东南沿海应归属于华夏古陆的范畴;黄汲清(1945,1959,1960,1979,1980)、任纪舜(1962,1964,1977,1984)则认为整个华南地区为加里东褶皱隆起带;霍敏多夫斯基(1953)认为该区可分为南侧属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广东复背斜及北侧的浙闽太平洋褶皱带;陈国达等(1975)从地洼学说出发将本区划为东南地洼区;张文佑(1959)认为该区属华夏台背斜,后期(1986)将该区划分为华南断褶系的武夷一云开加里东断褶带(西部)及东南沿海海西一印支断褶带;郭令智(1981)、乔秀夫(1981)、赵明德(1983)等提出本区存在不同时期沟弧盆构造,并划分出闽西南-粤东海西印支期弧后盆地和浙闽粤沿海燕山期火山弧系等构造单元;许靖华(1980,1987)、李继亮等(1992)提出中生代碰撞造山作用使印支期广泛存在的大洋盆地逐渐封闭的观点,闽西南地区则是典型的前陆褶皱冲断带,有力的证据之一是该区存在大量的逆冲推覆构造。

闽北邵武地区玄武安山岩的成因和意义——来自年代学、地球化学及Nd-Hf同位素的约束

闽北邵武地区玄武安山岩的成因和意义——来自年代学、地球化学及Nd-Hf同位素的约束

闽北邵武地区玄武安山岩的成因和意义——来自年代学、地球化学及Nd-Hf同位素的约束周伏顺;林鑫;王郅睿;邵程波【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年(卷),期】2024(54)3【摘要】东南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研究成果颇丰,但有关中侏罗世晚期基性火山岩的报道较少,限制了对该区域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大地构造演化的深入理解。

本文对江绍断裂带东南侧邵武地区的中生代火山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Lu-Hf同位素、地球化学和Sm-Nd同位素研究。

结果显示:邵武地区玄武安山岩喷发年龄为(161.0±2.0)Ma;同位素地球化学结果显示,这些样品中—晚侏罗世锆石的ε_(Hf)(t)值介于-14.33~-10.41之间,ε_(Nd)(t)值较低(-9.2~-8.4),反映富集Nd同位素的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结果表明,该套火山岩具有高w(Al_(2)O_(3))、w(Na_(2)O)、低w(MgO)、w(TFe_(2)O_(3))等特征,稀土总量较低,稀土配分曲线为右倾型,且具弱的Eu负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和K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Ti、P等相对亏损。

综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本文认为邵武玄武安山岩起源于交代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经历一定结晶的分异作用,其大地构造背景总体为板内环境。

结合前人对区域构造-岩浆活动的认识,本文认为在中侏罗世晚期,太平洋俯冲板片发生回撤、撕裂,导致幔源岩浆底侵并置换了古老壳源岩石,从而东南沿海地区虽整体处于挤压背景,但仍存在局部拉张环境。

【总页数】22页(P840-861)【作者】周伏顺;林鑫;王郅睿;邵程波【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145【相关文献】1.滇西兰坪盆地莲花山岩体成因与构造意义: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约束2.南天山盲起苏花岗岩体的成因及构造意义:来自年代学、地球化学及Nd-Hf同位素证据3.东天山阿奇山‒雅满苏构造带小东山火山岩的成因和意义:年代学、主微量元素及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约束4.胶西北花山岩体岩石成因与地质意义:来自地球化学、年代学与Sr-Nd同位素的约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变质岩复习资料

变质岩复习资料

试题1.热接触变质岩石是岩石的一种构造。

主要在受轻微热接触变质作用的泥质岩石中,由炭质、铁质或空晶石、堇青石、云母等矿物的雏晶,集中成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斑点,不均匀分布于基本未重结晶的致密状泥质基质中。

热接触变质岩由热接触变质作用(也称热变质作用)形成。

它是在岩浆体散发的热量和挥发份作用下,使围岩发生重结晶和变质结晶形成的。

2.接触变质晕的发育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1)岩体的规律大小规模大、热量多,则晕圈宽度大。

(2)岩体的侵入深度喷出地表,岩浆冷却迅速,散热快,使底板围岩烧烤变质(称烘烤或高热变质作用)晕圈宽度窄。

中深条件下,热能散失慢,晕圈发育宽度大。

(3)岩体成分酸性岩因富含挥发份,易促进化学反应,因而晕圈发育。

(4)围岩的成分、结构和产状泥质岩和碳酸岩类易变化;石英长石质的岩石难以变化。

原岩结构细小疏松比结构致密的容易发生变质。

此外围岩的片理和层理与接触面垂直,在这方向上晕圈发育宽度也大。

(5)岩体和围岩的接触关系接触面平缓则晕圈发育。

3.命名热接触变质岩的命名一般采用次要矿物+主要矿物+岩石基本名称的方法。

岩石的基本名称根据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不同,有:1.具变余结构、构造的,在原岩名称前冠以“变质”二字和主要新生矿物的名称。

如二云母变质石英砂岩。

2.具变晶结构或变成构造的(1)具定向构造的:根据构造特征分别定名为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等。

(2)不具定向构造的:角岩(hornfels),具角岩结构或显微变晶结构,矿物成分作散布状或其它非定向排列的热变质岩都可称为角岩。

大理岩(marble)。

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

石英岩(quartzite)。

石英含量>85%。

如含长石15-25%,则称长石石英岩。

以上的进一步命名根据矿物含量。

<5%的不参加命名;含量5-10%的,冠以含字;含量>10%的,直接参加命名。

含量较多的矿物名称放在后面,含量较少的放在前面。

例如夕线石红柱石云母片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 为 东 南 沿海 地 区 寻 找 与 中生 代 岩 浆 作 用 有关 的 钨 、锡 、铜 、钼 等 矿 产 提 供 找 矿 理 论 依 据 。
关 键 词 时序 划 分 侵 入 岩 变 质 变 形 闽 东 南 沿 海
1 研 究 区 背 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者 研究 的 闽南 沿海 地 区是指 福建 泉州 湾及 以南 的沿 海 地 区。其 地质 构造 属于 长乐 一南 澳构 造一 岩浆 带 的南段 。区 内中生 代 侵 入 岩极 为 发 育 ,是 福建 东部 三 山 古 美 山岩 体 带 的重
32 4




Ge lg fF j n oo y o ui a
第 2 卷 9
陆边缘 环境 下 由幔 源玄武质 岩浆 和壳源 花岗质 岩浆不 同程度 的混 合作用 所形成 的 I 。 ( ) 由于遭受 了多期次 不 同程 度 的变质变 形作用 ,早 白垩世早 期及 更早 的侵入 岩极其 复 2 杂 。前人 在期次 划分方 案 中 ,将其 划分为燕 山早 期第 三阶段 第一次 至第 四次 ( 晚侏罗 世 ) , 并将 混合 花 岗岩也归列 该 阶段 中。其 中 ,第一次 侵入 的具片麻 状构 造 的碎裂二 长花 岗岩受 长 乐一 南澳 断裂控 制 ,形成 了三 山一古 美 山二长花 岗岩带 。第 四代 1: 0万福建 省地质 图的谱 5 系单 位划 分方案u ,依据 岩性 、岩石 化 学及 地 球化 学 特征 ,并 与 福建 西 部 同 时代 侵 入 岩对
垩 世 晚 期 及 以后 的 侵 入 岩 , 变 质 变 形 的 早 白 垩 世 早 期 及 更 早 的 侵 入 岩 两 大 类 。 ( ) 末 变 质 变 形 的早 白 垩 世 晚 期 侵 入 岩 为 一 套 由 基 性 一 性 中 酸 性 一 性 一 性 侵 入 岩 组 1 中 酸 碱 成 的 I 型花 岗岩 岩石 组合 ( 漳 州 复式 岩 体 为 代 表 ) A 以 。其 同 位 素 年 龄 为 l5 9 8 . a l. ~ 5 7M 。 其 中 ,早 期 侵 入 的 石 英 二 长 闪 长 岩 ( 地 岩 体 ) 为 l 5 9M a ( 云 母 ,K— )1、 角 闪 辉 祖 1 . 黑 Ar[ 3 长 岩 ( 花 山 岩 体 ) 为 1 6 2Ma ( 粒 锆 石 ,U— b E , 最 晚 侵 入 的 晶 洞 碱 长 花 岗 岩 ( 桃 0 . 颗 P )e l 新
第 4 期




Ge lg f uin oo yo j F a
33 2
闽南 沿 海 地 区变 质 变 形 侵 入 岩 时 序 划 分 及 其 地 质 意 义
石 建 基
( 国地 质 大学 ,北 京 ,1 0 3 中 0 8 ;福 建 省 闽 东南 地 质 大 队 ,泉 州 ,3 2 2 ) 6 0 1


根 据 接 触 关 系 ,结 合 同 位 素 测 年 资 料 、岩 石 变 形 变 质 特 征 及 原 岩 的 岩 石 学 、 矿 物
学 等 特 征 ,将 闽南 沿 海 地 区 变 质 变 形 侵 入 岩 划 分 为 早 侏 罗 世 东 山 序 列 ( 英 闪 长 岩 石
岩 二 长 花 岗 岩一 正 长 花 岗岩 ) 晚 侏 罗 世 古 美 山 序 列 ( 岗 闪 长 岩 一 二 长 花 岗 岩 、 花
花 岗 闪 长
正 长 花 岗 花 岗 闪 长 岩
岩 ) ( 4 . ,L P 1 5 4 Ma A I MS锆 石 U— b 及 早 白 垩 世 早 期 漳 浦 序 列 ( 英 闪 长 岩 C P ) 石

二 长 花 岗岩
正 长花 岗 岩 ) ( 2 . ~ 1 9 4 Ma 1 1 5 3 . ,锆 石 U ) Pb 。并 据 侵 入 岩 产 状 、 岩 石 学 、 矿
村 岩体 ) 同位素年 龄 为 8 . 5 7Ma ( 云母 ,K Ar l 。该岩 石 组 合是 早 白垩世 晚期 在 活 动大 黑 — )1 _ ]
收 稿 日 期 :2 0 0 3 01 6 2
作 者 简 介 :石 建 基 ( 9 6 ) 1 6 一 ,男 ,高 级 工 程 师 ,地 质 找 矿 与 普 查 专 业 , 中 国地 质 大 学 ( 京 ) 博 士 研 究 生 。 北
物 学 、岩 石 化 学 及 地 球 化 学 等 特 征 ,分 析 各 序 列 花 岗 岩 的成 因 及 形 成 时 的 构 造 环 境 ,认 为 早 侏 罗 世 东 山 序 列 岩 浆 来 源 为壳 一 混 合 源 ( 型 ) 幔 I ,形 成 于 构 造 体 制 由挤 压 转 向 拉 张 转 换 期 大 陆 上 隆 ( 撞 后 隆 升 ) 的构 造 环 境 ( AG) 碰 P ;晚 侏 罗 世 古 美 山 序 列 岩 浆 来 源 为 幔一 混 合 源 (- 壳 I S型 ) ,属 与板 块 碰 撞 ( 冲 作 用 )有 关 的 同 碰 撞 花 岗 岩 ( G) 俯 Ac ;早 白 垩 世 早 期 漳 浦 序 列 岩 浆 来 源 为 壳 一 幔混 合 源 ( S型 ) I - ,属 构造 体 制 由挤 压 向拉 张 转 化 时期 幔一 源 型 花 岗 岩 ( C 。该 区变 质 变 形 壳 K G) 花 岗 岩序 次 的 厘 定 及 其 成 因 、形 成 环 境 的研 究 为 长 乐 南 澳 断 裂 带 中生 代 构 造 演 化 提 供 了依 据 ,
要 组 成 部 分 。 主 要 有 漳 州 、漳 浦 、诏 安 等 复 式 岩 体 。 其 中 ,有 泉 州 桃 花 山 、 霞 美 、花 厝 、龙 门 ,厦 门殿 前 、云 顶 岩 ,漳 州 古 农 、长 泰 、新 村 、古 美 山 、 岛 美 、 灶 山 、金 刚 山 、坑 北 、 乌
山 、太 平等 数 十个基 性一 性 、酸偏 碱 性 侵 入岩 岩 体 。区 内侵 入 岩可 以分 为末 变 质 变 形 早 白 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