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样骨囊肿
动脉瘤样骨囊肿与骨囊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CT
对囊性区域、囊间隔、液-液平面等征象有诊断价值。 溶骨性骨质破坏、分隔、硬化边(分辨率较X线高)。
67Hu
液-液平面(35%),下半部密度(30-70Hu)高于上半部。
实性成分,需警惕继发性ABC,也可能是实性ABC。
囊壁和囊间隔在组织学上主要由纤维成分构成,宽窄不一,强化非常明显。
X线/CT:膨胀性分叶状溶骨性改 变。骨包壳,硬化边,轻度骨膜 反应。
MRI:病灶周围低信号环。
多发分隔及液-液平。
囊壁及分隔强化。
骨囊肿
多呈单房、中心性、沿骨干长轴生长。 多数膨胀不明显,边缘无分叶状改变,
周围可有骨质硬化,无骨膜反应,无 软组织肿块。 CT:囊内液体CT值相对较低,呈水 样密度。 MRI:信号较ABC均匀,液液平少见 病理性骨折常见,骨片陷落征。
治疗
手术治疗:经瘤切除 ( 包括刮除) 、整块切除以及辅助疗法 ( 术前栓塞、术中冷冻等)。 术前血管栓塞 ( 减少手术出血)。 局部注射治疗(硬化剂、强力霉素、降钙素和甲强龙)、放疗(当肿瘤不能充分切除时)、全身
药物治疗(二膦酸盐、地诺塞麦)。 易复发且在术后或放疗后可恶变,多为骨肉瘤。复发多发生在 治疗后 2 年内,规律复查对于。 了解治疗效果及早期发现复发非常重要。手术患者至少应随访5 年,放疗患者则应终生随访。
FF 49y 腰痛1年
考虑实体型动脉瘤样骨囊肿。
F 40y ,发现右肱骨上段肿物3月
F 5y ,发现右足肿物伴胀痛3周
F 9y ,发现右肱骨上段肿物3月
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要想到ABC可能为继发性: 患者的年龄、发病部位与典型ABC不同,而病变区大部分为ABC所占据,仅表现为ABC的征象。 在典型的ABC征象的基础上发现一些用ABC难以解释的征象或恶性征象时。 当骨病变缺乏典型ABC影像学表现,而病理报告为ABC。
骨膜下动脉瘤性骨囊肿的临床病理特征

ra a t e d b y c o n n e c t i v e s e p t a c o n t a i n i n g f i b r o b l st a s ,o s t e o c l a s t — t y p e i g a n t c e l l s a n d r e a c t i v e w o v e n on b e .2 7 c se a s f r o m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v i e w
P AN G Z o n g — g u o ,S HUI Ru o — h o n g,Z HU Xi o n g — z e n g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P a t h o l o g y , C a n c e r H o s p i t a l , F u d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 S h a n g h a i 2 0 0 0 3 2 , C h i n a )
摘要: 目的 探 讨 骨膜下 动脉 瘤性 骨 囊肿 ( s u b p e r i o s t e l a a n e u r y s m l a b o n e c y s t , S A B C ) 的临 床病 理学 特征 。方 法 报 道 2例
S A B C并 回顾性分析 2 7例 文献 检索资料。结果
中图分类号 : R 7 3 8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7 3 9 9 ( 2 0 0 7 ) 0 5— 0 5 6 6— 0 4
Cl i n i c o p a t ho l o g i c f e a t u r e s o f s ub pe r i o s t e a l a n e u r y s ma l bo n e c y s t
动脉瘤样骨囊肿免疫组化表达

动脉瘤样骨囊肿免疫组化表达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免疫组化表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肿瘤细胞和骨母细胞:肿瘤细胞和骨母细胞在免疫组化中主要表达真骨基质蛋白(BMP),如BMP2、BMP7、BMP9和BMP12。
这些蛋白在骨母细胞和肿瘤细胞中高表达,表明它们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2. 破骨细胞和骨样组织:免疫组化显示,破骨细胞和骨样组织中常表达RANK配体(RANKL),它是一种在骨重塑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细胞因子。
RANK配体与破骨细胞表面的RANK受体结合,刺激破骨细胞的活化和分化。
3. 肿瘤坏死因子(TNF):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某些病例中,肿瘤坏死因子(TNF)的表达水平可能会升高。
TNF是一种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细胞因子,但在动脉瘤样骨囊肿中,TNF可能通过刺激RANK配体的表达来促进破骨细胞的活化和分化。
4. 细胞外基质:免疫组化显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肿瘤细胞和骨母细胞能够表达多种细胞外基质蛋白,如胶原蛋白、纤维蛋白等。
这些蛋白在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免疫组化表达水平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且这些结果可能受到实验条件和方法的影响。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免疫组化表达情况还需结合具体的病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的护理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康复期护理
定期进行复查,观察病情恢复情况。 饮食上要注意清淡、易消化,多摄入蛋 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
康复期护理
提供心理护理,指导患者调整心态,保 持平静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
总结
总结
动脉瘤样骨囊肿虽然是一种罕见疾病, 但需要医护人员提供全面且细致入微的 护理和照顾。 医护人员需要耐心、专业和全心全意地 照顾每一位患者,为其恢复健康提供保 障。
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的 护理
目录 概述 手术前护理 手术中护理 手术后护理 康复期护理 总结
概述
概述
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 ,发病率不高,但却十分危险。 此疾病常常需要手术治疗,在此过程中 需要医护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护理和照顾 。
手术前护理
手术前护理
确保患者身体各项指标正常,检查无误 后再进行手术。
手术后护理
将患者安置在恰当的位置,保持舒适和 安静。
监控患者生命体征,确保患者稳定。
手术后护理
注意病情变化,随时准备处理可能的并 发症。 提供心理护理,鼓励与安慰患者,缓解 其不适和恐惧。
康复期护理
康复期护理
康复期护理同样重要,需要医护人员提 供全程的照顾和指导。
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和负重 。
解释手术的相关流程以及可能产生的风 险。
手术前护理
做好术前准备,包括麻醉和手术器械等 。 提供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和恐惧 情绪。
手术中护理
手术中护理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等 指标。
配合手术医生完成手术,并确保操作规 范、安全无误。
手术中护理
随时准备处理可能出的突发状况。
手术后护理
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应该做哪些检查?

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应该做哪些检查?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如何诊断鉴别,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常见检查:
常见检查:四肢的骨和关节平片、脊椎平片、骨关节及软组织CT检查、头颅正侧位片
*一、检查:
1、肉眼形态暗红色破碎膜状组织,局部切除标本为膨胀型球形肿块,表面为薄层骨壳,切开见充满血液的血腔。
2.组织形态囊壁呈宽带状,表面细胞丰富,含较多破骨细胞型巨细胞和组织细胞,后者常吞噬含铁血黄素,其下为细胞较少的纤维组织和骨样组织或骨小梁,囊壁间常充满红细胞,有时可由上述各成分组成之实区,易误诊为巨细胞瘤或其他肿瘤。
X线表现:偏于一侧的显著溶骨性病变,皮质变薄,呈吹气样,边缘有狭窄的硬化带,其中有粗或细的不规则小梁分隔成蜂窝状,部分病例可见骨膜反应。
*以上是对于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
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应该如何鉴别诊断,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易混淆疾病。
*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如何鉴别?:
*一、鉴别
与单房性骨囊肿相鉴别。
单发性骨囊肿是中心性膨胀,瘤性骨囊肿系偏心性扩张。
骨囊肿发生骨折后,囊内含血性液体或血凝块,每使二者的肉眼病理混淆。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在成年发病,血钙增高可资鉴别。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是为您介绍的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应该做哪些检查,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动脉瘤样骨肿瘤形态学编码

动脉瘤样骨肿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主要发生于青少年,多发生于长骨干骺端。
以下是动脉瘤样骨肿瘤的形态学编码。
在临床病理报告中,动脉瘤样骨肿瘤的形态学编码通常以"BMH-ABT-SFT"的形式呈现,其中BMH代表"骨髓组织",ABT代表"动脉瘤样骨",SFT代表"良性肿瘤"。
这个编码方式是按照国际通用的病理报告规范进行编写的,旨在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
具体到动脉瘤样骨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它通常表现为局部骨组织内的膨胀性病变,类似于动脉瘤。
病变区域的骨组织会出现膨胀性改变,形成囊性病变,并伴有出血、坏死和炎细胞浸润等特征。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病变区域的骨组织呈囊性或海绵状改变,内衬上皮样细胞或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
在病理报告中,对于动脉瘤样骨肿瘤的描述通常包括病变部位、形态学特征、组织学特点、临床特征等方面的信息。
对于该肿瘤的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相似病变如骨囊肿、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等相鉴别。
这些病变在形态学上可能存在相似之处,但通过仔细分析病变部位、组织学特点等,可以做出准确的诊断。
总之,动脉瘤样骨肿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其形态学编码以"BMH-ABT-SFT"的形式呈现。
在临床病理报告中,应提供详细的诊断信息,包括病变部位、形态学特征、组织学特点等,以便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请注意,以上回答仅供参考,具体诊断结果还需要结合患者具体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以及病史等方面综合考虑。
动脉瘤样骨囊肿概述

并发症
偶有发生病理性骨折。椎体和附件破坏,压缩时,可出现脊髓压迫 病症,甚至发生截瘫。
第十六页,共四十页。
其他辅助检查
动脉瘤样骨囊肿都有典型的X线表现,位于四肢长骨的表现为病变 在骨干与干骺端处,但不侵犯骨骺。其偏心性者向骨外突出如“气球 状〞膨胀,囊肿外表为一薄层骨壳。病变呈局限性透亮区,境界清晰, 边缘有狭窄的硬化带,其中有粗或细的不规那么小粱分隔,成蜂窝状。 位于骨中心者,向周围扩张膨胀,呈卵圆形,与骨的纵轴一致。位于 脊椎的病变多在棘突、椎板、横突上,亦膨出骨外。病变也可累及椎 体,可导致病理性骨折,少数病例病变可侵及邻近椎体。
第二十八页,共四十页。
疾病检查
上述各病均可引起短骨囊状骨质破坏,骨皮质膨胀变薄,其内呈蜂房状, 但骨囊肿、孤立性内生软骨瘤和囊状骨纤维结构不良病变的膨胀程度多 不如动脉瘤样骨囊肿,也多无本病所见的典型的皂泡样改变。血管瘤具
有典型的栅栏状骨质改变,病灶内钙化,以及MRI信号,血管瘤灯泡征特
性和慢进慢出的强化表现。孤立性内生软骨瘤虽好发于手足短管骨,但 以手部发病率为高,多位于干骺或骨干内,呈轻度膨胀,易骨折,特征 性表现为囊内有瘤软骨的钙化,骨囊肿病灶内部多无骨嵴分隔及钙化;单 囊型骨纤维构不良X线多呈较特征性的毛玻璃样改变,纤维组织易 钙化及骨化,多有硬化边。
目前争论较多。
第二十五页,共四十页。
疾病原因
多数学者认为是骨内动脉与静脉异常吻合,致内压增高,动脉瘤样骨囊 肿血腔扩大鵻骨质破坏出血而形成的血性囊腔近年来不少学者将本病分 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所谓原发性是指除了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病变以 外,没有发现其他伴随病变并存。继发性是指本病常伴随其他良性肿瘤 或瘤样病损存在,甚至可与恶性肿瘤并存。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一、引言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罕见的骨肿瘤,其影像学表现多样化,诊断上有一定的难度。
本文旨在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特点及与其他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二、影像学表现1.X线表现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表现可分为骨质破坏型和无骨质破坏型两种类型。
骨质破坏型表现为囊状骨破坏区,边缘呈不规则或波浪状,可有骨质硬化或壁内分隔。
无骨质破坏型表现为周围骨质增生,并伴有骨膜反应。
2.CT表现CT可清晰显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内部结构及壁内分隔。
在增强扫描中,囊肿壁可呈不规则或分叶状强化,囊内可见壁结节状强化。
3.MRI表现MRI是评估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方法。
T1WI上囊肿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可见壁内分隔。
增强扫描中,囊肿壁呈明显强化。
4.PET.CT表现PET.CT扫描可帮助鉴别动脉瘤样骨囊肿与其他恶性肿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通常不具有代谢活性,PET.CT图像上囊肿区呈低代谢区域。
三、鉴别诊断1.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与骨囊肿的鉴别主要依靠影像学表现。
骨囊肿的边缘较为规则,无分隔及壁结节。
增强扫描中,骨囊肿不强化。
2.骨母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与骨母细胞瘤鉴别困难。
骨母细胞瘤多呈实性,可有骨样结构及小区域钙化。
增强扫描中,骨母细胞瘤明显强化。
3.骨肉瘤动脉瘤样骨囊肿与骨肉瘤的鉴别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学检查。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详见附件1.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动脉瘤样骨囊肿:一种罕见的骨肿瘤,常见于骨盆和四肢长骨,其壁内可有分隔,囊肿壁呈不规则强化。
2.X线: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学技术,通过X射线的穿透性来观察和诊断病变。
3.CT:计算机断层扫描,利用X射线通过人体的影像产生三维图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变。
4.MRI:磁共振成像,通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和病变。
六、全文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脉瘤样骨囊肿
1.世界卫生组织定义
1,膨胀性骨质病变,2,由大小不同充满血液的囊腔组成,3,由含有骨小梁或骨样组织及破骨细胞的结缔组织分隔。
2.病因
动脉瘤样骨囊肿多认为是由于局部血流动力紊乱造成,即因外伤等原因引起骨内局部静脉段受阻或动静脉瘘,引起局部持续性静脉高压,血管床扩张,受累部骨组织被压迫吸收,形成大小不等囊腔,并有反应性骨膜增生,目前公认动脉瘤样骨囊肿是骨创伤或骨血循环障碍所致的继发性改变。
动脉瘤样骨囊肿也可由非骨化性纤维瘤,软骨母细胞瘤,骨母细胞瘤,单纯骨囊肿,软骨粘液纤维瘤和纤维结构不良继发转变而来。
动脉瘤样骨囊肿与上述病变的联系相当密切,所以组织学报告必须包括病损多个取材部位的结果,以排除可能的原发病种。
病理所见为众多充填了新鲜或陈旧血液的空腔构成,这些空腔之间的间隔大都由多核巨细胞及纺锤形细胞组成.
3,临床特点
好发于10~20岁青少年,男女发生比率为1:2。
,60%~75%发病于股骨上端椎体及附件,脊柱病变占12%~30%,全身骨骼均可发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痛,靠近关节时可出现运动障碍,部分病变可自愈。
脊柱的病变可造成神经受压征状。
病理性骨折相对少见。
4CT表现
CT表现为病灶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与正常骨交界处多有薄层钙质样高密度硬化缘,病灶相邻皮质多膨胀明显,呈细线样,部分皮质中断,病灶沿膨胀的骨膜下向远侧延伸,病灶密度不均,CT值39~75HU不等,包括软组织密度结构,液体密度囊腔和(或)斑片状、条带状骨化影,液体密度囊腔分布无
规律,其内可出现液—液平面,其中上方密度较低(CT值5~36HU),下方密度较高(CT值40~70HU),多数病灶内尚有粗细不均且不完整的骨密度分隔或骨嵴,可使病灶呈皂泡样外观,增强扫描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CT值增加30~40HU,其内圆形、卵圆形液性密度囊腔无明显强化,二者密度差别更趋明显。
4,鉴别诊断
动脉瘤样骨囊肿需与骨巨细胞瘤和骨囊肿鉴别。
骨巨细胞瘤好发于30岁以上的成年人,位于骨骺闭合后的骨端,比动脉瘤样骨囊肿更接近骨性关节面,虽然两者均为膨胀性溶骨性破坏,但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膨胀更明显,病变内骨性分隔相对较少,无硬化边。
孤立性骨囊肿好发于骨干偏干骺部,膨胀不如动脉瘤样骨囊肿明显,且趋向于沿骨干纵轴发展,囊肿内缺乏皂泡状骨性分隔,易并发病理性骨折。
最后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
在诊断为动脉瘤样骨囊肿时,需要临床影像相结合。
继发的动脉瘤样骨囊肿很常见,因此应该检查刮除标本找寻病变形成前的证据。
5,治疗
治疗方法的选择要依据病损的部位和侵袭性的情况而定。
长期的观察会发现部份生长缓慢无痛的动脉瘤样骨囊肿同时有自行消退的表现。
选择性营养静脉的检查切除和溶栓药物经皮局部溶栓都是较新的治疗方法。
经皮腔内早基丙烯酸树脂注射用于颈椎体的动脉瘤样骨囊肿治疗,有成功病例报告。
1.手术治疗:多数的动脉瘤样骨囊肿以刮除术+高速磨头应用手术治疗。
局部复发率报告相差很大,一般在30-60℅。
如果有复发,必须重新复
习并全面检查,特别是X线及病理切片检查,以判断是否有前原发病种
的遗漏。
局部复发病灶的治疗应选择广泛切除,或者保肢肿瘤手术方法,2.放疗;对手术困难不能切除或切除不彻底者可行放疗,放疗计量为DT40-45GY /4-5周,对儿童患者为DT20GY/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