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与财富再分配效应
财富分配的经济学原理

财富分配的经济学原理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分配资源以最大化其效用的一门科学。
财富分配是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资源的分配、收入的形成、以及如何将这些收入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
理解财富分配的经济学原理对于理解经济体系的功能和运作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市场机制在财富分配中的作用。
市场是经济体系中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引导资源流动的主要信号。
价格的变化反映了供求关系和市场上的稀缺程度,从而引导资源向最需要的地方流动。
这种机制会倾向于将财富分配给那些能够利用市场机会并创造出更大价值的人。
其次,经济增长也是财富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增长通常会导致收入的提高,因为经济增长会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更高的生产力,以及更高的价格水平。
然而,经济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财富会平均分配。
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某些行业和个体可能会获得更大的份额,而另一些则可能无法分享到增长的红利。
第三,税制也是一个重要的财富分配因素。
税收政策通过影响个人和企业的收入和支出,从而影响财富的分配。
高税收和复杂的税制可能会将更多的财富从富人向穷人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富人都变成了穷人,只是他们的财富分布发生了变化。
第四,社会保障制度也对财富分配产生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减少了贫困的风险,使得人们可以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投资和创业,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也会影响其效果,例如,过高的福利可能会导致懒惰和依赖,而过低的福利则可能不足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最后,全球化也是财富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
全球化使得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得更加透明,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风险,如汇率波动、贸易壁垒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等,这些都会影响财富的分配。
综上所述,财富分配的经济学原理涉及许多因素,包括市场机制、经济增长、税制、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全球化等。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财富在人群中的分布。
金融学考研资料-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一份好的考研复习资料,会让你的复习力上加力。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金融学考研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同时中公考研网首发2017考研信息,2017考研时间及各科目复习备考指导、复习经验,为2017考研学子提供一站式考研辅导服务。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一、收入分配效应通货膨胀会造成社会各阶层收入的重新分配。
尽管存在着通货膨胀预期,但预期产生时间、预期程度不同,预期的结果不一定与通货膨胀程度完全符合,总会有一定的偏差。
因此,通货膨胀都或多或少地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和损失,首先是收入的重新分配。
一般情况下,在通货膨胀期间,固定收入者因其名义收入严重滞后于通货膨胀,往往实际收入下降;而非固定收入者,可以及时调整其名义收入所得,当名义收入的上涨快于物价上涨的时候,其实际收入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得到提高,从通货膨胀中获益。
事实上,在通货膨胀中,除固定收入阶层比较明显地受到通货膨胀的侵害外,其他阶层是否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其名义收入是否得到及时调整,调整幅度与物价上涨速度是否一致。
二、财富分配效应当通货膨胀出现后,对各阶层所拥有的财富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一个家庭的财富或资产由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构成,同时多数还有负债,其财产净值是它的资产价值与债务价值之差。
一般情况下,实物资产随通货膨胀率的变动而相应升降,而金融资产则比较复杂,在通货膨胀期间,价格固定的资产或者固定面值的金融证券等,其名义价格不变,其实际价值则会随着物价上涨和货币贬值而下跌。
比如存款、购买债券等,存单与债券的持有者是债权人,因此在通货膨胀中,往往是受害者。
而各种非固定价格的资产或者可变动金融证券等,其名义价格随着物价上涨而上升,从而实际价值不一定下跌。
实际价值是否下降,主要取决于名义价格与物价上涨的速度及幅度是否一致。
假设一个家庭有:存款20000元;债务60000元;货币值可随物价变动而相应变动的资产25000元。
当没有通货膨胀时,其资产净值为20000+25000-60000=-15000元,这时的资产净值既是名义值,也是实际值。
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一、微观经济主体微观经济主体微观经济主体是指参与微观经济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是参与微观经济活动的大量的利益主体。
他们高度分散化的决策构成了经济活动的全部,推动着经济系统的运行。
经济学家们把微观经济主体抽象概括为居民、厂商、非营利机构和政府。
二、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指货币供给主体即现代经济中的银行向货币需求主体供给货币经济行为。
三、微观主体的行为与货币供给(一)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的关系表现为:当居民普遍增加现金保有数量时,通货对支票存款的比率会提高;反之,这个比率会下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通货对支票存款比率的因素有:1、财富效应当居民收入增加,而财富增长时,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的数额随即增加。
但随着财富额的增多,以现金形式持有资产会越来越不方便,以支票存款的方式进行交易将越来越多,因此流通中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将和收入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也即随着财富额的增加而使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下降;相反,则使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上升,各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经验也证实了这一点。
2、预期报酬率变动效应那居民持有现金是不产生利息的,因此现金的预期报酬率为0,储蓄存款有利息收入,就是货币报酬率大于零。
另外还可以享受银行提供的某些服务,如代缴各种费用等。
假若只存在现金和储蓄存款两种金融资产,显然,储蓄存款利率变动与通货比率是负相关关系。
实际上现金和储蓄存款之外还存在其他一些资产,如国库券、企业证券等。
那么,其他资产价格或收益率的变动就会迂回地影响通货比率。
例如,证券或债券的收益率提高了,如果人们的现金持有量不变,而储蓄存款由于相对收益水平下降而减少,那么通货比率就会相对提高。
3、风险预防从风险的角度看,持有现金是最安全的,支票存款具有一定的风险。
一旦遇到金融危机,银行倒闭,支票存款就有损失的可能。
在经济正常运转时,这种风险较小,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大学第二专业)宏观经济学习题集答案十七章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一、名词解释1.总需求曲线:描述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物价总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数量关系的曲线。
2.财富效应(实际余额效应):指物价水平下降造成金融资产实际价值的增加,从而产生的消费刺激效应。
3.利率效应:物价下降,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LM曲线向右移动,利率下降,产品市场投资需求和居民户消费需求增加,总需求增加,均衡国民收入增加。
这就是价格变动的利率效应。
该理论由凯恩斯提出,所以称凯恩斯效应或投资的实际货币余额效应。
4.潜在产量:充分就业时的产出。
5.总供给曲线:总价格水平和总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6.长期总供给曲线:在长期中,总供给量并不取决于物价总水平,而是取决于经济体的资本、劳动以及用来把投入变为产出的生产技术,因此总供给曲线为垂直线。
二、选择题28 1. 价格水平上升时,会(B )。
A.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右移B.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左移C.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右移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左移29 2. 下列哪一观点是不正确的?(D )。
A.当价格水平上升幅度大于名义货币供给增长时,实际货币供给减少B.当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大于价格水平的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增加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D.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下降,实际货币供给减少30 3. 总需求曲线是表明(D )。
A.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B.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C.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之间的关系D.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31 4.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D )。
A.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B.价格水平上升时,消费会减少C.价格水平上升时,净出口会减少D.以上几个因素都是32 5. 当(A )时,总需求曲线更平缓。
△P→△m=-h*△r h大,△r则小,△i小,△y小;△i=d*△r,d大,△i大,△y大。
曹龙骐《金融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第10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本章思考题1.什么是通货膨胀?为什么不能将它与货币发行过多、物价上涨、财政赤字划等号?答:(1)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2)不能将通货膨胀与货币发行过多划等号。
不可否认,货币过多会引起通货膨胀,但决定流通中货币量的,不仅是商品价格总额,还有货币流通速度。
即在商品总量和货币量相适应的情况下,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也会使流通中货币过多。
所以,不能将通货膨胀与货币发行过多简单等同。
(3)不能将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划等号。
通货膨胀会引起物价上涨,但决不能引伸为,凡是物价上涨都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
因为引起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价格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不能都归咎于通货膨胀。
同时,在一些采取物价管制政策的国家,过多的货币供应并非都通过物价上涨表现出来。
(4)不能将通货膨胀与财政赤字划等号。
财政赤字如果通过多发行货币来弥补,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但是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并非都是靠货币发行,还可以采取压缩银行信贷、举借外债、挖掘库存、发行国家债券等。
2.试述通货膨胀的类型。
答:按照不同的标准,通货膨胀可分为以下类型:(1)按发生原因划分①需求拉动型。
即指单纯从需求角度来寻求通货膨胀根源的一种理论假说。
这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过度增长引起的,是由于太多的货币追求太少的货物,从而使包括物资与劳务在内的总需求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得到的总供给,因而引起物价上涨。
②成本推进型。
即指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总供给变化的一种理论假说。
具体是指由于商品成本上升,即材料、工资保持一定利润水平,从而使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一种货币经济现象。
③结构型。
即物价的上涨是由于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虽然经济的总需求并不过多,其发展过程是最初由于某些经济部门的压力使物价和工资水平上升,随后又使那些需求跟不上的部门的物价和工资额也趋于上升的水平,于是便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
货币供给与财富再分配效应

货币供给与财富再分配效应靖州县委党校向泽恩一、引言近年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居不下,物价快速上涨,居民的生活受到了显著影响,各群体的资产价值或拥有的财富发生的了很大的变化。
各阶层各群体的资产财富是如何变化,受什么影响,影响如何,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居不下,物价持续快速上涨与我国的货币供给有重大关系,本文想就货币供给与财富(物质层面)再分配效应展开分析。
二、居民财富与货币供给的关系学术界存在一个普遍的认识,就是居民的财富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而缩水。
例如,今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5%,那么你的银行存款就缩水了5%,如果你年初的银行存款为10万元,那么到年底你就损失了5000元。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居民的财富不只有银行存款,除此之外还有动产、不动产及金融资产等。
居民拥有的银行存款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情况下,缩水无疑,但所拥有的不动产(例如房产,特别是投资性房产)具有保值增值的作用。
近几年,中国房价上涨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例如2010年,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3.3%,北京房价涨幅高达11.5%,其中新建住宅涨幅高达18%(北京市统计局2010年宏观经济运行数据)。
因而,部分居民家庭因持有投资性房产,其财富反而增加。
其次,物价指数是一系列指标加权平均而得到的,而不同的商品其价格涨幅不一,对不同居民的影响有所不同。
第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没有真实、全面反应当年居民财富损失情况。
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很多,而货币超发是物价快速上涨的根本动因之一。
有些时候货币超发,当年就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得到全面的反应,而有些时候,却在以后某个时间段呈爆发性反应。
例如,2008年的我国4万亿投资计划导致的货币超发性供应,从2010年至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快速上涨,难以遏制。
如果按2008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10万元的银行存款损失5.9%(5900元),而从今天的物价走势来看,其损失远不止5900元,这些损失都是货币超量供应造成的。
再分配效应名词解释

再分配效应名词解释
再分配效应是指社会财富或资源重新分配导致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在经济学中,再分配效应是指政府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机制重新分配收入和财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
再分配效应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收入再分配效应和财富再分配效应。
收入再分
配效应是指政府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措施改变不同群体的收入分配情况。
通过调整税收制度,政府可以对高收入者征税更多,从而减少收入不平等。
同时,通过社会福利措施,政府可以给予低收入者更多的福利和援助,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这样的再分配措施可以实现收入向底层群体的再分配,从而减少贫富差距。
财富再分配效应是指政府通过遗产税、财富税等措施来调整财富的分配状况。
高财富个体的财产往往通过继承和遗产传承给后代,导致财富集中。
政府可以通过征收财富税或遗产税来减少财富不平等,从而实现财富向广大群体的再分配。
这样的再分配措施可以降低富人的财富积累速度,减少财富不平等。
再分配效应对经济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再分配措施可以减少贫富
差距,提高底层群体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另一方面,再分配也可能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增加富裕群体的负担,可能抑制他们的投资和消费倾向,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总而言之,再分配效应是政府通过改变收入和财富的分配状况所带来的经济和
社会影响。
通过再分配措施,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和稳定,但也需要平衡财富再分配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西方经济学中的财富效应与财富再分配

西方经济学中的财富效应与财富再分配财富效应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持有大量财富的个人或实体会因其财富规模而对经济产生显著的影响。
财富再分配是指通过税收、社会福利和优质教育等手段来减少财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普惠性的财富分配。
在西方经济学中,财富效应与财富再分配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议题。
一、财富效应在西方经济学中,财富效应被广泛应用于解释财富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大规模财富的积累和持有者对资源的配置决策,可以引发重要的财富效应。
首先,财富效应可以推动经济增长。
大量财富的投资会促进生产力的提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创造。
其次,财富效应可以激励创新和创业。
财富积累者通常具备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创新和创业活动,从而推动经济的技术进步和结构变革。
此外,财富效应还可以增加社会的消费能力和需求水平,进一步推动经济活动和市场的繁荣。
然而,财富效应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财富效应可能导致财富的不平等分配,进而加剧社会的阶层分化和社会不公平。
持有大量财富的个人或实体可以通过投资、金融运作等手段进一步扩大其财富规模,而贫困群体往往面临贷款困难和就业机会不足等问题,难以摆脱贫困状态。
另一方面,财富效应可能引发经济的不稳定。
过度集中的财富可能导致金融风险增加、市场垄断等问题,进一步加剧经济的波动和不确定性。
二、财富再分配面对财富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财富再分配被看作一种解决不平等和不公平问题的方式。
财富再分配可以通过税收制度和社会福利措施来减少财富差距,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的普惠性。
同时,通过投资优质教育和职业培训,可以提高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进一步促进社会公正和经济发展。
在财富再分配过程中,税收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高收入个体和富裕实体进行高额税收,实现财富的重新分配。
高效的税收制度可以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减少财富不平等现象,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和福利。
此外,社会福利措施也是财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供给与财富再分配效应
靖州县委党校向泽恩
一、引言
近年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居不下,物价快速上涨,居民的生活受到了显著影响,各群体的资产价值或拥有的财富发生的了很大的变化。
各阶层各群体的资产财富是如何变化,受什么影响,影响如何,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居不下,物价持续快速上涨与我国的货币供给有重大关系,本文想就货币供给与财富(物质层面)再分配效应展开分析。
二、居民财富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学术界存在一个普遍的认识,就是居民的财富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而缩水。
例如,今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5%,那么你的银行存款就缩水了5%,如果你年初的银行存款为10万元,那么到年底你就损失了5000元。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居民的财富不只有银行存款,除此之外还有动产、不动产及金融资产等。
居民拥有的银行存款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情况下,缩水无疑,但所拥有的不动产(例如房产,特别是投资性房产)具有保值增值的作用。
近几年,中国房价上涨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例如2010年,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3.3%,北京房价涨幅高达11.5%,其中新建住宅涨幅高达18%(北京市统计局2010年宏观经济运行数据)。
因而,部分居民家庭因持有投资性房产,其财富反而增加。
其次,物价指数是一系列指标加权平均而得到的,而不同的商品其价格涨幅不一,对不同居民的影响有所不同。
第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没有真实、全面反应当年居民财富损失情况。
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很多,而货币超发是物价快速上涨的根本动因之一。
有些时候货币超发,当年就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得到全面的反应,而有些时候,却在以后某个时间段呈爆发性反应。
例如,2008年的我国4万亿投资计划导致的货币超发性供应,从2010年至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快速上涨,难以遏制。
如果按2008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10万元的银行存款损失5.9%(5900元),而从今天的物价走势来看,其损失远不止5900元,这些损失都是货币超量供应造成的。
如
图-1所示,现金净投放增长率2002、2003年分别增长53.4%和55.3%,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则增长了0.8%和1.2%,直到2004年才达到峰值3.9%,2004年现金净投放同比减少30.2%,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于2005年、2006年才随之下降到1.8%和1.5%。
2005年现金净投放同比增长48.8%,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则于2007年、2008年才增长至4.8%和5.9%,存在延后爆发的现象,M2、M1、M0也存在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长不同步的现象。
尤其是,2008年的4万亿投资计划实施后,货币超量供应,导致严重的流动性过剩,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在2010年开始节节攀升。
可见,仅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应财富或资产的缩水情况,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因此,笔者认为用超量增发的货币供应来反应财富的的变化更加真实。
图-1
例如,某个年度市场财富的总额为100万元,如果货币超额供给了20万元,这时市场中的货币为120万元,则原来的一元缩水为0.83元(100/120),损失17%。
三、我国的近年货币供给的情况分析
“通胀无论何时何地皆为货币现象”——这是货币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的一句经典名言。
按照货币学基本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出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
而在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市场化改革等原因,资源商品化过程加剧,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GDP增长也是合理的。
但过高的货币供给却极易带来通胀。
通货膨胀与货币超量供给之间存在的关系也得到众多中国学者的认同。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周其仁也曾在其博客中警示“货币老
虎越养越大”。
据统计,2010年底,我国39.8万亿元的GDP规模,是1978年3645.2亿元GDP规模的109倍。
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10年底的72.6万亿元,为844.7倍。
吴晓灵直言:“过去30年,我们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根据官方数据,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3.5万亿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万亿元。
2010年,我国GDP总量为39.8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72.6万亿元是GDP的1.82倍,比差多出了32.8万亿元。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之间的比例在进一步加大。
图-2为我国2001-2010年的货币供给情况。
图-2
四、货币投放的财富再分配效应分析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其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
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
货币超发导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企,居民财富缩水,缩水的财富则转移至政府的手中。
实际上,这可视为政府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而征收的税费,根据分配理论属于再分配领域。
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市场化改革等原因,资源商品化过程加剧,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GDP增长也是需要的。
近10年我国GDP的平均增长率也不过10%上下,但是货币持续超量供给,货币供给量远超货币需求。
货币超发与GDP的比值,2001年为45%,2010年甚至高达82.4%,2001-2010年的平均值也达到63.3%。
货币超发一方面助推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在国家与居民之间及其他要素之间形成了财富的再分配。
国家和居民之间的财富再分配。
2001年,我国的GDP为10.9万亿,广义货币供给为15.8万亿,货币超发4.9万亿,货币超发/M2为31%,那么全体居民的财富由于货币超发而累计将31%的财富转移至国家。
2005年,我国的GDP为18.2万亿,广义货币供给为29.9万亿,货币超发11.7万亿,货币超发/M2为39%,全体居民的财富累计转移给国家39%。
2010年,我国的GDP为39.8万亿,广义货币供给72.6万亿,货币超发32.8万亿,货币超发/广义货币为45.2%,全体居民的财富累计转移累计给国家45.2%。
由于货币超发而产生的国家和居民之间的财富再分配,从上述分析看来呈现加速进行的趋势。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财富再分配。
从建国至改革开放近30年,采用“剪刀差”的形式将农村的财富向城市转移。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财富再分配以两种形式进行。
第一种形式是以价格的形式进行的,也是自然形成的。
由于农村的市场化程度远低于城市,其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价格也低于城市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价格,而其所需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却可能高于城市的价格水平。
由于货币超发推动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加剧了农村财富向城市转移的速度。
第二种形式是国家对城市的直接投入进行的。
国家以税收和货币超发所获取的收入并非平均投入农村和城市。
例如,国家在公共教育方面,对城市投入总比农村多;在社会保障方面,城市的社会保障齐全,而农村几乎没有。
货币超发,国家拥有更多的财力,农村的财富向城市转移加速进行。
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财富再分配。
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财富再分配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财富再分配相似。
财富由中西部地区转移至沿海发达地区,主要流向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为代表的沿海发达地区。
特权阶层和非特权阶层之家的财富再分配。
本文所指的特权阶层是指能够利用权力或自身的社会地位影响政府的决策从而获利的人群。
特权阶层能在任何国家、一个国家的任何时代都能利用其权力和社会地位影响政府的决策,并从中获利。
但在中国,特权阶层利用其特权所获取的利益远远大于西方民主国家,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的民主监督无法跟西方国家相比。
货币超量供给,国家向全体居民征税所形成的蛋糕并非平均分配给每位公民,也不是“劫富济贫”分配给弱势群体。
特权阶层常利用其权力或影响将货币超量供给投向有利于其能控制的行业、项目,从而获取巨大的利益,而非特权阶层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财富向特权阶层转移。
例如,近年来我国的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高铁等就是明证,非特权阶层根本就不可能从中获利,这是特权阶层的专利,造就了一个有一个的亿万富翁,创造了“世界奇迹”。
综上所述,我国的超量货币供给事实上形成了财富的再分配,这种分配既不是合理的也不是公平的。
不合理表现在,我国的货币供给量过大,超过了市场的需要,给普通公民造成的损失过大。
不公平表现在,货币超量供给所形成蛋糕,并没有投向能够增强国力的行业,也没有投向需要援助的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