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岭南民系及其演化
岭南民俗文化-麦琼月

岭南民俗文化主编:叶春生主编:叶春生辅导课班级:12春行管、12秋会计、12秋法学秋法学知识讲授:知识讲授:第一章 导论:岭南民俗与百越文化重点:1、三大民系的形成和特点、三大民系的形成和特点2、百越古族的基本情况、百越古族的基本情况3、岭南民族的主要特色、岭南民族的主要特色难点:1、三大民系的形成和特点、三大民系的形成和特点2、岭南民化与中原文化的位差、岭南民化与中原文化的位差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民俗文化的概论及分类民俗文化的概论及分类一、何谓民俗一、何谓民俗1、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日常生活服务。
演变,为民众日常生活服务。
3、 3、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和一种重要方式。
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和一种重要方式。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二、民俗的基本特征1、民俗的历史性、民俗的历史性2、民俗的集体性(群体性)、民俗的集体性(群体性)3、民俗的地域性、民俗的地域性4、民俗的传承性与扩布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扩布性(1)民俗的传承性:)民俗的传承性:民俗文化在时间的纬度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
民俗文化在时间的纬度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
(2)民俗的扩布性:)民俗的扩布性: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即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即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
(3)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5、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1)民俗的稳定性:民俗的稳定性:指民俗一旦产生,指民俗一旦产生,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就会伴随着人们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论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论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论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软件学院09级2班刘绍徒 200930636090关键字:岭南,民俗文化,发展,传统论文摘要:岭南民俗文化是在南越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
它没有承载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迫力,尚实效,重功利,开放兼容、崇新善变,促使岭南社会在近代反封建和当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曾两度领天下之先。
这些特质在成就岭南的辉煌之后,在当下社会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它的发展,我们应该本着批判扬弃的原则,促使其向宏观、理性、深度的方向转变,寻找岭南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最佳路径。
一、岭南概况岭南位于中国最南部,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枕南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是以今天的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为界与内陆相隔。
岭南是一个历史概念,各朝代的行政建制不同,岭南建制的划分和称谓也有很大变化。
学术界对岭南的领域有不同见解,有的将其狭义为广东的代名词,有的将其广义为包括广东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广西省的大部分地区。
大约在距今4500年前后,岭南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和手工业逐渐进步。
秦以前岭南是南越族的聚居地,公元前206年,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王,都番禺。
”同年,汉高祖刘邦创立汉王朝,他面对汉初的严峻形势,“为中国劳苦,故释佗不诛。
十一年,遣陆贾立佗为南粤王,与部符通使,使和辑百粤,毋为南边害,与长沙接境”,向岭南开放了边境贸易,征收南越国的贡品,而对南越国的体制未作任何改变,对其施政也不加限制。
岭南自建置之初即与中央政权的特殊关系,历代延续。
虽然其内部的行政区划时有变更,但是中原政府对这个边陲之地的控制却一直因地制宜,使岭南保留了很大的政治、经济、管理自主权和一种自然而然地与中原隔绝的“独立”状态,为岭南创造了宽松的发展氛围。
二、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从地域上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
中原移民与岭南三大民系的形成

中原移民与岭南三大民系的形成从自然地理方面来说,岭南主要指今广东与江西、湖南、广西交界的南岭山脉(越城岭、荫渚岭、都宠岭、骑田岭、大庾岭)以南的南粤地区。
先秦时期古越族人生活在岭南地区,北方五岭阻隔了南越与中原区地的联系,古南越人形成了自己的原始文化。
经过10多万年的进化,南越地区一步一步从蒙昧、野蛮向文明社会迈进。
到西周时期,南越作为一个族体已基本形成。
古代文献中所见的“仓吾”、“南蛮”、“南瓯”、“越骆”、“南海”等,主要指今天两广境内的古越人。
南越族主要分布在珠江流域和韩江流域。
商周以来,南越族便与中原及长江流域的吴、越、楚等国有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当时除东南面的通道外,粤北、粤西著名的“湘桂走廊”自古以来就是陆路和水路的南北通道。
《羊城古钞》载“周时,南海有五仙人,衣五色衣,骑五色羊,来集楚亭,各以谷穗一茎六出留与州人,且祝曰:愿此间永无饥荒。
言毕,腾空而去,羊化为石。
”这便是传说中公元前862年(周夷王八年)楚国兴盛起来,楚君(熊渠)派人至广州附近设置“楚亭”,治理和开发岭南。
后人为了纪念仙人和羊,便盖了一座五仙观(今广州市惠福西路),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以后又在越秀公园建立了一座“五羊石雕像”,这座雕像便成为广州城市的象征,后来又在越秀公园南边山腰建了一座“古之楚亭”牌亭以示纪念。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原人民南迁,对岭南三大民系形成、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规模移民活动则发生在秦统一岭南之后、西晋时期、两宋时期三个阶段。
“六王毕,四海一”。
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设桂林、南海、象郡三郡。
今广东省跨三郡十六县,大部分地区属于秦政治统治范围,南海郡首府设在番禺(今广州市),于是番禺便成为岭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从此南越族人结束了长期以来各自为政、互不统属的局面,岭南地区正式归入中央集权政府的版图。
战争结束,秦军就地留戍落籍,与越人杂居。
而伴随秦军到达岭南的,除大批掌握各种技能的“亡人”、“罪人”、“贾人”以外,秦始皇甚至应龙川县令赵佗请求,另外征集一万五千名未婚女子南下“以为士卒衣补”,“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和婚姻问题”。
中国历史地理课件第十讲岭南的民系之二——客家

③迁来的汉族原使用的中原语言在与当地语言交流中逐 渐脱离母语而发展成一种方言——客家话。客家民系 形成。
二、客家民系的分布
客家民系分布在广东的北部和东部的20多个市县,今 天粤东的梅州、河源地区,粤北的韶关地区,这些地 区属距离海岸较远的内陆山区,属于赣江上游、汀江 流域和梅江流域,除少数干流谷地较开阔外,多为崎 岖的山地。
客家人还开发了粤北山区的矿山资源,有银、铜、 锡、铅矿等。
外省的客家人:赣南、闽西,湘东南,桂东、东南等
三、客家的语言、生活习俗和信仰
据说客家方言的总人口大约有9600万,通行的地区国 内主要是闽西、赣南、粤东、粤北、桂南和湖南、四 川、台湾的部分地区;国外主要是印尼、马来西亚、 新加坡、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地。
隋唐时期,与畲人同源的瑶人从湖南迁居粤北,与后来的 客家人发生血缘和文化的交流,其分布地与客家人相吻合, 也参与了客家民系的形成。
宋元之际,岭南畲、瑶地区的外来人口在当地占了优势, 主客民族的地位发生互换,迁来的汉人在以下三个方面 发生了变化:
①与畲、瑶族人形成了以梯田农业为标志的共同经济模 式;
7、Sow-Theng Leong,Migration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History:Hakkas,Pengmin and their Neighbors,star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澳)梁肇庭:《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与族群 性:客家人、棚民及其邻居》,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13年。
客家南迁中转站 宁化石壁 江西赣州
五、客家地区的社会史、历史人类学研究
1、饶伟新:《生态、族群和阶级:赣南土地革命及其背景的分析》, 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第二节 岭南民俗

岭南印象园
岭南三大民系
两宋以来,中原汉族与南越族相交融合形成了
特色的岭南三大体系。
广府民系(番禺——广州话) 潮汕民系(潮汕——潮州话) 客家民系(梅县——客家话)
一.广府民系形成
1. 2. 3. 4. 秦军入粤前 ——渔村 赵佗建南越 中原三次南迁
是最能代表岭南文特 征的,是古越人南 迁中原人融合而成。
回族、壮族、畲族、满族在广东的区 的主要分布位置,并各列举一个特色 节日。
谢谢观赏!!
潮汕民系特点
①宗族、家乡观念强,凝聚力强 ②勇于冒险和开拓进取 ③精巧灵活,竞争意识强。
民系特点比较
客家民系 ①克勤克俭,吃 广府民系 苦耐劳,宗族观 ①丰富多彩, 念强 古老而又年轻 ②自尊保守,平 ②活泼明快, 等互助,团结对 充满南国水乡 外 的浪漫情调 ③尊师重教,崇 ③兼容与温馨。尚诗书 ④冒险进取
“客家”名称源自两宋时期。
1、客家方言
2、客家民系特点? ①克勤克俭,吃苦 客家方言主要流行 耐劳,宗族观念强 于广东的兴梅地区、 ②自尊保守,平等 东江流域,以及粤 互助,团结对外 北、粤东部分地区, ③尊师重教,崇尚 被誉为“汉语的活 诗书 化石”。 ④冒险进取 客家民系 客家是最勤劳的民 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广州方言
1.
3、广府民系特色?
2.
3.
4.
大约形成于秦统一岭南 时期。 西汉时期,广州方言以 壮、侗语为主体。 唐末宋初,粤语已成为 独特的语系 明代,粤语与现在大体 相同
①丰富多彩,古老 而又年轻 ②活泼明快,充满 南国水乡的浪漫情 调 ③兼容与温馨
文化碰撞 人文结构 气质
一、广府民系
秦汉时期岭南的百越族群

第二章秦汉时期岭南的百越族群第一节秦汉时期朝廷对岭南地区的经营与开发第二节秦汉时期分化与融合过程中的百越第三节秦汉时期百越的文化第四节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民族关系第一节秦汉朝廷对岭南地区的经营和开发一、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简要历史进程(一)秦始皇进军岭南,设置三郡《史记·南越列传》:“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
”《淮南子·人间训》:“(秦始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领,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
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戍以备之。
”岑仲勉先生在《评〈秦代初平南越考〉》一文中作了考证认为,镡[xín]城之岭即今越城岭,九嶷之塞即今萌渚岭,南野之界在今大庾岭,番禺之都范围大抵在今骑田岭一带。
结余干(今江西信水)这五路军中,第一路从今广西北部的兴安县边境的越城岭向南突进,由此直下桂江;第二路从今湖南江华县境内的萌渚岭向南挺进,由此到达广西的贺县一带;第三路军越过骑田岭进入今广东省的西北部,沿连江南下,向番禺推进;第四路军从江西和广东两省交界的大庾岭进入广东北部地区;第五路军则集结于江西省上犹江(余干之水)一带。
除“结余干之水”的一路秦军守备江西界内以防闽越外,其它诸路秦兵基本上都是从今湘、桂、赣交界的越城岭、萌渚岭、骑田岭以及大庾岭等陆路行进的。
这些过岭的陆路,在当时是岭南越人与中原进行交往的主要通道。
南征大军希望从东面至北面形成夹击之势,企图一举攻取岭南。
秦军从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20)年进军岭南,福建、广东几路较为顺利;广西方向则遭到西瓯等部落顽强抵抗,不得已才凿通灵渠(公元前214年)以保障后勤补给,顺漓江,下桂江,才最终平定了西瓯。
岭南民系——广府人

必须形成一种有别于周边其他民系的方言系统。
2、岭南三大民系
广府民系:
以粤语为方言,分布在广东的粤中、粤西南、广西桂
东、桂南、海南岛西部。从明代开始,粤中地区归属广州府,
故称广府人。 潮州(福佬)民系: 以闽南话为方言,分布在潮州地区、雷州半岛及海南 岛沿海,因闽南话来自福建,故称福佬。 客家民系: 以客家话为方言,分布在粤、赣、闽三省交界处、及
这种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有何影响?
3、广府民系的生产经营方式
宋元以前:以传统农业为主,种植水稻
宋元时期:由于移民人口的增加,促使大规模围垦
平原低地。广州地区,有很多地名都有“围”字。
明清时期:养鱼、种桑、果、蔗等。
对海洋资源的开发:
远海渔业捕捞
近海养殖 、珍珠和晒盐
唐宋以降,盐课岁入成为广东财政的主要来源:
西江流域:龙母信仰
临海地区:妈祖天妃信仰、南海神庙
伏波神信仰
石头、大树、井、灶、门槛、洞穴等都是崇拜的神明。
5、广府地区的民居
6、广府民系的语言 粤方言 “全国推广普通话,广东推广粤方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7、广府地区的饮食 广府喜欢喝汤,为什么?
观光、旅游、度假 美丽河源欢迎您
岭南民系
岭南民系
1、何谓民系?
又称族群,是同一个民族内部由于文化特质差异而划
分的群体。是指一个民族中的各个支派。
衡量民系的三原则:
在某一时空背景中,生活着一支稳定的居民共
同体,其人口数量一般不低于同一时空背景下的
土著居民; 这一稳定的居民共同体,必须形成一种独特的 心理素质和文化范式,以及自我认同意识;
《明会要》卷五十五:
岭南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

岭南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两广北部横贯着东西走向的一群山地,即南岭,现为我国一条重要地理界线。
岭南文化即在此线以南地区孕育、发展,它的许多文化特质和风格,就是在岭南地理环境下形成的。
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
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长期以来,是天然屏障。
南岭山脉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远不及中原地区,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
但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岭南土著文化不断地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地域文化交流融合。
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区位,五岭横跨广东与广西北部,岭南与岭外的交通极其不便,岭南俨然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里较多的土著文化得以保留下来,成为日后与外来文化交流、整合为民系文化的基础。
但是五岭是由一群山地组成,中间可以往来的通道不少,这又为岭外的居民南迁提供了可能,移民带来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地域文化,这些外来的地域文化与岭南土著文化交流融合,发展成为具有共同特质的岭南文化。
从地理区位观察,南岭使广东形成了背山面海的特征,而地势北高南低,形成一个大的面对海洋斜面,构成对内封闭的地理格局,对内则主要通过一条大运河联系。
古代广东人赴北京考试、做生意,路上要花两三个月时间,这种交通状况一直持续到近代京广铁路开通。
但广东对外是面对南海,跟周边很多国家有往来。
中国古代根本不能超越浩瀚的太平洋,跟海外的联系主要是靠广东,这使广东形成了某种相对独立的地理格局。
这种格局有利于岭南避开战火。
秦汉时的匈奴人、唐代的突厥人、宋代的金人、元代的蒙古人等与中原征战,战乱主要发生在北方,改朝换代也首先在北方,故岭南相对来说比较安定。
广东这种对内封闭、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利于保留很多土著文化,同时接受海外文化,跟其他地方的文化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南越的汉化过程
1、西周夷王时,楚王熊渠“伐杨粤” 2、东周显王时,楚威王熊商入粤 3、秦军侵粤,始建南海郡(汉越杂 处) 4、赵佗立国与汉武帝灭越 5、广信文化期与南越的汉化定型 (融合)
三、广府民系汉色彩的强化
1、唐张九龄北方大移民(开凿大庾岭新路) 2、珠玑巷移民与广府汉文化的强化 *胡妃引发的珠玑巷传说(后宫妃子—商妇— 引发灭门之灾—逃难—解救—搜捕—投井) *史实:南宋时期,元军入侵
四、客家民系与福佬民系汉文化色彩的强化
1、五胡乱华时期的青徐流人与福佬民系 2、五胡乱华时期的司豫流人与客家民系 3、五胡乱华时期的秦雍流人与广府民系
五、三大民系文化的比较 (一)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府文化 1、开放、豁达、进取、冒险 2、具有浓厚的商品意识、诚信 (二)以粤东北延绵至闽赣湘桂等地的客家文化 1、重义轻利、重学轻商(学田、学谷)—中原文 化的影响比较大 2、反作用(重功名、窝里斗) (三)以潮汕为代表的福佬文化—潮汕文化 1、团结凝聚、崇文重教 2、崇利重商、注重现世(义利兼举)
第二章
岭南民系及其演化
一、岭南的先民——“百越” 人
1、远古的人类活动 考古发掘:马坝人、柳江人;古 文献记载:《史记· 五帝本纪》 “交趾”、“南交” 2、先秦时期的“百越”人 《汉书· 地理志》“百越杂处,各 有种姓”,主要为南越(岭南)、 西越(广西)与骆越(广西南部、 越南) 文化特色:青铜器、几何印纹陶; 稻作、食米和水产;善水用舟; 居住杆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