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健康与疾病

合集下载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也存在着某些联系。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心理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探索心理健康的问题。

第一章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状态与外在环境协调一致,能够适应环境,保持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和社会人际交往能力。

心理健康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它是人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品质和一种健康状态。

第二章心理疾病的种类和表现心理疾病是指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对个体情感、行为、思维、认知等心理活动出现较为明显的异常、失调或病态反应。

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

抑郁症的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食欲减退、失眠或嗜睡、意志减退等,若情况严重可以导致自杀。

焦虑症的表现为有持续的心理不安感,无法控制,或经常担心一些平常看来不太值得担心的事情,严重时可以表现为恐惧症。

强迫症的表现为经常进行某些重复的行为,或产生强烈的重复思想,如反复洗手、对事物过度纠结等。

精神分裂症的表现为情感、思维、行为的严重异常,患病者常常出现幻觉、妄想、行为失常等。

第三章心理疾病的危害心理疾病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精神病患者的健康情况通常比一般人要脆弱得多。

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会表现出许多问题,比如工作效率下降、学习能力下降、人际关系困难、行为异常等,这些都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关系一般来说,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心理健康可以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帮助患者调整情感、行为和认知等心理活动,减轻或解除心理疾病的症状,降低心理疾病的复发率。

心理疾病则反过来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促使患者从病态中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其自我控制、自我解决问题和自我发展等。

第二章健康与疾病

第二章健康与疾病

图2-12 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对疾病的影响
三、因果转化规律
因果转化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原因与 结果的相互转化、互为因果(见图2-13、2-14)。
图2-13 因果转化—恶性循环
三、因果转化规律
如此交替,可推动疾病过程的不断发
展,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称为恶性循环。
相反,如果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止血、 输血等措施,即可阻断恶性循环,防止病 情恶化,同时建立良性循环,使病情向有 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二章 健康与疾病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原因
第三节 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1. 掌握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2. 认识疾病发生的原因;
3. 理解疾病发展中的共同规律;
4. 掌握疾病的经过及转归。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一、健康的概念 二、疾病的概念
一、健康的概念
二、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三、因果转化规律
一、自稳态调节功能紊乱
正常机体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通过神经、 体液的调节,使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和代谢均维持在 正常范围,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称为自稳调节 下的自稳态。 自稳态调节功能紊乱(见图2-10)。
图2-10 自稳态调节功能紊乱
二、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患者,女 29岁,十年前因失恋造成精神 创伤,曾住院治疗半年后痊愈出院。一年前 无明显诱因出现不愿和人说话和体罚学生现 象,班内30名男生全都遭受过她的打骂。 讨论题: 1. 本例患者是否健康?为什么? 2. 何种原因引起?
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生物性因素 二、物理性因素 三、化学性因素 四、营养性因素 五、遗传性因素
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可引起机体的

护理学导论 第二章 健康与疾病

护理学导论 第二章 健康与疾病
第二章 健康与疾病
她健康吗?
她们健康吗?
无臂女孩---雷庆瑶 隐形翅膀-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
千手观音
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人
幸福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国王更幸福
英国哲学家培根
健康犹如真正的朋友,不到失去的时候 不知道它的珍贵
德国诗人哈格多恩
唯有健康才是人生
美国的管理学家彼德鲁克
第一节 健康-近代健康观
生物个体健康观
健康是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发育良 好、体质健壮、功能正常、精力充沛, 并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 侧重于生理病理机制,忽视了人的心 理和社会特征
生态平衡健康观 健康是机体的各种平衡处于协调状态,
平衡失调或被破坏则引发疾病
第一节 健康-现代健康观
健康————不健仅康是不没但有是疾没病有,疾而病且和包身括体躯缺体陷健,康还、要心有完理
第一节 健康-现代健康观
社会适应良好
能有效适应不同环境,愉快、有效地扮演自己承担的各 种社会角色
道德健康
通过提升社会公共道德来维护人类的健康,要求每个社 会成员不仅要为自己的健康承担责任,更要对社会群体 的健康承担社会责任
第一节 健康-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
又称为次健康或第三状态 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
个体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临床检查无 明显疾病,但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活 力降低
第一节 健康-影响健康的因素
生物因素
环境因素
心理因素
行为和生活方式
社会因素
维多利亚女王
第二节 疾病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内外因素作用下而引起一定部
位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 的病理过程,是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

第二章 健康与疾病

第二章 健康与疾病

系融洽,经济状况和家庭支持系统良好。
测一测
9. 影响孙先生健康的最主要因素是 A. 生物遗传因素 B. 心理因素 C. 社会因素 D. 自然环境因素 E. 行为与生活方式
测一测
10. 针对孙先生的健康状况,社区护士从疾病预防的 角度应做好 A. 一级预防 B. 二级预防
C. 三级预防
D. 临床前期预防 E. 临床后期预防
亚健康状态指个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
态,临床检查无明显疾病,但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
和代谢过程活力降低。
三、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人群
三、亚健康状态
(二)亚健康影响因素
1. 脑力和体力超负荷。
2. 心理失衡。
3. 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时期。
4. 人的自然衰老。
5. 疾病前期。
三、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
即“三早”预防。
三、疾病的预防
(三)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又称临床期预防或病残预防,即积极
治疗、预防并发症并采取各种促进身心健康的措施,
以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和各种伤残,以达到最大可 能地恢复健康,即把健康问题的严重程度压缩到最
低限度。包括推迟残障和促进康复两个层面。
四、健康与疾病关系
健康与疾病是连续统一体。
2.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
3.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 身体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 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 体重适当,身材均匀,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 7.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 牙齿清洁,无龋齿,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 骨骼健康,皮肤、肌肉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

第二章----健康和疾病

第二章----健康和疾病

第三节 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
一、健康促进
㈠健康促进的定义 健康促进(WHO,1986年),是促使人们维护和
改善其自身健康的过程。 以健康为导向,帮助人们增强健康水平,发挥健
康潜能,尽可能达到最佳健康状态。
㈡健康促进的原则
关注全社会的人 针对影响健康的决定性因素 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及有利健康的各种民间活动 强调公众有效的参与,培养公众自身健康责任 卫生保健的专业人员在健康促进中扮演重要角色
疾病过程(Suchman EA,1972年)
症状体验阶段 承担患者角色阶段 寻求医疗照护阶段 患者角色依赖阶段 痊愈或康复阶段
六、疾病对患者和家庭的影响
㈠对患者的影响 行为和情绪的改变 体象改变 自我概念的改变 自治能力的丧失 生活方式的改变 ㈡对家庭的影响 家庭角色改变 家庭运作过程改变
把健康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 把健康放到人类社会的广阔背景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现代健康观的内涵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健康 道德健康(1989年 WHO)
㈡健康的整体表现
整体人生理、情感、智能、精神、 社会健康等的和谐统一。
每个人都应达到个体最佳的健康状 态。
二、健康的模式
第二章 健康和疾病
学习目标
掌握 1.健康的概念、影响健康的因素。 2.现代健康观、疾病观的基本特征。 3.疾病的三级预防。
熟悉 1.疾病的概念及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2.护理与健康保健的关系。
了解 1.疾病谱的变化。 2.健康教育。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健康 疾病 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 健康教育
体对健康的重要性、健康控制、自我效能、健 康状态、健康促进行为的效果和障碍的感知)

《预防医学》课程教案

《预防医学》课程教案

《预防医学》课程教案第一章:预防医学概述1.1 预防医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预防医学的基本原则和任务1.3 预防医学的研究方法1.4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章:健康与疾病2.1 健康的概念与评价2.2 疾病的自然史2.3 疾病的危险因素与病因2.4 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第三章:流行病学基础3.1 流行病学的定义和意义3.2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3.3 流行病学数据的收集与分析3.4 流行病学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第四章:环境与健康4.1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4.2 环境污染与健康影响4.3 环境健康风险评估4.4 环境保护与健康促进第五章:人群健康统计与评价5.1 人群健康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5.2 常用健康统计指标及其应用5.3 人群健康状况的评价方法5.4 健康信息管理与利用第六章:传染病防控6.1 传染病的特征与分类6.2 传染病的传播机制6.3 传染病防控的基本策略6.4 疫苗与免疫预防第七章:慢性病防控7.1 慢性病的特征与危害7.2 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与预防7.3 慢性病的管理策略7.4 慢性病的生活方式干预第八章:营养与健康8.1 营养学基本概念8.2 膳食指南与营养干预8.3 营养缺乏与过剩疾病8.4 特殊人群的营养保健第九章:食品卫生9.1 食品卫生概述9.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9.3 食品加工与包装卫生9.4 食品中毒的预防与管理第十章:职业卫生与环境卫生10.1 职业卫生的概念与任务10.2 职业病的发生与预防10.3 环境卫生与健康10.4 职业与环境卫生的法规与管理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预防医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难点解析:预防医学的核心理念是病因预防,通过研究健康影响因素和制定相应的公共卫生策略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理解预防医学的演变历程对于把握其发展脉络至关重要。

二、健康与疾病难点解析:健康的定义不仅限于没有疾病,而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如何全面评价健康状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多种指标和评估方法。

第二章 健康与疾病

第二章 健康与疾病

第二章健康与疾病一、选择题㈠ A1型题1、健康是具有正常的社会角色功能,具有执行其社会角色和义务的最佳活动状态,这是( )A、古代的健康观B、生物个体健康观C、生态平衡健康观D、社会学健康观E、WHO对健康的定义2、现代健康观的崭新特点下列那项错误( )A、改变了健康的导向B、从生物、心理、社会诸多方面来解释健康C、健康是动态的过程,但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D、从关注个体健康扩大到重视群体健康E、把健康放入人类社会生存的广阔背景中3、有关影响健康的因素哪项错误( )A、生物遗传是极为重要的影响健康的生物因素B、心理因素与疾病的转归无关C、不良的生活方式可导致机体内部失调而致病D、医疗保健对人类的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E、人类健康问题与环境有关4、医疗保健服务对健康的影响,哪项不对( )A、与医疗资源的分配有关B、与医疗制度的完善有关C、与人们获得医疗保健服务的便利与否无关D、与医疗保健人员的质和量有关E、与医疗服务的优劣有关5、疾病是劳动能力的改变,这是( )A、辞海上的定义B、社会学的定义B、生物学上的定义D、哲学上的定义E、现代疾病观的看法6、下列不属于现代疾病观的特点是( )A、疾病是发生在人体一定部位的局部反应过程B、疾病是发生在人体一定部位,一定层次的整体反应过程C、疾病是机体动态平衡的协调发生障碍D、疾病是机体对内外环境适应的失败E、疾病是身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7、有关健康概念描述,下列正确的是( )A、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或不适B、健康与疾病具有清晰的界限C、健康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D、人的健康观念受单独某一因素影响E、健康指机体内部各系统的协调和稳定8、世界卫生组织的战略目标是 2000年( )A、人人享有健康B、人人享有公费医疗C、人人享有卫生保健D、人人享有更好的营养E、人人享有医疗服务㈡ A2型题9、护士小赵在某一生活小区从事护理工作。

下列关于生活习惯向居民提供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吸烟B、不酗酒C、节制饮食,不需控制糖的摄入D、遵守交通规则,使用安全带E、定期体检㈢ X型题10、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对健康的认识包括( )A、健康与疾病有明显的分界B、健康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力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这个状态在一个阶段里是静止不动的C、健康是指机体各系统内、各系统间机体与外环境的平衡D、没有疾病就是健康E、健康和疾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二、填空题1、影响健康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获得医疗保健设施的可能性。

第二章健康与疾病讲稿

第二章健康与疾病讲稿

第二章健康与疾病第一节健康一、健康的概述(一)健康观的演变1.古代健康观(1)西方:毕达哥拉斯及恩培多克勒----水、火、气、土四元素平衡即为健康。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humours)学说”,认为人体由血液(blood)、粘液(phlegm)、黄胆(yellow bile)和黑胆(black bile)四种体液组成,这四种体液的不同配合使人们有不同的体质。

(2)中国:阴阳学说。

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就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腹而言: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四肢而言: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筋骨皮肤而言:筋骨在内故为阴,皮肤在外故为阳;内脏而言: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五脏本身而言:心、肺居于上焦故为阳,肝、脾、肾居于中焦故为阴。

2.近代健康观(1)生物个体健康观:生物医学模式,侧重于生理病理机制,忽视了人的心理和社会特征,尤其局限性和片面性。

(2)生态平衡健康观:注重生物病原体、宿主、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忽视了平衡的相对性。

3.现代健康观WHO,1989年提出健康的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1)现代健康观的特点1)将个体视为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整人的思想,重视了人的精神心理活动过程对生理功能和社会环境适应状态的影响,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健康概念中的体现,拓宽了护理实践的理论。

2)将健康置于人类自然与社会的大环境中,充分认识到个体的健康状态受环境中一切与其相互作用的事物的影响。

3)把健康看成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健康可以有不同水平。

4)将健康与人类生产性和创造性联系起来,揭示健康不仅是医务工作者的目标,而且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健康与疾病
第二节疾病发生的原因
第三节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第四节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1. 掌握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2. 认识疾病发生的原因;
3. 理解疾病发展中的共同规律;
4. 掌握疾病的经过及转归。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一、健康的概念
二、疾病的概念
一、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概念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
上的完好状态。

”健康的人不
仅是身体要健康,心理也要
健康,同时对社会具有较强
的适应能力,能在所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活动和工作。

二、疾病的概念
疾病(disease)是指机体在一定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症状是指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

如头痛、恶心、呕吐、畏寒等。

体征是指疾病的客观表现,能用临床检查的方法查出。

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具有共性的、特异结合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

患者,女29岁,十年前因失恋造成精神创伤,曾住院治疗半年后痊愈出院。

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不愿和人说话和体罚学生现象,班内30名男生全都遭受过她的打骂。

讨论题:
1. 本例患者是否健康?为什么?
2. 何种原因引起?
第二节疾病发生的原因
二、物理性因素
三、化学性因素
四、营养性因素五、遗传性因素
六、先天性因素
七、免疫性因素
八、精神、心理、
社会因素
一、生物性因素
第二节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原因(见图2-1)。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认识和清除病因,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图2-1
疾病发生的原因
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类病因(见图2-2、2-3)。

图2-2 生物性因素
图2-3 生物性因素致病特点
物理性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见图2-4)。

致病特点是:首先必需达到一定的强度;同时与作用的部位和持续的时间长短有关。

图2-4
物理性因素
化学性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见图2-5、图2-6)。

图2-5 化学性因素
图2-6 化学性因素致病特点
营养过多和营养不足都可以引起疾病(见图2-7)。

图2-7 营养因素引起疾病举例
五、遗传性因素
遗传性因素也可引起疾病(见图2-8)。

图2-8 遗传因素
六、先天性因素
是指能够损害正在发育的胚胎和胎儿的有害因素,而不是遗传物质的改变。

由先天性因素引起的疾病称先天性疾病。

七、免疫性因素
在某些个体,免疫系统对一些抗原刺激产生异常的反应,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和功能障碍(见图2-9)。

图2-9 免疫因素所致疾病
八、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近年来,这些因素所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第三节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
一、自稳态调节功能紊乱
二、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三、因果转化规律
一、自稳态调节功能紊乱
正常机体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使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和代谢均维持在正常范围,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称为自稳调节下的自稳态。

自稳态调节功能紊乱(见图2-10)。

图2-10 自稳态调节功能紊乱
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可引起机体的损伤;同时,机体则调动各种防御、代偿功能来对抗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损伤,称抗损伤。

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

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的发展方向和转归(见图2-11)。

图2-11 损伤与抗损伤
损伤与抗损伤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转化(见图2-12)。

图2-12 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对疾病的影响
三、因果转化规律
因果转化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原因与结果的相互转化、互为因果(见图2-13、2-14)。

图2-13 因果转化—恶性循环
如此交替,可推动疾病过程的不断发展,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称为恶性循环。

相反,如果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止血、输血等措施,即可阻断恶性循环,防止病情恶化,同时建立良性循环,使病情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

图2-14 因果转化—良性循环
第四节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疾病是一个过程,一般将疾病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时期(见表2-1)。

疾病过程分期内容
潜伏期
潜伏期在各种传染病中尤为明显。

不同疾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有些疾病无潜伏期,如创伤、烧伤等。

正确认识疾病的潜伏期有重要意义
前驱期此期可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是提醒病人
及时就医的信号,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症状明显期临床上可依据此期的典型表现作为诊断疾
病的依据
转归期包括康复(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和死亡
表2-1 疾病的发展过程
第四节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尽管引起疾病的因素很多,但人类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强大的抗病能力;
人的一生就是在病因对机体的损伤和机体对病因的抗损伤的斗争中度过的;
健康强调的是身体及心理都要健康同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疾病是一种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疾病经过的重要时期是症状明显期;
脑死亡是现代医学的新概念。

1. 常见的病因有哪些?致病特点如何?
2. 疾病的经过分几期?各期的特点是什么?
3. 脑死亡的判断依据为何?
4. 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为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