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任务四 移液管、容量瓶、滴定管的使用PPT课件
滴定管的正确使用精品PPT课件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滴定管的正确使用
1 酸式滴定管 2 滴定管的正确使用方法 3 误差分析 4 酸式滴定管的使用注意事项 5 碱式滴定管
一、酸式滴定管
在上部有如下的标注信息: 温度 容积 0刻度
一、酸式滴定管
在下部有如下的结构: 活塞 玻璃尖嘴
一、酸式滴定管
主要规格有: 25ml、50ml 无色与棕色两种
读数误差:0.01ml
五、碱式滴定管
与酸式滴定管,但不能强氧化 剂(高锰酸钾、双氧水等)和 酸性溶液(硫酸、盐酸等), 这些溶液可腐蚀橡胶管。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二、滴定管的正确使用
1、检查是否漏夜 正常 漏液
二、滴定管的正确使用
2、洗涤
先用适量的蒸馏水洗涤2-3次洗液从下部放出。 (见右图所示)
再用3-5毫升标准溶液润洗2-3次。 (见下图所示)
二、滴定管的正确使用
3、加标准溶液到0刻度以上2-3ml处。 4、排净尖嘴内的气泡。 5、调整液面高度到0刻度或0刻度以下。
二、滴定管的正确使用
6、滴液
滴液时先快后慢, 接近所取体积时逐 点滴入,见右图。
三、误差分析
仰视时读数偏高 平视是正确的读数位置 俯视时读数偏低
四、使用注意事项
酸式滴定管可装强氧化剂(高锰酸钾、 双氧水等)和酸性溶液(硫酸、盐酸 等),不能装载碱性溶液,原因:
滴定管的使用方法PPT课件

质检车间
五方面
滴定管是准确测量放出液体体积的仪器 按所装溶液不同分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 按其容积不同分常量、半微量及微量滴定管 按构造不同分普通滴定管和自动滴定管
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
酸式滴定管
碱式滴定管
下端有一 玻璃活塞
带有尖嘴 玻璃管和 胶管连接
洗涤
八步法
涂油
试漏
滴 定
装溶液
左手无名指和小指向手心弯 曲,轻轻贴着出口管手心空 握,用其余的三指转动旋塞, 其中大拇指在管前,食指和 意手心要内凹。
滴定要点 锥形瓶操作
① 锥形瓶的拿法:右手前 三指握住瓶颈,无名指和小 指辅助在瓶内侧。
② 锥形瓶的底部离滴定台 2—3厘米,滴定管的尖端伸 入瓶口1-2厘米。
读数要点二 ②读数到小数点最后第二位
读数误差:0.01mL
读数错误分析
俯视时读数偏小 平视是正确的读数位置 仰视时读数偏大
几种错误的操作方法
要点回顾:八步操作法 洗、涂、试、装、赶、调、滴、读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管
操
赶气泡
作
调零
流 程
滴定
读数
碱式滴定管没有涂油这一步骤
涂 洗
【优】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等玻璃仪器的操作3最全PPT资料

三、酸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2、滴定管的操作要点
四、滴: 滴定速度控制
连续滴加:开始可稍快,呈“见滴成线”,这时为10 mL/min,即每秒3~4 滴左右。注意不能滴成“水线”,这样,滴定速度太快,溶液容易溅出。
碱式滴定管
碱性滴定管又称无 塞滴定管,它的下 端有一根橡皮管, 中间有一个玻璃珠, 用来控制溶液的流 速
它用来装碱性溶液 与无氧化性溶液
四、碱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一2、.滴查定:管的操作要点 二.洗: 三.调: 四.滴: 五.读:
四、碱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2、滴定管的操作要点
一.查:
1、检查类型:检查酸碱式有无弄错,检查透明管和棕色管是否混淆 2、检查规格:选择合适量程的滴定管 3、检查管尖:检查管尖是否破损、检查活塞转动是否灵活 4、检查漏液:将滴定管内装水至最高标线,夹在滴定管夹上放置2min ,
酸式滴定管用滤纸检查活塞两端和管夹是否有水 渗出,然后将活塞旋转 180°,再检查一次。
四、碱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2、滴定管的操作要点
4、检查漏液:若有漏液,则需涂抹凡士林。
其方法是:将滴定管平放于实验台上,取下活塞,用吸水纸擦净或拭干活 塞及活塞套,再活塞两侧涂上薄薄一层凡士林,再将活塞平行插入活塞套中, 单方向转动活塞,直至活塞转动灵活且外观为均匀透明状态为(如图1所示)。 用橡皮圈套在活塞小头一端的凹槽上,固定活塞,以其滑落打碎。
三、酸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2、滴定管的操作要点
四、滴:
读取初读数之后,立即将滴定管下端插入锥形瓶(或烧杯)口内约1cm处, 进行滴定。操作碱式滴定管时,用左手的拇指与食指捏住玻璃珠外侧的乳 胶管向外捏,形成一条缝隙,溶液即可流出,如图所示。
第四节 滴定分析常用仪器 ppt课件

ppt课件
18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ppt课件
19
检漏
ppt课件
5
容量瓶的使用
ppt课件
6
一、容量瓶
2、容量瓶使用时注意事项 ①选择合适容量瓶。因为容量瓶的容积是固定的。 ②只能用作配制的量具。不能在其中直接溶解固体或稀释浓
溶液,不能将热的溶液倒入,不能直接用火加热,不能作为反 应器,也不能长期存放溶液。
③读数时 ,应平视,使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相切。 ④瓶塞与瓶体配套使用,不能互换。 ⑤容量瓶用完后应及时洗涤干净,塞上瓶塞,加上纸条,防 止瓶塞与瓶口粘连。
碱式滴定管:下端开关是橡皮管内 的玻璃球。用来盛放碱或碱性溶液。
②滴定管的规格: 常量滴定管:25ml、50ml,最小刻 度为0.1ml,最小刻度间可估计到小数点 后第二位,读数误差为±0.01ml。 半微量和微量滴定管:1ml、2ml、 5ml、10ml.
ppt课件
11
Hale Waihona Puke 三、滴定管2、滴定管的准备 ①涂凡士林: ②试漏: ③洗涤: ④装溶液: ⑤赶气泡:
②规格:100ml、150ml、250ml、500ml 2、使用方法:放置过程需加盖瓶塞,并水封。 3、注意事项:
①振荡时,瓶内液体不得超过容积的1/2。 ②瓶盖与瓶体是配套的,不能随意互换。 ③不用时洗净,并在磨口处垫上滤纸。
ppt课件
15
五、称量瓶
1、称量瓶的形状与规格: ①形状:有瓶盖,可防尘防潮。按形状分有:扁形、筒形。
50ml 100ml 250ml 500ml.
ppt课件
4
一、容量瓶
2、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①检查:使用前应查漏。将容量瓶装水至 刻度线附近,改进瓶塞,一手食指按住 瓶塞,一手握住瓶体,将瓶倒置2-3分, 观察瓶口是否渗水,如不漏水,将瓶塞 转动180℃后,在试一次,不漏即可用。 ②洗涤:配制溶液前先将容量瓶洗净。 ③配制溶液:计算——称量——溶解——转移 ——洗涤——定容——摇匀——装瓶
容量瓶滴定管移液管的使用

容量瓶的使用容量瓶主要是用来精确地配制一定体积和浓度的溶液的量器,一般有50,100,250,500,1000mL等规格。
当用浓溶液(尤其是浓硫酸)配制稀溶液时,应先在烧杯中加入少量去离子水,将一定体积的浓溶液沿玻璃棒分数次慢慢地注入水中,每次加入浓溶液后,应搅拌使之均匀。
如果是用固体溶质配制溶液,则应先将固体溶质放入烧杯中,用少量去离子水溶解,然后将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小心地注入容量瓶中(参见图1),再从洗瓶中挤出少量水淋洗烧杯及玻璃棒2~3次,并将每次淋洗的水都注入容量瓶中,最后,加水到标线处。
但需注意,当液面将接近标线时,应使用滴管小心地逐滴将水加到标线处,观察时视线、液面弯月面与标线应在同一水平面上。
塞紧瓶塞,用手指压紧瓶塞(以免脱落),将容量瓶倒转数次,并在倒转时加以摇荡,以保证瓶内溶液浓度上下各部分均匀。
瓶塞是磨口的,不能张冠李戴,一般可用橡皮圈将瓶塞系在瓶颈上。
滴定管的使用滴定管主要是滴定时用来精确量度液体的量器,刻度由上而下数值增大,与量筒刻度相反。
常用滴定管的测量容量为50mL,每一小刻度相当于0.1mL,而读数可估计到0.01mL。
滴定管分为两种——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其下端的阀门不同:酸式滴定管的阀门为一玻璃活塞(参见图2a),碱式滴定管的阀门是装在乳胶管中的玻璃小球(参见图2b)。
操作酸式滴定管时,旋转玻璃活塞(切勿将活塞横向移动,导致活塞松开或脱出,使液体从活塞筒漏失),可使液体沿活塞当中的小孔流出;操作碱式滴定管时,用大拇指与食指稍微捏挤玻璃小球旁侧的乳胶管,使之形成一隙缝(参见图2c),液体即可从隙缝流出。
若要量度KMnO4、I2、AgNO3等溶液,可使用酸式滴定管;若要量度对玻璃有侵蚀作用的液体(如碱液),只能使用碱式滴定管。
当滴定管没有明显污染时,可以直接用自来水冲洗,或用滴定管刷蘸上肥皂水或洗涤剂刷洗,不能用去污粉。
如果用肥皂或洗涤剂不能洗干净,则可用洗液5~10mL清洗。
移液管的使用 ppt课件

4、容量示值: 恒量法 示值比较法
ppt课件
3
三、分类
型式
刻度吸管 单标线移液管 钠钙玻璃 玻璃材质 硼硅玻璃 石英玻璃
移液管
材质
塑料 非玻璃材质 聚四氟乙烯
A级
其他
4
准确度等级
ppt课件
B级
四、移液管的使用
1、使用前检查
2、使用前洗涤 3、润洗 4、吸液 5、调节液面 6、放液 7、使用后清洗、存放
出的溶液不能流回原瓶,以防稀释溶液),如此操作,
一般润洗3次后即可吸取溶液。
ppt课件 10
5.吸取:将移液管插入待吸溶液液面下1~2cm
处,用洗耳球按洗涤的吸液方法吸取溶液(注意 移液管插入溶液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太深时会 使管外壁黏附溶液过多而影响量取溶液的准确性; 过浅时会因液面下降后产生吸空,把溶液吸进洗 耳球内被污染),并随液面的下降而下移,始终 保持此深度。当管内液面上升至标线以上1~2cm 处时,迅速移取洗耳球,用右手食指堵住管口 (若此时溶液下落至标线以下,应重新吸取), 将移液管提出待吸液面,并使 管尖端接触小烧 杯内壁片刻后提起,用滤纸擦干移液管下端黏附 的少量溶液。注意在移动移液管时,应将移液管 保持垂直,不能倾斜。
ppt课件 16
ppt课件
17
谢谢!
ppt课件 18
洗液布满全管内壁,稍浸泡一会后将洗液倒回洗液原瓶中。
再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然后用蒸馏水润洗3次,置于洁净
的移液管架上备用。
ppt课件 8
判断标准:洗净的移液管内壁能够
被水均匀润湿而不应有挂水等玷污现 象;且液面与移液管接触处形成正常 的弯月面。
洗涤后的移液管如
《容量瓶的使用》课件

实验三:物质的质量浓度测量
实验步骤 1. 准备不同浓度的待测溶液。
2. 使用容量瓶分别测量各溶液的体积。
实验三:物质的质量浓度测量
3. 通过公式计算各溶液的质量浓度。
注意事项:注意测量操作的准确性, 避免误差;保证测量环境的恒温条件 ,以减小温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4. 比较测量结果与标准值,分析误差 原因。
05
容量瓶使用中的常见问 题及解决方案
问题一:容量瓶漏水
总结词
容量瓶漏水可能是由于瓶塞不紧、瓶口不平整或瓶身有裂纹等原因导致。
详细描述
在实验过程中,一旦发现容量瓶漏水,应立即停止使用。首先检查瓶塞是否旋紧,确保瓶塞与瓶口紧密贴合。如 果瓶塞有破损或不平整,应及时更换。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可能是由于瓶身有裂纹或破损,此时应立即停止使用 并更换新的容量瓶。
总结词
通过滴定分析实验,掌握容量瓶在化 学分析中的应用。
详细描述
本实验通过滴定分析方法,利用容量 瓶对溶液进行定量分析,掌握容量瓶 在化学分析中的重要应用,了解滴定 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实验二:滴定分析实验
实验步骤 1. 准备标准溶液和待测溶液。
2. 将待测溶液放入锥形瓶中。
实验二:滴定分析实验
定,以避免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问题三:溶液配制不准确
总结词
溶液配制不准确可能是由于容量瓶使用不当、称量误 差或试剂不纯等原因导致。
详细描述
在配制溶液时,应严格按照容量瓶的使用方法进行操 作。首先,确保称量的试剂准确无误,尽量使用高精 度的天平进行称量。其次,在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 ,要确保玻璃棒引流正确,避免溅出或残留。如果发 现配制的溶液浓度不准确,应及时查找原因并重新进 行实验。同时,对于试剂不纯或含有杂质的情况,应 选择质量可靠的试剂进行实验,以避免对实验结果造 成影响。
化学实验 滴定管、移液管、吸量管、容量瓶的使用(图)(全)

常用滴定分析仪器的使用在滴定分析中,用于准确测量溶液体积的玻璃仪器有滴定管、容量瓶和移液管。
正确使用这些玻璃仪器,是滴定分析最基本的操作技术。
滴定管滴定管是滴定时用来准确测量流出的滴定剂体积的量器。
常量分析用的滴定管容积为50mL和25mL,最小分度值为0.1mL,读数可估计到0.01mL。
实验室最常用的滴定管有两种:其下部带有磨口玻璃活塞的酸式滴定管(也称具塞滴定管),如图(a)所示;另一种是碱式滴定管,它的下端连接像皮软管,内放玻璃珠,橡皮管下端再连尖嘴玻璃管,见图(b)。
滴定管酸式滴定管只能用来盛放酸性、中性或氧化性溶液,不能盛放碱液,磨口玻璃活塞会被碱类溶液腐蚀,放置久了会粘连住。
碱式滴定管用来盛放碱液,不能盛放氧化性溶液如KMnO4、I2或AgNO3等,避免腐蚀橡皮管。
近年来又制成了聚四氟乙烯酸碱两用滴定管,其旋塞是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做成的,耐腐蚀、不用涂油、密封性好。
本书主要介绍前两种滴定管的洗涤和使用方法。
(1)滴定管使用前的准备1)滴定管的洗涤。
无明显油污的滴定管,直接用自来水冲洗。
若有油污,则用洗涤剂和滴定管刷洗涤,或直接用超声波洗涤器洗涤。
洗涤后,先用自来水将管中附着的洗液冲净,再用蒸馏水洗几次。
洗净的滴定管的内壁应完全被水均匀润湿而不挂水珠。
2)活塞涂油和检漏。
酸式滴定管使用前,应检查活塞转动是否灵活而且不漏。
如不符合要求,则取下活塞,用滤纸擦干净活塞及塞座。
用手指蘸取少量(切勿过多)凡士林,在活塞大头端涂极薄的一层(注意远离活塞孔),在塞座小端内涂少量,把活塞径直插入塞座内,向同一方向转动活塞(不要来回转),直到从外面观察到凡士林均匀透明为止。
如果是滴定管的出口管尖堵塞,可先用水充满全管,将出口管尖浸入热水中,温热片刻后,打开活塞,使管内的水流突然冲下,将溶化的油脂带出。
最后用小孔胶圈套在玻璃旋塞小头槽内,防止塞子滑出而损坏。
碱式滴定管使用前应检查橡皮管长度是否合适,是否老化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