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网络语言的心理因素探析
从网络语言特点看网民心理

总之,任何一种语言,只要还被人们使用,就 必然会不断地发展。创新是事物的生命力所在, 只有创新,才能推动语言的发展,分析和理解 年轻人在网络语言上的创新和突破,可以更真 切的了解年轻人的心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 以及心态史的演变过程。
09犯罪学一区队 郑晓凤
从网络语言特点看网民心理
网络语言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场以网络化、数字化为 特征的信息革命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随之而来的是以国际互联网为媒介的人际交流 越来越普遍。但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大部分 的网上交流仍采用字符的形式,同时占网民比 例最大的人群是代表社会中坚力量的就了一种新的语 言形式“网络语言”。
2从网络语言的特点看求新求异的心理
年轻人具有很强的创造力,追求个性,特立独 行。在网络这个完全自由、独立的平台上,他 们不用拘泥于陈规,积极创造有自身特色的语 言,并且期望得到众人的承认,只要能被大范 围接接受和使用,这个新创的语言就融入到网 络语言中了。也造就了网络语言动态化的特点。
(1)别字构成 即使网民都有追求快捷高效 的心理,但追求幽默、个性 的心理仍让他们放弃速率而 追求风趣的表达效果。比如, 被无数蚊子咬了叫“新蚊连 啵”(新闻联播),这四个 字要比打正确的花费时间更 多,如此不高效的表达,只 为满足自身求新求异的心理。 例:大侠——大虾(对网络、 电脑十分熟悉的资深网民) 虾米——什么 灰常——非常
(2)约定俗成的迅捷 网络语言不需要“批准”其 创造力不受“正统”传媒的 编辑的过滤和限制,网民可 以自己制造和使用。例如, 广东电视台就陈冠希一事采 访一路人时,对方说:“关 我什么事,我是出来打酱油 的”。之后立刻红遍大江南 北,甚至衍生出“酱油族”。 寻遍各大论坛,几乎每个帖 子都有“酱油男”的身影, 于是酱油族誓将打酱油进行 到底,“打酱油”成为众多 网民的口头禅。
社会学论文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探究及其引导

社会学论文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探究及其引导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探究及其引导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流行语成为了大学生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鲜明的个性和幽默的风格,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然而,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背后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可以满足他们追求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心理需求。
在大学生活中,社交圈子的拓展和社会身份的建立对于个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大学生可以与同龄人建立共同的语言符号系统,形成一种群体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能够让他们感到自己被接纳和理解,从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其次,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还可以作为一种情感宣泄的方式。
在快节奏和高压力的大学生活中,情绪的释放和情感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网络流行语通常以夸张、幽默的方式表达情感,能够帮助大学生化解压力和释放负面情绪。
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大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他人的共鸣和支持,从而减轻内心的负担。
然而,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流行语也存在一些心理隐患。
首先,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可能导致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
网络流行语通常以简洁、模糊的方式表达,缺乏准确性和严谨性。
长期以来,大学生过多地使用网络流行语可能使他们在正式场合或学术交流中表达不清、不准确,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沟通能力和思维逻辑。
其次,过度追求网络流行语的时尚性和个性化可能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扭曲。
网络流行语往往以调侃、讽刺等方式表达,有时会涉及到不恰当的内容或价值观。
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从、不跟风,避免对错误的价值观产生误导和认同。
面对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需求和心理隐患,我们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
首先,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网络语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网络语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语言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
它独具的表达形式和便捷性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心理学因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网络语言最初的出现与互联网通讯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互联网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网络语言成为了最为便捷,最为直接,最为快捷的表达方式。
在短时间内,网络语言能够传达更多的信息和情感,既能够快速地交流观点,也能够快速传达用户的情绪。
而这些特点,也是网络语言流行的原因之一。
网络语言的流行,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沉迷于快节奏和追求效率的生活状态。
用语简洁明了,节约时间,符合了现代人的生存需求。
同时,也体现了社交化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更符合年轻人渴望寻求独特性的心理需求。
由于网络语言显得简洁直接,有时会直击人心,触及到人们敏感的神经。
例如网络语言中的“黑话”就是一种显著的特征,它成为了一种在网络上交流时的命名方式,其中的许多词汇和短语,都半藏半现、披着外衣。
通过各种表情,词汇的跳跃转化及戏谑或讥讽的含义,来传达着一种特殊的情绪反应。
通过“黑话”,人们可以在网络交流时更加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然而,网络语言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网络语言的表达形式多样,其表达方式过于简洁,而有时又太过于直接、粗糙,常常会引起人们的沟通误解。
网络语言还有着一定的“群体化”特点,一些专有名词、术语等,只有聚集于特定社交圈子里才能得到理解。
对于那些不懂网络语言的人员来说,难免会产生隔阂感。
同时,网络语言的使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
因为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多样,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有时会受到影响而产生较为不良的情感和行为处理方式。
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并不注重网络礼仪的沟通教育,并且“网络暴力”等不良行为也屡屡出现,因此网络语言的规范化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
总的来说,网络语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一项非常新颖和有意义的研究。
浅议现今网络流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

浅议现今网络流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摘要】如今,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互联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定义和文化心理角度探讨网络流行语的现象。
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网络流行语得以快速传播和演变,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氛围。
网络流行语不仅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还对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持续演变和文化心理在其中的作用也值得关注。
通过研究网络流行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互联网文化,以及它对社会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情绪、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文化心理、社交媒体、传播、演变、反映、社会意义、使用、影响、持续演变、社会影响。
1. 引言1.1 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和使用的特定词语、短语或表达方式,通常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
这些流行语往往在一段时间内迅速传播并被大量人群采用,成为网络社交交流中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点。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受到网络的快速传播和信息传递能力的支持,同时也反映出网络文化和社会心理的特点。
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现象。
它们可以反映出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和情感需求,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相互沟通、交流和表达情感的需求。
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代社会的文化心理和时代精神,成为人们对网络文化、社会现状和个人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这种意义上,研究和探讨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文化心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趋势。
1.2 文化心理与网络流行语文化心理与网络流行语紧密相连,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都与文化心理有着密切关系。
文化心理是指在一个特定文化环境下,人们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和反应的心理机制和规律。
在网络流行语中,文化心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流行语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程度。
文化心理在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从网民心理看网络用语的分类与认知心理机制-最新文档

从网民心理看网络用语的分类与认知心理机制近年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每年都有很多新的网络用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一些社会事件也因网络的存在而传播、放大,受关注的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有伴随地震而被炒火的“范跑跑”,有因艳照门事件而被广泛使用的“打酱油”,还有因高校就业难现象而产生的“被就业”等等。
国内学者早在二十一世纪初就开始关注网络用语并进行研究,但是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还很欠缺,分析网络用语产生的心理背景的文章非常少。
本文力求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依托社会事件而产生的网络用语,分析的依据是对本项目所得到的网络用语词条以及网络用语产生的心理背景数据库的研究成果。
本文讨论了如何通过网民的心理来对网络用语进行分类,同时又针对其中事件依托型的网络用语进行详细论述,以探寻其体现出的社会权利关系变化情况以及其认知心理机制。
一、网络用语的分类传统的观点认为网络用语是“被使用在网络上的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网络用语分为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等;和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电子商务、网吧等。
更具有研究价值的是狭义的网络用语。
狭义的网络用语被分为图形符号类、数字符号类、字母符号缩略类、语符混用类、英汉语符谐音类、旧词翻新类、双语语码转换类、语言直译类等。
但纵观2006-2010五年中,出现了不少依托社会公共事件而产生的网络用语,如抱抱团、房奴、凤凰女、打酱油、被就业等等。
传统的分类方法显然无法对这类词语进行有效处理。
本文认为,网络用语首先从描述对象上分为两个大类:社会事件和新生事物、网络交流用语。
网民的心理背景主要有三种情况:平实反映、戏谑调侃讽刺、求新求异。
这里根据网络用语的两个大类和网民的三种心理,将网络用语分为四类(如下图):事件依托型、网络依托型、平实描述Ⅰ型、平实描述Ⅱ型。
具体来看(1)事件依托型网络用语,主要指因社会事件和新生事物产生,基于网民戏谑调侃讽刺等心理的用语。
网民网络语言的心理因素解读

网民网络语言的心理因素角 年 读
段朝 霞 张 晨
摘
要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网民特有的心理现象, 是 网民们
心理 的折射 。 本 文从 张扬个 性 与求新 求奇 的心理 、 从 众心 理 、 娱 乐 与减 压 的心理 、 追 求便捷 的心 理几个 方 面对 网 民使 用 网络语 言 的心 理 因素进 行解读 。 关键 词 网络语 言 心理 因素 张 扬个性 从 众 娱 乐减 压 便 捷
种意 思表 达 , 其 实都 可 以用 传统 的语 言 表达 出来 , 但 是 了一个与现实不 同的 、 相对 自F } 1 的交流空间 , 但与面对
网络交 流 中 , 由于交 流双 方互 相 看 网 民们为 什么 舍弃 现 成 的语 言 不用 ,而 要 去造 出一 些 面 的人 际交 流 相 比 , 新词 呢 ? 为 什 么不说 “ 什 么东西 ” 而要说 “ 虾米东 东 ” ; 不 不见对 方 , 那就 不 能展示 自己与 众不 同的衣着 了 , 也 不 说“ 喜欢 ” 而要说 “ 稀饭” ; 不说 “ 我” 而 要说 “ 偶” ; 不 说 能展示 自己酷酷 的表 情 了。 为 了显示 自我个 性 , 他 们便 “ 人 生 已如 此艰 难 , 有些 事 就不 要拆 穿 ” 而要 用 “ 人 艰 不 在 网络交 流 的唯一 工 具—— 网络语 言上 进行 个性 化创
花” , 而现 在 网络交 流 中乃 至扩展 到 日常 交流 中却 用 于
讽 刺 形容奇 怪 的 、 与 众不 同的人 。 这些 词语 本身有 自己
张扬个性 与求新 求奇 的心理
的含 义 , 但 在 网络 中被 网民赋予 了新 的含 义 。 或 在 网络
网络语言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网络语言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逐渐占领了人们的交流场景。
与传统的书面语言相比,网络语言更加简洁、便捷,包含着丰富的表情符号和网络流行语。
这种语言的使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担忧,因为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不断上升,有时还存在诸如恶意攻击、不文明行为、虚假宣传等不良情况。
因此,对网络语言行为进行社会心理学分析是急需的。
一、网络语言行为的心理驱动力网络语言行为的心理驱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个体的自我表达需求和群体心态。
首先是自我表达需求。
网络语言的特殊性质使得其使用者更能够自由地表达自我内心状态和情感。
这种直接而且迅速的表达方式,弥补了面对面交流时文字表达所暴露的缺陷。
同时,在网络语言中运用了许多新颖的表现方式,如表情符号、数字、拼音等,这样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信息,甚至能够创造新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的自由度比传统的书面语言高,可以更好地满足表达者的内心需求。
比如,在一个看电影的群里,如果有人觉得电影很狗血,他可以用“345”代替一句话“我觉得这个电影很烂”。
其次是群体心态。
网络语言在社群中使用时,能够更好地实现同伴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人们能够在网络语言中得到社交支持和认同感,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内心想法和经历,形成了紧密的社交群体。
当拥有强大好的“粉丝圈”时,人们往往会追求更多的点赞和关注,以体现自己的受欢迎和存在感。
与此同时,有些人也会通过网络语言来调动群体的情绪或情感,对一些热点事件进行煽动或者谴责,引发一定的舆论反响。
二、网络语言行为的心理效应网络语言行为也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尤其是喜欢沉浸在网络中的人群。
第一点,网络语言行为可能导致人陷入孤独。
网络语言中的“社区感”虽然强烈,但是与实际社交相比,还是存在着差异。
将大量时间花费在网络交流上会削弱人们真实社会生活的体验,这种情况可能会使人产生一种孤独感,尤其是当网络社交变得占据太多空间时。
从网络语言分析网民心理

从网络语言分析网民心理网络语言是指网民们在网络交流这一新兴文化中所使用的新的语言。
随便进入一个论坛或聊天室,仔细看帖或看别人聊天,不一会儿,就会发现“灌水”“拍砖”“回帖”“楼主”(LZ),“斑竹”“虾米”“菜鸟”“大虾”“恐龙”“FB”“88”等词语,甚至还有人在句末加上一些符号,如“:-D”“:)”等,这些文字和符号,对于网络交流经验不多的人来说,可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曾经发过一帖,有人简单跟帖“PF一下”,这“PF”让我迷糊了很久,直到后来看到一个“互联网十大流行用语”的帖子,才恍然大悟,原来“PF”就是佩服,这里用的是拼音首字缩略。
这些网络词语都是网民们创造和使用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网络语言必定是网络文化的反映,是网民们心理的折射。
网络上的任何一种意思表达,其实都可以用传统的语言表达出来,但是年轻的网民们,为什么舍弃现成的语言不用,而要去造出一些新词呢?为什么不说“什么东西”而要说“虾米东东”;不说“多少钱”而要说“多少米”;不说“喜欢”而要说“稀饭”;不说“我”而要说“偶”……据调查统计,网民中35岁以下的占82.2%,网民中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中专)的比例最高,占到29.3%,其次是大专(27.4%)和本科(27.1%),由此可见,网民中的绝大多数是年轻而有知识的一代,他们具备了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文化特征,他们年轻活泼,勇于创新,更易接受新事物,也更具有个性和反叛精神,这些文化心理决定了网民们在他们特有的交流空间中对交流语言的创新,网民们用自己的“新语言”显示着他们与其他社会群体的不同。
陈原先生在他的《社会语言学》中说到:“现代社会生活的某种特殊情境,不能使用或不满足于使用语言(有声语言或书写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常常求助于能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以代替语言,以便更直接,更有效,并能更迅速地作出反应。
”在网络这个个性飞扬膨胀的特殊情境里,传统的中文语言不足以使年轻网民的思想得以尽情宣泄,于是形形色色的网络新词在这个寸秒寸金的世界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