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第四课时学案

合集下载

逍遥游教案(5篇)

逍遥游教案(5篇)

逍遥游教案逍遥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逍遥境界的真正内涵。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3、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用心好处。

重点难点:1、庄子“三无”思想的理解。

2、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庄子。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有人说,在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月亮的树。

当我们大都在黑夜中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又有人说,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庄子倾注一生看守的月亮,他的灵魂、魅力便是逍遥,逍遥是庄子思想的精髓,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二课时,共同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真正内涵。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信仰之旅》二、知识链接:(学生阅读《全优设计》及课文注释)1、庄子其人: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

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l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正是在这种状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2、庄子思想: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安时处顺,无为而治,精神自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逍遥游教案(较好)

逍遥游教案(较好)

逍遥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逍遥游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2)能够分析逍遥游中的重要比喻和寓言;(3)能够欣赏庄子运用寓言故事表达哲学思想的高超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逍遥游;(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文本,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庄子逍遥游的哲学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求自由与幸福,追求人生的真谛。

二、教学重点1. 逍遥游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2. 逍遥游中的重要比喻和寓言;3. 庄子运用寓言故事表达哲学思想的高超技巧。

三、教学难点1. 逍遥游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2. 庄子哲学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逍遥游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重要比喻;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庄子哲学思想;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逍遥游中的寓言故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庄子和逍遥游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逍遥游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重要比喻;3.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庄子哲学思想;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逍遥游中的寓言故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庄子逍遥游的哲学意义;六、教学评价1. 评价标准:(1)对逍遥游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的理解程度;(2)对逍遥游中的重要比喻和寓言的分析和解读能力;(3)对庄子运用寓言故事表达哲学思想的高超技巧的欣赏。

2. 评价方法:(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和深度;(3)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逍遥游》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相关研究庄子哲学的书籍和论文;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文本和播放相关讲座、视频等资料。

《逍遥游》集体备课教案

《逍遥游》集体备课教案

《逍遥游》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逍遥游》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逍遥游》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欣赏《逍遥游》的文学价值和哲学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逍遥游》。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逍遥游的哲学思想,理解其追求自由、超越的精神境界。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拥抱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逍遥游》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

2. 《逍遥游》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逍遥游》中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

2. 分析评价作者的逍遥游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逍遥游》的主题和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解析《逍遥游》中的典型段落和表达方式。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逍遥游》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逍遥游》,理解文章大意。

3. 课堂讲解:讲解《逍遥游》的基本内容,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逍遥游》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提升:总结课堂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逍遥游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适当评价。

2. 课后作业: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价其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精选6篇)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精选6篇)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逍遥游的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大体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作品的基本思想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3、积累词语:志、图、名、穷二、教学重难点:1、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概貌2、对比的手法,超乎寻常的想象;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三、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预习。

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语句画下来,有重点的讲解2、第二课时:熟读。

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课文思想。

背诵第一段。

3、第三课时:教师讲解。

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不必过多地批判,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即可。

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本身。

四、课时数: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板书文言现象)(一)导入:提起庄子,大家应该能够想起高一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可能还会有同学知道他的《庖丁解牛》。

《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想象奇特,意境开阔。

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并且给予了“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能体现其散文的风格与成就。

题为——《逍遥游》。

(二)作者作品简介:关于庄子其人及《庄子》这本书,课文下面注释①中还有介绍,如果觉得不够,学案上的介绍更为详细,大家可以参考。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五 逍遥游(第四课时) 教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五 逍遥游(第四课时) 教案
课题 教学 重点
逍遥游 1、 准确翻译第 3 段课文。 2、 说出重点文言字词含义。
教学 难点
1、 说出重点文言词语含义。 一、 知识目标 1、 准确翻译第 3 段课文。 2、 说出重点文言字词含义。
课时 4 课型 新授 依据: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 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 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 法。 (课标) 依据:学生文言基础比较薄弱,文言翻译 是考试得分弱项。 理由: 本 课 的 教 学 重 点
3. 做 议 讲 评
1、 提问。 2、 展示幻灯片。 3、 补 充 提 问 。 第 3 段重点文言词 (举一反三) 语和句子学习。
人的区别
1、 总结本课知识。 4. 总 结 提 升 5. 目 标 检 测
1、 总 结 语 段 重 1、 回 忆 当 堂 所 巩 固 本 课 点词语含义、 学。 所学, 完成 句子翻译。 2、 同桌互背互考 学习目标 7 分钟 2、 提问、点拨。 重点句子翻译 3、 展 示 作 者 思 3、 讨论作者逍遥 想 境界
6布 置下 节课 自主 学习 任务 7. 板 书
重 点 词 语 和 句 子 翻 1、 巡视学生做 1、 小 考 本 上 作 检 查 学 生 5 分钟 译。 (2 个翻译 1 个选 答。 答。 对本课所 择) 2、 公布答案。 2、 同桌互批。 学的掌握 3、 展示优等生 3、 订正答案。 情况 考试本。 4、 评价学生作 答结果。 1、整理本课出现的相关文言知识点(组长检查) 3 分钟 2、整理有《庄周家贫》的相关的文章,分析庄周思想(课代表检查) 3、学优生翻译书后课外语段。
学习 目标
二、思维能力 形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 内容。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逍遥游》中的名句。

(2)了解《逍遥游》的作者背景、创作背景及作品特点。

(3)分析并概括文章中的主旨思想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由、逍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逍遥游》中的名句及寓意。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对传统文化和哲学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逍遥游》的作者背景、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逍遥游》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名句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5. 课堂练习(1)要求学生背诵名句。

(2)选取课后练习题,进行课堂练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逍遥游》中的名句。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感悟文章:评估学生在文章中对自由、逍遥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山水画面,引导学生进入《逍遥游》所描绘的意境。

2. 比较阅读:选取其他古代诗人描写自由、逍遥生活的诗文,与《逍遥游》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七、教学内容1. 名句解析:(1)解析“逍遥游”中的名句,如“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逍遥游》导学案.doc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逍遥游》导学案.doc

⑵数仞_____ ⑺翱翔____ (⑵沮丧⑶舂粮 ____⑻夭阅 ____(13)数数然⑷鲍鹏_____⑼小知_____(14)恶乎待⑸草芥(10)虫惠姑(15)⑴泠然_____ ⑹蓬蒿_____ (11)技《逍遥游》导学案【学习重点】1.理解本课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把握文言句式特点。

2.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

一、诵记名言警句(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庄子•山水》)二、了解文学常识(一)走进作者庄子(公元前36旷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人。

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

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

他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

(二)了解背景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具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

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月去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三、夯实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旬有五H而反(____ 通____⑵小知不及大知(____ 通____⑶此小大之辩也(____ 通____⑷而御六气之辩(____ 通____⑸具翼若垂天之云(通___________⑹宋荣子犹然笑之(通___________3.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逍遥游教案优秀教案

逍遥游教案优秀教案

逍遥游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逍遥游》的主题思想,体会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2、帮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欣赏《逍遥游》的艺术特色,如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寓言和形象的比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庄子“逍遥游”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2)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能准确翻译重点语句。

2、教学难点(1)体会庄子散文想象奇特、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2)理解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难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点拨法: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自由,都希望能够摆脱束缚,追求自己的梦想。

那么,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有一位思想家庄子,他也提出了一种关于自由的境界,叫做“逍遥游”。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的《逍遥游》,去感受他那独特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庄子(约前 369 年—前 286 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名篇,代表了庄子的最高思想境界。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提问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四)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分组讨论,翻译课文第一段,教师巡视指导。

2、请一组学生代表上台翻译,其他学生补充和纠正。

3、教师讲解第一段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如“北冥有鱼”“其翼若垂天之云”“海运则将徙于南冥”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内容和方法
随堂笔记
一、导入【温习旧知】(有鸟焉——犹然笑之)
翻译文段,复习旧知
二、【预习思考】
将课下注解提前标记在课文对应文字下
三、【教学内容】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词类活用:)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词类活用:),且()适()南冥也。斥鷃(yàn)笑之曰:“彼()且()奚()适也?(特殊句式:)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词类活用:),翱翔蓬蒿之间(特殊句式:),此亦飞之至()也(特殊句式:)。而彼且奚适也(特殊句式:)?”此小大之辩()也(特殊句式:)。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词类活用:)一君、而(通)征()一国者,其()自视()也(特殊句式:),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四、【总结】
(一)通假字
此小大之辩也:()而征一国者:()
(二)词类活用
而后乃今将图南:()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五、【作业】
1、复习全篇知识点
六、【当堂检测】
积累文言知识
七、【反思】
【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届高二(上)语文学案——必修五·《逍遥游》
制作人:教晓宇制作时间:2015.7.25备课组长:—犹然笑之)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重点字词
2、梳理课文知识,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重点字词
难点
梳理课文知识,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小卷重点
014---积累文言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