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导学案
第18课 《中国石拱桥》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18课《中国石拱桥》预习导学案1.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重点)2.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重点)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难点)一、知作者、明背景1.作者介绍茅以昇(1896~1989),原名以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我国著名桥梁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
主持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还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
著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中国古桥与新桥》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桥梁史话》(北京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曾自叙过撰写此文的构思:(1)本文写的是中国的石拱桥。
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
石拱桥这一体系,又是多种多样的。
本文所写的这两座桥,乃是千百万座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
(2)石拱桥在我国桥梁发展史上出现较晚,但它一出现便得到迅猛发展,即使在近代铁路公路桥梁工程技术传入中国以后,它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结合现代的工程理论和新的建筑材料,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3)跨水架桥,意境之美,雕琢装饰,千姿百态,也是体现我国审美观的一种民族传统。
二、文体知识说明文1.定义: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进行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
2.分类:按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就是事物说明文;按语言风格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科学小品文)。
3.特征: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
“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说明文概念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实用性文体。
它通过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性质、种类、关系等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等能有科学的认识。
二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第18课 剪剪小窗花 |沪教版

二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第18课剪剪小窗花|沪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剪艺的基本概念。
2.学习剪艺基本技巧:剪、折、描绘等。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者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1.彩色信封纸、剪子。
2.黑板、彩色粉笔、讲解课件。
3.可播放剪艺视频。
教学过程
1. 自主探究(15分钟)
老师在黑板上展示样板,教师简单介绍一下剪艺的基本概念,告诉学生本节课学过后可以做出精美的剪窗花,让学生们对课末要作出的窗花有一定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师将彩色信封纸拿出,并教授剪折主要技巧,例如:如何使用剪子。
让学生自己体会纸材的手感和韧性,逐渐掌握剪艺的基本技能。
让学生自由发挥创意,将窗花设计好,并在试纸上进行剪折和描绘,剪艺过程让学生由浅入深掌握剪折主要技巧。
2. 剪艺视频欣赏(15分钟)
老师让同学们看一段剪艺视频,让学生对剪艺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感受一下剪艺美丽的一面。
3. 剪窗花(40分钟)
老师让学生自主设计窗花,并按照剪艺的剪折主要技巧进行剪折,提醒同学们提高剪的精准度。
剪完之后,在窗户上贴上,让整个教室变得更加美丽。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剪折基本技能。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自主设计窗花。
教学评价
检查剪窗花的设计和技巧是否正确。
###家庭作业
制作美丽的窗花,然后在教室展示。
第18课《我的白鸽》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18)我的白鸽——七年级语文统编版(2024)上册课前导学【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陈忠实(1942—2016),陕西西安人,作家。
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中篇小说集《初夏》,长篇小说《白鹿原》,散文集《告别白鸽》等。
2.写作背景:1988年,陈忠实把妻儿和长辈安置在城里,只身来到乡下的祖屋,潜心写作。
四年的艰苦写作,陈忠实每天都要经受各种人物在脑海中的较量,纠结的心情让他额头上的皱纹如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一般深刻。
1992年,陈忠实终于完成了《白鹿原》这部巨著。
3.词语解释:惬意:满意,称心。
蜕变:形质发生改变或转化。
邋遢:肮脏,不整洁。
亭亭玉立:花木主干挺拔或女子身材修长。
文中形容姿态端正美好。
风烛残年:比喻临近死亡的晚年。
文中指即将不再存在。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知识小练】1.阅读语段,给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在骊_________山之巅,夕阳将白鸽有点儿lā to_________的羽毛镀上一层金色。
经过风雨的洗礼后,白鸽的眼神更加坚定。
我不禁感慨万分,面对人生风雨,只要我们勇敢地迈出脚步,经历tuì biàn_________,就能排解_________心中的烦忧,生活也会变得hu ò lǎng_________起来,就能像那只白鸽一样,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感受那份真正的惬_________意。
2.编辑们准备从书法作品中搜集单字组成宣传册标题,就“朋友”二字的选择展开了讨论。
请你依据“字体一致,和谐美观”的原则,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A. B. C. D.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秋日里的菊花正在争奇斗艳呢,有的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小伙子。
B.年方四十的王刚本来身强体壮,不幸被查出身患癌症,一下子步入了风烛残年。
C.登上泰山,举目远眺,只见青山如屏,绿水如带,气象万千,令人心旷神怡。
第18课 美国的独立导学案

第18课美国的独立【自主学习】一、独立战争的序幕1.原因:(1)17世纪开始,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英国希望北美殖民地永远作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北美的经济发展起来了。
(3)1773年,英国授权垄断北美的贸易,引起了新的抗税浪潮。
2.爆发:1775年,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二、华盛顿与独立战争1775年第二届在费城召开,决定把民兵整编为,委任为总司令。
三、《独立宣言》与美国宪法1.《独立宣言》:(1)时间: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起草的《独立宣言》。
(2)内容:宣称人人生而,享有生命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列举了殖民统治的暴行,号召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3)意义:第一个以名义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件,被称为_______________。
2.转折:年,大陆军取得了,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3.胜利: 年,在(地点)英军司令康华利率部投降,独立战争结束;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4.性质:既是一次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5.美国宪法:(1)时间:年在费城由华盛顿主持的(机构)制定。
(2)内容:依据原则确立美国是一个共和国,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产生。
(3)地位: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合作探究】“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①上述材料是哪国的、什么文献的内容?②是什么机构、什么时候发表的?③为实现材料中的目标,殖民地人民进行了艰苦的战斗,战争的转折点是什么?④英王被迫解除“一切隶属关系”是在哪一年?这次战争的性质是?【当堂达标】1.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标志是()A.1640年新议会的重新召开B.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C.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D.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的召开2.“他此时正在运送大批外国雇佣兵,来从事其制造死亡、荒凉和暴政的勾当……他已完全不配当一个文明国家的元首。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第1篇】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课时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爱国思想。
2、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描写,通过朗读感悟,初步体会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重点感受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初步感受廉颇居功自傲、知错就改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整体感知1、揭题:这节课咱们继续我们的历史文化之旅,请大家齐读课题。
2、交流: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想知道在这次历史之旅中,你遇到过哪些人,碰到了哪些事,对课文有了哪些简单了解。
(板书:蔺相如廉颇)3、小结:课文围绕蔺相如、廉颇这两个人物,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记叙了将相由不和到和的经历。
二、切入,直击冲突处1、文中有个句子让我们感觉到了将相的不和,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这个句子找出来。
2、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3、自由读句子,你读出了什么?4、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气量狭小、居功自傲、耿直爽快、英勇无敌的多维形象)5、在老将廉颇看来,蔺相如的官职做的比他大,就靠着一张嘴。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板书:嘴?)6、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看看这张嘴有何特别之处?三、品读,感受蔺相如(一)研读完璧归赵,感受无我1、默读文章第一部分,画出完璧归赵中这张嘴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读了之后想想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2、交流,找出蔺相如说的话。
(其中有个转述句,要学生试着改为蔺相如直接说的话。
)3、比读一、三句:出示句子: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将相和》导学案

导学
设计
1、我会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完()归()理()气()攻无()()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学教
重难点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知识链接
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6岁终。)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出身于史官世家,父亲司马淡是汉武帝时的史官——太史令。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5、.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6、
教师导学
一、一、读小故事:完璧归赵
1、填一填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2、分别用“──”“﹋﹋”标画出蔺相如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从句子中你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3、看文中的插图说说这个故事
(三)负荆请罪
(1)廉颇为什么不服?
(2)理解重点句子: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3)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四、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导学案(含答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学习目标1.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内容;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的困难局面、东欧剧变的情况等内容。
2.通过学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过程,理解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遇的挫折。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三、自主学习(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二战后,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东欧的等;亚洲的等;拉丁美洲的2、经互会(1)背景:随着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2)建立: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简称“经互会”。
(3)影响①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的轨道。
②苏共还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3、中苏建交1950年,中苏缔结了,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953)(1)措施:①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②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广种玉米;取消,改行收购制;改革体制。
(2)评价: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措施:①经济:推行,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军事:同美国展开,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2)评价:①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的计划经济体制②国民经济呈现出发展状态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措施:①实施加速的方案②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2)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1、原因: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②各国虽然都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日益尖锐③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战略;④改革的影响2、实质:东欧各国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的市场经济。
战略大决战导学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导学案内容标准: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学习目标:1.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实力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了解人民力量的伟大,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启示,学会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学习过程与方法:本课主要采取分组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学习难点: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引导学生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要求:阅读课本,完成任务,先自学,遇到问题可以同位小组内交流、求助,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到班内解决)1、在《三大战役示意图》上,读出每一战役起止时间、歼敌人数,找出重大战役或重大事件发生的地点,相应战役小组准备讲述战役的经过。
百度链接(/i?tn=baiduimage&ct)2、辽沈战役中最关键的一战是哪里?淮海战役的中心地区是哪里?为渡江战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是?百度链接(/v?ct=301989888&rn=20&pn=0&db=0&s=19&rsp=3&word =%C8%FD%B4%F3%D5%BD%D2%DB%BC%CD%C2%BC%C6%AC)3、南京何时解放,统治中国的的国民党政权垮台,后来,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哪里?有何历史意义?百度链接(/show/4cJ5OEfQG3GodtX0.html?nr=1)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第一幕:吹响号角辽沈战役组:百度链接(/u41/v_NjYwMjU3MDg.html)三大战役的首战为什么选在东北战场?(结合视频上的材料)淮海战役组:百度链接(/u13/v_NjYwMjU3Njg.html)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第18课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导学案 提供者:杨霆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自主学习】(推开一扇窗,你会看见满眼的绿色!)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91页到93页的内容,回答1—2问题:
2.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又向哪些地方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93—94页的内容,回答第3题: 3.南京大屠杀发生在什么时间?日军杀人手段有哪些?共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 的中国士兵达多少人?看右方图片,你有何感想?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94页的内容,回答第4题: 4.说说与这两付臂章有关的历史。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
为习惯!)
1.为什么说“芦沟桥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现在,日本国内不时出现一些公然篡改历史、美化侵略的事情,日本政要络绎不绝地参拜靖国神社——靖国神社内供奉着战后处以死刑的东条英机、大屠杀元凶松井石根等十四名甲级战犯及其他战争罪犯。
日本右翼势力竭力否认侵略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血的历史事实,对此,你想说些什么?
【归纳整理】(倾满天甘露,润明每一天渴盼的眼睛)
胡锦涛主席在日本演讲时说:“历史是最富哲理的教科书。
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近代以来,我们要牢记的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有哪些?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1.(2010·安徽)“勿忘国耻”研究小组要实地考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他们必须去的地方是( ) A .台儿庄 B .南京 C .卢沟桥 D .沈阳
2.(2010·湖南岳阳)“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这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
A .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B .红军长征胜利
C .全民族抗战开始
D .国共十年对峙结束
3.(2010·湖南永州)永州市某校初二(1)班同学准备举行“1919~l949年历史图片展”。
小军找到一幅《中国军队血战1.
卢 沟 桥 事 变 时间:_________年
____
月____日,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策划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日英雄:二十九军奋起抵抗,副军长 ,师长 等壮烈牺牲。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报道:
日军在南京的杀人比赛。
上图为南京大屠杀中的两个杀人恶魔:向井敏明和野天毅。
他们曾被日本奉为“英雄”。
卢沟桥》的图片,你认为它应该归入的栏目主题是( )
A.国民革命 洪流奔涌
B.十年对峙 烽火绵延
C.八年抗战 同仇敌忾
D.解放战争 革命胜利
4.(2010·福建三明)“……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
三十万,三十万同胞,……三十万冤魂,在地狱里哭泣。
”三十万同胞的遇难地点是( )
A .东北
B .北京
C .上海
D .南京
5.(2010·广东广州)我们要研究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以下最有力的证据是( )
A .文学作品中的描写
B .电影片段中的场景
C .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的新闻照片
D .日本的官方言论
6.(2008·山东省)观察右图,佩戴这种臂章的军队应该是:
A.北伐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抗美援朝时期
7.读图题
(1) 图一中此地曾发生过哪一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有何重大影响?
(2)图二反映的信息与日军的哪一暴行相关?
(3)面对日军的咄咄逼人之势,两党的表现如何? 图一 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