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生命世界课时训练01生物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含解析)(新版)苏科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 知识点与课后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第一单元知识点与章检测【知识点归纳】第1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第1章周围的生物世界一、我们周围的生物1.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2.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依据生命特征辨别常见的生命现象:由小长大、新陈代谢、遗传变异、应激性、适应性。
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直接影响生物)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2.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亚马逊流域的瓶子树贮存水分、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结构特点。
3.生物影响环境的实例:亚马逊流域的瓶子树改善气候、蚯蚓改良土壤、“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赤潮和水华。
三、我们身边的生物学1.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叫做生物学。
2.生物学研究可以解决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疾病防治、能源危机等问题。
【单元检测】一、选择题1. 下列不具有生物特征的是()A.孔雀“开屏”B.化石C.生石花D.蘑菇2. 地球上的物体由于具有生命而千姿百态,下列存在生命现象的是()A.不倒翁左晃右摆B.铜锁头生出绿色铜锈C.机器人弹钢琴D.铁树开花3. 变黄的杨树叶能够从树枝上脱落下来,这说明()A.杨树能够繁殖和生长B.杨树能够进行呼吸C.杨树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D.杨树能够排出体内的废物4. 某同学在学习小组讨论生物的特征时,列举了以下实例,其中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A.生物都能运动B.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C.生物都能自己制造有机物D.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5.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映的生物特征是()A.生长现象B.繁殖现象C.生命力强D.受环境影响6. 下列不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A.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B.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D.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7.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该诗句描述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的生物特征是()A.生物能够由小长大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C.生物能够繁殖后代D.生物都能适应环境8. 下列属于生物的是()①草②蘑菇③珊瑚④恐龙化石⑤水中的落叶⑥钟乳石⑦煮熟的鱼⑧家鸽⑨冬眠的蛇.A.②③④⑥B.①⑤⑦⑨C.①②⑧⑨D.③⑤⑦⑨9.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关于诗句中“黄鹂、白鹭、柳树”三种生物的特征说法错误的是()A.它们都有遗传和变异特性B.它们都能自己制造有机物C.它们都能进行呼吸D.它们都能繁殖后代10.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龙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中描述的现象,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分别是()①生物能生长②生物都有遗传特性③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④生物能变异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11. 下列成语所描述的现象中,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A.蜻蜓点水B.滴水穿石C.大雁南飞D.作茧自缚1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物的是()A.蘑菇B.绿草C.珊瑚D.家鸽13. 中国人一般都知道“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太岁”是何物.“太岁”是生物吗?它长在土壤中,有弹性,像个肉球.下列证据中,与判断“太岁”为生物无关的是()A.具有细胞结构B.能呼吸和排泄C.手感比较柔软D.能够由小长大14. 下列哪一项不是生物共有的特征()A.生长和繁殖B.遗传和变异C.具有细胞结构D.呼吸15. 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生机勃勃的生物,下列属于生物的是()A.钟乳石B.飞机C.智能机器人D.结核杆菌16. 俗话说:一叶知秋。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 我们身边的生命世界 第一章 开启生物科学之门 1.1.3 练习测量课时训练

练习测量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在使用显微镜时,不知你注意了没有,显微镜的目镜镜体越长,放大倍数越。
、和三处。
和的不同,误差是难以避免的。
可以采取的方法,尽可能地减少误差。
4.用直尺和线测量叶的周长时,某同学连续测量三次,数值分别为12厘米、11.6厘米、12.2厘米,这位同学的记录应为。
10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根据图写出石块的体积。
石块体积的计算方法是:-=。
(注:每条横线上都要注明单位)2.下面是某同学在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时的做法,其中正确的一项是()3.观察水银温度计测水温时,温度计不要,并且眼要与温度计刻度。
4.有若干重量近似相等的树叶和一台最小刻度为50 g的天平。
你能测量出一片树叶的重量吗?请写出你测量的方法。
5.某同学利用量筒和水测量一个山楂体积时遇到了山楂浮在水面的情况,请你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算出山楂的体积。
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1.判断对错:测量时采取测两次取平均值的方法,能较有效地减少误差。
( )2.判断对错:生产、生活以及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测量。
( )3.判断对错:我们可以用气温计测量人的体温。
( )4.判断对错:我们几个人用“步测法”测量同一个教室的面积是完全一样的。
( )5.某同学测量一株小草的体积过程如下:把小草拔出来,直接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量筒中,放入小草后量筒的体积和放入小草前的体积之和就是小草的体积。
他的操作正确吗?请你帮助他找到错误之处并加以纠正。
6.如图有一透明玻璃瓶,在只有刻度尺和水的情况下,请你测量出玻璃瓶的容积(玻璃瓶壁较薄,容积近似于体积)。
写出测量方法。
7.小丽用边长为0.5 cm的正方形格纸,测量一片叶子的面积,她沿着叶子的边缘画好了线,如图,你能计算出此片叶子的面积吗?8.测量全班同学的身高并进行记录,根据记录完成下表并绘制全班同学身高情况分布柱形图。
145 cm 以下146~150 cm151~155 cm156~160 cm161~165 cm166~170 cm171~175 cm176~180 cm180 cm以上人数参考答案: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思路解析:显微镜的目镜镜体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单元认识生命第2章探索生命1.2.2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步练习新版北师大版20191125122

1.2.2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生物科学工作者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来研究生物科学,其中_________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____ _____开始的。
然后可以根据自己的_______ __和_________,_________尝试着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作出_________。
3.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 ____,恒量有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排列顺序是()①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表达交流④制定计划⑤实施计划⑥得出结论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④⑤⑥③C.①②④③⑤⑥D.①②④⑤③⑥5.鼠妇生活的环境是()A.干燥的环境B.阴暗潮湿的环境C.有光的环境D.水中6.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所用鼠妇的数量是()A.1只B.5只C.10只D.8只7.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中,将实验盒一边遮光,另一边不遮光,这是为了()A.提供一种无光的条件B.便于观察C.控制变量D.设置一个对照实验8.王明同学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其做法如下:将一只刚捉到的鼠妇放到一边是湿土、另一边是干土的木盒中,用一块黑纸遮住湿土的一边,然后计时观察,共观察10次,结果如下表(√表示存在):明处√√暗处√√√√√√√√由此,他得出鼠妇喜欢生活在无光的环境中的结论。
(1)你同意王明的实验方案和结论吗?(2)如果不同意,请指出他的方案和结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
9.1747年,有位科学家将12名病情严重的坏血病患者分组,其中2人每天给2个橘子和1个柠檬,其他10人不给橘子和柠檬。
结果,进食橘子和柠檬的2个人6天后病情大为减轻,26天后两人都恢复了健康,另外10人的病情没有明显改善。
后来,科学家从柠檬汁中提取出一种活性物质,取名维生素C,也被称为抗坏血酸。
2023-2024学年初中生物新苏科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 走进生命世界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新苏科版初中生物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下列属于晚成鸟的是()A. 鸡B. 鸭C. 麻雀D. 天鹅【答案】C【解析】2.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 需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的范围B. 需要制订合理和科学的调查方案C. 调查过程主要记录自己喜欢的生物D. 要对调查记录结果进行归类和整理【答案】C【解析】ABD、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要制定合理和科学的的调查方案、分析都符合调查的要求C、调查时要如实记录错误3.对下列诗文或谚语所体现的生命现象或科学道理解释错误的是()A.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 唯有葵花向日倾﹣﹣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D. 桂实生桂桐实生桐﹣﹣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答案】D【解析】A、“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正确B、“唯有葵花向日倾” 这句话描述了向日葵的生长特点说明了生物向日葵能对外界刺激光做出反应正确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生物顽强的生命力和生命周期说明生物体具有生长、发育和繁殖下一代的能力正确D、桂实生桂桐实生桐体现了亲子之间具有相同的性状属于遗传错误4.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转动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A. 使看到的物像左右移动B. 使物镜对准通光孔C. 使光圈变大、变小D. 使看到的模糊图象更加清晰【答案】D【解析】粗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升降镜筒其中粗准焦螺旋是较大幅度的升降镜筒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外还能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5.明明在野餐时特别兴奋直接在草地上翻滚他的白色衬衣上沾了很多青草汁明明妈妈要彻底清洗掉青草汁简便易行的方法是用()A. 清水洗涤B. 沸水洗涤C. 洗衣粉洗涤D. 酒精浸泡后清水漂洗【答案】D【解析】植物的绿色部分的细胞内有叶绿体叶绿体在光下形成叶绿素叶绿素是绿色的色素将裤子上的绿色除去的最佳材料是酒精因为裤子上的绿色是叶绿素叶绿素只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因此明明在野餐时特别兴奋直接在草地上翻滚他的白色衬衣上沾了很多青草汁明明妈妈要彻底清洗掉青草汁采用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是用酒精脱色6.科学探究通常要经历6个基本步骤①实施计划②通过仔细观察提出问题③制定计划④作出假设⑤表达交流⑥得出结论.比较科学的排列顺序是()A. ①②③④⑤⑥B. ③①②④⑥⑤C. ②④③①⑥⑤D. ②③④①⑥⑤【答案】C【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②提出问题、④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①实施计划、⑥得出结论、⑤表达和交流7.在观察草履虫的运动时需要从下图选出放大倍数最低的组合是()A. 乙、丁B. 甲、乙C. 甲、丁D. 丙、乙【答案】C【解析】解由图可知甲、乙一端无螺纹为目镜目镜越短放大的倍数越大丙、丁有螺纹为物镜物镜越长放大的倍数越大所以要选出放大倍数最低的组合宜选用的镜头组合是长目镜甲和短物镜丁故选 C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物的哪一基本特征()A. 需要营养B. 具有应激性C. 不怕火烧D. 能够生长和繁殖【答案】D【解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是因为生物具有生殖现象不会因个体的消亡而灭绝野火不能烧尽野草第二年春季野草的种子又会萌发生长长出新的野草因此“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体现了生物的生长现象和生殖现象9.2019己亥年新春《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为广大观众奉上了一场诗意盎然的新春文化盛宴下列古诗中描写生物生长发育的是()A.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B.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C.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D.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答案】C【解析】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描写的是生物的生命现象 A错误B、花落知多少描写的是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B错误C、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描写的是生物的生长发育 C正确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动物的群聚现象 D错误10.某研究小组发现一棵有着“植物大熊猫”美称的野生红豆杉(部分影像如图)树龄360余年为掌握该县野生红豆杉分布状况研究小组继续到其他乡镇进行考察、走访这种生物研究方法是()A. 调查法B. 观察法C. 测量法D. 收集和分析资料法【答案】A【解析】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就是调查法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把握当前的状况也可以是为了揭示存在的问题弄清前因后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或决策提供观点和论据所以题目中的为掌握该县野生红豆杉分布状况研究小组继续到其他乡镇进行考察、走访方法应是调查法故选A.11.在使用光学显微镜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材料应薄而透明B. 从显微镜箱中取出显微镜时应该双手握住镜臂避免零件脱落C. 要使视野变亮可通过调大光圈和使用平面镜来实现D. 视野中的物像不是很清晰时应调节显微镜的粗准焦螺旋【答案】A【解析】12.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特征的是()A. 铁生锈B. 铁树开花C. 水滴石穿D. 日夜交替【答案】B【解析】A、铁钉不属于生物因此铁钉生锈不属于生物的生命现象 A错误B、铁树属于植物铁树开花说明生物能够繁殖 B正确C、水滴石穿属于自然现象 C错误D、日夜交替属于自然现象 D错误13.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于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下列选项中属于有害垃圾的是()A. 塑料瓶B. 易拉罐C. 旧报纸D. 废电池【答案】D【解析】ABC、塑料瓶、易拉罐、旧报纸属于可回收垃圾 ABC不符合题意D、废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会污染地下水和土壤属于有害垃圾 D符合题意14.下列是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时的部分操作错误的是()A. 图甲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640倍B. 低倍镜观察时视野较大若观察结构如图乙要使物像移到中央应该向左下方移动装片C. 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要从一侧注视物镜观察其下降位置D. 图丙中的种子滴加碘液后①变蓝②不变蓝【答案】B【解析】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图甲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6×40=640(倍) A正确B、显微镜呈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低倍镜观察时视野较大若观察结构如图乙(物像位于右上方)要使物像移到中央应该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B错误C、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要从一侧注视物镜观察其下降位置避免物镜压坏玻片标本 C正确D、淀粉遇碘液变蓝丙图中①是胚乳含丰富的淀粉滴加碘液后变蓝②是胚加碘液后不变蓝 D正确15.在观察细菌永久装片的实验中如果已经将观察对象移至视野中央现欲换上高倍镜进一步观察应转动如图中的哪个结构更换()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B【解析】A、①粗准焦螺旋能使镜筒较大范围上升或下降B、转动②转换器选择物镜对准通光孔C、③物镜安装在转换器上是显微镜性能高低的关键性部件D、④反光镜具两面能反光其用途是收集光线凹面镜有聚光作用一般在光线较弱时使用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6小题每题10分共计60分)16.(1)在使用显微镜让镜筒下降时眼睛要看着________________ 防止压碎标本16.(2)小明观察标本时发现物像在视野左下方想要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向________移动玻片16.(3)为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再略微转动________细准焦螺旋16.(4)观察时如果视野较暗可以调节显微镜的反光镜和②________16.(5)用显微镜观察写有<上>的玻片时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________16.(6)下列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中看到细胞数目最多的组合是()【答案】①, 物镜【解析】在使用显微镜让镜筒下降时眼睛要看着物镜防止物镜压碎玻片标本【答案】左下方【解析】显微镜呈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小明观察标本时发现物像在视野左下方想要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左下方移动玻片【答案】⑤【解析】粗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升降镜筒其中粗准焦螺旋是较大幅度的升降镜筒⑤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外还能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答案】遮光器【解析】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所以观察时如果视野较暗可以调节显微镜的反光镜和②遮光器【答案】【解析】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即用显微镜观察写有<上>的玻片时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答案】A【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最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最多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5×10=50(倍)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40×10=400(倍)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10×10=100(倍)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15×40=600(倍)因此显微镜放大倍数最小的是A.50倍所以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多应选择的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目镜5×、物镜10×17.(1)设置A、B两个瓶子的目的是为了进行________17.(2)上述实验中的实验变量是 ________17.(3)根据上述实验方案推测该探究实验提出的问题是 ________17.(4)该生态系统中的氧气来自于杂草的________【答案】对照【解析】【答案】杂草的数量【解析】【答案】该生态系统中杂草的数量会影响这个小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么?【解析】【答案】光合作用【解析】18.(1)在一长方形田地里均匀种植生长状况相同的红辣椒植株将田地划分为A、B、C三个区域每区域面积________18.(2)选取遮光度为20%与40%的遮阳网 A区域________ B区域覆盖 20\%遮光度的遮阳网 C区域覆盖40%的遮光度的遮阳网栽培过程中保证各种栽培条件相同18.(3)三个月后在三个区域中分别随机采摘辣椒每区域的采摘等量辣椒测得果实辣椒素平均含量如下实验结论在本实验中 ________时辣椒素的含量最高18.(4)该地建立种植基地为辣酱厂提供原料使用20%遮光网进行遮光种植是否为最佳方案?为什么?________【答案】(1)相等【解析】解(1)对照实验除探究因素(遮光度)外其他条件应相同因此将田地划分为A、B、C三个区域每区域面积应相等【答案】(2)不做处理(不遮光)【解析】(2)A为对照组 B、C为实验组所以A为自然光不覆盖遮光网【答案】(3)遮光度20%(或80%自然光)【解析】(3)在本实验中 B区域即遮光度20%(或80%自然光)时每千克辣椒中辣椒素含量最高【答案】(4)不可行虽然实验中20%遮光下辣椒素含量最高但不确定最佳的遮光度应该设置遮光梯度进一步进行实验研究【解析】(4)本实验只探究了遮光度在20%和40%时的辣椒素含量未设其他梯度不能保证遮光度为20%时每千克辣椒中辣椒素含量最高19.(1)试管1与2实验处理相比变量是________ 综合分析试管1和试管2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反应后试管1溶液中的淀粉量比试管2中的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保温后能产生α-淀粉酶使淀粉分解19.(2)试管2、3、4实验处理相比变量是________ 综合分析试管2、3和4的实验结果说明在一定范围内________19.(3)综合分析试管2、3和5的实验结果说明在该试验中GA的作用是________ 【答案】(1)胚, 少, 带胚的种子【解析】解(1)试管1与2实验处理相比变量是胚试管1的颜色比试管2的颜色浅可以判断反应后试管1溶液中的淀粉量比试管2中的少原因是带胚的种子保温后能产生α-淀粉酶使淀粉分解【答案】(2)GA溶液浓度, GA浓度高诱导种子产生α-淀粉酶的效果好【解析】(2)试管2、3、4实验处理相比变量是GA溶液浓度综合分析试管2、3和4的实验结果说明在一定范围内GA浓度高诱导种子产生α-淀粉酶的效果好【答案】(3)使(诱导)种子产生α-淀粉酶【解析】(3)综合分析试管2、3和5的实验结果说明在该试验中GA的作用是使(诱导)种子产生α-淀粉酶20.(1)猫生小猫属于________20.(2)小猫长成大猫属于________20.(3)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及花猫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20.(4)猫以老鼠为食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________【答案】繁殖现象【解析】生物能够繁殖猫生小猫属于繁殖现象【答案】生长现象【解析】生物能够生长小猫长成大猫属于生物生长现象【答案】变异现象【解析】生物具有变异的现象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属于变异现象【答案】营养【解析】猫以老鼠为食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1.(1)提出问题 ________________21.(2)作出假设 ________________21.(3)该实验的变量是 ____________设计方案①取相同量的两份米饭其中一份拌有修正液另一份不含修正液分别放入两个相同大小的笼子中把笼子放在同一环境中②将6只小白鼠(体型大小和活动能力相同)分成两组每组3只分别放入上述两个笼子中③观察6只老鼠进食的情况如果不吃可以强行将食物喂给小白鼠出现的现象喂食拌有修正液米饭的小白鼠出现类似中毒的症状而喂食不含修正液米饭的小白鼠正常21.(4)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答案】(1)修正液会对动物(或小白鼠)有伤害吗?【解析】解(1)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本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修正液对人体是否有伤害所使用的材料是小白鼠因此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修正液会对动物(或小白鼠)有伤害吗?【答案】(2)修正液会对动物(或小白鼠)有伤害【解析】(2)假设不能随便作出应有一定的依据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针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本探究可作出下列假设修正液会对动物有伤害【答案】(3)修正液的有无【解析】(3)该实验的变量是修正液的有无【答案】(4)修正液对动物有伤害【解析】(4)喂食拌有修正液米饭的小白鼠出现类似中毒的症状而喂食不含修正液米饭的小白鼠正常分析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修正液对动物有伤害。
七年级生物上册我们身边的生命世界第一章开启生物科学之门1.1.1走进生物实验室课时训练(含解析)冀教版

走进生物实验室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生物科学是研究各种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科学。
生物科学将在21世纪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有科学家预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97年,英国科学家利用____________技术成功地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2001年科学家们又培育出____________猴。
3._________是研究生物科学不可缺少的较为精密的光学仪器,它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物体。
4.如果在载玻片上写一个“d”字,用低倍镜观察,视野内所见的图像是______,已知这一台显微镜备有5×、10×、15×三个目镜,有10×、45×两个物镜。
用这台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选用的镜头组合为__________时,放大倍数最小,选用的镜头组合为__________,可得到最高的放大倍数。
10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如果在光线条件较差的实验室内使用显微镜,在对光时应()A.调大光圈,用平面反光镜B.调大光圈,用凹面反光镜C.调小光圈,用平面反光镜D.调小光圈,用凹面反光镜2.在对显微镜进行对光时,要注意以下结构构成一直线的是( )A.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B.目镜、镜筒、物镜、载物台C.目镜、镜筒、物镜、反光镜D.目镜、物镜、转换器、反光镜3.判断对错: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
( )4.判断对错: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正确的用眼方法是左眼观察右眼闭合。
( )5.判断对错:直接把一株小草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能看到清晰的物像。
( )6.判断对错:在常用的生物实验器具中刀片的作用是用于切割实验材料。
( )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1.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在视野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倍时,则在视野内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个数是()A.2B.4C.16D.322.在光线明亮的实验室里,观察透明的口腔上皮细胞后再观察颜色较深的黑藻叶片细胞,为了便于观察可以()A.改用凹面镜B.改用平面镜C.放大反光镜D.缩小反光镜3.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被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极薄或透明的,其原因是()A.便于放置在显微镜上B.便于光线透过C.不宜污染物镜D.易染色4.有5种细菌,分别需要放大100倍、200倍、300倍、400倍和500倍才能看清楚。
第1单元第1章生命的世界训练试题20212022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docx

七年级上册第1章生命的世界训练试题(word版含答案)一.选择题(共22小题)1.生物能够表现出非生物所不具有的生命现象.下列古诗描述的现象中,不包含生命现象的是()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B.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生物圈B.海洋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D.草原生态系统3.大柱山林场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种,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6种,这一事实体现了().A.染色体基因的多样性B.蛋白质的多样性C.生物种类的多样性D.生物数量的多样性4.下列有关生物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生物能进行呼吸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D.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5.湖南水稻研究所研究人员从海南引进野生水稻,与当地水稻品种杂交,培育出优质高产水稻,这体现了()A.基因的多样性B.生物种类的多样性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生物数量的多样性6.在载玻片上滴甲、乙两滴草履虫培养液,用解剖针连通两滴培养液,在甲的左侧放少许食盐(如图),发现草履虫从甲转移到乙中。
这一实验说明生物能()食g '『 C '\甲元\A.繁殖后代B.进行呼吸C,由小长大D,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7.屠呦呦因发现青嵩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科学家.青嵩素是从植物黄花嵩中提取的.下列关于黄花嵩的叙述,正确的是()A.没有细胞结构B.不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C.能进行呼吸作用D.属于原核生物8.下列描述中,属于生命现象的是()A.防风固沙B.滴水穿石C.大雁南飞D.潮涨潮落9.教学楼外,被修剪的树木不但发出了新芽,还开出了花朵,这体现了生物()A.需要营养B.能进行呼吸C.能生长繁殖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10.用铅笔轻轻碰触蜗牛,蜗牛马上把触角收了回去,这说明生物具有的特点是()A.能生长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能繁殖D.要呼吸11.根据生物基本特征,判断下列属于生物的是()A.玻璃门、生石花B.含羞草、蘑菇、珊瑚虫C.机器人、木马病毒D.大理石、钟乳石、烤乳猪12.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爬山虎“那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2023-2024学年初中生物苏科版七年级上第1单元 走进生命世界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苏科版初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9小题每题3分共计57分)1.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下列关于北岭山生物的调查叙述不正确的是()A. 要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制定合理方案B. 所有调查都要北岭山南坡的样本C. 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D. 对调查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答案】B【解析】2.全国人口普查每十年一次国务院决定于2020年11月1日零时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普查采取的方法是()A. 观察B. 调查C. 探究D. 实验【答案】B【解析】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对人口普查资料的搜集、数据汇总、分析研究它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3.冠状角蜥遇到敌害时会突然从眼睛里喷出一股殷红的鲜血来敌害则肯定会被这迎面喷来的鲜血吓得惊慌失措角蜥就可以趁机逃之夭夭冠状角蜥这种行为体现了生物具有的生命特征是()A. 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 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C. 生物能够适应并影响环境D. 不断获取营养排出代谢废物【答案】A【解析】冠状角蜥遇到敌害时会突然从眼睛里喷出一股殷红的鲜血来敌害则肯定会被这迎面喷来的鲜血吓得惊慌失措角蜥就可以趁机逃之夭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对外界刺激能作出一定的反应4.涡虫身体的哪个胚层形成了身体的肌肉层()A. 外胚层B. 中胚层C. 内胚层D. 侧胚层【答案】B【解析】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在前端有发达的脑自脑向后并有若干纵行的神经索各神经索之间尚有横神经相联形成了梯状结构)、无体腔由于扁形动物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可以分化形成的肌肉层故B正确5.下列几种动物中哪一种不属于线形动物()A. 蛲虫B. 蛔虫C. 钩虫D. 血吸虫【答案】D【解析】ABC、蛲虫、蛔虫、钩虫的身体细长体壁有三胚层有口有肛门属于线形动物故ABC正确D、吸虫的身体背腹扁平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属于扁形动物故D错误6.下列选项中都属于生物的是()A. 机器人、小麦、鼠妇B. 含羞草、珊瑚、海豚C. 钟乳石、洋葱、猎豹D. 蒲公英、蘑菇、羚羊【答案】D【解析】 A 、机器人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小麦、鼠妇具有生物的特征都属于生物 A错误B、含羞草、海豚具有生物的特征都属于生物珊瑚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 B错误C 、洋葱、猎豹都具有生物的特征都属于生物钟乳石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 C 错误D、蒲公英、蘑菇、羚羊具有生物的特征都属于生物 D正确7.在研究蚕蛹如何蜕变成蛾时采用的生物学方法应该是()A. 观察法B. 调查法C. 实验法D. 模拟法【答案】A【解析】 A 、观察法就是在自然状态下实地观察动物的各种行为并且详细、真实、客观地做好观察记录该方法符合题意B、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调查人口普查也是调查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该方法不符合题意C 、实验法是对发生行为的动物或接受行为的动物模拟或干扰它们之间使用的信号然后进一步分析刺激行为发生的主要因素该方法不符合题意D、模拟法是指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该方法不符合题意8.下列哪类动物最先出现两侧对称()A. 原生动物B. 腔肠动物C. 扁形动物D. 软体动物【答案】C【解析】解 A、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低等的一类真核单细胞动物个体由单个细胞组成.B、身体结构简单、辐射对称、消化道有口无肛门内有消化腔是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C 、扁形动物身体扁平左右对称幼体呈两侧对称成体为辐射对称的动物类群是棘皮动物D、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有外套膜身体表面一般具有贝壳.故选 C9.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符合时正确的处理方法是()A. 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设相符B. 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设相符C. 依据实验结果修改假设D. 得出一定的结论提出新假设再实验【答案】D【解析】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一个统一的而且是正确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因此探究性实验必须强调过程训练、客观假设是经过周密的思考用来解释观察的现象实验常常要重复多次得出结论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基本手段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应该指出的是目前生物实验教学往往只注重实验结论和机械的操作训练只是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依样画葫芦” 而对实验步骤为什么要这么做缺乏深入思考其直接结果是学生“只知其然缺乏探索精神综上所述选项中A、B 故选项D得出一定的结论故选 D10.某学习小组准备对淮安地区不同水域环境中的鱼类生存状况进行探究他们预测“污染的水质会影响鱼类的生存” 这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A. 提出问题B. 作出假设C. 制订计划D. 得出结论【答案】B【解析】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水质会影响鱼类的生存” 这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作出假设故选 B11.下列鸟类属于晚成鸟的是()A. 鸭子B. 大雁C. 家鸽D. 鹅【答案】C【解析】刚从卵壳中孵化出来的雏鸡眼已经睁开全身有稠密的绒羽腿足有力立刻就能跟随亲鸡自行觅食像雏鸡这样的鸟叫做早成鸟鸡、鸭、鹅和大雁等属于早成鸟另外一些鸟的雏鸟从卵壳里出来时发育还不充分眼还没有睁开身上的绒羽很少甚至全身裸露腿足无力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要留在巢内由亲鸟喂养像这样的鸟叫做晚成鸟家鸽、燕子、麻雀等属于晚成鸟12.为了解某种激素对小龙虾行为反应的影响下列有关操作不恰当的是()A. 将小龙虾按性别分成两组雄性组注射该激素雌性组作为对照B. 将小龙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使两组的性别比例大致相同C. 实验组注射适量该激素溶液对照组在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D. 实验组与对照组应置于相同且适宜环境下饲养【答案】A【解析】解 A.本题中特定激素是实验的自变量其它均为无关变量应保证每组的性别比例、形态、大小大体一致 A错误B.对照组与实验组应随机分配并保证每组的性别比例、形态、大小大体一致 B正确C.对照组应在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的激素溶液的溶剂以排除溶剂对实验产生的干扰 C正确D.对照组与实验组应随机分配并保证每组的性别比例、形态、大小大体一致而且培养条件也应相同 D正确故选 A13.某学习小组准备对蚂蚁的生活习性进行探究他们根据收集的信息预测“蚂蚁喜欢甜食” 这属于科学探究基本步骤中的()A. 收集信息B. 提出问题C. 作出假设D. 得出结论【答案】C【解析】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根据收集的信息预测“蚂蚁喜欢甜食” 这是作出假设14.判断智能机器人是否为生物可看其是否会()A. 唱歌B. 做饭C. 运动D. 繁殖【答案】D【解析】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属于生物的特征因此判断智能机器人是否为生物可看其是否会生殖 D符合题意15.探究过程中需要()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和测量法D. 以上多种方法灵活运用【答案】D【解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测量法等(1)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2)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一般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3)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4)测量法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在科学探究中观察、实验、调查、测量法是获得事实和证据的多种途径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多种探究方法灵活运用故选 D16.下列生物不属于扁形动物的是()A. 血吸虫B. 猪肉绦虫C. 水螅D. 华枝睾吸虫【答案】C【解析】解血吸虫、猪肉绦虫、华枝睾吸虫属于扁形动物而水螅的身体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水螅应属于腔肠动物.故选 C.17.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①作出假设②表达和交流③制定计划④提出问题⑤得出结论⑥实施计划.A. ④①③⑥⑤②B. ③⑥④①⑤②C. ⑤②④①③⑥D. ①③④⑥②【答案】A【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所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④提出问题、①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⑥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②表达和交流18.如果离开了其他生物人类的生活是难以维持的下列各项都来自生物的是()A. 奶制品、水泥、皮毛B. 棉纱、木材、药材C. 煤、石油、蛋类D. 肥皂、钢铁、豆油【答案】B【解析】解 A、奶制品、皮毛来自动物水泥不具有生物的特征是非生物 A不符合题意B、棉纱、木材来自植物药材来自生物 B符合题意C 、煤是有古代的蕨类植物形成的石油不来自生物蛋类来自动物 C不符合题意D、肥皂、钢铁不具有生物的特征是非生物豆油来自植物 D不符合题意故选 B19.淡水鱼类最适合在20~28℃的温度范围内生活在“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中选择的变量是()A. 水温B. 光照C. 湿度D. 空气【答案】A【解析】在“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时实验的变量是水温故A符合题意实验组和对照组除水温外其他条件应相同且适宜光照、空气等条件无需考虑故BCD 不符合题意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0分共计30分)20.(1)乙能保鲜的原因是________20.(2)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20.(3)乙装置采取的是________消毒法20.(4)设置甲装置的目的是________20.(5)实验后将乙装置的玻璃管取走并放在冰箱中若干天后肉汤还是新鲜的为什么?________20.(6)以上说明细菌繁殖的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21.(1)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志愿者B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21.(3)表格中横线上应填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4)有商家认为通过本实验就得出该解酒神器不具有解酒效果的结论是不科学的你认为商家提出反对意见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5)对于驾驶员饮酒驾驶你想说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解酒神器真的能起到解酒的效果吗【解析】解(1)由题干可知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解酒神器真能起到解酒的效果吗?【答案】(2)对照【解析】(2)本实验的变量为是否饮用酒精神器志愿者A饮用了饮料作为实验组所以志愿者B不饮用在实验中所起对照作用【答案】(3)不饮用某品牌解酒饮料10分钟后吹气测试【解析】(3)表格中横线上应填的内容是不饮用解酒饮料 10分钟后吹气测试【答案】(4)实验对象少具有较大偶然性起始酒精含量不一致无法保证变量唯一【解析】(4)在对照实验中若实验次数过少可能会导致误差较大容易存在偶然性从而使得该实验科学性下降【答案】(5)为了家人的幸福请勿酒后驾车【解析】(5)对于驾驶员饮酒驾驶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为了家人的幸福请勿酒后驾车22. (1)根据实验原则表格中甲组的金鱼数量是________条该实验探究引发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因素是________22. (2)将表格处理后可得到如图一所示结果图一中Ⅹ的数值为________22. (3)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增加每组的统计次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避免实验的________22. (4)实验可证明在一定的溶氧量范围内水中的溶氧量越高金鱼浮头次数会越________22. (5)鱼类身体两侧具有感知水流方向的结构是________【答案】(1)6, 溶氧量【解析】(1)该小组将18条大小相当的金鱼按表一给定的条件进行了相关实验平均分成三组所以根据实验原则表格中甲组的金鱼数量是6条由于鱼类生活在水中吸收水中的溶解氧所以该实验探究引发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因素是溶氧量【答案】(2)76【解析】(2)在实验过程中取平均值所以将表格处理后可得到图中X=(76+78+74)÷3=76 数值为76【答案】(3)偶然性【解析】(3)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增加每组的统计次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避免实验的偶然性【答案】(4)少【解析】(4)实验结果显示溶氧对金鱼的呼吸次数影响明显在一定的溶氧浓度范围内溶氧升高水中的溶氧量越高金鱼浮头次数会越少反之在一定的溶氧量范围水中的溶氧量越低金鱼浮头次数会越高【答案】(5)鳃【解析】(5)鱼类的特征有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三、连线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3.请将左右两列中相关联的内容用线段连接在一起A.动物的取食 a.呼吸B.植物的开花结果 b.营养C.人体的排汗 c.繁殖D.蘑菇由小长大 d.排泄E.鲸鱼喷出水柱 e.生长【答案】【解析】A.动物的取食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植物的开花结果说明生物能繁殖C.人体的排汗说明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D.蘑菇由小长大说明生物能生长E.鲸鱼喷出水柱说明生物能进行呼吸。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单元认识生命第1章生命的世界1.1.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同步练习新版北师大版

1.1.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一、选择题1.沙漠里的一种鼠白天躲在洞里并且将洞口封住,夜间才出来活动。
能正确解释这种现象的是()A.鼠类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一种本能反应B.鼠类捕食行为的一种方式C.鼠类白天在为繁殖工作作准备D.鼠类对沙漠环境的一种适应2.北极熊体色为白色,这是它对环境的()A.影响B.适应C.改变D.影响和适应3.下列实例哪项不能反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像B.壁虎身体的颜色与环境色彩几乎融为一体C.企鹅、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极地,它们的皮下有厚厚的脂肪D.鱼离开了水一段时间后就会死亡4.陆生植物的蒸腾作用是对环境的一种()A.适应B.竞争C.影响D.反应5.下列实例中不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森林净化空气,调节气候B.蚯蚓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C.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质恶化D.蚂蚁搬家6.地衣能在岩石上生长,又能使岩石腐蚀,说明生物体()A.都能适应环境B.与环境形成统一整体C.都能生长和繁殖D.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7.被称为“地球的肾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湿地生态系统D.海洋生态系统二、填空题8.探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某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_________。
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变量是_________,对照实验的实验条件分别_________是_________。
9.环境中的湿度通常用_________来表示,它是指在特定温度下空气中实际_________与_________的百分比。
10.在科学探究中,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相同的数据,常常可以说明不同的问题。
例如,在做“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实验中,如果把裸地、草地和灌木丛中测量的数据分别求平均值以后进行比较,可以知道_________;如果把某处早、中、晚的平均值做成曲线,可以了解_________;如果把三处的曲线画在同一个坐标图上,还可以比较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训练(一) 生物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限时:30分钟)|课堂检测反馈|1.[2019·广安]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煤燃烧B.蛇冬眠C.铁树开花D.种子萌发成幼苗2.在探究实验“水温对金鱼生活的影响”中,作为该实验变量的是( )A.温度B.阳光C.水D.空气3.如图K1-1为光学显微镜镜头盒里的四个镜头,说法正确的是 ( )图K1-1A.甲乙是目镜,甲、丙组合放大倍数最大B.甲乙是物镜,甲、丁组合放大倍数最大C.甲乙是目镜,乙、丙组合放大倍数最大D.甲乙是物镜,乙、丁组合放大倍数最大4.人类对细胞的认识得益于显微镜的发明。
如果在显微镜视野中的图像是“b”,请问玻片上应为( )A.qB.bC.pD.d5.在低倍镜下用显微镜观察e玻片时,看到的物像模糊不清,此时应该调节图中的什么结构才能使物像清晰( )图K1-2A.AB.BC.CD.D6.如图一是显微镜结构图。
请据图回答:图K1-3(1)用来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 ] 和[ ] 。
(2)转动时升降范围很小的结构是[ ] 。
(3)接近切片标本的镜头是[ ] 。
(4)观察切片时,如果光线较弱,应使反光镜的对着光源;若光线较强,应使反光镜的对着光源。
(5)利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往往要同时作图,这就要求观察者用眼观察,右手作图。
(6)对物像具有放大作用的是和。
(7)如图(2)中A和B是转动转换器的方法,请指出哪一图所示的方法正确。
7.[2019·南充]如图K1-4是显微镜结构图,下表是目镜、物镜的放大倍数,请据图回答:图K1-4(1)在使用显微镜时,要想视野内出现的细胞数目最多,则在表中应选择目镜、物镜的组合是。
(2)若在视野内看到了“N”,则玻片标本上的原图是。
(3)当光线较暗时,用反光镜的(填“平面镜”或“凹面镜”)来对光。
(4)在显微镜下观察人血永久涂片时,想让观察到的血细胞体积更大,可转动[ ] 使高倍镜对准通光孔。
|高效课时训练|一、选择题1.[2019·郴州]向日葵的花总是朝向太阳,这个现象表现的生物特征是 ( )A.生物能呼吸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D.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2.[2018·温州]用如图K1-5所示的显微镜进行对光时,低倍镜正对通光孔,若要改变视野亮度,可调节( )图K1-5A.物镜转换器B.细准焦螺旋C.粗准焦螺旋D.反光镜3.[2019·德州]姗姗在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换高倍镜后,口腔上皮细胞不见了(如图K1-6)。
最可能的原因是( )图K1-6A.没有调节反光镜B.没有调节细准焦螺旋C.没有调节粗准焦螺旋D.没有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4.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遇到下列现象,相关解释不合理的是( )A.几位同学围着使用一台显微镜,视野时亮时暗——有同学遮挡光线B.观察时正确使用粗准焦螺旋,找不到物像——没有使用细准焦螺旋C.物像位于视野右上方时,向左下方移动装片,观察不到物像——物像已不在视野范围内D.对光时,低倍物镜已对准通光孔和大光圈,看不到明亮视野——反光镜没有对准光源5.[2019·滨州]如图K1-7所示显微镜的操作步骤,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图K1-7A.①载玻片中的“上”字,显微镜下看到的是“下”字B.②镜筒下降时,眼睛注视物镜以防压碎玻片和损伤镜头C.③如果外界的光线较弱,可选用大光圈和平面镜D.④上升镜筒时,可转动细准焦螺旋寻找物像二、综合题6.[2019·连云港]如图K1-8为中学生物实验室常用的一种普通光学显微镜结构图。
回答下列问题。
图K1-8(1)图中①是目镜,④是。
(2)图中②是粗准焦螺旋,③是细准焦螺旋,转动它们可使显微镜的镜筒。
(3)把制作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分别放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比较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可发现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与人口腔上皮细胞相比,特有的结构是、液泡。
7.[2018·金华]小巧同学发现她家种的牵牛花,早晨为红色,太阳出来后颜色逐渐加深,中午呈紫色。
她很好奇,于是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花瓣颜色变化是否与光照有关?[实验步骤]①早晨,她选取两组生长状况相同,且均开红花的牵牛花,编号A和B;②A组放在阳光下,B组遮光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③中午,观察花的颜色,记录实验现象:A组为紫色,B组为红色;④得出实验结论。
请回答:(1)实验中的变量是。
(2)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拓展反思]查找资料发现:牵牛花花瓣的细胞液中含有花青素,它在酸性条件下显红色、中性条件下显紫色;细胞液的酸碱性强弱受其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影响。
(3)从植物生理活动的角度分析,牵牛花花瓣从红色变为紫色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课堂检测反馈1.A [解析] 煤燃烧不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不属于生命现象。
蛇冬眠是动物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铁树开花是生物的繁殖现象,属于生命现象,种子萌发成幼苗是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现象,属于生命现象。
2.A [解析] 探究“水温对金鱼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唯一的变量是温度。
除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如金鱼数量、水、光、空气等都应该相同且适宜。
3.A [解析] 物镜有螺丝纹;目镜直接放在镜筒里,无螺纹。
图中的丙、丁是物镜,甲、乙是目镜。
在物镜中,越长的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的放大倍数越大。
4.A [解析] 显微镜成倒立的像。
“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
“b”旋转180°后得到的是“q”。
5.D [解析] A目镜、C物镜的作用是放大物像;B粗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大幅度的升降镜筒;D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6.(1)⑨遮光器反光镜(2)④细准焦螺旋(3)⑥物镜(4)凹面平面(5)左(6)物镜目镜(7)A[解析] (1)用来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⑨遮光器和反光镜。
(2)转动时升降范围很小的结构是④细准焦螺旋。
(3)接近切片标本的镜头是⑥物镜。
(4)观察切片时,如果光线较弱,应使反光镜的凹面对着光源;若光线较强,应使反光镜的平面对着光源。
(5)利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往往要同时作图,这就要求观察者用左眼观察,右手作图。
(6)对物像具有放大作用的是物镜和目镜。
(7)转动转化器时,不要用手指扳着物镜,这样容易使物镜镜头松动,正确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食指掐住物镜转换器由低倍镜到高倍镜依次旋转。
7.(1)第1组(2)N (3)凹面镜(4)④转换器[解析]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在第1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5×10=50倍,放大倍数最小,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
(2)显微镜成倒立的像。
“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后得到的像。
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一个“N”字,玻片上实际写的字是“N”。
(3)显微镜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有反光镜和遮光器。
当光线强时选用反光镜的平面和遮光器上的小光圈;光线弱时选用反光镜的凹面及大光圈。
(4)在显微镜下观察人血永久涂片时,想让观察到的血细胞体积更大,应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应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
高效课时训练1.B [解析] 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葵花朵朵向太阳”是向日葵对太阳光的刺激作出的反应,体现了植物具有向光性。
2.D [解析] 反光镜的平面镜能反射光线,但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光线弱时用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较暗;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视野亮度增强,因此用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
3.D [解析] 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后,物像变大,视野变小变暗,要观察的细胞可能不在视野中央,需要移动装片,使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4.B [解析] 许多人围着显微镜,影响外面的光线进入,反光镜的光线减少,可能视野会变暗。
观察时正确使用粗准焦螺旋,找不到物像,不是因为没有使用细准焦螺旋。
物像位于视野右上方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物像才可移向视野中央,向左下方移动装片,观察不到物像,物像已不在视野范围内。
对光时,低倍物镜已对准通光孔和大光圈,看不到明亮视野,是因为反光镜没有对准光源。
5.B [解析] ①显微镜成倒立的像。
用显微镜观察“上”时,看到的物像是“”;②使镜筒下降的时候,应注视物镜,防止物镜压碎玻片标本和损伤镜头;③在显微镜的结构中,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遮光器和反光镜,如果外界的光线较弱,可选用大光圈和凹面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至找到物像,物像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6.(1)物镜(2)升降(3)细胞壁[解析] (1)图中①目镜,②粗准焦螺旋,③细准焦螺旋,④物镜,⑤反光镜。
(2)镜臂上装有的两种可以转动的螺旋,能使镜筒上升或下降,分别称为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3)洋葱表皮细胞是植物细胞,其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细胞壁和液泡。
7.(1)光照(2)花瓣颜色变化和光照有关(3)光照达到一定强度时,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多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使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酸性减弱[解析] (1)牵牛花早晨为红色,太阳出来后颜色逐渐加深,中午呈紫色。
提出问题为花瓣颜色变化是否与光照有关?所以设计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
(2)A组放在阳光下,B组遮光处理,实验现象:A组为紫色,B组为红色。
所以得出的结论是花瓣颜色变化和光照有关。
(3)从植物生理活动的角度分析,牵牛花花瓣从红色变为紫色的原因是光照达到一定强度时,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多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使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酸性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