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写作模拟练《“屈原是谁”》漫画作文题解及范例精选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最新名校漫画类作文模考练习(共6篇,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湘豫名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检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仔细观察上面的漫画,注意两幅图画间的逻辑关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二、(2023河北石家庄一模)仔细观察下面这幅石榴图,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幅图画对我们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有启示意义。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三、(2023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四、(湖南鹰潭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结合以上的图文材料,以“德与得”为主题,写作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五、(山西省忻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大数据时代,各类软件纷纷采用“用户定制”的方式,根据你的浏览记录不断优化针对你的内容推送,仿佛你身边有个“周到”的管家,无时无刻不在留意你,记录下你的兴趣、喜好,然后竭尽所能地“满足”你的品位。
人们逐渐被大数据引入“信息茧房”之中,获得的信息单一闭塞。
对于如何破除“信息茧房”,你有何思考或建议?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六、(河北省2023届高三学生全过程纵向评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材料二:柏林洪堡大学的校训是马克思的一句话:书斋里的哲学家们一直在解释世界,但更重要的是去动手改变世界。
2020年高考作文全国新高考I卷深度解析及范文(二)

2020年高考作文全国新高考I卷深度解析及范文(二)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
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
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
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
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
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学会学习:勤于反思、信息意识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实践创新:问题解决人文底蕴:人文积淀审题限制性1. 真实情境的限制。
本道情境任务型作文设置的真实情境是春秋时期鲍叔举荐管仲,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而成就霸业的历史故事。
这是考生联想和思考的基点,即考生阐发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时要紧扣这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展开,要立足事件本身分析三个人物所表现出的品格,写出自己对其中某个人“感触最深”的理由,不可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2.典型任务的限制。
题目要求考生围绕材料提供的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历史故事展开讨论,明确表示自己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中的哪个人物感触最深,并结合历史事件、联系社会现实阐述感受和思考。
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关联另外两个人物,但详略必须处理得当,不可平均用笔,更不可喧宾夺主。
而且考生是要在班级举行读书会时发言,这就规定了其写作身份是读书会中的学生发言者,文章对象是读书会中的听众(老师和同班同学),即考生写作时要有身份意识、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
题目要求考生写一篇发言稿,这就要求作文必须符合发言稿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语言简洁明快等特点,格式上也必须符合发言稿的规范。
2023年高考语文一模名校作文汇编:组合类,思辨类,漫画类,审美

2023年高考语文一模名校作文汇编:组合类,思辨类,漫画类,审美一组合型习题,中国格(2023·山东菏泽·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汉语中,由“格”构成的词语很多。
如:资格、合格、高格,格局、风格、品格,体格、学格、人格,格物致知、有耻且格、自成一格,等等。
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对以上哪几个词语感受最深?请选取两到三个词语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1.铸强健体格,修高尚人格。
2.以品格育格局,以追求助成长。
3.合格是底线,高格无上限。
例文:持人格之旄节,秉风格之纯正跋山涉水,叩经问史,风格与人格之争议久久没有定论。
或言“文如其人”,风格与人格交相辉映;或言“不因人废文”,不能因人格偏颇而否定其文学创作。
月有阴晴,事有两端,我们应审慎对待风格与人格之争,持人格之旄节,秉风格之纯正。
以人格之光芒,点亮文学之灯,人格是文学作品最深处的涵养。
文学创作、翻译甚至评论都浸润着作者的思想之泉,人格高度是作家不可或缺的品质。
著名文学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夙兴夜寐,上下求索,只为订正一个词汇甚至标点的翻译错误,不惧挑战权威,只为字字清明。
他从不会懈怠,应付差事,而会字斟句酌,反复比对外文文献,为我们呈现最完美最流畅的译文。
这是一个翻译家的高尚人格。
反观之,曾一度引起热议的“毒教材”事件让人寒心。
本是为小学生编印的教科书,却夹杂了大量低俗、色情的插图,这让祖国的花朵如何健康成长,让我们的教育谈何发展?这是插画师人格的缺乏,是不能容忍的错误。
没有高尚的人格,何来完美的风格?我们必须要培养青年健全的人格,才能塑造他们的风格,“猛志犹在”方可化笔为剑。
以风格之力量,擂动人性之鼓,风格是高尚人格最高处的守望。
人在悲愤之时,可谓“杜鹃啼血猿哀鸣”,只有藉文学才能抒发内心的情感。
你听,屈原“被发行吟泽畔”,大呼“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诉说声声,悲愤句句,无一不是对香草美人难再寻的悲叹。
2020年语文高考写作模拟练《关于“变与不变”》材料题解析及范文

2020年语文高考写作模拟练《关于“变与不变”》材料题解析及范文【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从书信沟通到微信交流,交流方式在改变,不变的是真挚情谊的表达。
《诗经》《论语》等国学著作从图书馆走进家庭书橱,阅读场景在变,不变的是对先贤哲思的追求。
从“出国热”到“归国潮”,逐梦方向在改变,不变的是人生价值的实现。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善。
透过时代的变化,我们看到其背后有着不变的底色。
面对这些时代的变与不变,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何思考和联想?请选好一个方面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人文底蕴:人文积淀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实践创新:问题解决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审题分析】限制性:1.内容具有限制性。
紧扣材料,契合题意是考场作文的重中之重。
本题所要求的写作内容,非常明显地体现在引导语部分。
考生可以把引导语转述为这样一句话:“作为新时代青年,面对时代的变与不变,你有何思考?”思维落点为:“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善。
透过时代的变化,我们看到其背后有着不变的底色。
”这其实就给考生规定了写作方向,即要谈自己对变化背后不变的底色的认识和思考。
2.立意具有限制性。
“面对这些时代的变与不变”,“这些”当指上面的三则材料,题目要求考生“选好一个方面”审题立意,并没有要求综合立意。
因此,考生必须按材料要求写作。
三则材料中的每句话都是一种转折型的句式,强调的都是后半句,即“不变的”部分。
考生必须分析变的背后不变的东西,写作立意要体现变化背后不变的底色,否则就算偏离题意。
3.背景和写作主体具有限制性。
本题属于情境下的任务写作,思考这一问题必须站在新时代这一写作背景之下,写作主体的身份必须是新时代的青年,即十八岁的高三青年。
开放性:1.立意角度开放。
三则材料分别从“真挚情谊的表达”“对先贤哲思的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三个角度切入,考生可以自由选择。
2020届高考散文阅读二轮复习名人精练:屈原主题专练

2020届高考散文阅读二轮复习名人精练:屈原主题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湘水苍凉话屈原张坚固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时候,来自君王无故的怒气和指责,被迫的疏隔和远离,对于屈子,就像是孩子第一次遭受的不公平对待。
我仿佛看到他的不知所措,他的想不到,他执拗的不舍的背影。
他还是被疏远、流放了,虽然他一度倔强地辩解,说是自己主动走的,但我们都不信,他自己也不信。
屈赋中几乎每一句话,他的理智都是不相信的,但他的心灵相信。
美人与香草,爱慕与背弃,远逝与归来,全部的屈赋都在纠结着。
每个读者都感觉到诗中话语和意象的一再重复,唯有屈子不自觉。
他深深沉溺其中,唯恐那个人不知、不信,于是一遍遍地诉说,一次次地表白。
而那个人...的反应如何呢?——他掉过头去,“佯聋而不闻”。
看到这里,不觉失笑了,他们就像一对过家家的孩子。
这个动作甚至让我觉得,怀王并非要刻意地伤害,只是他像孩子一样任性和不耐烦,忽然就“不理你了”。
这其中也许有旁人的挑拨,也许是彼此人格中的不和谐因素慢慢凸显,让他们隐约意识到,彼此要走的道路将是多么不同。
怀王后悔了曾经赋予他的无限制的信任和权力,他要把它们收回来,却用了最粗鲁的方式。
他像孩子一样自私,并不去考虑这一切的后果。
于是,撕毁诺言、背弃情谊的痛苦,全部推压到了屈子身上。
他们终究不是孩子。
两人之间的变故,牵动着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而这,更时刻折磨着屈子的身心。
是真的越来越远了。
屈子从郢都离开,一路摇摇晃晃来到了湖南。
这是我的家乡。
沅湘一带的奇山异水,对后世的文学家而言,是个最富诗趣的所在,他的《离骚》,浪漫主义风格的吟诵,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但对于屈子,它更有可能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莫大恐慌。
去年我在湘西采风,很多地方都还是渺无人烟。
可以想象,两千多年前的这里,是怎样荒芜一片。
长时间这样脱离社会的生活,会把一个正常人逼疯的,何况屈子本来就不正常。
于是,我们读到的诗句渐渐语无伦次了。
我无法控制自己有这种感觉:诗中的想象越是奇幻流丽,语言越是脱俗出尘,他就越是憔悴疯癫。
2020年高考写作模拟练《行胜于言》漫画材料题解及范例

2020年高考写作模拟练《行胜于言》漫画材料题解及范例【作文模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请综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解】漫画有两个人,一个是领导,要求下属“必须加大安全措施”;一个是下属,已经在没有井盖的窨井周围插上了“危险”“小心”“注意”“绕行”等牌子。
顺着这个思路深入下去分析可以知道,解决窨井没有井盖的最好的办法是给窨井盖上盖子,由此看出漫画中的这种方法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明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这样,但还装模作样地要求下属一定要加大安全措施;明知道插上牌子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下属还是一直按照领导的意图或者自作主张用插牌子提醒来解决问题。
因此,材料的立意可以有:①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要把安全放到第一位、如何保证百姓出行的安全)。
②行胜于言(重要的是行动、言和行)。
③对问题是提醒还是根本解决。
【范文】为官之道,行胜于言《史记·儒林列传》中80岁的申培对汉武帝说:“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申培的意思是说做官的人,不要多说,要实干。
清朝有一位叫唐子的官员被任命为长子县县令,当地土地贫瘠,但特别适宜种桑养蚕。
唐子不靠文书行天下,而是深入民间,遍访百姓,让妇孺都明晓种桑养蚕的好处,结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当地就种桑80万株,后来桑蚕防守,百姓解困。
不是古代有这样行胜于言的官员,当代更不胜枚举。
环境恶劣的大庆油田,当油井出现“井喷”的时候,时为钻井队队长的王进喜不顾腿上的伤痛,扔掉拐杖,跳进泥浆之中,用身体当搅拌机搅拌泥浆,最终保住了钻井队辛苦了几个月的油井。
在危险来临的时候,王进喜没有喊“共产党员,跟我上”,也没有说“大家怎么不跳入泥浆中搅拌”的话,而是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行胜于言的道理。
黄沙弥漫的兰考,遭受严重灾荒的当地百姓要扒火车出外逃荒要饭时,焦裕禄冒着凛冽的寒风,带着领导一班人到了火车站,走进灾民中间。
【高考作文备考】2020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1

【高考作文备考】2020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1【高考作文备考】2020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
古人通过对物候节气的观察,总结出“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诗经》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大火星出现在西边天空,天气开始转凉;婴儿成长也有“先会走,再会跑”的说法。
而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时,医学专家的一句“你在家里不是隔离,也是在战斗!闷两个礼拜,病毒也要被你“闷死’了”,更把复杂的医学专业知识表达成为风趣的常识,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亿万人民居家隔离。
从事实来看,常识的背后常常蕴含着道理和科学规律。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题目所给出的真实情境为强调常识对我们生活、学习的重要性。
材料可分为两层,首先,古人通过观察物候来安排耕作,《诗经》中记录了人们通过观察星辰来判断天气,生活中通过观察婴儿的成长总结出成长的顺序,这些都说明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身边最常见的生活现象中,都蕴含了常识。
接着,材料用一个转折连词“而”进人到第二层,社会现实生活中,医学专家把复杂的专业知识表达成为风趣的常识,使得人们易于接受。
这些事实说明常识的背后存在着某些道理和科学规律。
由此,题目对作文的内容范围已经有了限定,需要有常识、道理、科.学规律、生活、学习等关键词。
从思辨深度来看,材料至少包含了两重思辨。
第一重思辨为“常识”自身的特点——常见却重要,因此作文中使用的素材要能体现这一特点。
第二重思辨为“常识”与道理和科学规律的辩证关系。
常识的背后常常蕴含着道理和科学规律,道理和科学规律也可以用常识表达出来。
在深度挖掘上,“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可见耕作要遵循节气,“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可见事物相互联系,“先会走,再会跑”可见要循序渐进,“把病毒闷死”可见要隔离。
高考议论文素材:屈原_高考作文素材

高考议论文素材:屈原[屈原]1、泱泱诗海平平仄仄的源头是离骚,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播进土壤就会长出一棵橘树,一茎绿荷一兜灵芝一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两千年前遥远的芬芳。
他的诗是淋漓的血液/和着泪水的苦涩,一滴沾唇便让人永远保持清醒/而不是美酒/让浊世在惨笑中,醉倒……他的诗是烈火/却烧不透黎明前的夜,是荆棘林里一行漫长的跋涉,弯弯曲曲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他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又磨成墨汁,写下旧时代浓黑的咒语。
他的诗歌在那个时代遭到嘲笑,甚至围攻而今却成了一面旗帜,在人类精神的上空飞扬、生动,龙的传人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
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
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
时至今日,“屈原”已经不是尚且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和民族文化,穿越着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
也就是这样,“屈原”鲜活而永久地活在了百姓心中。
3、楚国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驰骋的思想,汨罗的江水多情,拥抱了你浪漫的失魂。
诗人的忧愤太多,忧国忧民,忧楚国的江山社稷,忧黎民百姓的苛苛命运。
于是愤怒的忧愁,如火山般爆发,化作《离骚》,化作<天问>,化作《九歌》,化作一首首滴血的诗篇。
天地有情,有情的天地倾听你泣血的呼唤;黎民有爱;仁厚的黎民发出一声声叹息,汨罗有幸,有幸的汨罗收留了你无所栖息的灵魂。
端午的米粽呦,千年万年呼唤着你的精魂,遥祭着你的英灵。
4、微风轻轻地吹拂起书页,其中似乎夹杂着一丝香草的气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写作模拟练《“屈原是谁”》漫画作文题解及范例精选
【作文模拟练】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
限制性
1.立意限制。
这是一道漫画作文,漫画是考生构思立意的基础。
屈原是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然而对于“屈原是谁”这个问题,画面中四个年轻人给出的答案竟匪夷所思。
漫画揭示了年轻一代对历史文化名人和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现状,他们不知自己传统文化知识贫乏竟还洋洋自得,实在令人痛心。
考生审题立意必须以漫画寓意为基础,脱离这一寓意的写作即为跑题。
2.思维限制。
漫画中年轻人不知道“屈原是谁”,折射的是当下的一种现象,考生须立足这一基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透过现象探究本质,思考“传统文化”传承中出现如此尴尬的现状的原因,探究“年轻人”传统文化知识过度贫乏的原因。
不能仅仅抓住画面内容中的“屈原是谁”不放,写作时忌表面化和浅显化。
3.社会背景限制。
对于“屈原是谁”这个问题,四个年轻人的回答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暗示考生审题立意时要有当下意识,要立足于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不可脱离当前时代来谈“传统文化”的传承。
开放性
1.写作角度是开放的。
考生可以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谈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
如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为何会遭遇如此尴尬的现状;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学校、家庭、
社会各应该负什么责任;在外来文化和娱乐文化的冲击下,如何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等。
也可以站在“不了解传统文化的年轻人”的角度,探究他们不了解传统文化的原因,及如何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等。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诗词曲赋、民族音乐、地方戏曲、中医中药、刺绣服饰、曲艺评弹、书法国画、陶瓷玉雕等,只要和传统文化传承有关的内容,均可以作为写作素材。
另外,从“年轻人”的角度来说,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漠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传统文化和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距离较远,传统文化本身晦涩难懂不易传播,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年轻人的浮躁心理,经济建设背景下生存压力过大导致年轻人无暇顾及传统文化等。
这就为考生的选材和写作提供了极大的开放性。
3.文体是开放的。
考生可以选择议论文,侧重于思考与分析;也可以选择记叙文,将自己要表达的道理寄寓在对传播、传承传统文化事例的叙述中,且在篇末点题,卒章显志。
【解题】
这是一道以漫画为材料的作文题,综合考查了考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联想能力、思辨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化积淀及社会关切。
画面内容贴近高中生的生活和现实,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今天,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将升入大学的高中生对此有何认识,有何思考,有何责任,有何担当,是十分需要思考的。
命题紧扣现实,符合立德树人的高考命题理念。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增强文化认同,弘扬民族文化。
2.树立文化自信,传播传统文化。
3.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4.向年轻一代传播传统文化刻不容缓。
5.学校、家庭、社会应携起手来,营造传承传统文化的良性环境。
偏题立意: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因为立场不同或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且
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漫画中的四个年轻人却是胡乱猜测,错误荒诞)
2.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思辨上的,此立意脱离漫画寓意)
3.年轻人应该如何实现自身发展。
(题目太大,没有扣“传统文化”的主题)
【范文】
正视尴尬析原因,加强传播齐努力
吃着粽子长大的年轻人竟然会误认为屈原是歌手、厨子、医生、运动员。
这尴尬的一幕无异于“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
漫画内容虽然夸张,但折射出的问题不容忽视:年轻人传统文化知识贫乏的现状堪忧。
是什么导致了这尴尬的现状?
是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
传统文化虽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因其年度久远而和现代生活有了一定的隔阂。
在当前的年轻人中,不知道寒食节、上元节的大有人在,不知道“天干、地支”的大有人在,说不全12属相的大有人在。
甚至有人在清明节放假时还会给亲友发“节日快乐”的祝福短信。
年轻人传统文化知识如此贫乏,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数典忘祖”之历史闹剧将会重演。
是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
现在年轻人中有很多“漫威”迷,前一段《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午夜首映,“漫威粉”竟不顾第二天的上学和上班,抢票抢到使售票系统瘫痪。
随着前几年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大量上映,日韩音乐、日韩服饰在中国也开始大肆流行,90后中哈韩哈日现象严重,有的年轻人头发染得五颜六色,衣着怪异。
在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年轻人容易丧失自我,人生观和世界观错位,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变得淡漠。
是重理轻文带来的危害。
在学理科将来好就业的实用主义影响下,我国高校里的理科大军对人文类课程极不重视,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的畸形发展、人文知识营养不良的状况。
人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怀,这就要求我们应以学生终生发展为本,培养出既具有缜密严谨、求异创新的科学素养,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文化气质等人文素养的人才。
基于此,对年轻人乃至全社会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国家正有所作为,“经典咏流传”“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的强势上映,增加“清明节”和“端午节”两个假日,不提倡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
学校正有所作为,“京剧进校园”的大范围推进,校园“经典诵读”的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等的文化宣传。
个人也
可以有所作为,冯骥才老师多年来对民俗的研究和宣传,樊锦诗开发的“数字敦煌”宣传平台,“京剧偶像”王佩瑜传播京剧文化的积极行动。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传统文化无处不在,传播方式更是多样,相信只要用心,你我也能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达人。
我们更要坚信,到那时“屈原是谁”的尴尬闹剧将在中华大地永远绝迹。
【示例】
传统不容亵渎,历史需要铭记
传统文化遗产是国家之瑰宝,历史文化名人民族之骄傲。
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是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不尊重历史文化名人的人肤浅而可悲。
如漫画中的四个青少年,竟荒唐地认为:屈原是个歌手唱过《离骚》,是厨师发明了粽子,是个医生唤做大夫,是运动员跳过江……中国传统文化在乱炖中变了味,历史文化名人在恶搞丢了精气神,可叹,可悲!
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要一个民族灭亡,首要方法是让它自己践踏其民族历史,解构其民族文化,涤荡其民族自信,破坏其民族认同感。
在泛娱乐化的时代,影视节目毫无底线,网络恶搞如日中天:贾玲在《木兰从军》小品中“身穿古装,嘴啃烧鸡走上舞台,将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恶搞成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傻大妞形象”;唐代诗人杜甫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脑洞大开的网友纷纷为“杜甫”形象进行再创作,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
杜甫的这一系列形象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历史是用来穿越的,雷锋是用来赶时髦的,黄河大合唱是用来出洋相的,荆轲是女的……
没有严肃,没有正经,没有是非,所有的所有都成了雷人的闹剧,这个被娱乐的时代,傻傻分不清楚。
当浮躁的气息蔓延开来,当恶搞的风气如日中天,当颠覆历史传统的背后藏的全是国人扭曲的心理,何谈雄狮梦醒?何谈中国崛起?
宋玉《风赋》有言: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历史文化名人的尊重,我们要从日常入手,从细节做起。
写好方块字,记诵三字经,学好文言文,欣赏古诗词,深入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过好中国传统节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诸如此类举动都是在践行传统,传承文化,都是在向历史和历史文化名人致敬。
近年来,《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中国民歌大会》《国家宝藏》等系列具有人文情怀的文化类节目集体走红,深受观众喜爱,掀起了一股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热
潮,我们要从中汲取营养,并甘之如饴。
铃溪古镇的折子戏咿呀了千载,唱醉了晚归的灵魂;川西成都的皮影在夜幕中跳动,唤醒了倦怠的星空;蜀中自贡的龚扇伴随着历史的暑气,搅动了倾城的清新……孔丘、屈原、岳飞、鲁迅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个个栩栩如生,神采飞扬,从历史的深处正向我们走来。
时代的车轮缓缓向前,时而顺达,时而阻滞,执辔的车夫满脸从容——无言坚持,默默守候,是对历史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