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课堂实录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观察物体 七 观察物体(通用)》优质课教案_17

一、揭示课题。
1.回忆激活。
(1)回忆:小朋友在上节课学习了观察物体,你还记得学到了什么?(2)交流:站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看我们的教室,有什么不同。
得出:观察者的位置不同,看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不同。
2.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观察物体,进一步感受观察物体的经验、知识。
二、做做说说。
1.练习十五第2题。
出示图,让学生分别说说观察桌上的什么物体,每幅图中的两人各在什么位置观察的,看到的形状会一样吗?想一想,连一连。
再集体交流。
指出:在确定各人看到的是哪个形状时,要看他站在哪个位置观察的,想想他看到的上下、左右各是怎样的,形状会是什么样的。
2.练习十五第3题。
学生读题,说说你知道题里说的一件什么事。
说明:按时间顺序给3幅图编号,就是轿车从他前面开过去,他看到轿车时先是哪幅图,编1号;接着看到是哪幅图,编2号;哪幅图是他最后看到的,编3号。
同桌互相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再给3幅图编号。
交流:你是怎样编号的?说明:我们可以观察轿车的位置变化来编号,也可以按小明观察到的轿车形状编号,还可以按轿车在小明面前的位置编号。
3.练习十五第4题。
学生读题,独立给3幅图按时间顺序编号,再集体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可以看河道的长短、远近编号,也可以根据物体的大小变化编号。
1.回顾反思。
指出:一个物体位置移动变化时,观察到的形状也会变化。
在按时间顺序给运动变化的物体编号时,先看物体运动变化的方向,再根据它的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远近或者不同的大小来确定先看到的是哪个,再看到哪个,最后看到的是哪个。
三、看看连连。
1.练习十五第5、7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是怎样想的。
说明:小朋友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就会不同,上下、左右、前后正好相反。
2.练习十五第6题。
学生拿出书包放在课桌上,正面朝黑板方向。
要求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在小组里互说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各是什么形状。
四、回顾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观察物体练习》教案1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观察物体练习》教案1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练习》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观察物体的方法、观察物体的角度和观察物体的形状等方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观察物体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能够识别物体的形状。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观察到各种各样的物体。
但是,他们对观察物体的方法、角度和形状等方面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2.让学生能够识别物体的形状,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能够识别物体的形状。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观察物体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能够准确识别物体的形状。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球、正方体、长方体等。
2.准备一些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形状。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的形状。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观察物体的?从哪个角度观察物体?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观察物体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带来的不同感受。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
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说出物体的形状。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教材中通过多个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理解观察物体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物体,他们可能还难以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简到繁,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方式。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2.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2.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对于一些复杂的物体,能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
同时,运用“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培养空间想象力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物的模型,如立方体、球体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体的形状。
2.准备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3.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的模型,如立方体、球体等,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能说出这些物体的名称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同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有什么不同?它们的位置和形状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实物模型,如:“请你们把立方体旋转一下,看看它的形状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和理解观察物体的方法。
4.巩固(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共同完成。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观察物体-苏教版

观察物体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同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根据看到的不同的形状正确确定正面、侧面、背面的观察位置。
3.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一、引入(出示教室照片前后两张)1.师:这两张照片,一张是站在教室前面拍的,一张是站在教室后面拍的,仔细观察,照片上有什么。
你知道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的前面拍的吗?为什么?师:看来一间教室,站在前面看和站在后面看,所看到的也是不同的。
(出示课题)二、观察茶壶1.师:(出示小壶实物)这是一个小壶,这是壶身,这是壶盖,这是……,这是……生:壶嘴、壶把。
师:你们看,这四个小朋友就在观察这样的小壶,(出示录像)他们分别坐在小壶的前后左右四个不同的位置上,那么他们分别能看到小壶的什么呢?你们想不想也像他们一样来观察一下这样的小壶?生:想。
师:下面我们分四人一组,每一组的桌子中间都有一个小壶。
不要去移动小壶的位置。
请你们像屏幕中的四个小朋友一样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仔细观察这个小壶,你看到了小壶的什么,把它记在脑子里。
学生活动。
2.师:仔细观察了这个小壶,再看看这四个小朋友又在干什么?(出示拍照录像)师:他们在做拍照片的游戏呢,那么真的拍出照片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看……(出示四张照片图)师: 这张照片壶嘴在左边,壶把在右边,这张呢?生:壶把在左边,壶嘴在右边。
师:这张照片壶嘴对着我们,这张照片呢?生:壶把对着我们。
师:下面也请你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用自己的小手给它拍一张照片,想一想你拍到的是屏幕中的哪一张照片。
学生活动。
然后分别请拍的各张照片的小朋友起立,看一看都是几号的小朋友,有错的给予纠正。
学生活动。
师:刚才很多小朋友都说对了,下面就请你们用今天学会观察物体的本领来做一个发照片的游戏。
我们先来看看屏幕中的四个小朋友是怎样做这个游戏的。
(发照片录像)每组都有一个信封,每个信封里都有这四张照片(茶壶),从1号小朋友开始,拿出这四张照片,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想一想,其他三个小朋友在他们的位置上拍到的是哪一张照片,就把这张照片给那个小朋友,如果发对了,两个小朋友就握握手,如果发错了,那个小朋友就会摇摇手,但不要急着告诉他应该是哪一张,请他再想一想。
《观察物体》课堂实录

《观察物体》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猜一猜,它是谁师:同学们请你猜一猜它是什么?生:球。
师:(出示储钱罐正面的照片)看,这是什么?生:小兔子。
师: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去上面看一看。
生:储钱罐。
师:原来是一个储钱罐呀!从不同的方向看真是大不一样。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板书:观察物体(二)探究新知:观察大熊猫请四位同学分别站在玩具熊猫的前后左右,观察大熊猫,再谈谈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子的。
师:大家观察的是同一个熊猫,为什么看到的却不一样呢?学生活动:交流汇报生1:看的方向不一样。
生2:观察的位置不同。
师:如果要让每个人都全面地观察大熊猫,怎么办?生3:可以把大熊猫转一转。
生4:也可以我们围着大熊猫转一转。
师:由于位置不同,所以观察的角度就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一样。
那现在你知道他们分别是谁看到的吗?(三)应用拓展:小摄影师――连线――模拟――游戏1. 小摄影师师:刚才同学们观察很仔细,下面我们放松一下。
假如我们现在给一辆大卡车拍照,请同学们用手做相机,大卡车来了你们就说“咔嚓”,好不好?(学生很兴奋,师出示大卡车不同位置的图片,学生跃跃欲试。
)师:照侧面相。
师:正面相。
……2. 看图连线师:同学们摄影师当得不错,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练一练”第1,2题,学生很顺利地说出准确答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点击连线。
)师:这两道题没有难住你们,有信心做下一道题吗?3. 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子的师:各小组取出茶壶,要求把茶壶把正对黑板。
请同学们坐在座位上认真观察桌面上的茶壶,把你看到的形状用一个动作表示出来。
(学生纷纷根据看到的茶壶形状,用肢体模仿。
)师:(问一生)你为什么这么做?生:我看到茶壶把在左边,就左手叉腰;茶壶嘴在右边,右手就向右伸出去。
师:(问一生)你的动作怎么和他相反呢?生:我看到的茶壶嘴在左边,茶壶把在右边,我就向左伸左手,右手叉腰。
师:(指一生)你又为什么这么做呢?(模仿学生两手合十前伸的动作。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实录5篇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实录5篇数学教学是一个老师对他的工作尽职尽责的表现,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非常看重的一个表现,不是只照着课本去念去学,它包含了老师的心血和希望在里面。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实录1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1. 认识角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 折一个角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3. 角的大小比较(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三、固应用,拓展延伸1.课本练习第1题。
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 课本练习第2题。
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
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
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
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 课本练习第4题。
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
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1. 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十单元《观察物体》优秀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十单元《观察物体》优秀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在这一课中,为了联系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我提供了大量的现实性的生活背景,设计了多种观察物体的活动,如观察小汽车、毛绒玩具等,有效激活儿童的活动经验。
让学生通过想象、判断、推理,做出合情合理的思考,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2、提供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
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统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
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物体,并把看到的画下来。
这一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
学生要考虑从什么方向观察,物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怎么才能吧这些特征表现出来等。
我认为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对话性的平台。
现在教学理论倡导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的对话关系。
本节课中,师生之间都在交换意见,交流观点,没有权威和标准答案,有的只是“我认为”“我有不同的意见”。
我只是个倾听者;而当我有意见交流时,学生是个倾听者;当学生在分享成功的喜悦时,我是合作者。
这样学生的思维创新的火花才不断地闪现,教师的教育智慧才能不断得以生成,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4、归回生活,应用实践。
“数学生活化”要求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应用于生活。
例如我交给孩子们留的作业,就是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家,带到生活中去,养成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的好习惯。
在上完这节课后,我也有许多的问题,比如“如何让孩子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判断事物”“有什么好办法来积累孩子的数学经验”“怎样在有限的课堂中展开更加丰富的数学活动”等。
如果再上一次本课,这些问题就解决了。
最新二年级《观察物体》课堂实录(三套)

观察物体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添加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的观察,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观察视图不变的情况下的物体组成方法,正确添加、摆放小正方体;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形状的经验,能分别确认或辨认由5个或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不同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所看到的形状。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能根据观察物体看到的某个面的形状,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出相应的物体,体会物体与它相应的平面视图的转换与联系,能借助简单物体或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的有条理的推理,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观察几何体的不同面的兴趣,愿意对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几何体与平面视图之间的转换,产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好奇心,体会“空间与图形”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能克服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同时,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及一一对应思想的教育。
教学重点:利用已有的观察物体的经验,借助直观思考探索不同的摆法。
教学难点:准确依据要求添加和摆放小正方体,正确进行物体的三视观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六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教具;学生每两人准备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学具;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投影仪。
(课前交流)师:同学们,知道老师姓什么吗?生:蔡!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师:蔡老师来自盐城,对你们来说,我就是远道而来的……生:客人!师:那你们作为小主人,此时此刻,有什么话想对蔡老师说吗?生1:欢迎蔡老师!生2:谢谢蔡老师!生3:谢谢老师给我们上课!师:谢谢,谢谢!非常感谢孩子们的热情!师:我请大家看张图吧!你们看见了什么?生:我看见了一个人。
师:是一个人吗?我明明看到的是一匹马呀!(师转身凝视图片,恍然大悟状)哎哟,不好意思!图片放反了!(旋转图片)现在看到什么?生:马!师:咦!这张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看出不同的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物体》教案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三、教学难点: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个玩具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1、出示一个六个面颜色都不同的正方形,让学生在某一位置观察这个正方形,问学生最都能看到几个面的颜色,要看到其他几个面的颜色,怎么办?
2、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
师:“为什么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不同呢?”
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想法。
师:那么为什么会不一样呢?你同意谁的结论?
生:他们四人都不对,因为只摸到了一部分,不全面。
师:对呀!这四个人得到的结论都不是全面的。
为什么呀?
生:他们四个人都是从各自的角度上摸的?
师: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的特征,必须要全面的去观察这个物体,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综合无分析把握这个物体的形状和特点。
我们本节课就来学习观察物体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
探索新知:
1、观察物体
(1)出示闹钟,(放在学生中间)分组进行。
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位置同时观察。
(2)学生活动,观察物体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的物体形状。
(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1:因为我在闹钟的前面。
生2:因为我在闹钟的后面。
生3:因为我在闹钟的左边。
生4:因为我在闹钟的右边。
师:我们每一个人只看到一种结果,你相信别人的结果吗?真是这样吗?
学生交换位置观察,再交流一下(注意自己的观察位置)
(3)师:通过刚才的不同观察,你有什么想法?
生:不同的地方看到的都不一样。
生:没一个物体都不一样,有好多形状。
师:是这个物体不一样吗?
生:不对,是我们人看的饿位置不一样。
师生小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结果是不同。
(4)教学例1(多媒体出示)
师:谁能说一说图中恐龙的三个图形分别是谁看到的?
学生分组讨论,并说明理由。
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应用拓展:
1、多媒体课件出示图:桌上放着一个茶壶,四位同学从各自的角度观察。
(出示茶壶四个方向看到的图形)请指出下面四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
2、小组活动进行观察
67页“做一做”中的活动。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数学课本直接进行操作,每个小组成员先从某一角度看这摞书,然后交换位置看一看。
最后,在教科书上进行连线。
巩固新知:
1、每个学生从各自的方向观察自己的玩具,说一说看到的玩具有什么不同。
请几个学生说给全班同学听。
注意:“我在它的(位置),我看到了(形状)”
2、小组活动巩固知识:任选小组成员中的一个玩具,放在桌子中间,说一说从自己的位置看到的玩具的样子。
A: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位置观察
B: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位置观察
应用总结:
师:那么“盲人摸象”故事中的四个人的说法对吗?他们四个人怎样说,才是正确的?
生1:应该说:“大象的腿像一根柱子。
”
生2:应该说:“大象的耳朵像一把扇子。
生3:应该说:“大象的尾巴像一条蛇。
”……。
师:你们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大象的鼻子像水管。
生:大象的身子像小山。
师:他们如果这样说,你还笑他们吗?
生:不笑了,他们只是从一个角度来说的。
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同学们好吗?
2、如果让你去观察一个物体你用怎样的方法观察呢。
通过小结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对的,对一个物体应全面的观察。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