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导学案
《风筝》导学案

精 希却 依拼 命 奔
1
村 抖丧 磨 坊
三、合学【合学环节要积极,互帮互助共学习】 1. 对学对子交流独学内容。 2、 群学独学中的 3、4、5(群学环节有组织,讲、教、帮、问要扎实) 四、展示【展示环节要大胆,有展有示有质疑】 展示群学的问题。
达标检测(要认真)
1. 多音字组词。
磨
{
) ) 希( 却(
丧
{
) ) 依( 拼(
坊
{
命( 奔( ) )
2、我会比一比再组词。 村( 精( 3、近义词。 精心-( ) 依然-( ) 渐渐-( ) 憧憬-( 六、自我评价【学习状态最重要,自我反省快成长】 独学 合学 展示 检测 安静( ) 乐于参与( ) 积极参与( ) 独立( ) 按时( ) 学习效果好 ( ) 有互动( ) 正确( ) 双色笔标注 ( ) 同伴关系好 ( ) 声音洪亮( ) 按时( ) 英民小学语文导学案 班级: 三年级 小组:
英民小学三年级语文导学案 班级: 三年级 课题 10、 《风筝》 小组: 课型 精读 姓名:赵蕊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用已会的识字方法认识 5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童真童趣。 3.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内容。 1.我能用已会的识字方法认识 5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童真童趣。 学习过程 学法指导 知识链接
合学【合学环节要积极,互帮互助共学习】 1、对学 1)对子交流以上各题。 1、读一读 2、群学 对学 2、议一议 展示 群学的问题。 分享收获 学了本文,我的收获是: 达标检测(要认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3
1、用合适的词语填空。 ( )地奔跑 ) ( )地飞走 ) ( )地喊叫 )
《风筝》导学案

4、《风筝》导学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语言和方法。
3、了解本文丰富的意蕴和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2、字词的积累与运用。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二、预习内容(一)、了解作者及背景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
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三闲集》,散文诗集《野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该集共收作品23篇。
1932年,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风筝》就是作家对现实的感触—-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身心的摧残,在新发现的鲁迅的一首散文诗《我的兄弟》的基础上写成的一篇感想。
《风筝》的寓意比《我的兄弟》更为深刻,体现了作家几年来的思想进程和严肃认真的自我解剖的态度。
3、《我的兄弟》原文及评价见教师用书。
(二)、字形音义及释词。
1、给词语注音或者据拼音写汉字。
伶()仃()憔()悴() jué()别点zhuì()xián()恶sè( )缩苦心孤诣()虐()杀宽恕( )、2、多音字注音。
凶恶() 劳模( )恶心()模样()嫌恶()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伶仃——憔悴——点缀—- 诀别—-惊惶-- 瑟缩-—虐杀——恍然大悟—-瘦得不堪——苦心孤诣--4、朗读课文。
三、导入多媒体展示《村居》,师生齐读。
老师提问:“诗歌中的‘纸鸢’指的是什么?谈到风筝你会想到什师么?学生畅谈与风筝相关的人和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童年,关于童年玩物的一些故事,那么鲁迅先生和风筝有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回忆.四、师生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课文.1、让学生听教师范读并在听读中中思考问题.(1)、这篇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请你概述一下.明确:一是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候我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二是我的一段感情经历: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无限懊悔当年对弟弟的虐杀,想补过而又不得的经过。
风筝导学案

《风筝》导学案(第一课时)备课人:审稿人:定稿人:授课时间:月日导学目标:1、走近作者,了解作品及写作背景2、熟悉字词,扫清阅读障碍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作品。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作者,原名,字,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
他写的第一部小说集,其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嫌恶.()瑟.缩()什.物()苦心孤诣.()宽恕.()丫杈.()惊惶.()伶dīng()huǎng()然大悟mú()样nûâ()杀juã()别课堂探究:朗读课文,探究问题探究一: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探究二:理清课文结构,给课文分段(现实——回忆——现实),并写出段意。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巩固训练:1、在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下划线,将正确地字写在括号内。
A、绝别笑柄尘封惊慌失措()B、什物糊涂宽怒苦心孤旨()C、肃杀虐杀点辍恍然大悟()D、吐雷堕落惩罚毫不忆及()2、判断下列各句运用修辞的正误。
(对√,错×)A、“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底,伶仃地显出僬悴可怜的模样。
本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
()C、“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采用了反复的修辞。
()我的疑问:课后拓展: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100字左右)2《风筝》导学案(第二课时)备课人:审稿人:定稿人:授课时间:月日导学目标:1、再读课文,体会亲情2、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课前预习:课文第四段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都交待得很清楚,请将相关内容填入下表。
《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风筝》是一篇描写友情和成长的小说,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必读之一。
通过阅读这篇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友情的真挚、理解成长的不易,更懂得如何珍惜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一、课前引导1. 请谈谈你最好的朋友是怎样的人?2. 你曾经帮助过别人吗?被帮助过吗?说说你的经历。
3. 翻开《风筝》,看看书中的封面和标题,你能猜测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吗?二、课堂阅读1.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风筝》的故事梗概:《风筝》主要讲述了两个年龄相仿、性格迥异的男孩——胡巴和阿米尔之间的友谊与成长。
胡巴是一个风筝高手,阿米尔则是一个书呆子。
在阿富汗风筝比赛中,胡巴和阿米尔一起战胜了所有的对手,成为了冠军。
但是,这个胜利却让阿米尔失去了胡巴的友情。
因为在一次比赛中,胡巴替阿米尔去捡飞落在地上的风筝,结果被对手阿西夫追上追打,阿米尔在关键时刻胆怯逃走,并且还背叛了胡巴。
从那以后,胡巴离开了阿米尔的生活,一直到阿米尔成年后,才得以再次见到胡巴,和解和回归。
2. 接下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筝》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第一章:儿时记忆背景介绍:作者介绍了自己的成长环境,和自己和胡巴之间的故事。
主要情节:阿米尔和胡巴小时候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在阿富汗,经常一起玩耍。
胡巴是一个非常擅长飞风筝的高手,曾经带领阿米尔赢得过风筝比赛的冠军。
不过阿米尔嫉妒胡巴的天赋和英勇,内心很不满足。
第二章:过往时光背景介绍:作者描述了阿米尔和胡巴的奇特经历。
主要情节:有一次阿米尔和胡巴在街头上捡到了一个巨大的风筝,他们一起把风筝飞得非常高。
接着,胡巴开始追着那个风筝跑,阿米尔则在他身后紧随其后。
他们追到了别的孩子手中,抢了风筝,便丢掉了。
而这个惨重的事故深深地影响着阿米尔的成长和心灵。
第三章:过去与现在背景介绍:卡巴尔是胡巴的故居,也是阿米尔的家乡。
《风筝》导学案

《风筝》导学案执教人杨金辉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希望、大惊失色、垂头丧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心情的起伏变化,感受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心情的起伏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心情起伏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学一、前置学习激趣质疑,导入新课。
1、交流课题:同学们了解风筝吗?向大家介绍一下。
2、内容导入。
“风筝”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风筝给作者以及他的伙伴们的童年带来的无限快乐,而这份感受绝不仅仅是放风筝,那么究竟带来怎样的快乐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随作者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3、出示课题(用PPT),学生朗读课题。
4、出示前置学习任务与方法(1)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读准它们的音,认准它们的形,了解它们的义(能组词即可)。
(2)熟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几件事?(3)认真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标出它们的结构、部首,数准它们的笔画,在书本上按笔顺练一练。
5、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进行学习。
互学二、小组互学(小展示)汇报学习收获、质疑释疑。
例如说出自己找到的生字、新词语。
说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用哪种方法记住哪些字)朗读课文(可以选读部分句、段)。
说说课文按顺序讲了哪几件事。
说写字要点(哪一个字在书写时要特别注意什么:间架结构,部首,笔顺,笔画的长短)整理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等全班展示时提出来互学。
三、全班展示1、展示环节预设。
推荐展示小组按组内交流顺序进行展示。
2、点拨要领预设点拨一、读准字音,读出语气。
读音:课文中后鼻音的字比较多,“丧”是平舌音,学生读音不准时,教师范读或让学生范读。
《风筝》导学案成案

班级____ 姓名___ _____ 小组_ __ 评价____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阅读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品味文章语言,领会简洁凝练的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意蕴。
(一)、知识链接1、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
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
后改字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
鲁迅是大哥 ,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为什么叫 “鲁迅”呢?原由有三:“1、母亲姓鲁;2、周鲁是同姓之国;3、兼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二心集》、等专集中。
2、背景知识:《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3、主要内容:作者把风筝作为描述的中心对象,借回忆风筝往事,抒怀言志。
风筝是作者情绪消长的线索,也是作者复杂思想感情的凝聚点。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试卷答案]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风筝》导学案课标建议:一、本文是叙事性记叙文,要弄清它们的“六要素”,进而抓住文章内容要点,弄清文章中心意思,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介绍课文的作者及其主要代表作。
三、掌握课文注解中及课后“字词积累”中词语的音形义。
自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结构、内容。
(教学重点)2.自学本文人物描写的语言和方法。
(教学重点)3.了解本文丰富的意蕴及主旨。
(教学难点)【总结复习】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蜈蚣()大鹏湾()疲惫()装饰()诀()别嫌()恶人瑟()缩苦心孤诣()虐()杀堕()下去宽恕()2、掌控以下词语的意思(利用课文注解或者工具书顺利完成)伶仃——憔悴——装饰——诀别——嫌恶——缠绕——外头——虐——恍然大悟——苦心孤诣——3、《风筝》Lizier散文诗集,作者,原名,字,就是我国现代了不起的无产阶级家,家、家。
他写下的第一部小说集,其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为话文小说就是。
(借助课本、工具书、网络或其他资料或你掌握的知识完成。
教师通过第二课时课前听写进行检测,未过关者课后补考过关。
)4、本文记述顺序就是:本文主要内容就是描述了(结合时间、人物、事件进行概括)文章的线索就是。
5、在文中给文章划分段落,并归纳段落大意。
第4、第5题是课堂自学的关键。
通过回答学生,师生探讨,得出结论最终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1、读过全文后,你对文中的两个人物“我”和“弟弟”存有什么印象?(重点融合文中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绘展开提问)这一题是针对全文而言的,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一题放在课文内容分析完后再来分析人物形象,这样会容易一些。
事实也是如此。
有小组合作讨论的价值。
2、体会全篇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在文中找到有关句子朗诵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引导学生抓住开头和结尾段落来理解,找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表示情感的词语来判断作者的感情基调。
《风筝》导学案

造句:
二、想一想(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2.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画图完成课后练习二
三、给课文分段,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想一想,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说一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
3、“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4、“我到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
二、品味词语。
(完成课后练习三)
1、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2、描写某人在活动中的动作、神态。
三、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归纳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对()的叙述,表达()抒发了()
四、课文第五段里谈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结合课文和你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儿童玩游戏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语10、风筝导学案
设计人: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我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学习重点:读通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一、自主学习。
1、读写下列词语:
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
2、理解词语。
憧憬
凌空
大惊失色
倏地
垂头丧气
3、小组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
二、合作探究。
1、交流识记生字的不同方法。
依歇丧磨坊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3、“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跑去后,找到“幸福鸟”了吗?心情又是怎样的?先小组交流,再展开想象的翅膀接着写下去。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课文讲了什么事?说说你的体会。
我来闯关:
1、辨字组词。
争()班()黑()坊()
筝()斑()墨()访()
2、用合适的词语填空。
()地奔跑()地飞走()地喊叫
轻轻地()甜甜地()悄悄地()
3、多音字组词。
磨{丧{坊{
4、我会填“风”字成语。
风()人物风平()()风雨()()
风度()()风和()()
5、填空。
(1)、《风筝》的作者是。
课文先写了孩子们,接着写了,最后写风筝断了线,他们。
在这中间,孩子们也经历了由到,最后到的情感变化过程。
(2)、我们想做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风筝,经过
地制作,却,但我们。
(3)、读了课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