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获奖教案

合集下载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设计(二)教学过程活动三: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老师讲课的声音通过什么传递到学生的耳朵呢?【教师提问】水里游泳的人能听到岸上的声音吗?【教师活动】请三位同学上台:甲乙两位学生来用土电话讲悄悄话,丙同学站在乙同学旁,让乙丙同时回答甲讲的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固体能传声,且传声性能比较好。

【教师活动】用真空罩实验向学生讲解,真空不能传声。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例题】君君在游览某文化长廊时拍下了一幅如图所示的古诗碑帖,诗中所描述的寒山寺的钟声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上的.活动四:声音的传播速度【教师活动】用图片展示趴在铁轨上大概判断火车的距离。

【教师提问】学生这是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查阅书本38页,并让学生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声音15℃时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例题】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1)温度为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2)空气中的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大于液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液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大于气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均填“大于”或“小于”)活动五:回声【教师活动】用视频展现回声现象,并讲解回声是:声音传播出去并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并向学生补充在天坛里面有三处比较著名的声学建筑,一是圜丘、回音壁、三音石。

【教师回答】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距离。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本节在本章起到基础的作用,为学习后两节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八年级的学生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有大量的生活经验,但是学生仅仅懂得如何制造声音却没有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思考,这就需要老师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教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教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教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设计的这节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教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方式。

2.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扬声器、细线、小球、泡沫板、尺子、空矿泉水瓶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扬声器和小球的实验,发现小球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将耳朵贴在泡沫板上,另一端放在尺子上,发现声音可以通过泡沫板传播,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 实验:让学生用空矿泉水瓶子装水,分别在不同水位下敲击瓶子,观察声音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水位的高低会影响声音的音调。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让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活动重点: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实验,表现出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兴趣。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够仔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回家后,尝试用家里的物品进行声音实验,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实验成果和感受,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我选择了扬声器和细线的实验来展示声音的产生。

在这个实验中,我将一个小球系在细线的末端,然后让扬声器振动细线,小球被弹起。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认为,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因此,我设计了这节科学探究课,旨在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问题引导,实践探究”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让孩子们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方式;二是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三是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难点和重点。

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难点是让孩子们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并在实践中运用。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准备了若干个教具和学具,包括声源(如鼓、锣等)、传播介质(如空气、水等)、音叉、尺子等。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引导孩子们用这些教具和学具进行实践操作,以加深他们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理解。

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题。

我会将一个音叉紧贴在桌面上,然后迅速松开,让音叉振动产生声音。

接着,我会让孩子们观察音叉振动的情况,并让他们尝试用手指按住音叉,观察声音是否消失。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会引导孩子们探讨声音的传播方式。

我会将孩子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提供一个声源和一个传播介质(如空气、水等)。

让孩子们将声源放入传播介质中,观察声音的传播情况。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孩子们可以了解到声音需要介质才能传播,并且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时刻关注孩子们的表现,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难点问题,我会进行个别辅导,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掌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声音的产生原理:让孩子们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是学习声音产生的基础。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3章的第1节,主要涉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具体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其中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理解。

难点:声音传播条件的理解,以及音调和响度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尺子、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声音现象,如敲击物体、吹气球等。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

3. 实验演示:进行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实验,如振动扬声器、吹气球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声音产生与传播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声音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简单的噪声控制装置。

6.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振动→ 声音2. 声音的传播: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真空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声音是由______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作为介质。

(3)音调与______有关,响度与______有关。

2. 问答题:(1)请简要描述声音的产生过程。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简案)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简案)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简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达到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并能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大胆尝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模式“活动——实验”的探索模式。

教学仪器)教师演示实验的全套器材2)学生实验的器材3)多媒体、图片、模型【教学过程】现象:振动:物体的来回运动一、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打击乐器:搞击面的振动、固、游、气都能振动发声乐器管乐器:空气柱的振动弦乐器:弦的振动2、发声体一定在振动,但物体正在振动,人们未必能听能听到声音(人耳范围20次/秒-XX0次/秒)3、振动停止,发声(不能是声音)也停止“余音未绝”二、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需介质,固、液、气都能传播2、传播形式:声波(类比水波)3、声速: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4、固体中声音传播速度最快(钢:5200m/s,水1500m/s)、气体最慢。

人耳构造:三、人耳如何听到声音过程:声波臌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听到声音双耳效应四、回声及其利用(1)条件:0.1s以上(2)应用s=vt/2 五、作业:。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具体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 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掌握声音传播的条件,了解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 学会运用实验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声音传播的条件。

难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讲台、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鼓、铃、尺子、泡沫球等)。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

例如,让一名学生敲击鼓面,观察鼓面振动产生的声音。

2. 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强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引导学生思考:振动停止后,声音为什么会消失?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

实验内容包括:a. 观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使用尺子振动产生声音,观察声音的传播距离。

b. 将泡沫球放在尺子上,振动尺子,观察泡沫球的运动,探讨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c. 将泡沫球放入水中,振动尺子,观察泡沫球的运动,探讨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

a. 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b. 声音传播需要什么条件?c. 真空能否传声?为什么?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完成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如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如尺子振动产生的声音液体:如尺子振动在水中产生的声音气体:如尺子振动产生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七、作业设计1. 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观察现象和结论。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设计了一堂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科学探究课程。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探究和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观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能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声音的传播过程,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验观察到声音的传播过程,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泡沫、尺子、气球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孩子们注意听歌曲中的声音,引发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孩子们用手拍打桌子,观察桌子的振动,并尝试用泡沫放在桌子上,观察泡沫的跳动,让孩子们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孩子们拿着气球,对气球说话,观察气球的变化,让孩子们认识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 实验观察声音的传播:将扬声器放在一个房间里,让孩子们在另一个房间里听扬声器播放的声音,观察声音的传播过程。

5. 生活中的声音现象:让孩子们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并尝试用科学知识解释。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活动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验观察到声音的传播过程,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还需要加强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孩子们的实践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三章: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三章: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三章: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声音的特性: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解释它们的影响因素。

4. 声音的单位:介绍声音的单位,包括分贝(dB)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速度变化,以及声音的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声音的三个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气球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理论学习: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3. 声音的特性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4. 声音的单位分贝(dB)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答案: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2. 题目:举例说明声音的三个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如音量的调节(响度)、调音台的调节(音调)、不同乐器的音色区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核心素养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和分组小体验,使学生形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理观念,通过自主设计、体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素养,通过实验探究总结规律解释生活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美妙,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与责任。

学情分析
本节是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不久。

他们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兴趣,但实验、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还较弱,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还较肤浅,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探究中学习。

声现象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创新意识上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小实验等多种手段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自然现象和分组小体验,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了解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掌握常温下空气中声速的大小和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大小关系。

4、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和回声是由声音的反射产生的,以及回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设计、体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培养学生使用学习、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观察、对比、概括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学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转换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再通过实验探究总结规律解释生活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美妙,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
2、通过回音壁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古人对物理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善于把所学知识应用在生活生产中以及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物理现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速;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会提出问题,通过实验会总结规律,在教学中渗透物理的转换法,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演示法
教学用具
课件、音叉、音乐芯片、装有水的烧杯、直尺、橡皮筋、土电话
教学过程
【导新定向3min】
小游戏:通过听声音分辨。

播放一些声音的片段(如鸡叫,电话铃声,鼓掌,婴儿啼哭)请同学们仔细听,
并猜猜这是什么声音。

进而自然的提出问题:对于声音,你想研究那些内容呢?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一起朗读本节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弦乐器与管乐器如何发声的。

2、知道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以及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大小关系。

3、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

4、了解回声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自学课本5min】
展示自学提纲,学自学课本。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振动________,发声也停止。

2、物理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声源。

3、弦乐器: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弦振动发声的。

管乐器: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振动发声的。

4、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声音可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5、声音在介质中以________ 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________。

声波引起________振动,通过________传到________,这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6、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________,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

一般情况下:v固________v液________v气
7、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________的现象称为回声。

【探讨交流3min】
师徒间互问自学提纲。

【展示评讲25min】
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各组记分员再好记分准备!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振动________,发声也停止。

2、物理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声源。

3、弦乐器: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弦振动发声的。

管乐器: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振动发声的。

一、声音的产生
学生活动:学生造声。

提供的器材:直尺、音叉、橡皮筋
要求: 1、自主选用老师给的器材或身边的物体, 让他们发出声音;
2、观察、体验、总结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何共同特点。

小组展示:直尺、橡皮筋、敲桌子、音叉振动发声,把手放在喉咙位置,感受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教师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如何让音叉不明显的振动显示出来?
学生通触摸发声音叉手发麻,放入水中溅起水花来显示振动,教师顺理成章的提出转换法的思想。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拓展:通过视频了解弦乐器与管乐器如何发声的?蝉靠腹膜的振动发声,蟋蟀靠翅膀摩擦发声,青蛙靠气囊振动发声。

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声音可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师:老师在不在你们的耳边(不在)?你们听到老师的说话声了吗(听到)?那声音通过什么传到你们的耳朵里(空气)?那声音能不能在空气中传播呢,请学生看实验视频提示学生注重感受:
a.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抽走,注意听铃声有何变化?
b.打开气阀,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铃声有何变化?
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

思考:声音还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吗?
演示实验:将播放音乐的音乐芯片放入水槽中,仍能听到声音。

学生举出生活实例:水中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花样游泳运动员水下起舞
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学生体验:
1、耳朵紧贴桌面,在另一端敲击桌面,能听到声音吗?声音是通过什么介质传到耳朵的?
2、学生上讲台用“土电话”说话。

结论: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师:有时候两人近在咫尺,却听不见对方说话的声音,比如他们。

展示图片:宇航员在月球上靠无线电波交流。

这是为什么呢?
生: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环境,没有传声的介质,即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结论: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声波与声速
师:声音通过介质传播到我们耳边,人耳如何听到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传播速度一样吗?
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声音在介质中以什么形式传播的?
2、人耳如何听到声音?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怎么呢?
四、回声
师:生活中声音还有一种现象,例如:视频展示回声。

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称为回声。

师:我国古代劳动人们早就会利用回声,例如:视频北京天坛的回音壁。

师:古人早就知道应用物理知识,希望同学们也要善于把所学知识应用在生活生产中或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物理现象,来提高我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展:老师在教室里说话,声音也会被周围墙壁的反射,那我们怎么没听到回声呢?
原因是人耳要想听到回声,从发声到听到回声间隔需在0.1s以上。

【变式检测7min】
学生先练再提问
为了放松学生心情,播放一段“星球大战”的片段,请学生指出:片段中有什么地方不符合科学道理?
【师生总结2min】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练习
课后作业1、2、3。

《声音的特性》预习任务
板书设计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真空不能传声。

(2)v
固>v

>v
气。

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v声=340m/s。

3.回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