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琵琶行(测)-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必修3)(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专题06 琵琶行(练)-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必修3)(原卷版)

第二单元古诗鉴赏1.对《琵琶行》诗句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该句表现了诗人对弹奏者的尊重,“欲语迟”三字,用语精练,直接刻画出琵琶女的持重和绝不轻浮的性格特征。
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表现了诗人热情相邀、急于相见的心情,又精练而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又迫不得已。
“半遮面”是一处很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一个特写镜头,生动地表现出琵琶女的羞涩情态。
C.“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描写琵琶女调弦校音的动作,进而表现她此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之中,也显示了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
D.“轻拢慢捻抹复挑”,写出了琵琶女指法的娴熟。
轻轻的拢,慢慢的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一连串的动作,具体地表现了琵琶女扣弦、揉弦、顺弦、回拨弦的动作熟练,技艺精湛。
2.《琵琶行》中音乐描写非常精彩。
从“转轴拨弦”开始,琵琶女弹奏的曲子富于变化,其变化顺序是()A.悠扬流畅——高亢激越——低沉冷涩——凄凉抑郁B.凄凉抑郁——悠扬流畅——低沉冷涩——高亢激越C.高亢激越——低沉冷涩——凄凉抑郁——悠扬流畅D.低沉冷涩——悠扬流畅——凄凉抑郁——高亢激越3.下面是《琵琶行》中的五个名句,它们在诗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为()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④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⑤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A.①③⑤④②B.①⑤③④②C.①⑤③②④D.①②③⑤④4.下列对《琵琶行(并序)》选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开头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选择秋风中的枫叶和荻花为意象,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B.三四两句以凄凉景写寂寞情,“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作了铺垫。
专题06 琵琶行(讲)-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必修3)(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

第二单元古诗鉴赏【学习要点】1.概括诗歌内容和主旨。
☆温故知新☆【自主学习】文体简介:“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解释说:“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
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体如行书曰行。
”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写作背景:《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其创作背景作者在诗序中已经大体说明,需要补充的是作者被贬的原因。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6月3日,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
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
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
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其实是子虚乌有),不顾忌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大逆不道。
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在前此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像《卖炭翁》等,得罪了很多权贵。
这一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
从此,他虽然也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预政治的热情却大大减退。
只有了解这一政治背景,才能理解这首诗中诗人所表现出的压抑和苦闷。
☆课堂探讨☆要点一:梳理诗意,探究主旨。
【探究活动】1.诗前小序的作用。
【教师释疑】答题时要明确序的作用,首先答出内容,然后看和整个诗歌的关系。
【讨论明确】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探究活动】2.从故事情节、音乐描写、景物描写和情感描写的角度本诗的叙事脉络?【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概括诗歌的情节的题目,注意题干给出的角度,答题时从文章中找到这些角度的描写,叫要进行概括,此题重在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的解读。
【讨论明确】(1)故事情节,这首诗的情节不算复杂:首先是送客,其次是听乐,然后是琵琶女的自述,最后是诗人的独白。
《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

《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词语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不同类型的一项是()A.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D.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2.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A.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B.曲中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D.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3.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琴技的一项是()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①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①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①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①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泪。
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4.下列句中的“言”字,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诗言志①凡六百一十六言①复驾言兮焉求①东船西舫悄无言①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A.①言语①字①助词①表达①说B.①言语①字①表达①声音①助词C.①表达①字①言语①说①助词D.①表达①字①助词①声音①说5.下列各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钩连潦倒地崩山摧群山万壑B.峨眉谪居冲波逆折蚕从鱼凫C.咨嗟惘然扪参历井海誓山盟D.巉岩整顿司马青衫杜鹃啼血6.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曲罢悯然钿头银蓖司马青衫枫叶荻花B.转徒江湖漂沦憔悴梦啼妆泪忧愁暗恨C.轻拢慢捻天涯沦落幽咽泉流谪居卧病D.东船西舫恬然自安添酒回灯暮去朝来7.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委身..为贾人妇委身:托身,这里是嫁凡.六百一十六言凡:总共B.弦弦掩抑声声思.思:悲伤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鸟声婉转C.东船西舫悄.无言悄:静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暂时D.四弦一.声如裂帛一:同时却.坐促弦弦转急却:退回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云霞明灭或.可睹①一食或.尽粟一石B.①我欲因.之梦吴越①余因.得遍观群书C.①且.放白鹿青崖间①年且.九十D.①迷在倚石忽已.暝①是亦不可以已.乎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精品PPT

冰下难: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钿(DIÀN)头银篦(BÌ):此指镶嵌
凝绝:凝滞。
着花钿的篦形发饰。
迸:溅射。
击节:打拍子。
曲终:乐曲结束。
颜色故:容貌衰老。
拨:弹奏弦乐时所用的拨工具。
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
舫:船。
景德镇市,盛产茶叶。
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去来:走了以后。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 精品课 件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唧唧:叹息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 发了一见倾心之机。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 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地势荒僻, 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 精品课 件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
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从“大弦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 精品课 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 精品课 件
积累
思考
材料
1.找出不理解的文言字词,结合注释及课堂讲解整 理识记
2.本文中琵琶女曾三次弹奏乐曲,概括这三次弹奏 心情有何不同?
3.人生难免有起有落,请结合本文内容,展开你思 想的翅膀,说一说处于人生低谷时应该如何应对。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鲁教必修一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鲁教必修一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鲁教必修一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鲁教必修一一、1.〔10分〕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1〕千呼万唤始出来,。
〔2〕嘈嘈切切错杂弹,。
〔3〕,此时无声胜有声。
〔4〕同是天涯沦落人,。
〔5〕座中泣下谁最多,。
二、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完成下面习题2.〔12分〕对《琵琶行》这首诗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酒欲饮无管弦〞,“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琵琶之类的弦乐。
“管弦〞,这里借代音乐。
B.“妆成每被秋娘妒〞,“每〞,常常.C.“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走了以后。
“来〞,助词,无义。
D.“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暂时。
3.〔1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秋月春风等闲..度。
C.铁骑突出..刀枪鸣.D.梦啼妆泪红阑干..。
4.〔1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歌中的一个分支,音律比较自由,句法参差有变,便于长篇叙事或抒情。
B.白居易,唐朝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倡导“新乐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霓裳》《六幺》都是唐代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D.唐朝规定八九品文官穿青色官服,白居易当时属九品文官,按规定着青衫,因此诗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
5.〔12分〕默写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四弦一声如裂帛。
6.〔12分〕解释下列诗句。
〔1〕间关莺语花底滑答:。
〔2〕冰泉冷涩弦凝绝答:。
〔3〕梦啼妆泪红阑干答:.7.〔12分〕下列对《琵琶行》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叙述一位琵琶女晚年沦落的遭遇,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的凄凉心境.B.本诗第二段运用比喻写音乐的抑扬顿挫,出神入化,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对音乐的描写可谓绝唱。
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两句诗通过设问形式形象地说明了全诗的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不幸,来衬托琵琶女的命运,江州司马的泪水,既是同情琵琶女的泪水,也是伤感自己遭贬的泪水。
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6琵琶行测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06 琵琶行(测)(满分45分,时间45分钟)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9分)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 B.凡.六百一十六言(凡是)C.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 D.命.曰《琵琶行》(命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凡:总共,一共)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问其.人,本长安倡女静女其.姝B.转徒于.江湖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C.委身为.贾人妇因为.长句D.歌以.赠之皆以.美于徐公【答案】B【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A.闻舟中夜弹琵琶者B.遂命酒C.使快弹数曲D.歌以赠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C(A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B酒:名词作动词,摆酒。
D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6分)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高中语文《琵琶行》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琵琶行》课堂实录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
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
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出示诗歌字幕投影)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生共同朗读上述诗歌)师:这位诗人是谁?生同:白居易师:怎么知道?生同: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生同:被贬浔阳。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出示琵琶亭投影)。
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
这就是白居易(出示白居易头像投影)。
现在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浏览课文)生1: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词。
师:是一首词?生同:是一首诗。
师:诗名就是(师生同:《琵琶行》)。
师: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
(出示白居易和琵琶女的人像投影)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咱们来看书。
(学生看书)师生: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师: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看投影。
师生: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出示人物画面投影)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生同:三个。
师:哪三个?生同:诗人、琵琶女、客人。
师:客人?有没有客人这个形象?生同:没有。
《琵琶行(并序)》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课堂实录秋江月夜闻琵琶,天涯相逢泪湿衫一、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分析了《琵琶行》这首古体诗的小序。
从序言部分,了解到这首诗歌描写的自然环境是秋天的月夜江边的景色,社会环境描写是元和十年。
被贬谪江州司马的白居易正在送客。
秋天似乎总是让诗人感到悲伤,杜甫说,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我们把序言提到的环境描写概括为以下三层悲伤。
景:悲秋人:悲己事:伤离悲伤的环境描写就给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板,这首诗歌的主要人物是谁?生:琵琶歌女。
师:还有别的答案吗?生:还有白居易师:这首诗歌的主要人物是琵琶歌女和白居易。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诗歌后,发现这是一首叙事诗,《琵琶行》读起来像一部微电影。
它主要讲述了诗人白居易秋天月夜江边送别客人时,偶遇一个弹奏琵琶的女子的故事。
二、一赏琵琶曲,相逢师:同学们,请你们阅读原诗,在诗歌中找一找这个女子弹奏了几次琵琶?记得用波浪线做一个标记。
师:我看同学们都画的差不多了,现在请三个同学来读一读。
生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循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生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生3: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师:你们找到的地方跟老师一样呀。
那么问题来了。
第一次面对琵琶女子弹奏的乐曲,白居易的反应是什么?生:忘记回家。
师:从白居易听琵琶曲忘记回家,你能读出诗人对琵琶曲的情感吗?生:白居易一定很喜欢听琵琶曲。
这首琵琶曲很好听。
所以陶醉其中,忘了回家这件事。
(板书:白居易:爱乐之人)师:我们可以把好听这个词替换成悦耳动听,这么动听的乐音出自演奏者歌女,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个演奏者的功夫怎么样?生:厉害,高。
师:是啊,这个歌女演奏琵琶的技术高超。
(板书:琵琶女,善乐之人)古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在很多年之后的元和十年,一首琵琶曲让诗人和歌女在江州秋江月夜里相逢、相知。
三、二赏琵琶曲,相知师:从序言中,我们得知白居易因罪降职在江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题分析:C(A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B酒:名词作动词,摆酒。
D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6分)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
“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答案】D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以下对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
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强调了弹者和听者都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无声胜有声”强调了弹者和听者陶醉在乐声之中,解说不当。
)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阅读下列诗歌,完成题目。
(8分)
听赵秀才弹琴
唐·韦庄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对歌女的描写,在此基础上感悟人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夜闻歌者》与《琵琶行》相比较,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异同?(6分)
【答案】相同:两首诗都用“秋月”渲染气氛,都显示了凄凉压抑的感情基调。
(2分)不同:《琵琶行》运用了比喻、通感等手法浓墨重彩,绘声绘色描写难以言状的音乐,而《夜闻歌着》只概括地写出歌者声调的“愁绝”、“凄切”;(2分)《琵琶行》对琵琶女外貌描写只作了概括,而《夜闻歌者》对歌女的外貌描写却很细腻。
(2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②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③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④从此始。
【注】①广陵客:指善弹琴的人。
②渌水:琴曲名。
③清淮:地近淮水。
④云山:隐者或出家人的居处。
10.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答案】作者由欣赏琴曲,陶醉于琴声的欢乐自适到产生摆脱官场束缚的归隐之念。
(2分)作者和朋友一边喝酒一边听琴,推杯换盏,陶醉于琴声中。
但听了琴曲后,作者想到自己将奉命出使千里之外的清淮,别宴上缕缕琴音不禁牵动他无限的乡思与愁思,仕途之累使他深感厌倦,因此作者萌生了强烈的归隐之情。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注释,作者在欣赏琴曲,饮酒做乐,四座无言说明大家都陶醉在琴曲中,敢告云山④从此始。
说明他期望归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和《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
(4分)
【答案】两者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2分)琴弦拨动,顿时万籁俱寂,四座之人都为之陶醉。
星星渐稀,时间飞逝,在美妙的琴声中,人们似乎忘记了时间。
作者通过这些情境
侧面烘托出了广陵客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表现了琴声的美妙。
(1分)《琵琶行》中的这两句通过“悄无言”“秋月白”等侧面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1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六、语言运用。
(6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将有关内容压缩成一段介绍“浸月亭”来历的文字。
要求:不遗漏要点,不超过80字。
(6分)
九江,古称江州。
这里有著名的“周瑜点将台”的故址,故址上建有一座亭子,名字叫做“浸月亭”。
为什么这座亭子叫“浸月亭”呢?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唐元和十至十三年(公元815年—818年)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经常到这座亭子饮几杯酒,赋几首诗,与朋友见面,这
期间,他写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句,从此,人们就把这个亭子叫“浸月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此亭建在“周瑜点将台”故址,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常在此饮酒、赋诗、会友,其诗《琵琶行》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故此亭名为“浸月亭”。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是压缩语段的题目,注意提取文中信息。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