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论文
《红楼梦》论文

解读《红楼梦》的金钥匙——《红楼梦》诗词初探作者:马彦平[内容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一座高峰。
“红楼诗词”是解读《红楼梦》的一把金钥匙。
它是解读“红楼人生”之悲剧思想根源的一把金钥匙;是解读“红楼人物”心灵世界的一把金钥匙;是解读“红楼人物”悲剧命运的一把金钥匙。
同时,“红楼诗词”对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此外,它有助于我们揭开《红楼梦》中那些至今未解的谜。
[关键词]:“红楼诗词”;“红楼人物”;“红楼人生”;一部《红楼梦》,堪称我国古典文学的杰作。
其动人处并不仅仅在于小说中凄美动人的爱情悲剧,也并不仅仅在于小说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并不仅仅在于它形成了一门新的学问:红学。
其实,小说中那些随处可见的诗词,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地方,实在是解读《红楼梦》的一把金钥匙。
单就诗词内容来说,那些诗词或充满了人生哲理,或抒发了主人公的闲情逸致,或暗示人物一生的命运,或咏物言志,都如信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因人而异,似量体裁衣。
一、解读“红楼人生”之悲剧思想根源的一把金钥匙《红楼梦》不仅是一部爱情悲剧,同时也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人生悲剧。
书中处处充溢着悲凉之雾,充溢着人生失意的苦涩,以及世事无常的慨叹。
试看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这番话乍一听,满口都是“好”与“了”,故名曰:好了歌。
那道人告诉士隐,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这番话,颇有点世事变幻无常、人生无趣的意味,虽有一定道理,不免显得颓唐。
但对于痛失爱女,家中连遭不幸的甄士隐,简直是当头棒喝,打得他一念间看破红尘,毅然决然的弃家而去!他的《好了歌解注》也是如此。
关于红楼梦的学术研究论文

关于红楼梦的学术研究论文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作品,很多研读完《红楼梦》的学者都会以写作学术论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红楼梦的学术论文,供大家参考!红楼梦的学术论文篇一:试论《红楼梦》【摘要】《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红学”。
本文对主要红学派别进行了综合概括,并针对索隐派、考证派的谬误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
作为文学作品的研究,重在研究作品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文化内涵、艺术成就,而不是去探佚、猜谜或毫无意义的考证。
【关键词】《红楼梦》研究;索隐;考证;思想内涵;艺术成就《红楼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文人学士的极大兴趣,研究、评论《红楼梦》开始盛行,点评是研究《红楼梦》的最早形式,点评者人数众多,点评者旨趣也不尽相同,其中最重要最神秘的是脂砚斋,其点评已成为《红楼梦》的一部分,是研究《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资料。
至光绪年间,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已成为显学,随着《红楼梦》的广泛流传,对《红楼梦》的研究日益发展。
“清末的民族主义思潮,激励着索隐红学的兴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族与科学精神,激励着新红学的诞生……1954年由毛泽东亲自介入并领导的批俞运动,使得红学的显学地位达到空前的显赫状态。
此后,学者、作家、艺术家、学生乃至普通读者都以论红、评红为时尚”。
1 《红楼梦》研究之红学派别《红楼梦》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即“红学”。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红楼梦》,产生了不同的红学派别:1.1 索隐派1.1.1 顺治董鄂妃故事说。
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说《红楼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的诸名王奇女”。
并且说董鄂妃是秦淮名妓董小宛,本是明末名士冒辟疆的爱妾,后来清兵南下把她掠夺了去,送到北京,得到了清世祖的宠爱,封为贵妃,后来董妃夭亡,清世祖非常悲痛,就跑到五台山做了和尚,遂以为宝玉即清世祖顺治帝,黛玉即是董小宛。
关于红学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关于红学研究方法论的思考江苏省如皋市技工学校孙德祥《红楼梦》在它产生的同时,就产生了红学,《红楼梦》在社会上流传影响的历史,也就是红学产生发展的历史。
在数百年的红学史上,流派纷纭,名家众多,研究方法更是多种多样,百花齐放。
旧红学派的评点、题咏、索隐,新红学派的考据求证及五七年以后对《红楼梦》的群众性研究,在红学史上都各领风骚,各有所得。
研究方法的更新和变化,促使红学研究随社会历史的进程不断发展进步,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断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
但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红楼梦》的认识理解不断加深,对红学研究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旧的研究方法越来越暴露出其时代社会的阶级的思想认识的局限性,也就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新的时代社会特点,不能满足人们对红学研究的各种需求,使得目前的红学研究呈现一种沉默徘徊的状态。
要想使得红学研究有所突破,有所建树,使之适应于新的时代社会特点,就首先必须有一个方法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特别是历史的辩证法作为红学研究的最根本的指导方法。
但这种方法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又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突破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还是几百年来的红学研究,突破创新不是对传统研究方法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它的扬弃,发扬光大它的合理成份,剔除舍弃那些旧时代旧社会旧思想认识的糟粕,同时补充大量的新内容新成份新血液,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指导下的各种新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红学研究。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对红学研究方法作一个传统的未来的全面综合思考,从而指导和促进红学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发展。
红学研究受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以至整个古典文学研究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自己传统的研究方法。
在这些研究方法的指导下,全部红学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促进了人们对《红楼梦》的认识和理解。
但时代、社会、阶级的局限性,直接影响着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度,也就直接影响着各项红学研究工作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研究方法带上某些美中不足之处和缺陷,在推动红学研究工作向前发展的同时也限制着研究的深度,阻碍各项研究的继续深入和发展。
欧丽娟教授红学研究述论

欧丽娟教授红学研究述论■孙琦琳 王 丽/安徽大学文学院摘 要:欧丽娟教授是当今著名的红学家,其治学以角度新颖、见解过人著名。
论文选取“人物形象分析”、“神话破译”、“意象解读”及“主题探究”等角度对她的相关成果进行介绍。
关键词:欧丽娟 红学研究中国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欧丽娟教授在红学领域研究成果颇丰,出版了《论红楼梦》、《红楼梦人物立体论》、《大观红楼》等多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并以网络公开课《红楼梦》受到大家欢迎。
她在《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神话破译、意象解读及主题探究等方面均有不少独特新颖的见解。
一、欧丽娟的《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欧丽娟摒除了“削足适履、对号入座”的人物分析方式,放弃传统小说评论“脸谱式”的简单二分法,采取“圆形人物”视角,加入“时间因素”考量,延展人物活动的“三维空间”。
[1]她主要通过论述人物性格的成因、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人格取向与价值观对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等角度来体现她对《红楼梦》中人物性格的重新思考。
她的上述思考,在她对小说中林黛玉、晴雯等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均有所体现:欧丽娟的林黛玉形象研究非常精彩。
她认为林黛玉的性格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性格以“真”与“率”为主要特点。
大部分读者在“同情弱者”的心态下将林黛玉的“真率”视作对抗社会正统的人格价值,然而她却认为林黛玉的“真率”是一种任性恣情,是个体自主自为的一个要素。
将黛玉的“真率”与薛蟠、史湘云、晴雯性格中的“真率”进行比较,阐释黛玉受早期人生经历影响所形成的通往极端化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真率”;[2]黛玉的后期性格经历了一系列转变:由孤绝的个体到和睦的群体、由洁癖守净到容污从众、从尊傲自持到明白体下、从口角锋芒到自悔失言、从率性而为到虚礼周旋、对传统女性价值观的回归、从形上的童贞之爱到实质的婚姻之想、宝黛之间的价值裂变。
这些转变主要是大观园生活经历以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所导致。
她强调黛玉的夭亡在美学原则上存在必要性:“乐园之创建”与“乐园之失落”是二元论述体式,而黛玉行为及性格的转变又恰恰与整个大观园步向“失乐园”的趋势一致。
“红学”研究的重要见解评述

“红学”研究的重要见解评述由于本文所关注的是《红楼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所以尽管“红学”中的索隐方法也很重要,但与本文无关,故略去不论。
本文的根本观点与书中的具体细节如何无关,甚至与《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也无关。
以下只讨论与《红楼梦》思想意义有关的代表性见解。
1)王国唯的“解脱示范说”王国唯借叔本华的观点,认为《红楼梦》之意义在于示范我们如何解脱人生的烦恼。
因为人生者,唯欲而已,而欲则总是导致痛苦,欲解脱此痛苦,必须要消除此欲。
《红楼梦》的意义就是通过向我们揭示欲产生种种痛苦,然后示教我们如何克服欲望。
我认为本文对《红楼梦》的认识与王国唯之观点表面上最为接近。
但内在却不同。
这一不同乃是中国“天人合一”的状态与叔本华的“自由意志”的差异。
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一种意识和无意识的同一状态,未分化状态。
而“自由意志”是对意识和无意识高度分化的感知和总和。
因此,可以说王国维讲的而更象《浮士德》。
尽管《红楼梦》的起点和终点是“合一”,但它要启示的却是中国文化由“合一”向“分裂”的转化。
而相反,虽然《浮士德》的起点和终点是意识和无意识的高度分裂,但它要表达的是高度分裂的意识和无意识开始靠拢的倾向。
所以我前面认为《红楼梦》和《浮士德》有非常有趣的镜像关系。
因此可以总结为:《红楼梦》不是要教人如何解脱烦恼,恰恰相反,是要诱人堕入烦恼。
不是要用“天人合一”“涅磐”来消除人生命中的情结,而是要让这一情结与“爱”的形式不断演化,超越。
2)毛泽东为代表的“反封建和阶级斗争说”过去,人们总把这一派与感情说相对立,但上述的分析表明这两派没有任何矛盾。
因为《红楼梦》中所描写的“爱”本身就标志着意识和无意识间的分裂,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中庸”的平衡和“天人合一”被打破,然后斗争开始萌芽。
因此,现在重读中国大陆49年后对《红楼梦》的评论,如果剔除特别偏激的不论,许多观点是非常深刻的。
现略选一二为证:“《红楼梦》是中国三千年来封建社会走向崩溃时期的历史性记录与总结”,“贾宝玉是当时要转换的社会中即将出现的新人的萌芽”,“曹雪芹是站在新兴的市民立场上来反封建”。
红楼梦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

红楼梦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红楼梦研究性学习论文本学期我们历史课题组的课题是《红楼梦》与康乾盛世,我们小组负责收集有关清朝和乾隆年间社会的繁华的图片及写文章。
转眼间,18周已经过去了,我们开始完成最后的工作:结题。
在研究期间,我们每周多会积极参与,认真完成。
虽然这个过程看上去有些漫长,但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我们也最终走过来了。
记得第一周开题的时候,当组长与我们确定好课题后,同学们都热情高涨,就好像在长时间的干旱之后,临来了久违的甘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组长分配了各个小组的小组任务后,各个小组都立即分头行动,寻找,搜集。
各个小组需要的资料,成员个个都很激情。
于是,在这种氛围下,第一贼后的任务很快便完成了,而且过程轻松高效。
没留下一点遗憾。
经过18周的努力,我们终于结题了,结束任务时,我们谈论着各自的研究成果。
每次结束本周的任务时,我们都欢声笑语,一次次的任务被我们圆满完成,我们都很高兴,回望过去那一周的心情,至今历历在目。
深刻的印象,那时的政治,经济制度至今让我深深震撼。
好一片欣欣向荣之景,好一幅太平之画。
在星星点点间,流露出当时社会的多彩,使人震颤。
那个时期的文学成就,社会的盛况,无不倾洒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字里行间充满生的喜悦,但历史终究是历史,有生的喜悦,就有死的悲哀。
纵有万丈之高,也终究有碎至平地的时候。
偌大的大清王朝,任凭它的光辉,任凭它的不可一世,也终究成为过眼云烟,在史书留下一大片已故的辉煌。
唉!这就是历史,让人无情让人无奈。
任何一个探究的过程有喜必有忧,有苦必有乐。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研究它必然要花一番精力去细细品读,从而得到感悟。
从《红楼梦》中我得到的一条结论:万物极盛之时,里极衰之时也不远矣。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又懂得了:什么样的人间才是真正的人间,怎样的真相才是真正的真相。
回到现实之中,回到起点,原来这一过程需要学习更多团结与合作精神,更多欢乐。
唯有团结,上下一心,才能缔造奇迹,唯有欢乐才能持之以恒。
本科论文红学-王熙凤形象分析

论文提要提要:《红楼梦》通过对整个四大家族数百人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对社会人民尤其是封建制度下女子悲惨命运的同情。
全书众多个性鲜明,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
本文以王熙凤为例,加以分析。
王熙凤的外貌,长得俊俏,打扮得雍容华贵,漂亮大方,威严势利,她出场时先声夺人,众星拱月,光芒四射,让人无法忽视她的存在;王熙凤的语言特点,能说会道,随机应变,口才了得,且善于在矛盾中用笑话化解危机王熙凤的处事风格,杀伐决断,治家严厉,心思细密,事情安排周全,面面俱到王熙凤的贪财好利,营私聚敛,她放高利贷,收钱摆平官司,敲诈亲朋,可谓贪得无厌。
王熙凤玩弄权术,好卖弄能干,在家专权管辖众人,又逐渐插手外头官场之事;王熙凤阴险狠毒,她毒设相思局惩罚贾瑞,借剑杀人整治尤二姐。
她亦正亦邪,形象生动丰满,跃然纸上,成为众多红楼读者心中又爱又恨,无法磨灭的典型形象之一。
关键词:王熙凤,雍容华贵,口才,玩弄权术,阴险狠毒目录序言-----------------------------------------------------------------------------------------5一、王熙凤正面形象----------------------------------------------------------------------6 1,王熙凤的外形形象---------------------------------------------------------------------6 2,王熙凤的语言特点---------------------------------------------------------------------6 3,王熙凤的处事风格---------------------------------------------------------------------8 二、王熙凤反面形象----------------------------------------------------------------------10 1,贪财好利,营私聚敛---------------------------------------------------------------10 2,玩弄权术------------------------------------------------------------------------------11 3,阴险狠毒------------------------------------------------------------------------------13三、总结-----------------------------------------------------------------------------------14 参考文献-----------------------------------------------------------------------------------15论王熙凤形象序言《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不拘格套,另辟蹊径,换一种眼光看红学——高淮生教授“当代学人的红学研究综论”系列论文综评

“ 综论 ”
风气之 先 , 譬 如 王 国维 的《 红楼 梦 评论 》 、 胡适 的《 红 楼梦考 证 》 , 再 如郭 豫 适 的《 红 楼 研 究 小 史稿 》 以及
自1 9 6 6年潘 重 规 《 红 学 五 十年 》出版 , 特 别 是 1 9 8 0年 以来 , 郭 豫适 的《 红 楼研 究 小 史 稿 》 、 韩 进 廉
V0 1 . 3 2
NO . 5, 2 0 1 3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2 9 2 0 ( 2 0 1 3 ) 0 5— 0 0 1 4— 0 4
不 拘 格 套 s 另 辟 蹊 径 s 换 一 种 眼 光 看 红 学
— —
高 淮 生教 授 “当代 学 人 的红 学研 究综论 ” 系列论 文 综评
刘 梦溪 的 《 红 楼 梦 与 百 年 中国 》 等 。若 就 红 学 史 著
述 而言 , 如何 自创 一 格 , 开 出新 路 , 是 红 学 学人 普 遍
关 注 的话 题 。2 0 1 0年 , 在北京的“ 纪 念 中 国红 楼 梦 学 会成 立 三 十周 年 暨 全 国红 楼 梦 学 术 研 讨 会 ” 上, 高淮生 教授 做 了题为 《 ( 红 楼梦 学 刊 ) 三 十年 学术 考
框架 。它们 要 么 不 涉 及 《 红楼梦》 文 献 考 证 的全 部 学术进 程 , 要么不 关 注 各 种红 学 现 象 的 学 理形 态 与
前梅 新林 先 生 曾依 据 世 纪 之 交 红 学 研 究 的发 展 态
势, 预 拟 出十大研 究课 题 , 其 中第 二 大课题 即红 学史 研究 : “ 红 学 史 研 究 的开 创 性 之 作 是 郭 豫 适 先 生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贾宝玉--阶级与社会性别角色的叛逆者王鹏皓中文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多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作品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塑造出许多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而贾宝玉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人物本文以男人解放的思想,全面剖析贾宝玉人物形象,着重谈他种种叛逆表现,深入地体悟他独特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 贾宝玉叛逆社会性别角色男人解放Abctract:The story of the stone has a rich connotation,reveals a world of tragedy. His huge achievement on the art shows rrominently in molding many vivid character figunes. The text focus on ideas ofman’sliberation, analyzes JiaBaoyu′s all kirds of nebel behaviors,analyzes fullythe figune.JiaBaoyu, comrrehends his unigue inner world.Key words:nebel Man′s liberation social sexual role JiaBaoyu社会性别角色,俗称‚第三性别‛。
是在生理性别差异的基础上的,由历史文化规定的男女两性的社会差别,是社会依据一个人的性别而对其做出的在举止、服饰、行为处事等方面的要求.①这种性别角色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文化都在铸造着人们特色的心理建构、性格特征和行为规范,甚至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
社会也以此为规范,通过各种教化渠道,将人们塑造成这样或那样的既定模式。
我们的文化将我们塑造成了近于千人一面的模式,这不是生命个体的悲哀吗?男人为什么一定要勇敢,刚强?传统性别角色对男性的要求,不正在伤害着他们生命的自决权吗?②男人解放和女人解放应该是并行的,正如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
③进而提出“兼性”思想理论。
认为世界不应该有什么东西是男人或女人的专属物品,男女两性应该相互沟通,交融与合作。
④曹雪芹对贾宝玉这一人物塑造处处流露出对男性社会性别角色的颠覆。
这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形象,同时又是传统性别角色的叛逆者。
叛逆者形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一个封建贵族阶级内部叛逆者形象,是封建社会崩溃前夜的新人形象,他的叛逆性格形成不是偶然的。
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各个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的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以‚似傻如狂‛、‚行为乖张‛的形式表现出来。
‚囫囵不可解‛的疯话、呆话,带着点孩子气的可笑的行为,包含着对封建社会视为神圣的‚文死谏,死战武‛这类封建道德原则的蔑视。
对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和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反抗,在疯傻的言行中把神圣视为无稽,把幸福看作痛苦。
贾宝玉性格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
在他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
他说:‚女人是水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见了女儿便觉得清爽,见了男儿便觉得浊臭逼人。
‛现在,当我们以男人解放思想为背景重读《红楼梦》时,便会发现,曹雪芹对贾宝玉这人物形象的塑造,处处流露出对传统的男性社会性别角色的颠覆,毫不夸张地说,曹雪芹是具有初步两性平权意识与男人解放思想的作家。
他在塑造贾宝玉这一人物时,凝聚了男人解放思想所信奉的诸多理念,这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形象,同时又是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叛逆者。
儒家文化观念下的理想男人应该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贾宝玉是被其所属家庭寄予厚望的一个人物。
然而,贾宝玉一生鄙弃功名利禄,最恨所谓‚仕途经济‛。
这种‚不思进取‛,是与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男人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贵族阶级的否定。
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
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
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所反抗的,正是他所依靠的。
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
在贾宝玉那里,与功名相对的是‚风月诗酒‛,他沉浸其中而自得其乐。
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
第五回写宝玉跟着秦氏找午睡之处,先进上房,见挂着一幅画和一副对联,画为《燃藜图》,画的是刘向勤学苦读,而对联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宝玉忙说:‚快出去,快出去!‛。
⑤对功名厌恶到这种地步,谁若是劝他走经济之途,他就斥为‚混帐话‛,亦可见其性情,贾宝玉颠覆了‚男人远离女性‛的性别角色的要求。
在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规范中,男孩子从小便教育他们是不同于女孩子的,他们应该与女性保持距离。
一个‚成熟‛的男人如果整天和女性混在一起,会被认为‚没出息‛,沉湎于儿女情长。
贾宝玉毫不理睬这一切,他整日与女孩子厮混,这实际是他生活的最主要的内容。
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
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着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男人阳刚”角色的颠覆男人本应该有男人的事情去做,但贾宝玉却偏对女孩子们做的事情感兴趣。
这或许出于他的性别平等意识。
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对男女差异有着明确的规定,男人的“阳刚”对应女人的“阴柔”。
为了塑造这一不同的性别形象,男性和女性在幼年的游戏内容上便有区别。
第六十二回,香菱等人斗草,“可巧宝玉见他们斗草,也寻了些花草来凑戏”,这种女孩儿们的游戏,荣宁二府中,恐怕也只有宝玉这一个男性会热衷参与。
在贾宝玉生活的时代,男人是社会的主宰,女人是奴仆,被轻视与奴役的,宝玉具有男人解放主义所要求的对女人的尊重。
他对待身边的女孩子们的态度,同情和亲爱始终是主导的方面。
他曾说:‚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
只钟于女儿。
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沫而已。
‛他甚至认为‚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
‛他与女性交往的平等观,以及对女性的爱护,通过许多细节表现出来。
第二十回,宝玉用湘云洗过脸的水洗脸,这绝对是传统的‚大男人‛形象所不容的,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宝玉同样没有身为男性或‚主子‛便高人一等的概念。
如晴雯爱吃豆腐皮的包子,他便特意给她留出来,还在天冷的时为晴雯捂手,这些细节都可见到他关爱女性的细腻之处。
爱美一向是女人的专利,男人爱美会被看作‚女孩儿气‛受到轻蔑。
但贾宝玉却偏喜欢戴精美的绣袋,穿漂亮的衣服。
且看第三回中贾宝玉第一次出场的外貌描写:‚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且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真情‛。
活脱脱一个阴柔的样版。
至于喜欢吃女孩子的胭脂,更是将这份阴柔演绎到了了极至。
那一段‚宝玉葬花‛更是‚女性味儿‛十足,也可以说是‚兼性十足‛:宝玉‚将方才的夫妻蕙与并蒂莲用树枝儿抠了一个坑,先抓些落花来铺垫了,将这些菱和好,又将些落花来掩了,放撮土掩埋平服。
‛⑥这举动整个一个黛玉葬花的翻版。
贾宝玉不理睬‚男人老成持重‛的性别塑造。
而他‚谤道毁僧‛,用袭人的话讲就是‚说话不顾禁忌‛这种自由随意,不受约束,同样是男人解放主义者心目中的理想。
在传统社会性别角色下,男人被认为应该是坚强无比的,是可以独自承担一切重轭的。
而温情脉脉,会使男人显得‚多情‛,有损男人的硬汉形象。
而贾宝玉从来没有想要扮演硬汉。
他被认为是多情公子,而这多情恰是男人的阳刚形象所不容的,是他对传统男人性别角色的另一背叛之处,是对男性理想形象的颠覆。
哭与“兼性”气质至于说到贾宝玉的爱哭,因为最能体现男人解放的兼性理念。
传统社会理念的男性是刚强的,“男儿有泪不轻弹”是社会对男性要求的最直接体现。
《红楼梦》全书中,除去林黛玉,眼泪最多的便是贾宝玉了。
林黛玉的哭,人们可以从女性的阴柔一面来理解,而对于贾宝玉的哭,则会因为不符合男性社会性别角色的要求,而受到奚落。
《红楼梦》写柳湘莲出家,薛蟠去找,没有找到,回来说:‚不怕你们笑话,我找不着他,还哭了一场呢。
‛可见男人哭泣确实是件让人‚笑话‛的事。
男性解放主义质疑了这一性别角色的定位。
他们说:哭泣是生理的自然反映,是自我疗救的过程,男人的神经系统与女人是一样的。
为什么当我们感到悲伤的时候不能哭泣?男人有泪也可以流出来。
⑦在前八十回中,明确写宝玉的哭达十九次。
而且均有所渲染。
这在全书男性中是绝无仅有。
贾宝玉的第一次哭,是在第三回中,因听说林黛玉也没有玉,便‚登时发作起疯病来,摘下那玉,就狠狠摔去……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的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什么好东西’‛。
⑧说到底,这是因为女孩子而哭,因为林黛玉而哭,因为自己同这些‚水做的人‛不一样,而心生不满才哭。
第二次哭在第十一回,听秦氏讲自己‚未必熬的过年去‛时,‚那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下来。
‛第三次哭,则是‚话说秦钟既死,宝玉痛哭不已。
‛因死亡而哭泣,在情理之中,全书明确写出宝玉因此而哭的,只有两次,即为秦可卿和秦钟,而前者属于宝玉眼中冰清玉洁的女性,后者则是他的密友。
在一次与死有关的哭便是梦到晴雯死,哭醒过来。
而到可属于‚臭男人‛行列的贾敬之死,众人痛哭不已,却未提及宝玉,到送葬哪天,因‚贾母犹未大愈,遂留宝玉在家侍奉。
‛可见又少了一次为‚正理‛而哭的机会。
宝玉之哭,多为女性而哭,而且大多数是为某些不值得可的事情而哭。
这其中使他落泪最多的是林黛玉。
第五十七回中,听说黛玉要回江南林家,宝玉‚如头顶上响了一个焦雷一般‛、‚呆呆的,一头汗满脸紫胀。
‛回到房中‚两个眼著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
‛直到‚见了紫鹃,方嗳呀一声,哭出来了。
⑨第六十回中,宝玉去看黛玉,见脸上有泪痕,感多病之黛玉,念自己之感情。
又担心自己说话造次,‚早已流下泪来。
‛⑩尤二姐死时,‚宝玉早已过来陪哭一场‛。
还为紫鹃哭、为香菱哭。
综上所述,宝玉只为女儿才哭,又时常为自己与女孩子们间的距离而哭。
他的哭泣不是软弱,比如第九会学堂里打成一团的时候。
他不仅不哭,而且极有‚阳刚‛之气。
因此,哭泣在这里成为曹雪芹塑造贾宝玉性格的一个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