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词义的异同

合集下载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词义的转移 • 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 • 兵-----古代指“兵器”(“甲、革 、乘”等处于用一语义场) ---现代指士兵,(“工、农、学、商”等处于同一语义场) • 暂 • 时间范畴 • 汉以前-------突然、一下子 • 《广雅•释诂》“暂,猝也。” • 《说文》“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 国。”杜注:“暂,犹卒也。” • 许慎时-----“暂”义又发生了转移---------“不久也” • 庚信《镜赋》“不能片时藏匣里,暂出园中也自随。” • 中古以后----发生了新的转移-----现在“暂时的”意义,对将 来而言 • “暂时出去,将来还回来。”
2、从词义轻重情况看: 轻------重. 诛-------责备 《论语•公冶长》:“於予与何诛” 口诛笔伐 杀戮 重-------轻 感激 古义愤激之意 《异苑》卷五:“正月十五日,感激而 死。” •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皆感激为雲泣下.”
• 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而古代汉语则以 单音词为主 • 消息------“消长” • 贾谊《鵩鸟赋》“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 • 睡觉----睡醒 • 白居易《长恨歌》“云髻半偏新睡觉(刚刚 睡醒)”。
古今词义的异同
• • • • • • • • •
语言是发展的 词汇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 词汇的发展 ↙ ↓ ↘ 旧词消亡 新词产生 词义不断演变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汉语的基本词汇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 • • •
• • • •
该 古代常用义-----完备 《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 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 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乞丈人一言而生”。(《中山狼传》) 丈夫----男子的通称 丈人-----古代对尊敬的老人的称呼,同今称岳父为 丈人意不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xin

古今词义的异同xin
苟且偷生
显明
苟且
乳臭未干
责无旁贷
xiù ,气味
推卸
党同伐异
去国离乡
偏袒
离开
忠贞不渝
掉以轻心
yú ,改变
摆弄
相知恨晚
遗憾
运斤成风 斧子
现代语词中的古义-4
尔虞我诈 诈骗
百发百中 射箭
怙恶不悛 hù,坚持;
quān,悔改
金城汤池
城墙;
热水;护城河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城墙; 护城河
突如其来
贻笑大方 大方之家,

痛哭流涕 眼泪
举世无双
并行不悖

违反
感激涕零 眼泪;落
以身作则 准则,榜样
口诛笔伐 责讨
若即若离 接近,走近
赴汤蹈火 开水
避重就轻 接近,走近
呼天抢地 碰
家给人足 丰足,富裕
不速之客 洒扫庭除
招致 台阶
闭门谢客 辞
日薄西山
迫近
现代语词中的古义-2
坚壁清野
营垒
理屈词穷 短兵相接
尽 兵器
怨天尤人
枪声大作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耳者,受下赏。 《战国策· 齐策》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
•2、词义轻重的差异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论语》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史记》 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 也。《出师表》 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中古后: 羹汤
三日入厨下,洗 手作羹汤。王建 《新嫁娘词》
词义的转移-举例
走:跑→行走 狱:案件→监狱 诛:责备→ 杀戮 去:离开→前往

古今词义的异同完整版

古今词义的异同完整版
货币、人民币、金币、港币
(2)要注意其细微性 水 古:河流;水
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 渡头。”
《孟子·尽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
好 古:女子貌美
《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史记·滑稽列传》:“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
(3)要注意其复杂性

本义:蛇
古时曾泛指一切动物
《孟子》“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现代的“汤”已经不是热水了,而是指带有 食物煮成的汤。如“菜汤、羊汤、肉汤” 等。
10 树:本义种植、栽植。《管子·权修》“一 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由种植、栽植 引申为栽植的对象——“树木”。
二、词义感情色彩变化
(一)词义褒贬的变化 1、由褒义变爲贬义
(四)盗、窃 “窃”是指“盗窃”,偷东西。如“ 窃货日益”(《荀子·修身》)。“盗”相当于今天的 “贼”;古书中的“盗”,多是古代统治阶级对起义的 奴隶或农民的称呼。如“岁凶荒,人饥为盗,河南尤甚 ”(《旧唐书·黄巢传》)。“窃”除指“偷”以外, 还表示“偷偷地,暗中”,如“窃载与之齐”(《史记 ·孙膑列传》)。
2、词义范围缩小(简称词义缩小)
①臭:如《周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气味 象兰草一样芳香)。” 如《礼记·大学》:“如恶恶 臭。”
②金:古义指金属的总称。《左传·僖公十八年》记载: “郑伯始朝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曰:‘ 无以铸兵。’故以铸钟。”今义“金”专指黄金。
③宫: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称“宫”。《说文·宀 部》:“宫,室也。”
现代:昆虫
2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
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不要误把古 汉语的词按双音词来分析。

3古今词义的异同

3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涕 古义指眼泪.《庄子·大宗师》:"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 涕,中心不戚."《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孙入哭,甚 哀,多涕."上古鼻涕用"泗,涕"来表示.《诗经·陈风·泽 陂》:"涕泗滂沱."毛亨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后来由眼泪变为鼻涕.上古汉语中一般不用"泪",汉代 才有"泪".王褒《僮约》:"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于是 泪,涕分工,涕主要表示鼻涕.但汉以后仍有用"涕"表 示眼泪者,如《出师表》:"临表涕零."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睡 古义指打盹.《说文·目部》:"坐寐也."《史记·商君列 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苏秦列传》:"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 足."苏轼《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以上几例 中"睡"均为"坐寐"义. 后来"睡"由"坐寐"发展到各种方式的睡觉.苏轼《海 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的几种情况 古今词义的异同
(1)完全不同 例:绸,该,抢,行李 绸 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 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九歌·湘 君》:"薜荔柏兮蕙绸."王逸注:"绸,缚束也." 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称.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的几种情况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是发展变化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显著最快,尤其是词义,几乎处于经常变动中。

古今词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如天地人马牛,日月风雨雪霜,东西南北左右上下等。

这些词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历史悠久,经过各个语言时代一直流传至今,千百年来意义基本相同,没有发生变化,古今一脉相承。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虽然词形没有变化,但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例:①走,今义为慢慢散步,古义为跑。

②去,今为往,古义为离开。

③慢,今为动作迟缓,古义为懈怠无礼。

④行李,今义为出行时携带的行装物品,古义为外交使节。

⑤牺牲,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古义为祭神的猪、牛、羊。

⑥烈士,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生命的人,古义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⑦丈夫,今义为女子配偶,古义为男人。

⑧厌,今义为厌恶,古义为满足。

⑨毙,今义为死,古义为倒下。

⑩卑鄙,今义为品质恶劣行为下流,古义为出身卑贱,见识短浅。

(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古今词义异同是词义演变发展的结果,新义和原义比较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睡——古指打瞌睡,今扩大为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睡。

菜——《说文》:“草可食者。

”扩大为鱼肉及其他食品。

醒——本文为酒醒,扩大为睡醒。

2.词义缩小子——本指儿女,不分男女,统称为子,后专指儿子。

臭——从自从犬,本义指气味,包括香气秽气,后专指秽气。

汤——本指热水,开水,后指菜汤内汤。

3.词义转移脚——原指小腿,后来指人体接触地面的部分。

闻——本义是听,现代指用鼻子嗅。

庙——原指供奉祖先的地方,后专指供奉神的地方。

4.词义褒贬色彩不同谤——古指公开议论,今指诽谤毁谤。

贿——古指财物或赠送财物,后指行贿,受贿。

祥——古指征兆,包吉兆凶兆,后代专指吉兆。

5.词义轻重程度不同疾病——疾:小病,病:大病怨恨——怨古重今轻,恨古轻今重。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词义的扩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词的词义会发生扩展。

例如,古代的“区区”指的是小小、微不足道的意思,如今则常用于表示可怜、不值得称道的意思。

2. 词义的缩小:有些词在古代的意义相对较广泛,到了现代词义则被缩小了。

例如,古代的“子弟”指的是家中的儿子和弟弟,今天则特指官宦人家的子弟。

3. 义项的增减: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一些词的义项也会随之增加或减少。

例如,古代的“交”除了互相交流、沟通的意思外,还有亲近、结交的含义,而现代则强调互相沟通、交流。

4. 词义的变化:随着时代的演变,有些词的词义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古代的“知”指的是了解、明白的意思,而如今则
强调有学问、有知识。

总体来说,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是受到社会文化、语言环境以及时代背景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词义也会随之而变化。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面向”,再引申为“方向”。用作名词。后来,本义废了, 词义发生了转移。
二、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汤:本义指热水。《说文》“汤,热水也。” 《孟子》“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臣请就汤镬。”镬:大锅。汤镬:古代的一种刑罚。 现代的“汤”已经不是热水了,而是指带有食物煮
三、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2.词义轻重的不同 a.从词义的轻重情况看,有些词,古义轻,
今义重。如 诛:最初只是责备的意思。《论语·公冶长》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 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今成语有“口 诛笔伐”。后来发展为“杀戮”的意思,意 义加重了。
三、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变化的基本情况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仅表现在词的数量的增
减和形式上的变化,而且还表现在词义的发 展变化上。古今词义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 不同的地方;既有继承的一面,更有发展的 一面。
一、古今词义变化的基本情况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古今通用词):基本词 汇及一些一般词汇。
反义词并用如“高下”、“富贫”、“进 退”、 “穷达”。
四、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意的问 题
2.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
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不要误把古汉语的 词按双音词来分析。
消息:古:消散与增长。贾谊《鸟赋》:“合散消 息,安有常则。”
今:news
地方:古:土地方圆。
妻子:古:妻子儿女。
睡觉:古:睡醒。
四、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意的问 题
b.与此相反的情况是:古义重,今义轻。如: 感激:古义是“愤激”的意思。《异苑·卷五》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一节古今词义的异同一、词义异同的情况1、古今无别基本词汇,自然现象、亲属名称、肢体名称2、古代使用、现代不用(1)随着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觥;(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如祲;(3)被别的词语取代,如倡优。

3、用字相同,但古义与今义迥别,如怕,本为泊的本字,与害怕之意无关。

4、古义与今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关系较为复杂,可从以下几方面考察:(1)意义的多少不同。

池,古护城河、池塘;今池塘、旁边搞中间洼下的地方(乐池、舞池)。

古汉语中有些词,除有现代常有的意义外,还有些现代所无的意义,如国(都城)、家(卿大夫的封地)、怜(爱)。

(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售,古侧重于行为的结果,如《广韵》:“售,卖物出手。

”《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

”今只侧重行为的本身,如售票,零售。

再,古侧重行为的具体数量,即两次或第二次,如晁错《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今侧重行为的重复。

(3)词义的轻重不同。

恨,古义轻,今义重。

如司马迁《报任安书》:“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怨则是古义重,今义轻。

《史记·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4)词义感情色彩不同。

干宝《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报任安书》:下流多谤议。

《国语越语上》:“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5)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

《孟子·许行》:“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二、词义变化的类型从词义适应的范围看,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扩大、转移三类。

1、缩小。

古义范围大于今义。

坟:土堆积而成的高地。

亲戚:亲属,包括父母子女。

臭:气味。

宫:室,房屋。

禽:鸟兽。

丈夫:男子。

2、扩大。

古义范围小于今义。

色:脸色。

江:长江。

河:黄河。

雄:鸟父。

雌:鸟母。

户:单扇门。

3、转移。

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联系。

走:跑。

狱,案件。

诛,责求。

从词汇发展历史看,三者可以交替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ⅲ 古今詞義的异同


語言的各方面,辭彙變化最快。舊詞不斷 消亡,新詞不斷產生,詞義不斷演變。 在學習古代漢語時,我們必須特別注意古 今詞義的異同。
ⅲ 古今詞義的异同


1.古今詞義异同的對應情况 ⑴基本相同 ⑵差異顯著 ⑶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ⅲ 古今詞義的异同


1.古今詞義异同的對應情况
ⅲ 古今詞義的异同


⑶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在古今詞義“微殊”的情況下,最容易產生誤 解, “勸” 《左傳》成公二年“以勸事君者” 上古的“勸”只有“勉勵”和“鼓勵”的意思, 這裏的“勸”,只能作“勉勵”講。至於“善 言規勸”和“勸解”的意義,那是很晚才有的。
ⅲ 古今詞義的异同



⑶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給”《戰國策·齊策》“孟嘗君使人給 其食用”—— 供给 這句的“給”字絕對不能解作“給與”, 因為在那個時代“給”字還沒有這種意義。
ⅲ 古今詞義的异同

⑶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在異同的問題上,難處不在同,而在異; 不在“迥別”,而在“微殊”。
ⅲ 古今詞義的异同


⑶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假使古代漢語的詞都像“雞”、“牛”、 “哭”、“笑”等一樣,古今詞義相同, 我們讀古書的困難就會小得多。 假使古代的詞現代罕用,對閱讀古書會帶 來一定困難;但一查字典,也就解決了問 題“儺”(nuó)字,《辭海》說是“驅逐疫 鬼”,我們一看也就懂了。
⑴詞義範圍的變化


②詞義範圍的縮小 臭:氣味,後縮小為難聞的氣味。 墳:用土堆積成的高地,後縮小為掩埋屍 體的土堆。 丈夫:本指男子,《韓非子·王蠹》“古 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後指女 子的配偶。
⑴詞義範圍的變化

③詞義範圍的轉移 “兵”本來指兵器,如《鄭伯克段于鄢》: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後來指 拿兵器的人即士兵,再由士兵的意義引申 為軍隊、戰爭。又如:
ⅲ 古今詞義的异同


⑶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再” “再”字在上古只有“兩次”(或 “第二次”)的意思。 《左傳》“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左傳》僖公五年:“一之謂甚,其可再 乎?”這些“再”字都只能解作“兩次” (或“第二次”)。
ⅲ 古今詞義的异同




⑶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再”和“複”的分別:“再”字表示動作 的數量,它代替了“二”(古人不說“二而 衰,三而竭”,也不說“一之為甚,其可二 乎?”), “複”字只表示行為的重複,不表示數量。 《戰國策》:“有複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 婦必唾其面。” 現代漢語的“再”相當於古代的“複”
⑴詞義範圍的變化

響:回聲,後來的意思泛指一切聲音。 色:臉色,後來的意思指顏色、色彩。 江:古為長江的專名,後來泛指江河。
裁:裁衣,後擴大為裁斷。 睡:坐著打瞌睡,後擴大為睡眠。


⑴詞義範圍的變化


②詞義範圍的縮小 “宮”古代是房屋的統稱。《戰國策·蘇 秦連橫約從》:“父母聞之,清宮除 道。”“清宮”即打掃房屋。後來“宮” 專指宮殿。 “丈人”在古代是對老者的尊稱。《論 語·子路從而後》:“子路從而後,遇丈 人,以杖荷蓧。”現代“丈人”專指妻子 的父親,即岳父。詞義範圍縮小了。
ⅲ 古今詞義的异同

⑵差異顯著



“搶”(qiǎng)字,現代是搶劫的意思; 《莊子·逍遙遊》中“搶(qiāng)榆枋”的 “搶”,是“突過”的意思。 《戰國策·魏策四》中“以頭搶(qiāng)地 爾”的“搶”,是“撞”的意思。 都和“搶劫”的意義無關。
ⅲ 古今詞義的异同

⑵差異顯著 像這樣使用同一形體而古今意義無關的詞, 在漢語辭彙中更是少數。這少數字,有的 只是同一個字,古今用法不同,表示不同 的詞;有的則是因為我們的研究不夠,它 們的來歷還沒有被發現罷了。
⑵詞義的輕重和感情色彩不同


⑤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 《搜神記》:“長安中謠言曰:‘見乞兒, 與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謠言”指民間的歌謠諺語,感情色彩是 中性的。現在“謠言”指流傳的沒有事實 根據的消息,並且具有貶義。
⑵詞義的輕重和感情色彩不同


⑤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 《報任安書》:“下流多謗議。”《報孫 會宗書》:“下流之人,眾毀所歸。” “下流”在古代指地位或處境低下,今天 則指品德惡劣,並且有明顯的貶義。
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古代漢語
学习内容

古今詞義的异同 1.古今詞義异同的對應情况 2.古今詞義變化的類型
ⅲ 古今詞義的异同



語言是發展的,學習語言要有歷史發展的 觀點。 現代漢語是從古代漢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的,我們又必須承認語言的繼承性,看到 古今漢語相同的方面; 但是更應該重視語言的發展,看到古今漢 語相異的方面。
⑴詞義範圍的變化


③詞義範圍的轉移 “走”本來指跑,如《山海經》“誇父與 日逐走。”後來指步行,行走。 “獄”本來指案件,如《曹劌論戰》: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後來 指監獄。詞義發生了轉換。
⑵詞義的輕重和感情色彩不同




④詞義輕重變化 “恨”的古義輕,今義重。古代的意思是 遺憾、不滿。 《司馬遷·報任安書》“而長逝者魂魄私 恨無窮。”“私恨”內心私下的遺憾。 《漢書·蘇武傳》:“子為父死亡所 恨。”“亡所恨”即沒有什麼遺憾。 今天“恨”的意思是痛恨、怨恨,詞義比 古代重多了。
ⅲ 古今詞義的异同


在解釋古代詞義方面,《說文》所講的詞 義基本上是可靠的。 許慎“再” :“一舉而二也”,意思是說 “同一的動作進行兩次”。這是非常恰當 的解釋。
ⅲ 古今詞義的异同



购:以财有所求也。“韩取聂政尸暴于市,悬 购之千。” 暂:突然,仓促。“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稍:逐渐。“(项羽)稍夺之权。” 勤:疲劳,辛苦。“万民多有勤苦冻馁,转死 沟壑中。” 百姓:上古当“百官”讲。 行李:古义为“使者” 烈士:古代指刚直而有壮志的人。
⑵詞義的輕重和感情色彩不同



⑤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 “吹噓”在古代指替人宣揚、稱揚,現在 指說大話,並且含貶義。 “爪牙”在古代指得力助手,今天只具貶 義,相當於說“走狗”、“幫兇”了。 “鍛煉”在古代指玩弄法律陷害別人,現 代“鍛煉”一詞不但沒有這一意義,而且 在“鍛煉意志”等場合還含有褒義。
ⅲ 古今詞義的异同


2.古今詞義變化的類型 ⑴詞義範圍的變化 ①詞義範圍的擴大②詞義範圍的縮小③詞 義範圍的轉移 ⑵詞義的輕重和感情色彩不同 ④詞義輕重變化⑤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
⑴詞義範圍的變化


①詞義範圍的擴大 《說文》:“焚,燒田也。”本義是放火 燒山林進行圍獵(“田” 後來寫作 “畋”)。《左傳· 子產說范宣子輕幣》: “象有齒以焚其身。”意思是大象因為有 價值昂貴的象牙,因而導致自身遭受圍獵。 又如《孟子· 許行》:“益烈山澤而焚之, 禽獸逃匿。” 後來“焚”的意義範圍擴大,泛指一切焚 燒。
ⅲ 古今詞義的异同


但是也应该意识到,由于人们认识的深化,或 者事物的发展,概念的内涵会有细微的变化。 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日者,阳之主也。 监—鉴—镜 桥
ⅲ 古今詞義的异同



⑵差異顯著 有一些詞:古今意義迥然不同。 《说文》斋,戒洁也。 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意义。 后来用作书房、商店等的名称。
⑵詞義的輕重和感情色彩不同



④詞義輕重變化 “怨”的古義重,今義輕。古義是怨恨、 痛恨。 《史記·秦本紀》:“繆公之怨此二人入 於骨髓。”用“入骨髓”來形容“怨”的 程度,可見“怨”在古代的詞義比今義要 重得多了。 《漢書·蘇武傳》:“聞漢天子甚怨衛 律。”用副詞“甚”來修飾“怨”,可見 怨恨的义幾乎沒有發生變 化。 例如“风”、“雨”、“大”、“小”、 “哭”、“笑”“一”“二”等,它們所 指稱的仍舊是幾千年前的同一概念。
ⅲ 古今詞義的异同


1.古今詞義异同的對應情况
⑴基本相同


這些词屬於基本詞彙,是語言的繼承性、 穩固性的重要表現之一。 這種意義幾乎沒有變化的詞,在漢語辭彙 中只占少數。
ⅲ 古今詞義的异同


⑶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就一般情況來說,古義和今義是既有聯繫, 又有區別的。 由於語言的繼承性,今義從古義的基礎上 發展出來,今古之間必然要發生關係。
ⅲ 古今詞義的异同


⑶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有些關係是比較明顯的,有些關係是比較 隱晦的。 有些關係非常密切,竟致使一般人分辨不 出古今詞義的細微區別;有些關係比較疏 遠,卻又令人誤以為沒有關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