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特定穴
特定穴

5、脾之大络,名为:( ) A.天池 B.俞府 C.鸠尾 D.大包 E.虚里
【正确答案】D
6、用背俞穴治疗耳聋,应首选:( ) A.肺俞 B.三焦俞 C.肝俞 D.肾俞 E.脾俞
【正确答案】D
7、八会穴中的脉会穴是:( ) A.阳陵泉 B.悬钟 C.太渊 D.膻中 E.中脘
输穴中的输穴为同一穴;所谓“阴经之输并于原”,或说成“以输代原”。三焦
散布原气运行于外部,阳经的脉气较阴经盛长,所以阳经则除输穴外,还有专门
的一个原穴。 十二经的络穴都位于肘膝关节以下,任脉之络穴鸠尾散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散 于头上,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共十五穴,故称为“十五络穴”。
十二原穴歌 肺原太渊肾太溪,心包大陵太白脾, 心原神门肝太冲,小肠腕骨焦阳池, 膀胱京骨冲阳胃,大肠合谷胆丘墟。
《八脉交会穴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连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会”,是聚会的意思。 分布特点和组成 八会穴分部在躯干部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 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现的胸腹气逆,可选通冲脉的公孙治疗。
经属 八穴 通八脉 相配合主治 足太阴 公 孙 冲脉 胃、心、胸、疟疾 手厥阴 内 关 阴维 手少阳 外 关 阳维 目外眦、颊、颈、耳后、肩、寒热往来 足少阳 足临泣 带脉 手太阳 后 溪 督脉 目内眦、颈项、耳、肩、发热恶寒 足太阳 申 脉 阳跷 手太阴 列 缺 任脉 肺系、咽喉、胸膈、阴虚内热 足少阴 照 海 阴跷
井穴 荥穴 输穴 经穴 合穴
按摩的81特效穴位(附穴位图)

按摩的81特效穴位(附穴位图)第一章常见病的按摩穴位1.发热特效穴——曲池穴-2.咽痛特效穴——少商穴-3.咳嗽特效穴——列缺穴-4.胸痛特效穴——巨阅穴-5.胸闷特效穴——督俞穴-6.晕厥特效穴——人中穴-7呕吐特效穴——合谷穴-8上腹痛特效穴——中脘穴-9.下腹痛特效穴——大横穴-10.腹胀特效穴——建里穴-11.呃逆特效穴——耳穴膈区-12.便秘特效穴——支沟穴-13.下肢水肿特效穴——三阴交穴-14.面部水肿特效穴——太溪穴-15.头顶痛特效穴——四神聪穴-16.偏头痛特效穴——太阳穴-17.前额痛特效穴——印堂穴-18.头晕特效穴——风池穴-19.鼻塞特效穴——迎香穴-20.肾绞痛特效穴——肾俞穴-21.胆绞痛特效穴——阳陵泉穴-22.手臂麻木特效穴——手三里穴-23.眼肌痉挛特效穴——攒竹穴-24.迎风流泪特效穴——承泣穴-25.腰酸背痛特效穴——委中穴-26.小腿抽筋特效穴——承山穴-27.老年人流涕特效穴——卜迎香穴-28.口干舌燥特效穴——天池穴-29.磨牙症特效穴——内庭穴-第二章针对疾病的特效穴-1.心动过速特效穴——少海穴-2.心动过缓特效穴——通里穴-3.心绞痛特效穴——内关穴-3.病毒性心肌炎特效穴一一心俞穴-4.低血压特效穴——素髎穴-5.失眠特效穴——安眠穴-6.哮喘特效穴——定喘穴-7.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特效穴——中脘穴-8.肋间神经痛特效穴——阳陵泉穴-9.胆囊炎、胆石症特效穴——胆囊穴-10.贫血特效穴——脾俞穴-11.高脂血症特效穴——丰隆穴-12.梅核气特效穴——四关穴-13.甲状腺功能亢进特效穴——膏盲穴-14.尿路结石特效穴——下极俞穴-15.月经超前特效穴——太冲穴-16.月经延后特效穴——气海穴-17痛经特效穴——三阴交穴-18.胎位不正特效穴——至阴穴-19催乳特效穴——膻中穴-20更年期综合征特效穴——血海穴-21.小儿厌食症特效穴——承浆穴-22.小儿疳积特效穴——华佗夹脊穴-23.小儿流涎特效穴——涌泉穴-24.小儿遗尿症特效穴——膀胱俞穴-25.小儿夜啼特效穴——一推天河水-26.小儿腹泻特效穴——天枢穴-27.落枕特效穴——天宗穴-28.脚腕扭伤特效穴——环跳穴-29.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特效穴——飞扬穴-30.肩周炎特效穴——照海穴-31.手腕扭伤特效穴——阳池穴-32.颈肩僵硬特效穴——肩井穴-33.小指发麻特效穴——小海穴-34.肛周瘙痒症特效穴——长强穴-45.眼角鱼尾纹特效穴——瞳子廖穴-36.黑眼圈特效穴——四白穴-37.复发性口腔溃疡特效穴——劳宫穴-38.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特效穴——下关穴-39.慢性咽炎特效穴——太溪穴-第三章养生保健特效穴-1.补虚特效穴——关元穴-2.手脚冰凉特效穴——气海穴-3.去除睡意特效穴——上星穴-4.加强腕力特效穴——大陵穴-5.提高女性性欲特效穴——回春穴(即十宣穴)-6.提高男性性欲特效穴——睾丸-7.延长勃起时间特效穴——关元俞穴-8.早泄特效穴——大肠俞穴-9.持续老年性生活特效穴——阴廉穴-10.安神醒脑特效穴——神庭穴-11.平定情绪特效穴——少府穴-12.晕车晕船特效穴——鸠尾穴-。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特定穴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称为特 定穴。
是针灸临床上最常用的经穴。
1、特定穴的类别 (10 类)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为主)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穴、 八脉交会穴 ;躯干背俞穴(背部)、募穴(腹部);周身八会穴、交会穴。
2、特定穴的数量特定穴共有 149 个(未计算交会穴),除去重复的 20 个, 共有 129 个,占整个经穴的 1/3 多。
(一)五输穴 60 个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5 个 特定腧穴,简称“五输”。
与五行相配,又称“五行输”。
五输穴分布: 脉气状况 经气所出, 脉气浅 端 经气流动, 脉气稍比喻水 初流 水 微流 之 小 之 大 腧穴位置 手 、 足 之 本节之前所出为井所溜为荥较大大水之经气通畅,脉气较腕踝关节所行为经畅流盛以上百川经气盛大,脉气充肘膝关节所入为合五输穴的特点: a 只存在十二经脉之上,每经都有一组。
b 每类穴的命名都提示穴位所在部位经气运行的状态。
c 呈向心性分布。
从井穴到合穴依次从末梢向心排列。
d 每个穴位都有五行配属。
五输穴的五行配属:“阴井木”,“阳井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近代临床应用:井穴开窍醒神,治疗神志病症 ;荥穴清热泻火,祛本脏腑经脉火热之邪。
A、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井主心下满:主治肝之疾患,肝气不舒心窝部痞满,郁闷。
荥主身热:主治心之疾患,热伤神明的心烦、心悸、失眠神昏谵语、狂躁不宁及热伤津液口燥舌干等。
输主体重节痛:主治脾之疾患,如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肢体浮肿,体倦懒言,大便溏稀等。
经主喘咳寒热:主治肺之疾患。
如咽干咽痒,声音嘶哑,鼻塞不通,气喘少气,小便不利,大便失调等。
特定穴

一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为包括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及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部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二(1)五输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 5 个重要腧穴,分别命名为井、荥、输、经、合,合称“五输”。
五输穴是一组具有作用大、疗效高、主治规律性强及运用范围广等特点的腧穴,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五输穴具有经气浅深出入的特点,与阴阳五行相配合。
五输穴在部位的依次分布和脉气流注的深浅上体现着明显的规律性。
古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一些分别位于指端、掌指(跖趾)关节前后,腕踝关节及肘膝关节附近的腧穴,在主治作用上有共同的规律可循。
五输穴的产生,正是对这些主治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组合、分类的结果。
故有的学者认为:五输穴是一种要穴的分类法。
(2)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
原穴即是原气所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所以原穴的主治性能不仅具有祛邪的作用,而且还有补虚扶正的特点。
取用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激发原气,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功能。
在治疗方面,《灵枢·九针十二原》里有明确的记述:“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藏。
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难经·六十六难》也指出:“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所以,凡是脏腑疾病,都可取用相应的原穴来治疗。
如咳嗽、气喘可取用肺经原穴太渊;肠鸣、泄泻可取用脾经原穴太白等。
(3)络穴络脉在由经脉别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
其中十二经脉各有一络穴,皆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加上任脉之络穴鸠尾,督脉之络穴长强,脾之大络大包穴,共有十五穴,故称为“十五络穴”。
络脉的主要功能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经之间的联系。
络脉虽然也进入胸腹里面联络内脏,但没有固定的络属联系,它着重沟通分布于肢体的表经和里经。
特定穴的功能主治

特定穴的功能主治1. 穴位简介穴位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关键点,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学中,有一些特定的穴位具有特殊的功能主治作用,下面将介绍几个重要的特定穴位及其功能主治。
2. 足三里•功能主治:–补益气血,调理脾胃–强健体魄,增强免疫力–缓解肠胃不适、消化不良、腹痛、泄泻等消化系统问题–调节气血循环,改善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头晕、失眠、疲劳等现象•操作方法:1.找准足三里穴位置:当属于外脚踝突起上端的横纹与痔骨连线中点。
2.用拇指或中指适度按压穴位,以轻揉或旋转的方式进行按摩,每次约1-2分钟,每天可按摩2-3次。
3. 合谷穴•功能主治:–缓解疲劳,增强体力–调理气血,改善月经不调、经痛等妇科问题–缓解头痛、颈肩酸痛等问题–改善胃肠功能,缓解胃痛、呕吐、反酸等胃肠道问题•操作方法:1.找准合谷穴位置:位于手大拇指与食指之间的凹陷处。
2.用手食指或拇指指腹适度按压合谷穴,以轻揉或旋转的方式进行按摩,每次约1-2分钟,每天可按摩2-3次。
4. 焦点穴•功能主治:–缓解眼疲劳,改善视力–缓解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鼻部问题–减轻头晕、头痛、偏头痛等问题–缓解喉咙肿痛、声音嘶哑等咽喉问题•操作方法:1.找准焦点穴位置:在内眼角下方0.1寸,眶下缘边缘的凹陷处。
2.用中指或无名指指腹适度按压焦点穴,以轻揉或旋转的方式进行按摩,每次约1-2分钟,每天可按摩2-3次。
5. 风池穴•功能主治:–缓解颈肩疼痛、僵硬等问题–缓解头晕、头痛、眩晕等问题–舒缓颈部不适,解除颈椎病引起的症状–缓解咽喉炎、咳嗽、咳痰等问题•操作方法:1.找准风池穴位置:颈项外侧,肩颈交接处凹陷处。
2.用中指或无名指指腹适度按压风池穴,以轻揉或旋转的方式进行按摩,每次约1-2分钟,每天可按摩2-3次。
以上就是几个特定穴位的功能主治及操作方法。
请注意,按摩这些穴位时要适度,避免用力过度造成不适。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孕妇、有特定疾病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穴位按摩,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针灸冲刺】如何拯救你,我的特定穴!

【针灸冲刺】如何拯救你,我的特定穴!好久不见各位亲爱的大大们大家好呀~阔别半月,这一次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特定穴小结~小伙伴们在小编的上一篇文章《骨度分寸法》的留言中提出针灸治疗学这个问题后,小编就一直在整理思路。
前面说过,学好针灸治疗学的前提是熟悉各类特定穴和穴位的特殊治疗作用。
所以,小编在深思熟虑之后,按照历年真题的考察频率,先为大家带来特定穴总结及与其相关的几种真题套路的破解之道~leslie一、特定穴腧穴1.五输穴这个歌诀中,阴经从前往后分别是井、荥、输(原)、经、合五种特定穴,阳经从前往后分别是井、荥、输、原、经、合五种特定穴。
这其中是包含原穴的哦,文中的蓝色字体即为原穴,以歌诀的顺序而言,阴经的原穴是第三个穴位,阳经是第四个哦~2.募穴募穴的版本有点多~大家随意挑一个喜欢的记忆就好 ̄ω ̄=版本一版本二版本三3.背俞穴背俞穴的定位记忆小编曾在《腧穴定位记忆》一文的真题解析中提到过,这里再重复一次,大家一起巩固一下( ̄▽ ̄)~*小编有话说:这里的“肺三厥阴四”是指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同理,厥阴俞是胸4,“气大关小膀中白”分别是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分别对应腰3,腰4,腰5,骶1,骶2,骶3,骶4哦,其中有部分穴位非针推专业者不必熟记~注:胃脘下俞为经外奇穴,位于脊柱区,横平第8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
大家在按顺序记忆时不要忘记它哦( ̄▽ ̄)/4.原穴阴经以输为原,阳经另置一原。
原穴其实大家已经背过啦~这里小编将原穴的歌诀列出来只为参考哦。
5.络穴络穴的版本也很多哦,然而小编当年特别懒…看见超过三行的歌诀就头疼~于是我就将十五络穴中的每个穴位选一个字串起来,按十二经流注顺序,简单组合为“列偏丰公通支飞,钟内外光蠡鸠长”。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这个大家都会,我就没有记。
这样记忆,背诵任务少了一些,但若对腧穴名称不熟悉用起来就不顺手,所以请大家酌情挑选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哦ヽ( ̄▽ ̄)ノ版本一版本二版本三6. 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顾名思义,即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考点则主要集中在这八个腧穴所连经脉及其主治的疾病上。
特定穴的最全汇总表格及简介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学习纲要】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五输穴指“井、荥、输、经、合”五类腧穴。
它们有以下特点: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以治脏腑病为主,都归属于十二经,从肢端开始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向心性排列,都与五行相配属。
在治疗上常用的方法一是按《难经》所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来用;另一是按《难经》所说的“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来用,如肝(木)实证可在心(火)经上选属火的少府穴,肝虚证可在肾(水)经上选属水的阴谷穴。
1.五输主病《难经·六十八难》根据《黄帝内经》的经旨,又结合经脉的生理、病理特点,进一步总结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的主病范围。
2.子母补泻子母补泻法是根据疾病的虚实性质,结合脏腑、经脉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
临床应用分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两种方式。
(1)本经取穴法病在某经,就在本经按“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选取子母穴。
(2)异经取穴法异经取穴法系按十二经脉之间的五行生克关系,根据“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分别在病变经脉的母经或子经选取母经或子经的本穴施术。
现将五输穴子母补泻的具体应用列表如下:在运用五输穴进行子母补泻时,若遇到井穴补泻,可以采用“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的变通之法。
3.因时而用《难经·七十四难》曰:“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是结合四季应用五输穴的方法。
春夏之季,阳气在上,人体之气也行于浅表,故应浅刺井荥;秋冬之季,阳气在下,人体之气也深伏于里,故宜深刺经合。
另外,“子午流注”针法,也是以五输穴为取穴依据的时间针刺法。
二、原穴和络穴的临床应用原穴是本经气血流止之处,又是本脏气血流止之处,还是三焦的原气进入该经脉的部位。
由于原穴是脏腑原气汇聚之处,所以原穴的变化最能反应脏腑气机的变化。
近代研究也最多。
针灸学-特定穴

第五单元特定穴将三十单元治疗总论细目五特定穴的临床应用并于此讲解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10类。
(一)五输穴十二经脉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
由于每条经有5个穴位属于五输穴,故人体共有五输穴60个。
1.分布特点与组成五输穴五行配属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还配属五行,《灵枢·本输》指出阴经井穴属木,阳经井穴属金,“阴井木、2.五输穴的临床运用(1)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井荥输原经合歌》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理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选穴:按五输穴五行属性以“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虚证用母穴,实证用子穴。
补母泻子法: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建议:记忆五输穴歌诀结合其五行属性表学习此内容)六阴经五输穴与五行配属表六阴经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肺(金)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肾(水)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肝(木)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心(火)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脾(土)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心包(相火)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六阳经五输穴与五行配属表六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大肠(金)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膀胱(水)至阴足通谷束骨昆仑委中胆(木)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小肠(火)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胃(土)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三焦(相火)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3)按时选用①季节:“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郄穴
郄穴是各经经气所深聚的地方, 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阳跷 脉及阴阳维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合 而为十六郄穴 。
十六郄穴表
阴 经 肺经 心包经 心经 脾经 肝经 肾经 阴维脉 阴蹻脉 郄穴 孔最 郄门 阴郄 地机 中都 水泉 筑宾 交信 阳 经 大肠经 三焦经 小肠经 胃经 胆经 膀胱经 阳维脉 阳蹻脉 郄穴 温溜 会宗 养老 梁丘 外丘 金门 阳交 跗阳
五腧穴含义与位置
“所出为井”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
“所溜为荥” 前。 “所注为输” 后。 “所行为经” “所入为合”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五输穴配五行
五腧穴配五行,阴经的井穴属木,阳经的井 穴金。是针灸临床上补母泻子法及子午流注针法理 论基础。
特定穴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 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 穴.
特定穴分类
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 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 下合穴、交 会穴。
五输穴
五输穴概念: 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经 穴,分别名为井、荥、输、经、合,合称 “五腧”。 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 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
目外眦、颊、颈、 耳后、肩
目内眦、项、耳、 肩胛
胸、肺、膈、喉 咙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
八脏交会穴在临床上应用甚为广泛, “周身三百六 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 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 临床上常采用上下相应的配穴法: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会穴临床应用
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 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
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 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 交会穴。均分布在肘膝下。
八脉交会穴表
经 属 足太阴 足厥阴 手少阳 足少阳 手太阳 足太阳 手太阴 足少阴 八 穴 公孙 内关 外关 足临泣 后溪 申脉 列缺 照海 通八脉 冲脉 阴维 阳维 带脉 督脉 阳跷 任脉 阴跷 会合部位 胃、心、胸
十五络穴表
手三阴经 肺经 列缺 心经 通里 心包经 内关
支正 三焦经 外关 大钟 肝经 飞扬 胆经 蠡沟 光明
手三阳经 大肠经 偏历 小肠 经 足三阴经 脾经 公孙 肾经 足三阳经 胃经 丰隆 膀胱 经 鸠尾 督脉
任、督、 任脉 脾大络
长强 脾大络 大包
络穴的临床应用
络穴不仅能够治本经病,也能治其相表里之 经的病证。
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 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 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 又名“十二原”。 六阴经输原合一,阳经脉气盛 长,故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十二经原穴表
手三 阴经 手三 阳经
足三 阴经 足三 阳经
肺经 大肠 经
脾经 胃经
太渊 合谷
太白 冲阳
心经 小肠 经
肾经 膀胱 经
八会穴
定义: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 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即腑会中脘,脏会 章门,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气会膻中, 血会膈俞,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表
八 会 脏会 腑会 气会 血会 筋会 脉会 骨会 髓会 穴 名 章门 中脘 膻中 膈俞 阳陵泉 太渊 大杼 绝骨 经 属 脾经募穴 胃经募穴 心包经募穴 膀胱经穴 胆经合穴 肺经输穴 膀胱经穴 胆经穴
井穴 六阴经 六阳经 木 金 荥穴 火 水 输穴 土 木 经穴 金 火 合穴 水 土
六阴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六阴经 肺 肾 肝 心 脾 心包 井 少商 涌泉 大敦 少冲 隐白 中冲 荥 鱼际 然谷 行间 少府 大都 劳宫 输 太渊 太溪 太冲 神门 太白 大陵 经 经渠 复溜 中封 灵道 商丘 间使 合 尺泽 阴谷 曲泉 少海 阴陵泉 曲泽
六 腑
小肠 大肠 三焦 膀胱 胃 胆
下合穴
下巨虚 上巨虚 委阳 委中 足三里 阳陵泉
交会穴
定义: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临床应用:交会穴不但能治本经的疾病,还 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
郄穴的临床应用
临床上郄穴用于治疗本经急性病证。阴经郄 穴多治急性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此外,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又可按压郄穴进 行检查,可作协助诊断之用。
背俞穴
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 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 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 十二穴。
五输穴在临床上的应用
例1: 肝火旺:属实证,“实则泻其子” 本经补泻:肝属木,泻其子为火穴,即行间。 异经补泻:肝属木,泻其子经为火经,即心 经,泻其火穴,即少府。
五输穴在临床上的应用
例2: 肾虚:属虚症,“虚则补其母” 本经补泻:肾属水,补其母为金穴,即复溜。 异经补泻:肾属水,补其母经为金经,即肺 经,补其金穴,即经渠。
十二背俞穴表
六 脏
肺 肾 肝 心 脾 心包
背 俞
肺俞 肾俞 肝俞 心俞 脾俞 厥阴俞
六 腑
大肠 膀胱 胆 小肠 胃 三焦
背 俞
大肠俞 膀胱俞 胆俞 小肠俞 胃俞 三焦俞
背俞穴临床应用
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 证,也可以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 肉筋骨等病证。
募穴
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 腧穴,称为募穴。六脏六腑 共有十二穴。
十二募穴表
两
脏腑
侧
募穴 募穴
正 中府
期门 日月 章门 京门 天枢
中
脏腑
肺
肝 胆 脾 肾 大肠
膻中
巨阙 中脘 石门 关元 中极
心包
心 胃 三焦 小肠 膀胱
募穴临床应用
募穴主治性能与背俞穴有共同之处。募穴可 以单独使用,也可与背俞穴配合使用,称 “俞募配穴”。 俞募二穴也可相互诊察病证,作为协助诊断 的一种方法。 “阴病行阳,阳病行阴” 五藏病证多取背俞 穴疗。 六脏病证多取募穴治疗。
下合穴
定义: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它是根据 “合治 内府”的理论而提出来的。 即指“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 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 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临床应用: “合治内府”
下合穴表
手 足 三 阳
手三阳 太阳 阳明 足三阳 少阳 太阳 阳明 少阳
神门 腕骨
太溪 京骨
心包 经 三焦 经
肝经 胆经
大陵 阳池
太冲 丘墟
原穴的临床应用
诊断:原穴反映到原穴上来
治疗: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有调整 其脏腑经络虚实各证的功能。临床上经常与 相表里经的络穴配伍应用。
络穴
络脉在由经脉别的出部位各有一 个腧穴,称为络穴。它具有联络表 里两经的作用。 十二经的络穴,加上任脉之络穴 鸠尾,督脉之络穴长强,脾之大络 大包穴,共有十五穴 ,故称为 “十五络穴”。
六阳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六阳经 大肠 膀胱 胆 小肠 胃
三焦
井 商阳 至阴 窍阴 少泽 历兑
关冲
荥 二间 通谷 侠溪 前谷 内庭
液门
输 三间 束骨 足临泣 后溪 陷谷
中渚
经 阳溪 昆仑 阳辅 阳谷 解溪
支沟
合 曲池 委中 阳陵泉 小海 足三里
天井
五输穴在临床上的应用
临床上:井穴可用于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可 用于治疗热病;输穴可用于治疗关节痛;经 穴可用于治疗喘咳;合穴可用于治疗六腑病 证等, 根据季节因时而刺:“春刺井,夏刺荥,季 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 是“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及“子午流 注针法”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