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级纺织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卓越工程师学院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学院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学院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师,具有较好的工程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原则1. 教育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教育培养与创新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3. 教育培养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 教育培养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三、专业设置卓越工程师学院设置了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其中包括了通信工程、控制工程、电子工程、自动化工程等方向。

通过毕业设计、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在所学专业中得到系统的理论和实践训练。

四、课程设置卓越工程师学院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需求,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

除了基础课程外,还设置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外语、体育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还设置了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五、教育教学模式卓越工程师学院注重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采用了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

比如,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参与项目综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采用工程案例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卓越工程师学院强调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通过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实习实训,学生可以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参与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七、创新创业卓越工程师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创新竞赛、双创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卓越人才已成为各个领域的共同追求。

卓越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快速适应并取得成功。

因此,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需要从培养目标出发。

明确培养目标是制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首要任务。

通过对目标的明确定位和细化,可以更好地指导培养计划的实施,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同时,培养目标的设定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行业发展和社会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其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需要注重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引入跨学科的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力,通过项目合作和实习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成长和锻炼。

另外,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还需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品质、情感品质和行为品质的培养。

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最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需要注重实施效果的评估和调整。

培养计划的实施需要进行全程跟踪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和社会反馈等方面进行评估,不断优化培养计划,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总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注重目标导向、创新教学、综合素质培养和实施效果评估。

只有不断优化和完善培养计划,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卓越人才,为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背景
二、专业课程设置
1.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为学生提供坚实的数理基础。

2.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学生所选专业,设置一系列基础和深化的专业课程,包括工程力学、电子电路、控制系统、材料科学等,为学生奠定专业基础。

3.创新课程: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如创新设计、科技创新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实践、工程实践、设计实践等,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习实训
1.实习:安排学生进行一定的实习,在工程实践中学习并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2.实训:设置一系列实训课程,通过模拟实际工程环境,让学生学习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高工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项目
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如科研项目、工程设计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新平台,如实验室、研究中心等,提供指导和支持。

五、综合评价与考核
1.绩点评定:通过学生在各门课程中的表现,按学分绩点制进行评定,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

2.项目评价:对学生参与的实践项目、创新项目进行评价,考察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学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全文编辑修改

大学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全文编辑修改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改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人才社会竞争力,推进我校“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决定从XXXX级本科生起,结合我校在学科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启动XX大学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和行业企业需求,改个人才培养模式,创立与社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培养目标通过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专业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研究型创新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高素质专门人才。

其中,在基础文理科专业重在培养“厚基础、强研究、重创新”的学术研究类人才;在应用文理科专业重在培养“宽口径、强实践、高素质”,能够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行业领军人才;在工科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贯彻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精神,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工程师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学校、企业两个支撑,通过学校培养、企业培养、自身培养三个维度,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组织实施1.成立学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成员包括教务处、学生处、科技处、文科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校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办公室主任由教务处处长兼任。

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规范“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与管理工作,制定卓越人才培养的有关政策,协调解决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成立院系“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工作小组。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师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设计与实施。

首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应该明确。

在当今社会,工程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因此,培养计划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其次,课程设置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传统的专业课程外,还应该加强工程实践、创新设计、跨学科交叉学习等环节。

通过这些课程设置,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此外,实践环节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科研项目等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通过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评价体系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保障。

评价体系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对他们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

通过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综上所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设计与实施需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全面考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希望各高校和教育机构能够重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设计与实施,为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卓越工程师计划

卓越工程师计划

卓越工程师计划
首先,卓越工程师计划将重点培养工程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我们将为工程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包括专业课程、实践项目和实习机会。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工程师将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卓越工程师计划将注重培养工程师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现实工作中,工程师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问题,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将通过开展创新项目和挑战赛等活动,激发工程师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此外,卓越工程师计划还将注重培养工程师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现实工作中,工程师往往需要与其他人合作,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因此,我们将通过团队项目和合作训练等活动,培养工程师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团队工作。

最后,卓越工程师计划将为工程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我们将为工程师提供职业规划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规
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同时,我们还将为工程师提供就业推荐和资源共享,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和发展。

总之,卓越工程师计划旨在为工程师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卓越工程师。

我们将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发展的支持和指导,为工程师的成长提供更多的保障和支持。

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更多的卓越工程师,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 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对工程师的需求日益增加,工程师的素质和能力也面临更高的要求。

为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进行系统化的教育培养计划。

本文将介绍一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设计方案,包括目标设定、内容安排和评估方法。

2. 目标设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工程师。

具体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技能,使其在工程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

•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从理论到实践,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多学科、多文化背景下有效地与他人合作。

•培养学生对工程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意识,能够在工程实践中遵守规范、保护环境并回应社会需求。

3. 内容安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包括以下内容:3.1 学科知识教学学科知识教学是培养工程师的基础,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供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扎实的数理基础,包括数学、物理和工程数学等。

•提供学生深入了解专业领域的课程,涵盖工程力学、电子电路、控制理论等。

•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沿。

3.2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设计、工程项目和实习等形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

•设计实践课程和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实验能力。

•安排工程项目实践,让学生亲身参与项目管理和解决实际问题。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竞赛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3 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培养工程师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与其他工程师和非工程师进行合作,因此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设计团队项目和小组作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

•引入跨学科的合作项目,让学生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合作,提高跨学科合作能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通用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应具备广泛的工程知识和相应的技能,包括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工程设计、实验技术等方面的技能。

2. 创新能力:学生应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能够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和技术创新,具备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能力。

3. 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在项目中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地进行沟通和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4. 实践经验: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包括实习、实验、项目实践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终身学习能力:学生应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学习和自我提升,及时了解和适应新的工程技术和知识。

6. 道德伦理素养:学生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伦理素养,遵守工程道德规范,具备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7. 国际视野:学生应具备国际化的眼光和才能,了解国际工程标准和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在国际背景下具备竞争力和合作能力。

总的来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通用标准旨在培养具备广泛的工程知识和技能、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经验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工程师,同时注重道德伦理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级纺织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介绍 纺织工程专业主要学习内容为纺织纤维制成纺织产品过程中,与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加工相关的理论基础及工艺技术原理与方法,包括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以及各种化学纤维材料,涵盖机织、针织等加工方法,以及服用、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的设计开发与应用。 苏州大学纺织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省重点类核心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完备。本专业在学习高等数学(一)(上、下)、普通物理(二)(上、下)、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普通化学、电子电工学、纺织材料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进而学习纺纱学、长丝工艺学、机织学、针织学、织物组织学、纺织品设计学等专业主干课程,接受测试、设计、试制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培训。该专业分普通型和卓越型两类,普通型学生采用专业理论+实验实践+创新项目结合的培养模式,旨在提升学生的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研究能力;卓越型学生采用校企联合授课+增强型实践教学+企业实习的培养模式,旨在提升学生的纺织产品分析、检测、生产、贸易、经营管理等工程综合能力。 通过系统化的专业培养,使学生较为全面、扎实地掌握纺织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和应用开发能力。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纺织材料研究、产品设计、制造加工、应用开发、检验检测、外贸销售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创新复合型纺织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设计与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能够就复杂设计与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具有应用棉、毛、丝、麻、化纤等各种纤维材料,采用纺纱、机织、针织等各种加工技术方法,开发衣用、家用和产业用等各类产品的纺织工程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在纺织领域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从事产品开发、工艺设计、质量控制、检验检测、外贸销售、经营管理、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本专业的培养,学生能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基本培养规格与要求 (一)政治思想与德育方面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二)体育方面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智育方面 (1)掌握纺织纤维特性、纺织加工工序与流程、生产方法与工艺技术、纺织设备等知识,并能综合运用,解决纺织生产加工中的技术问题。 (2)掌握纤维的形态与理化性能、纱线结构与性能、织物的结构与性能等知识,了解各类纺织品的风格、服用性能要求、纹样设计与色彩搭配美学理论、古今中外纺织面料品种及文化艺术风格、时尚潮流发展,并能综合运用,开发各种纺织新产品。 (3)掌握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的知识,具有对纺织产品设计与加工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 (4)熟练掌握纺纱、络并捻整浆、织造、平车等实验操作技能,实现与纺织生产加工的快速对接。 (5)熟练掌握纤维鉴别、织物分析、性能测试与分析等各种试验技术,具有较强的纺织品检验检测技能。 (6)熟练掌握纺丝加工模拟、纺纱加工模拟、织物设计与模拟、织造加工模拟等的虚拟实验技能,具有快速的设计开发纺织产品的能力。 (7)掌握织物用量计算、产品成本核算与定价、纺织服装市场营销、外贸跟单、技术经济分析等理论,并能综合应用,具有合理的开发纺织产品的能力。 (8)掌握纺织CAD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理论,熟练组织CAD、纹织CAD的操作,了解现代纺织设备性能,具有先进的开发纺织产品的能力。 (9)具有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能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具有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等能力;具有多学科综合应用思考问题的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0)英语水平达到《苏州大学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修订稿)》(苏大教[2013]139号)的相关规定。

四、学位课程 高等数学(一)(下)、普通物理(二)(上)、纺织材料学、纺织化学、纺纱学、长丝工艺学、机织学、针织学、织物组织学、纺织品设计学、质量管理工程。

五、主要实践环节 (1)开设普通物理实验、电子电工学、纺织化学、纺织材料学、长丝工艺学、纺纱学、机织学、针织学及织物组织学等课程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施和测试分析的能力。 (2)开设金工实习、平车实习等课程,通过系统的工艺技术训练,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 (3)开设纺织工艺与产品设计、试纺试织等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4)卓越型学生开设认识实习和企业实习,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的意识与能力。

六、学分要求和学位授予 纺织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学分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选修课程 6 10 新生研讨课程 ≦4 公共基础课程 65 大类基础课程 大类基础课程 9.5 专业教学课程(含实践环节) 专业必修课程 66.5

专业选修课程 7 开放选修课程 公共选修课程 2 跨专业选修课程 0 总学分 160 本专业学制四年,允许学习年限为3~8年。在允许学习年限内,学生必须修满本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方可申请毕业,达到学位授予要求者,经申请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七、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学分要求 纺织工程专业学生需获得不低于120学分,方可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

八、课程设置 (一)大类基础课程(9.5学分)

课程类别 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教学时数 周学时 开课学期 建议 修读学期 备注 共计 讲授 实验 实践

大类基础(9.5学分)

TXEN1012 纺织材料学(Textile Material Science) 3.5 72 54 18 3+1 春 2 学位课程

TXEN3035 纺织导论(双语)(Introduction to Textiles) 2 36 36 2 秋 1 双语课程

APDE2016 服装导论(双语)(Introduction to Fashion) 2 36 36 2 秋 1 双语课程

TXEN1001 机械制图(Mechanical Cartography) 2 36 36 2 秋 1

(二)通识教育课程(75学分) 1、通识选修课程、新生研讨课程(10学分),在通识选修课程、新生研讨课程中选择修读。(“新生研讨课程”不超过4学分) 2、公共基础课程(65 学分)

课程类别 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教学时数 周 学 时 开课 学期 建议 修读学期

备注 共计 讲授 实验 实

践 公共基础课程(65学分) 00021001 形势与政策(Situation and Policy) 2 36 36 网络进阶视频教学,第一学年全程开设 0002101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orality Cultivation and Basics of Law) 3 54 36 18 2+1 秋 3 18学时(1学分)为实践课 000210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arxism) 3 54 36 18 2+1 秋 5 0002101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2 36 18 18 1+1 春 4 0002103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inese Socialism) 4 72 36 36 4 春 6 36学时(2学分)为实践课 0002102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上)(Practice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inese SocialismⅠ) 1 2周 2周 第二学

年暑假

0002102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下)(Practice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inese Socialism Ⅱ) 1 2周 2周 第三学

年暑假

00061001 公共体育(一)(Physical Education Ⅰ) 1 36 36 2 秋 1 必修4学分,同时学生需通

00061002 公共体育(二)(Physical Education Ⅱ) 1 36 36 2 春 2

00061007 公共体育(三)(Physical Education Ⅲ) 1 36 36 2 秋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