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合集下载

探解“钱学森之问”——关于我国教育发展的思考

探解“钱学森之问”——关于我国教育发展的思考

智库时代·194·智库理论探解“钱学森之问”——关于我国教育发展的思考尚悦茹 遆张梅(西安文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摘要:中国曾在世界发展中名列前茅,中国的科技发展曾一度为世界各国学习效仿,然而自近代以来,中国科技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这种状况曾引发社会瞩目的“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这两个问题的本质引起了社会对教育的高度关注。

本文拟从“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入手,浅要解析我国教育发展存在的弊病,并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教育弊病;创新;改革中图分类号:H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42-0194-002一、“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带来的思考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曾提出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公元8世纪以前中国社会比西方社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而到18世纪以后却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为什么近代科学的兴起发生在欧洲,而不是发生在处于东亚文明中心的中国?”这个问题曾引发无数中国人思考,对于问题的答案众说纷纭,成为著名的“李约瑟难题”,除此以外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也曾说:“回顾过去,这么多年来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出现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超越国民时期培养出来的大师!“钱学森认为:“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原因之一所有的大学办学没有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著名是的”钱学森之问”。

[1]虽然钱学森之问是关于教育而李约瑟难题是关于科技。

但是,两者都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仔细思考这两大难题的本质,就不得不将这两大难题最终归结为教育发展的问题,我们只有从教育问题入手,才能够真正解答中国不“冒”人才的难题。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发展状况经过七十年的努力,我国整体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教育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组建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一、问题提出背景李约瑟,著名生物化学家,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

他在1954 年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公元8 世纪以前中国社会比西方社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而到18 世纪以后却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为什么近代科学的兴起发生在欧洲,而不是发生在处于东亚文明中心的中国?这类问题后来演绎成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未能萌发现代科学的“中国难题”,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无独有偶,2005 年初温总理在看望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钱老时,钱老对总理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回顾过去,这么多年来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出现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超越国民时期培养出来的大师!钱学森认为:“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原因之一所有的大学办学没有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二、“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的原因分析(一)中国的封建专制体制阻碍了人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尤其是在明朝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封建极权统治、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一大批思想者不得不沉默。

“文字狱”使思想禁锢,封建极权统治的大刀,让诸多学者缄口停手,在漫长的寂寞中含泪悲叹。

后来出于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的清朝学者,以他们“没落”的心态抗拒传教士所带来的西方科学,使中国人对近代科学的创建贡献甚微。

原来的传统科学技术得不到飞快的发展,对西方新兴的科学又予以抗拒,结果使中国科技打打落后于世界水平。

在这一段历史过程中,我们因为目光短浅,因为不尊重知识,没认清形势、认清自己,而给我们的生活蒙上浓重阴影。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其主体部分是性善论,即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有成为尧舜的可能性。

从“人性本善”的信念出发,儒家学说进行了完美的道德设计,为理想主义道德的追求提供了理论依据,将理想人格形象定位于君子和圣贤。

李约瑟难题钱学森之问

李约瑟难题钱学森之问

由“李约瑟难题”说到“钱学森之问”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奠基于先秦时期,到秦汉至宋元,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同一时期,欧洲进入了漫长中世纪。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代表着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最高水平。

但进入明清时期以后,中国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水平开始停滞不前,甚至是衰退,导致了中国近代自然科学技术在各方面落后于西方。

那么,为什么中国古代自然科学那么发达,但是到了近代却落后了呢?这就是自然科学史试图回答的‚李约瑟难题‛。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

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在这两个问题上很多专家学者都做出过解释,我想如果单纯从做学问的目的这角度来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从下面的两个例子来分析或许我们能得到一点启示。

大家可能都知道美国哈佛大学校训精髓:‚与真理为友‛。

这是苏格拉底留给哈佛的镇山之宝。

儒家思想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影响了中国历代的读书人。

这两种思想文化很难用对与错来回答,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巨大的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截然不同的。

当布
鲁诺为捍卫‚日心说‛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时,中国的秀才们正为考取功名,而‚头悬梁、锥刺股‛。

当国外的大学教授为追求真理时而孜孜不倦时,我们的很多教授为评职称而煞费苦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3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3

思维批判·批判性思维
吾爱吾师,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站在巨人肩上” 站在巨人肩上” 孔子七十二弟子,无一超越孔子 孔子七十二弟子,
问题提出
中西思维 问题主因
3.2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模糊性
动态
精确性
静态
悟性直觉 理性逻辑 有机性
整体 辨证 论治 辨病 论治
机因
问题提出
中西思维 问题主因
《庄子·天下》载公孙龙等辩者提出21个论题与惠施辩论: 天下》 个论题与惠施辩论:
卵有毛 山出口 飞鸟之影未尝动也 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 鸡三足 轮不碾地 郢有天下 目不见 狗非犬 犬可以为羊 指不至至不绝 黄马骊牛三 白狗黑 马有卵 龟长于蛇 丁子有尾 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 孤驹未尝有母 火不热 凿不围木内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问题提出 问题提出
中西思维 问题主因
问题 提出
中西 思维
思维方式
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 中所形成的思维活动形式, 中所形成的思维活动形式,是社会智力 的整体表现,具有时代性、历史性、民 的整体表现,具有时代性、历史性、 族性、社会性等基本特点。 族性、社会性等基本特点。
中西思维 问题提出 中西思维 问题主因
归谬法: 归谬法:p→q ,p→¬q ; ∴¬p ¬
问题提出
中西思维 问题主因
逻辑工具
问题提出
中西思维 问题主因
逻辑工具
逻辑工具
公理方法+实验方法+ 公理方法+实验方法+数学方法 ⇒ 牛顿力学
演绎组织一组公理、定义、 如万有引力、 演绎组织一组公理、定义、定理 ,如万有引力、惯性 组织一组公理 把公理系统的定理与观察 观察关联起来 把公理系统的定理与观察关联起来 确证公理系统的定理与所观察 的物体运动之间的一致 一致关系 的物体运动之间的一致关系

李约瑟难题论文中国科教发展论文:关于中国科教发展制约因素的思考

李约瑟难题论文中国科教发展论文:关于中国科教发展制约因素的思考

李约瑟难题论文中国科教发展论文:关于中国科教发展制约因素的思考摘要:“李约瑟难题”,质询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落后;“钱学森之问”,质问为什么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回答“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需要从研究中国科教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入手,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进行综合的考察。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钱学森之问中国科教发展思考一、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李约瑟(dr.joseph needham,1900-1995),英国著名科学家,主持编写了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国科技史有着卓越的贡献。

在长期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过程中,李约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题:即“为什么在第一至十五世纪,中国文明在把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类实践的需要方面要比西方高明得多,中国在十六世纪以前的科技发展在许多方面超过了西方,何以现代科学崛起于欧洲而不是中国”,这就是“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纷纷从地理、哲学、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寻找答案,形成了关于破解“李约瑟难题”的种种理论。

李约瑟本人“破解”的答案是:中国是“官僚体制”,此制度的存在主要是为了维护灌溉体系的需要;而欧洲是“贵族式封建体制”,这种制度有利于商人阶层的产生,当贵族衰落之后,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便诞生了。

中国的官僚体制最初适宜于科学的成长,然而,它却阻碍了重商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它没有能力把工匠们的技艺与学者们发现的数学和逻辑推理方法结合在一起。

因此,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没有成功地实现向现代的过渡,故而落后了。

对李约瑟的破解,我持赞成的态度,我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李约瑟难题”是一道高次方程题,探索这一问题,既是科技史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说,又远远地超出中国科技史研究的范畴。

关于“李约瑟难题”,要更多地到中国科技发展史之外去寻找答案。

关于这一难题的解答,需要对中国和欧洲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的历史作全面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找出科技这个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对每个因素对这一问题的影响进行加权汇总。

中西方科学文化比较——从李约瑟难题说起

中西方科学文化比较——从李约瑟难题说起

中西方科学文化比较——从“李约瑟难题”说起主讲:马佰莲关于课程名称的一点说明“李约瑟难题”又称“李约瑟之谜”,它是由英国学者李约瑟于1964年提出的“近代科学为何没有在中国发生”问题,并且引出了一系列新的追问。

新中国成立60年,我们仍然不能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我国既没有世界一流大学,也缺乏世界一流科学大师。

2005年,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提出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担忧。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李约瑟之谜”与“钱学森之问”,一个是对中国历史的描述,一个是对中国现实的审度,二者有着共同的文化根源。

关于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三层次:器物、产品;行为、体制;世界观、价值观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关于科学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科学:专指自然科学广义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科学文化的基本内涵两种视角:一曰从文化的观点来看待科学。

科学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人类思想观念的一种形态。

科学文化即科学——二曰科学的文化。

科学化或科学性的特征,即:客观性、系统性和精确性科学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知识(基础)、科学方法(钥匙)、科学思想(支撑)、科学精神(灵魂)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将从中西方传统科学思想比较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初步思考;通过学习,促进对于中外传统科学文化的初步认识;引导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文化传统的更深层次来思考科学、科学发展乃至文化发展,培养理性批判精神,并提供综合能力的锻炼。

授课方式:专题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考核成绩:读书报告,写小论文,课堂研讨参与课程内容安排:一、“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及其背景二、国内学者关于“李约瑟难题” 的讨论三、古希腊自然哲学脉络与西方科学传统的形成四、中国传统自然哲学演进的脉络,以及李约瑟关于《周易》、“道家”与中国古代科学关系等方面的基本观点五、关于近代东西方社会与近代科学革命的讨论六、20世纪国内关于科学文化的讨论七、当代科学文化的内涵、结构及其作用八、关于如何看中医中药的科学性的讨论九、“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的进一步思考总结:中国科学创新文化建设及未来展望【阅读参考书目】刘钝、王扬宗编《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陈立夫译/李约瑟著《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张孟闻编.《李约瑟博士及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李约瑟博士有关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论文和演讲集》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8[法]莱昂.罗斑.《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美]托马斯.L.金汉斯.《科学与启蒙运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R.霍伊卡.《宗教与现代科学的起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美]罗伯特.金.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商务印书馆2000.任鸿隽.《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吾淳著《古代中国科学的范型》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周济著《中西科学思想比较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尚智丛.《传教士与西学东渐》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栾建军《中国人谁将获得诺贝尔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以及有关道家、儒家和《周易》的自然观、宇宙观及其和科学的关系方面的论文著作。

我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我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我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姓名:邓欣学号:0930******* 任课教师:陈金华摘要:100年前,一位英国学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科技那么发达,为何到了近代就如此落后呢?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问”。

今年,与世长辞的物理学家钱学森也提出了类似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建国以来我们培养不出世界级的杰出人才?的确,仅从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技奖的14位得主来看,11位是建国前培养的。

就此,我结合我的调查报告,从大学的体制、教师、学生三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素质教育专业细分严师出高徒独立学习能力质疑权威正文:今年,98岁高龄的一代大师级科学家钱学森与世长辞。

钱老一辈子心忧祖国,为祖国的科技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还多次提到我国现在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与广泛讨论。

教育是兴国之本,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开展地科不科学,直接影响国家的未来。

可惜的是,邓小平曾遗憾地指出,教育是我们改革最大的失败。

我认为,这种失败的表现以及钱学森之问的解释都是:中国没有一所高校像世界超一流大学的培养模式来进行教学。

最近,我怀着浓厚的兴趣,制作了一份调查表,并对比古今中外,对这个问题展开一些分析,下面我就几点谈谈我的想法。

首先是大学体制方面。

教育改革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不要死读书。

诚然,这方面我们已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远远不够,我的调查表明,仅有18%的同学认为中国素质教育是比较成功的。

他们大多认为,空喊素质教育口号,政策上却不变,这是不能让同学们按决策者的想法做的。

在我周围,很多同学选修课不听,抱着一本高学分的数学书或英语书在啃,我问他们,他们便这说是舍小取大,低学分的不用听,及格就行。

更可怕的是有人用体育课来泡图书馆。

我心想,这样即便绩点高居榜首,也是不能成为杰出人才的。

教育贯彻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贯彻科学育人观,坚持以人为本,把学生培育成一个完整的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钱学森之问”的逻辑省思

“钱学森之问”的逻辑省思
瓤. 参 2 0 1 3 年 第 6 期
学史 家李 约瑟 就 提 出 了一 个 “ 震 惊 世 界 的 难
人惊奇的事 。 ” ⑤爱因斯坦的这封 信写 于 1 9 5 3年 , 而
题” : ① 大 约在 1 6世纪 以前 , 中 国的科学技 术一直领
提 出“ 李约瑟难题 ” 的《 中 国科 学技术 史》 的第 一卷
出版 于 1 9 5 4年 。可见爱 因斯无疑 问的是 , 这段话 对于破
解这道难题却具有 重要启发 价值 , 甚 至可 以说是 对 该难题提供 的一个 间接 的答复 。 在爱 因斯坦看来 , 西方科 学得 以发展 的支撑 有
先于西方 , 但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却诞 生于西方 , 而没 有诞生 在 中 国 呢? 此 即 震 惊 世 界 的 “ 李 约 瑟 问 题” 。 ② 此处 之 所 以提 到 “ 李约瑟难 题” 作为 “ 引
是 由亚里士多德 创立 、 由后 继者所 发展 的演绎逻 辑 体系; 二是文艺 复兴时期发 现的通 过系统 的实验 有
可能找出因果关 系 , 这就是 弗兰西 斯 - 培 根所创 立
才 的培养 和培 育? 因此 , 要 合理 地解 答 “ 钱 学森 之 问” , 就必须 给“ 李约瑟 问题 ” 提供一种可靠 的解释 。 我们 曾经论 证 , 李 约瑟 问题本 身存 在概念 的混 淆, 即混淆 了“ 科学 ” 和“ 技术” 这两 个核 心 概念 。 ⑧ 就此而言 , 当谈 到 “ 科学 技术 发 明创 造 ” , 一个 不争 的事实是 : 我国在技术 改 良方 面着 实取 得 了不 菲 的 成就 , 但并没有产生 出真正 意义上 的“ 科学” 。我们
被允许 的。但退一 步讲 , 即便 爱 因斯坦关 于逻辑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的思考作者:祖伟帅来源:《东方教育》2014年第02期【摘要】“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不仅是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的疑问,也与一百年前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暗合。

“钱学森之问”为“李约瑟难题”注入了新时期的特色,也使其更加具体化,这两者之内都蕴含着科学界的知识分子对于国家科技发展的深深忧思。

无论是国外的专家还是国内的学者,都试图通过对“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的思考、分析、研究以寻找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与规律,以便更好地促进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国早日重归世界科技前沿的行列。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钱学森之问;科技发展科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各国也将培养科技人才作为强国的根本。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体现了我国在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中遇到的瓶颈。

“钱学森之问”既是“李约瑟难题”的继续,也是对“李约瑟难题”的某种解答。

二者既有精神本质上的一致性,也呈现出具体的差异性。

一.“李约瑟难题”的内涵和外延李约瑟难题由英国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提出,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李约瑟在19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这一问题。

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

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

由于难题本身多样化的形式,从而使得难题自身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同时,也外扩而带来了大量的争议和怀疑。

但也正是通过不断的讨论和反复的分辨,使得“李约瑟难题”成为了富有生机、不断发展的命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散发出不同的气息,表现出不同的气质。

1.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表达方式“李约瑟难题”在国内通常被表述成为:“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或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产生?”这实际上只是问题的简化形式。

而李约瑟本人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著作之中对这一问题也有不同的描述。

虽然形式不同,但基本含义并没有实质的区别。

以下是三种比较典型的表述方式:第一种表述出现在1938年左右,后来李约瑟回忆说:“我们在略微熟悉了以下情况之后,心中又产生了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

我想,如果情况真是这样的话,那又怎么可能在十五世纪以前的中国一直比欧洲先进,对自然界的知识比欧洲人多,能够更有效地把这些知识应用于造福人类呢?”1第二种表述出现在1954年,随着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的出版而出现的。

该书第二章说:“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系列惊人的科学创始精神........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亦即经得起全世界的考验、并得到合理的普遍赞扬的伽利略、哈维、萨维留斯、格斯纳、牛顿的传统——这种传统注定成为统一的世界大家庭的理论基础——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国或者亚洲其他任何地方发展起来呢?”2这是“李约瑟难题”第一次以专著文本的形式公布于世。

随着这部巨著在世界范围的广泛流传,“李约瑟难题”成为国际科技与文化界的颇具魅力的问题。

第三种表述出现在1990年李约瑟从英国寄来的《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

这是1964年那篇文章的修改稿。

其中关于该难题的表述是这样的:“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成效得多?”3这后边一问显然是吸收了“获得科学知识”的提法,但又把时间上限修订为“公元前一世纪”。

到此为止“李约瑟难题”的文本就规范化了。

以上三种不同表达方式不难发现“李约瑟难题”自身也处于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之中。

从难题的酝酿、提出再到不断地修订,证明了这一命题正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变化的,也正是这个命题充满活力所在。

2 “李约瑟难题”的合法性之争随着对“李约瑟难题”研究的深入,在“李约瑟难题”的合法性问题上产生了三个不同派别:肯定派、否定派、怀疑派。

其中持肯定态度的占绝大多数,他们或者是从社会结构方面、或者是从思维方式上面、或者从文化语境方面做出了对“李约瑟难题”的正面解答。

而持否定或者怀疑态度的虽占少数,但也从难题本身无意义方面、难题本身有逻辑矛盾方面、难题需要修正等方面加以阐述。

其中比较主要的有三种说法:一是“无意义说”,持此观点最著名的三位人物是席文、席宗泽和吴国胜。

“无意义说”理论基础是“近代科学是否具有普遍性”这一疑问。

而实际上近代科学在科技发展的继承性方面、真理的可检验性标准方面、科学的适用性方面都证明了其具有普遍性,所以这个观点本身也是有缺陷的,很难成立。

二是“逻辑矛盾说”,代表人物是张秉伦和徐飞。

三是“修改说”,诸如范代年、钱兆华等许多学者都认为这个难题自身存在着内在逻辑矛盾和缺陷,因而主张对难题重新进行修改和定义。

4虽然这几派各执己见,但是正是这种对待难题的不同态度,才使得“李约瑟难题”成为中国科技史研究领域的一大亮点和热点,真正体现了难题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

二.“钱学森之问”的产生及其内涵“钱学森之问”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它的出现,解开难题背后的谜团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做的。

对于“钱学森之问”钱学森直接明白的表述是在2005年,当年7月29日钱学森曾向看望他的温家宝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很大的问题。

”后来这段话被概括为一句话:“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5钱学森正是通过对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做出了充分的了解、思考之后才说出了他的疑问。

1钱学森所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特点与现状20世纪中期,在科技发展最前沿的美国率先刮起了一场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为代表的科技革命风暴,这场风暴很快在全球蔓延开来,人们通常把它称之为“第四次科技革命”。

6这次科技革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自身的特点:现有知识范围、重新建构了知识体系,科学技术的升级换代速度日益加快,不同技术领域相互交叉和融合;涌现出了大批新兴的高技术群体,涉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型结构材料技术、新能源开发技术等领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决定科技发展的主导力量,信息产业随着计算机相关产业的发展,确立了在社会产业中的主导地位。

回顾上世纪的世界不难发现,决定国家兴衰荣辱的正是国家的经济发展实力,而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速度的因素是很多的。

但是在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当今时代,真正决定国家经济发展的背后的手正是科学技术本身。

因此国外的科技发展速度对我国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环顾周围使得他们倍感焦虑。

2钱学森面对的国内环境在近几十年科技建设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科技有了比较快的发展,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但是必须看到仍然有多种原因限制着中国科技的发展。

他们主要包括:科研经费不足,在我国科学技术领域所存在的许多问题之中,科技投入较少是根源所在。

我国科研经费的增长不仅不稳定,而且远远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虽然国家很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在资金投入方面确实无法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人员的人均享有的投资额度相比于发达国家仍然具有较大差距。

与此同时,大量的科技人员集中于政府机构之中,企业、社会中的科技人员数量过少。

在现代经济制度中,企业才是真正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所在,而企业当中科技人员比例过低就限制了企业在产品研发、产品创新领域的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

7以上这些都是中国科技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增加科技投资力度、推动企业自主科技研发能力、提高科研产出率等措施才能有效地改善我国的科技环境,促进科技的发展。

三.两者本质的一致性与具体的差异性在学术界,尽管对“李约瑟难题”本身有不同表达,但最基本的内涵就是“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为什么落后了?”其中表现出的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关切。

而以钱学森为首的当代学人对“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原因”的反思最终也落脚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问题上。

“钱学森之问”正如“李约瑟难题”一样,是社会发展实践凝练出的命题。

站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视角来看,“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的形成、发展以及解答,都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也体现出思想发展的逻辑。

二者都是从历史发展的逻辑出发,凝结出思想发展的逻辑,都经历了从实践命题到学术命题的发展脉络,而最后落实到社会实践的解决上。

虽然二者有着深刻的本质联系,但是其具体的差异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二者提出的时代背景有差异,二者的追问虽然都落在了科学技术发展的问题上,但“李约瑟难题”是在中华民族最为危机的时刻提出的,而后者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面对社会实际发展提出的;其次二者追问目标有差异,前者追问的核心是“为什么没有”,解决目标是“如何才能有”,后者是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科学技术前提下提出的,目标是怎么解决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8最后对二者解答的差异,在解答“李约瑟难题”方面着重对过去历史的反思,有的人把原因归结为封建制度,有的人归结为儒家保守观念等等,而后者着重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反思,把最终原因落实到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钱学森之问”从人才教育培养的角度解答了李约瑟的问题,但是,他本身提出的问题没有解决,这在一定意义上又深化了“李约瑟难题”。

参考文献:[1-4] 钱学森.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谈科技创新人才培养[N].人民日报,2009-11-05.[5] 范岱年.关于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讨论[J].二十一世纪,1997(12):76[6] [法]杜赫德.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卷Ⅳ[C].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239.[7] 黎难秋.中国科学翻译史[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41-42.[8] 李约瑟,徐汝庄.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J].自然杂志,1990(12):8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