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_第三版1 精品
兰州新区总体规划

兰州新区总体规划经济2030年GDP达2700亿《总体规划》确定了兰州新区的发展目标,即产业强城、生态绿城、多湖水城、现代新城。
总体目标是兰州新区要成为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平台,西部区域复兴的重要增长极,兰州城市拓展的重要空间。
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规划范围为兰州新区全域,兰州新区行政区划范围面积806平方公里。
规划重点为规划研究、产业布局和城乡统筹。
2011~2015年(近期),该阶段的发展目标是新区框架、产业体系及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交通及城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兰白核心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GDP达到500亿元左右。
2016~2020年(中期),基本建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产业集聚,服务配套、人居环境良好的现代化新区,GDP 达到1000亿元左右。
2021~2030年(远期),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现代化城市格局基本形成。
兰白核心经济区的一体化发展基本形成,GDP达到2700亿元左右。
人口2030年新区人口达百万按照兰州新区的人口与用地规模,2015年,新区城市人口规模3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60平方公里。
2020年,新区城市人口规模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110平方公里。
2030年,新区城市人口规模1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60平方公里。
到2030年,在新区城市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内总共控制240平方公里的用地。
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将形成十大主导产业,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林业、现代物流仓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等。
布局两带一轴打造功能型城市按照新区的功能结构,《总体规划》将新区划分为两带一轴。
东部产业发展带:依托石油储备库建设石化产业片区,充分利用新区东部土地资源丰富、限制性因素少等优势,集中布局新材料产业片区、生物医药产业片区和装备制造产业片区。
西部产业发展带:临空加工制造与物流产业片区、综合产业片区。
兰州市城市“四线”(绿线、黄线、蓝线、紫线)规划说明书

兰州市城市“四线”(绿线、黄线、蓝线、紫线)规划说明书一、城市“四线”规划背景自2002年至2006年3月,建设部相继发布了《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四个管理办法,要求对城市绿地,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用地,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城市地表水体等用地,划定范围确定界线,进行控制管理。
按照以上四个《办法》,城市“四线”的划定贯穿于法定规划的各个阶段,包括总体规划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
目前,兰州市已有的各个阶段规划中,对以上各类用地已做了相应的规划,但没有做专项的“四线”划定工作。
近年来,兰州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如火如荼,但却忽视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侵占市政设施用地、绿地、河道洪道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侵占、拆毁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的做法,因此迫切需要对城市绿线、黄线、蓝线、紫线进行控制管理,以法定图则的方式对以上四线进行划定和控制。
2007年9月,我院受兰州市规划局的委托,编制“兰州市城市四线规划”。
本次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层面上,对兰州市城市绿线、黄线、蓝线、紫线进行划定,进行统一的控制管理。
以上城市“四线”划定之后,将依据建设部所发布的《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依法进行管理,同时,本规划作为城市“四线”的总体规划,将为下一步编制详细规划层面的“四线”规划提供上位规划和规划依据。
2007年12月日,兰州市规划局召开了由有关专家和各部门参加的方案评审会,会后,我们根据会议纪要和专家、部门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先本次提交的是修改后的规划成果。
二、总则(一)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1)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1)3、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11.1),《城市黄线管理办法》(2006.3.1),《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2.1),《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6.3.1)4、《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5、《兰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6、《兰州市西固分区规划》、《九州开发区分区规划》《兰州市雁滩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兰州市盐场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彭家坪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兰州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实施方案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实施方案《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已于2015年7月13日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总体规划》的批复实施为我市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提供了依据,对于提高我市规划建设水平,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总体规划》的批复精神,全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积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统筹城乡的规划体系,充分发挥《总体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根据《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关于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批复》(国函〔2015〕109号,下简称《批复》)、《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兰州市总体规划批复的意见》(甘政发〔2015〕82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甘政发〔2014〕94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紧紧围绕国务院《批复》确定的“甘肃省省会,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的城市性质,坚持走“科学发展、集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机遇,全力推进“大兰州”建设,发挥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兰州在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龙头作用,以《总体规划》批准实施为契机,全面加强城乡规划工作,努力提高城乡规划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为转变城乡发展模式、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起到积极的引领协调作用,逐步把兰州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北地区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消费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名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城市。
兰州城市的发展历程与规划概况

兰州新区建设
兰州新区将建在兰州 市榆中县秦王川镇, 建设主要以产业集聚 为主,着力培育多元 支柱产业体系。
6.规划空间结构布局的初步设想
第一设想为:市域空间结构:“一心五片环城组团都市区”。一 心指中心城区,五片分别为连海工业片区、中川经济片区、青什生态 新城片区、榆中盆地高新技术片区、兰南区域片区等。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一河两翼三城四片区”。中心城区以黄河 为轴,两山为翼,完善跨河形态,构筑昼夜山水城市整体空间新形象, 对中心城区内的城关、七里河老城、安宁新城、西固石化城三城进行 优化提升,分步构筑青白石片区、沙中片区、河口南片区、和平定远 片区四大片区。 第二设想为:“一带一心三轴四片区”。一带:指黄河生态景观 带。一心:指现状城区,是兰州都市区的发展核心。三轴:指联系外 围三个主要拓展空间的发展轴线(向西到海石湾、向东到榆中盆地、 向北到秦王川盆地)。四片区:指构成兰州都市区的四个主要发展空 间,分别是,中心城区(包括现状市区及青什、沙中片区)、榆中盆 地、秦王川盆地、湟水河谷地(海石湾地区)。 第三设想为:“两带三城三轴九片”。两带:湟水-黄河发展带, “引洮工程”宛川河发展带。三城:主城区(现状城区及青什、沙中 片区),西城区(河口东川),东城区(榆中盆地)。三轴:向西到 海石湾、向东到榆中盆地、向北到秦王川盆地。九片:东川片区、河 口片区、西固片区、七里河-安宁片区、城关片区、青什片区、和平定远-宛川河谷地片区、榆中县城-三角城-夏官营片区、中川片区。
3.中心城区范围
中心城区拟定为东起定远、金崖,西至河口南地区,南起皋兰山南麓, 北到青白石,规划面积约 1000平方公里。另外,将中川航空港、红古 区海石湾镇、夏官营地区作为独立区域纳入城市规划统一管理。
4.人口规模
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估计将达到350万人。
兰州市城市规划简介

兰州是黄河上游的河谷城市,受地形限制,市中心区形 成了东西狭长,南北不阔的葫芦地形。在城市东西走向上, 以东岗镇、盘旋路、东方红广场、南关什字、西关什字、解 放门、小西湖、西站什字、秀川、深沟桥、西固为主结点, 形成横贯东西的交通主干道网和以西沙桥、银滩桥、七里河 桥、小西湖桥、中山桥、城关黄河大桥、雁滩黄河大桥为连 接点,形成跨越黄河的南北干道网络。市内主要交通干道, 东西向主要有:西津路、庆阳路、东岗东西路、白银路和民 主路及定西路、南滨河路、北滨河路等;南北向主要有:天 水路、平凉路、皋兰路、金昌路、静宁路、酒泉路、中山路、 敦煌路等。目前兰州市市区道路交通较为混杂,路网不完善, 没有形成通畅的路网,虽采取了一些交通管制措施,但无法 改变存在的交通矛盾,各路段的通行能力不均衡,能满足通 行能力的交叉口少,绝大多数处于超负荷状态。
介一 . 兰 州 市 简
昔日的羊皮筏子 兰州人的牛大碗 高高挂起的灯笼 日暮下的水车 美丽的白塔山 读者遍天下
展二 城 市 规 划 现 状 与 发 .
兰州市城区规划布局
交通、工业、绿化、居住等方面
兰州市未来总体规划
1 布局特征
采用“带状组团分布,分区平 衡发展”的基本原则,将兰州市区 功能区划分为四区、七组团,即城 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 和城关中心区组团、东岗组团、雁 滩组团、盐场组团、七里河组团、 安宁组团和西固组团。
.
介一 .
兰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据记载,因 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 还有一种说法是依据“金城汤池”的典故, 喻其坚固。
兰 州 市 简
介一
兰州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机械、冶 金、四大行业等主体,门类比较齐全 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主要的重化工, 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之一。
兰州市城市场总体规划文本

兰州市城市场总体规划文本1. 引言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的活动,旨在提高城市的综合功能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档为兰州市城市场总体规划文本,旨在指导兰州市未来的城市发展方向和策略,并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2. 规划背景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兰州市面临着严峻的城市发展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兰州市制定了本城市场总体规划。
3. 规划目标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是:1.制定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优化城市交通系统,缓解交通拥堵;3.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4.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5.增加住房供应,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4. 规划原则本市城市总体规划遵循以下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综合协调原则:统筹考虑城市功能布局、交通系统、环境保护、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因素,实现城市发展的整体协调。
•公众参与原则:鼓励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决策过程,增加规划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风险管理原则:合理评估城市发展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和应对。
•创新发展原则:鼓励创新思维和技术应用,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创新。
5. 城市空间布局5.1 城市中心区兰州市中心区作为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将进一步发挥其功能。
规划中心区内将建设高楼大厦,提升地块利用效率,同时增加公共绿地和文化设施。
5.2 城市发展轴带兰州市将打造多条城市发展轴带,连接城市各主要功能区。
这些轴带将建设高效的交通系统,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
5.3 城市辐射带规划中将设立城市辐射带,辐射带将与城市发展轴带相连,形成辐射状的城市发展格局。
这些辐射带将建设住宅区、产业园区、商业中心等,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6. 交通规划兰州市交通规划的目标是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兰州市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2001 年-2010 年)

兰州市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2001年-2010年)文本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本文本是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文件,一经法定程序批准具有法律效力,它是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依据。
第二条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附件》、各种现状和规划图纸组成,其中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三条 进入二十一世纪,兰州的经济战略地位、城市规模、城市布局结构等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为了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及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在《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1978--2000)基础上进行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第四条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主要依据是: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五、《兰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十五”计划和20lO年长期发展规划》六、国家其它有关法规与技术规范第五条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内容是:一、优化市域城镇格局,促进城乡协凋发展。
二、完善规划区空间布局,合理分布产业和人口。
三、强调市区用地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四、强调城市生态环境,保持和发扬兰州山水城市特色。
五、加快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和投资环境。
第六条 本次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期限:2001--20l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200l一一2005年。
第七条 兰州市市域面积13086平方公里,本次规划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东起连搭乡,西至吐鲁沟,南至兴隆山,北至中川镇。
整个规划区面积1649平方公里。
市区范围东起桑园子峡包兰铁路桥,西至宣家沟口,相距约35公里;南起皋兰山头营村,北至甘肃铝厂,南北最大距离约17.5公里。
市区总面积221平方公里。
第八条 城市发展的方针和目标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搞好生态环境,扩大绿色空间,实施南北两山绿化,形成青白石——雁滩水上游乐园一一桃树坪防护林带;白塔山公园一一伏龙坪一一兰山公园;仁寿山公园一一崔家大滩一一彭家坪公园城市三大绿色通廊。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9-2020)》word精品文档5页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9-2020)》(草案)一、规划期限和范围(一)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9-2020年。
其中,近期为2019-2019年,远期为2019-2020年,远景为2020年以后。
(二)规划范围和层次(1)市域兰州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13085.6平方公里。
(2)规划区规划区范围为:兰州市市辖的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和红古区;永登县的连城镇、河桥镇、树屏镇、秦川镇、中川镇,皋兰县的什川镇、忠和镇和九合镇榆中县的城关镇、和平镇、定远镇、金崖镇、夏官营镇、高崖镇、甘草店镇、连搭乡、马坡乡、小康营乡、清水驿乡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永登县的上川镇和龙泉寺镇、皋兰县的西岔镇和水阜乡的部分地区。
规划区总面积5810平方公里。
其中,永登县的秦川镇和中川镇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永登县的树屏镇、龙泉寺镇和上川镇、皋兰县的西岔镇和水阜乡的部分地区为兰州新区规划范围。
(3)中心城区中心城区范围为:兰州市区行政辖区内的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四区的部分地区,以及榆中县的和平镇、定远镇和皋兰县的九合镇的部分地区,面积688.9平方公里。
规划范围与层次图二、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一)城市发展目标保持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城乡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现代化都市格局基本形成,力争把兰州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北地区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名城。
(二)城市发展战略(1)动力创新战略:拓展传统产业基地,提升现代服务业中心依托产业基础,提倡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工业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增强优势产业竞争力,丰富和拓展传统产业基地的内涵。
强化资源特色,突出文化引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和加强兰州在区域的中心地位和对全省的中心带动作用。
形成八大主导产业。
(2)空间拓展战略:推动兰州新区承载产业基地,促进中心城区集聚中心职能为了保障兰州城市安全和提高节能环保的标准,推动大型产业基地(尤其是西固重化工业)跳出现有城区,在兰州新区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中心城区通过西固重化工业置换、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容扩区获得发展空间,实现区域中心职能的有序聚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市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说明第一章概论第十一章工业、仓储用地规划第二章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背景第十二章城市公共设施布局规划第三章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第十三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第四章兰州经济与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第十四章城市绿化规划第五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十五章城市环境保护及环卫规划第六章规划期限和城市规划区范围第十六章城市防灾规划第七章城市性质第十七章城市风貌与景观建设规划第八章城市发展规模的确定第十八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第九章城市功能分区与发展方向第十九章兰州市远景展望第十章城市居住用地规划第二十章实施总体规划的措施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历史简述兰州,历史悠久,早在距今五千年前后的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沿黄河两岸依山而筑,临水而居,从事采集和狩猎劳作,留得遗址、遗迹和遗物无数,创造了灿烂的马家窑、半山、马厂和齐家文化。
兰州古属禹贡雍州地方,西周为羌、戎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今东岗镇地区设榆中县,属陇西郡,为兰州最早之行政建置。
汉昭帝始元年间(公元前86—81年)先后设置金城县、金城郡,兰州始有金城之古称。
十六国时期(314年)前凉张实在今兰州西固地区开始围垣筑城。
东晋太元十年(385年)鲜卑族乞伏氏建西秦国都于兰州。
随文帝开皇元年(581年)置兰州总管府,遂有“兰州”之名沿用于今。
自汉至宋凡千余年间,兰州城以“屏障中原、联络西域、襟带万里”之势成丝路重镇,为兵家必争。
明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朱瑛)府迁兰,扩城池,兴建宫殿,辟筑园林,兰州始呈藩都之兴旺。
清康熙五年(1666年)陕甘分治,移甘肃巡抚于兰州,始为省会。
左宗棠督甘期间,扩城廓、办洋务、兴文教、利经济,创办了兰州第一批工业,盛甘肃之都会,显封建之回光,促进了兰州古城发展。
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年)始设兰州市,并勘定了市界,然终民国之世,国民党统治日愈腐败,竟致城市殊破,经济凋敝,人民困苦,至解放前夕,兰州还只是一个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19.5万人的消费小城市。
1949年8月26日兰州获得解放,从此兰州进入崭新时代。
第二节自然条件及工程地质一、自然条件兰州市位于我国西北部黄河上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带,市区海拔l520米,与皋兰山最高峰相对高差约600米。
黄河水系自西向东纵贯城区,形成了兰州市两山夹一川沿河带状组团式的地形特征。
兰州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雨量少而集中,年变化率大,年均降雨量仅324.85毫米左右,年蒸发量却达1486毫米,为降雨量的4.5倍,干旱现象突出。
兰州年均气温9.3℃,绝对最高温度39.9O C ,绝对最低温度-23.1℃,年平均日照时数2446.6小时,无霜期180天。
兰州市区沿河谷分布展开,常年多偏东风,但风速小,静风天数达50%以上,导致逆温层天数多,冬季尤为严重,最高逆温层天数达280天/年,造成烟尘废气不易扩散,紫外线辐射减少70%,对大气环境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二、工程地质兰州市大地结构属秦祁中间隆起带的一部分,兰州盆地的地质构造判定是由几次大的造山运动和小曲挠作用造成的。
海西宁运动造成了榆中——兰州——永登的凹陷带,堆积成白垩系内陆盆地积地层,其层厚超过172米;造山运动又使上述内陆积地层发生褶皱,形成了白塔山南麓大断层,并在桑园峡附近有岗岩侵入体;第三系末期的陇山运动,又使第三系红色地层发生轻度褶皱和曲挠,在此基础上堆积了第四系地层;上新晚期随着黄河的发育相继形成了兰州地区水系,奠定了兰州市地质地貌的基本骨架。
兰州市区最古老的地层为太古代皋兰的变质岩、片岩、石英岩;次为白垩系砂页岩及第三系红色地层构成的各区基岩,其上部为第四系地层,在市区内分布广泛。
此类地层一般底部为砂砾石层,上部为风化黄土盖层,且此盖层又多系钙质硬性土,其土粒极细而呈竖劈开状,故易被水灌入而具有黄土湿陷性能,除沿河滩地及河心滩等低洼地段湿陷量较小或不具湿陷性外,二级阶地湿陷等级一般为I —II 级,高级地段为II —III 级,甚至超过III 级。
市区四周的黄土梁峁和各级阶地还由于黄河的摆移和人类活动等因素而产生的滑坡、泥石流、黄土喀斯特、掏沙井、人工杂填土及淤泥层等不利的地层地质结构,对城市道路、建筑物、农田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和隐患,本次规划应十分重视。
兰州市区工程地质依据岩(土)体的稳定性差异划分为稳定性好、中等和稳定性差的I 、II 、III 级分区和按工程地质特征及施工条件的差别划分为条件好、较好和条件差的I 1、I 2、I 3; = 2 \* ROMAN II 1、 = 2 \* ROMAN II 2、II 3和III 1、III 2、III 3等三级种亚区。
岩(土)体稳定性好和较好的I 、II 类分区及施工、地质条件好和较好的I 1、I 2和II 1、II 2类亚区地段,适宜安排城市各类建设用地,而对其余III 类分区及I 3、 = 2 \* ROMAN II 3等稳定性差的地区在安排建设项目时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地质处理措施,以安排中、低层及抗震结构建筑为宜,并严禁在构造带上修筑建筑物。
同时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市区范围内的滑坡、泥石流、黄土喀斯特、掏沙井、淤泥层及人工杂填土层等不利的地质因素,杜绝各种隐患发生,确保城市安全。
第三节 行政区划兰州地处甘肃中部,位于东径102°36'——104°34',北纬35°34'——37°07'。
东部和南部与定西地区接壤,西南与临夏回族自治州毗连,西与青海省为邻,北与白银市和武威地区相通。
兰州市现辖五区(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红古区),三县(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十七镇,七十四个乡。
兰州市域总面积13086平方公里。
第二章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背景第一节原总体规划实施概况一、 l954年国家批准实施的兰州市总体规划,是在原苏联专家参与下编制的,规划成果在苏联展出后,曾受到国内外好评。
该规划原则确定了兰州的城市性质、规模、用地布局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为兰州市自“一五”以后二十年内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 1979年国家批准实施的第二版兰州市总体规划,是一版比较切合兰州实际的城市总休规划,主要体现是:1.功能分区明确,用地布局合理。
原规划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兰州市地形和用地条件的基本特征,紧密结合市区用地实践,采取带状分区组团式的用地布局结构形式,形成了明确的城市功能区划和合理的用地布局结构,为城市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对城市基础设施,如对外交通、城市道路桥梁、公共交通、给水、排水、供电、通讯、防洪等都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分析和研究,其规划方案是基本可行的。
3.自80年代以后又相继制定了兰州市各区的分区规划、重点地段的控详规划、近期开发小区详细规划和12项城市专业工程规划,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因而,近十多年来对兰州市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原规划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但是,鉴于原总体规划形成于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70年代末,曾经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但对于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无法做出充分的估计和科学的预测,以致规划尚有不足之处。
主要是城市的人口、用地规模确定过低;对兰州市经济发展的宏观区域背景研究不够,就小兰州规划兰州,不能充分发挥大兰州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缺乏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不够,没有重点突出兰州高原山水城市的特色风貌。
为适应新形势下西部大开发的大环境需要,对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再次进行修订,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第二节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背景任何城市的总体规划,都是为实施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而服务的,规划不能一成不变,必须紧紧跟随经济发展和社会前进的步伐,不失时机地不断进行修改补充和发展完善,才不至于失去规划本身的意义。
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对外开放新形势的发展,客观要求加快兰州市的发展。
目前,随着国际局势缓和,欧亚大陆桥的贯通以及我国对外实行多层次、全方位开放格局 (特别是加快对西部周边国家的开放)形势的出现,加快西北地区的开发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兰州市作为西北地区重要区位点的区域中心城市,必须进一步发挥和加强兰州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作用。
特别是90年代末,国家明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兰州的经济战略地位、城市发展形态和总体布局结构早已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为此,对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再次修编已是势在必行。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经济体制的变革需求,城市总体规划必须随之变动以适应发展要求。
鉴于兰州市原城市总体规划均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虽起到了历史性的积极作用,但对于 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变革的形势无法进行充分的估计,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给城市发展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也不可能做出科学的预测,(目前城市的用地和人口规模已突破了原规划控制指标),这就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原来由计划经济项目导向的城市发展格局,已由市场经济项目导向的格局所取代,这就需要城市的总体规划从思想观念上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在指导思想上必须以市场经济、开放竞争为出发点,增强动态应变和综合超前的意识;在规划内容和深度上更要有所创新和发展,使城市总体规划在战略上对城市发展起到宏观调控作用,在战术上则更具备适应滚动发展的伸缩性和便于操作实施的灵活性。
所以,在继承和发扬原规划优点的基础上,切实做好跨世纪新兰州的总体规划修编,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三、国家、省、市政府对兰州市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客观需要尽快修编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兰州是我国西北地区最早也是最大的石化、炼油综合工业基地。
近年来,新疆油田开采取得重大进展,青海天然气资源的发现,特别是通过兰州的中亚至我国西部输油管道的铺设及新亚欧大陆桥贯通等均为兰州的石化工业基地的再度振兴带来了机遇,创造了条件。
另外国家、省、市政府对兰州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制定了新计划。
早在 1987年国家计委编制上报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草案)中,就将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地区列为全国l9个近期国土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并将兰州市定为全国7个跨省区作用的中心城市。
按照1995年建设部在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布置“九五”城市规划工作时指出:“要做好跨世纪总体规划的修订,再用三年左右的时问基本完成此项工作。
要从区域的角度研究城市的发展方向、城镇的相互关系、完成城镇体系的结构和布局,依托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要按照《城市规划法》的规定,坚决贯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原则”的要求,修编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也是形势所迫。
根据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和兰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基本思路的安排,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兰州市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是本规划最根本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