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器

合集下载

金银器制作工艺

金银器制作工艺

金银器制作工艺金银器制作工艺是古代工匠们智慧的结晶,它融合了艺术和工艺的完美结合,给我们展示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对美的追求。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金银器制作的基本工艺和流程。

首先,金银器的制作需要先选择合适的金银材料。

要制作出精美的金银器,首先需要选择材质纯净、质地细腻的金银。

根据不同的用途和设计要求,可以选择黄金、白金、红金等不同的贵金属材料。

这些材料具有高度的延展性和韧性,能够制作出各种复杂的形状和细节。

其次,金银器的制作需要进行精确的设计和测量。

设计是金银器制作的关键,它决定了金银器的外观和功能。

设计师需要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和审美观念,设计出合适的形状和图案。

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精确的测量,确保每个细节的准确性和协调性。

接着,金银器的制作需要进行精细的精细加工和修饰。

金银器通常经过多道工序,包括模压、打磨、雕刻、拼接等。

这些工艺需要工匠们具备高超的技术和细心的态度。

他们需要运用各种器具和工具,将金银材料加工成各种形状和图案,使其更加精美瑰丽。

最后,金银器的制作需要进行抛光和装饰。

抛光是金银器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它能够使金银器呈现出光亮的表面,增强其质感和观赏性。

除了抛光,金银器还可以进行各种装饰,如嵌入宝石、珠饰等,以增加其华丽度和价值。

总的来说,金银器制作工艺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艺,需要工匠们具备高超的技术和细心的态度。

通过精确的设计、精细的加工、抛光和装饰等环节,才能制作出精美、独特的金银器。

金银器的制作工艺不仅代表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以上就是关于《金银器制作工艺》的介绍,希望能对大家了解金银器的制作过程有所帮助。

金银器作为一种艺术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期待更多人能够关注和传承这项古老而珍贵的工艺。

第五章中国金银器发展史第四章中国金银器概述

第五章中国金银器发展史第四章中国金银器概述

第五章中国金银器发展史第四章中国金银器概述今天咱们就来唠唠中国金银器那点事儿。

先来说说这第四章的中国金银器概述吧。

金银器啊,在中国那可是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真正近距离接触金银器的时候,那是在老家的一个小博物馆里。

那博物馆不大,就两层楼,但是一进去就感觉特别有氛围。

当时我和我表弟一块去的,那小子对这些老物件本来不咋感兴趣,一直嘟囔着要去玩游戏。

我就拉着他说:“你先别闹,看看这些金银器,可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

”他一脸不情愿地跟着我。

展柜里的金银器在灯光下闪着光,那光芒不刺眼,但是特别吸引人。

我看到一个小小的金耳环,造型特别精致,耳环上刻着细细的花纹,就像小藤蔓一样蜿蜒着。

我指着那耳环跟表弟说:“你看这个,以前的人得多心灵手巧才能做出这么精细的东西啊。

”表弟瞅了一眼说:“这有啥,现在机器也能做出来。

”我就白了他一眼说:“你懂啥,这可不一样,这是手工的,这里面有古人的智慧和心血。

”从那时候起,我就对金银器特别着迷。

金银器在中国的历史可悠久了,它们不仅仅是装饰品,还在很多仪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古代,金银器可是身份的象征呢。

有钱人家里啊,金银器那是一堆一堆的。

像什么金碗啊,银筷子啊,那都是日常用品,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那可就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了。

然后咱们就来到第五章的中国金银器发展史啦。

这金银器的发展就像一部长长的故事集。

最早的时候,金银器制作比较简单,功能也比较单一。

那时候的金银器,可能就是简单地把金银打造成个小物件,比如小珠子啊,简单的戒指之类的。

我有一次在书上看到一个故事,说是在一个古老的部落里,有个工匠专门打造金银器。

他啊,特别受部落里人的尊敬。

有个年轻的小伙子就想去跟着他学手艺。

小伙子找到工匠说:“大师,我想学您这手艺,我觉得金银器可神奇了。

”工匠就笑着说:“这可不是个简单的事儿,得有耐心,还得有巧劲儿。

”小伙子就特别坚定地说:“我不怕,我肯定能学好。

”于是小伙子就跟着工匠开始学习。

元代金银器的特点

元代金银器的特点

元代金银器的特点
以下是 9 条关于元代金银器特点的内容:
1. 元代金银器那工艺可真是绝了啊!你看那个缠枝牡丹纹金盘,上面的花纹多细腻啊!那简直是巧夺天工,就像一位大师在上面精心雕琢了好久好久。

这工艺,难道不让你惊叹吗?
2. 元代金银器的造型很独特呀!比如那个龙首杯,哇,那龙的造型多威武,好像要腾空而起似的。

这独特的造型,不就像元代人那豪爽的性格一样突出嘛!
3. 元代金银器的装饰丰富多样啊!就像那个花鸟纹银壶,各种花草鸟儿在上面,感觉整个壶都活起来了。

这丰富的装饰,多让人赏心悦目啊!
4. 元代金银器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大气!你想想那个高足金杯,那大气的样子,多有气派啊,简直就像是为王者准备的一样。

这样的大气,怎能不让人印象深刻呢?
5. 元代的掐丝工艺在金银器上运用得很妙啊!瞧瞧那个掐丝花卉纹银盒,那细腻的掐丝,多精致呀,就如同在银盒上编织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种工艺,真的太了不起了!
6. 元代金银器的錾刻也很厉害呢!那个錾刻人物故事纹银瓶,上面的人物栩栩如生,好像在讲述着一段精彩的故事。

这錾刻的精湛,不就像元代的历史一样精彩嘛!
7. 元代金银器还常常有异域风格呢!好像那个摩羯纹金杯,多特别啊,有着别样的风情。

这异域风格,是不是给元代金银器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呀?
8. 元代金银器的成色也很好哇!那金光银光闪亮亮的,就像太阳和月亮的光芒一样耀眼。

这样的成色,难道不诱人吗?
9. 元代金银器真的是太有特色啦!每一件都值得我们好好欣赏。

那些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造型、丰富的装饰,共同构成了元代金银器的独特魅力。

元代金银器,真的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啊!。

唐朝时期金银器简介

唐朝时期金银器简介

唐朝时期金银器简介金银器综述:相对而言,我国对金银器的认识和利用时间较晚。

大约在商代开始有金器,银器则始于春秋时期,这比地中海和南美地区晚了近两千年。

我国金银矿产资源相对贫乏,所以对于古人来说,金银首先是财富的象征,是一种奢侈品。

另外,我国高度发达的青铜器、玉器、漆器和陶瓷工艺也大大限制了金银艺术的表现领域和力度。

中国古代金银器的造型艺术大概经历了商周至两汉、魏晋至宋元、明清三个较大的变化时期。

商周至两汉,中国处于青铜器所表现的威严的时代氛围中,金银工艺成为青铜工艺的附庸。

此期的金银主要用来制作珍贵的装饰品。

如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流行在铜器上镶金银,金器主要是带钩,也有碗、盏、匕、杯等生活器具。

汉代以后,银器数量有所增加。

汉代金银器物主要为金银饰件,具代表性的有腰牌、带钩、动物形饰品以及玺印等。

这个时期的金银器皿不多,造型也多源于青铜器,装饰也多采用云纹、地纹与镶嵌相结合的多层次布局形式。

魏晋至宋元是金银器物占据主流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金银器的种类应有尽有,又以小件饰物和生活用具为主,其中首饰多为金器,生活用具多为银器。

此时还出现了具有西亚风格的金银器,如盘、壶、高足杯。

其中有唐一代,金银器的制作技术及数量均达到了高峰。

当时出现了许多官营或民间的手工业作坊,并普遍使用捶揲、浇铸、焊接、切割、抛光等工艺,器物类型包括生活用具、宗教用具及首饰等。

纹饰华美富丽,以鸳鸯、鹦鹉、狮纹为主。

宋代,金银器已普及到民间。

当时的金银器造型古朴、文雅,常见纹饰有写实的花卉、瓜果纹,其上常刻有款识,多为打制器物的匠户商号,少数为年款或所有者的姓氏。

与器体大块平面相适应,捶揲、线刻而成的花卉、珍禽、瑞兽、人物及诗画故事成为流行的装饰。

相对而言,明清金银器逐步趋向衰弱,但在集中表现金器所象征的高贵与权势方面,却达到了惊人的成就。

清新活泼的造型、流畅富丽的花纹已难得一见,而代之以金冠、发钗、金钏、经匣、佛塔等,形制之巧,装饰之精,工艺之绝,仍体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一、辽金元时期的金银器

一、辽金元时期的金银器

一、内蒙古地区辽金元时期的金银器辽金元时期,先后有契丹、女真、蒙古族在内蒙古地区活动、建立国家。

特别是公元916至1125年,由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的辽王朝,其政治中心和活动范围主要是在内蒙古地区,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历史活动中,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辽文化,使草原文化发展到及至。

这个时期北方草原地区金银器的发展也走到了繁荣和鼎盛时期。

金代女真族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黑龙江地区,内蒙古地区虽然也有一些金代的遗址和墓葬,但是出土文物不是很多,金银器的出土更属凤毛麟角。

元代,蒙古族作为主体民族活动于内蒙古草原地区,蒙古帝国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草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这一时期的金银器不仅继承和延续了草原金银器的民族特色,而且也有所创新和发展。

由于蒙古族皇室贵族均施行秘葬,所以代表皇室贵族身份地位和财产标志的金银制品发现很少。

1、辽代的金银器辽代契丹皇室贵族中金银器的使用非常广泛,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金银器,而且在丧葬中也大量使用金银器。

从内蒙古地区出土的近千件辽代各类金银器,就可看出这种广泛使用的程度。

辽代的金银器多出在墓葬、窖藏和佛塔中,按其用途可分为冠带佩饰、饮食器皿、宗教用具、葬具冥器、鞍马饰具装饰、杂器,等几大类别。

辽代金银器有明确纪年的有,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辽耶律羽之墓i,出土了嵌宝石金戒指、錾花金戒指、龙兽錾花金镯、嵌松石摩羯形金耳坠、摩羯形金耳坠、錾花心形金坠、錾花管状金坠、镂空金球、鱼雁纹花口金碗、鸿雁衔枝纹金碗;金花“万岁台”银砚盒、金花鸿雁衔枝纹银渣斗、金花摩羯纹银碗、鎏金錾花人物纹银杯、“孝子图”鎏金錾花银壶、鎏金双狮纹银盒、鎏金錾花银盘、鎏金绶带纹银盒、“左相公”银盆、银匜、银勺、银簪等,墓志记载下葬年代是辽太宗会同四年(公元941年),这是目前所知辽代最早的一批有纪年的金银器。

赤峰大营子辽驸马赠卫国王墓ii出土了技金银器皿及各种饰件100多件,马具有鎏金双龙纹和双凤纹银鞍饰、鎏金鹿纹和龙纹马具饰件、鎏金缠枝凤纹和缠枝鹿纹银罩、鎏金双面人首形银饰件、鎏金团花纹高足银杯、鎏金团龙银杯、绶带花结纹银盏托、银匜、提梁银壶和银箸、银匙等,年代是辽穆宗应历九年(公元960年)。

金银器的制作工艺主要有哪几种

金银器的制作工艺主要有哪几种

金银器的制作工艺主要有哪几种
金银器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既包括“器形”的制作,也包括“纹饰”的制作,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据文献记载,在中国金银器最繁荣的唐朝,关于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多达14种,即销金、拍金、镀金、织金、砑金、披金、泥金、镂金、捻金、戗金、圈金、贴金、嵌金和裹金。

到了宋代又增加到19种,即销金、贴金、镂金、间金、寅金、圈金、解金、剔金、金、陷金、明金、泥金、榜金、背金、影金、阑金、盘金、织金和金线。

这些工艺手法,经与地下出土的和传世的大量金银器进行对比参照,已经全部得到了印证。

在现代社会,以上19种古人关于金银器制作方法的称谓大多废弃不用,代之以现代技术用语,可归纳为12种最主要的工艺,即铸造法、锤揲法(也称打作法)、切削法、抛光法、掐丝法、焊缀法、焊接法、铆接法、錾刻法(含镂空法)、鎏金法(也称镀金法)、镶嵌法和平脱法。

唐代金银器的焊接工艺特点

唐代金银器的焊接工艺特点

唐代金银器的焊接工艺特点
唐代金银器的焊接工艺特点
唐代金银器的焊接工艺,也叫焊接术,是指用金属材料、银材料或金银合金按一定结构加工、组合焊接而成的装饰、用品、工艺品。

这种工艺方式是唐朝珠宝首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技术,具有技术难度大、质量好的特点。

首先,唐代金银器的焊接工艺的主要原料是金属材料、银材料或金银合金。

其中,银是主要材料,由于银较便宜、易携带、焊接性能好,因而使用银古钱和器物就多见。

其次,唐代金银器的焊接工艺技术有一定的要求。

由于器物十分精细,焊接时必须考虑构形、断层等因素,给设计、磨削、焊接操作带来较大挑战。

此外,唐代金银器的焊接工艺还包括融接焊、压接焊、切割焊、摆焊等多种工艺。

其中,压接焊的主要特征是把两块材料叠在一起,在零部件的结构材料和结构拼接处采取加压与热焊的方法。

最后,唐代金银器的焊接工艺强调精细,以保证质量。

由于器物通常用金银材质为主,因此焊接时要采取更为精密的方法,以防止缝隙和金属板太大,同时还要保证性能和质量,采用精巧的工艺做出最好器物。

总之,唐代金银器的焊接工艺特点是多样性、复杂性和精细性。

在唐朝首饰艺术精品的创造中,这种工艺技术起着重要作用,以美观的形态装饰和陈设,整体令人叹为观止。

元代的染织与金银器

元代的染织与金银器

1 刺绣满池娇 元
如意纹金盘 元
元代的染织与金银器
一、染织工艺
元代丝织品中,织金锦最有名,
称为“纳石失”,是波斯语“织金
锦”的音译。

这种金缎子是以金片子
或金线织出图案,效果富丽堂皇。

棉纺织是元代发展的一种新兴的
染织工艺。

出现了著名的棉纺织工艺
家黄道婆(宋末元初,江苏人)。

刺绣纹样中,有一种称为满地娇
的绘画性纹样极有特色,主题是池塘
小景。

二、金银器
元代人非常重视使用金银器,
因而元代的金银工艺得到很大发展,这
与蒙古人早期游牧的生活习惯有关。

元代金银器有三类:生活日用器
皿、制作各种首饰、货币。

三、元代工艺美术的特点与影响
1、 元代是我国又一个强盛而又统一的
时期。

官府作坊产品的一个基本追
求是精丽华贵,强调材质的高贵。

2、 官府工艺美术对民间的影响巨大,
如统治阶级喜爱纳石矢,民间织造
的金缎子也风靡天下。

两宋的清白
瓷单纯素雅,元代的则极尽人工雕
琢,而这种对明清主流工艺美术发展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3、 蒙元时期,蒙古文化、伊斯兰文化、
汉族传统文化以及藏传佛教文化、欧洲基督教文化、高丽文化等多元并存,工艺美术体现出多种文化大交流的结晶。

4、 元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盛况空前,中国在接受域外的文明的同时,也影响了域外的发展。

最典型的是青花,从14世纪后期开始,在亚洲、非洲的广大地区乃至近代的欧洲,逐渐形成了模仿中国青花的陶瓷风尚。

2018.2.28星期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前至秦金银器琐谈一、最早的成套金饰品金,是一种带有美丽光泽的黄色稀有金属,在强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金在底壳中含量极其稀少,仅占十亿分之一,大都以单质状态存在,较难开采和提取。

人类最早使用的黄金,主要是天然金块和江河湖泊中的砂金。

就受到人们的青睐和珍视。

在公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雕刻艺术品上,人们发现了有“金”的象形文字。

字形是水从头巾上或木槽中流过的象形图,反映了古代淘洗砂金的操作形象,人类又利用火,将一粒粒的砂金融结成金块,金块延展性好,可塑性强,易于加工成各种名贵的金制品。

埃及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黄金的国家和地区之一,早在古埃及新王国时代图坦卡蒙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金饰品,最引人注目的有金棺和金面罩、金首饰等。

古希腊、罗马人素来通晓贵金属制作术,金银器制作以纹饰精美技艺精湛闻名于世,在今天的雅典国家博物馆珍藏着一对精美的黄金杯,制作于公元前1580—1450年,属克里特文化。

整个杯子纹饰采用浮雕手法,一只杯子展示了一场捕捉野牛的激烈场面,另一只杯子则是一对俯首已获的野牛,一动一静,极富装饰性,洋溢着克里特艺术的现实主义精神。

我国至少在距今3000年前的商代,已经使用黄金制品,而且金银器艺术几千年来一脉相承,兼容并蓄,形成了自称体系的工艺美术门类。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诗经•大雅》的这句诗句生动的描述了黄金、美玉用于器物装饰的早期功能。

这一时期,考古出土的金器以金箔,金片、金叶为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在清理北京琉璃河燕国目的中发现一件木胎漆觚,在喇叭型的觚身上,上下贴有三道金箔,其中下面的两道金箔还嵌有绿松石。

漆器在三千年前,是一种新兴的工艺品,非常稀罕和珍贵,专供贵族享用,色彩绚丽的漆器镶嵌上金光灿灿的金箔,相得益彰,华丽无比,显示了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

1977年北京市平谷县刘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金笄(ji)、金耳环、金臂钏(chuan),图1是迄今所发现最早的成套金首饰,距今已有三千多年。

不但器形完整,而且自成系列。

金笄,长27.7 厘米,头宽2.9厘米,尾宽0.9厘米,重108.7克。

器身两面不一,一面光滑,一面有脊,截断面呈钝三角形,头部宽,尾部逐渐变窄,使广穿插。

在其尾端,打一长约o.4厘米的榫sun状结构.可能当时用于镶嵌其它—些装饰品。

笄,是古代用丁盘发挽髻的簪,是簪的本名。

早在新石器时代,妇女己用骨制的发笄,在中国社会,女子插笄,标志着成年,需举行仪式,称为“弃礼”。

《仪礼》记载,周代女子年满十五,梳髻插笄,表示成年.可以许嫁。

因此古代时称女子成年“及笄”。

金耳环,通高3.4厘米,坠部直径2.2厘米,重6.8克。

环上部弯成半同形,由粗及细,至尾端收束。

呈尖锥形,以利于佩戴,耳坠部锤成圆形喇叭口,底部周连有沟漕,可能原有镶嵌物。

与比同时的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类似耳环,但己成残件。

金臂钏两件,两件形制相同,重量分别为79.8克、93.7克,直径12.7厘米,12.5厘米。

系用直径0.3厘米的金条相对弯成环形,环两端锤扁,呈扇面形。

臂钏,是手臂上的一种饰物,可戴在左手,又可戴在右手,或者两手都戴,最有特色的是双手同时从手腕至臂同时佩戴制作金器,主要有熔炼范铸、锤探、焊接、抽丝、镶嵌等技法。

平谷刘家河南募出土的金笄从断面看,似范铸成型,耳环、臂钏系用锤技揲法,即锤敲击金块,使之延伸展开呈片状,按要求打造成各种器形。

经检测,金笄、耳环、臂钏含金量为85%,并杂有少量银和微量铜,呈色为正黄色.虽历时三干多年,仍金光熠熠。

二、神奇的三星堆金权杖在富绕的川西平原广汉县有座被称作“三星村”的村庄,村的南边方一条宽达数十米的马牧河由西向东涓涓流道,河的南岸有三个高出地面的黄土堆,人称“三星堆”,像三颗金星一样分布在三星堆的东南面;河的北岸有一个两头尖中间宽的如同一轮新月似的地形,与三星堆并称为“月亮湾”。

星星、月亮二者隔河相望,有“三星伴月”之美誉。

这片神奇的十地曾是古代蜀国的中心都邑。

在三星堆—号和二号祭祀坑中,出上金器达100件以上,有权杖、金面罩、金叶和虎形、龟形、圆形等,数量之多,器型之大,造型之独特,为我国商周考古之仅见,并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宗教色彩。

金杖长142厘米,直径2.3厘米,净重500克。

原为较厚的纯金皮包卷而成,中间为木芯,出土时木芯己腐朽无存,内侧仍残留炭化木痕,距杖头约20厘米处,出土一件穿孔的铜龙头饰件、为金杖的杖首(图2)。

金杖的上端有—段46厘米长的平雕纹饰图案,图案从上到下分为三组。

第一、第二组图案相同,上方为两背相对的鱼,下方为两背相对的鸟。

鱼的头部和鸟的颈部压有一穗形叶柄。

第三组图案,为两个前后对称的人头,头戴五尺高冠,耳垂饰三角形耳坠,人头前后上下各有两周弦纹,人头间用勾云形纹饰相间隔。

人头图案与二号祭祀坑所出的蜀王造型——青铜大立人相同。

金杖杖身上端的三组图案,意味深长。

人头代表着蜀王和权力;鱼能潜渊,鸟能翔天,鱼、鸟的图案意在上天入地。

因此金杖不仅是王杖,同时还是神杖,是沟通天地人神的法器。

它标志着王权——政治权力,神权——宗教权力和财富垄断权——经济权力,三种特权集中赋予一杖,象征着古蜀王所拥有的最高统治地位。

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内出土数具纯金打制的金面罩。

二号祭祀坑出土的一尊青铜人头雕塑像,粗眉大眼蒜头鼻,大嘴紧闭,云雷纹形耳朵,耳垂穿孔。

金面罩大小与造型诡秘的青铜雕像面部相似,双眉、双眼镂空,鼻部凸起,面罩一直连到两只奇异的云雷纹耳朵上,宽达22厘米(图3)。

三、南北金器交相辉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带来了思想领域、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由于铁器工具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这一时期黄金、白银的产量有了明显的增长,金银器工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崭新面貌,其装饰技法也显得更加华丽辉煌。

从考古出土地点看,金银器的分布区域明显扩大,南起文化发达的楚国,北至河套地区和鄂尔多斯高原,东起黄河之滨,西到天山山麓均有发现。

特别是在一些重大考古发掘中,不仅出土的金银器数量增多,有的墓葬中一次就出土上百件金器,而且金银器的形制,种类明显增加,出现了金银器皿(min)及一部分银器,一些出土的精品名器十分引人注目。

从艺术特色和制作工艺看,各地出土的金银器风格迥然,差异较大,主要以出土内蒙古、陕西一带的北方匈奴金银器和分散于中原、南方的金银器为代表,形成了交相辉映,共谱春秋的局面。

这一时期,北方金银器以陕西宝鸡市益门村战国晚期墓葬、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墓地、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的器物最具代表性。

1992年,陕西宝鸡市南部益门村出土的一批珍贵文物,精细华丽至极,使人们对对这一时期的金银器有了一个新的了解,出土的纯金器、金铁或金铜等复合器物多达104件,几乎占墓葬全部随葬品的一半,有带钩、带扣、镶嵌绿珠金方泡的络饰、串珠、环、金柄铁剑、金环首铁刀、金环首铜刀等,金器总重达3000克,居于中原地区先秦墓葬出土金银器之前列。

纯金器中带钩最为精美。

两件水禽形带钩,形似鸳鸯,呈引颈回首凝望状,喙(hui)扁长如鸭,头部镶嵌绿松石,胸前饰龙纹,背饰羽翅纹,两侧有翅膀、爪、尾呈扇面分布,腹内中空,有一柱形钩,用于固定革带(4图)。

全器纹饰精细繁密,上有许多凹槽,原是嵌绿松石处,可惜绿松石现多已脱落。

另有一件盘蛇形带钩,以盘曲成形的大蛇为主体,蛇首高昂回首,看护小蛇。

圆盘上间盘回条小蛇,酣然入睡,另有两小蛇在大蛇首尾间游动,追逐嬉戏;一动一静,颇有情趣。

复合器中工艺最精湛的是两件金柄铁剑,其中一件通长35.2厘米,铁质剑身长25厘米,纯金柄12.8厘米,铁剑茎插入金剑柄内,分别铆合而成。

金剑柄两头格部和首部都前后装饰双重的蟠虺(hui)纹,中间的茎部装饰的蟠虺纹向左右两侧伸展,错落成五对齿纹凸起(5)。

蟠虺纹是一组缠绕的小形龙纹组合而成,均以镂空浮雕状虺身纤细,满布密点,相互交缠,隐见头部,羽翼,中间镶嵌料珠和“乙”字形绿松石。

整个剑柄花纹繁复,镶空技巧玲珑剔透,镶嵌工艺锦上添花,一黄一绿交相辉映,精美无比。

经研究,这些镂空浮雕的蟋虺纹,是采用失蜡法浇铸而成的,表现了良好的透雕效果。

而带钩则是圆雕作品。

出土的金串珠,粒粒金珠大小均匀,全为“炸珠”,经打孔后穿系制成。

这批珍贵文物,不仅说明我国春秋时期黄金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也表明铁器的冶铸技术已达到一定程度,中国已进入铁器时代。

1977年在河北平山县战国晚期中山王(wei)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金银制品,其中有一件银首人俑灯,造型为一俑举持三盏灯,俑身为铜制,俑首为银质,头顶蓄发隆起,用带来髻,圆脸大眼,浓眉短须,嘴角上翘,一脸笑容可掬的愉悦神情,加上以黑宝石镶嵌眼珠,更显神采奕奕。

出土的一件金尊,系酒器,尊高21.3厘米,重903克,尊身呈八棱形,秀美挺拔,棱线流畅。

金尊两侧攀缘相向的立体龙纹,用蓝琉璃镶眼珠,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图6)。

一龙龙首向下,用白银镶双翼,另一龙龙首向上,用白银镶双角。

金银相映,奇趣无比。

尊身针刻精细的装饰纹样,用连续刻出加点组成线条,花纹细如毫发。

墓中还出土了几件流光溢彩的错金银器,如王陵陵园的平面规划图“王陵兆域图铜板”、装饰华丽的银镶双翼神兽、虎噬鹿动物器座。

铜器错金银之风,从战国中期繁荣起,一直延续至西汉。

中山王陵中的错金银器,是当时错金银器的杰出代表。

这时期南方地区出土的金银器数量不多,但很有特色。

一般在此之前,金银器多为器型小、用金量不大的装饰品和车马器,未见有器皿出现,进入春秋战国以后,情况有所变化,除了中山王陵的金尊外,在南方的楚国和越国,相继出现了金银器皿,如浙江绍兴306号墓中出土的玉耳金舟,湖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金盏、金杯,以及传说出自安徽寿县的银(yi)匜。

这些代表我国最早的金银器皿,制作精美,技术成熟,开创了我国金银器皿制作的先河,为汉唐金银器皿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玉耳金舟出自浙江绍兴一座战国初期的越人墓葬中,时间约在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后不久,墓中随葬鼎三件,推测墓主可能是越国卿大夫一类人物,金舟呈椭圆形,剑口卷沿,高6厘米,直径11.2—14.2厘米,两玉耳呈圆环形铆接于器口的两侧。

玉耳金舟形似后世的“羽觞”。

曲水流觞是古代流行的一种游戏。

农历三月三上(si)巳节,古人有(fu)祓(xi)禊习俗,这是一种为祛邪避灾而举行的仪式,此仪式在先秦时期演变成一种春游活动。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他传世名作《兰亭集序》中描写:三月三,风和日丽,文人雅士们环坐于郊外的水滨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在环曲的水流上游放置羽觞,里面盛以美酒,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面前,谁即取觞饮酒作诗一首,相互唱和为乐,是文人聚会中常见的活动之一。

曲水流觞是士大夫的一种闲情雅致。

四、精彩纷呈金带钩金银带钩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金银饰件中的大宗,而且带钩制作工艺精湛,装饰精美绝伦,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