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物质构成模型假说
中医知识:现代经络

现代经络经络的分形“细胞群-自身调节-神经-体液协同模型“以经络细胞群为主体的经络延续多年的“神经-体液”,“神经-内分泌-免疫”假说有许多优势,它能比较轻松,且顺其自然地就能解释清楚“神经-体液假说等”费很大劲和很大周折也解释不清的“简单“经络现象。
而若将现代,精致,实体,单纯,单一的“经络细胞社会模型“,用于传统古代(古典)的,粗特征。
故又将传统的机体三种调节的另二种,•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补充,综合加入“经络的细胞群模型“使其更具中医的整体性.因此,又提出了更具整体(全面)和概括性的经络“细胞群-神经-体液多系统协同模型”或“细胞社会-缝隙-神经-体液(内分泌-免疫)多系统协同说”,“细胞-缝隙-结缔组织-血管-淋巴-体液(内分泌-免疫)-神经多元系统协同假说”等。
现代分形经络,1996年张声闳提出“间隙维”(出错):间隙,而邓宇等提出了“分形维经络”;经络是粗糙,不光滑,非管,细胞充填的细胞群的经络。
一、自身调节-经络二、细胞群-经络,细胞社会学经络三、分形经络经络山脉学说:关于中医经络的科学论证经络产生至今,两千年的医疗实践以及近几十年的各种医学研究实验,都证明了经络的客观存在,而唯独在人体解剖中没有发现被公认的特殊的经络物质;那么我们应当说经络很可能不是由特殊物质构成的,经络是一种人体已有物质的未知的特性,基于此观点,我做了如下论证:一.全新的视角度1. 经络可能都是分布在肌肉上面的,经络现象也是通过肌细胞的生物电变化实现的,因此应当认定经络是肌肉的一种特殊的性质.2.经络都是处于两条血管之间,经络应当与血管的影响有关.3.年青人、女人、健康人的经络现象明显,老年人、男人、久病之人的经络现象不明显,进食前后,进食不同的食物,也会使经络现象发生变化,经络应当与血液的性质有关。
4.很多自然现象的原理是相似的,如行星环绕恒星旋转,电子环绕原子核旋转,同理两条河流之间的土壤形成山脉,那么两条血管之间的肌肉,是否也可能形成一条特殊的山脉-----经络。
经络学说的真面目(一)

经络学说的真面目(一)转载自现发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刚从《内经》挖掘出来的,供赏析。
此书的亮点,是以《内经》为主要依据,把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挖掘出来了。
其中,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经络”究竟是什么、“经络”的起源、十二经和奇经八脉从无到有的过程、“经络”与阴阳五行的关系、“经络”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经络”与□穴的关系、经络学说逐渐形成的历史过程、经络学说在中医学领域的地位和作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被埋没的原因、以及经络学说的基础知识、主要概念等,都以《内经》和古典文献为依据,没掺杂一己私见,都是新挖掘出来的,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
据考证,这些内容曾是经络学说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被埋没了数百年或上千年,乃至更久。
经络学说必须充实这些内容,才能完善,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此书的重要意义,是为经络学说的现代理论纠正错误,提供了历史依据。
并且,为中医学的持续发展和科学研究,打开了突破口,提供了历史性的学术资源。
国医所兴,其来久远!传昔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参天应人,本命穷变,奠基功宏,绵惠庶黎。
然历经沧桑,衍化千稔,尤迄近代以来,其学嬗变,其“经络”之学,真谛日湮,全貌难窥。
有鉴于此,河北许进京先生,立志于挽颓,弃仕而研道,爬梳历代书典,吸纳考古新知,撰就《经络学说的真面目》之著。
寻根觅节,复“经络”之古貌,正本穷源,原“经络”之本义。
赐稿于余,并索以序。
山野无名,市井老卒,承蒙厚爱,受宠若惊。
惶惶之余,定心捧读,如晤昔贤,犹见古道。
慨叹燕赵多高士也!钦佩之余,不敢拂美,惴惴拙笔以为陋序。
第一部分,总论一,经络学说的真面目已逐渐埋没了二,哪些文献仍可反映经络学说的真面目三,《内经》怎么说的四,《难经》怎么说的五,“经络”是怎么起源的六,经络学说是怎么形成的七,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是怎么埋没的八,《内经》是怎样告诫后人的九,因有原始记载,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迟早会被挖掘出来第二部分,经络学说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一,脉和经二,阴阳离合和三阴三阳三,六合和八肱四,隧、经隧、气脉五,根和结*六,经络的终始七,经络的起止八,经络九,经脉和络脉十,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一,十二经十二,奇经八脉十三,十五络十四,十四经别和十四别络十五,浮络和孙络十六,经筋和皮部十七,正经十八,血脉十九,经络的归属二十,六经二十一,经气二十二,经水二十三,经穴和经外穴二十四,药物归经二十五,六经证二十六,经络的分布二十七,经络的开合二十八,经络的循行方式二十九,经络通过人体主要部位的方式三十,经络的散系布三十一,经络的交会合三十二,离合出入三十三,经络和脏腑的联系三十四,经络之海三十五,经脉之海三十六,标本三十七,四街三十八,气海三十九,经络现象四十,经络感传现象第三部分,参考资料摘录一,古文献对经络的记载二,经络现象和经络实质相关研究三,经络实质的几种假说第四部分,经络的分布和循行路线: 一,十二经二,奇经八脉三,十二经别四,十四络脉五,十二经筋六,十二皮部七,经络循行和分布的主要规律八,各经联系的主要部位、脏腑器官和□穴九,各“经”在人体主要部位和脏腑器官的分布概况十,《内经》和《难经》对各“经”所“主”病症的记载十一,十二经之筋的病症第五部分,经络的作用一,经络的概括作用二,经络的联系作用三,经络的演绎作用四,经络的临床作用第一部分,总论一,经络学说的真面目已逐渐埋没了:【1】经络学说最基本的概念是“经络”。
经络实质的模型遐想——关于“波粒”二象性设想

缩功 能 , 动性 即机 械 波与 电磁 波 的协 同性 , 波 电磁 波是启 动 波 , 械 波是 功 能 波 , 们之 间相 互 协 同; 机 它 经
络 是 多波源 的 自组 织 系统 , 成经络 的每 个组 织细胞 既 是 波源 , 组 又是 传 导媒 介 ; 络 生物 电传 导的 开环 经
a wi s r a s n ci i . e e a e ma y rp tsa o tt e c e c c nsiu nt n h r c lgc la t n fRhz - de p e d u e j l c Th r r n e o b u h h mi M o tt e sa d p a ma o o ia c i so io n o me Ata t ld s Ma rc ph l e Bu e a s fi S p oi c ly,h uai fRh z me Ata t ld s Ma r c p aa s r cyo i c o e aa . tb c u e o t r lf al t e q lt o io r cyo i co e h le wa i y v r t h r d c n r a Th ril u a y wi t e p o u i g a e s. e a tce s mma z d t h mi a o siu n si io rc yo i c o e h le h i r e he c e c lc n tt e t n Rh z me Ata tl d sMa r c p aa
S On.
Ke r y wo ds: z me Ata t ld s Ma r c ph le; r d c n e Ch mia n tt e t F n e in Rhio r cyo i c o e aa P o u i g Ar a; e c lCo siu n s; i g rPr t
经络的现代研究(一)

经络的现代研究(一)经络的解剖结构:我们认为,经络没有独立具体的解剖结构,它是以其它相关组织结构共同合成而为结构的。
这就像河流一样,是水流的结果,自己本身没有什么河道,碰到黄土,黄土就是河道的边界,遇见岩石,则岩石就是河道的边界。
但共同组成经络结构的相关组织具有一定的要求,那就是网膜状组织。
《内经》经常谓经穴在“分肉之间”,其意非指皮肤与肌肉之间,而是特指肌肉与肌肉之间的组织,在解剖学的层面上,这些组织中医称作筋膜,而西医则谓之结缔组织,准确地讲是“固有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在体内分布最广,由组织液、纤维、基质和细胞组成。
这些就是构成经络结构的物质。
但是,我们却不能反过来说这些物质就是经络,因为经络的存在方式主要是属于能量层次的。
经络与人体的关系,就像电能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上所显示的图象文字等来认识电的作用,但如果你单纯从解剖学的角度来将计算机分解,哪怕你用再高倍的显微镜也不可能看得到计算机里面的图象与文字。
也就是说,经络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结构,几乎人体每个部位均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换句话说,就是处处皆经络,但又可以说处处没有具体的经络。
由于经络给人的印象就是挂图上的线条,不少研究者就是依此按图索骥,寻找经络的实质。
早期的许多目标都集中在身体内是否存在与那些线条一致的生命结构,这些结构包括血管、神经、淋巴管,甚至还包括了间隙结构。
我们也可将时间追溯至人的的另一起点——胚胎那里来寻求答案。
在受精卵分裂的早期,即胚胎形成的早期,并没有心血管系统的形成,但细胞间的体液循环已经开始。
形成成体以后,体液循环始终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提示:人体是先有体液循环后有血液循环,而不是先有血液循环后有体液循环,血液循环是在体液循环的基础上形成的下一级结构。
)通过观测,我们已经发现体液循环的路径不同于血液循环的路径,说明体液循环自成系统,不与血液循环的路径一致。
西医也曾提出过循环系统似乎还存在着其它途径,是西医倒过来认识人体的循环系统。
经络学说

• 美国某大学建立了一个完全隔音的实验室,任 何人进入此室后,不一会儿就能清楚地听到自 身各种机能活动发出的特有声响,并明显地感 觉到许多平时根本无法察觉的机能活动,如血 管中血液的运行等。这时的实验对象并不一定 处于“修炼功能状态”,只是由于外界环境的 绝对安静,试验对象处于被动入静状态,从而 使平常掩盖了的、人自身较强的自我感知能力 部分地显现出来。这同主动入静的修炼状态有 类似之处。
• 山田庆儿:“所谓脉,一定曾经是一个 不仅指经络而且包括筋、血管和其他循 环器官以及神经等等概念”
• 无论脉的实质如何,将其视为水的人体 径路,这在古代是相当普遍的思想
• 如《灵枢经水》直接将十二经脉比喻做 当时中原主要的十二条河川
• 《素问·离合真邪论》:“夫圣人之起度 数,必应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 水,人有经脉。”
• 大敦穴:厥阴肝经的井穴,肝经的温热水液由此外输体表 ,属于天部之气。 本穴物质为体内肝经外输的温热水液,而本穴又为肝经
之穴,时值为春,水液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后蒸升 扩散,表现出春天气息的生发特性,如大树敦在春天生发 新枝一般,故名大敦。 阴血化为阳气 行间穴:厥阴肝经的荥穴,荥,本意细小水流。
• 更为奇特的是它的实用性。宋代每年都在医官院进行针灸医学会试, 会试时将水银注入铜人体内,将体表涂上黄蜡完全遮盖经脉穴位。应试 者只能凭经验下针。一旦准确扎中穴位,水银就会从穴位中流出。医学 史书把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之为“针入而汞出”
可见的经络现象
右心经皮脂腺痣 (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左心经疣状痣 (先天)
经络的神经胶质细胞假说

经络的神经胶质细胞假说人体的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
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所占的容积等于神经细胞所占容积,其数量比神经细胞多10倍,而且神经胶质细胞将神经细胞紧紧包围起来,二者关系非常密切。
长期以来由于实验技术和材料等限制,人们对神经胶质细胞的生理功能了解得还很少。
笔者发现神经胶质细胞与经络有许多相识之处,经络的实质可能是神经胶质细胞。
中医学认为:经络是由经脉、络脉、孙络等组成的一个遍布全身的立体网状结构。
它的作用是把人体上下内外、五脏六腑等有机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同时输送气血,调节人体机能。
神经胶质细胞作为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亦构成一个遍布全身的立体网状结构,神经细胞被包裹在这个结构之中。
神经胶质细胞不仅对神经细胞起支持、保护等作用,而且对神经细胞完成正常生理功能起重要作用。
为保证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中正常传导,包裹在其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起着隔离和绝缘作用,同时影响神经细胞的代谢。
在电镜下观察到,同一神经胶质细胞(特别是星状胶质细胞)的一些终足将神经细胞包围,另一些终足将毛细血管包围,神经细胞与毛细血管之间的物质交换似乎必须通过神经胶质细胞,这一点在脑组织的血—脑屏障表现尤为明显。
可见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细胞起着调控作用,可能是体内更高级的机能调节机构。
中医认为经络“不通则痛”,可以这样解释:如果神经胶质细胞机能失常(不通),则影响神经细胞与毛细血管之间的物质交换,神经细胞不能正常获得足够的营养和排出代谢废物,于是导致神经细胞机能失常(痛)。
经络具有敏感性,而且经络处一般均含有丰富的神经。
这是由于神经胶质细胞本身虽然不能传导神经冲动,但其里面包裹的神经细胞对刺激敏感并且能够传导神经冲动。
经络具有低阻抗特性。
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之间通过宽约20—30埃的裂隙接头连接,该连接是低阻抗的,生物电和离子以电传递方式通过,其特点是快速同步。
相对而言,神经细胞之间则主要通过宽约100—500埃的突触连接,该连接是非低阻抗的,神经冲动以化学传递方式通过,其特点是有突触延搁。
关于经络的物质属性,生理功能及相关的联想

探索On Physical Attribution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Jing-Luo and Its Association of Ideas张声闳1陈静2(现代康复杂志社,主任医师1;副主任医师2沈阳110005)李佩斌(美国,世界中华医疗学院,教授)关于经络的物质属性、生理功能及相关的联想近10年来,经络研究取得较明显的进展,14条经脉线的客观性,似已不再置疑;经络的三维定位问题,许多讨论已倾向于认为是在人体的间隙维系统之中;祝总骧等的实验观察,与间隙维定位之说甚相一致。
经络的物质属性及整体调节功能已势在必索。
本文旨在从非线性科学自组织理论入手,对经络的物质属性及生理功能做出探讨性阐述。
一、 分形论 与 相似学 是席卷很多学科的学术思潮被公认的,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英国史蒂芬霍金教授曾说:如果能用一种简单的方式而且不用方程式来解释制约宇宙定律方面的基本观念,他会同别人一样感到兴奋和赞叹。
所以,他总是记着!每用一道方程式都会使书的销售数目减半∀的教训,把他的学术著作写得尽量通俗易懂,并且认为这是使一个新的学说最终被广泛承认的必经之路。
这是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
最近听说,有一位美国科学家也有一个异曲同工的高见。
大致是说,一个科学家一定要注意炼就这样一种本领:仅用10分钟,用通俗比拟的语言,讲一个科学大道理,让听者一辈子不忘且能讲给别人听。
我们认为当代学术思潮中两个耀眼的潮头### 分形论 和 相似学 ,都能让人们较易获得简明透析的印象。
分形理论诞生于多学科交叉、对撞,又相互融合的70年代。
创建人为美藉波兰人曼德勃罗特。
他认为!自然界和社会活动中广泛存在的无序(无规则)是一个自相似性系统∀,分形论能让人们洞察到表面混乱无序,而实质却为分形系统的精细结构,使人们从局部认知整体、从有限认识无限、从表面无序认识更深一层的有序,把看来极复杂的大千世界,归结到最简单的分形规律上来。
人体经络穴位图详细表

经络与调病一、什么是经络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路。
是与血管、神经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套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系统.它是我们练功强健身体、开发潜能的物质基础,亦是用气功为他人调病的物质基础。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三、经络的功能:1、沟通上下内外。
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五官九窍,把人体的各个部分。
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运行气血:周流不息地将气血传输于全身各部位,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3、调节各部组织、器官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4、对外开放:通过穴位与大自然交换物质、能量、信息。
四、中医脏腑学说简介::五脏一心、肝、脾、肺、肾,六腑一胆.胃、大肠、膀胧、三焦。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经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属六腑及其他各组织器官,从面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
每一脏通过其自身的经络联系着许多组织和器官,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系统。
⎪⎪⎪⎪⎩⎪⎪⎪⎪⎨⎧与小肠相表里其华在面手太阳小肠经. 在窍为舌 其经络:手少阴心经; 在液为汗;对生命活动起主宰作用在五行属火; 在志为喜主神志主血脉心⎪⎪⎪⎪⎪⎩⎪⎪⎪⎪⎪⎨⎧与大肠相表里。
手阳明大肠经。
外合皮毛其经络;手太阴肺经; 在窍为鼻,易被邪侵;在五行属金;不耐寒热 在液为涕在志为忧朝百脉,主治节主通调水道主气、司呼吸肺 ⎪⎪⎪⎩⎪⎪⎪⎨⎧与胃相表里。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足阳明胃经。
在体合四肢、主肌肉其经络;足太阴脾经; 在志为思、在液为涎本,气血生化之源;在五行属土;为后天之 主运化、主统血脾 ⎪⎪⎪⎩⎪⎪⎪⎨⎧与胆相表里。
在窍为目足少阳胆经。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其经络;足厥阴肝经; 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喜条达而恶抑郁;在五行属木;其性刚躁 主疏泄、主藏血肝⎪⎪⎪⎪⎩⎪⎪⎪⎪⎨⎧生殖藏精、主生长、发育与与膀胱相表里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足太阳膀胱经。
其华在发其经络:足少阴肾经; 在志为恐、在液为唾本,元气之根;在五行属水;为先天之 主骨生髓通于脑主水液代谢、主纳气肾另外,心包(脏)和三焦(腑)相表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物质构成模型假说[摘要]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大重要“物质”支柱。
继提出经络物质构成模型后,依据结构与机能是辩证统一的原则,笔者对国内、外同仁所完成的大量与经络解剖同位、生理类同的实验观察进行较深入的探究后发现,“阳阴互根”“卫气”等常人看似难以理解的中医基本概念,均可在经络这一生命期间呈液晶态的体液上物质地表现出来。
[关键词]经络实质;经络循行;经络学说;超微结构;透明质酸针灸的疗效是毋庸置疑的。
但支撑针灸疗效的经络物质基础又是什么呢?通过大量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笔者提出了经络物质构成模型[1]。
经络,这一生命期间的体液内环境,其主要物质构成是处于临界浓度附近的溶致液晶体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2]。
体液液晶体的特点是:生命一结束,它就趋于解聚,由液晶相变到凝胶态。
这时,作为溶剂的水(组织液)就会部分地溃流出来。
其实这类现象在生命行将崩溃之际也有发生,即所谓阴阳离决、汗大如豆的暴脱症。
当然,生命体体液内环境中的组织液与基质(即溶致液晶体的溶剂与溶质)谁阴谁阳可能一句话尚说不清,但“阴阳离决”一词真可谓再形象不过了。
在实验室中溶致液晶与凝胶间的相变是可逆的,但在生命体内这一过程却不可逆,临床上局部溃烂的结痂往往是以长出新组织来取代。
另外,体液还须有一定的化学构成,以消化过程为例:食物需转化成一定的形式才能为肠胃吸收,这保证了“营气”循经(体液环境)输布全身的过程中不致扰乱维持经络稳态所必须的化学平衡。
当然,要以现有实验[3-4]发现,细胞表面包裹着的HA外壳具有保护细胞免受淋巴细胞和病毒侵害、抵制植物凝集素诱导的凝集反应等作用。
链球菌上裹有的一层HA可抵挡巨噬细胞的吞噬[5]。
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胚层细胞以拥有HA保护层为其特点,当细胞向软骨原或肌原性细胞分化、细胞发生凝集时,HA保护层迅速消失。
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时也可形成一层晕,该晕层可由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 HAas)降解除去,说明它是HA[6]。
细胞外层的这一HA保护壳称为细胞周基质(pericellular matrix,PCM)。
PCM中的HA通过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HA合成酶的结合而使PCM固定于细胞表面,该层PCM包裹厚度通常为几微米,在细胞移动过程中其形状可随着细胞形状的改变而变换,犹如长在细胞表面上的纤毛,变形自如。
软骨、成纤维细胞等均拥有PCM,尤其是在胚胎组织生成期,增殖的间质细胞在移动时均拥有明显的PCM,这层PCM可阻止细胞在移动过程中与其他细胞或组织黏附而过早地发生固定及分化[7],这不禁令人联想起“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灵枢·本藏》),《灵枢·卫气》中还说到“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
如果说HA与经络在解剖上同处“分肉之间”是巧合;循经组织腔隙壁细胞膜集合上的、宏观上呈连续体聚集的PCM外壳与针刺下循经体液液晶体重排序活动所必需的“边界条件”,均像一层皮似的“浮气”附着于经脉体之上是巧合;PCM对细胞的护卫与中医“卫气”是巧合;化妆品公司对HA的研发就为求得用户“皮肤调柔”的美容效果是巧合;临床上将高相对分子质量(relative molecular mass, Mr)的HA注入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腔内以“濡筋骨、利关节”是巧合,对HA的现代生物、生理及临床研究的结果与古老中医经络学说有如此多的“巧合”,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源自“脏腑内分泌”的HA。
PCM是细胞膜的一大有机组成。
用HAas除去关节滑膜细胞PCM后,就极易被病毒感染,通过膜上HA合成酶连接于细胞膜的PCM不能被外源性HA所取代。
PCM的另一重要的生理作用就是稳定细胞受体及机械感受器。
细胞膜上的受体以及机械感受器都镶嵌在PCM内,这样就可避免应力对其造成异位、刺激等伤害。
如关节在正常状态下,软骨表面的机械感受器受到PCM和黏弹性滑液的保护,应力不会造成其异位和刺激,因此没有痛感。
发生类风湿性关节炎时,滑液中HA的浓度及Mr明显降低,感受器失去黏弹性保护层,在应力作用下,感受器可受到刺激和伤害,感觉到疼痛。
也就是说,经络液晶体解聚(Mr明显降低)对体液排序作用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体液内环境中酶体系的活性,严重的还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痛觉。
依据这一原理,笔者在经络液晶体模型上引入了“神经司传导”概念,把“经络-神经”联成一个整体,共担起“协调阴阳,平衡虚实”之重任[8-9]。
对HA稀溶液进行的光散射研究[10]证实,HA分子在水溶液中呈单螺旋状态,是分子内的氢键使其形成螺旋结构;对HA手性光学检查和核磁共振研究表明,水溶液中的HA分子在很大程度上以有序状态存在[11],这些都表明HA属胆甾相溶致液晶。
上述实验观察是笔者提出经络物质构成模型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对中医“卫气”能认识得更形象。
把问题再换个视角看,肌肉、肝、胃等组织器官在生命过程中外形基本维持恒定,但其上的细胞却处于不断的新陈代谢中。
产生代谢动力的“燃烧”所必需的氧由血液供给。
输送血液的血管也有类似特点:作为主支干的大血管在解剖上基本稳定(尽管其上的血管壁细胞亦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之中),密布于脏器及机体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则会伴随各组织细胞的生老病死而不断地消亡与新生。
但自细胞膜上“长”出来的大分子量HA却在抑制毛细血管的生成[12],这意味着积蓄有高Mr HA的体内局部“微环境”将会氧气供给不足、燃烧不充分,从生理效果看,极似中医所说的“阴盛则寒”。
“滋阴”在中医临床上常用且重要,换句话说就是“有HA合成缺陷的生命是不可能存活的”。
如果在生理上把中医“滋阴”就定义为激活或强化高Mr HA的内分泌,与之相对的“阳盛则热”中的“阳”指的又是什么呢?热,是体内能量释放的结果。
生命活动耗能源自体内能量的“燃烧”。
这燃烧会产出大量的自由基,世上凡状态稳定的物质,其分子中的电子都成对地在相应轨道上运动。
若物质分子结构中出现了一个不成对的电子,该电子就极不稳定,表现很“躁”:总急于释放能量或猎取他人的一个电子来达到稳态,这就是自由基。
人体内的自由基大致有氧自由基(oxygen-derived free radical, ODFR)、过氧化氢、氢氧自由基、单一态氧、过氧化脂质等5种,其中ODFR会歧变成过氧化氢,其破坏力虽较弱,但会再歧变成氢氧自由基与单一态氧。
氢氧自由基杀伤力非常强,容易破坏基因结构引发基因突变与癌症。
单一态氧是活性很高的氧分子,非常容易氧化细胞质内其他物质。
过氧化脂质则是由不饱和脂肪酸与其他自由基结合氧化而成,非常容易沉积在血管壁,是心脑血管疾患的罪魁,同时它也是造成细胞膜破坏变异的主因。
生命体内这过多的自由基又都从何而来?回答是,90%以上的自由基都是从细胞线粒体上“燃烧”出的ODFR。
以人体为例,人体内的细胞大约有60 M,每个细胞内又含有数百线粒体,每个线粒体的内膜嵴上有大约3000个内膜球在日夜不停地“燃烧”营养,生产三磷酸腺苷(ATP)。
这就意味着人体内每天会不断产出数以亿兆计的ODFR。
日常生活中铁生锈,是空气中氧分子夺走铁原子上的电子的氧化过程,可ODFR的氧化能力比氧分子高出数千倍。
更可怕的是,当带ODFR的分子碰到其他物质时,不但破坏被遭遇者的分子间化学键以抓取键内电子,或释出电子重建分子间化学键,严重破坏其分子结构,还令该物质的分子亦因多了或少了一个电子而形成另一个ODFR。
如此链式反应若发生在人体内,其生理效应就是民间俗称的“上火”。
但ODFR链式反应在体内显然又没有无止境地蔓延,脏器、组织等都被安全地保护着。
生命体内肯定有套抗氧化系统以平衡大量自生的ODFR。
谁又是这ODFR作恶的终结者呢?中医说是“滋阴”,因为“滋阴能降火、润燥”。
不断从细胞膜内滋出的“阴(高Mr HA)”在细胞膜外形成PCM,这层“壳”膜又不断地被降解溶化。
除HAas外,杀灭微生物的酶类如弹性酶、溶菌酶、骨髓过氧化物酶,吞噬细胞在脱颗粒时释放的ODFR等均使HA降解[13],即PCM 高Mr HA被ODFR不断降解、游离成细胞间质(intercellular matrix, ICM)。
在经络液晶体模型[1]上,同源的PCM、ICM在针刺作用下角色区别明显,PCM 担当内分泌调控下的“边界条件”;ICM则为针刺激活体液液晶重排序的溶质“骨架”,其扭曲变形左右着体液内蛋白分子链的空间构型,从而有效地调控酶等蛋白之活性。
耗能的生命活动“阳”大量生产的ODFR加速着人体衰老,衰老又令体内清除ODFR的能力下降,以致人类都活不到“预期”的寿命。
但ODFR作用又并非皆坏,白细胞就是以其表面大量产生的ODFR、以强氧化剂方式来杀灭病毒的,即大量内生的ODFR在作恶的同时又倾力剿杀“外邪”。
“阳(生命活动过程)”推动着滋“阴”的过程;”滋”出“阴(高Mr HA)”为消化因“阳”涌生的ODFR而不断地被降解,所谓“阴无阳无以生,阳无阴无以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笔者能以实验观察如此解析“阴阳互根”,还基于这样的事实:对多细胞的生命体可以没有神经、没有血管,它再低等也定有液晶态的体液——“经络”的存在。
经络重在疏通。
为维持住自身的生命之火,生命体疏通经络的办法还相当地有趣,体内滋出的“阴(高Mr HA)”为大量消耗ODFR而降解。
因降解分子链变短、黏性变稀的HA“润燥”着生理内环境,成了体液内环境中的营养搬运工、垃圾清道夫,为疏通经络“气血”发挥着重要作用。
PCM保护细胞尽职、HA降解“牺牲”以清除ODFR尽力、ICM运输保洁尽责,肌肤润泽、毛发光亮,就有“神(气)”,就健康。
否则,易导致“阴虚火旺”。
最后,笔者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生命过程也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着的,而这运动的规律又是可以被认识的。
物质运动规律的同一性决定了古老中医与现代科学间并非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中医人要果敢地从那看似自成体系的小“围城”内走出来,使古老的中医早日青春重焕。
尤其是在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的今天,要知道,基因工程这柄“双刃剑”搞不好就会造成比工业文明生态污染后果更严重得多的生命污染。
绿色生态的中医更能代表人类医学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因此,科学地振兴中医,绝不只为了我们中医自己。
参考文献[1]卢六沙.经络实质探析[J].中国针灸,1996,16(4):20-22.[2]张绍光,张绍明.人体经络存在的物质基础[J].自然杂志,1990,13(5):270-274,285.[3]Clarris B J, Fraser J R. On the pericellular zone of some mammalian cells in vitro[J]. Exp Cell Res, 1968,49(1):181-193.[4]Font J, Aubery M. Inaccessibility of certain Ricinus lectin binding sites due to the increase in hyaluronic acid during chick embryo development[J]. Differentiation,1983:25(1):23-26.[5]Whitnack E, Bisno A L, Beachey E H. Hyaluronate capsule prevents attachment of group A streptococci to mouse peritoneal macrophage[J]. Infect Immun,1981,31(3):985-991.[6]Toole B P, Underhill C B. Regulation of morphogenesis by the pericellular matrix. In: Yamada K.Cell interactions and development: molecular mechanism[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1983: 203-230.[7]Toole B P, Goldberg R L, Chi-Rosso G,et al. Hyalu-ronate-cell interactions.In: Trelstad R L.The Role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in Development[M]. New York: Alan R Liss Inc,1984:43-66.[8]卢六沙.从经络的液晶体液模型到针刺的基因位点调控[J].中国针灸,2001,21(10):603-605.[9]卢六沙.针灸中药作用与耐药性难题破解[J].中国针灸:网络版,2006,(2).[10]Cleland R L, Wang J L. Ionic polysaccharides. 3. Dilute solution properties of hyaluronic acid fractions[J]. Biopolymers,1970,9(7):799-810.[11]Darke A, Finer E G, Moorhouse R,et al. Studies of hyaluronate solutions by nuclear magnetic relaxation measurements. Detection of covalently-defined stiff segments within the flexible chains[J]. J Mol Biol,1975,99(3):477-486.[12]Dvorak H F, Harvey V S, Estrella P,et al. Fibrin containing gels induce angiogenesis[J]. Lab Invest,1987,57(6):673-686.[13]Greenwald R A, Moak S A. Degradation of hyaluronic acid by polymorphonuclearleukocytes[J]. Inflammation,1986,10(1):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