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日建筑抗震规范抗震设计比较_沈麒
52-李霆、胡紫东等-中日隔震结构设计方法对比

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2014 年中日隔震结构设计方法对比李霆 1,胡紫东 1,王晓嵩 2(1.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 430071 2.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武汉 430074)提 要:本文探讨了中国和日本隔震结构设计方法的差异。
以第十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的隔震结构设计实 例为背景,对比了中日两国隔震结构的上部结构设计、隔震层设计、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及结构地震响应的异 同,分析了产生差别的原因。
相比中方,日方对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要求高。
关键词:隔震结构;设计对比;抗震性能目标;地震响应1 研究背景中国和日本都有大量的隔震结构,为了对比中国和日本隔震结构设计的差异,第十届中日建筑结构技 术交流会(以下简称交流会)组织了中日双方的结构设计人员根据各自的国家规范(规程)对同一栋隔震 结构进行设计,并进行对比分析 [1]。
中方的方案由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主持设计,日方的方案由 鹿島建設株式会社主持设计。
对比设计的建筑方案由日方提供,地点选择为东京都 23 区,设计对象为某 10 层住宅,平面基本尺寸 为 12.8m×39.0m,标准层高 3.0m,总高 30.5m。
建筑平面图和立面图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中日两国的抗震设防标准不同,为了方便执行我国规范,交流会将中方隔震结构设计的抗震设防烈度 定为 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0.30g;II 类场地,第一组,特征周期 0.35s。
图 1 建筑平面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简介:胡紫东(1983-),男,博士,高级工程师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2014 年图 2 建筑立面图2.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对比中方根据中国规范的规定,将隔震结构隔震目标定为采用隔震设计后上部结构抗震设防烈度可降低 1 度, 其对应的结构抗震性能目标详见表 1。
中日建筑抗震规范抗震设计比较

第 3 4卷 第 4期 21 0 2年 8月
- 7 -程 抗 震 与 加 固 改 造
V0. 4 . . 13 NO 4
Aug 2 2 . 01
Ea t q k ssa tEn i e i g a d Rer ft n rh ua e Re it n gne rn n toi i g t
Ke wo d :s i c d s n c d ;J p n s es c d sg o e es c d sg t o y r s es e i o e a a e e s imi e i n c d ;s imi e i n me h d;c mp rs n mi g o a io
第一 水准 设 计 , 算 容 许 应 力 。要 求 按 容 许 应 验 力 法 验算 结构 的弹性强 度 。第 一水 准地 震 地 面速度
0 2 m s 相应 地 面加 速度 0 0 g~ . 0 。 .5 / , . 8 0 1 g 第 二 水准 设 计 , 算 极 限承 载 能 力 。 除木 结 构 验
e e g a e t d i sg o n ry b s d meho n de in c de. Acc r i g t h o o d n o te c mpaio n a l ss n t i p r i ca a rf r n e f rc m plng o rs n a d nay i i hs pa e , t n be ee e c o o ii f Ch n s es c de in c d n es i e in. i e e s imi sg o e a d s im c d sg
中日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若干比较

W ENG n. Ya ZHU o o g Ba ln
( col f il n n e n n rht tr,o tw s U i r t o cec n ehooy Mi yn 6 1 1 , hn ) S ho o v g er gadA ci c eS u et n esy f ineadT cnlg , a ag 2 00 C a C iE i i eu h v i S n i
Ab t a t A t rte 5 ・1 at q a e, e e e i ic s in a o tt e c d o a tq a e rssa c e in S me c mp r o s ae sr c : f h e 2 e rh u k t r x t a d s u so b u h o e f re r u k —e itn e d sg . o o a i n r h s h s
e gn ei g T e e c mp r o s i cu e t e c t r n a d t e g a f e rh u e fri c t n,h r o h c ee ain r s o s n ie rn . h s o a i n n l d h r e o s i i n h o l o a t q a o t ai k i f o t e f m f t e a c l r t e p n e o o s e tu i h e i a tq a e a d t e c l u ai n o es i me . h i e e c sb t e n t e v u s o ea c lr t n r s o s p cr m n t e d sg e r u k n h ac l t f im c f n h o s o s T e d f r n e e w e h a e ft c ee a i e p n e l h o s e t m n ewe n t e c c l t n fs imi o c s a e e h s e n t e p p r b c u e t e e t o a e k y i u s t h aey o p cr u a d b t e h a u ai so es c f re r mp a i d i h a e , e a s h s r e s e o t e sf t f l o z w s b d e . o eaie p o ii n r rf i e . h n s me c mp r o sa o t h r e o n h o fe r q a e fr f ain, e i r g s S me rl t rv s sa efel l t d T e o o a i n b u e c tr n a d t e g a o at u k t i t v o i y s s t i i l h o ic o t h e rh u e r s t c e in,h a u ft e a c lr t n r s o s p cr m d t e c c ai n o e s c f re r d . r u h at q a —e i a e d sg t e v e o c ee a i e p n e s e t k sn l h o u a h a u t fs imi o c s a e ma e T o g n l l o h t e e c mp r o s i i f d t a e r i l r isa d df r n e n t ec eo e t o c u t e . h ac a o so imi oc s h s o a s n , n t h r a e sm a i e n i e e c si o f h o n r s T e c l u t n fs s cfr e i t si h t e i t h d t w i l i e
中日抗震设计方法对比

• 恢复重建对策:
是在震后晚期恢复灾区正常经济社会生活、完善城市生命 线工程,进而根据基本烈度评定和地震小区划确定重建家 园规划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2011-6-21
8
地震对策(五)
• 平息恐慌对策:
是在没有发生地震的迹象,而由地震谣言或地震误传引起 社会恐慌的情况下,由政府和地震部门进行紧急平息以及 平时预防的方针、措施。 从某种意义上讲,及时平息这类事件实际上也就是一次成 功的地震预报。
2011-6-21 23
日本的震度(一)
日本的震度表
2011-6-21Biblioteka 24日本的震度(二)
震度与地震加速度的关系
震度 4 5 5.5 6 6.5 7
地震动加速度 0.034 0.107 0.191g 0.339 0.603 1.072 g g g g g
烈度与震度的关系
烈度 震度 6 4.34 7 4.94 7强 5.29 8 5.54 8强 5.89 9 6.14
2011-6-21 11
日本抗震设计标准制订的历程(一)
日本的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抗震设计基准的导入(抗震设计不完 善的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受损) 始于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为基于静态地震烈度 的允许应力设计——根据静态地震烈度的容许力 度设计(弹性设计)。 1924 修订市区建筑物法导入抗震设计基准。 K=0.1 设计水平震度 容许应力度法:(容许应力度= 材料强度的1/2)
2011-6-21 28
日本地震作用的计算
• 地震作用按加速度反应谱和速度谱设计。 • 地震加速度设计标准
小震:地震加速度约80gal,建筑物加速度反应约0.2G 大震:地震加速度约400gal,建筑物加速度反应约1.0G
从中日抗震设计方法的不同

蘩
结 构 自振周 期 r ( ) s
12 年 日本 制定 出世 界上 第一本 抗震 规 范后 , 经 多次 94 历 大震 , 断修 改完善 ,9 1 日本 的建筑基 准法 ( S 导 入一 不 18 年 B L) 次设计和二次设计概念 ( 两 阶段设计 法 ” , 即“ ) 与我 国的《 建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 》 比 , 者 在 抗 震 设 计 方 法 上 均 采 用 “ 阶 段 设 相 二 两
图 1 第二 阶段设计基底剪力系数比较
日本工程界普遍认 为地震对结构的破坏取决 于地震输 入 的能量 , 延性好 、 性系数 大的结构 , 延 其耗 能能力也 相对较强 , 结 构 延 性 大小 与耗 能 能 力 的 关 系 如 下 图所 示 :
建 &
K e wo ds As imai De in S r cu a cit Co sr cin M e s rs y r : es t sg tu tr l c Du tly i n tu t a u e o
¨加 雌 们
叭∞
筑 眦 是世界上发生大地震最频繁 的地 区之一 , 日本 在地震工程
∞ 研究方 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 比我国和 日本在抗震设计方法 对
上 的异 同可为我们的工程抗震设计提供借鉴 。
所示
1 中 日抗 震设 计 方法异 同处
我 国从 8 规范开 始 , 9 明确规定 了“ 小震不坏 , 中震 可修 , 大 震不倒 ” 的抗震设 防 目标 , 小震 、 中震 、 大震 的重现期分 别为 5 O 年 、7 4 5年和 2 0 00多年 ; 在抗 震设 计方 法 上 2 1 0 0版规 范继续 采用 二阶段设计方法实 现上述设 防 目标 : 一 阶段弹性 设计 , 第
中日两国地震灾害差异成因比较分析

中日两国地震灾害差异成因比较分析张政东【摘要】Due to the earthquake prediction is still an international problem, the damage caused by earth-quake to China and Japan has a huge difference. This paper, from the building seismic code standard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standard, the anti-seismic method, and execution four aspects,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points out the causes of China's huge losses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在地震预测还是一个国际性难题的大背景下,地震给中国和日本造成的危害存在巨大的差异. 文章从建筑抗震规范标准、建筑技术标准、抗震方法、执行力四个方面分析了中日两国存在的差异,并指出了地震造成中国巨大损失的原因.【期刊名称】《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15)004【总页数】2页(P75-76)【关键词】地震;中国日本;灾害;差异【作者】张政东【作者单位】唐山华鼎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河北丰润 064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43中国和日本都是地震多发国家,在目前地震预测还是一个国际性难题的大背景下,也就是说在没有主动性示警机制,不能准确告知地震何时、何地、何处、危害多大的情况下,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建筑物的质量就决定了地震灾害的大小。
中国:1976年7月28日,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8级强烈地震,死亡24.2万人。
谈中日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异同

坏 的严 重性 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因此 , 在不断 总结经验 和教训 的
一
些 。然而在大震作用下 , 中 日两 国规 范均要求保 证结构 在大震
基础之上 , 各 国建立 了符合本 国经济 条件和抗 震技术 的建 筑抗震 作用 下不 倒塌 或发 生危 及生命 安全 的破 坏 , 其抗 震效 果基 本一 设计规 范 , 并 以此 为依据 进行 工程结 构 的抗 震设 防 , 从而 更有 效 致 。抗震设防水准 体现 了一个 国家 的经 济和 科技 发展水 平 。在 由于各 国地 震背景 不 同, 其设 防 目标 也 不 地 减轻 了震 害。中 日两 国均处于地震 多发 区域 , 但通 过历次 的震 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 中, 害对 比发现 : 即使 两 国发 生相 似震级 的地 震 , 其房 屋建筑 的损 坏 尽相 同。 程度和人员的伤亡 数量 却相 差很 大—— 日本 的震 害都远 远小 于 2 抗震 设计 方法 我国。这在很大程度 上归 功 于 日本 的抗震 设计规 范 。由于 日本 抗震设计 方法 是抗震 设 防 目标实现 的途 径 。由于 中 日两 国 建 筑抗 震研究起步较早 , 且有 丰富的震害 经验 , 到 目前 为止 , 已经 的抗震 设 防水准 和设 防 目标不 同 , 导致抗 震设 计 方法也 不尽 相 形成较全面的抗震设计理论 和抗震 规范体 系 , 并经过 了地震 的检 同。我国为实 现“ 三水准” 的抗震设防 目标 , 建筑 抗震设计 规范规 验… 。现行建 筑抗 震设 计规范 , 体现 了一个 国家的抗震科研 水平 定采用“ 两阶段” 设计方法 。可简要概括为 : 第一 阶段设计 是多遇 和实践经验 。因此 , 本 文对 我 国新 修订 的 G B 5 0 0 1 1 - 2 0 1 0建 筑抗 地震作用下承载力验算 ( 可保证小震不坏 ) 和弹性变形验算 ( 可保 震设计规范和 日本 2 0 0 5年修订 的《 建筑基准法》 ( 简称 B S L ) 进行 证 中震可修 ) , 第二阶段设计 是罕遇 地震 作用下 的弹 塑性变形 验 比较 , 主要从抗震设防水准与设 防 目标 、 抗 震设计方 法 、 建 筑结构 算 ( 可保证大震不倒 ) , 并通过抗震构计规范 的异 同 , 为今后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提供 了参考。
中国与日本在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中的比较分析

tfl i t n h k ”W hl nJp nte e dtesrcue d nt i nme im h k.d n al nsrn h k ” An tssmi r ln s o gso . a r c i i a a yn e t trs“ o ni du s o e h h u u r c o tfl i t gs o . o c di i i l a
形 ; 震设计过程 中, 抗 日本始终 围绕“ 屈服 结构” 的概念 , 将塑性铰部位 与非 塑性铰部 位分 别设计 , 而我 国对 于 同一构 件是 一次设 计 的。结合 一个 十 四层 , 总高 4 m 的混凝 土框 架结构 , 5 在构件尺 寸 、 材料 强度 、 防烈度 等前提 条件尽 量相 同的基 础上 , 设 比较 了按 中日规范分别设计 的结果 , 发现在塑性铰部位 日本 配筋量和我国配筋量相近 , 在非塑性铰部位 日本配筋量 则明显大干我国的设 计 结果。给 出了我 国在设计 中可借 鉴的方面 , 以求进 一步提高混凝土结构设计 的安全度 。 关键词 :中国和 日本 的抗震设计 混凝 土框 架结构 安全水准
h twea k h s d e r u k ta l a e t o p a e a t q a e—r ssa t e i .t esr s n itr o f h tu tr s ae c e k d o t h e mo tdf r n e i l t w h e it s n d g n h te sa d dso t n o e s cu e h c e u .T s i e e c i t r r n
s s u e i es me me e n e h e u e n—so e o c ee f me t cu e i e i e y e c rtr n,o e b s f e ,b t we d sg t a mb ro c .T n af r e n h ot tr yc n r t r a d sr tr d sg d b a h c e o u s n i i nt aeo h h a l i n in o mb r t e s ue dme so fme e ,t e co e mae a ne st n e c o e e r q a e i t n i n te o d t n n t es me ti d s s h ls tr li tn i a d t ls at u k n e st a d o rc n i o s i h a .I s i— i y h h y h 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引言 中日两国的抗震设计规范虽然在方法上基本一
TJ1178, 《建 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 》 GBJ11震设计规范 》 89、 《建筑抗 震 设 计 规 范 》 GB500112001 和《建 筑 抗 GB5001120105 个主要版本, 震设计规范 》 它们之间 有直接的继承关系 。 日本主要抗震规范有 1920 年颁布的《日本城市 , 1924 年大规模修订《日本城市建筑法 》 , 随 建筑法 》 , 1971 年 修 订 后 1950 年颁布 了《日 本 建 筑 基 准 法 》 《日本建筑基准法 》 , 1980 年 公 布《改 订 建 筑 设 计 法 , 2001 年 开 始 使 用 新《日 本 建 筑 基 准 法 》 。 施行令 》 除了上述主要的抗 震 规 范 外, 日本建设省和日本建 筑学会每 隔 几 年 还 会 公 布 一 些 设 计 指 南 。 相 比 可 见, 就成文的抗震设计规范而言, 日本要比中国早 。 3 抗震设计方法 中国的设防烈度( 中 震 ) 是 按 50 年 设 计 基 准 期 超越概率 10% 的地震烈度 定 义 的, 中国地震动参数 区划图给出了我国主要城市的抗震设防烈度和基本 地震加速度值 。
沈
[提
麒, 杨
沈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北京 100013 )
要] 从宏观层面比较了中日建筑抗震规范的发展以 及 抗 震 设 计 和 抗 震 计 算 方 法 。 两 国 的 抗 震 设 计 思 路 类 似, 都是采
但总体而言, 日本的抗震设防标 准 要 高 于 中 国, 而且第二阶段的设计易于实现和检查。同时日本的抗震设 用两阶段的设计, 计方法比较多样化, 它是第一个将基于能量的抗震方法写入规范的国家 。 通 过 本 文 的 比 较 与 分 析, 希望对中国的抗震规范编 制和抗震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关键词] 抗震规范; 日本抗震规范; 抗震设计方法; 比较 [中图分类号] TU352 [文献标识码]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Seismic Design of Seismic Design Code
Shen Qi ,Yang Shen (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Beijing 100013 ,China )
[收稿日期] 2011 0801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 2009 BAJ28 B04 )
第 34 卷第 4 期
沈
麒, 等: 中日建筑抗震规范抗震设计比较
·103·
中国现行抗震规范采用基于承载力和构造保证 延性 的 设 计 思 路, 实 现“小 震 不 坏, 中 震 可 修, 大震 不倒 ” 三个 水 准 的 基 本 设 防 目 标, 用两阶段设计来 实现: 第一阶段设 计, 验 算 小 震 下 承 载 力 和 变 形。要 求在小震下, 地震作 用 效 应 与 常 遇 荷 载 在 基 于 概 率 理论下得 到 的 设 计 内 力 不 得 超 过 构 件 的 设 计 承 载 结构变形不超过容许限制 。 同时, 采用抗震构造 力, 措施来满足第二水准的可修复要求 。 第二阶段设 计, 验 算 大 震 下 弹 塑 性 变 形。大 多 数结构只需要进行 第 一 阶 段 设 计, 特殊结构要进行 弹塑性变形验算, 要求地震作用下结构变形不超过 变形限值 。 通过抗震措施使结构具有延性和耗能能 力, 来实现第三水准不倒塌要求 。 日本的设防烈 度 也 是 按 50 年 设 计 基 准 期 超 越 概率 10% 的地震烈度定义, 日本根据其国土范围和 地质构造全国采用统一的地震动设防参数 。 日 本 建 筑 基 准 法 规 定 了 两 个 水 准 的 设 计 地 震, 两水准设计具体如下: 第一水准设 计, 验 算 容 许 应 力。要 求 按 容 许 应 力法验算结构的弹性强度 。 第一水准地震地面速度 0. 25m / s , 相应地面加速度 0. 08g ~ 0. 10g 。 第二水准设 计, 验 算 极 限 承 载 能 力。除 木 结 构 都 要 进 行 第 二 水 准 验 算。要 和一些低层建筑 物 外, 刚度率和偏心率的验算以及建筑 求进行层间变形 、 物极限层 剪 力 。 第 二 水 准 地 震 地 面 速 度 0. 50m / s , 相应地面加速度 0. 30g ~ 0. 40g 。 通过 比 较 可 见, 中日两国抗震基本思路是一致 的 。 中国现行抗震 设 计 是 按 照 小 震 进 行 设 计, 但采 用抗震措施和抗震 构 造 措 施 来 达 到 中 震 、 大震下的
Earthquake Resistant Engineering and Retrofitting August 2012
致, 但在地震作 用 的 计 算 和 结 果 上 存 在 差 别 。 日 本 是一个地震多发国 家, 其抗震研究发展起步于上世 纪 20 年代, 其后 在 大 量 实 际 经 验 和 教 训 的 基 础 上,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抗震理论和抗震规范体系 。 中国 从上世纪 50 年代开始抗震规范的研究和编制, 特别 是在唐山大地震 后, 抗 震 设 计 研 究 迅 速 发 展。本 文 对中日两国抗震规 范 发 展 、 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讨 论, 同时对两国的抗 震 计 算 方 法 和 抗 震 构 造 措 施 进 行了比较 。 2 抗震规范发展 在中国真正具有法律效力的抗震规范先后有 《工业与民用建 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 》 TJ1174, 《建 筑 抗
α — 地震影响系数; α max —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η 1 — 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 γ — 衰减指数; T — 结构自振周期; η 2 — 阻尼调整系数; T g — 特征周期
图1 Fig. 1 Earthquake Resistant Engineering and Retrofitting
Abstract : The development of seismic design code ,seismic design and calculation method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seismic design code are compared in this paper. The seismic design concept is similar between two countries in essence ,which have two steps design. But as a whole ,Japanese seismic precautionary criterion is higher than Chinese ,and the second step of Japanese seismic design is easy to archive and check. On the other hand ,Japanese seismic design methods are more diverse and it is the first country which includes energy based method in design code. 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in this paper ,it can be a reference for compiling of Chinese seismic design code and seismic design. Keywords : seismic design code ; Japanese seismic design code ; seismic design method ; comparison Email : QQOFXX@ gmail. com
抗震目标, 而日 本 规 范 是 按 大 震 设 计 。 总 体 而 言 日 本现行抗震设计要高于中国标准, 具体如下: ( 1 ) 中国的第 一 阶 段 承 载 力 验 算, 取多遇地震 ( 小震) 的地震动参数进 行 计 算, 而日本采用的第一 水准地震相当于中国的中震水平 。 ( 2 ) 中国的第二阶段弹塑性变形验算采用罕遇 地震( 大震) 进行验算, 日本第二水准地震相当中国 的大震标准 。 ( 3 ) 中国大部分结构都只需要进行第一阶段验 而日本大部分结构都需要进行两水准验算 。 算, ( 4 ) 中国规范 在 第 二 阶 段 采 用 的 是 定 性 设 计, 而日本的第二水准 设 计 中 引 入 了 延 性 系 数, 定量地 保证结构的抗地震倒塌 。 4 4. 1 抗震计算方法 中国抗震计算方法 中国 的 抗 震 计 算 方 法, 承载力验算中包括基底 剪力法 、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 。 4. 1. 1 基底剪力法 对于高度不超过 40m 、 以剪切变形为 主 且 质 量 以及近似于单 和刚度沿高度分布 比 较 均 匀 的 结 构, 质点体系的结构, 可以采用基底剪力法分析 。 中国的抗震规范中, 基底剪力标准值 F ek 按下式 计算: F ek = α G eq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 。 4. 1. 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中国抗震规范中所采用的设计反应谱以地震影 响系数的形 式 给 出 ( S a = α ) , 对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的使用主要做了如下规定: ( 1) 式中: α 为水平地震 影 响 系 数 值, 见 图 1 所 示; G nce Coefficient 2012
Vol. 34 , No. 4
·104·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2 年 8 月
( 1 ) 振型个数一般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 90% 所需的振型数 。 ( 2 ) 振型组合方法可采用 SRSS 或 CQC 法 。 4. 1. 3 弹塑性时程分析法 特别不规则的 建 筑 、 甲 类 建 筑 和 高 度 大 于 60m ~ 100m 的高层建筑, 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 震下的补充计算 。 中国 抗 震 规 范 规 定, 时程分析所采用的地震波 需满足: ( 1 ) 当取 3 组 加 速 度 时 程 曲 线 时, 计算结果宜 取时程法的包络值 和 振 型 分 解 反 应 谱 法 的 较 大 值; 当取 7 组及 7 组 以 上 时 程 曲 线 时, 计算结果可取时 程法的平均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 。 其中 实际地震波数量不能少于总数的 2 /3 。 ( 2 ) 对时程分析采用的地震波的加速度最大值 进行标准化, 按多遇 和 罕 遇 地 震 以 及 不 同 的 抗 震 设 防烈度分别取用 。 ( 3 ) 弹性时程 分 析 时, 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 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 的 65% , 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 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 80% 。 4. 2 日本抗震计算方法 日本 建 筑 基 准 法 规 定, 日本抗震计算方法有许 极限强度设计法 、 能量设计法和时程分析 用应力法 、 但当结 法 。 抗震设计时可 自 行 选 择 其 中 一 种 方 法, 构高度大于 60m 时必须使用时程分析法 。 4. 2. 1 许用应力法 许用 应 力 设 计 法 包 括 两 水 准 的 设 计, 进行第一 水准的容许应力设 计 时, 水平地震作用总基底剪力 标准值按下式确定: Q = Z· C0 · R t · W ( 2) 有周期 T d 乘以折减系数确定 。 4. 2. 3 能量设计法 能量设计法的设计要求为结构的耗能需求要小 于结构的耗能能力 。 Ed ≤ W 式中: E d 为结构耗能需求; W 为结构耗能能力 。 第一水准损伤能力设计时, 要求 E d ≤ W e , 其中: Ed = 1 mS 2 v 2 ( 7) ( 6) 0. 9 , 0. 8 ; R t 式中: Z 为 地 震 危 险 区 域 系 数, 取 1. 0 , 为设计反应 谱 系 数, 见 图 2 ; C0 为 水 平 地 震 剪 力 系 数, 第一水准取 0. 2 ; W 为结构自重 。 第二 水 准 极 限 承 载 力 设 计 时, 要求抗侧承载力 不应低于按式( 3 ) 计算得到的极限剪力需求值, Q un = Z · C 0 · R t · F es · D s · W ( 3) 式中: C 0 为水平地震剪 力 系 数, 第 二 水 准 取 1. 0 ; F es R t 取 值 与 第 一 水 准 一 致; 为结构 形 状 特 性 参 数; Z 、 D s 为结构特性参数 。 4. 2. 2 极限强度设计法 极限 强 度 设 计 法 是 利 用 等 效 线 性 化 方 法, 将多 Ps = 土地基振幅系数 。 安全极限设计时, 极限承载力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