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川省粮食统制政策述论

合集下载

1941战时经济的统制与放任(1941)

1941战时经济的统制与放任(1941)

战时经济的统制与放任①现代战争本是以经济力量作基础的。

我们抗战已经三年有半,大局形势的关键似乎更由军事外交转移到我们自己经济力量的维持。

战时一切政策的目标应是固定不移的,即是在短时间内求得军事上的胜利。

战时我们的环境都是很急遽的在变迁,我们的政策也须能随时适应,不能拘泥于成式定规。

在军事战略上有所谓出奇制胜,在经济政策上我们也应与军事外交的发展相联络,因时因地而制宜。

这是一个原则。

我们讨论政府的战时经济政策,应该是放任,是统制,还是两者并用,什么应加统制,什么是该放任,以及什么易于统制,什么只能放任,这个原则是应顾及的。

一、对于统制与放任的认识平常我们讨论放任或统制,都把这两种政策看作两个极端,好像是在欧洲各国的政策史上,此起彼伏,各不相容的。

根据这种看法,于是自由放任政策成为导源于亚丹斯密,完全成了对16、17、18世纪重商主义的反动。

到了19世纪中叶,内因企业独占组织的发达,外因国际经济利益的冲突,乃有统制经济的呼声。

迨第一次欧洲大战,交战各国对人民的经济活动才实行更彻底的管制。

因为大家对于统制与放任的观念如斯,所以在主张统制者,觉得这是顺应世界经济潮流的大势,我们应当追随意德与苏俄之后。

而反对统制者,则又觉得英国工商业的发达,正足以证明重商主(P131)义的失败。

在一个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实行统制是很困难的。

其实欧洲各国经济政策的演变,并不如我们一般所想像的那样简单划一,由统制到自由又从自由到统制。

不但在同一时期内欧洲各国的趋向导致,那是在同一国家里面,也并非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受同一政策所支配的。

我们试看重商主义时代以来欧洲各国的经济政策,虽然凡是政府,无不对于人民的经济活动,多少有些关系。

早在罗马帝国的时候,意大利的粮食供给,完全由政府购运分配,重商主义仍可以说是开近代国家对于人民的经济活动实施系统干涉的先河。

重商主义的目的,质言之,是求国家的统一与富强;各国因所处环境的不同,所行的政策却并不一致:葡萄牙对于东印度的贸易视同已有,不令他人染指,然而却开放东方货品在欧洲的市场,任外人到里斯本(1isbon)去贩运东方贷品到北欧去销售。

近年来抗战时期国统区经济研究综述【文库精品】

近年来抗战时期国统区经济研究综述【文库精品】

近年来抗战时期国统区经济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抗战时期国统区经济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学看们对这一粳域的研究不断深入,个案研究、区域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学者们的研究槐角也大大拓宽,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对抗战时期国统区经济的研究。

关键词:抗战时期:国境区;经济;研究综述对于抗战时期国统区经济的研究,自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所有的研究成果都对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国统区经济予以全面否定,直到80年代后,学者们才开始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对国民政府经济政策和国统区经济的基本评价,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关于国统区经济的研究成果也大量出现。

近年来,随着档案材料的进一步发掘、整理,以及学者们研究视野的开阔,该领域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尤其是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变化,导致研究的结论更趋多元化,对于国统区经济和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评价亦更加客观和公允。

抗战时期国统区经济研究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现就近年来的研究状况作一总体的评述。

近年来,在资料成果方面,章伯锋、庄建平主编的《抗白战争》第五卷《国民政府与大后方经济》(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可以说是较有代表性的资料成果。

其资料来源主要取材于台湾已刊布出版的档案文献,抗战时期出版的经济刊物、年鉴及统计资料,对中国战时经济的几个主要方面都有较为系统的资料。

此外,周春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物价史料汇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是从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近8000万物价史料资料中筛选编辑而成,对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经济研究也颇有参考价值。

在专著方面,近年来出版的《抗战时期的经济》(清庆瑞著,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和《烽火映方舟一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李平生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都运用了大量的文献史料,从实际出发,对战时经济特别是国统区经济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阐述和剖析,《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史研究》(黄立人著,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则是从各个专题对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活动进行评析。

抗战中的四川

抗战中的四川

教育保障
• 背景:抗战时期,四川为全国抗战的大后方,其战略地位 十分重要,国民政府对此非常重视。为提高民族觉悟,唤 起民族意识,同时也为抗战积蓄力量,四川省政府在国民 政府的支持下, 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四川社会教育 的发展。因此,整个抗战时期,四川的社会教育发展十分 迅速 • 教育发展状况:内迁成都的院校有7所:牙医专科学校、金 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清华 大学航空研究所和光华大学,内迁重庆的院校达28所:复 旦大学,中央政治学校等。 • 这些迁川的高校, 包括大学14所、大学研究院2所、独立 院校22所和专科学校18 所。
抗战中的四川:大后方
解说人:余泓霖
经济支持 人员参与 教育保障抗战精神
经济支持
在抗战最困难时期,估计四川负担了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0%以上。以8年抗战总计,国 家支出14640亿元(法币),四川就负担了约4400亿元。抗战最困难时期,四川出粮最多, 仅1941年至1945年,四川共征收稻谷8228.6万石,占全国征稻谷总量的38.75%…… 这么多粮食,是四川百姓勒紧裤腰带奉献出来的!要知道:战时粮食奇缺,全川物价暴 涨。成都1942年12月至1943年1月,米价上涨3倍以上,粮、糖、盐、火柴等都曾限量 供应。几千万四川普通民众都挣扎在饥寒线上。但就在这种困苦艰难情况下,四川人民 仍加紧耕种、生产,支援前方。 还有那无数胼手胝足的工人为争取抗战胜利,忍饥受冻、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如各 兵工厂1938年至1945年生产各种枪弹85414万发、各种步枪293364支、轻机关枪11733 挺,大量枪支、地雷、子弹、炮弹以及钢管、钢板由此生产出来。由川江上赤裸上身的 航运船工,吼着悲壮的川江号子、积极运输部队、军粮、难民和军需民用物资…… 西南后方接受的工业的大面积转移,从抗战开始到1943年止,内迁工业企业452家, 其中迁入四川省就达250余家据学者孙果达对内迁四川的民营企业共232家统计,迁往重 庆212家,占绝大多数。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管制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管制政策
是完 全 放 任 不 管 : 各 地 方 粮 食 价 格 如 因 奸 民投 机 操 纵 致 “
在这一阶段 , 国民政府陆续颁布 了《 统制战时粮食管 理 条 例 》 13 (9 7年 8月 )《 粮 资 敌 治 罪暂 行 条 例 》 13 、食 ( 97
年 8月 ) 《 时农 矿 工 商管 理 条 例 》 13 、战 (9 7年 1 ) 《 2月 、各
按照《 统制战 时粮食 管理 条 例》 的规 定 : 为管理 粮 “ 食事宜 , 战时粮食 管理 局 , 隶于 行政 院; 要时得 于 设 直 必
各 省 市 重 要 地 点 设 分 局 , 隶 于管 理 局 ” 战 时粮 食 管 理 直 。
期的 中国政府 和民众 同样未 能幸免 。为了保 障供应 , 平 抑 粮 价 , 以安 定 民生 , 定 社 会 , 取 抗 战 的 胜 利 , 民 藉 稳 争 国
厂所 及仓 库 、 堆栈 , 呈经 地方 政府 或粮 食调 节机关 核 非 准 , 得废 业 、 业 或 停 工 。 ]2 非 常 时 期 农 矿 工 商 管 不 停 ” 3《 4 理条例》 规定 : 食等 指定 物品 经营 者 , 非 或 停 工 。其 已歇 业 、 业 或 停 工 者 , 不 停 停 经 济 部 得 限令 其 复 业 、 工 。 复 ” 按 照 《 常 时期 粮 食 调 节 办 法 》 定 , 食 价 格 也 不 非 规 粮

局负 责管理粮食 的生产 、 消费 、 储藏 、 价格 、 运输 及贸 易 、 统制及分配等事项 。 … 但这项规 定从未落实 , 战时粮食
管 理 局 及 其 分 局 一 直 未 能设 立 , 民政 府 一 如 既 往 , 有 国 没 专 门 的全 国性 的 粮 食 管 制 机 构 , 政 事 宜 则 由 经 济 部 兼 粮

田赋征实

田赋征实

短缺问题日渐严重。

粮价在1940年6月涨到424。

1941年更是再翻几倍,达到2133。

1940-1941年的粮价飞涨,还有两个重要原因,那就是:1、法国、英国相继对中国关闭了滇越、滇缅铁路;2、国统区粮食在1940年普遍减产达20%,主要产米区四川则减产高达50%。

一方面,粮价飞涨,意味着国民政府必须投入更多的财政支出,才能满足军粮、以及公务员、教师的“平价粮”需求。

另一方面,战前作为国民政府主要财政来源的关、盐、统三税,却因抗战而持续锐减,1939年度三税实收只有4.32亿元,比1936年度实收数10.146亿元,少了3/5。

如果算上通胀因素,1940年的税收实值只有1936年的16%。

支出暴增而收入锐减,使得国民政府1937—1941年的财政收入,不足财政支出的1/4,大量赤字只能用增发法币的方式补足。

②“田赋征实”过程中功勋卓著的粮食部长徐堪为保障军粮供应,也为平衡财政赤字、抑制通货膨胀,1940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筹划“田赋征实”,并由蒋介石亲自出面推动。

1941年3月,他在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上说,“今后的抗战,军事与经济实应同时并重,而且就现代战争的特质而言,我们毋宁说今后敌我成败的决定力经济要占七分,军事仅占三分。

”所以,须“将田赋之一部或全部征收实物”。

③至1941年6月,“田赋征实”正式落实为政策,自该年下半年起,农户不再缴纳货币,而改为直接上缴谷物。

同时,国民政府设立粮食部,由徐堪出任部长,负责军粮民食的收购、仓储、运输、调拨等事务,监督各地方行政长官有关粮食事务的工作。

田赋由征收货币,改为缴纳实物,所以能够缓和通货膨胀;田赋此前本属地方财源,而今收归中央,故能解决粮食危机。

“田赋征实”的第一年,粮食部为各省所定征收数额为稻谷2293.8万市石(1市石为50千克),其中四川配额最多,占到四分之一。

至1942年10月,21省征收谷物,折合稻谷2345.9万市石,超出所定额征数。

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研究

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研究

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研究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研究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全面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历经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从而扭转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同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作战中屡战屡败的局面,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爆发于20世纪30年代的这一场中日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日本法西斯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它具有近代以来新式战争的性质和特点,即战争规模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以及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巨大等。

这就使得战争不是简单一击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军事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国家的事情,要求国家从财政、兵员、工业、运输等诸多方面加以组织和协调,共同支持战争的进行。

所以,这次战争不仅是中日两国军事力量的较量,也还是两国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的较量。

然而由于敌强我弱,日本在抗战初期即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包括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大部分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几乎所有重要的大中城市都落入敌手,国民政府被迫西迁重庆,退居西南一隅。

抗战时期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广大西南、西北地区是中国经济落后的地区,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为了坚持抗战,增强抗战经济力量,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实行了统制经济。

在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和变化,逐步将平时经济转向战时经济,确立起战时统制经济体制,在财政金融、工矿业、农业与粮食、商业与贸易等诸多方面实行经济统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基本上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在维持战时生产,支持抗日战争方面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统制经济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经济上最主要的特征。

为实行统制经济,国民政府确立了统制经济体制、成立了各种统制经济机构、制定了各方面统制经济的法规、政策和措施,从而将统制经济贯穿于战时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方面。

本文旨在对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专题考察。

四川省粮食自给状况及发展应对

四川省粮食自给状况及发展应对

四川省粮食自给状况及发展应对作者:许钰莎赵颖文来源:《农学学报》2021年第09期摘要:四川省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是西南地区唯一粮食主产省,测评粮食自给率、辨析粮食安全状况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供给和维护地区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从粮食消费5个用途出发,测评了2000—2019年四川省粮食实际消费量及自给率状况。

结果显示,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趋势明显,其中人口及消费结构调整是主要因素;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下降,其中比较收益不足是重要影响因素;产消结构性矛盾突出,其中工业用粮及饲料用粮短缺是结构性矛盾的主要方面。

基于此,提出了加强耕地保护,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户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适度规模化经营;适度调整品种结构,提升粮食供给质量的对策建議。

关键词:粮食安全;自给率;发展应对;四川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2021-0047The Situation of Food Self-supply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in Sichuan ProvinceXu Yusha, Zhao Yingwen(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Rural Economy Institute, 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hengdu 610066)Abstract: As one of the 13 major grain producing provinces in the country and the only one in southwest China, measuring the self- sufficiency rate of grain and analyzing the status of grain security of Sichuan Province is significant to ensur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nd maintain regional stability. Starting from the five purposes of grain consumption, this article measured the actual grain consumption and self-sufficiency rate of Sichuan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19.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igid growth trend of grain demand is obvious, among which, the adjustment of population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is the main factor; the enthusiasm of farmers to grow grain has dropp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lack of comparative incom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s prominent, of which industrial grain and feed grain shortages are the main aspects.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is article suggests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and boos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enhancing the enthusiasm of farmers to grow grain and promoting moderately large- scale grain production management; appropriately adjusting the variety structure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ain supply.Keywords: Food Security; Self-sufficiency Rate; Development Response; Sichuan Province0引言粮食关乎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经济政策的调整

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经济政策的调整

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经济政策的调整吕家毅Ξ抗日战争是中国全民族参加的空前规模的长期的民族解放战争。

能否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取决于政治、军事的因素,也取决于经济实力的强弱。

战争期间,交战国都要求各自的财政经济服从和服务于战争,把平时经济纳入战时经济的轨道,国民党政府也适时地对战时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

本文拟对此作出阐述并对其功过得失提出笔者管见。

(一)抗日战争爆发前,以四大家族为基础的国民党官僚资本以及部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集中在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及战争形势的不断恶化,这种偏隅东南沿海的经济日益受到战争威胁,实际上已经不能支撑长期的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的知识分子和爱国工商界人士纷纷呼吁国民政府立即采取措施,要求尽快开发大后方经济,拆迁上海和沿海地区工厂设备到内地重新设厂,以防中国之财富落入日寇之手。

早在1935年,当华北局势日益恶化之际,蒋介石就曾感到“日本在华北似有箭在弦上,最近必有举动。

”①认为西南地区的“川滇黔为中华民国复兴的根据地,只要川滇黔能够巩固无恙,一定可以战胜任何的强敌,恢复一切的失地,复兴国家。

”②并提出:“就四川地位而言,不仅是我们革命的一个重要地方,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据地。

无论从哪方面讲,条件都是很完备。

人口之众多,土地之广大,物产之丰富,文化之普及,可说是各省之冠,所以自古即称‘天府之国’,处处得天独厚。

”③因此,虽然在当时的情况下,开发大西南不具备条件,但基于西南地区在中国的独特地位,国民政府终于确立了以西南地区为新建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

并在以后的短期内,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内迁运动,将沿海工业迁至以重庆为中心的广阔的大西南。

这就为国民党战时经济政策的调整创造了条件。

全面抗战爆发时,国民政府实行的是所谓“计划经济”。

在苏联经济建设成就的影响下,国民政府羡慕其实行“计划经济”所表现出的对国民经济的严格控制,一度认为加紧“计划经济”的实施是可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控制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理想 与现 实 :战时川省辕食统制实践效果探析
( 一 )川省 粮食 统制 制 度的 “ 理 想 ”效果
国民党中央在 1 9 4 1 年6 月决定将 田赋改归 中央管理 ,并要 求各省 尽快实施 田赋征实工作。作为陪都所在地的四川立即实施紧急管理办 法 ,在7 月1 3 日便已确定 1 2 0 名 省粮食督粮人员 ;7 f J 2 6 日 又设 立了省 粮政 局 ,主持粮食征收的相关工作 ;在8 月1 日设立了 四川省 田赋管理 处 ,管理征购的相关工作。 “ 田赋管理处以县长为处长 ,征收局长或 主任 为副处长 ,内设税务 、陈报等三科 ,每县设征购粮食监督委员 , 监委 由县长聘任。”为了使人们更加方便的缴纳粮食 ,在缴纳粮食时 不用经历 遥远 的路途 ,四川省政 府每三个 乡镇设 立 了一个 粮食办 事 处,在各地设立了1 6 0 0 多所粮食征收机构。 经过多方商讨 ,四川省政府还正式公 布了田赋征 实的征 收方法和 征收标准 : “ ①征 收实物 ,以稻谷为主 ,不产稻谷地 区 ,征 收小麦及玉 蜀 黍 ,由省府指 定之 ,经指定后 , 该 区如不产该项 粮食 时 , 仍应 责成该 户购买所规定 之粮食 缴纳 ; ②各 县征收实物 , 悉 按各 县原载粮 额 ,不 分大小粮及其 它各项 名 目,凡指定 纳稻之 县 ,每粮一 两 ,征稻 谷十一 市石 , 征麦之 县 ,每粮一 两 , 征 麦八市石 ,玉蜀 黍九市石。其 现行 征 稻单位名称 ,如为石斗升或亩分者 ,仍按原载粮额折算 , 购粮标准与 征粮 同;③各 县征 收实物后 ,其 以法 币缴 纳田赋正 附税 款一律 免收。 但拖欠仍追 收。” “ ①各县征购标准按每粮一两十一市石 ,即每两征正税折征银数
文化艺术
战时川省粮食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9 ) 摘 要 :中国是人 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田赋素来是政府关注的核心问题。抗 战时期 中国出现严重粮食危机 ,粮价暴涨 ,粮食供不应求,在此情形
下 ,国 民党 为保 证 粮食 供 应 ,在 国统 区出 台 了粮食 统 制制 度 主要 有 田赋 征 实政 策 ,四川省 作 为 国 民党 中央政 府 驻地 ,作 为 大后 方 重要 省 份 ,积极 贯 彻 国 民党 中央 政府 的 规定 ,全 面认 真 的实 施 了 田赋征 实 政策 ,取得 了一 定 的 成效 ,所 征 粮食 居 全 国前 列 ,对保 证 军粮 民食 的供应 作 出 了贡献 。同 时 。在 实 施 田赋 征 实政 策 过程 中 ,也 出 现 了一 系列 的 问题 。 关键 词 :抗 战时 期 ;四川省 ;田赋 征 实


始筹备 解决 ,并提 出三个解决方案 :①大力动员 四川所有 的船 只运输 粮食 ; ②将 所征收征 购的粮食分往 3 6 个地方集 中;③充分利用各种运 输工具 运输粮食 三个解决方案 。这极大 的缓解 了田赋征实后的粮食集
中和运输问题 。 另外 ,四川省 对粮食 库券条例 也做 了一些相 关的规 定 。在 四川 省 ,其征购 部分 , “ 每市石定 价为三 成法 币,计 3 0 元 ,七成粮食 库 券 ,计七市斗,均于交谷时一次配发 。”
( 二 )实施 田赋征 实过 程 中的 规定
二、追求科学 的运 作程序 :川省实施 田赋征实政策晨 开
( 一 ) 前 期 准备 工作
在征购 过程 中 ,政府 对阻挠征 购及舞 弊人员 制定 了惩办方法 : “ 如有 阻挠征购及从 中舞弊者 ,不论其人地位如何 ,均准 由督粮特派 员送 由有军法 审判权机关 ,审讯 明确 ,就地以军法从事 。藉树威信 , 面促实效 。”同时 ,为解决粮食征购后 的存储问题 ,四川省在 1 9 4 1 年 l 0 月1 日 成立 了粮食储运总局 ,主要负责办理储运相关事情 。在 1 0 月7 日,蒋介石还专 门对 四川的 田赋征实提出 了:( ) 力 Ⅱ 大对 田赋征实政策 的宣传 ,以便让广大 民众 了解实施 田赋征实政策的原因 、目的等相关 情况 ,防止 民众将其误解为增收赋②地区的豪农士绅率先纳粮 ,以及 督促 四川省尽快成立各地方 的督察委员③购的人员不得徇私舞弊不得 扰 民三个要注意的 问题 。在 1 9 4 1 年末 ,四川为使 田赋征实政 策顺利 完 成 ,还命 民政 、财政 、教育 、建设等四处厅长到各地督察田赋征实状 况 ,各厅长到达各地后积极宣传 田赋征实政策 ,使得 广大纳粮 户踊跃 纳粮以支持抗战 , 加速 了本年 田 赋征实任务的完成。
国家和社会的双■需要 :战时四川实麓田赋征实政策 田赋 ,即土地赋税 ,历来受到政府 的重视 。在 1 4 3 6 年 明政府将 江 南地 区赋税改征金花银后 , 政府所征 田赋始 为银钱 ,之前都征实物 ; 民国初年 ,政府所征 田赋仍 以银钱为 主 , 辅征 实物 。另外 ,在1 9 2 8 年 第一届全 国财政会议之后 ,田赋始改为地方管理 ,之前都 由中央政府 直接管理 。直到抗 战爆发后 ,粮价飞涨 ,粮食 匮乏 ,严重影 响社会稳 定和持久抗 战,为此 ,国民党 中央便在 “ 1 9 4 1 年初召开 了五届八 中全 会 ,中央接管田赋 ,实行 田赋征实制。” 为响应会议的精神 ,国民党 于该年6 月召开 了 “ 第 三届全国财政会议 ,通过 了田赋 改征实物 的议 案 。” 四川省地广物丰 , 自 古就有 “ 天府之 国”美誉 ,同时在抗战时 期又是 国民党陪都所在地 ,是我 国重要 的粮食供应 区。在抗战时期 , 由于旱灾 以及大批难 民的到来和不法分子 囤积居奇使得粮食供求极不 协调 ,在 国统 区中粮食缺额居首位 。1 9 3 8 年到 1 9 3 9 年初 ,四川省 的每 市石粮食价格平均在9 元上下波动,而到了1 9 3 9  ̄年底粮食价格 日 益上 涨 ,l 2 月 四川各地 区每市石粮食价格平均上升 到l 3 元 。到 1 9 4 0 年 ,四 川省的粮食价格每天都在上涨 ,粮食价格 由年初的每市石 1 4 元上涨到 年底的每市石 1 2 8 元 。在该年6 月份 , “ 重庆的米价较 1 9 3 7 年前半年平 均每市石 1 . 3 2 元的价格上涨 了大约3 1 倍 ,达到每市石米4 1 . 8 7 元 ,居全 国之首 ,形势 日益严重 。”为贯彻国民政府的规定 ,四川省政府计划 于1 9 4 1 年9 月1 6 日开始实政策 ,限三个月缴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