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区自然环境简况
太原市简要情况介绍

太原市简要情况介绍太原地处山西省腹部,市区座落于海拔800米的汾河河谷平原上。
太行山雄居于东,吕梁山巍峙于西,汾水自北向南纵贯全境。
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年平均气温9.5℃,年平均降水量456毫米,年日照时数平均2808小时,无霜期年均202天。
全市总人口345.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81.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1.54%;乡村人口63.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8.46%。
共有汉、满、回、蒙等4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9%以上。
太原市市徽为由象征太原市的双塔构成,市树为国槐,市花为菊花。
太原市现辖六区三县一市,简要情况介绍如下:小店区位于太原市的东南部,晋中盆地的北端,东与晋中市榆次区接壤,南与清徐县毗邻,西与晋源区隔汾河相望,北至南内环街与迎泽区相连,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太原市碧波荡漾的汾河东岸。
年平均气温9.6℃,年平均降水量495毫米左右。
全区辖1镇:北格;2乡:刘家堡、西温庄;6个街道:营盘、平阳路、坞城、黄陵、北营、小店,共有66个社区、85个行政村。
全区总人口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万人。
迎泽区地处太原市汾河之东、城区中部,南连小店区,北接杏花岭区,东与榆次区、寿阳县相邻,西隔汾河与万柏林区相望。
全区辖1镇:郝庄镇;6个街道:迎泽、柳巷、文庙、桥东、庙前、老军营,共有83个社区、29个行政村。
全区总人口49.1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65万人。
杏花岭区位于太原市东北部,全区辖2 乡:中涧河、小返;10 个街道:三桥、敦化坊、巨轮、涧河、鼓楼、杏花岭、坝陵桥、大东关、职工新街、杨家峪,共有104 个社区、40个行政村。
全区总人口55.79 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79万人。
该区是太原市的政治中心,山西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太原市委、市政府等省、市党政军机关均设在该区。
尖草坪区位于太原市的北端,年平均气温在7--10℃,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
全区辖3乡:柏板、马头水、西焉;2镇:向阳、阳曲;9个街道:柴村、南寨、汇丰、上兰、光社、新城、迎新街、尖草坪、古城,共有53个社区、90个行政村。
太原环境调研报告

太原环境调研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太原市的环境状况进行调研和分析,以期为该市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调研过程中,我们主要关注了太原市的空气质量、水质状况以及垃圾处理情况等方面。
二、背景介绍太原市位于中国山西省中部,是该省的省会城市。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太原市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以及垃圾处理不当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空气质量调研1. 数据收集我们通过太原市环境保护局提供的数据,对太原市的空气质量进行了调研。
收集到的数据包括PM2.5、PM10、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浓度指数。
2. 数据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太原市的空气质量普遍较差。
尤其在冬季,煤炭的燃烧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硫和颗粒物排放,进一步加剧了空气污染的程度。
因此,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例如推广清洁能源和加强工业排放控制等。
四、水质状况调研1. 数据收集我们调查了太原市的主要水源地和供水系统,收集了关于水质的数据。
数据包括水中重金属、颗粒物和化学物质的浓度等指标。
2. 数据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太原市的水质状况整体上还是比较良好的。
主要水源地的水质达到了国家标准。
然而,一些小型水体和污水处理厂附近的水质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
因此,需要加强对这些区域的监测和管理,以确保水质的长期稳定。
五、垃圾处理情况调研1. 数据收集我们调查了太原市的垃圾处理系统,收集了关于垃圾处理的数据。
数据包括垃圾处理设施的类型、处理能力以及垃圾分类和回收的情况等。
2. 数据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太原市的垃圾处理系统相对完善,包括垃圾焚烧和填埋等处理方式。
然而,垃圾分类和回收方面的工作还有待改进。
目前,太原市的垃圾分类率较低,这导致了大量可回收资源的浪费。
因此,应该加强对垃圾分类和回收的宣传教育,并建立更完善的垃圾处理体系。
六、结论和建议综上所述,太原市的环境问题还存在一定的挑战,包括空气污染、水质状况以及垃圾处理等方面。
太原小店旅游景点

太原小店旅游景点
太原市小店区是太原市的一个行政区,也是太原市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之一。
以下是太原小店区的一些旅游景点:
1.岱岳庙:位于太原市小店区东南部,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天师庙。
庙内供奉天师老子,是道教信仰的重要场所。
游客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魅力。
2.小店古镇:位于太原市小店区中心,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明清
时期的古镇。
镇上有古老的街道、古建筑和传统的手工艺作坊,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的农村生活。
3.五台山:位于太原市小店区东部,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和
旅游景点。
这里有许多古老的佛寺和庙宇,其中最著名的是南五台、北五台和东五台。
五台山还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4.清凉寺:位于太原市小店区西部,是一个古老的佛教寺庙。
寺内有古代的建筑和佛教文物,是学习佛教文化的好去处。
5.太原野生动物园: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南部,是一个集动物观赏、动物科普教育和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野生动物园。
这里有珍稀的动物品种,如大熊猫、长颈鹿等,是家庭和儿童游客的好去处。
以上是太原小店区的一些旅游景点,这些景点代表了太原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适合各类旅游者的口味。
自然生态成景观太原首条景观大道开始绿化

自然生态景观:太原首条景观大道开始绿化•引言•项目概述•绿化工程目录•生态效益•结论与展望太原市近年来积极推进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太原市的首条景观大道,旨在通过绿化工程为城市居民打造一个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
项目背景项目目的和意义通过绿化工程,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和生态环境质量。
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美丽、舒适的生活空间,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促进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可持续发展。
项目地点太原市小店区地理位置该大道连接太原市区和小店区,是城市交通干道之一项目地理位置建设内容1建设内容2建设内容3道路中间绿化带的改造和提升道路两侧商业区的景观设计及改造03项目建设内容02 01道路两侧绿化带的设计和施工项目实施流程步骤2:设计阶段步骤3:施工阶段步骤5:后期维护与管理步骤4:验收阶段步骤1:前期调研与规划以生态保护为主导,遵循自然规律,注重生态平衡。
生态优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发挥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和调节能力。
人与自然和谐采用可持续的绿化技术和方法,确保景观大道的绿化效果长期稳定。
可持续性绿化设计理念优先选择乡土植物种类,以降低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
乡土植物选择适应性强、耐旱、耐寒的植物,以减少人工灌溉和防寒成本。
耐旱、耐寒植物选用多年生植物,确保绿化的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多年生植物绿化植物选择改良土壤质量,提高植物的生长效果。
绿化工程施工工艺土壤改良按照植物生长习性进行栽植,确保植物成活率和生长良好。
植物栽植对已栽植的植物进行后期养护,包括浇水、施肥、修剪等,确保绿化效果的持续。
后期养护生态保护与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绿化工程,保护和恢复生物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修复生态系统针对受损生态系统,采取科学手段进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保护水源和水质通过植被覆盖和地表径流控制,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和水质。
生态功能分区生态保育区划定生态保育区,实施严格保护措施,防止生态系统的破坏和退化。
小店区自然环境简况

据调查,本项目所在区域无重点保护生态品种及濒危生物物种。
(2)动物资源
太原市分布有野生动物160余种,其中常见兽类有野兔、刺猬、家蝙蝠、黄鼬、花鼠、大仓鼠等。常见鸟类有喜鹊、寒鸦、大嘴乌鸦、石鸡、环颈雉、绿啄木鸟、黑啄木鸟等,常见爬行类动物有壁虎、蜥蜴、白条棉蛇、黄背游蚊等。
本项目所在区域内未见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动物、濒危动物分布及出没。
本项目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孙家寨村西210m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41′30′′,东经112°30′57′′。
项目具体地理位置见附图1。
2、地形地貌
太原市地处晋中断陷盆地的北端,其北、东、西三面环山,北部山区为系舟山、云中山的延伸,是忻州盆地和太原盆地天然分界,东部山区为太行山余支,通称东山,西部山区是吕梁东翼,通称西山,南部为平原。
4、交通
太原市市区的路网布局呈棋盘式。目前已形成东西向11条主干街道,南北向14条主干街道,主干道路网经纬分明,属典型的方格网布局;市区内次干道东西向有23条,南北向有13条。贯穿市区南、北的干道总长147公里,贯穿市区东、西的干道总长55.9公里,全市大、小街道1322条,总长1253.4公里。
小店区公路四通八达,国道有太(原)茅(津)公路,国道编号为208,此公路全长452公里,其中,小店区境内长23公里,途径15个村庄,过潇河至清徐南下;二级公路有大(同)运(城)公路,全长737公里,为平原二级公路,其中小店区境内长10.5公里;境内还有太洛公路、石太公路,市属公路,区乡公路等,有“一港八路”之称。正在建设的太原至澳门高速公路太原至长治段出入口也在小店区。
浅谈太原市小店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
华北 国土资源
l
…
…
一
…
x
浅谈太 原市小店 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鲁 馨 0 3 0 0 0 1 ) ( 山 西 省 地 质 矿 产研 究 院 , 山西 太 原
摘要 :太原 市小店 区位 于太原 市 东南部 ,是现阶段城 市发展 的重点地 区 ,区内地质 灾
塌陷共 1 7 处 ,除北 营街办西家 凹村耕地塌 陷由地下采煤 引
起外 ,其余 均为六 、七十年代 挖掘的人防工 程年 久失修 ,地 通 过实 地调 查 ,境 内突发性 地质 灾 害主要类 型为 :泥 下输入管线破裂 、漏水所 诱发 。西家凹村耕 地塌 陷单 坑椭 圆 石流 、地裂缝 、地面塌陷 、不稳定斜坡 、崩塌等。地域上 , 形 ,线 型分 布 ,规模 中型。 目前该 塌陷不稳定 ,仍在 活动 。
作 者简介 : 鲁馨( 1 9 8 0 -) , 女, 山西太原人 , 助理 工程师 , 本科 学历 , 主 要 从 事 地 质 勘 查 工 作。( 邮
箱) 4 8 7 1 0 2 5 0 @q q . c o m
4
6期
害的发育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开发 。 通过 实地调查 , 查 实了区内地质 灾害的种类有地面塌 陷、
地 裂缝 、潜在 不稳 定斜坡 、崩塌、泥石流 、 地 面沉降等 六类。并提 出了切 实可行的防治建议。
关键词 :地质 灾害;发育类型 ;分布特征 ;防治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 :P 6 9 4 文献标识码 :A
2 . 1 . 2 地 裂 缝 、地 面 塌 陷
禽蛋 、肉类等 ,为太原市的主要 副食 品基地之一 。区内矿产
太原小店区天气预报

太原小店区天气预报随着气候变化趋势的不断改变,天气预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了解即将到来的天气状况对于安排出行计划、做出衣物选择以及保护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中国,太原小店区作为山西省的省会,也不例外地提供了专业的天气预报服务,帮助市民、游客和各行业的人们了解即将到来的天气状况。
太原小店区的天气受到山西省地势高低变化的影响,冬季通常寒冷而干燥,夏季则炎热而多风。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太原小店区的气候特征也决定了一年四季的变化。
首先,来看一下春季的天气情况。
春季通常从3月开始,以温和、多风、多云为主。
气温逐渐回升,但在早晨和晚间仍然相对较冷,所以市民在出门之前要注意添衣保暖。
此时的天气变化多端,既有温暖的阳光也可能会有突如其来的阵雨。
所以,带上一把伞是明智之选。
夏季是太原小店区最炎热的季节,从6月持续到9月。
在这个时候,气温往往超过30摄氏度,甚至接近40摄氏度。
阳光一直炙烤着大地,热浪席卷而来。
人们在户外活动时需要注意防晒、及时补水,并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时间。
夜间的气温相对较低,但仍然比较潮湿,可能会有雷阵雨。
所以,夏季的人们不仅要防晒,还要带一把小雨伞,以备不时之需。
秋季是太原小店区最宜人的季节,从9月持续到11月。
气温逐渐降低,早晚温凉,白天阳光适中,一片金黄的落叶点缀着整个小店区。
人们可欣赏到悠闲的秋日风光,温度适宜,适合户外活动和郊游。
不过,由于降水量较大,阵雨也较多,所以还是要带上一把小雨伞,以防突然的雨水。
最后,冬季是太原小店区最寒冷的季节,从12月持续到次年的2月。
气温常常在零下,最低可达零下10摄氏度。
寒冷的北风从北方吹来,大雪和冰雪覆盖整个小店区。
沐浴在银装素裹中的太原小店区,人们需要加强保暖措施,注意防寒,并减少室外活动。
冬季的小雪、大雪和冰冻天气也可能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一些困扰。
观察太原小店区的天气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一年四季的气温和降雨量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通过天气预报的及时提醒和准确预测,人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天气变化,从而规划行程、选择衣物,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小店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小店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小店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已经严重制约着小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如何把有限的水资源合理的利用起来,是我们所共同关心的。
标签:水资源;浪费现象;持续利用一、小店区水资源的现状小店区位于太原市东南部,地理位置为北纬37。
36′--55′,东经112°19′--46′,东西相距10km,南北跨度30km,平均海拔777.6米。
全区辖1镇2乡6个街道办事处,67个村委会和84个居委会,总面积295平方公里,总人口49万,其中农业人口14万,是太原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小店区用水主要包括城市工业用水、城市农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和城市生态用水。
城市工业用水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业用水量迅速增加,到1999年工业用水量已达到159万m3,占全国用水总量的20.7%。
我区工业取水量一般要占全国水利设施供水量的11%,占城市总取水量的60%-80%。
城镇生活用水分为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设施用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对供水投入的加大和城镇人口的快速增加,城镇生活用水也将迅猛增长。
现状表现为以下几点。
1、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新增的用水量将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
未来30年内中国人口的增长是对水资源和水环境最大的挑战,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最大的挑战。
2010年小店的城市化水平是30%,城市人口为35万,据预测,到2030年,城市人口为60万时,相应的需水量将分别增加到1320万m3。
小店区经济现在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工业用水大幅度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各地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对水的需求急剧增长,而且废水的排放量也会相应急剧增长。
目前,工业取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20%,工业排放的废水量也会相应急剧增长。
目前,工业取水量站全国总取水量的20%,工业排放的废水量约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第四纪地层
下更新统(Q):河湖相,在太原盆地周围有出露,岩性为砂砾石、粘土、亚粘土层、颜色灰---灰黑色,岩石成分为石灰岩、火成岩。洪积物为褐色、棕色堆积物,物质成分单一,同附近山区岩性有关。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
1、人口及行政规划
全市共辖6区、3县、1个县级市、2个国家级开发区和2个省级开发区。六区即: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尖草坪区、晋源区、小店区;三县:清徐、阳曲、娄烦;县级市为古交市;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太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两个省级开发区:太原工业园区、太原不锈钢产业园区。据山西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太原市总居住人口420.1591万人,其中常住人口398.2479万人,市区户籍人口320多万。目前太原市登记在册的暂住人口共有75.5万人,占到全市总人口数的1/5,新增人口43.1948万人。
经过五十多年建设,太原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工业生产已形成了以煤炭、冶金、机械、化工四大工业为支柱,电力、纺织、轻工、电子、建材、精密仪器等协调发展,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省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太原市调整了轻工业结构,使各产业之间比例关系逐步趋于合理,重工业内部结构也有所变化,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比例有所上升。
4、交通
太原市市区的路网布局呈棋盘式。目前已形成东西向11条主干街道,南北向14条主干街道,主干道路网经纬分明,属典型的方格网布局;市区内次干道东西向有23条,南北向有13条。贯穿市区南、北的干道总长147公里,贯穿市区东、西的干道总长55.9公里,全市大、小街道1322条,总长1253.4公里。
小店区公路四通八达,国道有太(原)茅(津)公路,国道编号为208,此公路全长452公里,其中,小店区境内长23公里,途径15个村庄,过潇河至清徐南下;二级公路有大(同)运(城)公路,全长737公里,为平原二级公路,其中小店区境内长10.5公里;境内还有太洛公路、石太公路,市属公路,区乡公路等,有“一港八路”之称。正在建设的太原至澳门高速公路太原至长治段出入口也在小店区。
全区形成了新型医药化工、新型建材、新型材料、汽车维修、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七大优势产业。全国四大羊绒品牌之一的深圳日神集团成功并购山西毛纺织厂,正致力于打造太原纺织工业园区。
3、文化教育、医疗卫生
作为省会城市,太原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方面发展迅速。全市共有独立科研机构120所,工作人员1.47万人。高等院校12所,中等专业、学校48所,技工学校38所,普通中学228所,农、职业中学49所,小学1610所,成人高等学校22所。全市共有卫生机构967个。全市共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227个,影剧院31个,艺术表演团体16个,文化馆11个,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7个,广播电台4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4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和转播台4座。同时,各类商业、饮食、服务业的繁荣兴盛,更加方便了群众的生活。
本工程所处位置属太原市小店区管辖,小店区面积295平方公里,辖2个乡政府、1个镇政府、6个办事处,112个自然村,107个居委会,全区总户数为111268户,总人口数为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4.53万人,非农业人口为32.43万人,全区土地面积为295Km2,区人民政府驻小店镇昌胜街。
2、社会经济
①前第四纪地层
奥陶系(O):出露地层为中奥陶统和下奥陶统石灰岩,层厚500m左右,与下覆地层寒武系呈假整合接触。
石灰系(C):普通分布与东西山一带,为海陆交互相的煤系地层,岩性主要为砂岩、页岩、砂质岩、石灰岩与煤层,层厚250m左右,与中奥陶统呈假整合接触。
二迭系(P):为砂、页岩互层,层厚600m左右,同石灰系地层整合接触。
太原盆地地形总趋势为北高南低,东西高,中间低。由于构造运动的差异性,盆地内东西两侧呈明显的不对称。西部山区与倾斜平原直接相连,洪积扇裙状起伏延伸30余公里,但扇小坡大;东侧由山区、黄土丘陵、倾斜平原和冲积平原组成,构成开阔平缓地形。
太原市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总面积为6956km2,其中土石方山地约占52%,黄土丘陵约占30%,平川约占18%。山地、丘陵、平川的比例大体是5:3:2。整个地形北高南低,由北向南逐渐倾斜,太原盆地是新生代第三纪形成的断陷盆地,其边缘一般均为有断层存在并控制盆地构造运动。在盆地基底,发育着东西向次级构造,将盆地由北向南分割成地垒或地堑,致使盆地内基岩埋深变化悬殊,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厚度变化较大,在90~600m之间。
冲击平原区松散岩类孔隙水,在评价区的南部和东部,松散岩类沉积厚度160~170米。汾河沿岸含水层厚度大孔隙发育,该含水层除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外,还接受汾河水、渠道水或灌溉水的渗透补给,含水丰富,单井出水量1000~2000吨/日。
6、地震
根据山西省地震局颁布的《山西省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图》可知,本区地震烈度8度。
小店区主要工业集中在北部,企业主要有太行仪表厂、太原第一机床厂等。据统计,全区工业产值18039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490328万元,全区共有耕地面积13.69千公顷,农村渔业总产值56953万元,粮食总产值为67614吨,蔬菜总产量262662吨,农民人均纯收入4358元。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全区经济步入均衡协调、持续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黄土丘陵区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郝家沟-南坪头一带,含水层厚度25m,岩性多为沙砾石和粗中砂。水位埋深60~120m。大气降水的垂直入渗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该地区的地形支离破碎,赋存条件差,故含水不太丰富,单井出水量小于100吨/日,近期因超量开采,大部分地区的含水层已被疏干。
洪积倾斜平原区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太榆公路一带。松散岩类沉积厚度120~400m。该区含水层厚度大、孔隙发育,含水层厚度10~130m,岩性多为沙砾石和粗中砂,水位埋深60~120m。底板为不透水的粘土或二迭系碎屑岩。该区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的垂直入渗补给和山区河流的洪水补给以及丘陵区地下水的侧向补给,故地下水较丰富。单井出水量50~1500吨/日。近期因超量开采,50m以上的含水层已被疏干,50~100m含水层大部分被疏干。
7、生态环境
(1)自然植被
太原市野生植物经初步调查有维管植物400多种,其中乔木7种,灌木24种,草本植物396种,含种类较多的科有禾本科、菊科、豆科、蔷薇科、莎草科等,在群落构建中起主导作用的有侧柏、刺槐、荆条、黄刺玫、酸枣、绣线菊、白羊草、蒿类、隐子草、拂子草、芦苇等。大部分种类具有资源价值,其中可作药用的有甘草、远志、柴胡、酸枣、茵陈蒿、车前等。在野生维管植物中中国特有属种化较丰富,常见的属有虎榛子属、蚂蚱腿子属、扁核木属等,特有种有山桃、悬钩子、鹅观草、针茅、虎榛子、白皮松、锦鸡儿、北京丁香、木香薷、早熟禾、风毛菊、蚂蚱腿子等。
本项目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春季回暖迅速,干燥多风: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本区平均风速为2.0m/s。
5、水系水文
(1)地表水
太原市境内的河流分为黄河水系和海河水系。汾河是黄河水系的一级支流,也是代表太原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唯一河流,发源于北部山区,自北而南贯穿太原市,蜿蜒曲折,沿途有45条支流汇入。汾河太原段的长度为178公里。海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温川河、乌河、箭杆河等7条支流。太原市境内的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
本项目处于太原市南部,附近区域地形平坦,地表几乎全被人工建筑和耕地所覆盖。
3、地质构造
太原盆地为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在东西山大断裂的控制下不断下沉,沉降幅度大于800m。太原盆地基底为前寒武系、变质岩系,其上为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海相沉积物,构成煤系地层的地盘。在奥陶系石灰岩之上,依次沉积的地层有石炭系、二迭系、新生界第三层、第四系沉积物比较发育,地层岩性略述于下:
太原市境内的水库主要有娄烦县的汾河水库和位于市区西北30公里汾河干流上的汾河二库。2003年10月31日,“万家寨引黄入晋引水一期工程”建成后,汾河水库成为了我市的地表水饮用水源地。
太原市境内主要湖泊有迎泽湖、晋阳湖。晋阳湖位于太原市区西南方向,是太原市最大的湖泊,湖面约5.1平方公里,占太原市湖泊面积的78%,蓄水量达0.24亿立方米,补给水源为汾河上游水。该湖主要为太原市第一热电厂工业用水和渔业用水,近年又发展成为群众游泳场所和城市备用水源。迎泽湖位于太原市迎泽区迎泽公园内,其水域面积约3亩,由汾河东干渠补水,其功能主要为景观娱乐用水。
本项目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孙家寨村西210m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41′30′′,东经112°30′57′′。
项目具体地理位置见附图1。
2、地形地貌
太原市地处晋中断陷盆地的北端,其北、东、西三面环山,北部山区为系舟山、云中山的延伸,是忻州盆地和太原盆地天然分界,东部山区为太行山余支,通称东山,西部山区是吕梁东翼,通称西山,南部为平原。
4、气候和气象
太原市地处暖温带半干旱性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湿润,昼夜温差较大,雨季集中;秋季凉爽,雨量少;冬季干燥寒冷,少雪,多为晴朗天气。
由于山地、丘陵、平原、河谷等多种地形的差异和海拔高度的悬殊,使各类地形在气温、降水、气压、日照等气象要素方面差异明显,气候特征多样,形成了温暖气候区、温和气候区、温凉气候区和冷凉气候区四个不同的气候区域。由于季风影响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常年主导风向为NNW,频率约11.5%,次主导风向为N,频率约10.9%,静风频率为27.5%,年平均气温9.5℃,年平均风速2.5m/s,年平均降雨量459.5mm,多集中在8月。
铁路线有石太线,经该区黄陵、西温乡两个乡至榆次,向东至石家庄。同蒲线在小店区境内与石太铁路同走一条轨道。
辖区内有全省பைடு நூலகம்大的航空港——太原民航机场,48条国内航线辐射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