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封王制度具体是怎么样的

合集下载

太平天国的腐化

太平天国的腐化

太平天国的腐化太平天国还等级森严,比一般封建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天王洪秀全称万岁,东王杨秀清称九千岁,西王萧朝贵称八千岁,南王冯云山称七千岁,北王韦昌辉称六千岁,翼王石达开称五千岁,其余各王称千岁。

各王的妻子都称为“王娘”,子称“嗣君”。

丞相以下的官员称“大人”,他们的妻子称“贞人”,子称“公子”。

攻陷永安以前加入太平军的都加一等功勋。

各王的兄弟叔侄称“王宗”。

太平军还设有女官,在各王府的有女丞相、女检点,在外统带女馆的有女军帅、女百长等。

在穿着方面,以黄色为最高贵,这点与历代王朝相同。

其次是红、紫,再次是青、蓝、黑、白。

各王所穿官服上的绣龙也有等级差别。

太平军中的官,以司马为最小。

旅帅以上的官都戴风帽,以黄边的宽窄来验官之大小。

太平军多为客家人,习惯赤足。

太平军禁止一些传统习俗。

他们称人死为升天,不许死者家属哭,也不许用棺木下葬,不设香火供奉,违令者都被视为妖邪。

太平军严禁鸦片,则有其进步意义。

高官们纷纷毁或改建官衙民宅,作为自己的奢侈私宅。

南京的两江总督衙门被改造为天王洪秀全的王府。

东王杨秀清的王府在将军署,北王韦昌辉的王府在中正街李宅,翼王石达开的王府在大中桥刘宅。

各王每次乘马外出,携带洋人制做的八音盒,铿锵作声以为乐。

王府门以内不许男子入,只用侍女传递。

各王府都有堂室园囿,多者数百间,少的也有六七十间。

洪秀全的王府也不断开拓,每天役使的工匠就有千人之多,兴造了一年多时间。

天王府前有一牌楼,上有“天堂路通”四个大字。

王府的门额是“荣光门”,二门叫“圣天门”,前面都有“真神”两字。

二门内是百官朝见的大殿,极为高大,梁栋涂金,以龙凤装饰,四壁彩画龙、虎、狮、象等。

王府的内室多至上千间,因为天王的正妻王娘以下有媵妾一千二百余人,侍女还不包括在内。

洪秀全荒淫好色,平日深居简出,一切政事不闻不问,都交给杨秀清处理。

其实,天王洪秀全从1853 年3月进入天京到1864年6月52岁时死,11年中从未迈出过天京城门一步,只一次坐64人抬的大轿出宫,去看视生病的东王杨秀清。

历史趣谈:太平天国诸王都有谁 太平天国将领东南西北王

历史趣谈:太平天国诸王都有谁 太平天国将领东南西北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太平天国诸王都有谁太平天国将领东南西北王导语:太平天国诸王:太平天国建国后洪秀全封各太平天国将领为王,其中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分别被封为东王、西王、南王、北王太平天国诸王:太平天国建国后洪秀全封各太平天国将领为王,其中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分别被封为东王、西王、南王、北王和翼王。

太平天国东王简介: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约1820—1856),太平天国革命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广西桂平人。

原为烧炭工人,1846年加入拜上帝会。

1848年冯云山被捕入狱后,杨秀清假托“天父上帝”下凡附体,安定众志,取得代“天父”传言的特权。

1851年1月杨秀清与洪秀全等领导发动金田起义。

12月在永安(今蒙山)杨秀清被封为东王,称九千岁,主持朝政。

后在1856年的“天京事变”中为韦昌辉所杀。

太平天国西王简介: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约1820—1852),太平天国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广西武宣人。

贫农出身,1846年加入拜上帝会。

1848年冯云山被捕入狱后,萧朝贵假托“天兄耶酥”附身,安定众心。

1851年1月与洪秀全等领导发动金田起义。

12月在永安(今蒙山)萧朝贵被封西王,称八千岁。

次年9月进攻长沙时牺牲。

太平天国南王简介: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约1815—1853),太平天国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广东花县人。

冯云山为塾师出身,1843年与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宣传、组织革命。

1848 年被捕入狱,后被救出。

1851年1月参加领导金田起义。

12月在永安(今蒙山)被封为南王,称七千岁,次生活常识分享。

太平军官制

太平军官制
以下杨韦事变之后封 偕王 谭体元 裕王 李继达
来王 陆顺德 扶王 陈得才 启王 梁成富 遵王 赖文洸 端王 蓝成春 湘王 黄子澄
孝王 胡升文 守王 方海宗 佑王 李远继 昭王 黄文英 对王 洪春元 烈王 李万材
誉王 李瑞生 会王 蔡元龙 戴王 黄呈忠 首王 范汝增 梯王 陈业坤 李王 胡鼎文
太平天国前期官阶(1851-1856)
一等 一级 正、又正军师(东王、西王)
二级 副、又副军师(南王、北王)
三级 主将(翼王 天德王)
二等 四级 天燕、天豫(燕王 豫王) 国宗(诸王家族成员,在此两阶浮动)
五级 天侯
三等 六级 丞相 恩赏丞相 平湖丞相 六官丞相
前一军军帅 以次编排至前十九军军帅止
后一军军帅 以次编排至后十九军军帅止
左一军军帅 以次编排至左十九军军帅止
右一军军帅 以次编排至右十九军军帅止
中一军军帅 以次编排至中十九军军帅止
计军帅九十五人
师 帅
前一军前营师帅 每军军帅分辖前后左右中五营,师帅凡系衔必标明某一军某营师帅,计九十五军应有师帅四百四十五人
广王 李恺顺 祥王 王隆芸 贵王 陈得胜 列王 方正宗 翰王 项大英 直王 林德英
从王 陈德隆 导王 陈仕荣 比王 伍贵文 宁王 周文嘉 佐王 黄和锦 柬王 赖桂芳
咸王 陈 荣 宗王 汪起贤 怀王 周春之 保王 洪容海 陪王 谭 富 顺王 邑王
定王 崇王 璋王 奏王 乐王 荣王 刘王 襄王
大佐将 1859初设 每军统兵官(主将)副手,非佐将
天义(天翼) 1858初设
天安 1857初设
天福 1857初设
天燕 见前期表 1857年正副掌率授天燕

太平天国有几个王

太平天国有几个王

太平天国有几个王太平天国官爵无数,导致许多官位宛如笑话,那你知道太平天国有多少个王吗?下面是本人分享的太平天国有几个王,一起来看看吧。

太平天国的王位介绍自1851年3月23日洪秀全在广西武宣县东乡称天王始至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太平天国的主要王有:天王洪秀全,1851年称,崇号:万岁;东王杨秀清,1851年封,崇号:九千岁,职衔:正军师中军主将;西王萧朝贵,1851年封,崇号:八千岁,职衔:又正军师前军主将;南王冯云山,1851年封,崇号:七千岁,职衔:副军师后军主将;北王韦昌辉,1851年封,崇号:六千岁,职衔:又副军师右军主将;翼王石达开,1851年封,崇号:五千岁,职衔:左军主将;燕王秦日纲,1854年封,崇号:千岁,职衔:天官正丞相;豫王胡以晃,1854年封,崇号:强千岁,职衔:春官正丞相安王洪仁发,1857年封,崇号:显千岁,职衔:殿前京内又正总鉴;福王洪仁达,1857年封,崇号:伦千岁,职衔:殿前京内副总鉴;干王洪仁轩,1859年封,崇号:福千岁,职衔:文衡正总裁;英王陈玉成,1859年封,崇号:禄千岁,职衔:前军主将;忠王李秀成,1859年封,崇号:荣千岁,职衔:后军主将;侍王李世贤,1859年封,崇号:雄千岁,职衔:左军主将;辅王杨辅清,1860年封,崇号:威千岁,职衔:中军主将;赞王蒙得恩,1860年封,崇号:耀千岁,职衔:春官又正丞相;请王李开芳,1863年封,崇号:合千岁,职衔:地官正丞相;求王林凤祥,1863年封,崇号:协千岁,职衔:天官副丞相王爷遍地走国戚乱朝纲1856年9月2日(太平天国六年七月二十七日)突然发生的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以下官员2万余人死在韦昌辉、秦日纲等人的刀下。

原来传说有天王密诏杀杨的说法,但洪秀全始终否认,所传杨秀清逼封万岁和天王密诏迄今没有确切的证据,因而近人一般认为是韦昌辉矫诏。

无论如何,这均是腐败引致政治上的争权夺利所引起的必然结果。

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受到致命的打击。

太平天国的官制和军制,在“天京事变”后,为何变得极为混乱?

太平天国的官制和军制,在“天京事变”后,为何变得极为混乱?

咸丰元年(1851年)春,太平军到武宣县东乡后,洪秀全登天王位,并封杨秀清等人为五军主将,建立了太平军的上层领导机构。

随着太平军的发展壮大,到攻克南京时,其职官制度随之日趋完备。

一、太平天国前期官爵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前期官爵等级体系形成,依次为王、侯、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和两司马,军中官还设有伍长为最低职。

在官职之上,太平天国还设有王、侯为爵位,按中国历史沿革,官、爵有别。

太平天国却官爵不分,丞相可以升侯,侯可以升王。

官爵以外,太平天国各王男系亲属称为国宗,并没有具体职务,具体职务由上司委派,按实授分类。

二、太平军前期官制中,有朝内、军中、守土、乡官之分1、朝内官即太平天国中央政府官员。

朝内官“不分文武”,最高级别为丞相,依次为检点、指挥、将军。

但这仅仅表示官阶,并不表示具体职务,具体工作则需要另行指派。

一般来说将军以上官职居内则办理政务,出外则统军民。

2、太平天国中完全属于武职将领的则是“军中官”。

军内最高职官为总制,总制以下设监军,监军以下为军。

太平天国前期编制以军为单位,其官阶分别为军帅、师帅、旅帅、卒长和两司马、伍长。

军帅负有平时训练和战时督战的职责,每有战争,则有总制、监军统帅,“操练士卒,条分队伍,屯营结垒,接阵进师,皆责成于军帅,由监军、总制上达于领兵之贼以取决”。

但具体到每一次战役的指挥,则由天王或东王另行委派领兵大员出任统帅,“凡贼之攻城掠地,侵扰州县,当以伪国宗、伪丞相领军”。

3、太平天国的守土官和乡官主要负责地方行政。

太平天国的地方行政“分为省、郡、州县三级,”县以下设乡官,县设监军,郡设总制,总制之上,则是省级长官,但在实际中“省级行政官署及其长官任职等事记载甚少”。

县以下则设军,最高为军帅直到伍长,其与太平军军制相同,全由本地人担任,称为乡官,不同的是乡官制度以“家数”为单位。

三、由于战事频繁,太平军各城各地都以军事为主,由统兵官员负责太平天国官制中,丞相以下官职有正职、职同、恩赏的分别。

太平天国的等级制度

太平天国的等级制度

太平天国的等级制度在古代甚至现在的某些地区和环境,都讲究一个等级礼法,它们的设定很大程度是为了配合法律推行,促进道德普及,协调社会关系,但是有一些等级制度,几乎变态,不但不能缓和矛盾,甚至恶化矛盾,从而加速了政权的覆灭。

下面是分享的太平天国的等级制度。

太平天国的等级制度太平天国的封建等级之森严,实属史所罕见的,说它变态毫不为过。

君臣上下之间称呼、服饰等个方面都有严格规定,违者都要受到严重惩罚。

洪秀全本人以“朕”自称,自比“太阳”、“日头”,还给诸位王排定座次,依次为: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王长兄洪仁发,巨王洪和元,长王洪瑞元,王次兄洪仁达,次王洪锦元,天四驸马黄栋梁,天西驸马黄文胜,西王父蒋万兴,南王冯云山,等等,说明太平天国十分讲究上下尊卑等级。

每天官员上朝,朝见天王时必须下跪三呼“万岁”,见王爵则要下跪三呼“千岁”。

当诸王外出时,所有官民都必须回避或跪在道路两旁高呼“万岁”或“千岁”,倘若有继续步行者则斩无赦,一些高官也要被连带惩罚。

当一个政权中所有的人都把精力放在严苛的排座次、讲规矩,而并非民生大计时,这样的政权距离覆灭也就不远了。

太平天国的王爷数量之多,绝对要长期甚至永远占据吉尼斯世界纪录之首的感觉了,仅在太平天国前期,就封了五个对起义和建朝有过贡献的外姓王。

这五王是东王杨秀清、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北王韦昌辉以及翼王石达开。

其中除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战死之外,其他人则死于内讧。

天京事变中,东王杨秀清被北王韦昌辉所杀,随后天王洪秀全又捕杀了北王韦昌辉。

石达开出走远离是非之地,结果就是军事失败,死于外地,他的悲剧起因也是因为内斗,内部权力争斗。

不但滥封王,太平天国的各王、从高官到基层官员,甚至一个村长都世袭,打破了封建统治者只袭爵位不袭职位的惯例,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初太平天国打着所谓“上帝”的旗号,欺骗人们来一起造反,虽说满清政府统治黑暗无能,可是来到太平天国,就好比除了贼窝再进狼窝,依旧苦不堪言,甚至大不如前,一个政权不想着安邦定国,给百姓实惠,只不过打了几场胜仗,占领巴掌大的地方,就开始奢侈排场,鱼肉百姓,不灭亡才天理不容呢,所以,太平天国这繁杂的等级设置,葬送的不仅是他们自己,更是无数被欺骗的百姓和他们一家老小的生命,呜呼哀哉!知识拓展太平天国运动前后坚持了十四年,势力扩及十八省,达到了旧式农民“革命”的新高潮,涌现出一批农民革命领袖,其《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诸文件的理论水准也似乎达到了农民起义的巅峰,甚至还进行过一些社会制度方面的试验性实践。

太平天国有几级爵位

太平天国有几级爵位

太平天国有几级爵位太平天国有几级爵位太平天国通常被称为“滥封官爵”,但“滥封官”在中国许多朝代都有,如南北朝战乱时期,一个小小的戍长(哨所所长)也带将军封号,而宋代的官职更多到铺天盖地的地步,相对而言,爵位因为要世袭、要分封,历代君王都显得比较“小气”,很少滥封。

太平天国是出了名的官多爵多,前期就已经把清方情报人员弄得晕头转向,和太平军打了几年仗、从广西一直追到南京的钦差大臣向荣,1853年在镇江江面的一次水战中捞起一面“太平水营前二前四北上上黄旗两司马”的三角旗,以为是击毙了太平军重要人物,喜滋滋地专门写奏报,报告给心急如焚的咸丰皇帝,而实际上,两司马只管25个人,是太平军级别最低的官员。

后期就更不用说了,叠床架屋的官员多到数不胜数。

其实“官”和“爵”是不一样的,官是职务,通常有一定执掌,一般而言不能世袭;爵是表示身份地位的头衔,有些还含有赐予领地的意味,通常可以世袭。

太平天国通常被称为“滥封官爵”,但“滥封官”在中国许多朝代都有,如南北朝战乱时期,一个小小的戍长(哨所所长)也带将军封号,而宋代的官职更多到铺天盖地的地步,相对而言,爵位因为要世袭、要分封,历代君王都显得比较“小气”,很少滥封。

太平天国刚刚起义时并没有爵位,除了洪秀全父子,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等人都是以军师这个官职总理政务,他们四位外加石达开,又以主将这个军职统帅全军。

从目前保存的《天兄圣旨》看,早期洪秀全的确没打算封爵。

但这种局面很快被渴望“大功有大赏”的领袖们打破。

太平天国还没占领第一个城市永安,四军师已经被称为“王爷”,“姑从人间歪例”,但这还算不上正式爵位;1851年12月17日,迫于众大员的压力,洪秀全不得不分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和石达开为东、西、南、北王和翼王,成为太平天国封爵的开始。

到了1853年秋天,已经定都天京的太平天国又在王爵之下增设了侯爵;1854年底或1855年初,由侯爵晋封燕王、豫王的秦日纲、胡以因为作战失利,被革去王爵,后来被改封为顶天燕、护天豫。

太平天国诸王简介

太平天国诸王简介

太平天国诸王简介王爵是太平天国的最高爵位。

洪秀全从拜上帝教义出发,认为只有天父上主皇上帝才是帝,人间之主称王足矣,故金田起义时自称天王,托言受天真命,由皇上帝所封。

1851年12月17日在永安发布封王诏令,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而东王有权节制诸王,诸王地位有序,东、西王一等,南、北王二等,翼王三等。

1854年5月,封秦日纲为燕王,6月封胡以晃为豫王,燕、豫王四等,二人旋被革爵。

前期王爵,除韦昌辉因天京事变被处死削爵外,余皆世袭。

天京事变后封洪仁发为安王、洪仁达为福王,以挟制石达开。

石达开回天京辅政,曾被晋封义王未受。

旋又削去洪仁发、洪仁达王爵,有永不封王之意。

1859年,洪仁玕\来到天京,乃封之为干王,随后封陈玉成为英王、李秀成为忠王、蒙得恩为赞王、李世贤为侍王、杨辅清为辅王、林绍璋为章王。

1861年春计有十王。

后越封越多,且有王加头上三点以为“小王”之封。

至天京失陷前,封王达二千七百多人。

滥封王爵破坏了论功行赏的原则,造成朝政紊乱。

另据太平军将领,昭王黄文英被俘后供称,太平天国王爵自天王以下分为五等。

东西南北四王、翼王、干王等执掌朝纲,是一等王;英王、忠王、侍王等执掌兵权,是二等王;康王、堵王、听王等善战的,是三等王;恤王等为四等王;那五等王一概都叫列王。

李秀成(1823──1864)或作寿成。

广西藤县人。

原名以文。

太平天国后期极其杰出的军事统帅。

1848年至1849年间,加入拜上帝会。

1851年9月参加太平军。

1853年定都天京后,为杨秀清所识拔,举为右四军帅,旋升后四监军,随石达开往安徽安庆安民。

次年春,调守庐州,擢殿右二十四指挥。

后升二十二检点、地官副丞相。

1856年2月,随秦日纲赴江苏镇江解围,寻摧毁江南、江北大营。

天京事变后,移军镇守安徽桐城,升地官正承相、合天侯。

次年春,打退围敌,北上六安、霍丘会合捻军。

石达开离京出走后,封副掌率、合天义,与陈玉成同主军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平天国的封王制度具体是怎么样的
纵观中国历史,没有哪个朝代的王爷象太平天国那样多。

很难想象一个朝代能同时拥有2700多个王爷,更何况太平天国只是中国历史上短短十几年的地方武装割据,不算是一个真正的朝代。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洪秀全一共有三次大规模封王。

最初封王是在1852年的永安,史称“永安封王”,即有名的东西南北王和“羽翼天朝”的翼王,史书上认为这次封王明确了革命的领导核心,对革命的发展壮大是有利的。

本人认为,在仍是“流寇”时期就急着封王拜相,表明革命领导阶层有很深的等级观念,同时又现出了他们贪图享乐的的本质,并为日后的争权夺利埋下了种子。

前面我说过,太平天国并不平等,它的等级观念比请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永安封王只封了五个王爷,就分为三等,东西为一等,南北为二等,翼王为三等,而且规定,东王以下具归东王节制,这是很要命的一条,洪秀全当时就犯了一个难以弥补的过错,其他王爷都归东王节制,不就等于把自己架空了么?那还要他干什么?据叛徒洪大全讲,洪秀全当时已经有了16个王娘,可见当时的洪秀全就已经开始贪图享乐了,这正是他本人的本性。

既然都封了王,那就应该有王爷的谱,太平天国对于王爷吃什么、穿什么、出门坐什么都有明确的规定,连叫什么都很有谱,如东王杨秀清叫“禾乃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
前军主将东王杨”,这里的“禾乃师”“赎病主”都是教中的职务,“左辅正军师前军主将”是军中的主将,“东王”是政治上的职务,用现在的话讲,相当于“中央政治局、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杨秀清同志”。

后来还觉得名字不够长,又加了几个字。

杨秀清和肖朝贵都是紫荆山地区的矿工,把他们排在冯云山之前可能也是无奈之举,冯云山的地位类似李大钊这位中共的创始人,李在党内的地位从来没进过前三位。

冯云山的传教作用远大于洪秀全,可惜他军事才能有限,否则老洪不会这样委屈他的表弟的。

另两位北王和翼王都是当地极有影响的人物,也是“国宗”最多的。

除了这六名,还有两名候补委员,一个是与翼王同乡的秦日纲,另一个是胡以晃,这两人与北王相似,但影响较小,定都天京后,被分别封为燕王和豫王,直到天京事变结束,洪只封了七个王爷。

王爷之下是侯、丞相、指挥、检点、、军帅等,一个军帅大概指挥一万三千人左右,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军。

当时封为侯的有黄玉昆(翼王岳父)、陈承容(英王叔父)等,立下大功的林凤翔、李开芳也只封为丞相,北伐时才封上侯。

有一个该封王而未封的是黄文金,他是除紫荆山地区之外的另一个博白“根据地”创始人,也是元老级的人物,而且此人作战勇敢威望颇高,人称黄老虎,如果不是因为他后来负伤战死,太平天国余部也不会败得那么快。

不知道什么原因,连个丞相也没当上。

另外土匪出身的罗大纲,论功劳资历也可封王,但他出身不好,就象贺龙一样难当大任,给个体委主任吧。

在天京事变前,天王共封了七个王,十九个侯(有记载的),侯爷中有很多是东王的亲信和亲戚,大多死于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后,诸王之中只剩下洪秀全还在天国,老洪已经不信外姓王爷,于是封两个哥哥为“福王”和“安王”,这两个职位在翼王之下,燕王、豫王之上。

后来干脆取消王这一职位,在侯之上设立了豫、燕、安、福、义五个爵位,从设立爵位中,可看出原安、福两王的地位(义既为翼,在石达开当正军师时改为义王)。

那时的丞相、检点已经成为小官了。

应当说明的是,历朝历代王、侯都是爵位,而非官位,而太平天国里的王侯则即是爵位又是官位。

洪第二次封王是在1859年,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先后封了干王、赞王、英王、忠王、侍王、辅王、璋王,形成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干王成了国务院,赞王为军委主席,英王、忠王分别为军委第一、第二副主席,侍王、辅王、璋王为政治局候补委员。

有好事者考《北华捷报》第五二四号(1860年8月11日),发表的艾约瑟与洪仁玕在苏州的问答:
现共有十一个王:一、天王;二、西王的继承者萧有和;三、东王的继承者萧有福;四、干王洪仁玕;五、翼王石达开;六、英王陈玉成;
七、忠王李秀成;八、赞王蒙得恩;九、侍王李世贤;十、辅王杨辅清;十一、章王林绍璋。

当时天王诏旨之前开列的接旨者的名单为:朕诏和甥、福甥、玕胞、达胞、玉胞、秀胞、恩胞、贤胞、辅胞、璋胞、万侄、天将、掌
率、统管、尽管、神策朝将、护京神将、六部、主、佐将内外众臣知之。

可以看出,东王、西王虽然年幼,但王爷的职位是世袭的,所以排名靠前,石达开虽然出走,但天朝并未将其“开除党籍”。

赞王排名虽在在英王、忠王之后,但他是中军主将,军中职位高过英王和忠王。

东王全家被杀,洪秀全后来为其平反,据说东王娶了西王的妹妹,所以将西王儿子封为幼东王(也有说天王将自己的儿子过继给东王),肖有福又名蒋有福(随其祖父姓),后被封懿王。

万侄可能是他后来的女婿钟万信,也能带兵打仗。

可见,到了1860年,太平天国也只有这些王爷。

有一个该封未封的是韦俊,由于他哥哥的牵连,作为天国的五军主将之一,得不到洪秀全的信任,甚至陈玉成和杨辅清也对他处处掣肘,只有李秀成比较同情他,韦俊最终叛变投敌,与未能封王有一定关系。

第三次封王是在1861年以后,这次封王主要是为了分忠王、英王的权,西线英王战败,老洪一怒之下,革了英王的王位,却封英王的几个部下为王,以羞辱英王;东线忠王频频告捷,老洪担心李家兄弟权势过大,也将其部下大举封王,而李秀成、李世贤都有被革王位的经历。

同时洪秀全还大举封自己的亲戚为王,除了将原安王、福王改为勇王和信王外,另封了巨王洪和元、崇王洪利元岁、元王洪科元、长王洪瑞元、见王洪现元、唐王洪瑭元、同王洪蛰元、次王洪锦元、定王洪钰元、汉王洪釮元、金王钟万信、凯王黄栋梁等,所有带元字的,
都是老洪的侄子这里面最小的才八九岁。

而排名都在英王、忠王之前,仅过了一年,上面的接旨名单就变为:朕诏天佑子侄、和甥、福甥、和元侄、利元侄、科元侄、瑞元侄、锦元侄、栋梁婿,文胜婿、万兴亲、玕胞、葵元侄、达胞、玉胞、秀胞、雍侄、贤胞、辅胞、璋胞、万侄、天将、掌率、统管、尽管、神策朝将、护京神将、神使、六部、主、佐将暨普天大下,同世一家,所有众臣民知之。

(其时蒙得恩已死,顶替的是他的儿子蒙时雍)
整个一个洪氏家谱。

在这些王当中,用李秀成的话说,天王最信任的第一是是幼西王萧有和、第二是幼赞王蒙时雍,这两个人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其次是洪的两个女婿,再次是洪的两个哥哥。

萧有和、蒙时雍与另外三个洪氏子弟合称天京五狗,欺男霸女无恶不作。

让两个纨绔子弟把持朝中大权,发生大举封王的后果也就没什么奇怪了。

直到天京被围,洪秀全还在不断地封王,有记载:“不问何人,有人保者俱准。

……无功偷闲之人,各有封王”。

甚至“由广西跟出来的都封王,本家亲戚也都封王,捐钱粮的也都封王,竟有二千七百多王”。

王既封多,所以分为五等,一等如朝政的干王洪仁玕;二等如军事统帅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三等如战将堵王黄文金、听王陈炳文;四等如恤王洪仁政、昭王黄文英,不统兵权;五等不另定王号,统称列王。

有的甚至孩子刚生下来就被封王,封到最后连汉字都不够用了,就在王字上多加三点加以区别,真是荒唐之极。

李秀成后来的“天朝十误”将此也列为天国灭亡原因之一不无道理。

因为一旦被封王,就要修建王府、要有定数的奴仆差人,同时造成了太平天国晚期的攀比、腐败、挥霍之风。

国库日空,便在民间搜刮,正是王爷遍地走,小民泪常流。

大举封王另一个恶果是各自为政,洪秀全封陈坤书为护王时,正是李秀成中了奸细的离间计想去征讨陈之时,气得李大骂天王糊涂,陈李矛盾由此产生,后来苏州被困之时,李秀成写信向常州的陈坤书求援,尽管语气已经非常客气地称兄道弟并申明大义,但陈坤书就是不理这个胡子,你也是王,我也是王,凭什么听你的?《李秀成自述》中说陈坤书“将常州自霸,……分制我势”,“不由我用,制其不能”。

可以见之。

后来陈坤书也难逃围城被灭的命运。

虽然陈死的也很英勇,据说他血战到最后一人仍手持大刀立于王府门前,清兵不敢近前。

但他对天国倾覆所负的责任,一点也不比那些叛王小。

太平天国的后期官制演变很大,层次太多,官爵不分,封赏过滥,郡县守将都封为王,实为前所未见。

高级官员不问其职务是否需要,往往因其官阶各设一套属官。

在行政上发生各自为政的现象,在军事上造成指挥不灵的局面,而且浪费人力物力。

这种不合理的官制成为促使太平天国革命迅速失败的原因之一。

从洪秀全的封王之道,可看出他的为君之道和治国之道,这样的人,太平天国如果不毁在他手里,真是一大奇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