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

合集下载

历史太平天国的知识点总结

历史太平天国的知识点总结

历史太平天国的知识点总结一、太平天国的兴起1. 太平天国的起义领袖太平天国的领袖是洪秀全,他是广西横县人,咸丰元年(1850年)发动太平天国起义。

2. 起义的社会背景太平天国的起义,是在中国清朝封建社会末期的政治危机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压迫,使得社会矛盾激化,民生困苦,农民纷纷响应太平军的号召。

3. 起义的宗教背景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基督教的传播和影响密不可分。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广泛吸引了中国南方地区的农民加入到起义运动中来。

二、太平天国的发展1. 政治建设太平天国建立后,实行共产主义的政治制度,推行“太平共和”等制度,取消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官僚军阀统治,实行土地国有化和平等的社会制度。

2. 军事扩张太平天国军队在广西、湖南、江西、湖北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太平军经常与清军进行战争,多次击败清军。

3. 农民生活改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的一大特点,是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改善了农民生活。

太平天国建立了农田水利、推广新农具、改良农作物、修筑村级堤坝等,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水平。

三、太平天国的失败与衰落1. 内部矛盾太平天国的领导层中存在着严重的内部分歧,如洪秀全与杨秀清的矛盾、道光皇帝派来的内奸李秀成等,导致了太平天国内部的不团结和矛盾激化。

2. 清朝政府的进攻清朝政府为了保卫封建统治,采取了残酷而有力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办法。

清军对太平军进行了多次的围剿和战争,使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3. 国际援助的缺失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与衰落,与国际帮助的缺失有关。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有与外国基督教传教士联络,但是与外国人和他国政府的援助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国际因素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起着一定的影响。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1. 经济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反映了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封建社会末期的深刻危机和动荡不安的状态,推动了中国社会末期的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太平天国运动的知识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知识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知识点
1. 背景和起因:
- 发生时间:1851年-1864年,持续了14年之久。

- 发生地点:主要在中国南方地区,以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

- 起因:基于基督教教义的怀疑和反思,加上对清王朝统治的不满。

2. 领导人和组织:
- 主要领导人:洪秀全(太平天国"天王")、杨秀清、韦昌辉等。

- 组织体系:建立"天朝"政权,模拟清王朝体制。

3. 发展过程:
- 拱卫起义(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的开端。

- 攻占南京(1853年):建立"天朝"都城。

- 广阔疆土(1856年):疆土最大时横跨16个省。

- 江南基地(1860年后):后期仅存江南地区。

4. 影响和结果:
- 造成了大规模的流离失所、民间伤亡。

- 加剧了清朝中央集权的削弱。

- 为太平天国运动后期西方列强武力介入埋下伏笔。

- 最终在1864年被清军彻底剿灭。

5. 历史评价:
- 具有复杂的社会经济原因。

- 具有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色彩。

- 带有一定的农民起义和宗教运动性质。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

翼 观 翼 王 远 征 之 后 , 历 时 七 载 由 七 赣 年 ,

(
• .
世 界 历 史
五 , 千 石 里 镇 , 吉 余 上 部 有 活 数 动 之 , , 新 程 裕 行 赖 , , 甘 , 陕 ,
( , 直 至 同 至 浙 治 同 , 十 治 闽 年 二 , 未 年 桂 ,
)
天京陷落与太平天囯败亡
历史意义
第一、最早实践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 封建的历史使命。 第二、太平天国革命的直接导因是吸收 西方文化的结果,主要是吸收西方基督 教的教义。 第三、主张对外开放政策。 第四、重视发展商业,积极开展对外贸 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经验教训
太平天国的历史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中国,农民阶级是反封建的主力军, 也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基本力量, 但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 思列宁主义作指南,单靠农民阶级自身 的力量,无法战胜中外反动势力,不可 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石达开远征
长 征 。
及 分 化 各 部 李 之 福 回 猷 师 等 未 算 约 , 实 万 为 ) 三 共 部 , 依 广
曾 五 万 余 里
约 , 粤
湘 , 所 , 过 黔 地 , 翼 王 , 本 鄂 军 , 约 川 二 苏 , 西 皖 , 万 里 省 五 十 域 滇 共
算 王 ) 就 义 为 止 , 其 余 各 部 ( 活 动 康 ,
• 1864年正月,天京被包围 •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 多日以野草充饥后病逝, 7月天京失守。 • 1868年1月5日东捻军于在 1868 1 5 扬州东北瓦窑铺覆灭,8 月16日西捻军于同年在山 东茌平徒骇河被李鸿章消 灭 • 1869年最后一支使用太平 天国年号的残余捻军袁大 魁部在陕北保安被左宗棠 消灭。

太平天国运动的名词解释

太平天国运动的名词解释

太平天国运动的名词解释太平天国运动,是指19世纪中叶中国东南部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名词解释如下:1. 太平:“太平”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指和平、安定、幸福。

太平天国的创始人洪秀全宣称自己是上帝的第二子“太平天子”,并以此名义发动起义,以追求社会和平与幸福为目标。

2. 天国:太平天国的“天国”一词可理解为神圣国度,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被解释为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的国度。

太平天国追求实现“天朝上国”的原则,即建立一个拥有完美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国家。

3. 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指一场历时十余年的农民起义和宗教运动,其规模、规则和影响范围均超过了传统的反抗性农民起义,因此被称为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持久性,组织和士兵都受到了严密的规章制度的控制。

4. 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发源于广西地区的农民暴动,起初是一起农民对抗政治腐败和经济压迫的运动。

起义军最初号称“拜上帝教”,但随着运动的发展,其信仰变得更加极端化,发展成一场大规模的反清复明的运动。

5. 宗教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与宗教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太平天国的创始人洪秀全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他宣称自己是上帝的儿子,并创建了一种基督教式的组织结构和信仰体系。

其信仰特点包括拜上帝、清除宗教迷信、崇拜基督教圣经等。

6. 社会变革:太平天国运动追求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

太平天国运动的目标在于消灭社会不平等和剥削,实现平等和公正。

运动中试图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但运动最终未能实现其社会变革的目标。

7. 对清朝的威胁: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清朝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运动的规模和强大的组织能力使清朝陷入了严重的军事困境,清朝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包括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政崩溃。

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在中国东南部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和宗教运动。

运动以太平与天国为目标,追求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的国度。

太平天国的传说 民间故事

太平天国的传说 民间故事

太平天国的传说民间故事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农民起义政权,它在19世纪中叶存在于
中国的南方,时间跨度大约是1851年到1864年。

关于太平天国的传说和
民间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洪秀全托梦:洪秀全在创立太平天国之前,据说曾受到上帝的启示,上帝告诉他要消灭清朝,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

洪秀全宣称自己是上帝的使者,这个故事成为太平天国的重要信仰基础。

2. 石达开的智慧: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一位重要将领,他以智慧和英勇著称。

有一个故事说,在一次战斗中,石达开利用智谋击败了敌人,使得太平天国的军队能够继续前进。

3. 杨秀清的神奇预言:杨秀清在太平天国内部有着很高的声望,他被认为有神灵附身,能够预言未来。

有一个故事说,他在一次战斗前预言了清军的动向,使太平天国能够成功防御。

这些故事反映了太平天国的人民对于平等、正义和智慧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他们对于清朝腐败和压迫的不满。

这些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很长时间,直到今天仍然被人们讲述。

太平天国的名词解释

太平天国的名词解释

太平天国的名词解释太平天国(18511864),也被称为“太平军”或“穆斯林天国”,是以中国清朝为背景,并延续约十八个世纪的中国古代政权秩序的一次民族起义政权。

1851年,出自湖南洞庭湖畔洪秀全率领以农民军队为主体的武装力量,发动了此次农民反抗军事政权的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乱产太平军(太平天国)的起义运动,最终在1864年底被清廷政权终结。

太平天国在起义之初拥有很强的民族精神,以“天下太平”为方针,旨在维护农民的正当利益,反抗清政府的压迫,改善民生,实现民族解放。

太平天国一方面使用暴力要求公平正义,另一方面也采取具有改革性的措施,如实行租税免除,取消官吏特权,及对地主阶级进行官府管理,其主要目的是要摆脱统治者的暴政,维护农民的权利,使人们的生活受到保护和改善。

大规模的太平军起义使清政府陷入严重的困境。

清政府担心太平军将背离传统的政治与社会制度,决定继续采取武力行动以压制农民起义运动,并动用了大量的官兵来平息。

最终,清廷政府得以在1864年10月击败太平军,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势力,结束了这场十三年之久的民族起义政权。

虽然太平天国未能圆满成功,但其旨在维护农民百姓的利益,反抗暴政的起义运动引发了很大的震动,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平天国的宗旨体现了中国历史上民族精神的发展趋势,启迪了清朝末代帝王开展改革的思想,为近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此外,太平天国的建立及其起义运动也催生了许多当代的社会改革思想,推动了中国人民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进程。

太平天国虽然已不复存在,但仍然深深地影响着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

太平天国的兴起和衰败,其起义运动及其宗旨,都为推动中国人民向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为中国历史发展留下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及意义
性质: 太平天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

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 意义: 1.太平天国揭开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并且提出了中 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2、太平天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太平天国颁布天朝 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太平天国革命沉重地冲 击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 了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出现。 3、太平天国深远的影响和激动人心的革命精神,在中国近 代史上起了伟大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带头的作用。 4、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 6、具有世界意义,打击了西方殖民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 解放运动
发展历程
► 前期发展 ►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在广东花县首创“拜上
帝教”。 ► 1847年,洪秀全和洪仁玕到广州跟随美国美南浸信 会传教士罗孝全学习《圣经》 。 ► 1849年,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 开结为异姓兄弟,并称东、西、南、北、翼五王。
► ►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生日,拜上帝会众万人在
金田村“恭祝万寿”起义,是为金田起义。洪秀全 称天王,建立“太平天国”。
北伐西征
•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并定都
• • •
在此,随即展开北伐及西征。 1853年5月洪秀全派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率 2万多太平军将士北伐。北伐军因孤军深入,后援 不继,最终在1855年全军覆没。 1853年秋,翼王石达开奉命出镇安庆,节制西征。 1854年西征军在湖南遭遇新建立的湘军抵抗,湘 军反攻至九江附近。

重要人物简介
洪秀全(1814年1月11日—1864年6月1日), 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 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道光年间屡应科举 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 创立拜上帝会,主张建 立远古“天下为公” 的盛世。 杨秀清(1821年或1823年-1856年),原 名嗣龙,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重要领袖之 一,被天王洪秀全封为东王,称九千岁,后 在1856年的“天京事变”中被杀。

太平天国知识点

太平天国知识点

太平天国知识点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

太平天国建国前,由冯云山、洪秀全创立的农民革命组织。

1843年,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冯云山和洪仁王干等人成为最早的信从者。

洪秀全领导的反对清朝统治、建立太平天国的武装起义。

因爆发于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故称金田起义。

1862-1864年太平军为保卫首都天京而进行的悲壮战斗。

1862年5月,清江苏布政使曾国荃所部湘军陆师、兵部侍郎彭玉麟所部水师,分两路进逼天京。

李秀成奉命从苏南分军三路回援。

10月13日,李秀成亲率主力与曾国荃部展开激战,久攻不胜,于11月26日主动撤军。

此后,洪秀全又派李秀成“进北攻南”,解除京围。

李秀成勉强从命。

但此战损兵折将,遭致惨败。

这两次战斗的失败,使天京陷于坐困局面。

从此太平天国再也无力组织大规模的进攻,只能凭借城防工事消极防御。

1864年3月,湘军合围天京。

6月1日洪秀全病逝。

7月19日天京陷落,守城将士除少数突围外均壮烈牺牲。

太平天国运动时间及领导人:1851年、洪秀全。

攻占南京的时间:1853年(定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抗击洋枪队:太平军在青浦大
败洋枪队。

1862年,太平军在浙江慈溪的一次战斗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反封建反侵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平天国妇女精神风貌由于广西地域文化和习俗的影响以及太平天国军事战斗之客观需要,太平天国妇女表现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独特的精神风貌。

(一)太平天国妇女改变了封建妇女的传统社会角色和形象,女人也顶起了“半边天”。

在封建社会,广大妇女的传统社会角色主要是从事“家内劳动”、“相夫教子”等等。

女子不能走出家庭从事社会劳动;不能为官执政;不能参军打仗;有的甚至不能进人宗祠庙堂参与宗教祭祀活动等等。

其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制在家庭范围之内。

但在太平天国时期,由于战争的客观需要和广西妇女的劳动习俗以及妇女身体素质的影响,广大妇女在太平天国社会中表现出与封建传统妇女社会角色迥异的社会形象和精神风貌。

第一、在社会生产劳动方面:太平天国妇女广泛参加各种社会生产劳动和后勤物资运输工作。

劳动范围广、种类多、规模大、劳动强度重。

“一切劳动苦工似乎都由她们承担”。

根据众多史料记载的情况来统计,太平天国妇女担负的生产劳动和后勤工作主要有:“开挖壕沟”、“送竹签子”、“割麦”、“割稻”、“抬砖挖沟”、“背米盐”、“负米春稻”、“获稻负盐”、“担水”、“肩米负煤”、“掩埋死尸”、“捉草以饲马”、“搬移物体”、“抬水挖泥”、“祈柴”、“搓麻绳”等等。

很显然,广大妇女充当了各种社会生产劳动和后勤物资供应保障工作的骨干力量。

不仅表现了妇女忍辱负重、吃苦耐劳、勇挑重担的高尚美德,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广大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的祟高精神,与封建社会妇女深居闺阁、相夫教子,靠寄生生活的传统角色相比,向世人展现了独具特色的精神风貌。

第二、在政治生活方面:只要有贡献者,妇女就可以与男人一样做官为政。

据罗尔纲老前辈考证,太平天国女官分为朝内、军中、职同三种。

其职数大致是:朝内女官:左辅正军师1人,前导副军师l人,后护又副军师1人,六官正副垂相各2人。

禁城女检点自左一右二至三十六,共36人。

指挥自左一右二至七十二,共72人。

将军分炎、水、木、金、土正副如男职。

恩赏垂相、恩赏检点没有定员;军中女官:自前一至中八共四十军,设总制、监军、军帅各40人,卒长1000人,两司马400()人;职同官:有殿前绣锦指挥240人,绣锦将军200人,绣绵总制120人,绣锦监军160人。

可见,太平天国政权中女官人数众多,打破了男子一统政治舞台的传统局面。

江夏无锥子在《鄂城纪事诗》中描述道:“更有女官数十名,公然骑马任纵横;护随健妇持兵杖,一样鸣锣张盖行”。

封建文人的嘲讽却真切地表现出妇女在官场上的扬眉吐气和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而外国人富礼赐在见到天王府中的一些女官时说:“她们说起话来怎么厉害呢”完全摆脱了中国传统妇女低声下气,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口的传统角色的束缚。

第三、在军事生活方面: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参军作战和带兵打仗。

早在金田起义时,太平军就建立了“男营”和“女营”。

接着在女营的基础上又建立起专门的女军。

据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太平军女军分“前、后、左、右、中各八军,共四十军。

女营每军帅辖卒长二十五人,两司马一百人,女兵二千五百人”。

以此计算,每军2500人,40军只有女兵十万之众。

广大妇女在与敌人作战中更是表示出与中国传统妇女迥然相异的精神风貌,其飒爽英姿纵使男人也感到汗颜。

陈徽言记妇女在武昌战役中是:“红绢抹额,著芒鞋,颇矫健”。

邹在衡在描述妇女在镇江痛击进犯清军时写道:“女魔竟解樱守城,狂兑空闻隔岸呼”。

顺天府张锡庚在上奏皇帝的奏折中描述保卫金陵的妇女是“披头散发,身穿男衣,在城楼击鼓喊叫,摇旗行走窥视”。

尤其是广西妇女具有更强的战斗力和生命力,“赤足裹头,攀援岩谷,勇健过于男子,临阵皆持械接仗,官军或受其刃”。

太平军著名女将苏三娘就是一个“两臂曾经百余战,一枪不落千人后的女中豪女杰。

同时,“以其人皆勇悍,曾扮牌刀手,出城拒战”。

所谓“牌刀手”就是保卫太平天国诸王、侯、相安全的侍卫部队,是太平天国最精锐的骨干力量。

这些记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妇女在战场上不畏艰险、奋力前驱、冲锋陷阵和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这的确是自古以来中国妇女所不具有的巾帼风采,其战斗风貌在中国近现代革命战争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第四、太平天国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接受教育。

《幼童诗》被规定为男女学童的课本。

后宫娘娘和在宫中执事的女官也必须“每日读书一章,轮读诗一首。

礼拜日加读天条·一,每日先读书一章,后读诗一首。

一日读旧遗一章(即(旧约》),一日读新遗一章(即《新约》。

吟喇认为妇女“在教育上受到了同等的注意。

这与中国传统妇女没有受教育的权力,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落后思想相比,确实是一大历史进步。

另外,在宗教生活方面,凡礼拜日,分别男行女行,讲听道理,在同一礼拜堂敬拜天父。

“在宗教上她们受到了谆谆的教诲,在宗教礼拜中她们也享有适当的位置,许多妇女都是热心的《圣经》宣讲师”。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吟咧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一书中所留下的一幅《一个太平天国的礼拜堂》插图中,就十分清楚地看到男女分列两边,女人全神贯注听讲并时而私下交谈的情形。

这与中国传统妇女在宗教方面连进入宗祠寺庙都是对祖先和神灵窿读的“女人祸水论”相比,无疑是一大进步和别具特色的。

(二)太平天国妇女敢于冲破传统束缚,初步摆脱了完全“逆来顺受”和软弱可欺的被动角色和地位,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追求自由和幸福生活等方面树立了中国妇女的新形象。

首先,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维护自身合法的权益。

最突出的表现在妇女对强奸的态度和具体处理方法上的变化。

太平天国是严禁奸淫妇女的,作为太平军军事纪律和生活准则的《十款天条》的第七天条就是“不好奸邪淫乱”。

“如有犯第七天条者,一经查出,立即严拿斩首示众,决无宽赦”。

尽管太平军纪律严明,但在战争条件下,奸淫妇女之事也时常发生。

我们知道,在贞节观念极度浓厚的封建社会中,女子“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守身如玉和玉石俱焚的“烈女”是广大妇女效法的楷模。

在扭曲的贞节观之下,妇女即使被人强暴,甚至哪怕身体被男人窥视都同样被视为是一种“失节”行为,即便妇女是受害者,也经常为人不耻。

因此,从古到今,不少被强暴的妇女哪怕有天大的冤情也怕外人知道,只能忍气吞声,默默忍受了。

据史料记载,太平天国妇女对于强奸,一方面坚决不从。

对“闯人女馆欲行奸者,妇女号呼不从,(使得)贼目闻之,骄戮数贼,悬首汉阳门外”。

另一方面主动向上级喊冤申诉。

“凡强奸经妇女喊冤,定即斩首示众,妇女释放”,“听妇女喊察,即时泉首示众,而且有些被强奸的妇女还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下“自呼某人因强奸我,斩首示众。

更有甚者,一些妇女将偷看自己洗澡的男人告发。

“金田的韦十去偷看妇女洗身,被妇女发觉,跑去报告首领,立刻集队认人,最后查出是韦十,立即拉去砍头示众”。

很显然,太平天国妇女对于被强奸这一难以启齿,影响“名节”的行为是勇于正视并通过上级组织来洗刷冤情,惩罚恶人的。

其次,敢于向权威挑战,不完全逆来顺受,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在封建纲常中,女子最重要的是要讲究“三从四德”。

在男人面前,在权威面前,是不允许有任何自己主见的。

必须小心翼翼,大话不能讲,大气也不敢出,只能是低声下气,委曲求全。

而据史料记载,女馆妇女曾诅咒天王和东王,“以秽布作天贼东贼帽衬,冀魔之”。

在反抗强权的过程中,以傅善祥和朱九妹为最典型的两个代表。

傅善祥,金陵人,20多岁,东王杨秀清将其纳入东王府充当文书,官至女垂相。

由于才学过人,逐渐受到东王重用。

东王府中的文书都要经过她批阅,凡不尽其心意者,就要批骂。

以后还多次讽刺太平军将士文化素质低,文字狗屁不通,得罪了东王。

东王于是借口善样吸食黄烟,枷发女馆。

而“罪傅善祥诏”中则记为“女丞相傅善祥醉侮东王,大不敬”而获罪。

一个女流之辈居然敢在男人一统天下的政坛中对男人讽刺挖苦和嬉笑怒骂,甚至对堂堂东王也敢“大不敬”,其作风的确令人可叹可敬。

第三,追求自由,积极参加多种社交活动,开始走出了单一的家庭交往模式。

在传统封建社会中,为了所谓的男女“授受不亲”,防微杜渐,女子的交往活动和交往范围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特别是不能参与公开的社交活动,甚至在家庭中也不能参预男子接待客人的活动。

而“太平天国的妇女可以自由交际’。

除前面所谈到的妇女大量参与社会生产劳动、军事战斗和宗教礼拜等社会活动外,在社会和家庭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也具有相当的自由度。

“各贼馆中,贼妻亦时相往来”。

尽管太平天国实行严别男行女行制度,但太平军每到一处后,就有许多女子就前往军营一睹太平军风彩。

1856年,元勋殿左贰拾柒检点赖裕新发布的“安民晓谕”中一再强调:“尔民间妇女,恐未必尽识道理(男女之别),必须潜居各慎闺闽,不得放荡前来,以致有乖天情”。

在苏州,令封建文人感到“更怪者”是妇女“见长毛则仍巧妆艳饰,立于门首而不知避”。

女人对异性的大方坦然可见一斑。

在与外国人交往过程中,据缪维廉先生记述,他在传道过程中,遇到一群妇女在路上行走,“不少妇女停下来听我们讲道,她们的举止总是极有礼貌。

这是前所未见的新现象”,他认为这“打破了迄今一直遵行的妇女不出闺门的制度”,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而岭咧的一次经历则使他对中国妇女的社交自由更为赞叹。

有一次,太平天国的直王在武汉设宴款待吟喇和他的朋友,“酒过数巡,直王夫人携子女前来入席(按照欧洲人习惯,这时正是妇女儿童退席的时候)。

她们的出席使我大为诧异,因为这跟中国妇女深居闺中的风俗恰恰相反的。

……。

直王的妻子、两个女儿以及家中其他妇女,全都参加谈话,毫无拘束,这是我在中国人中间从未所见的。

第四,太平天国妇女敢于追求人之天伦,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我们知道,太平天国是严别男女的,即使是夫妻也不能私自团聚,否则“斩首不留”。

但是有许多史料记载有不少的男女冒着生命危险“私行合好”的事例。

其中有二例最具代表意义:一例是西王萧朝贵的父母在长沙途中“苟合”,“其父被杀’,;另一例是一名叫韦大妹的女子与其夫梁郭漆“不遵天诫,屡次私行合好”而被“奉行天法,重究在案”。

除天伦之乐外,太平天国妇女追求幸福生活还突出地表现在婚姻自主上。

一方面,“妇女们尤爱慕军中青年”,主动与太平军将士自由恋爱。

罗尔纲老前辈在巨著《太平天国史》的《妇女传》中就记载了一个叫柴大妹,一个叫祝大妹的两个女人分别与太平军战士李大明和翟合义自由恋爱、结婚、夜夜盼夫归的动人故事。

至今还流传在苏南地区的一首《豌豆花开》民歌,充分表达了妇女对太平军丈夫的忠贞不渝的感情:“碗豆花开花蕊红,天朝哥哥一去无影踪。

我黄昏守到日头上,我三春守到腊月中。

只见雁儿往南飞,不见哥哥回家中……。

这首凄楚哀婉的情歌将一位渴望与丈夫团聚,追求幸福生活的女子形象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了,这是传统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所无法想象的。

另一方面,太平天国的寡妇可以再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