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课教案—提沉冲靠组合

合集下载

北舞八级提沉教案

北舞八级提沉教案

北舞八级提沉教案
教学方法:示范讲解法、训练法。

教学目的:
舞蹈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运动的过程,而舞蹈中运动的路线更是千变万化的。

人体形成“平圆,立圆,八字圆”这三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运动路线和轨迹根本关键和枢纽在于腰的运用。

很多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出现的上身过于“僵”,其实主要体现在胸腔的紧张和腰部的生硬,正是不善于用“提、沉、冲、靠、呼、吸”等基本动律。

通过《提沉冲靠》组合的训练能使得学生改变学习舞蹈时出现的上身“僵”、上身与腰部不灵活、不协调的缺点是学习《提沉冲靠》组合的关键所在,所以《提沉冲靠》组合是训练腰部、呼吸和身体动律必不可少的一环。

教学重点:
1、掌握“提、沉、冲、靠”四个动作的要领。

2、在“提、沉、冲、靠”中学会运用呼吸。

教学难点:
1、强调在动作中气息的运用。

2、动作中腰椎的运用。

3、使学生懂得“提、沉、冲、靠”四个动作的要领并能用身体表现
出来。

教学过程:
1、学习单一的提、沉、冲、靠动作。

2、教师示范动作。

3、学生练习单一的提、沉、冲、靠动作。

4、教师讲解要点并对学生动作进行纠正、补导。

5、授组合动作,学生练习。

6、动作与组合音乐配合。

布置作业:
1、课后复习所学过的内容。

2、要求学生每次练习时必须做到位。

形体课教案—提沉冲靠组合

形体课教案—提沉冲靠组合

舞蹈形体课程教案———————————古典舞身韵《提沉冲靠》组合——————————授课教师:董靖授课时间:2009年12月30日第四节课授课地点:艺术楼第四舞蹈教室授课对象:艺09(3)班学生(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授课教案、音乐磁带教学方法:示范讲解法、训练法教学目的:舞蹈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运动的过程,而舞蹈中运动的路线更是千变万化的。

人体形成“平圆,立圆,八字圆”这三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运动路线和轨迹根本关键和枢纽在于腰的运用。

很多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出现的上身过于“僵”,其实主要体现在胸腔的紧张和腰部的生硬,正是不善于用“提、沉、冲、靠、呼、吸”等基本动律。

通过《提沉冲靠》组合的训练能使得学生改变学习舞蹈时出现的上身“僵”、上身与腰部不灵活、不协调的缺点是学习《提沉冲靠》组合的关键所在,所以《提沉冲靠》组合是训练腰部、呼吸和身体动律必不可少的一环。

教学重点:1、掌握“提、沉、冲、靠”四个动作的要领2、在“提、沉、冲、靠”中学会运用呼吸教学难点:1、强调在动作中气息的运用。

2、动作中腰椎的运用。

3、使学生懂得“提、沉、冲、靠”四个动作的要领并能用身体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1、学习单一的提、沉、冲、靠动作。

2、教师示范动作。

3、学生练习单一的提、沉、冲、靠动作。

4、教师讲解要点并对学生动作进行纠正、补导。

5、授组合动作,学生练习。

6、动作与组合音乐配合。

《提沉冲靠》组合动作顺序预备拍:坐与地上,双腿盘于身前,开跨。

后背自然垂直,肩胸放松,眼平视。

手腕搭于膝盖上,通过吐气身体到“沉”的状态。

(一)1×8拍:身体经过“提”往2点方向斜移到“冲”的位置后回到“提”再回到“沉”的位置。

1×8拍:身体经过“提”往6点方向斜移到“靠”的位置后回到“提”再回到“沉”的位置。

1×8拍:身体经过“提”往8点方向斜移到“冲”的位置后回到“提”再回到“沉”的位置。

1×8拍:身体经过“提”往4点方向斜移到“靠”的位置后回到“提”再回到“沉”的位置。

形体课教案提沉冲靠组合

形体课教案提沉冲靠组合

形体课教案提沉冲靠组合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舞蹈形体课程教案———————————古典舞身韵《提沉冲靠》组合——————————授课教师:董靖授课时间:2009年12月30日第四节课授课地点:艺术楼第四舞蹈教室授课对象:艺09(3)班学生(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授课教案、音乐磁带教学方法:示范讲解法、训练法教学目的:舞蹈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运动的过程,而舞蹈中运动的路线更是千变万化的。

人体形成“平圆,立圆,八字圆”这三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运动路线和轨迹根本关键和枢纽在于腰的运用。

很多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出现的上身过于“僵”,其实主要体现在胸腔的紧张和腰部的生硬,正是不善于用“提、沉、冲、靠、呼、吸”等基本动律。

通过《提沉冲靠》组合的训练能使得学生改变学习舞蹈时出现的上身“僵”、上身与腰部不灵活、不协调的缺点是学习《提沉冲靠》组合的关键所在,所以《提沉冲靠》组合是训练腰部、呼吸和身体动律必不可少的一环。

教学重点:1、掌握“提、沉、冲、靠”四个动作的要领2、在“提、沉、冲、靠”中学会运用呼吸教学难点:1、强调在动作中气息的运用。

2、动作中腰椎的运用。

3、使学生懂得“提、沉、冲、靠”四个动作的要领并能用身体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1、学习单一的提、沉、冲、靠动作。

2、教师示范动作。

3、学生练习单一的提、沉、冲、靠动作。

4、教师讲解要点并对学生动作进行纠正、补导。

5、授组合动作,学生练习。

6、动作与组合音乐配合。

《提沉冲靠》组合动作顺序预备拍:坐与地上,双腿盘于身前,开跨。

后背自然垂直,肩胸放松,眼平视。

手腕搭于膝盖上,通过吐气身体到“沉”的状态。

(一)1×8拍:身体经过“提”往2点方向斜移到“冲”的位置后回到“提”再回到“沉”的位置。

1×8拍:身体经过“提”往6点方向斜移到“靠”的位置后回到“提”再回到“沉”的位置。

1×8拍:身体经过“提”往8点方向斜移到“冲”的位置后回到“提”再回到“沉”的位置。

形体课教案—提沉冲靠组合

形体课教案—提沉冲靠组合

舞蹈形体课程教案———————————古典舞身韵《提沉冲靠》组合——————————授课教师:董靖授课时间:2009年12月30日第四节课授课地点:艺术楼第四舞蹈教室授课对象:艺09(3)班学生(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授课教案、音乐磁带教学方法:示范讲解法、训练法教学目的:舞蹈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运动的过程,而舞蹈中运动的路线更就是千变万化的。

人体形成“平圆,立圆,八字圆”这三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运动路线与轨迹根本关键与枢纽在于腰的运用。

很多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出现的上身过于“僵”, 其实主要体现在胸腔的紧张与腰部的生硬,正就是不善于用“提、沉、冲、靠、呼、吸”等基本动律。

通过《提沉冲靠》组合的训练能使得学生改变学习舞蹈时出现的上身“僵”、上身与腰部不灵活、不协调的缺点就是学习《提沉冲靠》组合的关键所在,所以《提沉冲靠》组合就是训练腰部、呼吸与身体动律必不可少的一环。

教学重点:1、掌握“提、沉、冲、靠”四个动作的要领2、在“提、沉、冲、靠”中学会运用呼吸教学难点:1、强调在动作中气息的运用。

2、动作中腰椎的运用。

3、使学生懂得“提、沉、冲、靠”四个动作的要领并能用身体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1、学习单一的提、沉、冲、靠动作。

2、教师示范动作。

3、学生练习单一的提、沉、冲、靠动作。

4、教师讲解要点并对学生动作进行纠正、补导。

5、授组合动作,学生练习。

6、动作与组合音乐配合。

《提沉冲靠》组合动作顺序预备拍:坐与地上,双腿盘于身前,开跨。

后背自然垂直,肩胸放松,眼平视。

手腕搭于膝盖上,通过吐气身体到“沉”的状态。

(一)1×8拍:身体经过“提”往2点方向斜移到“冲”的位置后回到“提”再回到“沉”的位置。

1×8拍:身体经过“提”往6点方向斜移到“靠”的位置后回到“提”再回到“沉”的位置。

1×8拍:身体经过“提”往8点方向斜移到“冲”的位置后回到“提”再回到“沉”的位置。

形体课教案—提沉冲靠组合

形体课教案—提沉冲靠组合

舞蹈形体课程教案———————————古典舞身韵《提沉冲靠》组合——————————授课教师:董靖授课时间:2009年12月30日第四节课授课地点:艺术楼第四舞蹈教室授课对象:艺09(3)班学生(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授课教案、音乐磁带教学方法:示范讲解法、训练法教学目的:舞蹈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运动的过程,而舞蹈中运动的路线更是千变万化的。

人体形成“平圆,立圆,八字圆”这三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运动路线和轨迹根本关键和枢纽在于腰的运用。

很多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出现的上身过于“僵”,其实主要体现在胸腔的紧张和腰部的生硬,正是不善于用“提、沉、冲、靠、呼、吸”等基本动律。

通过《提沉冲靠》组合的训练能使得学生改变学习舞蹈时出现的上身“僵”、上身与腰部不灵活、不协调的缺点是学习《提沉冲靠》组合的关键所在,所以《提沉冲靠》组合是训练腰部、呼吸和身体动律必不可少的一环。

教学重点:1、掌握“提、沉、冲、靠”四个动作的要领2、在“提、沉、冲、靠”中学会运用呼吸教学难点:1、强调在动作中气息的运用。

2、动作中腰椎的运用。

3、使学生懂得“提、沉、冲、靠”四个动作的要领并能用身体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1、学习单一的提、沉、冲、靠动作。

2、教师示范动作。

3、学生练习单一的提、沉、冲、靠动作。

4、教师讲解要点并对学生动作进行纠正、补导。

5、授组合动作,学生练习。

6、动作与组合音乐配合。

《提沉冲靠》组合动作顺序预备拍:坐与地上,双腿盘于身前,开跨。

后背自然垂直,肩胸放松,眼平视。

手腕搭于膝盖上,通过吐气身体到“沉”的状态。

(一)1×8拍:身体经过“提”往2点方向斜移到“冲”的位置后回到“提”再回到“沉”的位置。

1×8拍:身体经过“提”往6点方向斜移到“靠”的位置后回到“提”再回到“沉”的位置。

1×8拍:身体经过“提”往8点方向斜移到“冲”的位置后回到“提”再回到“沉”的位置。

1×8拍:身体经过“提”往4点方向斜移到“靠”的位置后回到“提”再回到“沉”的位置。

提沉组合教案

提沉组合教案

提沉组合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提沉动作的基本要领,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2. 培养优美的舞蹈姿态和良好的气质风度。

3. 理解提沉动作的文化内涵,激发对舞蹈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提沉动作的分解教学。

2. 提沉组合的连贯演练。

3. 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与提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提沉动作的准确性与连贯性。

难点:舞蹈表现力的自然流露与情感的传递。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音响设备:播放舞蹈伴奏音乐。

2. 舞蹈教室:提供足够的空间进行舞蹈练习。

3. 镜子:帮助学生观察自己的动作和姿态。

五、教学方法1. 讲解示范法:教师先进行动作的示范,并详细讲解动作的要领和注意事项。

2. 练习指导法: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进行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纠正错误的动作。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观摩练习,交流心得体会,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优美的舞蹈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舞蹈的世界,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和热爱。

2. 学习新课:教师先进行提沉动作的示范,并讲解动作的要领和注意事项。

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进行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纠正错误的动作。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提沉组合的连贯演练,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同时,教师通过播放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节奏和韵律感。

3. 巩固新课: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观摩练习,交流心得体会,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与提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舞蹈的情感和内涵。

4. 小结作业: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以巩固所学内容。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多参加舞蹈活动和比赛,提高自己的舞蹈水平和综合素质。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提沉动作的准确性和连贯性、舞蹈表现力和情感的传递、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

2. 评价方法: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站立提沉组合教案

站立提沉组合教案

站立提沉组合教案
站立提沉组合是一种常见的健身动作组合,可以锻炼腿部和臀部的肌肉,下面是一份供参考的教案。

一、准备动作
站直,脚距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手心向内。

二、提沉动作
1. 双手握紧哑铃或其他重物。

2. 慢慢抬起双臂,将手臂伸直,直到哑铃离开大腿。

3. 同时腿部弯曲,使臀部向后下方移动,保持背部平直。

4. 将哑铃抬高到约肩膀高度,双臂伸直,大腿伸直,重心在脚跟。

5. 慢慢降下哑铃,恢复到初始姿势。

三、反复动作
按上述提沉动作进行连续动作,重复12-15次,然后休息30秒。

进行三组。

四、注意事项
1. 腿部弯曲时需保持背部平直,避免过度弯曲。

2. 抬起哑铃时不要过于用力,以免损伤肌肉。

3. 建议选择适合自己重量的哑铃,避免使用过重或过轻的哑铃。

4. 进行提沉动作时应注意呼吸,吸气时抬起哑铃,呼气时降下哑铃。

总体来说,站立提沉组合动作简单易学,适合健身初学者和日常健身者进行锻炼。

古典身韵提沉组合教案

古典身韵提沉组合教案

古典身韵提沉组合教案古典舞蹈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优美的身姿、灵动的舞步和深沉的内涵吸引着广大观众的眼球。

以此为背景,本文将推出一套名为“”的舞蹈教学方案。

通过该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典舞蹈的精髓。

一、背景介绍古典舞蹈是中国传统舞蹈的代表之一,它以华美的服饰、精湛的技巧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著称。

而“”则是一套旨在培养学员身体力行和情感表达能力的课程。

通过严谨的训练和富有内涵的舞蹈演绎,学员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和古典舞蹈的韵味。

二、课程设计此次教案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内容都包括理论课、实践课和演出课三个部分,以确保学员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和技巧。

1. 初级阶段(1)理论课:通过课堂讲解,介绍古典舞蹈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并学习与舞蹈相关的诗词和乐曲。

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学员更好地理解古典舞蹈的内涵和意义。

(2)实践课:学习基本的古典舞蹈技巧,包括站立姿势、手势和脚步动作等。

通过反复练习,使学员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基础动作,并培养出舞蹈的优雅和协调性。

(3)演出课:在课堂上,学员将学到的舞蹈动作编排成简单的舞蹈片段,并进行表演。

演出旨在培养学员的表现力和自信心,让他们更好地展示自己。

2. 中级阶段(1)理论课:深入探讨古典舞蹈的造型原则和意境表达。

通过学习优秀的古典舞蹈作品,让学员了解更深层次的意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2)实践课:学习更复杂和高难度的古典舞蹈动作,如转体、跳跃和翻腾等。

提高学员的技术水平和身体控制能力,使他们更具表现力和舞台魅力。

(3)演出课:学员将学到的舞蹈动作结合音乐,编排成一段完整的舞蹈作品,并进行表演。

演出旨在检验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舞蹈才能。

3. 高级阶段(1)理论课:深入研究古典舞蹈的更高层次和更深刻的内涵,尤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通过分析古典舞蹈作品和经典文学作品,学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古典舞蹈艺术的精髓。

(2)实践课:学习更复杂和独特的古典舞蹈技巧,如手指动作和身体曲线的运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体课教案—提沉冲靠组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舞蹈形体课程教案———————————古典舞身韵《提沉冲靠》组合——————————
授课教师:董靖
授课时间:2009年12月30日第四节课
授课地点:艺术楼第四舞蹈教室
授课对象:艺09(3)班学生(音乐表演专业)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授课教案、音乐磁带
教学方法:示范讲解法、训练法
教学目的:
舞蹈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运动的过程,而舞蹈中运动的路线更是千变万化的。

人体形成“平圆,立圆,八字圆”这三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运动路线和轨迹根本关键和枢纽在于腰的运用。

很多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出现的上身过于“僵”,其实主要体现在胸腔的紧张和腰部的生硬,正是不善于用“提、沉、冲、靠、呼、吸”等基本动律。

通过《提沉冲靠》组合的训练能使得学生改变学习舞蹈时出现的上身“僵”、上身与腰部不灵活、不协调的缺点是学习《提沉冲靠》组合的关
键所在,所以《提沉冲靠》组合是训练腰部、呼吸和身体动律必不可少的一环。

教学重点:
1、掌握“提、沉、冲、靠”四个动作的要领
2、在“提、沉、冲、靠”中学会运用呼吸
教学难点:
1、强调在动作中气息的运用。

2、动作中腰椎的运用。

3、使学生懂得“提、沉、冲、靠”四个动作的要领并能用身体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1、学习单一的提、沉、冲、靠动作。

2、教师示范动作。

3、学生练习单一的提、沉、冲、靠动作。

4、教师讲解要点并对学生动作进行纠正、补导。

5、授组合动作,学生练习。

6、动作与组合音乐配合。

《提沉冲靠》组合动作顺序
预备拍:坐与地上,双腿盘于身前,开跨。

后背自然垂直,肩胸放松,眼平视。

手腕搭于膝盖上,通过吐气身体到“沉”的状态。

(一)1×8拍:身体经过“提”往2点方向斜移到“冲”的位置后回到“提”再回到“沉”的位置。

1×8拍:身体经过“提”往6点方向斜移到“靠”的位置后回到“提”再回到“沉”的位置。

1×8拍:身体经过“提”往8点方向斜移到“冲”的位置后回到“提”再回到“沉”的位置。

1×8拍:身体经过“提”往4点方向斜移到“靠”的位置后回到“提”再回到“沉”的位置。

身体经过“提”往2点方向“冲”右手到按掌位置,再往8点方向“靠”,手到扬掌位置,最后回到“沉”的位置。

1×8拍:反面重复一遍。

2×8拍:正反面重复一遍。

4×8拍:身体做“提沉”动作同时双手做“小五花”动作重复4次。

布置作业:
1:课后复习所学过的内容。

2:要求学生每次练习时必须做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