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交通管理2012
空中交通管理

9
第四章 空中交通管理
第一节 空中交通管理概述
2.空中交通管理的任务 空中交通管理从时间和空间的分配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空
中交通服务、空域管理和空中流量管理。三者各尽其责,高效、有序地 维护了空中交通秩序,保障了空中交通的畅通与安全。
(1)空中交通服务的任务 (2)空域管理的任务 (3)空中流量管理的任务
时通报有关天气情报、及时发出管制指令、妥善安排飞机间隔、调配飞 行冲突、协助飞行员处置特殊情况,以及协调、通报本区域内飞行动态 等。
19 第 四 章 空 中 交 通 管 理
第二节 空中交通管制
4.移交和协调 空中交通管制各单位之间进行管制移交时,移交单位应当在飞机飞
越管制移交点10分钟之前或者按照管制协议与接收单位进行管制协调, 管制协调的内容应当包括飞机呼号、飞机机型(可省略)、飞行高度、 速度(根据需要)、移交点、预计飞越移交点的时间及管制业务必需的 其他情报等。
8
第四章 空中交通管理
第一节 空中交通管理概述
二、空中交通管理的概念和任务
1.空中交通管理的概念 空中交通管理是为了有效地维护和促进空中交通安全,维护空中交
通秩序,保障空中交通畅通,利用通信、导航、监视、航空情报和气象 服务等运行保障系统对空中交通的航路、航线和机场区域进行的动态、 一体化的管理总和。
11
第四章 空中交通管理
第二节 空中交通管制
空中交通管制是指利用技术手段和设备对飞机在空中飞行的情况进 行监视和管理,以保障其飞行安全和飞行效率。空中交通管制服务根据 飞机运行的不同阶段可细分为机场管制服务、进近管制服务和区域管制 服务。
一、机场管制服务 二、进近管制服务 三、区域管制服务
12 第 四 章 空 中 交 通 管 理
空中交通管理

5、空中交通管理基本知识
3. 气象设备 气象探测设备:气象观测场、自动气象站、自动气象观测 系统、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 气象资料收集处理设备:机场观测资料处理系统、基本气 象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伦敦或华盛 顿世界区域预报产品接收系统资料、存储设施。 气象产品制作设备:机场预报制作系统、区域和航路预报 产品制作系统。 飞行气象情报交换与气象服务设备:气象数据库系统、气 象传真广播系统、航空气象网络服务系统、图文传真设备。
度、代码、特殊编码、紧急编码等信息。
5、空中交通管理基本知识
一、二次雷达
一次雷达
二次雷达
5、空中交通管理基本知识
雷达设备
一/二次合装 雷达天线
5、空中交通管理基本知识
场监雷达
场监雷达设备
场监雷达天线
5、空中交通管理基本知识
多点定位系统
多点定位设备
多点定位天线
5、空中交通管理基本知识
语音通信控制系统
6、空中交通管理基本知识
导航设备
车辆可以沿着道路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在 空中,飞行员只能依靠无线电导航设备的引导从一个机 场飞往另一个机场。常用导航设备包括:
多普勒全向信标机(DVOR) 无方向信标机(NDB)
为航空器提供方位信息, 就好像公路上的指向标
测距仪(DME) 指点信标机(MARK)
Page D
n
121.300
HF
TxM RxM
M
1 2 1 .5 0 0
EMG
TxM RxM
D e ta ils
C o u p le off
Hale Waihona Puke C o u p le on
空中交通管理

空中交通管理1. 简介空中交通管理(Air Traffic Management,简称ATM),是指对空中交通活动进行监控、协调和管理的系统和程序。
随着航空业的迅速发展,空中交通管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本文将介绍空中交通管理的基本概念、组成以及运作原理。
2. 空中交通管理的组成2.1 空中交通管制中心(ACC)空中交通管制中心是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负责监控和指导特定区域内的所有飞机。
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的职责包括: - 监控飞机的飞行路径和高度 - 确保飞机之间的安全间隔 - 协调飞机的起降和航线 - 提供天气和导航信息给飞机和机组人员 - 处理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2.2 空中交通服务单元(ATS)空中交通服务单元是空中交通管理中的一部分,负责向飞机提供导航和通信服务。
它的职责包括: - 提供飞行计划和航行资料 - 监控飞机的位置和高度 - 提供导航和通信设备 - 支持空中交通管理中心的工作 - 处理飞机的通信需求和请求2.3 飞行管理系统(FMS)飞行管理系统是安装在飞机上的计算机系统,用于管理和控制飞机的飞行。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 - 管理飞机的航路和航线 - 计算飞机的速度和高度 - 提供自动导航和自动驾驶功能 - 监控飞机的性能和燃料消耗 - 提供飞行员与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通信接口3. 空中交通管理的运作原理3.1 飞行计划飞行计划是飞机起飞前提交给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计划。
它包括起飞和降落的时间、飞行的航线和高度等信息。
飞行计划将被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用于飞机的监控和指导。
3.2 飞行监控空中交通管理系统通过雷达和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来监控飞机的位置、高度和速度等信息。
飞行监控系统将飞机的实时信息传输给空中交通管制中心,以便管制中心能够做出相应的调度和指导。
3.3 空中通信飞机与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之间通过无线电通信进行联系。
飞机上安装了与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通信设备,飞行员可以通过无线电与管制中心和服务单元进行沟通。
空中交通管理基础

空中交通管理基础空中交通管理基础1、空中交通管理的任务:有效地维护和促进空中交通安全,维护空中交通安全,维护空中交通秩序,保障空中交通畅通。
包括: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和空域管理三部分。
2、空中交通服务是空中管制服务、飞行情报服务和告警服务的总称。
3、空中交通管制服务是A TS的主要工作,包括区域管制,进近管制,塔台管制,和空中交通报告服务四部分。
4、服务方式分为程序管制和雷达管制。
5、空中交通管制单位有:塔台空中交通管制室,空中交通服务报告室,进近管制室,区域管制室,民航地区管理局调度室,民航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总调度室。
6、过渡高度层是指在过渡高度之上的最低可用飞行高度层。
过渡高度层以上QNE, 以下QNH 航路飞行中,飞行高度气压基准面QNE7、航空器产生和承受尾流的强度,随航空器重量的增大而增大最大起飞重量大于136t的为重型机用H表示;最大起飞重量为7~136t的为中型机用M表示;最大起飞重量小于等于7t的为轻型机用L表示;离场航空器在爬升过程中,保持本场的QNH直至达到过度高度。
8、在航路,航线及未建立过渡高度和过渡高度层的区域飞行,航空器应使用标准大气压1013.2hPa作为高度表拨正值,并按照规定的飞行高度层飞行。
9、最低安全高度1)航线仪表:在高原和山区应当高出航路中心线,航线两侧各25km以内的最高标高600m;在其他地区应当高出航路中心线、航线两侧各25km以内的最高标高400m。
2)机场区域内仪表飞行:以机场归航台为中心,在半径55km范围内,距离障碍物的最高点,平原地区不得少于300m,丘陵和山区不得少于600m。
3)航线目视飞行:巡航表速在250km/h(不含)以上航空器,按航线仪表最低安全高度执行巡航表速在250km/h(含)以下航空器,按航线仪表最低安全高度执行,如果低于最低高度层,距航线两侧各5km地带内最高点的真实高度,平原和丘陵不低于100m 山区不低于300m10、飞行高度层:(1)真航线角在0~179度范围内,高度由900~8100m,每隔600m为一个高度层;高度由8900~12500m,每隔600m为一个高度层;高度在12500m以上,每隔1200m为一个高度层。
南航本科生重点学科介绍-2012级_交通运输(空中交通管理与签派)

交通运输专业(空中交通管理与签派)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从事塔台管制、进近管制、区域管制、空域管理、流量管理及飞行签派、飞行情报工作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本专业包含空中交通管理、飞行签派两个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到民航各管理局航管中心、机场和航空公司从事航行管理、飞行签派与航行情报等业务工作,也可到相关院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3.5
07203310
飞行原理
2.5
07204160
雷达与通信导航
3.0
07403050
航空气象学
4.0
07204110
航空器结构与系统
2.0
07204150
航行情报学
2.5
07203170
目视与仪表飞行程序设计
3.0
07204210
签派业务I
3.0
五、学习进程参考图
具体内容见附表
六、修读办法和要求
三、主干学科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四、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课程平台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数
备注
学科基础
05101020
工程识图
2.0
07302080
运筹学
4.0
07202050
交通运输导论
2.0
03202080
电工与电子技术Ⅰ(1)
3.5
01302090
理论力学Ⅱ
4.0
专业教育
07203030
空中交通管理基础I
学制:四年制本科,修业年限:3~6年。
八、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学位。
九、指导性教学计划表
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令第86号现发布经修订的《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CCAR-93TM-R2),自2000年1月5日起施行。
局长刘剑锋一九九九年七月五日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1990年5月26日民航局令第3号发布,1994年2月1日民航局令第38号第一次修订,1999年7月5日民航总局令第86号第二次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一般规则第一节空中交通管制单位第二节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值勤第三节飞行预报和飞行计划第四节飞行进程单第五节气象情报第六节高度表拨正和过渡高度第七节跑道视程的通告第八节机场自动终端情报服务第九节尾流间隔最低标准第十节位置报告第十一节空中交通通信、通话及其使用的语言、时间和计量单位第十二节航空器呼号第十三节机场训(熟)练飞行的指挥和管制第十四节机载防撞系统告警第三章空中交通管制员执照及训练第一节空中交通管制员执照第二节空中交通管制员训练第四章空域第一节飞行情报区第二节管制空域第三节危险、限制、禁区第四节航路第五章程序管制第一节仪表飞行管制间隔第二节目视飞行管制间隔第三节机场机动区内目视管制信号第四节跑道的选择和使用第五节离场管制第六节航路管制第七节进场管制第八节航空器水上运行管制第九节管制工作程序第六章目视飞行规则飞行的管制工作第七章仪表飞行规则飞行的管制工作第八章雷达管制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二次监视雷达应答机使用和高度确认第三节雷达识别第四节雷达管制移交第五节雷达管制最低间隔第六节雷达引导第七节进近和区域雷达管制调整速度第八节进近和区域雷达管制第九节机场塔台管制员职责第十节雷达进近管制第十一节监视雷达进近和精密雷达进近第十二节雷达情报服务第十三节雷达在机场管制服务中的使用第十四节雷达管制特殊情况处置第九章复杂气象条件及特殊情况下的空中交通管制第一节复杂气象条件下的管制第二节地空通信联络失效第三节无线电罗盘失效第四节发动机失效第五节座舱失压第六节迷航的或不明的航空器第七节空中失火第八节空中劫持第九节民用航空器被拦截第十节紧急放油第十一节搜寻和援救第十章协调与移交第一节空中交通管制单位和军事单位之间的协调第二节空中交通管制单位与经营人之间的协调第三节提供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协调第四节提供飞行情报服务和告警服务的协调第五节管制责任的移交第十一章事故、差错及调查第一节事故及事故征候第二节差错第三节调查的组织和程序第四节空中交通事件的报告第十二章扇区划分及管制席位设置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塔台管制室第三节进近管制室第四节区域管制室第十三章空中交通管制设施第一节航空移动通信设施第二节航空固定通信设施第三节监视与导航设施第四节机场设施第五节航空气象第六节航行情报第十四章飞行流量管理第一节管理机构第二节实施飞行流量管理的原则第十五章飞行高度层第一节巡航高度层第二节非巡航高度层第十六章无人驾驶气球第十七章附则附件附件一定义附件二空中交通管制单位等级划分附件三管制员发给航空器的灯光或信号弹信号附件四机场目视地面信号附件五航空器驾驶员收到管制员信号后的确认信号附件六机场进近和跑道灯光系统强度附件七航空器驾驶员应当进行的请示和报告附件八空中交通事件报告表附件九附图附件十指定航空器调整速度时使用的最低调整速度标准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民用航空飞行活动安全和有秩序地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空中交通管理

放行许可
塔台管制室根据批准的飞行计划和机场、航路情况以 及有关空中交通管制单位的情报,对离场航空器发出 放行许可。放行许可包括下列内容:
(一)航空器呼号; (二)管制许可的界限(定位点或目的地); (三)批准的离场程序; (四)飞行航路(航线); (五)飞行高度; (六)应答机编码; (七)其他必要的内容
(一)空中遇到非法干扰时,使用A7500; (二)无线电失效时,使用A7600; (三)紧急和遇险时,使用A7700。
事故征候、严重差错、差错
事故征候
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正在运行的航空器之间的纵向间隔、
侧向间隔、垂直间隔同时小于下列规定的间隔标准,
为空中航空器危险接近:
(一)在航路飞行阶段(指在区域管制区内的飞行),
六. 间隔标准
垂直间隔标准 目视飞行水平间隔标准 仪表飞行水平间隔标准 雷达间隔标准 尾流间隔标准 避让原则:
(一)在同一高度上对头相遇,应当各自向右避让,并保持500米 以上的间隔; (二)在同一高度上交叉相遇,飞行员从座舱左侧看到另一架航空器 时应当下降高度,从座舱右侧看到另一架航空器时应当上升高度;
二次雷达编码
二次雷达应答机编码只适用于有机载应答机的航空器。 雷达管制员在利用二次雷达实施管制时,应当按照二次 监视雷达应答机编码分配的规定,指定用于该航空器 的应答机编码。通常,在航空器进入本区域前不应要 求其改变应答机编码。航空器驾驶员任何时候应当保 证应答机编码设置正确,除特殊情况外,未经批准不 得改变应答机编码 在下列特殊情况下应当使用下列特殊编码:
空域管理(ASM)
飞行情报区 高空管制区(A类空域,共27个) 中低空管制区(B类空域,共28个) 进近(终端)管制区 (C类空域) 塔台管制区 (D类空域)
《民航概论》第4章 空中交通管理

一、空中交通服务的原因
1、由于空中交通的特殊性,在向航空器提供服务时 有两个特殊要求:
(1)一旦空中交通开始运行,就不可能无限期地在 航路上消磨或延误。
(2)空中交通被赋予国际性的特点,它标志着一个 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因而需要一 个国家范围的机构大体按国际共用的标准提供服务。
2.因为上述特点,客观上需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 空中交通安全、有序地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航空器遇险或需要提供搜寻、救援服务时, 通知 ➢各 保 障 单 位 及 时 开 展 工 作
三、空中交通服务的组成
空中交通服务
空中交通管制服务(ATC) 飞行情报服务(FIS) 告警服务(AS)
空中交通管制服务(ATC)
空中交通管制服务
在航路上的管 制
区域管制服务
进近管制服务
在飞机离场或 到场时的管制
§4.4 航行情报服务
➢航行情报服务的机构和内容 ➢航图 ➢航行资料 ➢航空气象服务 ➢航行情报服务的内容和发送
一、航行情报服务的机构和内容
➢ 航行情报服务: 为保证飞行的安全,民航当局向驾驶员和有关航行 的系统提供准确的飞行前和飞行中所需的情报
➢ 航行情报服务机构: 航行情报中心 ➢ 航行情报服务内容: ➢ 编辑出版航行资料汇编; ➢ 编汇出版各种航图; ➢ 收集、校核和发布航行通告; ➢ 向机组提供飞行前和飞行后的航行资料服务; ➢➢ 航在行飞情行报中服提务供内飞容行分情类报: 航服图务、;航行资料、气象报告
二、航图
标出重要地形和航行 情况
航空地图
航图
特种航图
为专门目的使用, 分13 种, 右面4种为主要特种
航图
世界航空地图 区域航空地图 航空计划地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源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实现首次动力飞行,
天空成为人类任意使用的资源。 1910年,维也纳发生了世界航空史上的第一
起飞机空中相撞事故,人们开始认识到飞行活动 也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于是,空中交通 管制产生了。 最初的空中交通管制服务,通过简单的旗语指 挥来实现。管制员使用红、绿旗指挥飞机起飞、 着陆或复飞。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空中 交通管制员与航空器之间的话音通信。 随着空中交通流量的迅速增长,许多机场建立 了空中交通管制塔台,出现了专职的空中交通管 制员。
该雷达收回加以处理和显示,在显示器上只显示
一个亮点,并无其他数据。二次雷达是一种把已
测到的目标与一种以应答机形式相配合设备协调
起来的雷达系统,可以在显示器上显示出识别代
码和飞行高度等数据。
一,空中交通服 务
(一)空中交通管制 服务
民航管制单位组织结构
塔台空中交通管制室(塔台管制室); 空中交通服务报告室; 进近管制室(终端管制室); 区域管制室(区域管制中心、区调); 民航地区空管局运行监控室(管调); 民航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运行监控室(总
空管发展简史
灯光和信号弹时代; 20世纪30年代美国采用无线电管制、
目视飞行向仪表飞行过渡; 1935年随着飞行流量的增大,航线管
制应运而生;
空中交通管制发展状况
我国空中交通管制体制基本是军事管制体制, 但在民用航路上实施由民航总局统一管制的空 中交通管制体制。
20世纪60年代,规定一切飞行由空军统一实 施管制,由各航空部门分别实施指挥
改革第一步:搞好北京—广州—深圳航 路交由民航指挥的改革试点工作。
改革第二步:逐步实现在全国实施“一 个特特点
空中交通管理ATM包括了
-空中交通服务ATS -空域管理ASM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ATFM
空中交通管制的基本职责与特点
负责监督、检查本地区管理局管辖范围内的飞行, 组织协调本地区管理局管辖范围内各管制室之间 和管制室与航空器经营单位的航务部门之间飞行 工作的实施;
控制本地区管理局管辖范围内的飞行流量,处理 特殊情况下的飞行;
承办专机飞行的有关工作,掌握有重要客人、在 边境地区和执行特殊任务的飞行。
空管总局运行监控室职责
(二)飞行情报服务
飞行情报服务的任务是向飞行中的航空器 提供有助于安全和有效地实施飞行的建议 和情报。
空中交通服务ATS包括了
-空中交通管制服务ATC -飞行情报服务FIS -告警服务AL
空中交通服务职责
-空中交通管理的任务是使航空器的运营者能够满足其预 定的起降时间和采用最理想的、限制性最小的飞行航径 的需求,而不影响规定的安全标准。
-管制服务:防止飞行中的航空器与航空器,在机动区内 的航空器与航空器、航空器与障碍物相撞;维护并加速 空中交通的有序的流动。
-飞行情报服务:向飞行中的航空器提供有助于安全和有 效地实施飞行的建议和情报。 -告警服务:向有关组织发出需要搜寻援救航空器的通 知,并根据需要协助该组织或协调该项工作的进行。
上述空中交通服务由空中交通管制单位提供。
管制方式
(一)程序管制
空中交通管制员将批准的飞行计划的内容填
写在飞行进程单内。管制员根据预定的飞行计划
调)。
塔台管制室职责
负责对本塔台管辖范围内航空器的开车、 滑行、起飞、着陆和与其有关的机动飞行 的管制工作。
在没有机场自动情报服务(ATIS)的塔台 管制室,还应当提供航空器起飞、着陆条 件等情报
空中交通服务报告室职责
负责审查航空器的飞行预报及飞行计划, 向有关管制室和飞行保障单位通报飞行预 报和动态,及其相关的情报服务.
负责监督全国范围内的有关飞行,控制全 国的飞行流量;
组织、承办专机飞行的有关管制工作并掌 握其动态,处理特殊情况下的飞行;
审批不定期飞行和外国航空器非航班的飞 行申请。
负责专机飞行的管理工作,掌握有重要客 人、在边境地区和执行特殊任务的飞行.
飞行预报和飞行计划
航空器的飞行应当事先向空中交通管制单位提 出飞行预报申请,未经批准的飞行预报不得执行。
进近管制室职责
负责一个或数个机场的航空器进、离场的 管制工作。
区域管制室职责
负责向本管制区内受管制的航空器提供空 中交通管制服务;
受理本管制区内执行通用航空任务的航空 器以及在非民用航空机场起降而航线由民 航保障的航空器的飞行申请;
负责管制并向有关单位通报飞行预报和动 态。
地区空管局运行监控室职责
和飞行员在飞行中的位置报告,以时间概念通过
计算掌握飞机的位置、高度等信息,并根据航行
规定,以时间为单位来调配飞机之间的间隔,保
持规定的安全时间间隔和高度差,以确保飞机有
秩序地、安全地飞行。
从2000年开始,在我国飞行流量繁忙空域和
机场开始实施雷达监控下的程序管制.其目的是为
了加速飞行流量.其本质还是程序管制.南京进近管
我国民航空管系统下属44个地区空管局、空 管分局(站)共有一线各类管制人员共4309 人(区调、塔台、进近、站管调等)
空中交通管制的体制改革
1986年,由国务院、中央军委设空中交 通管制委员会,下设空中交通管理局, 直属国务院,同时也是空中交通管制委 员会的办事机构。
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的改革:
新型航空器首次投入航班飞行前,航空器的 经营人、所有人应当向空中交通管制单位提供航 空器的有关性能数据。
航空器的经营人、所有人或者航空器驾驶员, 应当于飞行实施前一日15时前,向当地机场空 中交通服务报告室提交飞行预报申请。
抢险救灾等紧急飞行任务,可以不受此限制随 时申请,但应当在得到批准后,方可执行。
制室从2003年开始实施雷达监控下的程序管制.
管制方式
(二)雷达管制
雷达管制员根据雷达显示,可以了解本管制
空域雷达波覆盖范围内所有航空器的精确位置,
并根据航行规定以距离间隔来调配航空器之间的
横向和纵向间隔,以保证飞行安全。目前民航使
用的雷达种类有一次雷达和二次雷达。一次雷达
发射的一小部分无线电脉冲被目标反射回来并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