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史论文
中国园林论文1500字

中国园林论文1500字园林是人们为了游览娱乐的方便,用自己的双手创造风景的一种艺术。
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们对风景的不同理解和偏爱,也就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园林。
归结起来,世界上的园林可分为三个系统——欧洲园林、西亚园林和中国园林。
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那融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等艺术于一炉的综合特性,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地位。
中国的园林艺术,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园林是人们为了游览娱乐的方便,用自己的双手创造风景的一种艺术。
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们对风景的不同理解和偏爱,也就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园林。
归结起来,世界上的园林可分为三个系统——欧洲园林、西亚园林和中国园林。
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那熔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等艺术于一炉的综合特性,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地位。
在世界各个历史文化交流的阶段中,我国“妙极自然,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林的理论,以及创作实践的影响所及,不仅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而且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园林艺术创作也都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为此,我国园林被誉为世界造园史上的渊源之一。
自唐、宋始,我国的造园技术传入日本、朝鲜等国。
明末计成的造园理论专著—《园冶》流入日本,抄本题名为《夺天工》,至今日本许多园林建筑的题名都还沿用古典汉语。
特别是在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把杭州西湖的园林称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而使杭州的园林艺术名扬海外。
今天,它更是世界旅游者友心中向往的游览胜地。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毕业论文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毕业论文目录1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及发展 (1)1.1 中国古典园林 (1)1.1.1 商周时期 (1)1.1.2 秦汉时期 (1)1.1.3 魏晋南北朝时期 (1)1.1.4 隋朝时期 (1)1.1.5 宋朝元朝时期 (2)1.1.6 明清时期 (2)2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3)2.1 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分 (3)2.1.1 人工山水园 (3)2.1.2 天然山水园 (3)2.2 按占有者身份、隶属关系分 (3)2.2.1 皇家园林 (3)2.2.2 私家园林 (3)2.2.3 寺观园林 (3)2.3 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 (4)2.3.1 北方类型 (4)2.3.2 江南类型 (4)2.3.3 岭南类型 (4)3 中国造园的构成要素 (4)3.1 筑山 (4)3.2 理池 (5)3.3 植物 (5)3.4 建筑 (5)3.5 书画 (6)4 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 (6)4.1 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6)4.2 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7)4.3 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7)4.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7)4.5 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7)4.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7)5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类型 (7)5.1 厅 (7)5.2 堂 (8)5.3 楼 (8)5.4 阁 (8)5.5 榭 (8)5.6 舫 (8)5.7 廊 (8)5.8 亭 (8)5.9 塔 (9)5.10 桥 (9)5.11 墙 (9)6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方法 (9)6.1 抑景 (9)6.2 添景 (9)6.3 夹景 (9)6.4 对景 (10)6.5 框景 (10)6.6 漏景 (10)6.7 借景 (10)7 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特色 (10)7.1 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10)7.2 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10)7.3 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11)7.4 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11)总结 (11)参考资料 (11)致谢 (12)1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及发展1.1 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代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典园林。
中国园林史论文

中国园林史期末论文——论皇家园林的流变陈晨园林10-2100314211指导老师:薛晓飞皇家园林的历史源流摘要皇家园林又称为苑囿、宫苑。
一般指供帝王家皇帝个人所有或者皇室所私有的园林。
皇家园林起源可追溯至殷商时期,由当时最简单的“圆”的形式发展成后来恢弘大气,精致美妙的宫殿。
这种继承和变化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源流,比如在皇家园林的建造中对“对称格局”的偏爱,对“一池三山”造园手法的喜欢等,本篇论文就是对皇家园林的历史源流进行一次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皇家园林 源流 一池三山 对称 中轴 格局正文下面我简单的概括一下自己在对中国园林史的学习中总结出的皇家园林的一些特点:1皇家园林的设计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意识,皇家建筑园林常常使用中轴对称方式布局。
2皇家园林的艺术风格囊括四海,包罗万象,一般会模仿全国各地甚至世界上的优秀的园林。
圆明园尤其体现了这一个特点。
3由于当时的政治因素的影响,皇家园林更多的处在北方,在建筑风格,装饰色彩,绿植上都更多地受到北方的影响。
4功能丰富,从最初皇家园林的雏形“囿”中,我们发现了园林的功能有栽培圈养通神,后来的皇家园林功能更加丰富,听政起居玩赏简直是无所不包。
5“一池三山”模式的广泛应用,自从秦汉时期的上林苑率先应用了“一池三山”的模式之后,这种造园手法广泛的流传到了后代,对后来的皇家园林甚至现代的园林设计都有影响。
6选址自由,这也是皇家财力雄厚的一个体现。
下面我想论述一下不同时期皇家园林的特点,以此来看看皇家园林是如何发展的,并且在皇家园林的发展中继承了什么创新了什么。
1.1商、周时期从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一一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我们发现了有关皇家园林"圆"的论述。
据此我们推测中国的皇家园林应该始于殷商。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 时间在公元前 11 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商初。
“囿”和“台”是中国 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圈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
园林史论文

“曲水流觞”话园林(王圆圆侯碧幸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园林0803)摘要:中国的“曲水流觞”景观起源于上已结踏青郊游和文人诗酒酬答等民间聚会活动。
并且逐渐变为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的重要手法和程式之一。
曲水流觞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对其形制和内涵的演化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对理解我国传统园林艺术,探索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之路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曲水流觞发展园林影响Abstract:The scenery of floating wine cup along the winding water originated from Chinese old tradition, such as poetry gatherings, civic picnickers, etc. And, it becomes one of the important landscape themes and methods in the water scene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Floating wine cup has experienced a long evolution process in respect of its shapes and meanings. Exploring into this process will be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ing art, and giving a new access to modern Chinese landscape.Key words: floating wine cup along the winding water; process; garden; effect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在现代依然有广泛的影响力,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在历史的沉淀中成为中国的一种象征。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风格论文素材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风格论文素材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古代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审美追求。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1. 皇家园林中国古代皇家园林是中国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些园林以其庞大、精细的规划和布局而闻名。
例如,北京的颐和园和扬州的个园都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品。
皇家园林通常有严谨的结构和宫廷建筑的特点。
其中,大片的山水画被用来营造宏伟壮丽的景观,流水、湖泊和岩石则被用作点缀美化。
此外,独特的建筑元素如廊亭、回廊和四合院等也是皇家园林建筑的标志。
2. 私家园林除了皇家园林,中国古代还有许多私家园林。
这些园林通常是由富裕的商人、文人或政治家所建。
私家园林非常讲究细节,体现了主人对美学和品味的追求。
私家园林的特点在于悠闲自在、雅致恬静。
园林主人会精心布置各个角落,注重每一个细节的美感。
园林中常常有小巧别致的精致建筑,如亭台、小桥、曲径通幽等,为园林增添了一种愉悦的氛围。
3. 佛教园林佛教园林是另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古代园林建筑。
佛教园林以寺庙为核心,以佛教教义为指导,融合了自然景观和宗教意义。
佛教园林通常建在山间或山顶,利用山水的优美来烘托佛教的神圣和宁静。
寺庙的建筑注重尊重自然,融于自然。
园林中常见的佛殿、舍利塔等建筑都是佛教园林的典型元素。
4. 文人园林中国古代还有一类特殊的园林建筑,即文人园林。
这些园林是文人雅士的府邸,他们喜欢自然山水,常常在庭院中布置一些小景观。
文人园林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把诗意、画意与园林景观融为一体。
这些园林常常有小桥流水、石径、花草树木等元素,给人一种恬静宜人的感觉。
它们体现了文人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总结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佛教园林和文人园林等多个风格。
每种园林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但又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国园林建筑的鲜明特色。
这些古代园林建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精心设计的景观,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中国园林鉴赏论文

一、筑山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世界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
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们,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
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一步。
唐宋以后,由于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玩赏艺术的发展,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爱石成癖的宋徽宗,他所筑的良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巧、以石为主的假山。
明代造山艺术,更为成熟和普及。
明人计成在《园冶》的“掇山”一节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形式,总结了明代的造山技术。
清代造山技术更为发展和普及。
清代造园家,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峭壑,乃至于可估喀斯特溶洞,叠山倒垂的钟乳石,比明代以条石封合收顶的叠法合理得多、高明得多。
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
二、理池为表现自然,理池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
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
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
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
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
正因为如此,园林一定要省池引水。
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一)掩。
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
临水建筑,除主要厅堂前的平台,为突出建筑的地位,不论亭、廊、阁、榭,皆前部架空挑出水上,水犹似自其下流出,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或临水布蒲苇岸、杂木迷离,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角印象。
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论文

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论文第一篇: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论文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自成一体,具有独特的风格,尤以其含蓄深远的古典韵味最具魅力。
关键词:历史、建筑特点、建筑风格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周文王的时候就有了营建宫苑的活动,直至汉朝,中国造园艺术一直处在萌芽期,期间主要是皇家苑囿,造园的主旨、意趣很淡漠。
到魏、晋、南北朝时,是造园艺术的形成期,初步确立了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原则,逐步取消了狩猎、生产方面的内容,而把园林主要作为观赏艺术来对待。
除皇家苑囿外,还出现了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隋、唐、五代可看作成熟期。
不仅数量多、规模大、类型多样,而且从造园艺术上讲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由于文人直接参与造园活动,从而把造园艺术与诗、画相联系,有助于在园林中创造出诗情画意的境界。
宋朝时,造园艺术进入高潮。
不仅造园活动空前高涨,而且伴随着文学、诗词,特别是绘画艺术的发展,对自然美得认识不断深化,当时出现了许多山水画的理论著作,对造园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随后的元朝,却一直处于滞缓状态和低潮。
到明、清时,造园艺术再次达到高潮。
造园活动无论在数量、规模或类型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造园艺术、技术日趋精致、完善;文人、画家积极投身于造园活动。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专业匠师。
不仅是人才辈出,而且还出现了一些造园理论的著作与专书。
悠久的历史给中国园林艺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痴迷于探索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特点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如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
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园林史结课论文

园林史结课论文艺术与园林发展的关系学号11311022姓名陈健欣论文题目:艺术与园林发展的关系摘要:艺术的发展和园林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
我试图从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艺术第一次大爆炸时期和20世纪艺术向极简主义发展两个时间点探究园林风格的发展和艺术的关系。
并最后加上我自己的心得。
关键词:文艺复兴,极简主义,意大利地台,凡尔赛宫正文:我认为园林的发展和艺术的发展使相辅相成的,就像建筑风格流派会分为古建主义和现代主义一样。
园林一定在某个特定时期呈现某种风格,到现在呈现为多元化现代性园林。
艺术领域包括绘画、雕塑、建筑、景观,音乐、文学等(前四项联系比较紧密)如果细分的话园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园林史自然也是园林艺术发展史。
所以就要探索园林发展与艺术的关系,就要求我们从宏观出发,纵向的挑取几个重要的时间段来仔细研究。
首先引起我兴趣的是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思想第一次从中世纪宗教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创造力。
这是一次思想的解放,同时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这样从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早期到16世纪末的衰落,整整三个世纪中,欧洲园林迎来了理性美学造园的新时代。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文艺复兴是从意大利兴起的,而我们研究文艺复兴园林也是从意大利地台开始。
地台的产生起初是为了适应山地、丘陵地形。
政治的安定、经济的繁荣加上文艺复兴的中心,使得地台这一造园元素迅速的发展起来。
同时,随着时期的不同,地台形式在文艺复兴初期、中期和后期有了一定的演变。
从早期的简洁到中期的丰富再到后期的装饰过分。
其代表作分别为卡斯特洛别墅园(Villa Castello)、爱斯特别墅园(Villa D‘Este)、和波波里花园(Bobole Garden).这三个作品在课上都有分析过造园元素:轴线、水景等,就不再细细分析,可以看出地台的在文艺复兴初期,台地园内的水池外形多以简洁的几何形为主,如矩形、正方形、圆形、半圆形、六边形、八边形等等,水流依地形变化形成瀑布、喷泉、阶梯水等常规水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园林史期末论文王昳博风园11-3班110354301指导老师:王劲韬皇家园林的发展中的继承和变化摘要皇家园林又称为宫苑、苑囿。
一般泛指供帝王家皇帝个人所有或者皇室所私有的园林。
皇家园林起源可追溯至殷商时期,由当时最简单“圆”的形式发展成后来精致美妙,恢弘大气的宫殿。
这种继承和变化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源流,比如在皇家园林的建造之中对“对称格局”的偏爱,还有对“一池三山”造园手法的喜欢等等,本篇论文就是对皇家园林的历史源流进行一次简单的回顾,论述其发展中的继承和变化。
关键词:皇家园林源流一池三山对称中轴格局正文下面笔者简单的概括了一下自己在对中国园林史的学习中总结出的皇家园林的一些特点:1. 由于受当时的政治因素影响,皇家园林更多的处在北方,在建筑风格,装饰色彩,绿植上都更多地受到北方地理、人文环境的影响。
2.皇家园林的设计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意识,故皇家建筑园林常常使用中轴对称方式布局。
3.皇家园林的艺术风格包罗万象,囊括四海,会模仿、汲取甚至微缩、照搬全国各地至世界上优秀的园林。
圆明园尤其体现了这一个特点。
4.“一池三山”模式的广泛应用,自从秦汉时期的上林苑率先应用了“一池三山”的模式之后,这种造园手法广泛的流传到了后代,对后来的皇家园林甚至现代的园林设计都有影响。
5.皇家园林的功能丰富,从最初皇家园林的雏形“囿”中,笔者发现了园林的功能有栽培圈养通神,后来的皇家园林功能更加丰富,听政起居玩赏简直是无所不有。
6.皇家园林的选址比较自由,尺度相对较大,这也是皇家财力雄厚的一个体现。
下面笔者想论述一下不同时期皇家园林的特点,以此来看看皇家园林是如何发展的,并且在皇家园林的发展中继承了什么创新了什么。
1.1商、周时期从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一一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我们发现了有关皇家园林"圆"的论述。
据此我们推测中国的皇家园林应该始于殷商。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时间在公元前 11 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商初。
“囿”和“台”是中国 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圈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
据周朝史料《周礼》解释,当时皇家园林是以圆的形式出现的,即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放养动物,种植林木,挖池筑台,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和生产之用。
当时著名的皇家园林为周文王的灵囿。
1.2特点1造型简单,是皇家园林最初的雏形,多以圆的形式出现。
2功能还比较简单,多用于通神明和生产。
1.31灵囿1《诗·大雅·灵台》:“王在灵囿 ,麀鹿攸伏。
” 毛传:“囿,所以域养禽兽也,天子百里,诸侯四十里。
灵囿,言灵道行於囿也。
”《后汉书·班固传下》:“外则因原野以作苑,顺流泉而为沼,发苹藻以潜鱼,丰圃草以毓兽,制同乎梁驺 ,义合乎灵囿 。
” 李贤 注:“此言鱼兽各得其所,如文王之 灵囿也。
” 明 张居正《苑田纪》:“臣闻设苑以资观游……有国者所不废也。
然而灵囿之咏,独归周文。
”1.32沙丘苑台2沙丘苑台为商代最后一位帝王纣王在今河北省广宗县境内所修造,是我国园林的最初形式,可谓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园林,遗址尚存。
“沙丘苑台”是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园林形式。
中国人历来用“山水”作为自然风景的代称。
当时有古漳水在这里流过,造就了这片沃土,水草丰美,林木茂盛。
纣王还在沙丘苑囿内栽种了树木,放养了供畋猎的禽兽,建造了宫馆沙丘苑台构成了“游猎、观赏、祭祀、憩、戏”等功能,被奴隶主阶级当做人间“天堂”、理想的“乐园”语“酒池肉1摘自《诗•大雅•灵台》 2 引自“沙丘苑台”考——中国文化报 2008年11月11日林”就渊源于此。
1.33章华台3章华台又名彰化宫,始建于楚灵王六年(公元前535年),6年后才全部完工。
经考古发掘的遗址范围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约1000米,总面积达220万平方米,位于古云梦泽内。
遗址陪范围内共有大小、形状不同的台若干座,还有大量的宫、室、门、阙的基址。
可想当年楚灵王临行章华台的盛大情况。
据考古,方形台基长300米,宽100米,其上为四台相连。
最大的一号台,长45米,宽30米,高30米,分为三层,每层都夯土上均有建筑物残存的柱础。
昔日登临此台,需要休息三次,故俗称“三休台”。
2.1秦、汉时期秦、西汉是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正式出现了皇家园林。
秦汉两代(公元前221年-220年),皇家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即皇家的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结合起来,其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
2.2特点1按天上的星座的布列来布局,这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帝都规划上的具体表现。
2首设“一池三山”模式,此做法一直延续到了清朝,2.31阿房宫秦始皇晚年建阿房宫,代替信宫作为天极的象征,也是上林苑的中心。
他通过“复道”连接于北面的咸阳宫和东面的骊山宫,利用“甬道”等交通道路的联系手段,体现了对星象的模拟。
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2.32上林苑(上文介绍的阿房宫是上林苑的一组主要建筑群体)原为秦国的旧苑,至晚建成于秦惠王时,秦始皇再加以扩大,充实,成为当3 内容参考自《华容章华台考》——中国文学网时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
苑内最主要的一组宫殿建筑群是就阿房宫,浙师大朝所在的政治中心,也是上林苑的核心。
汉武帝在秦代上林苑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皇家园林上林苑。
汉代上林苑是中国皇家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潮,上林苑中既有住所可以住,也有美景可以欣赏。
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莱、六丈和赢洲三仙山。
从此,中国皇家园林中"一池三山》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3.1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园林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读过历史的人们都知道此时战乱频繁,士大夫都喜欢隐居起来,虽然在规模上不如秦汉山水宫苑,但内容上则有所继承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老庄思想的影响和佛教的传入下,中国古典园林由再现自然,由单纯地模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是也始终保持着一种似自然又不似自然的基调。
3.2特点1其规划设计更趋于精密细致,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了一定的水准。
已有用石叠山的做法,理水与园林小品的雕刻物相结合,建筑的内容多样,形象丰富,楼阁、观等多层建筑有所发展,台已不多见。
2皇家园林的称谓,除了沿袭上代的“宫”、“苑”之外,称之为“园”的也比较多。
3受到了一些民间私家园林的影响。
4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仅保留其象征意义,生产性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
3.3仙都苑北齐高纬在所建的仙都苑中堆土山象征五岳,建"贫儿村"、买卖街"体验民间生活等。
4.1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皇家园林的发展也相应的进入一个全盛时期,皇家园林趋于华丽精致,并注重建筑美与自然美两者的统一。
4.2特点1数量多,规模大。
2风格趋向于华丽精致3仍然喜欢让建筑沿着中轴线布置的那种端庄与气势4.31大明宫4位于长安禁苑东南的龙首原上,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宫城。
据考古实测,大明宫周长7628米,面积3.3平方千米。
布局采用“前朝后寝”和中轴布置的传统殿堂建筑原则,加强了城市的总体规划,也突出了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
这种布置也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大明宫这种既有区域的明确区分,又构成统一整体的布局,主从分明、左右对称的建筑组群方式影响十分的深远。
它除了有其政治作用以外,更是盛唐时期的大型艺术品,体现出我国唐代皇宫建筑以正殿为主而又突出皇宫园林特色的文化特征。
整个建筑华丽精致,辉煌大气,美丽非凡。
虽然大明宫在唐朝衰败后沦为废墟,它存世仅222年,但它带来的辉煌是后世无法比拟的。
明宫在建筑园林艺术方面有着许多创新之处,体现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追求雄浑大气、和谐统一之美的文化特色,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4.32西苑隋朝的西苑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皇家园林。
是一座人工山水园,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4参考自《浅谈大明宫建筑园林》——《大众文艺》2011年13期,是阅读了那篇论文后自己改写的。
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到来。
大体上仍沿袭秦汉以来“一池三山”的模式(可见“一池三山”模式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总体布局以人工开凿的最大水域“北海”为中心,海中筑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岛山,山上有道观建筑,但仅具有求仙的象征意义,实为游赏景点海北有十六组建筑群和数十处供游赏的景点,海南有五个小湖苑内不少景点均以建筑为中心,用十六组建筑群结合水道的穿插而构成园中有园的小园林集群,是一种创新的规划方式。
苑内植物配置范围广泛,移栽品种极多在长安的远郊以及关中、河南一带,行宫、离宫星罗棋布。
5.1宋代此时期的文学艺术极大的发达和繁荣,因为文人墨客参与到了造园的工作中来,整个皇家园林更多地体现出了诗情画意,体现了当时社会上层阶级诗化社会生活的要求。
5.2特点1风格上更加细密别致,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皇家园林都缺少皇家气派,但是以其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美感别有动人之处。
2园林规模相对比较小5.31琼林苑宋初四苑之一,位于东京洋梁外城顺天门西南,南临顺天大街,建于乾德二年。
苑内满种很多来自于南方的植物(多来自广东福建一带)。
现主要介绍其中的金明池。
开池时期游人大多集中在东岸及宝津楼下,仙桥及中岛五殿之中也挤满了关扑、游览及做生意的艺人、商人等。
池西游人稀少,但垂杨蘸水,烟草铺堤成为垂钓之士理想的场所。
入内者须买牌子,得鱼后还需倍时价买之,然而“临池作脍,以荐芳蹲”亦不乏其乐趣石到争标之日,东岸搭起了无数彩棚,更是盛况空前。
整个感觉突出的体现了宋朝时期那种细密别致,充满诗情画意又充满趣味的园林特色。
6.1元明清时期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也是园林艺术的集大成期。
这个时期的颐和园、避暑山庄、圆明园在其造园艺术上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6.2特点1规模宏大,气势繁华。
皇权寓意浓厚,在布局上仍然强调了中轴线的对称性。
2借鉴了各地的园林,体现了天下美景,兼收并蓄之感。
3建造数量大,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北海公园等大量的园林都是那时候的佳作。
6.31圆明园圆明园是东方文化的集大成者,一个人类艺术史上空前绝后的艺术佳作。
它囊括了东方的园林,西方的园林,人工的园林,自然的园林,它的建成既是大清帝国的缩影,也带有仙界园林的风范。
它集古时劳动人民所有的想象力与智慧为一体,让所有看到圆明园的人都为之惊叹。
这很好的体现了明清时期园林的一大特点:兼收并蓄,囊括了天下美景。
6.32北海北海公园全园以北海为中心,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约3.9平方公里)。
湖口琼华岛上建的藏式白塔为全园标志。
北海是继承"一池三山"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北海的琼华岛作为"蓬莱"仿建,所以,晨雾中的琼华岛时常给人以仙境之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