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园林史论文
中外园林史 (1)

华侨大学中外园林史课程论文课程类型:全日制本科课程名称:中外园林史任课教师:乌云巴根伊斯兰园林的类型及特点姓 名 胡诗云学 号 1113211016 __院 系 建筑学院 _专 业 环艺 _年 级 2011级 __课程论文提交时间: 2014 年 5 月9日华侨大学 Hua Qiao University目錄-摘要-关键词-引言-波斯伊斯兰园林-西班牙伊斯兰园林-印度伊斯兰园林-伊斯兰园林的特色-伊斯兰园林的整体格局-伊斯兰园林的建筑-伊斯兰园林的水-伊斯兰园林的植物-结语摘要伊斯兰园林是世界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初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兩种不同哲学观的碰撞反映在了建筑和园林的形态上。
由于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伊斯兰园林更多的是在遵循宗教教义的前提下,汲取中国本土园林的处理手法。
伊斯兰园林是人们心目中天国花园的象征,起源于对阿拉伯早期农业的直接模仿,是世界园林史上最内敛最沉静的园林,环抱于高墙或建筑之内,具有独特的园林特色:为典型的十字型格局,用十字型水渠或园路把庭院划分为四部分;水渠交叉处是全园的中心,设置喷泉或凉亭;种植高大的绿荫树,花坛边上整齐地镶边绿篱植物。
关键词:伊斯兰宗教教义十字型引言在世界园林史中涌现过各种类型的园林:许多王公贵族们所构筑的园林都规模巨大且内容繁复,以炫耀个人财富和自我享乐。
其中,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园林即使不算最为复杂,至少也是最为炫耀的园林。
在文艺复兴园林中彰显着人工技能的高强,它通常建于山坡一侧,其造景元素包括台阶、精美的园路、图案细致的花园、台座之上的雕像和各种错综复杂的喷泉或水景设备等;不过,在世界各国,还有许多另一种类型的古典园林,它们旨在帮助人的心灵得以重生,并予人以现世的欢娱,这种场所更能适宜于人的沉思冥想,让人身心松弛且精神宁静。
这种平和的园林包括中国古典园林、日本禅宗花园、东方茶庭、中世纪药草园以及本文将详细阐述的伊斯兰园林等。
正文伊斯兰园林通常配有主要的总体结构,这在泰姬·玛哈尔陵园中显露无遗。
浅谈中西园林艺术论文

浅谈中西园林艺术论文对于中西园林设计大家有什么了解了,知道中西园林设计的差异性在哪里吗?以下是本人精心准备的浅谈中西园林艺术论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摘要:自从中西方园林艺术文化开始交流,人们对这两个风格意境截然不同的园林形式的比较就没有停止过。
中西方的园林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这两种风格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进而了解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性。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一、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一)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1、追求自然美。
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美学思想主要受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自然为万物之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上善若水,上德若谷”,崇尚自然、追求虚静、逃避现实,向往原始自然状态生活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当时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理想和审美情趣。
2、追求含蓄美。
中国园林形成含蓄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受中国诗画的影响,诗贵含蓄,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另一方面是与追求自然、追求意境这两大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
中国园林在“天人合一”的理念指导下,在尊重、崇尚自然的前提下进行规划造园,创造和谐的园林特色;源于自然,但又高于自然,把自然美与人工美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了“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境界。
3、追求意境美。
中国园林是文人、画家、造园家和艺匠对自然山水的渴望和追求,深悟山水的形象特征和内涵,并把对自然山水的认知,带到园林艺术创作中,这种融汇了客体的景和主体的情的艺术意境,一直是中国园林刻意追求的境界。
给景物以艺术的比拟和象征,想象上的“人格化”,使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如选石,强调山石的“透、瘦、漏、皱、清、丑、顽、拙”,梅花表示风骨清高,松柏喻示坚贞,在中国园林中,作为审美对象的山水花木等,完全成了审美主体抒发主观情绪意趣的载体。
(二)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代表西方园林风格的是l7世纪下半叶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强调驾驭自然、改造自然,“强迫自然接受均衡的法则”,因此形成的基本特点是: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形的组织营造,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规矩方圆,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中去,一切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强调人工美。
中外园林史

《中外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课程论文题目:浅析法国古典园林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成绩:二○一五年一月十三日摘要在世界园林史中,西方古典园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在西方古典园林中,法国园林在学习和借鉴意大利园林艺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民族特性和自然条件,逐渐展露了头角,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园林艺术风格,并最终取代了意大利的统治地位。
到17世纪下半叶,绝对君权专制政体的建立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安定,也使部分人有条件追求豪华的生活,这些都为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于是,安德烈·勒诺特尔这位天才得以脱颖而出,使古典主义园林艺术在法国得到了巨大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由于这时的法国园林艺术是古典主义文化的一部分, 因而其在欧洲又被称为古典主义园林艺术, 而以法国的宫廷花园为代表的园林被称为勒·诺特式园林。
文章通过对法国园林发展历程的分析,结合实际案例,浅析法国园林的艺术。
关键词:法国园林造园手法影响结论第一章法国园林艺术发展历程1.1中世纪的法国园林在中世纪初期动荡不安的年代中,宗教统治,封建割据,战争不断,社会混乱,王公贵族们只有在带有防御工事的城堡中,才会有安全感。
因此。
城堡园林在法国和英国等地发展起来,并以法国为代表。
这种园子中以种植蔬菜、果木和草药为主。
并由水渠划分成方形的地块, 水井位于园子的中央, 井上用格栅建亭并覆以攀缘植物。
1.2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园林在15世纪初期,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人文主义运动从意大利北部蔓延到北方各国,大约一世纪后,这个运动传到了法国。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佛罗伦萨别墅建筑尚带着中世纪城堡式的外观,但从15世纪左右开始,就逐渐变成了开敞式的文艺复兴风格。
那波利远征尽管时值那样一个时代,但法国人素以既富创新精神而又保守著称于世,法国本身建筑样式却没有向开敝式转化,外观上仍是带雄蝶与壕沟的戒备森严的城堡式,因而,它的庭园在细部上虽然可以见到意大利风格的影响,但整体却还是围着厚墙,保持着规则的形状[1]。
中外园林赏析论文

古典与现代交融的尝试——南苏园欣赏与批评南苏园是我校西南一隅学术活动中心后的一处江南园林,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
为交大为数不多的具有较浓厚人文气息的景观之一。
然而,由于其偏僻的地理位置和较为封闭的管理方式,交大学生很少了解其情况。
2012年11月1日,我们一行人在老师带领下,前往南苏园考察。
一,基本情况南苏园属于南方园林,人工山水园林,按照中国古典园林样式兴建,中国园林的四大要素:建筑、水体、山石、植物,在园中均有体现。
园子占地面积不大,除去功能性较强的学术活动中心会议室,余下的几乎是几步路就可以逛遍。
这也体现了江南园林“轻盈淡雅”的特点,这在交大广阔的校园中,也是很有特色的。
园子挖有一池,号河从园边流经。
南苏园现在基本作为学术活动中心的附属空间,且看上去并未受到精心打理,实为可惜之处。
(图1 南苏园一景)二,建筑南苏园建有舫、亭、廊、堂、阁等中国古典建筑,以及一些半古典半现代的会议建筑。
规划者似乎力图让古典的园林发挥一些现代的作用。
入口处是现代气息较浓厚的会所,掩映在河畔垂柳之中。
(图2)园中建有一座蔚然舫。
(图3)分为前厅和后厅两部分。
比起一般的舫,还是有所简化。
然而飞檐斗拱,映入水中,还是趣味无穷的。
园中建有鸳鸯亭,还有普通的四角亭。
其中鸳鸯亭与画舫隔水相望,亦是情趣盎然。
(图4)园中花窗、门洞的设计,亦是体现出一种“隔”的效果,走在其间,颇具韵味。
(图5)(图2 河畔功能性较强的会所)(图3 蔚然舫)(图4 鸳鸯亭与画舫隔水相望)(图5 花窗:框景手法的运用)三,理水与置石理水是园林中各种水景的设计建造。
水是造园的重要元素,古人常把水比作园林的血脉,“有水则活”。
南苏园体量较小,全园环绕小池而建,属于“聚”的布局手法。
在入口处,是以号河分隔,辅以亲水植物柳树,杨柳依依,为游人营造出一种私密感。
人工建造的小池以土岸为主,兼有石岸,以植物掩蔽水岸,试图营造出幽深的意境。
遗憾的是,水中较为空虚,所置湖石亦毫无特色。
中外园林史论文

南京理工大学学术讨论论文学号:912109570131姓名:王晓宁指导老师:曹莹2014年5月传统园林与当代园林的碰撞王晓宁摘要:本文从中外园林建筑的传承内容和设计手法创新出发,选择传统与当代的中外园林设计案例予以比较,并详细阐述比较出来的传统与当代中外园林建筑传承内容和设计手法创新的不同。
关键词:传统当代传承内容设计手法创新The collision of traditional gardenand modern gardenWang XiaoningAbstract:In this paper, from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 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m ethods of selection,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dscape design cases to compare, and detailed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o f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content and innovative desi gn approaches for different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是具有自然风趣的建筑、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环境的艺术再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园林的设计也体现了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独有的手法。
1中国园林的传承内容与设计手法传承内容:中国的园林,在发源之初就是将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范围,放养动物,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之用,这就是作为中国古代园林始祖的囿—朴素的天然景象和野生的动植物,无需再尽人为之能事。
可见,中国园林一开始就洋溢着纯粹供自己观赏娱乐的草莽自然气息。
中外园林史论文--现代景园探索者 ——“哈佛三杰”

现代景园探索者——“哈佛三杰”——中外园林史课程论文0 前言0.1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霸主,既成为了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的最强极,亦是学术和艺术发展、交流最为繁荣的国家,在诸多学科领域都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景观设计学科也不例外。
在菁英辈出的著名学府哈佛大学,有三位设计学院的研究生在大时代的潮流中和先进导师的指导下,开始了对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探索,堪称景观设计学界的“革命”,展开了对景观设计学界传统观点守旧者之间的论战,成为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第一批探索先驱之一。
0.2关键词景观设计、哈佛革命、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景观设计1“哈佛革命”总体概况1.1“哈佛革命”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不少有影响的艺术家纷纷来到美国寻找安身之地,主要的艺术中心从巴黎转移到了纽约。
1937年,德国著名的现代建筑师、建筑教育家格罗皮乌斯为逃避欧洲的战火和纳粹的独裁政权,来到美国,担任了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院长。
一战到二战期间,从欧洲到美国的著名建筑师还有密斯·凡·德·罗、布劳耶、纽特拉、门德尔松等,加上美国本土的建筑大师赖特,美国取代欧洲成为世界建筑活动的中心。
格罗皮乌斯的到来,将包豪斯的办学精神带到哈佛,彻底改变了哈佛建筑专业的“学院派”传统。
在他的指导下,建筑系很快变成一个酝酿关于艺术、社会和技术的新思想的地方,充满着让人激动的探索气氛。
然而,景观规划设计的教授们试图忽视这些,他们谨慎地告诫学生,园林不同于建筑,建造园林的材料几百年来没有什么变化,树也不能从工厂里制造出来,因此不必操心什么“现代园林”,园林的革新无非是规则式和不规则式之间的微妙平衡,自然式的草地树丛看起来同样适合于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
渴求新思想的学生们不愿接受这样的观点,他们通过研究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的作品和理论,探讨它们在景观设计上可能的应用,这些学生中最突出的是加勒特·艾科伯(Garrett Eckbo)、丹尼尔·基利(Daniel Kiley)、詹姆斯·罗斯(James Rose)。
中外园林史论文

《中外园林史》考查课专业论文走进商朝遗址学生姓名: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专业班级:环境设计1342班专业课程:中国外园林史任课教师:张杰2015 年5 月10 日中国商朝都城遗址.商自公元前17世纪灭夏建国,至前11世纪灭亡于周,共存600余年,历十七世、三十一王,商朝的都城据说屡次迁徙,成汤灭夏定都毫,已是第8次迁都。
此后又迁,相、邢、奄,到盘庚时定都于殷,直至被周人灭亡。
这些都城址除晚期殷都之外,尚无确说,有些说法没有遗址或过硬证据加以证实。
近数十年,考古研究者相继在今河南境内发现几处被认为是商代都城或重要邑城的遗址。
关键词:商朝遗址;瑰宝;摘要 (2)目录 (3)一、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探寻传说中的商朝遗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商朝遗址是什么?.....................................................................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商朝遗址的发展历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商朝遗址的工艺.....................................................................................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商朝遗址的艺术之美.............................................................................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外园林史论文--现代景园探索者 ——“哈佛三杰”

现代景园探索者——“哈佛三杰”——中外园林史课程论文0 前言0.1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霸主,既成为了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的最强极,亦是学术和艺术发展、交流最为繁荣的国家,在诸多学科领域都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景观设计学科也不例外。
在菁英辈出的著名学府哈佛大学,有三位设计学院的研究生在大时代的潮流中和先进导师的指导下,开始了对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探索,堪称景观设计学界的“革命”,展开了对景观设计学界传统观点守旧者之间的论战,成为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第一批探索先驱之一。
0.2关键词景观设计、哈佛革命、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景观设计1“哈佛革命”总体概况1.1“哈佛革命”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不少有影响的艺术家纷纷来到美国寻找安身之地,主要的艺术中心从巴黎转移到了纽约。
1937年,德国著名的现代建筑师、建筑教育家格罗皮乌斯为逃避欧洲的战火和纳粹的独裁政权,来到美国,担任了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院长。
一战到二战期间,从欧洲到美国的著名建筑师还有密斯·凡·德·罗、布劳耶、纽特拉、门德尔松等,加上美国本土的建筑大师赖特,美国取代欧洲成为世界建筑活动的中心。
格罗皮乌斯的到来,将包豪斯的办学精神带到哈佛,彻底改变了哈佛建筑专业的“学院派”传统。
在他的指导下,建筑系很快变成一个酝酿关于艺术、社会和技术的新思想的地方,充满着让人激动的探索气氛。
然而,景观规划设计的教授们试图忽视这些,他们谨慎地告诫学生,园林不同于建筑,建造园林的材料几百年来没有什么变化,树也不能从工厂里制造出来,因此不必操心什么“现代园林”,园林的革新无非是规则式和不规则式之间的微妙平衡,自然式的草地树丛看起来同样适合于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
渴求新思想的学生们不愿接受这样的观点,他们通过研究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的作品和理论,探讨它们在景观设计上可能的应用,这些学生中最突出的是加勒特·艾科伯(Garrett Eckbo)、丹尼尔·基利(Daniel Kiley)、詹姆斯·罗斯(James Ros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1章前言....................................................................................................... ..1 第2章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与明清皇家园林 .. (1)2.1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 (1)2.1.1 安德烈•勒诺特尔 (1)2.1.2勒诺特尔式园林的特点 (2)2.2明清皇家园林 (2)2.2.1 概念 (2)2.2.2 明清皇家园林的特点 (2)第3章造园艺术比较 (2)3.1选址 (2)3.2空间布局 (3)3.3造园特征 (3)3.3.1 轴线特征 (3)3.3.2植物特征 (4)3.3.3水体特征 (4)3.3.4建筑特征 (5)3.3.5景观小品特征 (5)3.4造园思想 (5)3.4.1 造园理念:自然性与人造性 (5)3.4.2园林地位:主动性与被动性 (5)第4章结束语 (6)参考文献 (7)明清皇家园林与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比较研究摘要:以明清皇家园林和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为例,通过运用分析比较法、文献搜索法等手法,从选址、空间布局、造园特征和造园思想四个方面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出中法园林在设计理念上的差异,进一步揭示中法园林艺术的不同。
通过对中法园林艺术的比较,有助于把握传统园林的真实面貌,发掘更多的自然之美,揭示如何用自己的创造来表现或再现自然,为当今园林的创新发展找到理论依据。
关键字: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明清皇家园林造园艺术造园思想第1章前言世界造园艺术中,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法国古典园林艺术一直是艺术界模仿研究的对象,两者具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从商周开始,历经上千年不断演进发展,最终在明清时期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高峰,而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颐和园等等。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理论在17世纪上半叶已逐渐形成并日趋完善。
17世纪下半叶,绝对君权专制政体的建立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安定,也使部分人有条件追求豪华的生活,这些都为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于是,安德烈•勒诺特尔这位天才得以脱颖而出,使古典主义园林艺术在法国得到了巨大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第2章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与明清皇家园林2.1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2.1.1安德烈•勒诺特尔安德烈•勒诺特尔(Andre•LeNotre,1613-1700)出自造园世家,其父是宫廷园艺师,其父在路易十三时期在圣•日耳曼花园工作过,去世前是路易十四的园艺师。
勒诺特尔从13岁起师从巴洛克绘画大师伍埃习画,结识过当时著名的古典主义画家勒布仑和建筑大师芒萨尔等顶级人物,丰富了自己的艺术思想。
勒诺特尔的成名作品是沃克斯•勒•维康特府邸花园,这是法国园林艺术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作品,也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杰出代表。
大约从1661年开始,他投身凡尔赛宫苑的建筑,并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华。
他还设计和改造了许多府邸花园,如枫丹白露城堡花园、圣•日耳曼•昂•莱庄园、圣克洛花园、克拉涅花园、默东花园等。
他的杰出才能和巨大成就,为他赢得了极高的荣誉和地位,也促使风靡欧洲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勒诺特尔园林风格的形成。
2.1.2 勒若特尔式园林景观的特点勒若特尔园林景观艺术一方面能够体现出皇权的高贵与辉煌,另一方面也将法国古典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勒若特尔园林景观在设计上普遍让中轴线延伸数公里,体现出十分完整的对称,凸显当时王权至上的理念。
勒诺特尔式景观设计手法的整体几何关系和秩序是整个园林构图的核心骨,同时构图采用了几何学和文艺复兴透视法,严谨的结构,明晰的比例关系,包括植物在内的配景,都被用于塑造几何的空间结构。
勒诺特尔园林的中心景观通常是最高点的府邸,体现出了以君主为中心的等级制度,由府邸过渡到花园,林园既是花园的背景,又是花园的延续,人工装饰在逐渐削弱。
在植物种植方面,广泛采用了能明显反映出四季变化的阔叶乔木,河流也是其景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中景观中对于水的处理很多是采用静态的方式,平静的水面更能够折射出深远、广阔的视野,增添整体气势。
2.2明清皇家园林2.2.1概念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宫苑”、“园囿”、“御苑”,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
皇家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
明、清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时期,此时期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多与离宫相结合,建于郊外,少数设在城内的规模也都很宏大。
其总体布局有的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有的则是靠人工开凿兴建,其建筑宏伟浑厚、色彩丰富、豪华富丽。
2.2.2明清皇家园林的特点(1)规模浩大、面积广阔、建设恢宏、金碧辉煌,尽显帝王气派。
如:清代的颐和园占地近300公顷。
(2)建筑风格多姿多彩。
从中既可看到南方小巧园林风格,如杭州苏堤六桥、苏州狮子林、镇江宝塔等景色,也可看见少数民族风格的塔、屋宇结构等雄风,如北海的藏式白塔,甚至还有吸收欧洲文艺复兴时的“西洋景”,如圆明园。
(3)功能齐全。
皇家园林中集处理政务、受贺、看戏、居住、园游、祈祷以及观赏、狩猎于一体,甚至有的还设“市肆”,以便买卖。
第3章造园艺术比较3.1选址在风水选址上,中国的皇家园林是占尽了风水宝地。
如承德的避暑山庄,东北来水,东南积水,东南流去,西北高山。
山是昆仑的代表,是玄武的象征,水是青龙和朱雀的象征。
在园林内部,也是仿照风水的格局,进行东、南、西、北的四围山的堆叠,前为案山,后为座山,东为左辅,西为右弼,四围山之中是地势低下的盆地,于是,在盐地中积水为池,像朱雀。
在山水格局上,中国皇家园林采用的是山型的山水园风格。
以山为主,以水为辅,讲究智水与仁山的结合,以仁为主,以智为辅,也是中国人的道德观。
所以园林中必有堆山,山体高大,以山上的主体建筑为视觉中心,以水中的小岛为构图中心,采用两心合一。
勒若特尔式园林园林选址则以地势平坦、水源丰富为最佳,这也是由其风格决定的,法式古典主义园林喜欢营造开阔之势,故而需要有大面积的平坦地势,加之其园中喜做大量喷泉和水渠,因此又需要有丰富的水源做保障。
3.2空间布局明清皇家园林处处体现庄严、威耸的神圣感,讲求轴线对称、规则的构图法则,在规则中寻求一种秩序感,显示其庄严的社会地位和皇权的统治威力。
在这种有序的空间中,皇家园林注重轴线的应用,尽量通过轴线来控制全园的空间布局。
皇家园林采用大分散、小集中,大空间开敞、小空间封闭、园中有园、大中见小、小中见大的布局方式。
园中分成若干景区,大景区中又有小景区,小景区中又有若干景点。
景点之间多用山石、林木、廊墙、桥堤、园路分隔与联系,达到隔而不断、联而又隔的艺术效果。
勒诺特尔式园林空间布局完全体现了人工化的特点,追求空间无限性,表现广袤旷远,具有外向性等,是园林规模与空间尺度上的最大特点。
3.3造园特征3.3.1轴线特征在轴线,对称和中心上,明清皇家园林是坚定不移地走轴线与对称的道路。
其建筑布局按照宫廷模式,即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来安排,园路布设呈纵横规整的几何式,山池花木仅作为建筑的陪衬和庭院的点缀。
皇家园林这种严整规划的风格受“事严整”和皇宫尚严整的传统思想波及之故。
如颐和园,从后山的北宫门到风景中心的佛香阁,以至昆明湖的凤凰墩,是一条明显的轴线。
同时采用轴线与对称的有坤宁宫后面的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花园等。
轴线是勒诺特尔式园林的灵魂,是展现“伟大风格”的最佳手段。
所有的造园要素都是根据轴线来布置的。
轴线是整个构图的中枢,是花园的艺术中心,最华丽的花坛、最辉煌的喷泉、最美丽的雕像、最壮观的台阶,一切最精彩的东西都首先集中在轴线上或者靠在它的两侧。
轴线是景观序列的展开线。
越毗邻宫殿的地方,人工装饰性越强;离宫殿越远的地方,要素更为简单,装饰性越弱。
图1 颐和园鸟瞰图图2 沃克斯•勒•维康特府邸花园鸟瞰图(图片来源:百度图片)(图片来源:百度图片)在明清皇家园林的植物栽植上,植物体量较小,绿化覆盖率较低,突显人工之中见自然的效果。
植物种类多为高大乔木,遍及奇花异卉。
作为乔木的苍松翠柏是庄严、宁静、和谐的美,而奇花异卉则是皇家富甲天下的象征。
对春之桃,夏之荷,秋之枫,冬之松,都有同样的喜好,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的表现。
树木花草除了被精心布局外,对其本身的修剪极少,多以自然为本。
植物平面上会避免布置成方形、三角形等规则的形状。
植物选择方面,勒诺特尔式园林广泛采用丰富的阔叶乔木,明显反映除四季的变化。
乔木一般集中种植在林园中,形成茂密的丛林。
丛林内又设小型空间,体现统一中求变化,融变化于统一的思想。
勒诺特尔式园林中,花坛是园林的装饰性要素,一般布置在宫殿前的平台上,从宫殿的楼上俯瞰,有很好的观赏效果。
花坛中最奢华的当属刺绣花坛,另外还有水花坛、英国式花坛等。
许多刺绣花坛用常绿的黄杨构成,虽然图案旋转波动,带有巴洛克趣味,但色彩凝重,外轮廓规整,实际效果并不像版画中那样让人觉得过于繁琐,相反,它统一在全园的整个构图之中,显得庄重大方。
3.3.3水体特征由于规模宏大,明清皇家造园常采用集锦式理水手法。
对于大水面,造园中宜采用划分空间的做法,使之层次丰富,景观多变。
明清皇家园林多以自然界的江河湖海、溪流泉溪为创作源泉,通过对自然水景的概括和提炼,创作出各种自然形态的水景,以湖海、池塘、泉瀑为表现形式,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图3 颐和园昆明湖鸟瞰图运河是勒诺特尔式园林中最壮观的部分。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它突出并延长了轴线,扩大了空间。
运河是中轴视线的延续,往往也是空间转换的界面和道路迂回转折的地方,同时也是开展水上游乐的场所。
运河常常位于轴线的远端,长长的笔直的岸线伸向远方,水面反映着天光,使透视线消失在水天交界处,产生无限深远的感觉。
除了运河,勒诺特尔式园林中还运用了大量其他水景,如水池、水镜面、喷泉、池或湖、跌水或瀑布等。
图4沃克斯•勒•维康特府邸花园大运河(图片来源:百度百科)明清皇家园林在对园中建筑进行精心布局设计的同时,还着意于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通过单体建筑的外在形象来体现皇家的气派。
皇家园林建筑多为宫式,但苑中宫殿建筑又与城中有别。
大多用灰瓦卷棚顶,斗拱尺度和出檐深度较小,侧脚和梁、柱的比例加大,屋顶呈现平缓的曲线,墙体厚重,各种雕饰中图案严谨、体形粗壮。
所有这些形成了明清皇家园林建筑庄重沉稳的形象特征。
此外,明清皇家园林中还有众多的园林建筑小品,如牌楼、华表、石狮等,它们对园林建筑整体风格的形成起着补充作用。
勒诺特尔式园林建筑多为为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面大多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即将立面划分为纵、横三段,建筑左右对称,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