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上册3《秋晚的江上》-导学案-部编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秋晚的江上》(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秋晚的江上》(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秋晚的江上》(教案)教学内容《秋晚的江上》是一首描绘秋天江边夜景的诗歌,通过对江上景象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美丽与宁静。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欣赏,以及对其中所涉及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学习。

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秋天的美丽与宁静。

2. 学习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诗歌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把握作者的情感。

2. 学习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秋晚的江上》。

2.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3. 诗歌分析工具,如修辞手法表、情感分析表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氛围,引发学生对秋天美丽景象的思考和感受。

2. 诗歌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秋晚的江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 诗歌分析: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写读后感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中所描绘景象的感受和体会。

5. 艺术欣赏:通过欣赏与诗歌相关的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诗歌欣赏能力。

板书设计1. 《秋晚的江上》2. 诗歌内容概括:描绘秋天江边夜景的美丽与宁静3.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比喻、拟人等4. 诗歌意境和情感:秋天的美丽与宁静,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作业设计1. 朗读《秋晚的江上》,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并举例说明。

3.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中所描绘景象的感受和体会。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秋晚的江上》的内容和意义,学习并掌握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诗歌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巢”“苇”,积累“归巢”“芦苇”“驮着”等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味与节奏。

3.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重难点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图片一、新课导入1.出示白居易的《暮江吟》前两句,引出课题。

2.齐读诗题——《秋晚的江上》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2.学生读诗。

第一遍,读准字音。

强调巢(cháo),和苇(wěi)的读音,辨析多音字尽的读音。

图片第二遍,读出节奏,并讨论读完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倦鸟归巢,驮着斜阳凌江飞过,江边的芦苇在夕阳的映衬下格外美丽。

三、赏析诗歌(一)学习第一小节1.齐读第1小节,圈出这一节描写的景物。

说说这一小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鸟儿、斜阳)2.说说看到了怎样的鸟儿?(倦了的鸟儿驮着斜阳的鸟)3.小组交流:“倦了”、“驮着斜阳”带给你怎样的画面?展开想象讨论。

小结画面:第一段写了傍晚的江面上,落日西沉,倦鸟归巢的画面。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

(二)学习第二小节1.自由读第二小节,画出这一段描写的景物。

想一想:第二节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斜阳、芦苇)图片2.在画面的描写中,你觉得这一段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妙?(翻、掉、妆、红颜)(1)做一做:请学生上台做一做“翻”的动作?理解文中“双翅一翻”的含义。

翻:把画面由天空降落到了江面,跳跃感很强。

这一翻,斜阳的余晖都掉到江面,这一翻也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使得整个画面更加活泼。

(2)换一换:能不能把“掉”换成洒?不能,掉表示是一下落下,表现出瞬间的变化,洒没有这样的表现效果。

(3)猜一猜:“红颜”是指什么?1.红的颜色2.貌美的女子(4)论一论:“也妆成一瞬的红颜”的表达给你怎样的视觉感受?①拟人,“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3、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再续编一段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幅秋天晚上的美丽画卷,这节课我们来读一首徐志摩笔下描写花牛的诗。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诗歌1、自读感知。

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可以从诗中的关键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诗的思想上去感受)2、点拨感悟:(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花牛在草地里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压扁”“霸占”“甩”“偷渡”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感悟)(3)有感情地朗读。

这首简短的小诗,我们要边读边想象,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领悟写法:(1)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2)生谈自己的发现。

(3)师小结:A、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

(结构一致)B、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压”“霸占”“甩”“偷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

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导学案第1篇】一、新课导入: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强调字音---一瞬(shùn)2.学生齐诵读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归鸟、夕阳、芦苇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

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

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

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

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

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

代表作品:《旧梦》《卖布谣》等。

1931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

1932年2月13日,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岁。

四、赏析诗歌1.鸟儿要干什么?怎没样的状态?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夸张。

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通过扩词法,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课时]1课时一、学习《秋晚的江上》(一)脑力风暴,走进诗歌在黑板上呈现“()的江上”和“江上的()”,请学生进行自由联想,提出各自的想法并描述一幅画面。

(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画面美学生自由朗读,呈现问题:找出诗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分别用不同的标记画出来,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里的景色。

(三)展开想象,品析诗歌语言美1.在第一节中找出最传神的两个词(倦,驮)。

试着用“驮”造句,你在生活中“驮”过最重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不用“背”“带”?想象一下飞鸟驮着斜阳的画面,诗人眼前呈现的是怎样的景观呢?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2.找出第二节中的两个动词(翻,掉)。

想象一下,飞鸟一翻翅膀,把斜阳掉在江上,诗人眼前是怎样的景观?你认为诗人笔下的飞鸟更活泼,还是你见到的飞鸟更活泼?为什么?查字典理解“妆”和“红颜”,这是什么修辞?为什么芦苇“妆成红颜”只是“一瞬的”?给你什么样的感受?3.自由朗读,分享本诗歌的语言运用特点。

(对景物的细节描写,大胆想象,运用修辞)(四)诵读诗歌,领悟诗歌意境美教师放背景音乐《渔舟唱晚》,学生闭上眼睛边想象画面,边朗诵诗歌,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的意境。

诗人在诗歌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怎样感受到的?(五)了解小诗体会对比《秋晚的江上》与《暮江吟》。

(六)尝试去认真观察你身边秋天的景物,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以及你的感受,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二、学习《花牛歌》(一)读课题,想象画面板书课题,引导交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现代诗——《花牛歌》,齐读诗题。

说一说:读了诗题,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1《秋晚的江上》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1《秋晚的江上》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1《秋晚的江上》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诗歌《秋晚的江上》的内容,并能朗读流畅。

2.能够感受诗歌中描述的秋天的景色和氛围。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秋天的风景。

4.能够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对诗歌中描绘的秋天景色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意思。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秋天的景色和氛围。

三、教学难点1.表达对秋天景色的情感。

2.用简短的词语组织语言。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诗歌《秋晚的江上》课文、课件、录音机、卡片等。

2.学生准备:学生课本、笔、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听一遍诗歌《秋晚的江上》。

2. 学习诗歌让学生跟读诗歌,重点掌握每句话的意思。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别朗读诗歌的不同部分。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感情诠释诗歌。

4. 共同探讨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引导他们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秋天景色的感觉。

5. 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秋天的景色和氛围对我们的感受。

六、课堂作业1.写一篇关于秋天景色的作文,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七、扩展活动1.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幅描绘秋天景色的画作,并在班级展示。

八、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评定。

2.作业评定。

本教案是针对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1《秋晚的江上》的优质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秋天景色的感受。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

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描绘出了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学情分析对儿童进行诗歌的吟诵,进行诗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诗的种子,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时老师要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教学建议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课时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关于秋天的诗。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用一幅画导入: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引起学生思索。

这样美得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一画:画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

4.认一认:出示生字,生词,开火车认读。

归巢驮着斜阳头白芦苇妆成一瞬红颜 5.帮一帮:四人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6.比一比: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诗歌,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练读。

2.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原因,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每一小节诗写了什么,全班交流。

(二)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节。

2.教师示范,配图配乐朗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精品教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精品教案

4现代诗二首第1课时《秋晚的江上》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1、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秋天写下了精彩的诗歌,你都知道哪些和秋天有关的古诗呢?(指生说,相机点评)(预设: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是呀,在不同诗人的笔下,秋天是不一样的,有忧愁的,有秋高气爽的,秋天是多姿多彩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现代的诗人刘大白笔下的秋天,去看看他的眼中秋晚的江上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从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信息?指生说。

(我知道了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地点是江边。

)4、同学们,你们对刘大白了解多少呢?谁能将课前预习的资料分享给大家?(指生简介刘大白,师总结)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

浙江绍兴人。

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5、著名的诗人刘大白在一个美丽的秋天来到夕阳西下的江边,他被眼前美丽的景色打动,写下了——《秋晚的江上》这首诗。

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歌。

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一下字典。

想一想,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内容?2、解决生字障碍,读通诗歌。

出示生字:归巢驮着斜阳头白芦苇妆成一瞬红颜(指生读、开火车读、齐读)3、指生读诗歌,师纠错,点评。

4、分小组读诗歌,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诗歌,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练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晚的江上》
学习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导入: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夕阳西下,倒映江面,江水一半碧绿一半殷红。

让我们一起到“秋晚的江上”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学习重点:理解诗句,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学习难点:学会抓住主要景物描绘画面。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让我们一起欣赏这充满诗意的画面:
【欣赏美丽画面】
向晚的清江之上,斜阳夕照,倦鸟回巢。

而一个“驮”字,让我们看到了本就疲倦的归鸟的沉重。

这是一幅看似静态的图画,但是突然,鸟儿“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抖落夕阳的鸟儿轻盈自由地展翅远飞,我们仿佛听到了斜阳落入江水的扑通之
声。

一“翻”一“掉”两个动词,让我们欣赏了鸟儿展翅、夕阳渐落的动态美。

此时,夕阳入江,余晖斜照江面,头白的芦苇也被“妆”成了红颜,此时的斜阳倒成了一位化妆师,让落日余晖下的芦苇展现出了瑰丽的色彩。

果然如《暮江吟》中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多美的画面啊,请你展开想象,跟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吧。

【学习习作技巧】
这首诗,7行,49个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夕照图景。

标题:秋晚的江上——季节(秋)、时间(晚)、地点(江上)。

告诉了我们整个优美景致的大背景。

选择的景物:符合季节和时间特点、动静结合、绘形绘色。

秋季,正是江上芦苇盛开的季节,芦苇的花是白色的,故曰头白。

晚上,正是太阳西落时,所以是斜阳,而鸟儿忙碌一天,归巢时更显倦意。

首节三句,虽有动词“驮”,但感觉是一幅静态图;直到第二节的一翻一掉,整个画面动起来了。

可谓动静结合。

此时,头白的芦苇也被夕阳妆上了红颜。

一白一红,色彩明艳。

由此,作者选取了典型的景物(芦苇、斜阳、倦鸟),自上而下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斜阳夕照、倦鸟归巢图。

鸟儿(倦)上(静态)驮翻(动态)
太阳(斜)

(红)芦苇(白)掉(动态)
江下
小朋友,你欣赏了优美的诗歌意境,是不是又收获了描写景物的技巧了呢?
那就是:写景要抓住典型的景物,写景要动静结合,写景要绘形绘色。

请你仔细观察下面这幅画,圈出图画中的景、物,然后给每个词语的前面加一个修饰语,想象画面。

讲解:
通过观察,从左往右,我们看到图片里有:藤蔓、树、乌鸦、马、溪水、桥、房子、路、树木、山、夕阳。

如果表现悲凉的意境,图画左边的景物时最有表现力的,树都枯萎了,一匹瘦马,几只乌鸦,另外,空无一人的小路是不是也让我们心生孤独意味呢?
我们可以怎么形容这几种景物呢?
枯藤、老树、昏鸦、瘦马。

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一个秋日的黄昏,道路荒凉,道旁缠绕着枯藤的老树上,乌鸦已经归巢,叫声里传递着悲凉。

读到此处,你肯定想到了一首特别熟悉的诗词——《天净沙·秋思》。

一起来朗读一下吧!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抒发的是一个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之情。

为了表达这一情感,诗人着重选择那些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的景物,如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出一幅凄凉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让我们读完
不禁内心沉重,心情悲凉。

无论是肃杀的悲凉,还是丰收的喜悦,秋天的美丽令无数的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舒心惬意。

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这首《秋天》,找一找秋天在哪里。

秋天(节选)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多美妙的秋景图啊,请你赶快找一找你身边的秋的影子吧。

(答题时间:10分钟)
【基础知识达标】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归巢.(cáo cháo)芦苇.(wēi wěi)睡眠.(mán mián)
二、我来说作者。

本文的作者是(),浙江绍兴人,著名()、()。

三、按要求写句子。

1. 归巢的鸟儿,尽管
..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了一瞬的红颜了。

(用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填空。

1. 《秋晚的江上》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鸟儿的劳累,________、_________又写出了鸟儿卸去重担后的轻松。

【素养能力提升】
五、阅读《秋晚的江上》,回答问题。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1. 《秋晚的江上》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cháo wěi mián
解析:此题考查认读生字的认读情况。

根据字形和形声字来识记这几个生字。

二、刘大白诗人文学史家
三、1. 尽管冷风透骨,他还坚持在河边写生。

解析:这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表现了鸟儿在疲倦的状态下,依然得托着斜阳的无奈。

2. 春天来了,花园里的花竞相开放,小蝴蝶正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呢!
解析:“妆”是化妆的意思,在这里,把芦苇当作了人来写,所以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四、倦驮翻掉
解析:因为驮着而疲倦,所以“倦、驮”体现出了鸟儿的劳累。

“翻”写出了鸟儿摆脱束缚的姿态,“掉”写出了斜阳将要下山时的情景,体现了鸟儿卸去重担后的轻松。

五、1. 倦鸟残阳芦苇
解析:诗中写了有鸟儿归巢,夕阳将要下山,芦苇被染红的样子。

2. 对江晚秋景的喜爱之情,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解析:通过景物的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秋天傍晚的江面风景图。

“落日、飞鸟、芦苇”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