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忽雷太极拳[精华]

合集下载

陈氏太极拳拳术套路

陈氏太极拳拳术套路

陈氏太极拳拳术套路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品种繁多,色彩纷呈。

太极拳乃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构思特异,独树一帜。

它以技击和健身两方面的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故逐渐得以推广普及。

陈氏太极拳是各派太极拳的始源。

几百年来世代沿袭,历久不衰,不断发展,在各式太极拳中独留其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窜蹦跳跃,松活弹抖特色,深受拳界青睐,享誉中外。

下面就是店铺整理的:陈氏太极拳拳术套路。

供您阅读!陈氏太极拳拳术套路1、老架(大架)一路74势。

其特点是: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动作舒展大方,绵延贯串冷静持重,一动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相随。

要是发动之源,以腰为主宰,处处应用螺旋劲,以形引气,以气摧形,呼吸做作。

虚实明显,含胸塌腰,蓄发相变,快慢相间。

为工夫套路。

二路41势,移称炮锤,其特点是:以刚为主,刚中有柔,刚起源于丹田,是向不同的角度、方向发出的弹簧劲。

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套路中多有窜蹦跳跃、腾挪闪战的动作,给人以快、刚、跃的感到。

在运动时旋腰转背旋腕转肋和旋踝转膝,构成一动无有不动的螺旋运动。

陈氏太极拳拳术套路2、小架:一路72势,其特色是:膀大腰圆,柔跟天然.阴阳开合,动静相当,外若童贞,内似金刚;儒雅洒脱,伸展慷慨。

二路42势,其特点是:虚实变化,动静联合,吁吸浮沉,一鼓作气,发劲刚勇,收蓄吞并,运行快速,外刚内柔。

陈氏太极拳拳术套路3、新架:一路83势。

此套路不仅具备一动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相随,处处运用螺旋劲的特点,而且伎俩多,胸腰变化凸起,弹抖更加显明,动作比较复杂。

二路60势。

整个套路动作比拟庞杂,请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多以采、挒、肘、靠为主,掤、捋、挤、按为辅,侧重于弹性,从而收到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的同一功能。

为套路中难度最大的一套。

陈氏太极拳拳术套路4、38势太极拳:此套路为陈氏十九世孙、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小旺所编。

全部套路按太极拳基础活动法则和要领,调剂根本招式,删略反复动作。

其特点是:舒展大方,快慢相间,有标新立异的螺旋缠丝劲。

太极拳拳谱大全

太极拳拳谱大全

太极拳拳谱大全八式太极拳拳谱01 卷肱势 02 搂膝拗步 03 野马分鬃 04 云手05 金鸡独立 06 蹬脚 07 揽雀尾 08 十字手十六式太极拳拳谱01起势 02 左右野马分鬃 03 白鹤亮翅 04 左右搂膝拗步 05 进步搬拦捶 06 如封似闭 07 单鞭 08 手挥琵琶 09 倒卷肱 10 左右穿梭 11 海底针 12 闪通背13 云手 14 左右揽雀尾 15 十字手 16 收势二十四式太极拳拳谱01 起式 02 左右野马分鬃 03 白鹤亮翅 04 左右搂膝拗步 05 手挥琵琶 06 左右倒卷肱 07 左揽雀尾 08 右揽雀尾 09 单鞭 10 云手 11 单鞭 12 高探马 13 右蹬脚 14 双峰贯耳 15 转身左蹬脚 16 左下势独立 17 右下势独立 18 左右穿梭19海底针 20闪通臂 21 转身搬拦捶 22 如封似闭 23 十字手 24 收势三十二式太极拳拳谱预备式第一段1、起势2、右揽雀尾3、左单鞭4、左琵琶势5、进步搬拦捶6、如封似闭7、搂膝拗步第二段8、右单鞭 9、右云手10、野马分鬃 11、海底针12、闪通背 13、右揽雀尾第三段14、转体撇身捶 15、捋挤势 16、右拍脚 17、左分脚 18、右蹬脚 19、进步栽捶 20、左右穿梭 21、肘底捶第四段22、倒卷肱 23、右下势 24、金鸡独立 25、左下势 26、上步七星 27、退步跨虎 28、转身摆莲 29、弯弓射虎 30、左揽雀尾 31、十字手 32、收势四十式太极拳拳谱1.起势2.上步揽雀尾3.单鞭4.提手上势5.转身白鹤亮翅6.左右楼膝拗步(3次)7.手挥琵琶8.进步搬拦锤9.如封似闭10.斜飞式 11.转身肘底看锤 12.左右倒卷肱(2次)13.左右穿梭 14.左右野马分鬃 15.云手(3次) 16.单鞭 17.高探马 18. 右蹬脚19.双峰贯耳 20.左分脚 21.转身右蹬脚 22.退步海底针 23.闪通臂 24.转身白蛇吐信25.右拍脚 26.左右披身伏虎 27.右下势28.左右独立式 29.进步指裆锤 30.上步揽雀尾31.单鞭 32.左下势 33 上步七星34.退步跨虎 35(转身摆莲 36. 弯弓射虎37. 进步搬拦锤 38. 如封似闭 39. 十字手40. 收势四十二式太极拳拳谱42式太极拳拳谱(国际竞赛套路):四十二式太极拳融合了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太极拳等动作精华,并且以杨式太极拳为主线,动作严谨规范,气势舒展宏大,劲力刚柔相济,速度匀速有变,形成了独具综合性的特点。

太极拳的介绍

太极拳的介绍

太极拳的介绍关于太极拳的介绍太极拳是一种拳术。

按阴阳生克之理,合八卦、五行为十三式,习练时养气蓄劲,柔中有刚,精神内敛,意存丹田,以绵、软、巧为行功的要旨;应敌时随屈就伸,黏连不脱,能因人之势,借人之力,以制敌于败。

既可用于技击,又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相传为宋朝张三丰所创。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太极拳的介绍篇1一、基本介绍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

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

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拳种介绍太极拳是汉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它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作为一种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太极拳是极富中国传统特色元素的汉族文化形态。

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

电视艺术片太极拳解说词

电视艺术片太极拳解说词

电视艺术片:太极拳解说词在人类所居住的地球上,古老的中国曾经很多少次震惊世界的文化创造,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而今,又一种让亿万人为之倾倒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也正一步步走向世界,那就是古老神奇的太极拳。

太极拳产生的地理和文化根源这里是古老中国广袤富饶的土地,这里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根系。

太行黄河在这里相聚,中华文明是在这里诞生,历史的长河在这里波涛汹涌,浪花飞卷,留下一幅幅美妙的画卷。

中国史书记载:“太行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J也就是说,太行山从中国河南焦作的沁阳开始,绵延数千里,止于河北幽州。

现代地理学家定义以汾河以东、碣石以西,居庸关与黄河之间的山统称为太行山。

从太行山一路南下,不过数十里的路程,就到了中国最大的内陆河流黄河的北岸。

在太行与黄河之间,有一条绵延数十公里的漫长丘陵叫做清风岭。

清风岭背靠太行,面迎黄河,临岸沐风,舒展胸怀,张扬着独具特色的深邃与风雅。

清风岭是古老黄河文明的见证,也是太极文化形成的沃土。

一万年前,在古老黄河的波涛中,一种神秘的文化元素在时光的流淌中沉积孕育,慢慢地演化出一个黑白相拥的画面,这就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神奇的太极图。

来自世界东方的太极文化神秘莫测,变幻无穷。

天地、阴阳就这样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旋转中融合,在融合中生成,演化出闻名世界的太极文化。

400多年前,黄河北岸的中国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因为陈氏第九世陈王廷的出现,演绎了陈家沟日后闻名世界的传奇。

传说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伏羲大帝常常带着他的随从在黄河岸边散步,有一天伏羲突然看到河中有一个龙首马身的怪物浮出水面,它背上有一种奇妙的图案。

于是伏羲叫人抬来石板,用烧过的树枝将这个图案画下来,然后细心领悟,大量复制,这就是最早的八卦图。

后来,伏羲和女娴兄妹结合,将男女阴阳和天地之气融合在一起,创造了太极理论。

而这传说中太极的源发之地就在陈家沟门前的黄河岸边。

太极八卦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现。

吴氏太极拳北派太极八法窍门[精华]

吴氏太极拳北派太极八法窍门[精华]

吴氏太极拳北派太极八法窍门[精华] 吴氏太极拳北派太极八法秘诀太极拳的基本八法是掤、据、挤、按、采、挒、肘、靠。

它既是八种手法,又是八种劲别。

其中拥、挤、肘、靠四手为进攻手;撮、按、采、捌四手为化解手,即报破拥、按破挤、采破肘,捌破靠。

太极拳基本八法的劲源心法要诀如下:掤劲命门找环跳,搌劲食指划眉梢。

挤劲脊背找前脚,按劲凭栏楼下瞧。

采劲玄关找肩井,捌劲意在蹬后脚。

肘劲劳宫肩井合,靠劲玉枕扛大包。

太极拳的基本八法,又名揽雀尾。

其歌诀如下:揽雀尾式是精华,拥挤肘靠进攻法。

据按采捌为化解,引进落空把敌发。

八卦的封名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其卦象符号是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其歌诀如下:乾三连,坤六段,离中虚,坎中满。

震仰盂,艮碗,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歌诀所表述的是八卦的卦形、卦象。

如乾三连,系指其符号的下、中、上三条短线(三爻)都是连线;坤六段系指其下、中、上三条短线是六小段;离中虚,系指其三条短线的下、上为连线,中间为虚线;坎中满系指其三条短线的下、上为虚线,中间是满实的;震仰盂的卦形好像一只口朝上的痰盂子,中、上空虚,底部是实的;艮筷碗的卦象好像是口朝下扣着的碗,碗底在上是实的,中、下部是空虚的。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是:采与乾、捌与坤、据与离、掤与坎、挤与震,肘与艮,按与兑,靠与巽两两相对。

其歌诀如下:采求乾三连,执行坤六段。

报要离中虚,掤填坎中满。

挤是震仰盂,肘为艮段碗。

按劲兑上缺,靠劲巽下断。

以上八种对应,产生八种劲别,在外形是八种形体动作,在内则是意念活动,即右脑的形象化思维活动。

卦形是上、中、下三爻,人体是上、中、下三盘,所谓对应,就是对照卦象的虚实来用意念操控自身上、中、下三盘的虚实,如此便可产生出不同的劲别,用之于技击实战之中。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关系具体操作如下:一、采求乾三连乾卦的三条连线,原为三点(三)的延长线。

在运用采法时,须求人体本身之上、中、下三个丹田取成垂直一线,如一根立轴,可以左右旋转。

太极拳的派别及种类

太极拳的派别及种类

太极拳的派别及种类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一种,归类为内家拳。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作为表演、体育比赛用途。

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推手。

派别和种类传统太极拳门派当中,论源流久远,广被承认,修习者众的,以武当、陈、杨、吴、武、孙、赵堡太极(和式、忽雷架)等派为最。

传统太极拳的主要流派历史上各大派之太极拳,依据其练习的需要。

本身的套路种类就极为多样化,例如陈氏太极拳便有了老架、新架等等。

由于再传的后人的发扬,在原有拳架长年的实践的基础上,终必有了自己的看法,而形成的“支派”,在太极拳界也极为普遍。

其中武当太极拳一直在道庙内单线秘传,而门规甚严,故难得一见。

以下介绍一些衍生自太极拳的支派:陈氏太极拳:洪式(洪均生)、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杨氏太极拳:~杨露禅1799-1872~载漪1856-1922~溥俊1885-1942~毓巍1908-1998~御㡣汉之锖1952- ~曌皈道主~僲掰神搿~悬针垂露锥雪漏痕~曌罡镇刹殛紫电皈䰱勰化御飞风~[1]杨露禅大弟子王兰亭传李瑞东1851-1917,有李氏太极一派。

传杨露禅在京城所授第一个套路[杨氏太极六十四式老架]于周玉祥,周玉祥传吴锦园,吴锦园传台湾叶金山,有宗岳门王府皇家太极一派。

富周- 富英- 萧公卓- 翟英波- 李正1953-府内派太极杨露禅也教过武禹襄(1812-1880)太极拳,后来武禹襄经过赵堡镇,从学于陈清萍,学会赵堡太极拳。

后来,其兄武汝清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得到一本《太极拳经》,送给武禹襄。

武禹襄刻苦参透《太极拳经》,参照所学,创立武氏太极拳。

武禹襄1812-1880 李亦畬1832-1892 郝为真1849-1920 孙禄堂1861-1932 董英杰1898-1961 乐奂之1899-1960 杨露禅的满族弟子中以神机(火器)营中的万春、凌山、全佑受益最佳。

太极拳的主要套路有哪些

太极拳的主要套路有哪些

太极拳的主要套路有哪些
【中国国际太极拳网文化历史频道】太极拳的主要套路有哪些?极拳套路分普及推广套路、传统套路、竞赛套路、自选套路、推手套路、对练套路以及各种器械套路等,现将各主要套路整理分记如下:国家普及推广套路:24式简化太极拳、48式太极拳、88式太极拳。

竞赛套路:42式太极拳、陈式56式太极拳、杨式40式太极拳、吴式45式太极拳、武式46式太极拳、孙式73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套路:陈式太极拳老架、大架、小架、新架、炮锤、炮拳、老架一路、老架二路、新架一路、新架二路、陈式108式太极拳、38式太极拳、简化太极拳、混元24式太极拳、44式太极拳、二路炮锤简化太极拳、太极忽雷架、赵堡太极拳111式、精要十八式、和氏太极拳72式等。

杨式太极拳套路:杨式太极拳大架、小架、78式、94式、85式、103式、49式、115式、118式、105式、122式、129式、99式、56式、89式、66式弓林拳、杨式小架简化46式、杨式大架简化43式、杨式简化42式、杨式养生24式等。

吴式太极拳套路:吴式太极拳84式、100式、83式、吴式太极快拳94式、吴式简化16式等。

武式太极拳套路:武式太极拳96式、108式等。

孙式太极拳套路:孙式太极拳97式等。

其它太极拳套路:广播太极拳、东岳太极拳、36式太极拳、108式太极拳、康复保健太极拳、太极五星椎、定步太极拳、定位太极拳、方位太极拳、太极拳37式、轮椅太极拳等。

还有各名家在近年整理创作的太极拳套路。

1。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套路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套路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套路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介绍要知太极拳之来由,必先知太极之含意。

太极即太虚。

“太”者,有极其至大的意思。

“虚”者,空虚无物之意。

太虚为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宫府。

真气之精微无运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

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

“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

阴阳观念中具有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的特点,太极拳就是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结合,顺逆缠丝等阴阳相合的动作套路,阴阳相合而为太极,所以将这套拳称之为太极拳。

如按太极拳姿势要求去练习,持之以恒,日久就可以练到五阴五阳的功夫。

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

达到这种程度时,太极理气活跃,气机相通,真气充盛,阴阳平衡,周身上下内外形气一体,如太极之象,混然一圆。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的青风岭上,600年前叫常杨村。

据温县县志记载:“明洪武初年,因元铁木耳守怀庆(怀庆府管辖八县,温县在内),明兵久攻不下,急于统一天下。

太祖迁怒于民,大加屠戮,时温民死者甚多……..。

”相传有三洗怀庆之言。

人烟几绝,乃迁民填补,屯田垦荒。

十有八九由山西洪桐迁来,当地至今尚有“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

陈氏始祖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

明洪武7年(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

因始祖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近邻乡民所敬重。

故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解放后,陈卜庄并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

先祖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

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

始祖陈卜居温县后,为奠定家业基础,偏重于垦种兴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宗忽雷太极拳[精华]正宗忽雷太极拳忽雷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太极拳的一大流派~是太极拳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深深植根于中原大地的民间土壤~不但继承了太极拳中的哲理和技击精华~而且在养生和实战上富有创新。

作为太极拳~忽雷太极拳式可软如棉绒、硬如铁~滑似冰溜、粘似鳔,动作虚实分明~内外兼修~以外带内~以内展外~以柔促刚。

但忽雷拳又很独特~尤擅技击:身手忽起忽落、忽柔忽刚~如闪电、似迅雷,动作威劲而精巧~周身抖擞如颤翎,腰如车轴脚似钻~两手如轮旋滚翻,两脚震促“嚓嚓”有声~走搓促碾~挂撩踹蹬~步法灵巧奇异~换劲及时~实乃一动一太极~寸寸有阴阳。

若为养生而长期习练~可养气血、调肌肉、活筋骨~锻炼五脏六腹、精神意志~使人强身健体~精足气溢。

铁臂李拳打俄力士开山祖威扬新国术忽雷太极架鼻祖李景延,1825-1898,~又名李盾~是清末传奇人物。

他是河南温县陈新庄人~自幼丧父~酷爱武术~聪明好学~多方拜师学艺~刻苦练功~拳艺精绝~一生以走镖和授徒为业~因技艺精湛~臂力非凡~江湖人称“铁胳膊李盾”。

后观“烈马抖鬃”而感悟至深~得其形~继而躬行不辍~与弟子张国栋等逐渐演练出“忽灵架”或称“圪颤架”之雏形。

清朝末期~俄罗斯向清朝进贡一大力士~身高体重~绰号“三百三”~声称大清若能打败此人~便照章纳贡。

大内众多高手竟无人能敌~慈禧太后便召集朝臣商议。

三朝元老李棠阶,官拜兵部侍郎~后任礼部尚书等诸官职,也忧心忡忡~想家乡温县练武者众多~经再三筛选~认定武功高强的李景延~便招忽雷架鼻祖李景延进京。

李景延与俄罗斯大力士交手~膀打体重“三百三”的欧洲大力士~为国争了光。

尽管俄方最终食言~李景延却捍卫了中华武林的尊严。

在“忽灵架”基础上~忽雷太极拳创始人张国栋融进自己常观大自然电闪雷鸣时的感触和领悟~精研《灵台仪象志》及人体科学、中医经络学等科学原理~结合“金钟罩、铁布衫、沾衣十八贴”等与弟子张连贵、张文成、张宝成等人创编完善成忽雷太极拳。

他们把忽雷拳分一路拳术七十八势~二路拳术四十五势及十一层练功法,一联、二圈…十朝、十一哲,~十三刀、剑、春秋大刀、太极大杆、四枪八枪十三枪等器械套路。

民国初年他们将忽雷太极拳推广传播于河南省政界军界、武林学林乃至全国各地~方便各年龄段有志者习练。

一代宗师张国栋 (1866-1936年)~又名大贵~字应林~在一个电闪雷鸣的秋季中午~出生于温县陈新庄的一个香书门第。

他自幼爱好武术~幼年常串门到本村表叔李景延家~观看表叔、表兄父子俩练拳。

他天质聪颖~有过目不忘之才~又好学拳脚~深得表叔喜爱。

光绪四年,1878年,十二岁时拜表叔为师~后经三次严格的考验~才被正式收为首传入室弟子。

经二十余年刻苦磨练~习熟了“忽灵架”之精髓~武功为同门师兄弟之首~因擅使蜡木大杆~江湖上人称太极大杆王~后创张氏忽雷太极拳。

张国栋得到表叔毕生之所学~代师传艺,表兄李火焰受杨姓弟子引诱吸食大烟而过早离世,。

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出师~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家张灯结彩~设镖挂牌广收门徒~终日人来车往~常走镖于大江南北~并在怀府八县、荥阳、河北、山东及全国各地授拳~大力弘扬推广此拳术。

祖师张国栋家乡最著名弟子有胞弟张连贵~长子张文成、次子张宝成~本村陈应泉、陈克勤、陈雷~温县招贤乡王世恭,曾获得河南省国术考试第一名,、王世铭~武陟县北郭乡刘修道,曾一个云手夺下五把日寇步枪,、刘文道、索茹英、范云路~又名范群,后任民国政府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韩振文、董苯,考入省国术馆,、冉传续等人。

1928年~民国政府行政院响应已故孙中山先生提倡国术的号召~发布《举行国考告民众书》~言“国术是发扬民族精神~国考为登选俊杰盛典”。

本次国考另一目的是征集散落与流传在民间的武艺精华秘笈~即宋、明、清等各朝历代各手抄本、木刻版图书~保护国术精华。

此次国考“比武打擂”在乡、县设初赛场~省赛为决赛~中央为总决赛~要求乡、县、省、中央的主要官员亲自督战~当时报称打死、打伤后果自负~政府仅赔付文银十两、白皮棺材一副。

温县是武术之乡~门派众多~高手如云~报名者多达数百人~因当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加上连年战争~民众在饥寒交迫中度日~有志者都想因此改变自家的命运。

温县比武打擂进行到第三天~张国栋才闻讯赶来登台比武~擂台上张国栋连连取胜~当时的县长王金明连点十八名太极高手竟无人应战~张国栋性情刚烈见此情景~拿着自己一米多长铜杆烟袋头朝着自己头猛击~王金明连忙跑上去抱着张国栋说:“张师傅你的脾气这么刚烈啊,是你让我看到了太极武功、让我开了眼界~您已赢得了擂主”。

王金明为张国栋颁发证书并银元一百两~让他在县城夸官游街三天。

省里批文一到~县长亲自陪同张国栋赴省城比武打擂。

在河南省城开封打擂要求更为严格~当时河南省国民政府的党、政、军主要官员现场坐镇~省国术馆馆长陈泮岭、副馆长刘丕显监督、选拔栋梁之才。

比赛项目有武术套路、器械、骑马射箭、散打、摔跤等等。

经过几天的国考比武打擂~张国栋以绝对优势夺取第一名~陈泮岭亲自颁发证书~并任命张国栋为河南省国术馆教官~在国术馆专授太极拳。

当时全国的国术馆盛传八极拳~因为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就是八极拳传人~练八极拳的人在国术馆里人才济济~河南省国术馆教员徐文炳也是八极拳传人。

民国二十年~河南国民政府省主席刘峙安排招募武术教官~省国术馆领导便有意安排国术馆教员八极拳传人徐文炳和太极拳教员张国栋比试~两人都爽快答应。

后又经省国民政府研究决定~由省主席刘峙、省副主席万午、厅长李敬斋、张钫、张静愚、张廷麻、刘耀扬、张斐然~省国术馆馆长陈泮岭、副馆长刘丕显主持~定在河南省国民政府一楼会议大厅。

两人当场比武~先赛功力。

开封有种“太平车”四个车轮~装上石头大约有一吨重~徐文炳一掌把车击出四、五步远~接着张国栋左掌一抖车被击出八步开外。

在随后的搏击中~徐文炳忽起一掌击向张国栋前心~张国栋左肩一抖~徐文炳被腾空击出~隔过主席台的桌子~砸到坐在太师椅上的副馆长刘丕显身上~椅子被砸碎~两人双双倒地。

随后发生的事令人称异。

国民政府省主席刘峙在亲自签名颁发证书、将随身佩戴的青钢宝剑赠予张国栋后~率万午、范云路、陈泮岭、刘丕显等当场行礼拜张国栋为师~之后任命张国栋为河南省国术总教官、兼省国民政府、驻豫部队、河南省保安司令部、省国术馆、河南大学国术主教官等职~享受省国民政府副主席待遇~颁发银元一千~披红戴花骑着刘峙的高头大马~在河南省城开封“御街”夸官游行三天~并黄榜张贴全省各县及各乡村。

另以黄布单通报全省~并通知温县政府予以表彰及嘉奖~在张国栋家门前挂牌~由政府出资在陈新庄设宴三天~唱三天大戏。

从此中州大地大力推广太极拳~而行伍训练则以四枪、八枪、十三枪的击刺技法为标准~时称“张家枪”。

祖师张国栋不断对弟子刘峙建议:河南为中原之地~文化水准颇高~一定要在文化及体育之上多投入资金。

后经刘峙多方努力于1931年建设前河南体育场~时称华北运动场~即现在的开封市人民体育场~1932年10月10日在这里举行第十六届华北全国运动会。

同时建设河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礼堂”~内设河大国术馆。

国考开办国术师资专业训练~招考高中青年每期一百余人~严格训练一年~成绩优良者保送到河大及中央国术馆深造。

历经七期省考~河南省国术馆选拔出人才千余人。

张国栋每次作为省主考官对选手要求极其严格~参加全国国考及全国运动会~第一期25人、第二期50人全被中央国术馆录取~共六期录取河南国术馆考生600余人。

多次荣获全国男女个人及团体总冠军。

1933年~张国栋代表河南省武术界~以太极拳前去青岛参加第十七届华北全国运动会~夺得国术桂冠~使太极拳名声大振。

祖师在此期间~时常钻研《灵台仪象志》及人体科学等原理~和有关专家学者交流~他时常惊叹大自然电闪雷鸣的威力~感悟颇多。

他把自然之力融会贯通于师传技艺和科学原理~创编了两套流传至今风格迥异的忽雷太极拳及器械套路。

门里人称第一套为忽、第二套为雷~合起来为忽雷拳。

另有忽雷单刀、忽雷春秋大刀、忽雷大枪单练、对练、金钟罩、铁布衫等绝技~至今尚未外传。

张国栋多次和省国术馆馆长陈泮岭组织国术团赴东南亚各国表演~受当地人民及华侨的热烈欢迎~使忽雷太极拳最先走出国门。

宗师舞鞭闯奥运魁元辞职杀日寇忽雷太极拳第二代宗师张文成,1900-1978年,、张宝成,1901-1989年,系忽雷太极拳创始人张国栋之子。

两位宗师先后毕业于河南大学~都曾考取国术央赛第一名,武士,光荣称号~另一弟子王世恭系张国栋义子,温县招贤乡,~也考取河南省国术馆第一名。

河南省国术馆始于1928年~终于1938年~十余年间太极拳考上国术馆只有五个人。

1933年经国考~张国栋次子张宝成被中央国民政府聘任为广东黄埔军校武术总教官~享有国民政府军级待遇。

张国栋长子张文成于1934年子承父业被河南省政府任命为河南省国术总教官、国术馆、河南大学、驻军等武术总教官。

两位宗师是在父亲张国栋言传身教下长大的~纯熟掌握了父亲所创的拳术、器械、技击“金钟罩”、“铁布衫”等功法~被称为张氏兄弟“太极拳魁元”之称号~后经过兄弟两人数十年精研及传播推广~技击与健身等得到十分理想的效果~在民国二、三十年代张国栋父子三人把太极拳推上河南省国术最高学府、政府机构的巅峰~并在河南省国术馆、河南大学、黄埔军校等政府部门相继成立太极拳俱乐部。

张文成擅长九节鞭~把一十二斤重的超号九节鞭舞的呼呼作响~不见踪影~抖手一甩鞭头像飞镖一样~击中十五步开外的目标~抗战期间曾亲手毙敌日寇数十人。

两位太极宗师对父亲所创的拳术的形成、发展及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36年柏林奥运会前夕~国民政府决定组织一支国家武术精英前去参加~武术界豪杰广泛响应~报名者多达数百人之多~后经过多场合二十余天的紧张选拔赛~张文成、张宝成、刘玉华等九人凭借高超的国术实力获准参加奥运会的资格~两位宗师带着家父所传授的张氏忽雷太极拳踏上他乡~张文成在柏林奥运会上表演九节鞭、太极枪等器械,张宝成在奥运会上把忽雷太极拳发挥得淋淋尽至~一展太极奥运雄风~这也是太极拳第一次登上国际体坛~展示了中华国术的赫赫神威。

一九三八年省城开封沦陷~被日军占领。

太极宗师张文成不愿和日伪合作~依然向国民政府辞去了一切职务~转到他乡继续研修推广父亲创编的忽雷太极拳。

一代太极宗师张宝成~也相继向国民政府辞去一切职务~回家乡继续传授、推广忽雷太极拳。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主席提出全民健身运动~温县人民政府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温县城又一次举办盛大的演武大赛~整个温县练武之人又一次欢呼雀跃~太极宗师张宝成又一次以绝对优势夺得第一名。

1951年、1953年~他代表温县在河南新乡举行的全国运动会上~在武术项目中夺取太极拳、摔跤、举重、骑马射箭全能冠军,本村陈克勤陪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