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简介

合集下载

36式陈式太极拳

36式陈式太极拳

36式陈式太极拳引言:陈式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著名且广泛流传的拳术之一,它以缓慢、连贯、柔和的动作和修行方式而闻名。

其中,36式陈式太极拳是陈氏太极拳传统拳法中的一种,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动作,强调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36式陈式太极拳的起源、动作示范以及益处等方面内容。

第一部分:起源与发展陈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五大主要派别之一,起源于明朝末年的陈家沟。

陈氏太极拳历经几代传承,其中最有名的是陈王廷。

陈王廷是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他以其优雅而稳定的拳术风格而闻名。

他将太极拳从家族中传承出去,并且发展出了不同的拳术流派,其中包括了36式陈式太极拳。

第二部分:动作示范36式陈式太极拳由一系列动作组成,这些动作以正常速度进行,每个动作之间都有流畅的过渡。

以下是36式陈式太极拳中的一些代表性动作:1. 野马分鬃:身体保持平衡,以右脚为轴心,左脚向左迈开,同时双手呈现掌心向下的姿势。

2. 白鹤亮翅:从野马分鬃的姿势中,身体向前倾斜,左脚向前迈出,同时双手向前推出。

3. 左右蹬脚:从白鹤亮翅的姿势中,身体向后倾斜,同时左脚向后蹬出,右手上举。

4. 左搂膝拗步:从左右蹬脚的姿势中,左脚向左侧移动,双手向上托起。

随着动作的进行,36式陈式太极拳的动作越来越复杂,融入了更多的腿部动作、手臂动作和身体转移动作。

第三部分:益处36式陈式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太极拳形式,它具有许多身体和精神上的益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益处:1. 增强身体平衡:太极拳的动作涉及到身体的协调和平衡,通过练习36式陈式太极拳,人们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的风险。

2. 改善肌肉灵活性:36式陈式太极拳的动作需要身体的柔软度和灵活性,通过练习,可以增加肌肉的伸展性,改善关节的灵活性。

3. 提升身体控制能力:太极拳的动作注重身体的协调和控制,练习36式陈式太极拳可以增加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提高敏捷性和反应能力。

4. 促进内心平静:太极拳强调呼吸和内心平静。

56式陈式太极拳

56式陈式太极拳

56式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内家拳,始创于明朝末年的陈王廷。

56式陈式太极拳是陈式太极拳中的一种形式,它是在基础的陈氏太极拳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动作和变化而形成的。

简介56式陈式太极拳以其稳定、柔和、缓慢、流畅的动作而闻名,是一种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练习的健身运动。

它注重身法和意念的运用,通过流畅的动作来调整身体的平衡,并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

动作介绍第一式:起势1.起势:两手自下往上抬,左右手臂分别沿着前后两个圆弧向外扩展,然后收回手臂,双臂下垂。

2.揽雀尾:重心稍稍向右偏移,右手往右转,左手往左转,右手轻轻拨开,左手翻转,与右手构成一条直线。

第二式:单鞭翻手助攻1.单鞭:双脚分开,左手放在胸前,右手沿曲线上移,成为右手虚拳。

2.翻手搬拦捶助攻:右手轻轻翻下,左手跟随右手移动,最后左手扳直,右手握拳。

第三式:白鹤亮翅1.白鹤亮翅:双脚分开,右脚前踏,左手平行于地面,右手微微下垂。

2.左右金鸡独立:右脚回撤,左手轻轻上举,右手扳直,与左手平行。

第四式:搂膝拗步1.搂膝拗步:左脚向右方迈出一步,同时右手由后向前划出一个圆弧。

2.收势:回身并腰,右手往后平推,两臂回收。

……(以上只是56式陈式太极拳中的四个动作示例,具体的动作形式还有其他52个,这里不一一介绍)功效56式陈式太极拳作为一种健身运动,有以下几个主要功效:1.提升身体灵活性:通过连续的流畅动作,能够有效地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2.增强身体平衡能力:太极拳动作注重身体的平衡调节,经常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3.增强核心力量:太极拳的动作需要通过腰部的扭转和手臂的运动来完成,能够有效地锻炼核心肌群。

4.缓解压力和放松身心:太极拳的动作节奏缓慢,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并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注意事项1.注意呼吸:练习太极拳时要注重呼吸配合,通过深呼吸帮助身体运动和放松。

2.控制力度:练习太极拳时,要注意控制力度,避免用力过猛,以免造成受伤。

简述太极拳五大流派

简述太极拳五大流派

简述太极拳五大流派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发展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武术技术,更是一种健身保健的运动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极拳演变成了很多流派,下面将介绍五大流派:
1、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最古老的一种,它的传承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陈式太极拳强调慢、缓、柔、圆、粘、黏、按、顶等技法,动作缓慢,却蓄势待发。

其特点是紧凑、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以及腰腿发力。

2、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最广泛流传的一种,它始于清朝末年,由杨露禅创立。

杨式太极拳注重“以慢为快”,以圆为主,既有刚又有柔,动作流畅、舒展,以及气势恢宏,动静相成。

3、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较为年轻的一种,它的创始人是孙福全。

孙式太极拳强调“一气贯通”,注重腰部的动作,手法简洁、明快,动作轻盈、灵活,讲究身法,以及身、手、眼、步、气的统一。

4、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较为新的一种,由吴鉴泉所创。

吴式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手法圆润、柔和,动作缓慢、流畅,注重腰部和呼吸的配合。

吴式太极拳注重内功修炼,以养生保健为主。

5、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比较特别的一种,它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注重实战。

武式太极拳的动作简洁、直截了当,强调内外兼修,以及攻守相兼的技法。

总之,太极拳的各种流派各具特色,但都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通过太极拳的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保持身心健康。

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简介陈式太极拳简介陈氏太极拳采取阴阳学说,以动静开合之理,与刚柔虚实之法,为轻沉迟速互练之术;拳势动作,均以螺旋进退,称缠丝劲,为陈氏独创之奥秘,世代口口相传,颇少文字记载。

陈式太极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其上乘的技击作用及独特的演练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世代相传,其架式与用劲,与一般传习之太极拳,不尽相同,称谓陈氏(家)太极拳。

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陈氏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河南省温县常阳村。

嗣以陈氏宗族繁衍,遂将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自陈氏迁温县始祖陈卜至今,太极拳世代相传,一脉相承已有六百年之历史。

陈氏太极拳在此六百年历程中,关于创造发展,由博而约,以至定型,在陈氏族谱家乘拳谱以及陈氏子孙之著作中,有明确之记载,足资考证。

陈式太极拳历史沿革陈氏太极拳于第九代陈王廷时,已编有拳套七套,此外有散手、短打、以及两人对练之手(或称打手,现通称为推手。

)经历代研练,再五传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陈氏太极拳已由博而约,去芜存菁。

太极长拳,势式繁多,已不练习。

十三势拳架五套,仅练头套,其余四套亦弃而不练。

炮捶一套,与十三势相辅相成;十三势柔多刚少,炮捶刚多柔少,有蹿蹦跳跃,腾挪闪战等动作,补十三势之不足。

但基本功夫仍在于十三势之熟练,因之陈氏族人亦有不习炮捶者,外姓学习重在健身或年老嫌动作难练亦多不习炮捶。

至于两人对练之擖手,仅为一种顺步(如甲出右足,乙则出左足。

或甲出左足,乙则出右足。

)插裆动步之式。

两人上则手搭,下则足靠,上下互相粘贴,先则运用才朋才履挤按之法,熟练之后掺入采才列肘靠,以及拳套中各种着法,渐至动步不拘规矩,所谓大才履散手,即在其中。

方法简单,变化无穷。

陈氏太极拳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已趋精简而定型,拳套祇练十三势头套与炮捶两套。

因之简称十三势为头套拳,炮捶为二套拳。

陈长兴一支所传自其九世祖编定之十三势及炮捶两套拳架,迄今已有三百余年。

综观陈氏太极拳始自迁温始祖陈卜,九传而至陈王廷而集成,再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而精简定型,历时已达四百七十余年,可谓经久研练,精益求矣。

陈式太极拳24式

陈式太极拳24式

陈式太极拳24式陈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太极拳流派,被誉为中国武术的瑰宝。

其中,陈式太极拳24式是学习太极拳初学者常练习的一套基础拳法。

本文将介绍陈式太极拳24式的起源、特点以及练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文的阅读,您将对陈式太极拳24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陈式太极拳24式,也被称为“陈家炮捶”,是根据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套路修改而成的。

陈氏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的四大流派之一,起源于陈家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陈式太极拳24式以柔和、缓慢的动作为主,通过身体的舒展、收缩和呼吸的调节,达到养生强身、增强体质、舒展肌肉和提高心肺功能的目的。

同时,太极拳注重身心的协调,通过练习可以培养出稳定的内力,提高反应能力和身体的灵活性。

陈式太极拳24式的练习方法很简单,只需要一片开阔的场地和一颗坚持不懈的心。

首先,站直身体,自然呼吸,放松肩膀和颈部肌肉。

然后,按照拳谱的指导,依次练习每一个动作。

每个动作都要求身体的协调和肌肉的放松,要保持呼吸平稳,动作流畅。

初学者可以逐渐增加练习的时间和次数,提高自身的技巧和能力。

陈式太极拳24式注重身体的内外协调,同时注重意念的调和。

要想达到太极拳的境界,需要在练习中逐渐体会到身体的变化和内外力的流动。

通过不断地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协调,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陈式太极拳24式还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虚实相间”。

太极拳注重身体的虚实变化,通过放松和收缩肌肉,调整身体的重心,使拳法更具威力和变化性。

在练习中,要注意身体的均衡,将力量转化为柔软和流动。

此外,陈式太极拳24式还注重意念的引导。

练习太极拳时,要通过意念的调整来引导气息和力量的流动,达到身体和内力的统一。

这需要练习者投入心思,用心去感受自身的变化和力量的流动。

总之,陈式太极拳24式是一套优秀的太极拳套路,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注重身心的和谐和内外力的统一。

通过练习陈式太极拳24式,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陈式太极拳介绍

陈式太极拳介绍

陈式太极拳介绍一、引言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种流派,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重要门派之一。

它以独特的动作和内在的力量控制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陈式太极拳的起源、特点、套路以及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二、起源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明朝末年,由陈王庭所创。

陈王庭深入研究了道家的太极理念,并将其运用到武术中。

他将太极拳的动作细化、缓慢化,注重内力的运用和呼吸的调节,形成了独特的陈式太极拳。

三、特点陈式太极拳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缓慢而流畅的动作:陈式太极拳注重动作的缓慢、连贯和流畅,通过慢速运动来培养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感。

2. 内力的运用:陈式太极拳强调内力的运用,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的放松来提高内力的发挥。

内力的运用使拳法更加准确、有力。

3. 气贯全身:陈式太极拳注重气的运用,通过呼吸调节和动作的协调来达到气贯全身的境界。

这种气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身体的力量,还有助于调节内脏功能和促进血液循环。

4. 精神集中:陈式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专注和集中的精神状态,这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四、套路陈式太极拳的套路共有108式,包括了起势、虚实、攻防、转身、起落、进退等动作。

每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用意,通过练习套路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力量。

五、身体健康的益处陈式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健身运动,对身体健康有许多益处:1. 增强肌肉力量:陈式太极拳注重整体的肌肉协调,通过练习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2. 提高柔韧性:陈式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流畅,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身体的柔韧性。

3. 改善姿势和平衡:陈式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和正确的姿势,可以帮助改善姿势和提高平衡能力。

4. 调节呼吸和放松身心:陈式太极拳注重呼吸的调节和身心的放松,可以帮助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5. 促进血液循环和气的运行:陈式太极拳的练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的运行,有助于调节内脏功能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六、结语陈式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不仅具有独特的动作和内在的力量控制,还对身体健康有着很多益处。

陈式太极拳(明洪武年间陈卜创设的太极拳)—搜狗百科

陈式太极拳(明洪武年间陈卜创设的太极拳)—搜狗百科

陈式太极拳(明洪武年间陈卜创设的太极拳)—搜狗百科陈卜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

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礼等人。

到七世陈思齐、陈思孔、陈思怀三兄弟时开始分家立业。

陈思齐传于第八世陈守身,又传于第九世陈我读、陈我讲、陈我诵、陈我漠史弟四人,再由陈我讲传于第十世陈汝信;陈氏另一支四七世陈思怀传于八世陈抚民,由陈抚民传于第九世陈奏乾与陈奏庭二人。

陈王廷陈王廷(约1509年)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菲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

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陈式太极拳陈王庭老年能够造拳,还与一个叫蒋发的武林高手是分不开的。

王庭公早年闯玉带山李际遇山寨时,曾结识李际遇部下一名战将蒋发,此人武艺也相当精湛,传说脚快如飞,可百步追兔。

李际遇被清政府镇村后,蒋发落难投奔了陈王庭,以陈王庭为友为师,自己甘愿为仆为徒,关系甚密,使陈王庭造拳有了切磋的对手,新造太极拳可以在实践中得以检验,不断修正。

主要流派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相传,陈王廷所创的七种拳套,由博返约,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长拳和太极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而第一路、炮捶(现代陈式太极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枪,则精益求精。

至五传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为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第一路太极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传又派生了赵堡架。

陈式太极拳发展历史

陈式太极拳发展历史

陈式太极拳发展历史
陈式太极拳发展历史
一、陈式太极拳的起源
陈式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传说中,明朝末年,陈王府的陈王毓秀所创,由此得名陈式太极拳。

二、陈式太极拳的发展过程
1:陈式太极拳的初期发展
在创始阶段,陈式太极拳主要由陈家世代相传,并在陈
家内部进行练习和推广。

这一阶段主要注重形意拳的练习,强调以
柔克刚的原则。

2:陈式太极拳的传播与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式太极拳开始传播到外部,吸引了
越来越多的拳友和学习者。

在传承过程中,陈式太极拳逐渐融入了
其他武术技巧,形成了多样化的拳术流派。

3:陈式太极拳的发扬与普及
陈式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扩大了影响力,并吸引
了许多武术家的关注。

通过各种比赛和演练,陈式太极拳得到了更
广泛的传播和普及,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

三、附件
本文档所附的附件包括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资料、图片和图表等。

四、法律名词及注释
1:版权:指对作品享有的著作权人的权利,包括复制、发行、展览等权利。

2:侵权:指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擅自使用其作品或侵犯其
著作权的行为。

3: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在创造性活动中创造的、能够用于
生产或经济活动的实质性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
太极拳概况
太极拳,是明末清初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一种汉族武术。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习练者通过太极拳对意、气、形、神的锻炼,使得身心和谐、愉悦、健康。

目前,全世界习练太极拳的人数已超过一亿人。

太极拳创始人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泽州(今晋城)人陈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温县城北,后迁入常阳村。

因陈氏人丁繁衍,家传武术在附近又大有声望,加之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久而久之,便易常阳旧名为陈家沟。

至陈氏第九世祖陈王廷,因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借《庄子》太极之名,承《易传》阴阳之要,吸纳中医养生之术,博采众家拳术之长,创编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即太极拳。

太极拳的发展
陈氏十四世祖陈长兴,将陈王廷所编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的拳术套路,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知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后人称之为“老架”。

陈长兴,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

他打破了门规局限,将陈家沟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县的杨福魁(露禅),在太极拳史上开始了第一次大发展大普及时期。

陈氏十四世祖陈有本,字道生,受业其父,太极拳炉火纯青,当时精于太极拳者多出其门,著名的有陈仲甡、陈季甡、陈清萍、陈耕耘等。

他除完整保留并传下了祖传拳架外(后人称小架或小圈),且不受其限,多有创新。

陈氏十六世祖陈鑫,字品三,早年习文,颇具文采。

因感陈氏太极拳虽经历代口传亲授,然文字著作较少,不利广泛传播。

遂费时十二年,完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陈氏太极拳易象数》六卷,全面整理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

著述以易理说拳理,引证阴阳、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气为统帅,为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一座引人瞩目的丰碑。

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拳术著作。

编著《陈氏太极拳图说》。

陈氏十七世祖陈发科,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陈氏太极拳做出了杰出贡献。

陈发科,字福生,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授拳,以其刚柔相济,采、挒、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精妙著称。

他以与人为善、武德高尚而受到世人敬仰,教授了一批著名的徒弟,有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

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很好。

陈氏十八世祖陈照丕和陈照奎对太极拳传播至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将文革时期被批为封资修、濒临失传的太极拳传授给当今著名的太极拳四大金刚陈小旺、王西安、陈正雷、朱天才和杰出女弟子陈素英等人。

太极拳的流派
目前,太极拳除陈氏太极拳外,主要有五大门派: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杨福魁(露禅)跟陈长兴学习太极拳后,教拳于北京,将师传太极拳中的高难度动作逐步修改,后经其后代定型,成为杨氏太极拳。

满族人全佑跟杨福魁之子杨班候学得杨氏小架太极拳后,传与其子鉴泉,将师承太极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鉴泉后从汉姓吴,人称吴氏太极拳。

武禹襄跟陈清平学拳后,将陈氏、杨氏太极拳融合演变成武氏太极拳,因传拳于弟子郝为真,也称郝氏太极拳。

孙堂禄跟郝为真学拳后,自成一派而成孙氏太极拳。

另外还有温县的和兆元创编的和氏太极拳和李景炎创编的太极忽雷架。

太极拳的特点
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即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

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太极拳的功效
国内外的科学研究表明,习练太极拳可以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对于神经患者的康复极有好处,可以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增强个人抵抗力,提高心肺功能,提高身体机能,可以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提高消化功能。

除了生理效能外,练太极拳的好处还在于,精神方面的调养。

专家指出,练太极拳可以消除心理压力,从而改善人们思想情绪,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认识及体验和谐的阴阳哲学观,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及社会和谐稳定;可以领悟修身处世之道,从而达到心静气和的境界、远离各种生理、心理的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