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的八种劲别

合集下载

陈氏太极拳螺旋缠丝劲

陈氏太极拳螺旋缠丝劲

陈氏太极拳螺旋缠丝劲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陈氏太极拳螺旋缠丝劲》的内容,具体内容:螺旋,是宇宙万物组合、运行、演化普遍存在的基本规律,任何物态运动都是无休止的、极复杂的、开放的复合螺旋运动。

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

1.顺逆缠丝顺逆缠丝是陈式太极拳...螺旋,是宇宙万物组合、运行、演化普遍存在的基本规律,任何物态运动都是无休止的、极复杂的、开放的复合螺旋运动。

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

1.顺逆缠丝顺逆缠丝是陈式太极拳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此拳的精华。

陈鑫讲:"拳者,缠法也。

""不懂缠丝劲.即不懂拳。

"陈照奎先生讲:"以顺缠和逆缠为基本缠丝劲。

"缠,本义为围绕、缠绕之义。

《说文》中有"缠,绕也。

"因而缠绕即为走螺旋。

诗日:。

人人都会冲一拳,看吾冲拳玄不玄.太极冲拳螺旋劲,缠丝拧出快如电。

"在陈式太极拳中以小指领劲向手心方向旋转.同时,大指和小指相合形成瓦垄掌.为手的顺缠;以大指领劲,向掌心方向旋转,同时大指与小指相合,形成瓦垄掌.为手的逆缠。

当出腿或收腿时,如以脚掌外缘领劲,向脚心方向旋转,膝部向裆外方向旋转,即为腿的顺缠:如以脚跟里侧领劲,向脚心方向旋转,膝部向裆内方向旋转,即为腿的逆缠。

无论顺缠还是逆缠,都以螺旋运动为主要形式,再结合手法、腿法,形成陈式太极拳特有的缠丝劲。

陈鑫说:"学太极拳,学阴阳开合而已。

""太极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

"一般讲,所谓开,是指肢体和内劲向外伸展放大的意思;所谓合,是指肢体和内劲向内收敛缩小的意思。

但是.开合不仅仅是肢体的简单缩放,陈照奎先生讲:"开,在螺旋中开.而不是掰开;合,在螺旋中合。

"行拳中强调中节开.梢节合.在"单鞭""懒扎衣""白鹤亮翅"中讲求两肘相开,两手相合,两膝开,两脚合。

陈式太极拳新架二路动作名称是什么

陈式太极拳新架二路动作名称是什么

陈式太极拳新架二路动作名称是什么陈式太极拳新架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产物,深谙太极哲理,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传承演变过程中又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与时俱进。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陈式太极拳新架二路动作名称,希望你们喜欢。

陈式太极拳新架二路动作名称介绍第一式预备势第二式金刚捣碓第三式懒扎衣第四式六封四闭第五式单鞭第六式搬拦肘第七式护心捶第八式拗步斜行第九式煞腰压肘拳第十式井拦直入第十一式风扫梅花第十二式金刚捣碓第十三式撇身捶第十四式斩手第十五式翻花舞袖第十六式掩手肱捶第十七式飞步腰拦肘第十八式云手(前三)第十九式云手(后三)第二十式高探马第二十一式连珠炮第二十二式倒骑麟第二十三式白蛇吐信第二十四式海底翻花第二十六式左裹鞭炮第二十七式右裹鞭炮第二十八式兽头势第二十九式劈架子第三十式翻花舞袖第三十一式掩手肱捶第三十二式伏虎第三十三式抹眉红第三十四式右黄龙三搅水第三十五式左黄龙三搅水第三十六式左蹬一跟第三十七式右蹬一跟第三十八式海底翻花第三十九式掩手肱捶第四十式扫膛腿第四十一式掩手肱捶第四十二式左冲第四十三式右冲第四十四式倒插第四十五式海底翻花第四十六式掩手肱捶第四十七式夺二肱第四十八式连环炮第四十九式玉女穿梭第五十式回头当门炮第五十一式玉女穿梭第五十二式回头当门炮第五十三式腰栏肘第五十四式顺拦肘第五十六式窝里炮第五十七式井拦直入第五十八式风扫梅花第五十九式金刚捣碓第六十式收势陈式太极拳新架二路的特点1.身法“身忌上蹿胡乱摆,宁低不高行平线”。

行拳走架身体不可忽上忽下,左右乱摆;意向下沉,重心放低,重心基本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个别动作如摆脚下叉、金鸡独立、铺地龙等除外)。

2.手法“双手相合勿翻动,微贯一气指肚间;上行不过眉,下行似松开;内转拇指界中线,外运勿探、沉肘尖;莫贪莫夹、束肋毛肤相挨”。

两手相合,四六阴阳;瓦隆掌,大、小指相合,意贯拇、食、中指;手的运动范围以身体中线为界,左、右手各管半边,向上行不超过眉毛,向下行意想松开;出手勿贪,回手勿夹,留有余地,中规中矩。

陈式太极拳的技法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技法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技法特点技法特点1.虚灵顶劲竖项经络学说中以头为百脉之宗的说法,所以虚灵顶劲竖项是非常重要的,练习陈式太极拳的时候一定要将头顶部百会穴轻轻上提。

技法特点2.沉肩坠肘坐腕练太极拳时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的坠肘,沉肩坠肘有利于躯干的含胸拔背。

坐腕是腕关节向手背一侧自然竖起,无论在定势动作和运转动作中都须注意坐腕要求。

技法特点3.含胸拔背实腹含胸是胸廓略向内微屈,使胸部有舒宽的感觉。

拔背实当胸向内微含时,背部肌肉往返松沉,两肩中间脊背鼓起上提,同时略向上方拉起,使背部肌肉产生一定张力和弹性。

横膈肌运动所产生的腹式呼吸,使腹部肌肉逐步得到锻炼,腹部渐渐充实圆满,尤其是下腹部的充实。

技法特点4.松腰敛臀圆裆腰部松沉时要注意腰部能直竖,以有利于尾闾中正神贯顶的要求。

敛臀时在松腰的基础上使得臀部稍微作内收,同时和含胸拔背相互作用。

当两胯撑开,两膝有微向里扣的感觉时,就能起到圆裆的作用。

技法特点5.心静体松意注太极拳练习的重要原则是心静意注。

也就说,练拳时思想集中,肢体放松,以意念引导动作的变化和运行。

心静体松注意要求在未练拳之前即肢体放松,端正姿势,思想上摒除其他干扰杂念。

陈式太极拳的拳架要点立身中正是第一要紧的事,应当贯穿陈式太极拳练习的始终。

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做弯腰,旋转等动作。

它是指做到支撑八面,体现陈式太极拳沉稳从容的气度。

这一点可以在推手中得到检验,只有保持立身中正,才能使自己处于以不变应万变的主动地位,才能从容应付对方的各种劲道,不至于手忙脚乱。

另外,从拳架外形美观角度上看,立身中正的拳架能给人一种大不一样的感觉。

具体到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如下1. 头顶正,不可以歪脖,不要仰脸,也不可勾头。

目光平视,下颌微向里收,这样就比较容易做到虚领顶劲。

2. 注意含胸,这有助于背部的脊柱放长。

臀部下敛但不是指重心下坠,不可突出臀部,有助于尾闾中正。

于是,相应于头部,就有了上下对拔之意。

3. 四肢自然舒展放长,注意不可完全伸直,应该让关节保持适当弯曲。

太极拳的基本八法是掤

太极拳的基本八法是掤

太极拳的基本八法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它既是八种手法,又是八种劲别。

其中掤、挤、肘、靠四手为进攻手;捋、按、采、挒四手为化解手,即捋破掤、按破挤、采破肘,挒破靠。

太极拳基本八法的劲源心法要诀如下:掤劲命门找环跳,捋劲食指划眉梢。

挤劲脊背找前脚,按劲凭栏楼下瞧。

采劲玄关找肩井,挒劲意在蹬后脚。

肘劲劳宫肩井合,靠劲玉枕扛大包。

太极拳的基本八法,集中体现在揽雀尾式中。

其歌诀如下:揽雀尾式是精华,掤挤肘靠进攻法。

捋按采挒为化解,引进落空把敌发。

八卦的卦名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其歌诀如下:乾三连,坤六段,离中虚,坎中满。

震仰盂,艮覆碗,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歌诀所表述的是八卦的卦形、卦象。

乾三连,系指其符号的下、中、上三条短线(三爻)都是连线;坤六段系指其下、中、上三条短线是六小段;离中虚,系指其三条短线的下、上为连线,中间为虚线;坎中满系指其三条短线的下、上为虚线,中间是满实的;震仰盂的卦形好像一只口朝上的痰盂子,中、上空虚,底部是实的;艮覆碗的卦象好像是口朝下扣着的碗,碗底在上是实的,中、下部是空虚的。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是:采与乾、挒与坤、捋与离、掤与坎、挤与震,肘与艮,按与兑,靠与巽两两相对。

其歌诀如下:采求乾三连,挒行坤六段。

捋要离中虚,掤填坎中满。

挤是震仰盂,肘为艮段碗。

按劲兑上缺,靠劲巽下断。

以上八种对应,产生八种劲别,在外形是八种形体动作,在内则是意念活动,即右脑的形象化思维活动。

卦形是上、中、下三爻,人体是上、中、下三盘,所谓对应,就是对照卦象的虚实来用意念操控自身上、中、下三盘的虚实,如此便可产生出不同的劲别,用之于技击实战之中。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关系如下:一、采求乾三连乾卦的三条连线,原为三点(三)的延长线。

在运用采法时,须求人体本身之上、中、下三个丹田取成垂直一线,如一根立轴,可以左右旋转。

上丹田位于两眼两眉当中的玄关窍水平往里、头顶囱门穴垂直往下,两者相交的90度角处;中丹田在肚脐往里、命门往前的前十分之三处;下丹田在二便当中的会阴穴。

太极拳与书法有什么联系

太极拳与书法有什么联系

太极拳与书法有什么联系太极拳与书法,有着一定的关系,都说拳技、书艺两相通,两种都要求练习的时候心神贯注,心领身为,而且两种同属我国的国粹,不管是对于太极拳,还是书法,我们都应该学好。

那么太极拳与书法有哪些联系呢?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吧!太极拳与书法有什么联系拳技、书艺两相通常言道:“拳技、书艺两相通。

”相通,这里是指理法上有着可供相互借鉴之处。

这就像拳谚所说的“拳、医相融,一功两用”,说明懂拳术的人去学练书法或医术,都有其便利之处。

近年来,武术界爱好和学练书法的人日益增多,为此,我愿给大家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运气方法,并联系太极拳经略加评述,为读者研究参考,兼助初学者之雅妙趣。

我国古代武术家和书法家都十分注重运气功夫,往往以此为不传之秘而深藏不露。

旧武术界流行“传拳不传功”的说法,也正是这种保守思想的具体反映。

然则运气的方法并不复杂,且在应用上也不限于书家、拳家,其他如中医、戏曲、舞蹈、歌咏、杂技等各界,且在应用上也都流传着运气之法。

虽然各家的运气无不结合自身的艺业来加以灵活应用,但其基本原理却是一致的。

书家、拳家多寿星,如孙墨佛、苏局仙、吴图南、刘志清等皆是,这恐怕与他们常年坚持养气、运气之法不无关系吧!这些老人,寿臻百岁而犹能作书、打拳,实在令人羡慕!当然,长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练书习武和养气、运气具有延年益寿的良好功效,这一点是早已被人们的实践所证实和肯定了的。

气功为始终之则中国拳法历来强调以“气功为始终之则”,拳谚说:“在外为拳,在内为气”;又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都充分说明了气功在拳术中的核心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武术和气功的普及推广,人们对武术的运气方法已有所认识和了解,但练习书法也要运气,知晓的人就不太多了。

1943年,陈康在其所著的《书学概论》一书的第二编第四章内,专立“运气”一节,简明扼要地记述了书法的运气方法。

他说:“(运气)这步工夫古来少传,今人也不肯多讲。

陈氏[陈照奎传]太极拳传统套路一路83式拳谱及分动名称

陈氏[陈照奎传]太极拳传统套路一路83式拳谱及分动名称

陈氏[陈照奎传]太极拳传统套路第一路83式拳谱及分动名称东振王于2014年2月27日星期四编辑第一势预备势开步站立全身松开内含掤劲内敛精神外示安逸不卑不亢大将风度第二势金刚捣碓(6动10节)1沉转旋掌○1沉身左掤○2 2转身右捋○3 3后捋提膝○4大捋剷脚○5 4左转前挤○6 5撩脚撩掌○7 6冲拳顶膝○8外拨里合○9踏脚砸拳○10第三势懒扎衣(6动11节)1拳掌粘转左转下插右转上掤左转沉掌 2双逆分掌 3倒手提膝下蹬上合 4再合蓄劲 5右转肩靠外掤横挒 6调整放松第四势六封四闭(6动8节)1掤掌旋腕左转下捋 2合腕掤起 3右前掤挤 4刁托左捋5手开肘合手合肘开 6塌按推搓第五势单鞭(6动7节)1右转穿掌 2左转提勾 3提膝蹬脚 4右掤左引5右转穿托左转掤挒 6放松转正第六势第二金刚捣碓(4动10节)1松勾左掤右后上捋下塌下按左前横挒 2右后大捋3左转前挤撩脚撩掌 4冲拳顶膝外拨里合踏脚砸拳第七势白鹤亮翅(5动7节)1下插上掤 2双逆分掌 3倒手提膝下开上合 4再合蓄劲5跟步分掌调整放松第八势斜行(拗步)(5动9节)1左转右掤右打左按 2左扬右采 3右转提膝右捋左蹬4左搂右合 5提勾推掌右转右挒调整放松第九势初收(2动7节)1双逆里合双逆掤开腹前合手双顺上托2右转摆掌左转收脚撞拳顶膝第十势前蹚拗步(2动5节)1提膝右捋摆腿合手 2上掤下提 3下蹬上分调整放松第十一势第二斜行拗步(5动9节)1右转上掤左转引进 2开脚塌掌掤手提膝 3右捋左蹬4左搂右合提勾推掌 5右转右挒调整放松第十二势再收(2动6节)1动同第九势初收1双逆里合双逆掤开腹前合手双顺上托 2左转下按提膝下采第十三势前蹚拗步(3动5节)同第十势前蹚拗步1提膝右捋摆腿合手 2上掤下提 3下蹬上分调整放松第十四势掩手肱捶(5动13节)1双逆外掤握拳提掌提膝合臂震脚下沉迈脚沉臂2撇出右拳合拳合肘双逆推掌沉拳 3双逆再开隋后即合4慢蓄合劲<为合式> 5再蓄后发转重放松第十五势十字手(2动4节)1双逆掤开左转合腕 2蹉步转身马步交腕第十六势第三金刚捣碓(3动7节)1双逆掤开 2仆腿分掌提膝蹬脚撩脚撩掌3冲拳顶膝外拨里合踏脚砸拳第十七势庇身捶(含背折靠)(7动11节)1旋转划圈双逆分掌 2偏马步十字手 3旋拳咬腕双顺掤开4双逆掤拳合肘开拳 5右转沉拳<此为庇身捶>6左转掤拳坠肘旋拳 7右转旋拳靠背<此为背折靠>第十八势青龙出水(4动4节)1左冲右沉拳 2右掤左沉拳 3撩左掌收右拳 4发右收左拳第十九势双推掌(4动9节)1先掤再捋 2转身右挤 3下塌外碾上托左捋左脚外摆转身横扫4合手掤臂提膝蹬脚跟步双推掌第二十势三换掌(3动6节)1穿左收右掌推右收左掌 2再推右掌推左收右掌3左转沉身双逆分掌第二十一势肘底捶(1动4节)身微左转双逆开掌右转沉身提掌合拳第二十二势倒卷肱(7动12节)1沉身上引合膝合手退步发劲双顺放松<此为第一个倒卷肱>2双逆外开 3合膝合掌4退步发劲双顺放松<此为第二个倒卷肱> 陈83-○15双逆外开 6合膝合掌7退步发劲双顺放松<此为第三个倒卷肱>第二十三势退步压肘(4动6节)1折叠右掤下沉引进 2反向打回 3右掤左收合肘卷压 4退步发劲第二十四势中盘(6动10节)1撩右收左手左肘前合左掌前推 2坐腿下捋 3右后大捋翻手提膝 4合手震脚 5左脚左撤双手右引 6合臂下沉斜向挒开第二十五势白鹤亮翅(5动7节)同第七势白鹤亮翅1下插上掤 2双逆分掌 3搗手提膝下蹬上合 4再合蓄劲5跟步分掌调整放松第二十六势斜行拗步(5动9节)同第八势斜行(拗步)1左转右掤右打左按 2左扬右采 3右转提膝右捋左蹬4左搂右合提勾推掌 5右转右挒调整放松第二十七势闪通背(6动15节)1双逆里合双逆掤开双顺右合左前合托 2合肘左转3右转抖手横向挒掌 4右转沉身打掌 5沉身提膝左采右穿左脚上步右穿左落 6右采左挿右转上托翻身劈打第二十八势掩手肱捶(5动12节)1双顺掤开下沉蓄劲弹跳上合震右剷左脚2撇出右拳合拳合肘双逆推掌沉拳 3双逆再开隋后即合4慢蓄合劲<为合式> 5再蓄后发转重放松第二十九势大六封四闭(5动7节)1先右外掤再左下捋 2上掤前挤 3采按托搂提膝左转4上合下蹬进 5塌按推搓第三十势单鞭同第五势单鞭(6动7节)1右转穿掌 2左转提勾 3提膝蹬脚 4右掤左引5右转穿托左转掤挒 6放松转正第三十一势运手此为并<跟>步法(5动10节)1先右掤左上捋再右掤收左脚 2再右前掤左脚横迈3右转右引并步左云〈运手一〉 4右转右引并步左云〈运手二〉5右转右引并步左云〈运手三〉第三十二势高探马(5动7节)1跟步左掤 2下蹬上合 3落脚掤合肘手挒开4分臂上开扣脚下合再上下合 5转身前推第三十三势右擦脚(6动8节)1先外掤后下捋 2右上掤挤 3 采碾托捋俗称顺手牵羊4上开下合下盖上合 5沉身掤臂 6分掌踢手第三十四势左擦脚(3动4节)1提膝掤掌(双逆掤开) 摆脚双顺合腕 2沉身掤臂 3分掌踢手第三十五左蹬一根(转身左蹬脚)(3动8节)1右转上合左转上开俗称挂树蹬脚 2双顺合掌3双逆沉拳双顺上提提膝掤肘逆緾折腕蹬脚挒拳第三十六势前蹚拗步(3动5节)1收脚掤掌摆脚合掌 2上掤下提 3下蹬上分调整放松第三十七势击地捶(4动8节)1右转上掤左转引进 2开脚塌掌上掤下进 3右转提膝掌变拳右捋左蹬 4左转拳搂膝两拳提左沉右击地腿转右仆第三十八势翻身二起脚(3动6节)1拳沉左提右拳左升右落 2拳沉左提右3左脚前踢脚左降右起左落右踢第三十九势兽头势(5动10节)1上领跃起左蹬右捋 2先微右掤再收脚左捋3蹬脚握拳掤肘合拳合肘分拳 4右转绕拳 5提右沉左拳合绞前打第四十势旋风脚(6动7节)1先左前掤再右后上捋 2按捋提膝 3摆脚合掌4落脚掤臂 5起脚击掌 6落脚十字手第四十一势右蹬一根(右蹬脚)(3动3节)1掤肘挒掌 2先开后合 3蹬脚发拳(下击脚上掤拳)第四十二势海底翻花(2动4节)1左转提脚双逆沉拳 2扣脚右转提膝翻豢第四十三势掩手肱捶(2-5动同第二十八势2-5动)(5动12节)1合掌分落举托上跳震脚合臂迈脚沉臂2撇出右拳合拳合肘双逆推掌沉拳 3双逆再开隋后即合4慢蓄合劲<为合式> 5再蓄后发转重放松陈83-○2第四十四势小擒打(5动8节)1双臂斜向掤开左提右沉提膝合手 2落脚掤肘3提膝合肘蹬脚仆腿切掌 4左弓穿掌 5合手推出第四十五势抱头推山(4动9节)1双顺开拳合拳前打 2送掌合拳转身十字拳3变掌双顺掂步上穿双逆掤开 4开肘上挑双逆前推第四十六势小三换掌(3动6节)1掌双顺穿左收右掌双逆收左推右<一换>2先加开劲再推右掌再合推左收右<二换> 3落手沉合推右翻左<三换>第四十七势六封四闭(同第四势3 4 5 6动)(4动5节)1右前掤挤 2刁托左捋 3开胸翻腕手合肘开 4塌按推搓第四十八势单鞭同第五势单鞭(6动7节)1右转穿掌 2左转提勾 3提膝蹬脚 4右掤左引5右转穿托左转掤挒 6放松转正第四十九势前招后招(4动8节)1先右上掤左后上捋右转收脚右逆左顺打右前方<此为前招>2撤左腿手右前掤 3震脚再右前掤上右虚步打左前<此为后招>4身先左再右转打正前发劲后迅速坐回重心第五十势野马分鬃(5动9节)1左侧合住右弓右穿(右分鬃) 2先右掤再左上捋 3右侧合住4左弓左穿(左分鬃) 5左转前掤 6右转上捋左转前打第五十一势大六封四闭(5动6节)(先左转走下弧前掤再走上弧右后上捋下按前横打)1左转前掤右转后下捋2起身上打(下同第二十九势)3采按托搂提膝左转4上合下蹬进 5塌按推搓第五十二势单鞭同第五势单鞭(6动7节)1右转穿掌 2左转提勾 3提膝蹬脚 4右掤左引5右转穿托左转掤挒 6放松转正第五十三势双震脚(4动8节)1先右上掤再左上掤 2右上捋 3左前掤右转撩合4双逆下按双顺领起震脚下按第五十四势玉女穿梭(5动8节)1外掤收脚提膝捧掌 2推右收左掌 3伸左掌上右脚4左掌逆推右掌顺穿空中转体上左步 5转身分掌第五十五势懒扎衣(4动5节)1上合下开即下蹬脚(下同前)2再合蓄劲 3右转肩靠外掤横挒 4调整放松第五十六势六封四闭同第四势六封四闭(6动8节)1掤掌旋腕左转下捋 2合腕掤起 3右前掤挤 4刁托左捋5手开肘合手合肘开 6塌按推搓第五十七势单鞭同第五势单鞭(6动7节)1右转穿掌 2左转提勾 3提膝蹬脚 4右掤左引5右转穿托左转掤挒 6放松转正第五十八势运手同第三十一势运手此为后挿<背>步法(5动10节)1右掤左上捋再右掤收左脚 2再右前掤左脚横迈3右转右引后挿左云 <运手一> 4右转右引后挿左云 <运手二>5右转右引后收挿左云 <运手三>第五十九势双摆莲(4动6节)1收右脚向左掤 2剷左脚右上捋 3马步降手4右脚左踢双手后摆摆脚击手左掤提膝第六十势跌叉(2动2节)1震脚提膝变拳合腕 2跌叉下沉第六十一势左右金鸡独立(5动10节)1上升起立跟步掤臂左金鸡独立 2下沉蓄劲上领起跳震脚按掌3右脚下蹬手左上捋 4跟步右下捋 5右金鸡独立第六十二势倒卷肱(以下第六十二势-七十二势十一个势子同前二十二-三十二势)1双逆掤开再双顺双逆合住退步发劲双顺放松<此为第一个倒卷肱>2双逆前推 3合膝合手4退步发劲双顺放松<此为第二个倒卷肱>5双逆前推 6合膝合手7退步发劲双顺放松<此为第三个倒卷肱>第六十三势退步压肘同第二十三势退步压肘(4动6节)1折叠右掤下沉引进 2反向打回 3右掤左收合肘卷压 4退步发劲第六十四势中盘同第二十四势中盘(6动10节)1撩右收左手左肘前合左掌前推 2坐腿下捋 3右后大捋翻手提膝4合手震脚 5左脚左撤双手右引 6合臂下沉斜向挒开陈83-○3第六十五势白鹤亮翅同第二十五势白鹤亮翅(5动7节)1下插上掤 2双逆分掌 3搗手提膝下蹬上合 4再合蓄劲5跟步分掌调整放松第六十六势斜行拗步同第二十六势斜行(拗步)(5动9节)1左转右掤右打左按 2左扬右采 3右转提膝右捋左蹬4左搂右合提勾推掌 5右转右挒调整放松第六十七势闪通背同第二十七势闪通背(6动15节)1双逆里合双逆掤开腹前合手左前合托 2合肘左转3右转抖手横向挒掌 4右转沉身打手 5沉身提膝左采右穿左脚上步右穿左落 6右采左挿右转上托翻身劈打第六十八势掩手肱捶同第二十八势掩手肱捶(5动12节)1双顺掤开下沉蓄劲弹跳上合震右剷左脚2撇出右拳合拳合肘双逆推掌沉拳 3双逆再开隋后即合4慢蓄合劲< 为合式> 5再蓄后发转重放松第六十九势大六封四闭同第二十九势大六封四闭(5动7节)1先右外掤再左下捋 2上掤前挤 3采按托搂提膝左转4上合下蹬进 5塌按推搓第七十势单鞭同第三十势单鞭(6动7节)1右转穿掌 2左转提勾 3提膝蹬脚 4右掤左引5右转穿托左转掤挒 6放松转正第七十一势运手同第三十一势运手此为并盖步法(5动10节)1右掤左上捋再右掤收左脚 2再右前掤左脚横迈3右转右引盖步左云运手一 4右转右引盖步左云运手二5右转右引盖步左云运手三盖步是右脚从左脚(前脚)的前面蹬出第七十二势高探马同第三十二势高探马(5动7节)1跟步左掤 2下蹬上合 3落脚掤合肘手挒开4分臂上开扣脚下合右肘里合下坠前掤 5转身前推第七十三势十字单摆莲(6动8节)1右转右掤开左转合手 2右转前挤 3提膝合肘左仆下切4右仆十字合臂<俗称十字靠> 5摆右脚击左掌 6提膝翻拳似海底翻花第七十四势指裆捶(3动9节)1震脚绕拳 2转身右掤左前横打先前掤后下捋转身左上打3右转合肘左转掤拳右转合臂左收右打右拳指裆第七十五势白猿献果(2动5节)1上掤右拳里合左肘右仆步 2左转沉身开左脚落拳起身提膝上冲右拳第七十六势小六封四闭(3动6节)1身微左转右前迈步拳合胸前 2双逆变掌前下推出左脚弧形跟步3双掌塌按碾推(重心后移)第七十七势单鞭同第五势单鞭(6动7节)1右转穿掌 2左转提勾 3提膝蹬脚 4右掤左引5右转穿托左转掤挒 6放松转正第七十八势雀地龙(铺地锦)(2动4节)1左前掤掌右后捋拳左转合拳 2 左仆挒拳第七十九势上步七星(2动7节)1左转起身上步合拳 2双拳变掌双腕上掤右转肘打插指推腕沉身发劲第八十势退步跨虎(3动4节)1横开纵撩转身马步十字手 2逆掤顺挒开 3侧掤前合第八十一势转身双摆莲(4动9节)1掤掌跨虎 2右转提膝左蹬右捋 3弓左蹬右右下按手4右脚左踢双手后摆摆脚击手左掤提膝第八十二势当头炮(3动6节)1提膝沉拳后蹬前打 2双逆掤开双顺沉合 3双顺下沉双逆前掤第八十三势金刚捣碓(3动8节)1变掌前掤右转上捋下沉下按左转前挤2撩脚撩掌 3冲拳顶膝外拨里合踏脚砸拳收势(4动4节)1左掌托拳转一平圈 2右拳变掌双顺掤开3逆缠按掌身渐上起 4顺缠垂落身体松立注:斜小字体为补助说明锦州市陈氏太极拳研究会首任会长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李得平先师传授陈氏太极拳宗师陈照奎之弟子陈83-○4【附】李得平先师的金刚捣碓之要点简介 [李得平先师是陈照奎之弟子 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锦 州 市 陈 氏 太 极 拳 研 究 会 首 任 会 长]一、○1沉转旋掌 a 起动前先用逆腹式呼吸法吸口气,当呼气时,身体螺旋左转(重心偏右),屈膝下蹲(此为第一次沉身下降),两肘微屈,掌根下塌,掌心朝下(两手有合劲之意,欲上先下),双腕左顺右逆略向左上提,突出腕背为力点(即做到三边:边转体、边沉身、边提腕,并下沉身与上提腕是等量,下同);b 身体再螺旋向右转,重心偏左,双掌从左向右在腹前划平弧,即第一个反6(东西向);c 身体又返回螺旋向左转,重心偏右,带动双掌在腹前划一小平圈。

陈式太极拳劲法论文

陈式太极拳劲法论文

陈式太极拳劲法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大量太极拳理论以及文史资料的研究,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太极拳劲法更清晰、通俗、易懂的解释以便指导太极拳练习者提高技术水平。

关键词太极拳劲劲法前言太极拳系中华武术的一种,是中华名族之瑰宝,博大精深。

由于太极拳兼具竞技、防身、健体、娱乐、表演、防病、疗疾和延年益寿等多种功能,因此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在太极拳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许多人理论知识欠缺,在练习过程中知其形而不知其意,过分追求外形与套路的熟练度,忽略了太极拳的内在真谛,使太极拳开始“操”化,丢失了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在太极拳健身功能日渐突出的今天,太极拳仍旧兼承着中华武术的“攻防技击”本质,失去了攻防技击的含义就是失去了太极拳的本意,失去了中华武术的灵魂。

如果抛开攻防技击而单纯以动作的运动去健身,那就是对太极拳功能的异化,因为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和作用是寓于“攻防技击”中的,而攻防技击的关键在于劲力。

一、问题的提出提到太极拳,提到劲,人们会自然而然想到练习太极拳时常提到的一句话“太极用意不用力”,然而深知太极拳理的人都知道“不用力”,并不是否认太极拳中力的存在,而是强调太极拳中所作用的不是“拙力”而是太极拳之“劲”。

在太极拳运动原则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劲力核心原则。

“夫太极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

势虽不侔而劲归一。

”通常所说的太极八法,在为八种招法的同时又是八种劲法,其核心就是“劲”,八法本身就各是劲的一种体现。

太极拳运动中,无论是太极拳单练还是对练,太极拳推手,都有关系到“劲”的运用,无论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还是“沾”、“粘”、“连”、“随”、“来”、“叫”、“顺”、“送”都是以劲力为基础的。

俗语道”清能早达善学者必以理为尚”,习太极拳若想求得真知必以拳理为先。

太极拳内容博大精深,其拳理、拳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以拳理到拳架乃至用法,从外部的一招一式到内部“劲”力的转换蓄发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太极拳八大劲法有哪些

太极拳八大劲法有哪些

太极拳八大劲法有哪些太极拳具有很强的实战功能,在实战中要灵活运用一下八大劲法,这样才能化解掉对方的劲,顺势将对方拿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八大劲法。

欢迎阅读!太极拳八大劲法一:掤拳论曰:“掤劲义何解。

如水负行舟。

先实丹田气。

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

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

飘浮亦不难”。

掤,屈臂呈弧形举于体前,掌心朝内,力达前臂外侧。

向外走勁叫掤。

掤的位置以人的关节或拗处为佳,这些部位一旦掤住,对方不易化脱。

掤劲要以意贯注下丹田(会阴穴),引气使手臂向前上方沿立圆离心旋转。

掤劲是48式太极拳八劲之本源,是48式太极拳最基本的劲,一般把向上、向前、向外的劲统称为掤劲。

掤为进攻之法,是向外的弹性劲,在做掤手发劲的时候,意想命门穴,去找前腿胯旁的环跳穴,实际就是一项腰胯之劲。

意想掤手臂与腰胯相连,并意念远放,虽然向前撺(向前蹭步)但后足意念插在地下,此时的掤劲就非常充实。

使用时要求圆转灵活,忌“滞板迟重”。

拳谚云:“手从腰出,劲大如牛,腰在手后跟,劲大如雷霆”。

在练掤手发的腰胯劲时,意想“腰中摧手走,踢打摔拿九拾九”。

掤劲、是各劲之源,有了掤劲其它劲很快生成。

48式太极拳的八种劲力中,都含有掤劲,这种掤手暗劲和弹劲都从腰间滋生。

只有骨坚,才能骨髓满,骨髓满则内气腾然。

学习48式太极拳要掌握气沉丹田,丹田在人体肚脐下方,当练到气沉丹田时,腹部会有中暖意,此时可以爆发无穷的力量。

太极拳八大劲法二:捋拳论曰:“捋劲义何解。

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时力。

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

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

莫被他人乘”。

捋,臂呈弧形,单手或双手向左(或右)侧后牵引叫捋。

臂需外旋或内旋,动作走弧形。

捋的关键动力在于腰腿与意气而非手臂。

以捋发劲时,须全身精神贯注,眼神更须注视对方,捋劲要以意贯注祖窍穴,引气使手臂由前伸回收;并向左或右沿平圆旋转。

捋劲可以补其它发劲的不足。

捋法即用单手或双手黏住对方腕与肘,引进落空并顺势发劲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氏太极拳的八种劲别
八门劲别与弹性的掤劲
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但不是说用意不用劲,因为太极拳就是由八门劲所构成的。

八门劲都具有放长的弹性,所以称之为“劲”,而不称之为力。

八门劲的名称虽然不同,但实质上只是一个掤劲,其余七个劲只不过因为方位与作用不同而另有名称而已。

所以太极拳也就可以称之为掤劲拳。

现在讲八门劲的内容分析一下,以便更好的掌握第二特点。

在全动之下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掤劲;掤劲,要富有弹性,不可硬顶,似松非松,柔中寓刚,犹如棉里裹铁,具有粘随的灵活之劲,用于听劲。

所以,太极拳出手,以掤劲为先行,迅速判断对方运力的大小和方向,彼来我走化, 彼走我粘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在全动之下掌心由外向内缠丝,称为捋劲;捋劲,用于化劲,順其來势,引进落空,用小力使对方受制于我。

双手同时将掤劲交叉向外掤出,称为挤劲;挤劲,乃压击之劲,一般用于化解对方捋劲,所谓“挤劲破捋”。

使用挤劲时,必须自身下盘稳健、灵活,上身中正、放松,内含掤劲。

挤不可过,也不可不及。

过,则出界失重;不及,则反被牵制。

掌心向下圈沾着一点而不离开的下掤劲,称为按劲;按劲,乃推压之劲,使彼劲不能上犯,一般用于化解对方掤挤之劲。

按劲,可单手,也可双手。

无论单手或双手按时,均须精神贯注,含胸塌腰,立身中正,用腰腿之劲。

不可直按,否则反被牵制;也不可前俯后仰,使己出界失重。

两手交叉向左右、前后下分的掤劲,称之为采劲;採劲,与捋劲相辅相成,捋在彼肘,採在彼腕。

採时,须用腰腿之劲,在捋的基础上侧採之,使其失去平衡,将对方连根採起。

注意,採人须採足,方为有效, 採人不足,易为所借。

将双手掤劲蓄起来,在短距离内猛然一抖而弹出的劲,称之为挒劲;挒劲,乃扭转之劲,是顺劲变横劲的转折之劲。

挒劲,也与採劲、捋劲相辅相成。

注意,挒劲是一种弹抖劲,须干脆利落, 要快, 要使彼锐不及防。

手腕出了方圆圈,用第二道防线,肘的掤劲掤出去,称之为肘劲;肘劲,乃运化之劲,是曲臂时肘部之劲。

使用肘劲,力求近距离发劲。

一般将一脚插入对方裆内或身后,上步欲发时,聚神吸气,含胸塌腰,坐实下盘,扭腰旋背,在裆催身进的前提下发肘劲。

注意,肘劲容易伤人,要慎用,真所谓“宁挨十拳,不挨一肘”。

肘出了方圆圈外,用第三道防线,身躯的掤劲掤出去,称之为靠近。

靠劲,乃弹抖之劲,是肩部之劲。

靠式有多种,主要有肩靠和背靠。

注意,靠劲是弹抖劲,须立身中正, 肩胯一致, 以腰腿劲靠人胸肋, 须顺步插入彼裆内,成丁字形靠, 以快速弹抖发劲。

同时,须将另一手附于靠的手臂内, 以防不测, 形成一虚一实,虚实互蕴。

综合上面的解释,归根结底,内中主要练的是掤劲。

掤劲是一种连绵不断的“弹簧劲”。

这是首先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