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缠丝劲的种类和练习方法
陈氏太极基本功:缠丝功

陈氏太极基本功:缠丝功 打太极拳就要练内劲,内劲就是缠丝劲。
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有,无时不在,行于四体之内,浸润于百骸之中,达回四梢通七窍,增长内力无穷,使内劲收敛入骨,气血流通,消化饮食,怯病延年,皆缠丝劲之效力也,缠丝劲分上缠,下缠,左缠,右缠,里缠,外缠,大缠,小缠,顺缠,逆缠,正缠,倒缠以及百般缠法。
初学缠丝功时,我们从单手、双手正面缠丝、双手斜步缠丝开始进行系统化的学习。
太极拳缠丝功的学习,将在缓慢的开、合、松、落的动作过程中,感受以丹田为核心、节节贯穿的缠丝运动,和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身心内外合一。
通过缠丝功的习练,慢慢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培养太极拳的气感。
修习方式:正面单手缠丝(右手)准备口令:身体中正站立,两臂下垂,然后左手叉腰,拇指在后,重心移向左腿,右脚向右开一大步,右手伸于腹前,掌心朝上。
口令1,右手向左上方划弧于左胸前口令2,重心移向右腿,右臂外旋向右划弧于右前方,与肩同高。
口令3,松胯,右手内旋向右下划弧。
口令4,重心移向左腿,右手内旋向左下划弧,回到准备口令。
(单手正面缠丝-左手)口令同右手一样,口令要领相同,唯方向相反。
单手正面缠丝,左右手练习时,可按照口令步骤,循环练习若干次。
斜步双手缠丝(右侧)准备口令:身体直立开始,先右脚外摆70-80度与身体右转同时完成。
随之重心右移,屈膝下蹲,提左脚向左前方开一大步;同时两手捋至右侧,掌心向右后方。
口令1,重心移至左腿成左弓步。
同时,左手外旋,右手内旋,由右向左前运至左腹前,掌心朝左下;口令2,随之,左手内旋,右手外旋,由左下向左上划弧掤于左肩上方。
口令3,重心移至右腿成右弓步。
同时双手由左肩前上方划弧掤于右肩前。
口令4,随之,左手外旋,右手内旋,向下划弧成准备口令姿势。
双手缠丝(左侧)同右侧双手缠丝,口令要领相同,唯方向相反。
练习时,按照口令步骤,循环练习若干次。
缠丝功教学详解明白了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学会了如何通过站桩形成丹田核心,使内气贯通全身。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缠丝功

缠丝功是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也可称作缠丝劲。
在陈氏太极拳缠丝功的练习过程中,需要要明确的一点,那就是缠丝功分为顺缠和逆缠两种。
与此同时,太极拳缠丝功练习的手型和手法是非常重要的。
陈式太极拳缠丝功包含顺缠和逆缠两种。
顺缠是手外旋,即掌心由内向外翻,顺着时钟方向,意气贯注指尖,先拇指,依次至小指。
而逆缠是手内旋,即掌心由外向内翻,逆着时钟方向,意气贯注指尖,先小指,依次至拇指。
无论是顺缠还是逆缠,始终要做到似柔非柔、似刚非刚的劲。
太极缠丝功是内在的功力,见形与否视个人情况而定。
太极八法中有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前六法直接以手完成,这就要求有正确的手型作为基础,手型有拳、掌、勾。
手法是手臂的运使方法,太极拳技法的主体是手法,十三式中前八法主要依靠手法实现,接手的部位和形状分为掌法、拳法、肘法、臂法,这些统称手法。
太极的手法较多,一般有棚、捋、挤、按、平拳、立拳、栽拳、撇拳、贯拳、抱掌、推掌、穿掌、分掌、挑掌、云手、开手、合手、以及采、挒、肘、靠等。
太极拳缠丝劲的种类和练习方法有哪些

太极拳缠丝劲的种类和练习方法有哪些缠丝劲是太极拳的劲法术语之一,是一种支配肢体作螺旋式的缠绕进退的力,亦名螺旋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特别强调的一种内劲练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缠丝劲的种类和练习方法。
欢迎阅读! 太极拳缠丝劲的种类和练习方法在太极拳中,手与腿的缠丝劲有顺和逆之分,凡是顺缠劲都是从实腿的腹侧腰隙开始,凡是逆缠劲都是从背侧腰隙开始,并且主张行气运劲时注意经络穴位,这是对腰隙锻炼较为全面的方法。
腰隙的抽换,也有人采取从两腹侧开始的练法,但是经络穴位就不一定要去注意它,因为太极拳缠丝劲的练法是要“行气运劲无微不到”,气血流转贯注,对三阴三阳的经络系统,无所偏倚。
如果注意了运转经何穴位,反而有偏倚,有刻舟求剑之弊。
手的顺缠、逆缠,有一顺一逆(右顺左逆或左顺右逆)、双顺、双逆之分,错综复杂,因势而异。
左右手同时运行,不分先后。
运转时须以意轻轻运行,不可着力,不可使气,着力使气则犯硬,甚至有流弊。
动作越轻缓越好,能轻缓可以揣摩所运之劲从何处而起,到何处而止,柔顺中正,呼吸不急促,气血通行无滞。
成势时,手臂微向前合,微屈不直;不可过,过则无蓄势,不能滔滔不绝,气也只能至肘,不能至指;不可太屈,太屈为不及,不及则手臂成直角无劲掤。
内劲须得其中,姿势也须得其中。
手在运转时,中指领住左右四指,自食指至小指指节骈并,指尖向手背微弯,劲由掌根透于指尖,指方有劲。
运转时小指拥无名指,无名指拥中指,中指拥食指。
大指尖亦微向后弯,虎口要圆。
手足一起运动,中间胸腹随之运转,不分先后,必如此运,方能一气贯通,上下相随。
所谓:“外之所形,莫非内之所发。
”陈氏太极拳顺缠与逆缠的练法一、手顺缠劲从实腿的腹侧腰隙起,里往外缠为顺缠。
内劲由实腿的腹侧腰隙上行至日月,达肩井,向肩顒;下行至青灵、少海,经上廉、下廉,达阳池,或由阳池向大指根从手背再缠至小指腓,里转小指肚,依次贯注于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拇指肚。
指向前合,劲贯九分,神气要贯到十分。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清同光时期陈鑫太极拳,缠法也。
缠法如螺丝形运於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
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
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
或以为软手;手软何能接物应事?若但以迹象视之,似乎不失於硬,故以为软手。
其周身规矩:顶劲上领,档劲下去要撑圆,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肘沉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视,以手在前者为的;顶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静气;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後合住劲,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
至於手中,其权衡皆本於心,物来顺应,自然合进退、缓急、轻重之宜。
此太极之阴阳相停,无少偏倚,而为开合之妙用也。
其为道岂浅鲜哉!太极拳拳注解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516 更新时间:2008-8-15 20:43:44一举动中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
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後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皆然。
凡此皆是。
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後,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
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
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
『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
『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太极拳由张三丰所创此说法,始於武禹让,但据考证并非如此,故此文何人所作无法得知】太极拳论作者:王宗岳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533 更新时间:2008-8-15 20:40:20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论太极拳的缠丝劲

论太极拳的缠丝劲论太极拳的缠丝劲太极拳的缠丝劲,就是以内气的运转为动力,肢体做螺旋屈伸进退的太极拳特有的一种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论太极拳的缠丝劲。
欢迎阅读!一、太极拳缠丝劲的形成太极拳行功时,不仅和一般内功拳相同,要引导内气在肢体中不停顿地收放运转,还要使肢体不停顿地做屈伸进退的螺旋缠绕运动,二者结合,就形成了太极拳特有的缠丝劲。
换句话说,太极拳的缠丝劲,就是以内气的运转为动力,肢体做螺旋屈伸进退的太极拳特有的一种劲。
太极拳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精华,是太极拳区别于其它拳种的重要标志之一。
陈鑫说:“太极拳,缠法也。
缠法如螺丝形运于肌肤之上……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
”(《太极拳图画讲义》第33页)又说:“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
不明此即不明拳。
”内气,我国传统医学称之为真气或元气,在陈鑫的著作里,多称之谓中气或丹田气。
它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物质,不是呼吸的空气。
内气充沛,则身强力壮;内气不足,则体弱力薄;内气消失,则生命终止。
练习太极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植和运用内气。
关于内气的产生、贮存和运转,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中有详细的阐述,主要论点是:“周身元气皆出于肾”,“丹田为全体之气归宿处”,“命门为气所出入之门”,“气行骨中,充于肌肤”,“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
概括起来,就是:气生于肾,贮于丹田,出入于命门,顺骨而行,充于肌肤,发于丹田复归于丹田。
划弧转圈和螺旋形的屈伸进退,是太极拳在外形上的特点。
太极拳行功时,手足和身躯都不停顿地划弧和转圈。
有的是顺时针转,有的是逆时针转;有的向前转,有的向后转;有的转正圆,有的转斜圆,有的转椭圆,有的还是像古太极图的转圈。
并且,在手足伸缩进退的同时,既要有以肩肘胯膝为轴作弧形运转的大圈,又要有以股肱骨骼为轴做正反缠绕的小圈。
后者是太极拳缠丝劲的表现形式,尤为重要。
太极拳缠丝劲是内气收放运转同肢体螺旋形屈伸进退的结合。
陈式太极拳缠丝功法(一)

63功法缠丝功,陈氏太极拳技法之根本,以顺缠和逆缠两大类为主。
小指领劲大拇指合,带动肢体运动为顺缠丝不停地缠绕,以腰为轴,承上启下,协调催动;大拇指领劲小指开,带动肢体运动为逆缠丝不停地缠绕,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领手。
六种缠丝功动作名称:单手缠丝(左右);交叉缠丝;双捋缠丝;双分双合缠丝;开合交叉缠丝;虚步立圆缠丝(左右)。
一、起势【练法】身体自然站立。
两膝微屈,松垮收臀,向左开步,两脚与肩同宽。
(图1-1、图1-2)。
【要点】集中思想无杂念,全身放松。
【歌诀】顶天立地人中央,浑然一片无极象。
灵机一动太极意,气运四正四隅方。
二、单手缠丝(左右)1.右单手缠丝【练法】(1)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眼平视,膝节微屈。
重心左移,开右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手收于腰间,右手置于腹前,顺逆缠丝画圆。
(图2-1~图2-3)(2)右手顺逆缠变逆顺缠,同时图2-2图2-1图2-3图1-2图1-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64功法重心左右变换。
(图2-4~图2-11)【要点】虚实左右变换,手护头又护裆,画圈。
【歌诀】右手缠丝为一圈,顺递递顺柔连图2-6图2-7图2-11图2-10图2-5图2-4图2-9图2-8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65功法绵。
以腰催动传于手,刚柔快慢自由选。
2.左单手缠丝【练法】(1)两脚开立,膝盖微屈,重心右移,开左步,成左弓步,右手收于腰间,左手置于腹前,左手做顺逆缠。
(图2-12~图2-14)图2-12图2-14图2-13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66功法(2)左手顺逆缠变逆顺缠,同时重心左右变换。
(图2-15~图2-17)(3)最后还原。
(图2-18、图2-19)【要点】重心随缠丝运动左右移动,重心移动时劲力主宰于腰。
圈要画圆。
陈式太极拳核心要领之缠丝劲

⑴正方向①两腿开步成左弓步,左手掤至左脚上方与肩平,右手叉腰,大拇指在后,四指在前,重心在左腿,目视左手;②身体右转,重心右移;同时左手顺缠下沉,里合与复前,目视身体左前方;③身体继续右转,重心左移;同时左手向右上穿外翻至右胸前,为逆缠丝劲,目视左前方;④松左胯,身体左转,左手逆缠外开至左脚上方与肩平,目视正前方。
⑵反方向原理相同,方向相反。
2.右手正面缠丝⑴正方向①两腿开步成右弓步,右手掤至右脚上方与肩平,左手叉腰,大拇指在后,四指在前,重心在右腿,目视右手;②身体微左转,重心左移;同时右手顺缠下沉,里合与小复前,目视身体右前方;③身体继续左转,重心右移;同时右手向左上穿外翻至左胸前,为逆缠丝劲,目视右前方;④松右胯,身体右转,右手逆缠外开至右脚上方与肩平,目视正前方。
⑵反方向原理相同,方向相反。
3.双手正面缠丝⑴正方向①由单鞭动作起势,两腿开步成左弓步,两臂展开,立身中正,目视前方;②身体微左转,右手变掌顺缠划弧下沉,合于小腹前;左手变逆缠上掤,目视右前方;③身体先左转后右转,重心右移;同时右手向左上穿外翻逆缠右掤,左手顺缠划弧下沉,里合与左腿内侧,目视左前方;④身体先右转后左转,重心左移;同时左手向右上穿外翻逆缠左掤,右手顺缠划弧下沉,里合与右腿内侧,目视右前方。
⑵反方向原理相同,方向相反。
这样反复循环运转,可练习选档转腰,两手臂左右缠丝,周身协调一致。
4.单手侧面缠丝⑴左手侧面缠丝①两腿开步成左弓步,左手掤至左脚上方与肩平,右手叉腰,大拇指在后,四指在前,重心在左腿,目视左手;②身体左转,左手变逆缠上掤,身体继续左转,重心右移,左手顺缠向左后方划弧下沉,里合与左腿内侧,掌心朝前,目视左前方;③身体先右转后左转,重心左移;同时左手向左上穿外翻逆缠上掤,目视左前方。
⑵右手侧面缠丝①两腿开步成右弓步,右手掤至右脚上方与肩平,左手叉腰,大拇指在后,四指在前,重心在右腿,目视右手;②身体右转,右手变逆缠上掤,身体继续右转,重心左移,右手顺缠向右后方划弧下沉,里合与右腿内侧,掌心朝前,目视右前方;③身体先左转后右转,重心右移;同时右手向右上穿外翻逆缠上掤,目视右前方。
缠丝劲的规律,太全面了,太容易明白了

缠丝劲的规律,太全面了,太容易明白了陈氏太极拳最基本的两种缠丝劲是顺缠丝和逆缠丝。
但是,太极拳是整体运动,要求周身各个部位一动全动。
所以,如果从各个部位的不同角度去体悟缠丝劲,顺逆缠丝可细化组合成多种不同的缠丝劲。
以手在身体周围位置的不同,加上步法的转换等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可演变成多种缠法,如进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和大小缠。
以双手而论,可归纳为双顺缠、双逆缠和一顺一逆缠。
以虚实而论,腿部的缠丝劲是由虚变实为顺缠,由实而虚为逆缠。
以双腿而论,左右腿一般为一顺一逆缠丝。
双逆缠丝只是在发劲的瞬间出现。
以内而外论,从内往外转为逆缠,从外往内转为顺缠。
比如我们学习认字,到一定数量后,要学习组词、造句、作文。
一样的道理,单项的缠丝如果一直练下去,不符合太极拳整体运动的技术要求,其结果根本达不到周身协调上下相随的效果,如陈鑫所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
”和无数其他拳种一样,太极拳所有技术动作都是通过人体运动来完成的。
人体特有的结构决定了人体自身独特的运动习惯规律。
我们通过对太极拳缠丝劲进行技术分析,发现缠丝劲的运动方式极其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和技击的攻防原理,是全身各个部位的协调动作。
缠丝劲在全身体现最明显的部位是手部,其次是腿部,其他各个部位无处不缠、无时不缠,只是表现不明显或者不显露于外而已。
所以,当我们了解身体各部位缠丝劲和组合缠丝劲后,就应当把意识从关注全身各个部位逐渐转移到以关注手腿(脚)为主。
同侧的手和脚的缠法为一顺一逆;异侧的手和脚的缠法为同顺同逆。
周身协调上下相随的关键在于上下肢体运动时间节点的把握。
这样,我们在修炼体悟(单式、拳架、推手和实战较技都是一样的道理)时,只需将意识关注在稍节的手部,就可以避免把自然、顺遂、协调的周身整体缠丝劲做得支离破碎而影响运动效果。
这种把意识转移、升华至以手领劲,既顺应了人体自身的自然习惯和运动规律,同时又符合武术攻防原理,实为太极拳修炼功夫精进的必然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缠丝劲的种类和练习方法
太极拳缠丝劲的种类和练习方法在太极拳中,手与腿的缠丝劲有顺和逆之分,凡是顺缠劲都是从实腿的腹侧腰隙开始,凡是逆缠劲都是从背侧腰隙开始,并且主张行气运劲时注意经络穴位,这是对腰隙锻炼较为全面的方法。
腰隙的抽换,也有人采取从两腹侧开始的练法,但是经络穴位就不一定要去注意它,因为太极拳缠丝劲的练法是要“行气运劲无微不到”,气血流转贯注,对三阴三阳的经络系统,无所偏倚。
如果注意了运转经何穴位,反而有偏倚,有刻舟求剑之弊。
手的顺缠、逆缠,有一顺一逆(右顺左逆或左顺右逆)、双顺、双逆之分,错综复杂,因势而异。
左右手同时运行,不分先后。
运转时须以意轻轻运行,不可着力,不可使气,着力使气则犯硬,甚至有流弊。
动作越轻缓越好,能轻缓可以揣摩所运之劲从何处而起,到何处而止,柔顺中正,呼吸不急促,气血通行无滞。
成势时,手臂微向前合,微屈不直;不可过,过则无蓄势,不能滔滔不绝,气也只能至肘,不能至指;不可太屈,太屈为不及,不及则手臂成直角无劲掤。
内劲须得其中,姿势也须得其中。
手在运转时,中指领住左右四指,自食指至小指指节骈并,指尖向手背微弯,劲由掌根透于指尖,指方有劲。
运转时小指拥无名指,无名指拥中指,中指拥食指。
大指尖亦微向后弯,虎口
要圆。
手足一起运动,中间胸腹随之运转,不分先后,必如此运,方能一气贯通,上下相随。
所谓:“外之所形,莫非内之所发。
”
陈氏太极拳顺缠与逆缠的练法一、手顺缠劲
从实腿的腹侧腰隙起,里往外缠为顺缠。
内劲由实腿的腹侧腰隙上行至日月,达肩井,向肩顒;下行至青灵、少海,经上廉、下廉,达阳池,或由阳池向大指根从手背再缠至小指腓,里转小指肚,依次贯注于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拇指肚。
指向前合,劲贯九分,神气要贯到十分。
逢虚腿一面的手顺缠时,内劲也由实腿的腰隙起,斜行至虚腿一面的日月而运转。
二、手逆缠劲
从实腿的背侧腰隙起,外往里缠为逆缠。
内劲由实腿的背侧腰隙起,上循背后膏肓、魄户、附分逆行而上至肩颙,经消泺、清冷渊,达少海,向上廉,经支沟、阳池,至大指掌,分注五指肚。
逢虚腿一面的手逆缠时,内劲仍由实腿的背后腰隙起,斜行至虚腿一面的背侧,随即上行至膏肓而运转。
三、腿顺缠劲
里往外上面向下斜缠,以膝头向裆外旋转。
内劲由腰隙经大腿根里边向上而外,经环跳穴,再往里向下斜缠至足跟(大钟穴),分注五足趾肚。
四、腿逆缠劲
足平实踏地,足趾与足跟用意沉住,中间涌泉穴要虚,随着下缠劲,其劲如缠入地下,使有盘根错节之意,膝以上两大股用
精神贯注,有腾挪之意,则桩步愈练愈稳固而又轻灵善变。
陈氏太极拳的奥妙陈氏太极拳在一般人心目中,总是觉得不适于老年人,或是妇女们为了健身所作的运动,甚至有些青年人也是这样想法,以为不是正宗的太极拳,直到学习了陈氏太极拳之后,对于陈氏太极拳才有些认识,而等到练上多年入门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奥妙。
一、陈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而且蓄发明显,而一般的太极拳动作速度均匀,蓄发不明显。
二、陈氏太极拳是肢体呈螺旋运动及缠绕运转,它是一种缠丝劲,而一般的太极拳是肢体呈弧形运动,圆转简单,是一种抽丝劲。
三、陈氏太极拳的呼吸方法,是以腹部呼吸为主,是采用复式的丹田呼吸法,也就是反呼吸法,一般的太极拳是采用单式的丹田呼吸。
上面所说的不同三点,是荦荦大者,其它小节尚多,姑不具论。
陈氏太极拳是以内劲与外功为表里,健身与技击并重,锻炼着重于内气的运行,即陈鑫所谓之「中气」。
这个中气是发于丹田,布于周身,开则达于四梢 (手足尖端 ),合则仍归于丹田,是为一开一合,亦即一动一静。
陈氏太极拳是名副其实的以太极阴阳、消息盈虚之理为立论,本屈伸开合、缠丝螺旋之法为演练,呼吸自然,动作雍容,以身法中正不偏为根本。
因之,具有增强体质,疗治疾病的功能,而于技击则有以小力胜大力,弱慢胜强快的效果。
实为我国武术中极为上乘、高深、
奥妙的拳法。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