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太极拳如何入门

合集下载

孙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

孙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

孙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孙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孙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基本流派之一,目前学习的人也有很多,关于如何学好孙式太极拳,我们需要掌握好对动静关系的运用,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

欢迎阅读!孙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动和静是相对的,我们不能孤立的看待动与静,在太极拳的练习中两者是分不开的。

练习孙式太极拳,一动一静,乃至每一动作的形态、神意,都要有内外两方面的依据。

虽然这个依据,随练拳的深入,其内容会不断发生变化,但没有依据的动作则是盲练,练习效果要大打折扣。

有人到处教拳,想藏拙,但是这是藏不住的,想装出有内容的神态,更是东施效颦。

诚如孙禄堂先生所言:“观其外而知其内。

”这就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细微的变化去掌握重要的线索。

练习孙式太极拳,从第一个动作——向左转身45度开始,就要有依据,内在的依据是什么,外在的依据是什么,心里要清晰的很,即要说得明白,又要做的清楚,这才是练明白拳。

稀里糊涂地一转了事,这个动作的锻炼效果就白瞎了。

练习孙式太极拳,就要这样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去体味,去研修,弄明白每个动作的内外依据,如此练习才能提升练习的效率。

研修孙式太极拳,断断续续地已有二十余年,但至今也不敢说把每个动作的内外依据都搞明白了,正因为如此,练拳才是个研修、体悟的漫长过程。

更何况孙式太极拳内涵极为丰富、精炼而深灝,岂是智识浅近者能学明白的,非得好学敏求且性合其意者,才能略窥其一二。

所以说,孙式太极拳需要注重量的积累,一年半载是很难有所成就的。

真正的实战技击家,真正的大武术家,对孙式太极拳往往情有独钟,他们能或多或少地体悟到形式简约的孙式太极拳所蕴含的一些精妙的内涵。

不会因为其外形动作的简约,而忽视其极为精妙、深灝的寓意。

练习孙式太极拳既然要内外有据,那么就需要有理论指导和规矩参照,这个理论指导是什么?这个规矩参照又是什么?其最高的原则就是中和,其最基本的方法论就极还虚之道。

其基本理论就是“太极拳名称”一文。

孙氏太极拳如何入门

孙氏太极拳如何入门

孙氏太极拳如何入门在国家推行的陈杨武吴孙五派太极拳中,目前孙氏太极拳的传习者最少,其传习的人数甚至远少于五派之外的李(瑞东)派太极拳和赵堡太极拳,但孙氏太极拳仍能立于国家推行的五派之一,是因为孙氏太极拳在学术上的卓绝和在理法上的独树一帜。

在孙氏太极拳创立之初,当年社会上对孙禄堂先生太极拳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相对而言,武艺精英者们对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认识更早,也更准确,如中华武士会秘书杨明漪先生在1923年出版的《近今北方健者传》中记载:“太极八卦形意三家之互合,始自涵斋,涵斋于三家均造其极”,涵斋即孙禄堂先生,说明当时的武艺精英者们认为孙禄堂先生于太极、八卦、形意三家的功夫皆臻登峰造极之境。

但由于孙禄堂先生于形意、八卦两门成名甚早,名气、影响又极大,所以一般社会人士开始只以为孙禄堂先生仅是形意、八卦的第一人,如1925年《申报》称:“形意、八卦之著者,首推孙禄堂”。

然而到1932年当杨澄甫、杨少侯、郝月如、吴鉴泉、陈发科等纷纷在国术界露面数年后,在浙江国术馆1932年出版的《国术史》中唯对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给予了“近世孙氏太极拳颇负时誉”的评价,而对其它各派太极拳皆无评价。

乃至1934年《京报》明确记载孙禄堂先生是“我国太极拳唯一名手”。

由此可知此时社会上不仅公认孙禄堂先生是形意、八卦两门的第一高手,也是太极拳的第一高手。

所以说孙氏太极拳后来居上,这是以史实和史料记载为依据的。

孙氏太极拳,式极简而意极精,内涵极深,非各派所能及。

当今习此艺者,能得一鳞半爪,已属难能可贵。

三十年来,我游历各地,接触者何止百千,能全面继承者已无。

比如,孙氏太极拳中蕴涵了踢打摔拿、腾挪闪赚各艺至精之要,谁人能全面示范之?仅就摔拿二艺,能得其皮毛者已寥寥无几。

孙剑云老师告诉我:孙氏太极拳蕴涵的摔法,是孙禄堂先生对保定快摔技法做了凝练和提升,总结出十八个要诀,融入拳式中。

孙氏太极拳拿法,则是孙禄堂先生对摘筋、卸骨、点穴诸艺进行提升后与踢打摔三艺凝炼一体,浑融于拳式中。

孙氏七十三式分解教学

孙氏七十三式分解教学

孙氏七十三式分解教学孙氏七十三式是一种传统的太极拳套路,被广泛地传承和发扬。

下面我们将具体地分解教学孙氏七十三式,供学习者参考。

一、起势1、拜堂式左脚向左转45度,右脚向后迈一步,与左脚成一条线,成左弓箭步。

两臂自然下垂,左手掌心向内,放在右掌心上方29厘米处,两掌分别形成三角形。

2、南山式左脚向左转90度,右脚前进一步,成右弓箭步。

双手转动至站在地面的同一平面上,并向前侧上伸展,左手在右手上方。

二、展势3、蓝龙出水左脚后退一步,重心移到左脚上。

双手由胸前上提至左右两侧,变成平手,掌心向下。

4、左右粘膜式右脚向左迈一步,双手平行向左伸展,左手劲量移向右掌心靠近的一侧。

5、画弧式右脚迈向右,步伐至底时,左手以环状轨迹转到右手侧,双手呈现向右的向下方平推,右手劲量转移至左边。

6、黑虎掏心双手沿着曲线转移到胸前,左手反转向上伸展,右手掌心向下向前推,重心向左移动。

7、铅球式左脚前进左弓箭步,右手向上提起至头顶上方,掌心朝外,左手向前平推,掌心向下。

8、上步七星右脚前进右弓箭步,左手向左提起至头顶上方,右手向前平推,重心向右移动。

9、风火轮双手向右侧缓慢转动,反转后右掌心向内,左掌心向外,重心向后。

10、两峰夹水右脚迈向右,左脚着地成先进后退之势,两手相撑成“鹰爪”并排,且有一定的夹紧感。

11、二重式双手沿前方圆弧线转移到胸前,左手向上向前托,右手向前推。

12、乌龙摆尾右脚向左转45度,双手下落折至胸前,右手掌心向下并与左掌心相对。

三、回势13、如封似闭右脚后退成左弓箭步,双手相互扣住成“双龙得水”。

14、单鞭右脚前进,左手向前平推,右手上提至右眼平高处,重心向前移动。

15、云手右脚向左后退成左弓箭步,双手向后圆形摆动,重心转移到左腿上。

16、左#蹬脚式右脚向前迈出一步,变成右弓箭步,左手向下平托,右手向上攀拉,重心向右移动。

17、转身蹬脚右脚旋转,左脚同时着地成一般踢拳的姿势,双手由侧前抬起,右手环转至左肩上,左手贴着侧脸上拳心向前。

孙式太极拳的训练方法详解

孙式太极拳的训练方法详解

孙式太极拳的训练方法详解孙式太极拳也具有自己独特的训练方法,主要有桩法,步法,手法等基本功训练方法,以及如何在盘架和推手中找劲儿的训练法。

下面且看小编给大家细细讲解。

孙式太极拳的基础训练方法基本桩法练太极拳也要站桩,这是确定无疑的,俗话说“练拳不站桩,纯粹是瞎忙”。

有人认为,太极拳已经是极为缓慢的动作了,在松沉的状态下,肌肉骨骼的负担已经比较大了,站不站桩区别不大。

其实不然,其中还是有区别的,动作中体会的主要是稳定与协调,重心的移动,手脚的配合等。

而在站桩时主要体会的是周身一体、内外相合的感觉,由于在站桩时不需要动,所以人才有足够的时间去检查:自己从头到脚的姿势是否正确(九要是否做到。

三害是否屏除),自己的意念是否到位(周身上下前后左右是否用意念引领,处于圆满的平衡状态),自己的气息是否顺畅(呼吸吞吐是否与动作的开合伸缩达成了有机的默契)。

桩是一定要站的,关键是怎么站?首先要站无极式。

无极式如平地立杆,头顶天,收重心于两脚跟问,足跟蹬地,如木桩入地,所有要求一如九要,主要训练一轴到底和周身一体的感觉。

其次便是站三体式。

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桩法,是个很好的桩形,但是练太极拳却用形意拳的桩法,是否有些不妥?难道太极拳本身就没有好的桩可站么?非也。

如前所述,孙式太极拳是三拳合一,是以形意拳为骨架的,融合有大量形意拳的内容,所以用形意拳的三体式作为基本桩法,是顺理成章的。

三体式的站法,在孙剑云先生的书中,以及在孙老先生的《形意拳学》中都有详细的说明,本文不再赘述,惟关于两手的手形有必要多说一些。

在孙剑云先生的书中,所描述的三体式两手的手心是向下的,即除大指外其余四指是指向前方的,这是孙禄堂老先生早年的式子。

在孙老晚年的书中,就已经改为塌腕,手掌直立,四指上指(后手也如此)。

后者已经传了近百年,是已经定型的姿势,与原来的姿势比,它的好处是“筋长力大”,手上贯的劲要足得多,而且与形意拳、太极拳中的手形动作相同,所以学者在站桩时还应以新式为准。

孙式太极拳的基础动作

孙式太极拳的基础动作

孙式太极拳的基础动作现在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很多人都喜欢打太极拳。

太极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延年益寿。

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式太极拳的基础动作。

欢迎阅读!孙式太极拳的基础动作一、起势孙式太极拳的起势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无极桩”、“纯阴式”、“纯阳式”。

无极桩的要求是:百会—会阴—涌泉(两线中心点)连成一线。

所谓“上下如一线贯穿”。

要做好这一要求,必须调整胯与命门。

纯阴式的要求是:“囱门—会阴—涌泉”一线与“百会—会阴—脚踵”一线相互交替。

人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会不自觉的身体重心前移,然后后仰。

意念沿着手三阴经络走向,将气血下沉至涌泉入地。

这一要求为日后的训练“断接俯仰”打下基础。

配合呼吸:三吸一呼。

纯阳式的要求:“囱门—会阴—涌泉”一线与“百会—会阴—脚踵”一线相互交替。

人身体在这一交替过程中是整体的前移和后仰,如一“倒钟摆”。

人身体在这一交替过程中是整体的前移和后仰意念沿着足三阳经络走向,将劲路贯穿至手指,同时需领顶劲从囱门领起。

配合呼吸:三吸一呼、一吸一呼。

孙式太极拳的基础动作二、揽雀尾如果要学揽雀尾,起势也非常的简单,就是在运动的时候,将其反向的运动,就会形成一个抱球。

反向运动的目的是为了训练上下相随,使得手三节与足三节通过身体三节得以节节贯穿。

棚、捋、挤、按四手必须认真训练。

基本要求也是通过胯向两端的打开来带动动作的完成。

日久便能够做到上下相随、左右相连。

胯的打开,实际上是做到身体内侧的打开下沉。

所谓“逢转必沉”,其实就是胯的下沉。

就象“热水瓶”,内胆下的衬底坏了,内胆下榻了的感觉,热水瓶的外壳并没有下沉。

由此可见。

“沉”与“蹲”有着本质的区别。

孙式太极拳的基础动作三、单鞭特点是左手出掌前有一个捩、肘的过度动作,并在出掌时,右手的勾手由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倒拇指一一领起作勾手状,犹如打开自来水的笼头,“水”由右手通过手三阳、含胸拔背到左手的侧掌立面。

如何练习孙氏内家拳的基本功

如何练习孙氏内家拳的基本功

如何练习孙氏内家拳的基本功不管学习什么都要有扎实的基础,太极拳也是同样的道理。

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下孙氏内家拳的基本功是如何练习的,在练习孙氏内家拳的基本功每个阶段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下面请大家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下吧!孙氏内家拳的基本功技击基本功孙存周先生极为重视基本功的练习说:“练技击有三个台阶,第一步是基本功,把基本功练通了,浑身都是拳。

但到了这一步也还是个拳匠。

还不能称师。

第二步是知拍,与人对打,感应确切,应对自如,如是才出得来节奏。

一般人不易做到,到了这一步可以称师。

第三步是拳与性合,遇敌制胜,尽情尽性,喜怒哀乐因拳而出,皆能制敌,则可称家。

最终至木呐虚无,动静无兆,制敌于不觉中。

”他把孙门的基本功总结为六项:一、无极桩,二、三体式,三、劈拳,四、崩拳,五、单换掌,六、懒扎衣。

后期应该加入双换掌和虎扑二式,此八式构成孙门武学的大要。

从无极到三体之间还有虚无含一气、太极、两仪的练法。

无极重心在两脚跟,虚无含一气是外形不动,内中重心移到两脚心;太极是半面向左,左脚跟对右脚踝,两脚一虚一实;两仪是双手合于胸前,右手中指压在左手食指,身子微微下蹲;此式可单练,手合身蹲一吸,手分身起一呼,反复习之,这也就是山西蹲猴式。

劈拳是立圆,打翻浪劲;崩拳如同中平枪,直出直入最难防。

孙门练法上有定步练法,不仅是一步一拳不跟步,还有双足不动,仅靠周身调整两膀发劲的练法。

劈崩是单手,走直线,所练步法为上步、寸步;虎扑为双手法,走曲折,所练步法为践步;孙氏形意从劈拳练起。

三月后自己感觉劲力顺达,周身轻灵。

僵劲已经化去。

即使是进步劈拳也不是用足跟往下跺,而是通过由足跟到脚掌的滚动完成落地,只有找到临界才能真正体会到松透,形意拳同样是松着打。

懒扎衣,练法分定步、动步两种。

定步分四拍,以右式为例:一、右手上绷,左手随之,右足进步,左足跟至右足跟,脚尖点地;二、右手向右后平捋,左手随之,左足后退半步,右足尖翘起离地;>>>练习陈式太极拳必知的知识三、右手前按,右足进步,左足跟步;四、双手握拳下采,虎口向前,手心相对,至两胯前,左足后退踏实,右足退至左足前足尖点地。

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孙式太极拳是一种汉族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流派之一,清末河北省完县(今顺平县)人孙禄堂所创。

那么孙式太极拳应该怎样练习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

欢迎阅读!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1.孙式太极拳的规矩:孙式太极拳讲究中正平稳、舒展柔和,绝不要跳跃等勉强动作,从起势到收势,各种动作,各种姿势都是相互连贯,一气呵成,使得全身内外平均发展,故有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

正因为中正,既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偏右倚,使得躯体手足上下呼应,内外一体,所以必须有严格的规矩。

头为诸阳之会,为精髓之海,为督任两脉交会之点,统领一身之气。

此处不合,则一身之气俱失,所以必须不偏不斜,不俯不仰,直立顶劲,要顶头竖项。

足能载一身之重,静如山岳,有磐石之稳;动如舟楫车轮,无倾覆之患。

左虚右实,不实则不稳,全实则移动不利,容易倾倒,不虚则不灵,全虚则轻浮不稳,故必须虚实相间,方得灵活自然。

腰为轴心,居一身之中,维持人体重心的是腰,带动四肢活动的也是腰,所以要刻刻留心在腰际。

2.孙式太极拳的调息:练习太极拳要心静调息,才能获得好处,经常保持思想集中,不开小差,经常保持正常呼吸,每次呼吸都要细而深长,直贯丹田(腹式呼吸)。

古人常讲“凝神于此,元气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不疲,四体健康,颜色如桃李”。

由此可见练拳时气息的重要。

呼吸是人们从娘胎中带来的本能,而练太极拳的呼吸正是需要这种本能的自然呼吸。

练习太极拳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调息(一呼一吸叫息)。

调息的方法是:呼吸时不着意不用力,绵绵若存,似有似无,一任自然。

舌要顶上腭,用鼻孔呼吸,嘴要虚合,不要张开。

要注意心肾相交,心中意志,下照海底,海底之气自下而上与神意相交,归于丹田之中,运贯全身,畅达四肢。

先父禄堂公常讲:“吸气时由涌泉过会阴上达顶门,呼气时只有息息归脐,每一举手投足,分布全身的四正八柱等筋脉都要协调合作,不呈散乱,所以能开合伸缩,力达掌心,运劲如抽丝,两手似扯绵。

孙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图解

孙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图解

孙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图解展开全文第1式起式动作1:身体直立,两手下垂,两肩放松;两足尖分开90度;眼向前平视,心静,稍停(图1)。

动作2:右足尖翘起,用脚跟做轴半面向左转与左足成45度;同时身体稍左转,面向左斜前方,眼平视(图2)。

要点:全身放松,塌腰,但不可僵挺,舌顶上颚,呼吸要自然。

第2式懒扎衣动作1:两臂向前上方慢慢举起,高与肩平,两手心相对内含,相距约18厘米,指尖向前如抱球状;两腿不动;眼看两手中间(图3)。

动作2:两手下落至腹前,同时两腿慢慢弯曲,左足跟随着慢慢提起(图4)。

动作3:左足向前迈步,足跟先着地;同时两手向上、向前慢慢伸出,两手仍如抱球状,胳膊略弯曲;右足随两手伸出向前跟步至左足踝内侧,相距约10厘米,脚尖着地;眼看两手中间(图5、图6)。

动作4:两手平着往右转动,转至面向正前方时,右手外旋,手心向上;左手内旋,手心向下扶着右腕向右转动;同时右足跟落地,左足尖翘起向右转动,右足尖随之向外略摆90度眼看右手(图7、图8)。

动作5:右手向右向后划一半圆,左手随右手转动,当右手转至右肩前,前臂直立,手心斜向上再转向前,左手扶着右腕一齐向前推出,两臂略弯曲;同时右足向前迈出,足跟领先着地;右足逐渐落实,左足随即跟在右足的后边,相距约10厘米,足尖着地;眼看右手,稍停(图9、图10)。

要点:动作要一气贯串,不可间断。

用法:懒扎衣由棚握挤按所组成。

1. 掤,即是架(不是死架硬顶)。

对方若用双手向我扑来,我双臂则向上粘住对方的手,向后坐腰撤左步,微微向右转腰,左手向右拍,右手向右挂,此时对方的力已化去,我应时而发。

拥法的奥妙在“粘”,不丢不顶两臂如弹簧一般,使对方按着若有若无。

拥可用双手,也可用单手,若用单手拥住对方的双手,则更为得势。

2.捋,对方以手击来,我以前手按其腕,向后引,后手迅速找其肘。

若对方来手高,则两手上托其臂向后、向下掘,亦可平着向侧后方掘。

3.挤,即将对方挤出。

意在前臂像锉一样搓住对方的胳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氏太极拳如何入门在国家推行的陈杨武吴孙五派太极拳中,目前孙氏太极拳的传习者最少,其传习的人数甚至远少于五派之外的李(瑞东)派太极拳和赵堡太极拳,但孙氏太极拳仍能立于国家推行的五派之一,是因为孙氏太极拳在学术上的卓绝和在理法上的独树一帜。

在孙氏太极拳创立之初,当年社会上对孙禄堂先生太极拳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相对而言,武艺精英者们对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认识更早,也更准确,如中华武士会秘书杨明漪先生在1923年出版的《近今北方健者传》中记载:“太极八卦形意三家之互合,始自涵斋,涵斋于三家均造其极”,涵斋即孙禄堂先生,说明当时的武艺精英者们认为孙禄堂先生于太极、八卦、形意三家的功夫皆臻登峰造极之境。

但由于孙禄堂先生于形意、八卦两门成名甚早,名气、影响又极大,所以一般社会人士开始只以为孙禄堂先生仅是形意、八卦的第一人,如1925年《申报》称:“形意、八卦之著者,首推孙禄堂”。

然而到1932年当杨澄甫、杨少侯、郝月如、吴鉴泉、陈发科等纷纷在国术界露面数年后,在浙江国术馆1932年出版的《国术史》中唯对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给予了“近世孙氏太极拳颇负时誉”的评价,而对其它各派太极拳皆无评价。

乃至1934年《京报》明确记载孙禄堂先生是“我国太极拳唯一名手”。

由此可知此时社会上不仅公认孙禄堂先生是形意、八卦两门的第一高手,也是太极拳的第一高手。

所以说孙氏太极拳后来居上,这是以史实和史料记载为依据的。

孙氏太极拳,式极简而意极精,内涵极深,非各派所能及。

当今习此艺者,能得一鳞半爪,已属难能可贵。

三十年来,我游历各地,接触者何止百千,能全面继承者已无。

比如,孙氏太极拳中蕴涵了踢打摔拿、腾挪闪赚各艺至精之要,谁人能全面示范之?仅就摔拿二艺,能得其皮毛者已寥寥无几。

孙剑云老师告诉我:孙氏太极拳蕴涵的摔法,是孙禄堂先生对保定快摔技法做了凝练和提升,总结出十八个要诀,融入拳式中。

孙氏太极拳拿法,则是孙禄堂先生对摘筋、卸骨、点穴诸艺进行提升后与踢打摔三艺凝炼一体,浑融于拳式中。

为此,当年孙禄堂先生每日给学生们逐式逐项地喂手、体认、讲解,以使之得其一二。

文革前,南京的金一明先生曾著有《孙氏太极拳与擒拿》一书,可惜该书目前已失。

数年前,我去上海,经顾振宇先生相邀与史汉才先生见面,见面时,史先生欲将其写成的《孙式太极拳攻防方法》一书交我帮助他出版,我考虑史先生自有门徒,有所顾虑,当时答应先帮助联系一下,未拿走该书书稿。

据史先生讲,该书中包括一些拿法之用。

遗憾的是,不久史先生就去世了,而该书至今也未见出版。

这只是举个例子。

据说史先生因身体的原因,也只是擅长拿法。

我辈中在孙氏太极拳上颇有造诣者,据说是牟八爷,其孙氏太极拳的造诣远在同辈中的孙雨人、李天骥等名家之上,牟八爷的孙氏太极拳学于孙存周、孙振岱两前辈,其心得为:松软绵柔、缠拿吞化、虚灵冷弹、沉雄机变。

孙剑云老师对他也有好评:一片虚灵中有柔、巧、精、刚之致。

牟八爷人称牟一指,用一个手指头一搭对方就能控制人并发放自如。

这样的功夫确是我所不及的。

当今练习孙氏太极拳者,能够把架子盘出孙氏太极拳的特点已属不易,只可惜,就是这样的人都难得一见。

孙氏太极拳的立论基础与其他各家太极拳不同,孙氏太极拳的立论基础是孙禄堂先生写的“太极拳名称”一文,该文定义了孙氏太极拳,也就是什么是太极拳,即其本体是中和真一之气的伸缩变化,其作用之理是圜研相合之理,其运用之机窍是动静交变之机。

这是只有拳学造诣达到绝顶才能由身知中得出的前所未有的精辟之论。

这是对整个太极拳系统的凝练与提升。

因此在这个拳学的根本处,孙氏太极拳就已经超越于其他各派,首次揭示出太极拳的本质及其最高境界,同时极深刻地概括出宏观太极拳的理念。

按此定义,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皆属太极拳。

因此,孙氏太极拳是迄今为止太极拳发展的最高成就。

所以当一些朋友劝我写一本系统解析孙氏太极拳技术的著作时,我都谢绝了,因为目前我还没有这个本事,顶多写点拾遗,已属勉强。

孙氏太极拳自虚无而始,由虚无而终,无始无终,皆在虚无中用工夫。

虚无一气,贯穿始终,非以意引,非以心御,皆由虚无之中自然而来,所谓从其规矩,顺其自然。

由无极式、太极式、揽扎衣到第一个开合手为第一节,也是最基础的一节体会之。

将这一节反复练习,渐修静悟,养气复性,则得入门之道。

第一式无极式两脚成90度,足跟相接,身体直立,不偏不倚头正项直,两手自然下垂贴在两腿旁,身体各处放松,此时身体重心放在两脚跟相接处,如平地立竿,意存虚无,心静如镜。

第二式太极式重心移至左脚,右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向左旋转45度(向正前方),身体随右足一并向左旋转45度。

完成旋转后重心随即换至右脚跟处。

此式最需要注意者是要身随足转,而不可身带足转。

所谓身随步转,此乃孙氏太极拳身步关系原则大要。

第三式懒扎衣动作1,通过命门(后腰窝)微微后撑与两手食指尖上领之意相对应,两手臂螺旋伸展,沿着左脚尖的方向向斜前上方徐徐抬起,两臂两手间的距离与肩宽略等,两臂要伸展,两肩要向外松开,周身四对八窍相呼应,全身成一浑圆球劲之意,手指尖始终指向前方,两臂抬到与肩平齐,微停。

由此可领会身体中正与四肢打开之关系道理。

所谓“一动无不动”此语并不确切,未言及根本处,因为乱动也合此语。

“一动无不动”的根本处是于动中体会不动之枢,此枢为何?意轴耳,即运动中无形之中轴。

孙氏拳之无极、太极、三体及各拳式皆有启发此理之效。

此为开。

有吸气之意。

出掤劲。

动作2,重心仍在右脚,身体仍保持直立,两腿缓缓下蹲,重心遂换至左足根处,下蹲时,身体正直,不可有前俯后仰左右歪斜之态,要如天线收缩,先将重心落向左足跟,亦即尾闾尖之意指向左足足跟,蹲至自锁状态时,身体重心将两手从原路拉回,在曲臂过程中渐将重心换至右足内踝处,两臂回收时,两手大鱼际有下翻之意,但不显露其形,右足暗含向前蹬劲,左膝暗含向前顶劲,两肩外开之意与两手相抱之劲相呼应,两手收到小腹处,食指尖朝前,掌心相对,轻轻贴在腹部两侧。

此为合,有缓缓呼气之意。

走捋劲。

动作3,两手缓缓提至两肋,两手微微向上翻转,空胸阔背,手背及小臂暗含着挤劲,上至口侧出而未出。

此为开,缓缓有吸气之意。

走挤劲。

动作4,左脚向脚尖方向轻缓迈出,脚跟先着地,随着右脚向前蹬而逐次落满全脚掌,在右脚开始蹬的同时两手随着身体前移缓缓自口侧伸出,手随身动,前半段延续挤劲,后半段转为按劲,身体重心通过命门后撑,有藏于身后之意。

一旦左脚踩实,落上重心,即将右脚跟上(右脚跟步时脚尖要尽力向上钩起而不要下垂,抽住跨根,暗含踢击之意),右脚脚尖虚点在地放于左脚后,距离约10厘米左右,两脚间的夹角仍是45度。

此为合,有缓缓呼气之意。

走按劲。

以上四个动作乃成一圈,这是最基本的一个立圈,掤捋挤按之意尽含其中,以后拳中各式不过是空间各种形式的圈而已,甚至此圈只是意而无形。

体用中,需体悟各种圈的运用条件,无论何种圈形,其形态为螺旋伸展,其道理是圜研相合,不仅太极拳如此,形意拳中所谓划劲亦在其中,急用则是一抖,缓用则是一划,并隐藏着无穷的变化,并能与点穴、擒拿诸法合为一体。

动作5,接上式,此时身体不要停顿,身体重心随即换至右足,右脚脚跟着地。

两手食指尖的空间位置与重心未改变时要尽量相同,于是在周身不失球劲的状态下,使两臂充分伸展。

动作6,不停,此时重心在右脚上,左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向右旋转90度,身体并两手随左脚一起转动,左脚尖与与右脚尖相对。

此为开,缓缓有吸气之意。

出掤劲,跟以采、捩之劲。

动作7,此时身体转动不停,重心移到左脚脚跟上,同时右脚脚尖欠起,右足跟着地为轴,继续向右转45度,在两脚转换的同时,两手手腕(从手掌直立状态)同时做顺时针拧转,到右手心向上左手心向下,随着身体的旋转,两手均向右划弧,但轨迹不同,左手是顺着右小臂向后抹去,最后到自己胸前立掌停住;而右手在左手后抹时向前向右外侧挂去,有两手打开之意,然后向自己胸前缩回,两手缩回与右足跟暗起蹬劲相呼应,立掌停住。

切记两手不可做同样的运动,比如以左手指点在右手腕上两手一起划弧运动,如此,则如被铐住一般,既不便于应用且与动作名称不符。

此为合,有缓缓呼气之意。

走捋劲,跟以肘、靠之劲。

动作8,两手外翻,提至口处,左足暗起蹬劲,右脚向前迈而未迈。

此为开,缓缓有吸气之意。

走挤劲,同时跟以肘劲。

动作9。

右脚向前迈出后,脚跟先落地,然后全脚掌着地,重心落在右脚处,左脚跟进,脚尖虚点地,落在右脚后10厘米处,两脚夹角仍为45度(以后凡没有特殊说明的,进步与跟步都是如此规矩)。

在左脚开始蹬的同时,右手随着身体前移缓缓推出,左手拇指与食指轻轻扶在右小臂侧,虎口撑开,左臂成半弧状,暗含横撑之劲。

两手随身体前伸时,要手随身动,身体重心通过命门后撑,有藏于身后之意(以后相同,不在重复)。

此为合,有缓缓呼气之意。

走按劲。

同时跟以靠劲。

第四式开手动作1。

重心回到左脚处,右脚尖点地,右膝顶起,右胯胯根抽住劲,右脚暗含弹踢之意。

同时右手空间位置不变,左手横开至左肩处,后背两肩胛骨充分张开,前胸如空洞。

动作2,接上式,动作不停,身体向左转90度,右腿收回,右脚尖点地,重心在左脚上,同时右臂曲臂,右手掌与左手掌竖直,两手手掌平行相对,两手位置与两肩同宽,两手虎口张开,拇指指向自己,其它四指指天,两小臂及手掌呈拧劲。

此为开,缓缓有吸气之意。

一式含有掤捋挤按采捩肘靠八种劲别。

第五式合手将重心换至右脚,同时两手向胸前方合抱,如抱球状,两手里合时,两肩有继续外开之意。

此时两手小手指下的掌跟外侧有向前外推之意,并与命门后撑相呼应。

两手手掌的掌心要始终平行相对,两手里合,合至与脸同宽,形成自锁,此时左脚尖点地。

此为合,有缓缓呼气之意。

一式含有掤捋挤按采捩肘靠八种劲别。

故开合手一式的劲意非常丰富。

在开手与合手的整个过程中,小臂与身体中线的夹角为45度,在这个开合过程中,两肘尖始终在一个水平面上运动。

同时两手指尖的高度不要超过两肩。

开合是一个圈,开是半个,合是半个,开是起,起为吞,合是落,落为吐,开合成为一圈,开合过程肩胯始终向外松开,同时肩胯里根始终向内抽缩,是为常态。

不惟开合手二式,以后拳中各式起落皆要符合开合手二式的规矩。

以上五式练习时要一气贯穿,纯以神行,式停意不停,意断神接,一气如行云流水,不能有任何间断。

神空意静,呼吸自然。

以后各式练法与此类同。

此外练习每一动作时,都要用心体会自脚底而生的旋劲,将此旋劲贯通周身直至手指。

此劲虽微,但对于运用却是非常重要。

体动静之机、判有无之理、知顺逆之道,得太极之义。

由微渐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