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太极简介
孙式太极拳的大师们-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大师们: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是武术百花同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
孙式太极拳是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极之大成,冶三家于一炉,所创立的优秀拳种之一。
孙禄堂孙禄堂(1861―1932),名福全,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人(今属望都县)。
生早年随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学习形意拳,并从八卦掌大师董海川弟子程廷华学习八卦掌。
其蒙武禹襄传人郝为真传授太极拳学。
孙禄堂在总结比较各派拳术,认为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本为一理,三者在拳式理法上经改善可互补完备,构成所有拳术的技能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三者的特点,形成了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是现代流行的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
孙禄堂先生从文化建设的层面对其所学的形意、八卦、太极等多种拳功进行了匠心独运式的重构,追求运动形式和内涵的高度统一,不以动作层面的“难能”为可贵。
求意和形的高度协调。
1918年,孙禄堂宗老子自然之道,合易筋洗髓两经之义,用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理依先后易之数,融合形禄堂先生的话讲,就是“一气之伸缩”。
也就是说,因为孙式太极拳从运动形式和心意状态而言,已经具备了太极文化的这种特征,故此名之为太极拳。
并于1918年前后,出版了《太极拳学》,使孙式太极拳有了统一详尽的理论体系。
孙禄堂宗师在民国期间,曾任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长、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
基弟子较著名者如:靳云亭、李润如、陈微明、沙国政等,其子孙存周,其女孙剑云亦均能传其父业,有力的推动了孙式太极拳的发展。
孙式太极拳自创立以来,颇得国内外武术爱好者喜爱,现已列入优秀传统武术拳种和套路,并且,新编了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向国内、外推广。
孙存周孙存周(1893-1963),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老先生的次子,号二可,河北完县东任家疃(今属望都县)人。
他自幼秉承家教,又敏而好学,深得太极、形意、八卦诸拳之精髓,文武兼修,尤以武术击技闻名于世。
1926年,叶大密在上海成立武当太极拳社,聘请孙存周为顾问。
浅谈孙式小架太极拳养生

浅谈孙式小架太极拳养生李国华孙式小架太极拳为杨有俊老师在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中医阴阳五行、人体经络理论,结合师承、家传和个人数十年习武、授拳、点穴、为人治病的实践经验精心编排的太极拳。
流传于镇江、苏州、南通、泰安、徐州、广州等地。
正宗传人有谈万麟、史超、李振华、邱军、包信春等。
杨有俊(1924~2008年)河南商丘人,出身于武术世家,为民国武术家“盖黄河”吴志超入室弟子,兼从王元志、王永年等名师学习,深得武术内、外家之精髓。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经岳父名医刘玉山介绍,得缘与太极大家张祚玉先生游,尽得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之真传。
一生嗜武,精勤不懈,研摩参悟,终臻化境。
编有孙式小架太极拳、太极形意八卦九宫缠丝掌、太极形意八卦对练套路等,编著《孙太极套路(小架)》、《孙式小架太极拳与养生》等。
诚为当代难得的太极大家。
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系太极宗师孙禄堂晚年集太极、形意、八卦于一炉所造之拳。
以“进退相随、虚实转换、动作敏捷圆活,犹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每左右转身以开合相接(尤志心语)”为特点,其卍字手型为太极拳中独有。
该拳重螺旋内劲,行拳时全身处处上弦,立身中正,处处注重平直圆。
该拳由孙禄堂在镇江秘传一代儒医陈建侯,再传于张祚玉。
再后有周德良、陈九皋、孔小安等传其拳。
是镇江人值得骄傲的武术瑰宝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孙式小架太极拳是孙氏太极三十六手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极具技击和养生功能。
现浅谈孙式小架太极拳养生。
一、练习该拳的准备运动方法,可以强健筋骨、肌肉,提高人体平衡能力。
孙式小架太极拳有一整套完备的准备运动方法,它包括肩、肘、腕、胯、膝、踝的运动,即通过一定方向的转动,使这项部位的肌腱、韧带、筋膜、关节囊、滑膜等结缔组织得到有效的拉伸和运动,从而使这些部位的筋骨得以强健,确保行拳时这些部位的筋骨皮,自如而有弹力,不易发生扭伤,使学习该拳的身体基础得到保证。
这是因为人体有一个贯通全身的筋系统,上述部位是这个系统中的节点所在,对它们的锻炼,起着连接周身筋经的作用,全身的气血得到有效畅通,使以波动和震荡的方式在筋组织中传导的力,传导更加顺畅,及时向下一肢节传递和延伸,从而完成力的传达。
孙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是清末著名武术家孙禄堂先生在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身数十年卓绝的研究与实践,揭示武学的本质与基本规律,进而创立的武学思想及理论技术体系,具有柔顺中和、灵活巧变、整实猛烈三大特征,在武术界享有盛誉。
是现代流行着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
孙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主要是:进步必跟、退步必随、动作敏捷、圆活紧凑,犹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每左右转身以开合相接。
孙氏太极拳的第三代传人孙婉容和孙宝亨,孙婉容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与姐姐孙叔容、弟弟孙保亨等合编《孙禄堂武学大全》、《孙氏太极拳竞赛套路教与学》等书。
孙宝亨曾在《武魂》、《武林》、《体育与科技》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有关拳术及运动医学方面的论文。
如今孙宝亨一家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孙氏拳,正在制作自己的网站,并准备将孙氏太极的文献资料出版发行。
京派剪纸(申沛农)北京民间剪纸历史悠久,遍布城乡,质朴而率真,时代感强,近现代以来已形成以申沛农(已故)剪纸为代表的流派,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北京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靳鹤年,1944年生于北京,学习剪纸技艺至今已有30余年。
靳鹤年自幼喜欢绘画和剪纸,1975年参加西城区文化馆素描色彩学习班、美术创作组的活动,经庄平老师引荐,1975年拜申沛农先生学习剪纸创作理论和技术,逐渐从业余爱好转变为专业创作。
靳鹤年创作的京派剪纸一方面继承了民间剪纸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紧密联系时代,增加作品的时代精神。
靳鹤年创作的剪纸作品曾先后参加各类国内外剪纸大赛、展览及文化交流活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在业内享有盛誉。
泥塑彩绘脸谱脸谱的发展跟中国戏曲的发展是不可分隔的。
而京剧脸谱是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京剧形成后逐渐形成的。
经过几代著名演员和戏曲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改革,形成现在的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也是至今戏曲舞台上脸谱最多、最完整的脸谱体系。
北京的泥塑彩绘脸谱起源于清代末期住在北京西城的一位姓桂的旗人,辛亥革命以后,泥塑京剧脸谱作为北京民间工艺品开始在京城流行,京剧泥塑脸谱迅速发展。
拳术之道,首重中和”——孙氏太极拳体悟

拳术之道,首重中和”——孙氏太极拳体悟拳术之道,首重中和”——孙氏太极拳体悟转自(托尼红米的博客)(2016-07-29 11:02:10)在1959年周恩来总理同日本朋友谈话中曾讲到“太极拳是中国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充满哲理,与中国传统医学有血缘关系,太极拳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可以防身自卫,可以陶冶情操,也是一种美的享受,给人们带来幸福,延年益寿”。
当时50年代还没有竞赛套路,总理这段话是对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太极拳的评价。
一代宗师孙禄堂传统太极拳有众多流派,其中孙氏太极拳主要是由武术宗师孙禄堂先生运用易理和内丹学,融合形意、八卦、太极技法于一炉而独创的。
孙禄堂一生酷爱武学,专心研究,他虽身材小巧,但与人切磋武技、未曾一负。
有这样一段历史,清朝廷在京举行“天下英雄会”擂台赛,南北各派武林高手皆来比武,而先生技压群雄。
在世界大力士格斗赛中获总冠军,后又击败俄国和欧洲的格斗冠军,还击败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
然而日本再派6名格斗高手前来挑战,均败于宗师手下。
因此,当时在武术界享有“天下第一手”之誉。
谈起我父亲是1927年,在尚德国术会会长李玉琳(现武术家李德印的祖父)介绍下,拜师孙禄堂门下学拳的,同学之中还有武术家顾留馨等人。
到1928年7月孙禄堂宗师正式在虹口创立“检德储蓄国术社”孙氏太极拳遂在上海流行。
我在中年时才跟父亲学拳,主要练孙氏太极拳。
孙禄堂总是教诲“拳道合一”,“拳术之道,首重中和”。
“太极拳假后天之形,不用后天之力,一动一静纯任自然,不尚血气,意在练气化神,以血气之勇,难得中和之妙。
”所谓道,道即中和之气,内劲生于中和,中和源于内外相合,完全是用意内动带动外动,由中而发,由内及外。
内动是首要的基础。
我理解的所谓内家拳不在外形动作,而意在气势,所以练拳时要心静神凝,精神贯注,进入太极思维状态。
务求达到内三合,外三合,每一招,每一拳,每一脚都由内劲来打。
至于“中和”,内又四层含义:其一守中。
孙中华太极拳文章

孙中华太极拳文章
孙中华太极拳,是以孙氏家族为代表的太极拳之一,也是被公认为是太极拳中最优美、最流畅的拳法之一。
孙中华太极拳以柔化刚,以静制动的思想为核心,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通过长期锻炼和实践,帮助人们提高身体素质和精神境界。
在孙中华太极拳中,注重内功修炼,强调“内圈”功夫,即通过呼吸、调理、精神集中等一系列手段,达到调和人体内外,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同时,还注重“外圈”功夫,即拳术的练习,包括起势、缠绵、粘连、化势等招式,这些招式要求身体灵活,动作流畅,相互配合协调,形成一种极具美感的拳艺表演。
孙中华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分为基本功、套路和推手三个方面,基本功包括站桩、呼吸、放松等,套路则是以一定的编排顺序演练各种招式和动作,推手是对练,通过击打、推挤、化势等动作进行配合练习,提高太极拳的技能和应用能力。
总之,孙中华太极拳是一种综合性的拳术,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帮助人们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是一种受到广泛欢迎的健身运动和文化传承。
- 1 -。
孙式太极拳师祖孙禄堂小传

孙式太极拳师祖孙禄堂小传孙禄堂讳福全,晚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东任家瞳村人。
生于咸丰十年十一月十五日申时 1860年12月22日,逝于民国22年夏历10月29日卯时 1933年12月16日。
孙禄堂早年精研形意拳,师从李奎元,复从郭云深,共十一年,其间又得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诸前辈亲授,加之孙禄堂天资弥高、性情恬淡,故孙之形意拳功夫能超逸前代,功臻冲空化境。
继而孙禄堂为了研究拳与《易》之关系,又从程廷华研习八卦拳数月,多有心得,技艺精深,但丝毫无自得之意。
年余后,程廷华称赞道:“吾授徒数百,从未有天资聪慧复能专心潜学如弟者。
吾与弟意气相投,故将余技尽传之。
弟生有宿慧始能达此。
余意,汝之技,黄河南北已无敌手。
禄堂前途珍重,可去矣。
”1886年春,孙禄堂只身徒步壮游南北十一省,其间,访少林,朝武当,上峨眉,闻有艺者必访至,逢人较技未遇对手。
1888年,孙返归故里,同年创“蒲阳拳社”。
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久闻孙禄堂武功绝伦,故聘为幕宾,同往东北。
后保荐孙为知县、知州,末临莅。
1909年,孙随徐返回北京,时肃王意公深慕孙禄堂武功独步,冠绝当时武林,故折节下交。
然而孙从无一事请托,所以缙绅于孙益重焉。
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太极拳家郝为真。
时郝已年过花甲,病困交加。
孙闻之,将郝接至家中,请医喂药,月余郝愈。
郝感其恩,遂将自己所习太极拳之心得告之孙禄堂。
时郝一言方出,孙已通悟,二人搭手后,郝为真叹服不已。
惊赞曰:“异哉!吾一言而子通悟,胜专数十年者。
”盖因形意、八卦、太极三家拳术至最高境界其道理可自通。
1918年,孙禄堂经过自己数十年深修研悟,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门拳术从理论到内容提纯升华融合为一,创孙氏太极拳。
同年,徐世昌请孙入总统府,任武承宣官。
1928年3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孙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
7月又被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
至1931年10月返京。
孙禄堂深通黄老、易学、丹经,并博学百家,习武修文殆有天授,故能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武技于一体,提出“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
孙式太极拳简介

孙式太极拳简介
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河北完县人。
自幼酷爱武术,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之师郭云深,得郭先生真传,又从师程廷华学八卦掌。
经数年研摩,功夫深厚。
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
孙禄堂毕生研究武术,精形意、八卦及太极拳术,并聚三家拳术之精义,融会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
动作舒展圆活,敏捷自然。
练时双足虚实分明。
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每转身时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适宜任何年龄、各种体质的人习练。
孙式太极拳特点和学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特点和学习方法在中国传统的太极拳流派当中,孙式太极拳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流派,它对太极拳的影响也是不行无视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式太极拳特点和学习方法。
欢送阅读!简述孙式太极拳特点和学习方法太极拳的产生及开展,是前辈们才智的结晶和传承,我们应当好好的学习和发扬。
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老先生以他终生习练探究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的心得体会,提取其精华,将三拳融会贯穿,合冶于一炉而创编的,并自成一家。
成为我国目前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
孙式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拳术,它把修心养性、促进身体安康、提高防身技巧三者结合在一起,所以习练此拳日久,自有意想不到的妙处。
由此可见,孙式太极拳的学习,对我们是有许多作用的,我们应好好学习。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迈步必跟,退步必撤,每转身必以开合动作相承接,因此有人叫它开合活步太极拳。
练习时要伸展圆活,进退相随、上下相同,无左右歪斜的形体,全套练之如行云流水,源源不断,全身放松,不僵不滞,进展中无起伏,要各式相连贯,要一气哈成。
无论动作的虚实改变,速度要匀称,不行忽快忽慢,更不行有停顿的地方。
在练拳过程中始终要保持自然,要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万不行努气(拙力),由于中正平稳,所以才能不前俯不后仰,不左歪不右斜,这些在练拳以前,从思想上就应当留意。
孙式太极拳的练习,讲究自然协调,协调就要求我们周身各部位到达统一。
孙式太极拳的练拳要求1、要集中精力,就是精神内受,不行心猿意马、瞻前顾后,呼吸自然,即呼吸不要着意,舌顶上鄂,口要虚合。
2、要求精神与肢体放松要温柔(柔与软不同,软疲塌无力,而柔中有刚),就是要用自然之力,不是用拙力而是要用活力。
3、孙式太极拳要严格遵守规则,古人云:“不以规则无以成方圆”。
必需遵照根底动作,按部就班,按部就班的习练,俟整套动作娴熟日久,自然为所欲为了。
4、要有毅力、有恒心、切不行一日爆之十日寒之,要日日练习,要相古人说的那样终朝每日常缠手,更不行贪多求快,或躐等以进,要按步就班,一式不对不学下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弘武武术俱乐部——孙氏太极辅导站
一、孙氏拳的起源与传承
孙氏太极拳是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
孙氏太极拳是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极之大成,冶三家于一炉,所创立的优秀拳种之一。
孙氏太极拳由孙禄堂先生所创,孙禄堂(1860,12—1933,12)讳福全,晚号涵斋。
河北省定县(今顺平县)。
孙禄堂先生自幼酷爱武术,曾拜李奎元为师,实从郭云深(李之师)习形意拳,后从程廷华习八卦掌。
孙禄堂先生年复一年,潜心研究,使拳合于道,五十岁时向郝为真学习太极拳,有所得后将形意、八卦、太极三家融会贯通,博采众长,独树一帜,创孙氏太极拳。
此拳练习时上下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每转身则以开合相承接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该拳拳式至简易学,而每一拳式之内意至深,主张不求呼吸以致真息,式正气从,以形意拳三体式为整套全架之基础,要求重心上下无起伏,始终在一个水平面上运动,培育体内一触即发之本能。
以八卦拳之迈步必跟,退步必撤作为该拳基本运动形式,要求重心始终在两足上交替变换,利用重心的连续变化协调、混融周身的虚实、阴阳、求中和而达至灵,至空。
故孙氏太极拳既有形意拳的整实猛烈,又有八卦拳的灵活巧变,并将此融蓄在太极拳的柔顺中和之中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练习者逐渐产生极尽猛烈整实之能,极尽灵活巧变之能,极尽柔顺空化之能。
孙氏太极拳是采形意、和八卦、证太极混融升华后的结晶。
是近代武学发展的至高成就。
孙禄堂先生合毕生心力所创的《太极拳学》《拳意述真》等五部武学著作,为中国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是中国武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孙禄堂演练孙氏太极拳郭云深:孙禄堂的早年师傅
孙氏太极拳第二代掌门人为孙存周(子)、孙剑云(女)
深圳弘武武术俱乐部——孙氏太极辅导站
孙存周先生(1893一1963年)是近代武术界具有极深造诣的实践家。
孙禄堂之子,在武学上深得其父之精髓,武林中亦负盛名只因未逢其时,中年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战中度过,孙剑云,(1914年-2003年)任北京武协副主席、北京武协孙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首届“全国武林百杰当代武林十大名师之一”、中国武术院特邀研究员、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
孙剑云老师全面继承和发扬了先父、著名武术家孙禄堂宗师创立的孙氏太极拳。
孙老师七十多年来,守武德、远名利、重洁行、自强不息,以其年近九旬的高龄奔走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桃李满天下,热心推广中华武术和太极拳。
孙老师高尚的武德、高超的武艺和健康的体魄,当选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和健康老人,被国家体委授予中国武术高段位、八段武师。
孙剑云老师曾和北京武术院吴彬院长一起出访香港。
当孙剑云老师在体育馆出场表演孙氏太极拳时,香港各界观众为这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热烈鼓掌,惊叹她不仅身体健康,而且表演孙氏太极拳,精神抖擞、潇洒自如,真是一位“武坛明星”。
孙叔容(祖父孙禄堂、父亲孙存周),幼承家学,得祖父、父亲教导,获益良多。
1953年即随父在北海公园习武授徒。
63年其父去世,改往北京月坛公园定点义务教拳授徒。
多年来她搜集整理祖传武学资料:已发表了:《形意拳浅说》、《八卦剑》及《八卦拳》今译;《孙氏雪片刀》、《孙氏太极剑》、《孙氏太极剑对练》合订本。
《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简注》等,对武术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二、孙氏拳的风格特点
孙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主要是:进步必跟、退步必随、动作敏捷、圆活紧凑,犹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每左右转身以开合相接。
孙氏太极拳最本质的特点是将形意拳之内外合一和八卦拳之动静合一融蓄在太极拳的中和状态之中。
走架时重心无上下起伏、无左右晃动的问题,通过活步使重心不断地在转换当中。
孙氏太极拳,从起式到收式,各种动作要求中正平稳、舒展圆活、紧凑连贯、一气呵成。
使全身内外平均发展,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
正因为中正即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偏右倚,使得躯体手足上下呼应,内外一体。
所以,行拳盘架要守规矩。
在练拳时不可越出一个“中”字。
习练者若能悟透这个“中”字,便能掌握自己的重心,重
深圳弘武武术俱乐部——孙氏太极辅导站
心不失,呼吸就能保持正常,呼吸正常,才能百脉通畅。
进步必跟、退步必撤,是孙氏太极拳的第二个特点。
进步必跟、退步必撤,这种移步的方式,有利于培养习练者重心潜移和动静合一的能力,还有利于上下相随、手足相顾,使习练者在移步中,不失六合之要。
孙氏太极拳的第三个特点是:每逢转身,多以开合手相接。
孙氏太极拳中有十二个开合手,将套路分为十三节。
每逢转身以开合手相接,可以引导习练者身体随重心的虚实转换、内气的自行运转(称为圆研)。
开合手便于引导习练者体会体内气息的运行与重心转换相协调。
开合手的安排,在练拳时,还有利于习练者经络疏通和血脉通畅。
孙氏太极拳的第四个特点是:蓄神待机,神不外张,虚实分明,始终不失六合的要点。
习练孙氏太极拳时,要处处因势利导,各种劲法随重心变化而转换,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轻缓匀灵之中寓以随机待法之势。
孙式太极拳讲究“避三害守九要”,避三害是要求练拳时,切忌努气、拙力和腆胸提腹;守九要是要求练拳时必须“一塌,二扣,三提,四顶,五裹,六松,七垂,八缩,九起钻落翻要分明”。
总之,孙氏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高级拳术,具有防身、健身、养生、修身的作用。
孙氏太极拳把形体运动与意念活动相结合,以意念导引形体运动,导引气血运转,达到形神兼备、精神与形体双重的修炼,可以使习练者祛病延年、健康长寿。
三、孙氏太极剑
孙氏太极剑由孙禄堂根据拳理,以形意八卦为基础演变而来。
剑法以意、气为主,眼、手、身、步各法均同于拳术,剑如臂之加长,而不为使剑所拘,达到身剑合一的境界。
孙氏太极剑单练套路分上下两路。
上剑套路从第一式至第三十八式,下剑套路从第三十九式至结束。
上、下剑合二为一可单练,也可分而练之互为攻防。
上节:起式──白鹤晾翅──双龙出水──鹞子翻身──单举鼎──仙人指路──青龙返首──太公钓鱼──青龙头──单鼎──云龙现爪──凤点头──天边扫月──猛虎截路──青龙缩尾──黑虎出洞──平沙落雁──青龙出水──怀中抱月──孤雁出群──鹞子束身(又名单展翅)──鸿雁捎书──蜻蜓点水──回头望月──拜剑式──妙手背斩──大鹏展翅──推窗望月──顺势撩腕──蜻蜓点水──磨盘剑──片膀撩腕──青龙缩尾──黑虎出洞──怀中抱月──鹞子翻身
下节:单举鼎──跻步黑虎出洞──偷梁换柱──外截剑──怀中抱月──白蛇伏草──夜叉探海──封金挂印──鹞子束身(单展翅)──鸿雁捎书──乌龙绞柱──青龙缩尾──跻步黑虎出洞──裏截剑──鹞子束身(单展翅)──鸿雁捎书──蜻蜓点水──磨盘剑──鹞子入林──怀中抱月──片膀撩腕──插花盖顶──鹞子翻身──收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