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太极拳的大师们-孙式太极拳

合集下载

孙氏太极拳36式动作说明(丁爱刚)2018.11

孙氏太极拳36式动作说明(丁爱刚)2018.11

孙氏太极拳三十六式拳谱1、无极式 2 、太极式3、懒扎衣4、开合手 5 、左搂膝拗步6、手挥琵琶7 、进步搬拦捶8 、如封似闭9、抱虎推山10 、开合手11 、右搂膝拗步12、懒扎衣13 、开合手14 、斜单鞭15、野马分鬃16 、懒扎衣17 、玉女穿梭18 、下势19 、更鸡独立20 、倒撵猴21、左搂膝拗步22 、手挥琵琶23 、三通背24、懒扎衣25 、开合手26 、单鞭27、云手28 、高探马29 、右起脚30、左蹬脚31 、践步打捶32 、翻身摆莲33 、弯弓射虎34 、双撞捶35 、阴阳混一36 、无极还原孙氏太极拳36 式动作说明2018 年根据丁爱刚孟小萍视频整理1. 无极式面南并步直立,两臂垂于体侧,手指自然伸直,贴垂于大腿外侧,目视前方;以脚跟为轴,两脚尖外展各45 度,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中;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耳无所闻,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心静而体松,阴阳未判,清浊未分,一气浑然,此无极也。

要点:两脚尖外展各45 度。

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耳无所闻。

2. 太极式一念起而阴阳分,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无极而生太极。

舌抵上腭,下颌内收,顶头竖项,虚领顶劲,松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落胯,谷道上提,骨架拔领,筋肌松沉。

以头顶百会和脚跟连线为轴,右脚内扣至正前方(南方),身体随之而动,面向东南。

要点:以头顶和脚跟连线为轴,转身时整个身体随之而动,面向东南。

3. 懒扎衣两手向前向上抬起至与肩同高同宽,掌心相对如抱球,目视前方(东南);两腿微屈,两手随之回落至胯根处,坐掌;左脚迈步,重心前移,两手沿弧线上提至胸前,右脚跟步至左脚右后侧,两手前伸至三尖对齐,身体后靠,重心后移;扣左脚,旋掌,摆右脚,身体随之右转呈三体式;塌腰固胯,上身右转45 度,右手收回至虎口对准耳根,身体左转松沉;右脚上步,左脚跟步,右掌呈侧立掌从耳下推出至三尖对齐,重心后移。

要点:手往前伸,身体后靠,重心后移同步进行;鼻尖、食指尖、脚尖三尖对齐。

孙式太极拳简介

孙式太极拳简介

孙式太极拳简介
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河北完县人。

自幼酷爱武术,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之师郭云深,得郭先生真传,又从师程廷华学八卦掌。

经数年研摩,功夫深厚。

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

孙禄堂毕生研究武术,精形意、八卦及太极拳术,并聚三家拳术之精义,融会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

动作舒展圆活,敏捷自然。

练时双足虚实分明。

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每转身时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适宜任何年龄、各种体质的人习练。

孙氏太极拳36式动作说明(丁爱刚)2018.11

孙氏太极拳36式动作说明(丁爱刚)2018.11

孙氏太极拳三十六式拳谱1、无极式2、太极式3、懒扎衣4、开合手5、左搂膝拗步6、手挥琵琶7、进步搬拦捶8、如封似闭9、抱虎推山10、开合手 11、右搂膝拗步 12、懒扎衣13、开合手14、斜单鞭15、野马分鬃16、懒扎衣 17、玉女穿梭18、下势19、更鸡独立20、倒撵猴21、左搂膝拗步22、手挥琵琶23、三通背24、懒扎衣25、开合手26、单鞭 27、云手28、高探马 29、右起脚 30、左蹬脚31、践步打捶32、翻身摆莲33、弯弓射虎34、双撞捶 35、阴阳混一36、无极还原孙氏太极拳36式动作说明2018年根据丁爱刚孟小萍视频整理1.无极式面南并步直立,两臂垂于体侧,手指自然伸直,贴垂于大腿外侧,目视前方;以脚跟为轴,两脚尖外展各45度,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中;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耳无所闻,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心静而体松,阴阳未判,清浊未分,一气浑然,此无极也。

要点:两脚尖外展各45度。

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耳无所闻。

2. 太极式一念起而阴阳分,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无极而生太极。

舌抵上腭,下颌内收,顶头竖项,虚领顶劲,松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落胯,谷道上提,骨架拔领,筋肌松沉。

以头顶百会和脚跟连线为轴,右脚内扣至正前方(南方),身体随之而动,面向东南。

要点:以头顶和脚跟连线为轴,转身时整个身体随之而动,面向东南。

3.懒扎衣两手向前向上抬起至与肩同高同宽,掌心相对如抱球,目视前方(东南);两腿微屈,两手随之回落至胯根处,坐掌;左脚迈步,重心前移,两手沿弧线上提至胸前,右脚跟步至左脚右后侧,两手前伸至三尖对齐,身体后靠,重心后移;扣左脚,旋掌,摆右脚,身体随之右转呈三体式;塌腰固胯,上身右转45度,右手收回至虎口对准耳根,身体左转松沉;右脚上步,左脚跟步,右掌呈侧立掌从耳下推出至三尖对齐,重心后移。

要点:手往前伸,身体后靠,重心后移同步进行;鼻尖、食指尖、脚尖三尖对齐。

4.开合手扣右脚,碾转左脚,身体左转至前方;双脚平行,两手收回至胸前抱球,掌心相对,掌指朝上。

孙氏太极拳26式拳谱

孙氏太极拳26式拳谱

孙氏太极拳26式拳谱孙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流派,由孙禄堂创立。

下面是孙氏太极拳的26式拳谱:1. 起势,起势是太极拳的开始动作,体现了拳法的基本姿势和身体的调整。

2. 左右野马分鬃,这一式动作模仿野马奔跑的形态,通过左右分开的手臂和腿部的动作来展现。

3. 白鹤亮翅,这一式动作模仿白鹤展翅的形态,通过身体的转动和上肢的展开来表现。

4. 搂膝拗步,这一式动作要求将身体重心向下,同时扭转腰部,以达到搂膝的姿势。

5. 手挥琵琶,这一式动作模仿琵琶演奏时的手臂动作,通过手臂的挥动和身体的转动来表现。

6. 左右摆莲,这一式动作要求身体左右摆动,同时手臂做出莲花盛开的动作。

7. 左右云手,这一式动作要求手臂做出云朵般的动作,同时身体做出左右的转动。

8. 单鞭,这一式动作要求将一只手臂伸直向前,另一只手臂下垂,以达到单鞭的姿势。

9. 高探马,这一式动作要求身体向上抬起,同时手臂做出探马的动作。

10. 左右穿梭,这一式动作要求身体左右穿梭,同时手臂做出相应的动作。

11. 左右摆莲,同第6式。

12. 左右云手,同第7式。

13. 单鞭,同第8式。

14. 高探马,同第9式。

15. 左右穿梭,同第10式。

16. 左右摆莲,同第6式。

17. 左右云手,同第7式。

18. 单鞭,同第8式。

19. 高探马,同第9式。

20. 左右穿梭,同第10式。

21. 左蹬脚,这一式动作要求将一只腿向前蹬出,同时手臂做出相应的动作。

22. 右蹬脚,这一式动作要求将另一只腿向前蹬出,同时手臂做出相应的动作。

23. 左右摆莲,同第6式。

24. 左右云手,同第7式。

25. 单鞭,同第8式。

26. 收势,收势是太极拳的结束动作,体现了拳法的收敛和身体的平衡。

以上就是孙氏太极拳26式拳谱的内容,每一式都有其独特的动作和意义,通过练习这些式子,可以提升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健康水平。

孙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李天骥

孙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李天骥

孙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李天骥李天骥,号龙飞,生于1914年12月20日,终于1996年1月8日,享年82岁,是一位身怀绝技的,名副其实的大武术家,是一代太极、形意、八卦、武当剑法大师。

他一生研究中国武术,未参加过任何党派和道门,是一个无党派人士。

上班只知工作,被同事称为不会活着的人。

李天骥为人谦逊,从不说别人的坏话。

尽管在他一生中很多名手均败于他的手下,但他以武林团结的大局为重,从不宣扬。

他生前和周恩来关系甚笃,而终年又恰巧和周是二十年后的同一天。

是巧合还是天缘不得而知。

李天骥原籍是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圈头村人。

别小看这小小的圈头村,却孕育了中国近代赫赫有名的四位大武术家,即郝恩光、李玉琳、郝家俊、李天骥。

郝恩光人称小白袍,是一代武术宗师,和孙禄堂、尚云祥、韩慕侠齐名。

李玉琳号润如,人称铁臂苍猿,太极推手无敌手,时称南有陈微明,北有李玉琳。

郝家俊人称当代杨澄甫。

李天骥是当代著名的大武术家,被称为中国太极之最、日本太极之父,是一代太极、形意、八卦、武当剑术大师。

这四位武术家在中国武林界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李天骥自幼从父亲李玉琳习武。

先习少林拳、弹腿,后习太极、形意、八卦、武当剑术等拳械,并得到李存义、张兆东、孙禄堂、程有功等武术前辈的指点。

武当剑法学于李景林,摔跤学于中国一代跤王杨法武,可以说李天骥是一位能练、能打、能推、能摔、能器械格斗的全面的大武术家,被中国武术界公认为“功底深厚,发力适时”。

李天骥的父亲李玉琳武术学于李存义、张兆东、宋唯一、郝恩光、孙禄堂,曾任山东国术馆教务主任,为东北太极拳的开拓者,所教著名弟子有杨善廷、宋子佳、黄恕民、贾化清和次子李天骥。

有当代杨澄甫之称的郝家俊先生功夫实学于师兄李玉琳,这是为许多外人所不知的事实。

李玉琳先生武当剑学于辽东大侠宋唯一,同学有李景林、丁其锐、张宪、林志远、蒋馨山、郭歧凤等。

因李景林是上司,故不以师兄弟论辈。

1931年李天骥毕业于山东国术馆。

孙氏三十六式太极拳

孙氏三十六式太极拳

前言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又名“中正拳”,系号称“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孙禄堂先生晚年所创。

该拳以武氏太极为主体,融入形意、八卦乃至外家拳之精华,动作严整,丝丝入扣,内外双修、形神兼备,拳道合一。

这套太极拳,与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太极拳有明显不同,卍字手是其特有的手法。

该拳以“平、直、圆”为要领,以螺旋劲为内核,“手不离肘,肘不离手,处处无不上弦”,行拳时“有力练无力,犹如风摆柳”,“手不离盘球,身形似水流”,“速度限而不停,如东方之日出”,劲气内蕴,生生不息。

对于这套拳,孙老先生从不轻易授人。

他在任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期间,结识了江南名医、“三学(佛学、易学、医学)博士”陈健侯先生。

陈健侯(1895—1969),清末民初史学家陈庆年次子,江南高等学堂本科毕业。

自幼就爱好武术,练少林拳,两腿绑铅锭,练习轻功,身手敏捷,能手擒过堂双燕。

因精通《易经》,受到孙禄堂宗师的赏识,后因为孙师看病而成知交,孙老先生遂收他为徒,秘授以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此拳在南方只传陈健侯一人。

新发现的线索表明,此拳在北方当另有传人。

“三十六手”即“三十六式”或“三十六势”。

三十六手太极拳共有115式,其中不计重复的主式共有三十六个。

孙老先生称之为“三十六手”是有他的道理的。

即在注重“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的同时,更强调了“掤、捋、挤、按,采、捌、肘、靠”等手法。

太极拳主要是练手的,身和脚都是为手服务的,手随意动,手领身动,手动脚动,上下完整一气,作螺旋运动。

从档案馆查到的江苏省国术馆当时练武的照片,上面有“三体式”照片,文字说明是“三体手”。

“白鹤亮翅式”叫“白鹤亮翅手”。

故三十六势,称之为“三十六手”。

三十六在古代是一个神秘的数字,表示其数无穷、变化无穷的意思,它和《易经》三十六个连体象正好相吻合。

陈健侯先师,一生淡泊名利,以医为业,闭门修炼,授徒极少。

完整地学完这套“三十六手太极拳”的仅张祚玉一人而已。

孙式太极拳要义——开合、进退、活步述要

孙式太极拳要义——开合、进退、活步述要

孙式太极拳要义——开合、进退、活步述要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所创,孙存周先生整编,故被称为孙氏太极拳。

从其学术特点的角度,又被称为“开合太极拳”。

其全称是“进退开合活步太极拳”。

这六个字,可谓是字字珠玑,无一字空言,所以本系列就从释名开篇。

开合孙氏太极,在圈中又被称为“开合太极”,以“开合手”为其标志性动作。

所以很多人认为此拳得名就在于这“开合手”,或是认为孙氏太极的核心奥秘就在于“开合手”这个动作。

这是一种比较浅显的理解。

其实孙氏太极的“开合”二字,指的是统领整套孙氏太极拳的“开合”心法,而不是单纯的一个外形上的开合动作。

说“开合”是心法,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开合”是个内家拳功的重要概念,练习者在行拳之前,便要在心里对这个概念有个清晰的认识。

二是“开合”是一种内家拳功的身体运动模式,练习者行拳之时要在身上将其切实体现出来。

“开合”这个名词,习武、好武的朋友们可能都不陌生。

无论哪个拳种,都应该接触过。

正因为开合概念比较普及,所以也比较容易被忽略,或者被简单粗暴地理解。

其实“开合”二字的含义很深,说它是传统武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也不为过,所以禄堂祖师以'开合'概念统摄孙氏武学之太极一脉。

孙太的“开合”,不仅仅是外形动作上的一合一开,也不仅仅是肩背内型的一合一开。

开合包含着关节的争卯,重心之升降,内气之起落,内劲之鼓荡;开合体现了“一身五弓”的一束一展,“浑圆架构”的一涨一缩;开合之中,蕴藏着呼吸吐纳,气血运行,神意敛放的法门……“开合”这一概念,对中国传统内家拳法探索出的人类身心的高级运行模式进行了具象表达。

这是一种人的精神意识、器官肢体的各项功能高度协调统一的状态。

可以说,内家拳功所追求的人体整体运动模式,完全可以通过“开合”来展现。

所以,开合即是内功,是“太极劲”的根源。

进退孙太的“进退”不是字面上的进退,不是一步向前、一步后退就能叫“进退”了——虽然套路中有些动作中是这么编排的。

孙式太极拳精解(1-3)——雷师泰

孙式太极拳精解(1-3)——雷师泰

孙式太极拳精解(1-3)——雷师泰第一节起式动作要领(1)两脚呈90度,身体直立,如平地立竿,不偏不倚,头部百会穴上顶,项竖直,但不可紧张僵硬。

身体其余部分完全放松。

手自然下垂贴在两腿旁。

此时身体重心平均放在两脚上。

(2)重心移至左脚,右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向内旋转45度(向正前方),并随即向后拉至左脚后,以右脚的踝骨对着左脚的脚跟。

(3)重心移至右脚的同时,两手沿着左脚尖的方向向斜前上方徐徐抬起伸出,胳膊似直非直,不可过于弯曲,手指尖始终指向前方,抬至与肩平齐,稍停。

(4)重心仍在右脚,身体仍保持直立,腿慢慢弯曲下蹲(下蹲幅度视个人能力而定,初学者不宜过低,以下蹲5~10厘米即可),同时把手从原路拉回,收至小腹处。

轻轻贴住。

(5)左脚向脚尖方向轻缓迈出,脚跟先着地,随着右脚前蹬而逐次落满全脚掌,在右脚开蹬的同时,两手再向前伸出,回到原来的位置,一旦左脚踩实落上重心,即将右脚跟上(右脚跟步时脚尖要尽力向上钩起,而不要下垂),脚尖虚点在地放于左脚后,距离10厘米左右,两脚间的夹角仍是45度。

动作精解在孙禄堂老先生的著作中没有“起式”这一节,用的是“无极学”和“太极学”的名字。

而在孙剑云先生1997年版的新著中,把“无极学”和“太极学”合并为“起式”。

名称不同,而动作就是一个,即从两脚分开90度站立到右脚转45度止。

而据笔者的看法,以老先生的叫法似为更妥。

因为前者是如平地立竿,空空洞洞,没有动作,也没有动作的意念,当然是合于无极。

后者脚一转动,即是心念在动,有了意念和动作,从无到有,道自虚无生一气,便是太极了。

依笔者之见,应该保留“无极式”与“太极式”两节作为拳的起点,而不宜笼统地合二而一。

因为,虽然只是右脚转了45度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但本质上的差别却极大。

依笔者之见,孙式太极拳的套路应起于“无极式”和“太极式”,在此之后应有“起式”为第三个动作。

在这里所说的“起式”跟孙剑云先生的又不一样,相当于他们二位的“懒扎衣”中的前三个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式太极拳的大师们: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是武术百花同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

孙式太极拳是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极之大成,冶三家于一炉,所创立的优秀拳种之一。

孙禄堂孙禄堂(1861―1932),名福全,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人(今属望都县)。

生早年随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学习形意拳,并从八卦掌大师董海川弟子程廷华学习八卦掌。

其蒙武禹襄传人郝为真传授太极拳学。

孙禄堂在总结比较各派拳术,认为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本为一理,三者在拳式理法上经改善可互补完备,构成所有拳术的技能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三者的特点,形成了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是现代流行的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

孙禄堂先生从文化建设的层面对其所学的形意、八卦、太极等多种拳功进行了匠心独运式的重构,追求运动形式和内涵的高度统一,不以动作层面的“难能”为可贵。

求意和形的高度协调。

1918年,孙禄堂宗老子自然之道,合易筋洗髓两经之义,用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理依先后易之数,融合形禄堂先生的话讲,就是“一气之伸缩”。

也就是说,因为孙式太极拳从运动形式和心意状态而言,已经具备了太极文化的这种特征,故此名之为太极拳。

并于1918年前后,出版了《太极拳学》,使孙式太极拳有了统一详尽的理论体系。

孙禄堂宗师在民国期间,曾任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长、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

基弟子较著名者如:靳云亭、李润如、陈微明、沙国政等,其子孙存周,其女孙剑云亦均能传其父业,有力的推动了孙式太极拳的发展。

孙式太极拳自创立以来,颇得国内外武术爱好者喜爱,现已列入优秀传统武术拳种和套路,并且,新编了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向国内、外推广。

孙存周孙存周(1893-1963),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老先生的次子,号二可,河北完县东任家疃(今属望都县)人。

他自幼秉承家教,又敏而好学,深得太极、形意、八卦诸拳之精髓,文武兼修,尤以武术击技闻名于世。

1926年,叶大密在上海成立武当太极拳社,聘请孙存周为顾问。

积极传播了孙式太极拳。

但很多人奇怪的是孙氏内家拳有如此的影响力,但为何普及面却不是很广?这里面个中原因主要是孙门与其他各家所遵从的传承原则不同。

孙门历来重德,孙禄堂先生武学人品,武林中人无不称道。

孙存周先生更是恪守父亲的嘱咐:孙氏拳只传有道缘者,决不滥传。

例如:1927年北伐军进入上海,各派武术高手也随之纷纷涌入上海,上海的武术日趋繁荣。

当时在上海的著名拳术家中许多都是孙存周的同门师兄弟,如陈微明、肖格清、靳云亭、章启东等,他们曾劝孙存周开立山门公开传授孙氏拳学。

但是孙存周恪守父亲的嘱咐:孙氏拳只传有道缘者,决不滥传。

虽然孙式太极拳的传人进入上海最早,但却最不普及,由此可见一斑。

孙氏内家拳的严格的传播原则,使外表现象上看好象是普及不够广泛,但真正明白孙氏拳的很多的拳家都称孙氏拳是“缘分拳”、“悟性拳”,是指有缘于此拳的、能悟透此拳还要有德的人方能真正得之,能够学到此拳是一种真正的福气,决非那些为普及而普及的拳可比,孙氏拳是拳中之珍品。

孙氏拳严格的传承原则,并没有限制孙氏拳的发展。

反而,孙氏拳在传承上是最清晰、最明了的,象一股清澈可见的泉水,源源流畅。

孙存周于孙式太极拳的贡献有:1、提炼出中国武术精神的内涵和五个特征。

倡导通过武术的锻炼旨在提升生命的品质,培养人的自信心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

培养“文能素手发科,武能舍身临阵”的气概和能力。

进而有助于铸造民族精神。

2、梳理出以自然为特征的修拳思想,以简明为特征的修习方法,以圆融为特征的技术结构,以实效为特征的训练方式,以中庸为特征的价值标准。

3、提出研究拳劲的理论方法以及将各类拳劲升华为内劲的法则。

丰富了不断融合、不断创新、和而不同、开放性的道艺武学的内容。

4、倡导文武合艺,修身育德为宗旨的武学理念。

认为文武合艺才能相得益彰。

孙剑云孙剑云(1914-2003),女,北京人,祖籍河北省望都县东任家瞳村。

是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老先生之嫡女,孙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

孙剑云7岁始父亲传授她武功,至1931年家学已有所成,随父赴镇江国术馆任女子武术班教习。

1931年随父赴江苏省国术馆任教。

1 957年被聘为中国武术表演赛国家名誉裁判。

1959年任第一届全运会武术比赛裁判长。

1959年中国第一届武术比赛中被国家体委聘为名誉国家裁判。

1962年和1963年在北京市举办的两届武术表演赛中被聘为副总裁兼裁判长。

1982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武术工作会议,并做了关于《武术与道德》的专题发言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83年,为继承和发扬其父的武学体系与武学思想,恢复其父曾创建的蒲阳拳社活动,并将该组织更名为蒲阳同学会。

同年创立孙式太极拳研究会,被选为会长,并出任北京市形意拳研究会的第一任会长,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

1984年任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

在1982年、1984年,她参加了南京、武汉两届国际太极拳表演,其功架纯正、内涵丰富,受到武术界人士的好评。

1983年她一手成立了北京武协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并以此为基础,与海内外孙式太极拳传人广泛取得联系。

多次到上海、广州、南京等地传艺授徒。

并担任四民武术研究社名誉副社长。

1985年,孙剑云老师赴日本表演太极拳,在东京、大阪等七个城市讲学,受到日本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孙式太极拳》一书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发行。

1986年孙剑云虽已73岁高龄,又应邀东渡日本讲学。

在她的帮助和指导下国内、国外相继建立了孙式太极拳组织或研究会。

美国加州中华武术学院长赞许孙剑云“灿如繁星集万人视线,明如皎日放一代光辉”。

1988年,在广州举办了孙式太极拳骨干培训班。

1991年,在蒲阳国际传统武术大会上,任主席团成员,并被赠予“桃李成蹊”匾幅。

同年,还出席了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任主席团成员,下场表演,并作了《读孙式太极拳》的演讲,后收入《太极名人谈真谛》一书中。

以后历届联谊会,孙剑云老师都作为特邀嘉宾,多次出席并参加表演。

1992年,中国武协及中国武术研究院在北京体院召开太极拳推手研讨会,孙剑云老师以耄耋之龄应邀前往,并与到会的诸位名家进行推手交流,在场名家对她推手功夫的技巧精湛、功力浑厚无不叹服。

1982~1993年,孙剑云老师曾两下广州,六赴江南,数出关外,授艺教拳,为武术的普及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94年,孙剑云老师随著名武术家、北京武术院院长吴彬赴香港,参加国际武术观摩大会,在大会上表演了孙式太极拳,吴彬院长赠联曰:“年高体健惊四座,身轻步捷成明星。

”1995年,在首届“中华武林百杰”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

为使孙式太极拳加速普及,先后编写出版了《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简化套路》、《行意剑》等专著,并有《孙式太极拳》、《形意拳》等录像带问世。

孙剑云幼承庭训,承父之绝迹,得拳中真谛,同时也继承了其父的高贵品质和尚武精神。

无论是身在顺境,还是身在逆境,总是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武术发展和传艺之中。

其弟子遍及海内外。

在中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香港、澳门、台湾及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瑞典、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均有孙式太极拳研究会。

曾多次赴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教学及表演。

孙老师倾毕生之精力,为继承、发扬并传播中华武林一奇葩,做出了杰出贡献。

孙叔容孙叔容(1918-2005),女,生于北京,原籍河北省完县东任家(现改属望都县)。

孙禄堂之孙女,孙存周之女儿。

幼承家学,得祖父、父亲教导,获益良多。

1953年即随父在北海公园习武授徒。

63年其父去世,改往北京月坛公园定点义务教拳授徒,六年来从学者二百多人。

1 979年春受聘为开封市武术协会顾问,置点在河南大学内传授孙式太极拳,习拳者先后数万人,正式拜师学艺者数十人。

1984年被聘为“北京孙式太极拳研究会”顾问。

1 988年被河南大学聘为“特约拳师”。

同时担任该校体育系武术专修班形意拳教练。

1988年由河南体育运动委员会授予“河南省武术老拳师”称号,并颁发证书。

1990年1 1月刨立“开封市孙氏拳研究会”并任会长。

弟子们曾多次参加省市级各类武术比赛均取得较好成绩,96年8月八名弟子参加温县第四届国际太极拳年会,取得两个第一、两个第二、还有两人并列第三名。

如今其再传弟子都已经在省市各级武术比赛中摘金夺银,囊括太极拳省级比赛男女冠亚军!使世人再次知道了孙氏拳还在继续传播发展,并没有失传。

孙叔容老师付出的心血没有白流。

多年来她搜集整理祖传武学资料:已发表了,《形意拳浅说》、《八卦剑》及《八卦拳》今译;《孙氏雪片刀》、《孙氏太极剑》、《孙氏太极剑对练》合订本。

《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简注》等,对武术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现在已是八十五岁高龄,仍在教授孙氏拳的爱好者们习武健身。

孙叔容老师不仅在传统的传承方式上积极努力发展,还着眼孙氏拳未来的发展,在互连网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就出资出力全力支持弟子杨峥兴办”孙氏内家拳网站”,经过几年的努力,该网站目前已经成为孙氏拳发展的重要媒介,全国各地以及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武术爱好者都从这个网站上了解到孙氏拳。

并使很多过去失去联系的孙氏门弟子通过该网站从新建立了联系,为日后各地孙氏拳爱好者的沟通建立了桥梁。

并通过网站进行远程视频教学,方便了海内外的没有老师指点的孙氏拳爱好者直观学习孙氏拳。

当很多的年轻弟子都还无此超前意识时,孙叔容老师可以说在孙氏拳发展的方向上是高瞻远瞩的。

孙叔容老师一生的努力都在致力与孙氏拳的发展,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通过她数十年的辛勤耕耘,为日后孙氏拳的传播已经存留了种子,并可以从此生生不息:通过她的整理,孙氏拳理论资料得以重现,使后人有章可寻,减少了弯路,不至于迷失方向;通过她的努力,建立了以开封为基地的孙氏内家拳研究会,使过去单纯个人的传播行为,从而组织化系统化,更好的研究发展孙氏拳;透过她的高瞻远瞩,建立了“孙氏内家拳”这一孙氏拳门户网站,使孙氏拳的明天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她的人格魅力和辛勤努力,使更多的孙氏拳爱好者愿意投身于孙氏拳发展的事业中来。

孙婉容孙婉容(1928-),女,河北省望都县人孙禄堂之孙女,孙存周之女儿。

1 951年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

原北京体育学院训练竞赛科科长、副教授、射箭国际裁判,河南省开封市孙氏拳研究会理事。

孙婉容系孙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市海淀区开办孙式太极拳学习班,辅导员培训班,并为日、美等国来访的太极拳代表团授课,还曾在外出工作间隙为四川、河南、广西等地练习者进行辅导。

辅导站学习的学员在参加全国、省市级比赛中曾获的优异成绩。

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与其姐孙叔容、其弟孙保亨等合编《孙禄堂武学大全》、《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教与学》、《孙氏太极剑及孙氏太极剑对练》等书。

拍摄了《孙式太极拳传统套路、简化套路以及竞赛套路》的教学录象带,已在中央广播电视台播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