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太极拳进阶之要
孙氏太极拳如何入门

孙氏太极拳如何入门在国家推行的陈杨武吴孙五派太极拳中,目前孙氏太极拳的传习者最少,其传习的人数甚至远少于五派之外的李(瑞东)派太极拳和赵堡太极拳,但孙氏太极拳仍能立于国家推行的五派之一,是因为孙氏太极拳在学术上的卓绝和在理法上的独树一帜。
在孙氏太极拳创立之初,当年社会上对孙禄堂先生太极拳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相对而言,武艺精英者们对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认识更早,也更准确,如中华武士会秘书杨明漪先生在1923年出版的《近今北方健者传》中记载:“太极八卦形意三家之互合,始自涵斋,涵斋于三家均造其极”,涵斋即孙禄堂先生,说明当时的武艺精英者们认为孙禄堂先生于太极、八卦、形意三家的功夫皆臻登峰造极之境。
但由于孙禄堂先生于形意、八卦两门成名甚早,名气、影响又极大,所以一般社会人士开始只以为孙禄堂先生仅是形意、八卦的第一人,如1925年《申报》称:“形意、八卦之著者,首推孙禄堂”。
然而到1932年当杨澄甫、杨少侯、郝月如、吴鉴泉、陈发科等纷纷在国术界露面数年后,在浙江国术馆1932年出版的《国术史》中唯对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给予了“近世孙氏太极拳颇负时誉”的评价,而对其它各派太极拳皆无评价。
乃至1934年《京报》明确记载孙禄堂先生是“我国太极拳唯一名手”。
由此可知此时社会上不仅公认孙禄堂先生是形意、八卦两门的第一高手,也是太极拳的第一高手。
所以说孙氏太极拳后来居上,这是以史实和史料记载为依据的。
孙氏太极拳,式极简而意极精,内涵极深,非各派所能及。
当今习此艺者,能得一鳞半爪,已属难能可贵。
三十年来,我游历各地,接触者何止百千,能全面继承者已无。
比如,孙氏太极拳中蕴涵了踢打摔拿、腾挪闪赚各艺至精之要,谁人能全面示范之?仅就摔拿二艺,能得其皮毛者已寥寥无几。
孙剑云老师告诉我:孙氏太极拳蕴涵的摔法,是孙禄堂先生对保定快摔技法做了凝练和提升,总结出十八个要诀,融入拳式中。
孙氏太极拳拿法,则是孙禄堂先生对摘筋、卸骨、点穴诸艺进行提升后与踢打摔三艺凝炼一体,浑融于拳式中。
如何练习孙氏内家拳的基本功

如何练习孙氏内家拳的基本功不管学习什么都要有扎实的基础,太极拳也是同样的道理。
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下孙氏内家拳的基本功是如何练习的,在练习孙氏内家拳的基本功每个阶段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下面请大家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下吧!孙氏内家拳的基本功技击基本功孙存周先生极为重视基本功的练习说:“练技击有三个台阶,第一步是基本功,把基本功练通了,浑身都是拳。
但到了这一步也还是个拳匠。
还不能称师。
第二步是知拍,与人对打,感应确切,应对自如,如是才出得来节奏。
一般人不易做到,到了这一步可以称师。
第三步是拳与性合,遇敌制胜,尽情尽性,喜怒哀乐因拳而出,皆能制敌,则可称家。
最终至木呐虚无,动静无兆,制敌于不觉中。
”他把孙门的基本功总结为六项:一、无极桩,二、三体式,三、劈拳,四、崩拳,五、单换掌,六、懒扎衣。
后期应该加入双换掌和虎扑二式,此八式构成孙门武学的大要。
从无极到三体之间还有虚无含一气、太极、两仪的练法。
无极重心在两脚跟,虚无含一气是外形不动,内中重心移到两脚心;太极是半面向左,左脚跟对右脚踝,两脚一虚一实;两仪是双手合于胸前,右手中指压在左手食指,身子微微下蹲;此式可单练,手合身蹲一吸,手分身起一呼,反复习之,这也就是山西蹲猴式。
劈拳是立圆,打翻浪劲;崩拳如同中平枪,直出直入最难防。
孙门练法上有定步练法,不仅是一步一拳不跟步,还有双足不动,仅靠周身调整两膀发劲的练法。
劈崩是单手,走直线,所练步法为上步、寸步;虎扑为双手法,走曲折,所练步法为践步;孙氏形意从劈拳练起。
三月后自己感觉劲力顺达,周身轻灵。
僵劲已经化去。
即使是进步劈拳也不是用足跟往下跺,而是通过由足跟到脚掌的滚动完成落地,只有找到临界才能真正体会到松透,形意拳同样是松着打。
懒扎衣,练法分定步、动步两种。
定步分四拍,以右式为例:一、右手上绷,左手随之,右足进步,左足跟至右足跟,脚尖点地;二、右手向右后平捋,左手随之,左足后退半步,右足尖翘起离地;>>>练习陈式太极拳必知的知识三、右手前按,右足进步,左足跟步;四、双手握拳下采,虎口向前,手心相对,至两胯前,左足后退踏实,右足退至左足前足尖点地。
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孙式太极拳是一种汉族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流派之一,清末河北省完县(今顺平县)人孙禄堂所创。
那么孙式太极拳应该怎样练习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
欢迎阅读!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1.孙式太极拳的规矩:孙式太极拳讲究中正平稳、舒展柔和,绝不要跳跃等勉强动作,从起势到收势,各种动作,各种姿势都是相互连贯,一气呵成,使得全身内外平均发展,故有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
正因为中正,既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偏右倚,使得躯体手足上下呼应,内外一体,所以必须有严格的规矩。
头为诸阳之会,为精髓之海,为督任两脉交会之点,统领一身之气。
此处不合,则一身之气俱失,所以必须不偏不斜,不俯不仰,直立顶劲,要顶头竖项。
足能载一身之重,静如山岳,有磐石之稳;动如舟楫车轮,无倾覆之患。
左虚右实,不实则不稳,全实则移动不利,容易倾倒,不虚则不灵,全虚则轻浮不稳,故必须虚实相间,方得灵活自然。
腰为轴心,居一身之中,维持人体重心的是腰,带动四肢活动的也是腰,所以要刻刻留心在腰际。
2.孙式太极拳的调息:练习太极拳要心静调息,才能获得好处,经常保持思想集中,不开小差,经常保持正常呼吸,每次呼吸都要细而深长,直贯丹田(腹式呼吸)。
古人常讲“凝神于此,元气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不疲,四体健康,颜色如桃李”。
由此可见练拳时气息的重要。
呼吸是人们从娘胎中带来的本能,而练太极拳的呼吸正是需要这种本能的自然呼吸。
练习太极拳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调息(一呼一吸叫息)。
调息的方法是:呼吸时不着意不用力,绵绵若存,似有似无,一任自然。
舌要顶上腭,用鼻孔呼吸,嘴要虚合,不要张开。
要注意心肾相交,心中意志,下照海底,海底之气自下而上与神意相交,归于丹田之中,运贯全身,畅达四肢。
先父禄堂公常讲:“吸气时由涌泉过会阴上达顶门,呼气时只有息息归脐,每一举手投足,分布全身的四正八柱等筋脉都要协调合作,不呈散乱,所以能开合伸缩,力达掌心,运劲如抽丝,两手似扯绵。
孙式太极拳入门坐站走

孙式太极拳入门坐站走我教拳不从三体式入手,因为要想把三体式站对很难,对初学者尤甚。
我的经验,打基础时就是坐、站、走三步,称之为“三要”———要坐、要站、要走。
孙式太极拳入门坐坐高矮适中的凳子无靠背,高矮以大腿与地面平行最好,把从头顶到尾闾的轴的形状坐出来,重点解决塌腰问题,附带把顶头竖项、松肩坠肘、含胸拔背的感觉找到。
塌腰是一个困惑已久的极具普遍性的问题,至今仍然在被争论不休。
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就是要把腰部向前的自然曲线拉到向后微微拱起,使整个脊椎从头顶百会到尾闾成为一个完满的拱形,从而形成弹拱结构。
人在在坐着坐正,不靠椅背时腰部是非常自然、近乎完美的拱形,而这种形状在站立时、哪怕是曲腿站立时都很难寻找正确。
当站立找不到感觉时,就坐下,然后在保持腰部形状不变的前提下站起来,开始可以把凳子弄高一点,让自己站起来时容易些,也可以请别人帮忙把凳子撤走,自己极力维持住姿势不变,从而找到塌腰的感觉。
人在骑自行车时腰背部的形态其实是最完美、最自然的。
需要说明的是,坐只是辅助训练方法,真正的目的还是要站得正确。
当然,这种坐法也完全可以用来作为静坐修行的姿势。
孙式太极拳入门站保持坐时尾闾以上身体的姿势不变,离开凳子站立起来,大、小腿夹角135°,初学时膝盖微弯即可。
要求两脚分开不宽于肩中间以一脚宽为准,膝盖前端不过脚尖,松胯,将身体重心尽量后收,所谓坐满后脚跟是也。
开始站双脚支撑,是双重,但由于两脚距离不过肩,所以与单重差距不大,很容易转换成单重。
站到一定功力双腿可站20分钟以上后,把重心由两脚上移动到一脚上,同时注意保持身体整体姿势不变,两脚交替站。
站到每一脚都能坚持三分钟以上,就可以改练三体式了。
把非支撑脚摆到与支撑脚成45°的位置,向前迈出一脚半的距离,再把两手抬起到位,即为三体式。
通过这样的办法转换到三体式比起直接站更容易达标。
孙式太极拳入门走有了站桩的基础,下一步就要动起来,走。
双腿弯曲,规矩一如站桩,向前慢走,前滚后拔,轻提轻落,稳住重心,缓缓而行。
练习孙式太极拳的七字要领

练习孙式太极拳的七字要领学习孙式太极拳,我们要做到以下七个字,这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孙式太极拳的认识。
练习孙式太极拳的要领一、静头脑冷静,心宁胆定,全神贯注,以意运身,动中求静。
总的要求是用意识引导行动。
心不静,动易乱,故七字以“静”为首。
对于采用太极拳综合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等慢性病的患者,“静”字尤为重要。
头脑冷静,心宁胆定,全神贯注,以意运身练习孙式太极拳的要领二、松关节松沉,含胸拔背,沉肩屈肘,松腰落胯,轻灵沉着。
要轻灵而不流于漂浮,沉着而不流于僵滞;外形柔顺而又须蕴有内在力量。
太极拳的劲路“以柔为主,刚柔相济”,但人门务须“由松入柔”。
拳谚说:“关节不松,柔劲不来。
”可见,孙式太极拳的提高,是需要我们加深对劲路的了解和学习的。
练习孙式太极拳的要领三、稳虚灵顶劲,立身中正,虚实分明,气沉丹田退转换,要分清虚实,步随身腰变换,须稳健、步似猫行。
进轻灵、沉着。
“稳”字是个重心问题,凡能精通“独立平衡”和“随遇平衡”心原理,行拳也就无处不稳了。
练习孙式太极拳的要领四、匀动作均匀,劲若抽丝,柔和圆活,呼吸自然,深长细匀。
每一动作的开合、虚实、起落、旋转、顺逆、直横,都必须由程度不同的弧形动作构成,以迂为直,不可直进直出。
同时,不论演拳的速度快慢,均应保持相对的匀速,而不可忽快忽慢或中断迟顿。
练习孙式太极拳的要领五、缓速度缓慢,慢中求功,从容不迫,毫不费力,状如鹰翔。
学时,不论走架或推手,都宜慢不宜快,慢则呼吸自然深长,作也自然充分。
所以说,学习孙式太极拳,我们是要讲究慢练的,不能贪快。
凡以快速度演练时,动作仍须充分,要快而不乱,而不可草率了事。
有的人曲解“练架子愈慢愈好”的含义,忽视了“缓慢而不滞顿”的原则,造成片面求慢,把一套拳打到30 分钟以上。
但结果大都犯有滞顿的毛病,这也是不妥当的。
练习孙式太极拳的要领六、合内外相合,上下相随,两膊相系,周身协调,内外一气。
在意与气合、气与劲合,此为“内三合”。
孙氏太极拳初学者入门提要——童旭东

孙氏太极拳初学者入门提要——童旭东孙氏太极拳最重要的原则——中和。
什么是中?“中也者大本也”,在拳中,为虚无之意。
什么是和?“和也者达道也”,在拳中,为虚无之意的状态所产生的功能。
孙氏太极拳虚无之意的状态为“极还虚”的状态,这是孙氏太极拳的特点。
初学者理解、掌握上述这个原则如有困难,不要紧,我们先浅显一些来理解,就是自然。
自然不同于顺从自己的习惯,这个自然是在合乎拳中规矩中的自然。
于是涉及到拳中的规矩,拳中的规矩是一个系统性的要求,作为初学者最初需要注意的规矩有如下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去三害、守九要(摘自孙禄堂先生《八卦拳学》第三章)。
“三害者何?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
用努气者,太刚则折,易生胸满气逆,肺炸诸症。
譬之心君不和,百官自失其位。
用拙力者,四肢百骸血脉不能流通,经络不能舒畅,阴火上升,心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何处为病,轻者肉中发跳,重者攻之疼痛,甚之可以结成疮毒诸害。
挺胸提腹者,逆气上行,不归丹田,两足无根,轻如浮萍,拳体不和,即万法亦不能处时中地步。
故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必精心果力,剔除净尽,始得拳学入门要道,故书云: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练习诸君,慎之慎之。
”“九要者何?一要塌,二要扣,三要提,四要顶,五要裹,六要松,七要垂,八要缩,九要起钻落翻分明。
塌者,腰往下塌劲,尾闾上提,督脉之理。
扣者,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也。
提者,谷道内提也。
顶者,舌顶上腭,头顶,手顶是也。
裹者,两肘往里裹劲,如两手心朝上托物,必得往里裹劲也。
松者,松开两肩如拉弓然,不使膀尖外露也。
垂者,两手往外翻之时,两肘极力往下垂劲也。
缩者,两肩与胯里根,极力往回缩劲也。
起钻落翻者,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钻是穿,落翻是打。
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机轮之循环无间也。
”下面将根据我个人收集的孙门前辈的资料和我个人练拳体会分别予以释义。
一要塌,“腰往下塌劲,尾闾上提,督脉之理。
孙式太极拳练习要点

孙式太极拳练习要点太极拳现如今发展的已经越来越广泛,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更加的热爱。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式太极拳练习要点。
欢迎阅读!孙式太极拳练习要点1、自然、无为、放松自然:即顺随,不紧张;无为:即不用后天之力,不强求;放松:即不用滞力。
孙式太极拳练习要点2、虚空、无意、入静虚空:即练功时身心浑沌如一,与虚空等,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万念皆空,空之又空;无意:即摒除后天杂念,洗心涤虑,返往先天本性;入静:即心神宁静,恬淡虚无,静若止水,绵绵密密,心息相依,轻飘飘如缕缕青烟,游游荡荡似腾去驾雾。
孙式太极拳练习要点3、提肛、踏地、圆背提肛:即缩住肛门,按卦理言,是捕巽之下断,可通任督引来心阳下照,温开寒冰十八层,逆返先天,九转还元,得丹大法;踏地:即双足十指踏地面,使涌泉空虚,导丹田之气下达,则下元实而生根,生根则神气正;圆背:可使督脉放松,利于周天运行,使涌泉之气上达。
孙式太极拳练习要点4、舌顶上腭、百会领气、气贯指尖舌顶上腭:即补兑上缺,使任督二脉畅通无阻;百会领气:乃虚静生神之要,可免静则昏睡之弊;气贯指尖:即结合百会领气,可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升降出入,气机和畅。
孙式太极拳练习要点5、收腹填腰、气归丹田收腹填腰:可使身体返还先天原状,便于任督二脉通达,真气运行;气归丹田:使上身虚灵,虚灵则神旺,且使下元充实。
孙式太极拳练习要点6、头正、心正、身正头为元神之府,心为君之官,身为人之本源。
练功时达此三正,杂念自然消除,入静运气,寂定归位,乃防止出偏之根本大法。
练功时要做到以上要点,上功足矣。
拳经云: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待至肩松、身活、步稳,然后镇头领气,以卫其力,力顺气自通,气通力自重,以此修炼,至其纯熟,手、眼步一致,心神气相通,自能达到自然而然之妙境矣。
练习孙式太极拳的五大要领

练习孙式太极拳的五大要领太极拳已经变成了全民都热爱的养生运动。
现在,在公园的角落,总会看到很多人一起聚集在一起练太极拳。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练习孙式太极拳的五大要领。
欢迎阅读!练习孙式太极拳的要领一、心静气和中国人认为,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心脏却是做出我们最想要做的决策。
司体内一切活动和协调,其大脑司精神活动,亦即是智能、思想、记忆、意识和行为,小脑司控制协调肌肉群之动作圆滑、平均、正确并维持身体在空间之平衡。
因之孙式太极拳运动,在身心并练的要求下,而以心始,属于无形,心的功能,惟有在静的状况下,始能高度发挥,使百骸听命,动合自然。
上面所说的理论,都是很多人通过实践得出来的。
这里就不太过说明了。
欲求心静,必须先摒除杂念,专心壹志,恭敬练拳,先想到气,如何使之平和,此要所论之气系属广义之气,一为去其燥、愤、怨、怒不正之气。
而养浩然之正气,属于精神方面为无形,一为呼吸清静之空气,属于动作方面为有形。
“以心行气”,使之平和,气和则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腺,自然在平衡状态下活动,使人感觉轻松舒适。
在练习孙式太极拳的时候,要注意身心的平和,做到内外兼修。
所谓“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非心静气和莫能表现,故列为首要,属于内功,从起势到收势,始终如此,故经论曰:“动中求静”、“虽动犹静”即指此也。
练习孙式太极拳的要领二、虚领顶劲顶劲者,头宜正直(下颚微收,舌抵上颚,唇轻合),虚虚领起,以意导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
用力则项强,肌肉、神经两感紧张,不但阻碍气血畅流,且使人有上重下轻之感,必须虚领,始免此病,而使精神提起,腰部压力减轻,所谓“顶头悬”是也。
练习孙式太极拳的要领三、眼神平视眼以神为主,眼不旁视,则神不散,故主平视,所谓“目平视前”也,且须顾视左右。
所谓“左顾右盼”是也,人之一身运用全在一心,而传神全在于眼,眼到,则手到,脚到,故眼神之所视,即精神之所注,而威力显焉,眼神平视,在应敌时,以摄服人眼,而使之不敢逼视为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式太极拳进阶之要——孙剑云
孙式太极拳之最高境界乃是拳与道合。
故统而言之,其进阶之要惟抱元守一以求中和,虚中以养神耳;分而言之,亦不过神凝、气畅、筋舒、骨合、形松、动中求静六者。
神凝以致气,气畅以致劲,劲则行于筋骨寓于形,筋舒则劲长,骨合则劲整,形松则劲灵,动静合一则妙道自生。
知此并以盘架推手为本,以技击散手为末,相互印证,循环往复统一体,则技可进乎于道。
孙氏太极拳进阶步骤1——修心之要
《孙式太极拳修为的基本方法》
(一)孙式太极拳进阶步骤:
孙式太极拳是以修心养神为基础,并将此贯穿于站桩、盘架、推手、大捋、散手等过程中,来完成炼形生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诸进阶层次。
1,修心之要
孙式太极拳修心之要仅八字而已:恬淡虚无,渐修静悟。
这八个字是修为孙式太极拳最为重要的基础,需认真领会,身体力行,否则,即使在拳技上已有功夫,也如沙丘之阁。
常见高功夫者而早衰,其因就是于修心一道,未能按此八字身体力行。
那么,什么是“恬淡虚无,渐修静悟”呢?首先,这八个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前四个字是心态和条件,后四个字是行动和目的。
我们追求恬淡虚无这种心境,正是为了能够做到渐修的持之以恒,并在这渐修中能够淡化诸欲达到静悟。
悟者何?拳与道合耳。
先父对入门弟子总是说:“若想打天下第一,请另寻高明,若要修心健体防身,吾之所授,绰绰有余。
”先父此训之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修为心态。
非如此,不能学好太极拳,非如此不能真识太极拳。
其次,无论是站桩、盘架子,还是推手、大捋、散手,都要将“恬淡虚无、渐修静悟”这八字法则的精神贯穿进去,这在下面的论述中将会逐一谈到。
总之,其精神实质就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这一遵从自然之道的思想。
孙氏太极拳的修为机理——孙剑云
孙氏太极拳是一种修为和完善人之身心的拳学体系。
孙式太极拳遵从老子的哲学思想,从无为而始以达到无不为。
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恬淡虚无这种心理暗示以求得初步的心理稳态(即一种寡欲、无欲的心态),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孙式太极拳的锻炼提高生理机能稳态水平。
最后,由于心理稳态与生理稳态之间的相互启发,循环共进,达到人之心理、生理适应机能的双重完善,即所谓完善人之身心、变换人之气质的最终目标。
所谓技击,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当人之身心的适应能力渐臻完善时,自然能适应这种相互作用,故能产生“不求胜于人,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这种能力。
因此,孙式太极拳是通过提高人体身心系统的稳态水平来渐臻完善人体身心系统的适应能力。
当人之身心真正能达到恬淡虚无——无欲这种自然状态时,人体系统的稳态则与宇宙场之基本稳态
同一,从而使人之身心的适应能力达到完善。
先父所讲的“与天地并立,与太虚同体”,就是此等境界,此时则拳与道合,无为无不为,这就是孙式太极拳修为的机理。
孙氏太极拳的特点——孙剑云
孙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特点是融合形意、八卦、太极三家拳术之真髓,一以贯之,纯以神行。
具体地说,就是通过“九要”以求阴阳互济、内外中和为基础,在身体运作的变化过程中,通过“先后天八卦相合之理”,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以求动中之静之妙,和起钻落翻之势。
在身体运作的每一时刻,通过形意之桩步以求内外六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从而蕴寓至大至刚、一触即发之本能。
因此,身体运作要松柔协调之至。
所谓极尽柔顺,非如此,不能得中和之妙。
身体移动之水平方向,要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
无此一“跟”、一“撤”,则难以极尽动中求静之灵。
身体移动之垂直方向,要上下无起伏,如水飘落叶,即不偏不倚、不上不下,迈步如槐虫,跟步如扛物,非如此,不能将形意之桩步寓于动步之中,极尽一触即发之本能。
此外,转身必以开合相接,于体言之,由此可启发各式中圆研开合之理,从中体验内气之上升下降,劲意之起落鼓荡。
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周身无处不开合;于用言之,则由转身之始,内气下行,在外为合,合中寓开,蓄势待机,不予敌可乘之机,并又于圆研之中,开中寓合,蕴太极之阴阳互济,变化无方之妙,故转身以开合相接,其意深焉。
孙氏太极行拳之内意要不尚血气,纯任自然,重在养神、练气专注于一,以求神气合一,内劲中生。
孙禄堂云:“拳术一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
故以上所述各项特点及要求,其核心不过是“中和”二字而已,此即孙式太极拳之基本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内劲者生于中和,而中和源于身体内外系统之和合。
于内,则生于五脏之相和,行于经络之畅通;于外,则生于身体运作之中而不倚,动而若静,协调一家,行于起钻落翻之循环鼓荡。
然而内外和合,则须得其契,不得其契则内外不能相合,内外不合,则内劲难成。
其契为何?内外八卦(即先后天八卦)相合之理耳。
故内外相合方可称拳,练拳即修为内劲,孙式太极拳乃是依易学,参丹经,基于先后天八卦相合之理所创之拳,故能使人内外和于一,培养一派中和之气——至纯至善之内劲,此即孙式太极拳特点之基础。
关于“先后天八卦内外相合之理,”先父在《八卦拳学》一书中已有详述。
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