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陈氏太极拳缠丝功

合集下载

陈氏太极拳螺旋缠丝劲

陈氏太极拳螺旋缠丝劲

陈氏太极拳螺旋缠丝劲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陈氏太极拳螺旋缠丝劲》的内容,具体内容:螺旋,是宇宙万物组合、运行、演化普遍存在的基本规律,任何物态运动都是无休止的、极复杂的、开放的复合螺旋运动。

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

1.顺逆缠丝顺逆缠丝是陈式太极拳...螺旋,是宇宙万物组合、运行、演化普遍存在的基本规律,任何物态运动都是无休止的、极复杂的、开放的复合螺旋运动。

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

1.顺逆缠丝顺逆缠丝是陈式太极拳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此拳的精华。

陈鑫讲:"拳者,缠法也。

""不懂缠丝劲.即不懂拳。

"陈照奎先生讲:"以顺缠和逆缠为基本缠丝劲。

"缠,本义为围绕、缠绕之义。

《说文》中有"缠,绕也。

"因而缠绕即为走螺旋。

诗日:。

人人都会冲一拳,看吾冲拳玄不玄.太极冲拳螺旋劲,缠丝拧出快如电。

"在陈式太极拳中以小指领劲向手心方向旋转.同时,大指和小指相合形成瓦垄掌.为手的顺缠;以大指领劲,向掌心方向旋转,同时大指与小指相合,形成瓦垄掌.为手的逆缠。

当出腿或收腿时,如以脚掌外缘领劲,向脚心方向旋转,膝部向裆外方向旋转,即为腿的顺缠:如以脚跟里侧领劲,向脚心方向旋转,膝部向裆内方向旋转,即为腿的逆缠。

无论顺缠还是逆缠,都以螺旋运动为主要形式,再结合手法、腿法,形成陈式太极拳特有的缠丝劲。

陈鑫说:"学太极拳,学阴阳开合而已。

""太极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

"一般讲,所谓开,是指肢体和内劲向外伸展放大的意思;所谓合,是指肢体和内劲向内收敛缩小的意思。

但是.开合不仅仅是肢体的简单缩放,陈照奎先生讲:"开,在螺旋中开.而不是掰开;合,在螺旋中合。

"行拳中强调中节开.梢节合.在"单鞭""懒扎衣""白鹤亮翅"中讲求两肘相开,两手相合,两膝开,两脚合。

陈小旺大师论陈式太极拳缠丝劲

陈小旺大师论陈式太极拳缠丝劲

陈小旺大师论陈式太极拳缠丝劲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又叫“缠丝功”,是陈式太极拳运动内缠外绕相结合的总称,也是陈式太极拳的灵魂所在。

缠丝劲”在河南方言中又称为“麻花劲”,取其缠绕象形之意,说明多股阴阳劲像麻花形状拧绕在一起,它的运动模式则是根梢(节)拧转,中节随动。

运动时类似“麻花钻”原理,钻头工作时,沿其中轴线螺旋下降,物屑却反方向沿着钻头纹线轨迹同步螺旋上升;身体同时螺旋下沉,手臂旋转上升的动作,在陈式太极拳盘架与推手较技中尤为多见,这就是在其中气贯串中,身躯与四肢缠丝结合的一种具体表现。

练习太极拳缠丝劲对身体的益处好处

练习太极拳缠丝劲对身体的益处好处

练习太极拳缠丝劲对身体的益处好处缠丝劲在人体内,是随着经络、血管、筋脉等等的曲线去运行的。

大家可以自己在手臂上,去查寻一下自身的血管、筋脉,你会发现它们是忽隐忽现的、一下子就不见了踪影。

下面由店铺给您介绍练习太极拳缠丝劲对身体的益处。

练习太极拳缠丝劲对身体的益处有一种人体运动方式,如:屈伸、蹲起、腾落、俯仰,好象是翘翘板在一上一下的,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

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被广泛应用的,还有另外一种人体运动方式,比如:我们双手一正一反、朝不同的方向去用力拧干湿毛巾,以及螺丝钉被拧进木板,冲击钻通过旋转打穿墙壁,子弹经过来复线螺旋而出等等,这些就是螺旋原理。

人们通过日复一日的实践和总结终于发现:杠杆力和螺旋力的组合,可以产生更大的功效,并具有超强度的穿透力和破坏力。

当杠杆力和螺旋力的组合,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时;华夏先祖发明创造的太极图,也就是为了便于说明、诸多类似的各种现象。

图中阴阳并存,就好比是杠杆,阴阳鱼则更像是在螺旋的意思。

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传统陈家沟太极拳”,就是通过拳术的方式,在巧妙地表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太极文化;其中的精华——缠丝劲,是完全依据太极图的原理在运行,所以是最科学的人体运动方式。

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外友人早已美誉此项运动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五大发明。

要想真正认识缠丝劲,首先,就得了解人体的经络。

经络是中医的说法,西医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因为,解剖后的人体是找不到经络的。

难道人体真的就没有经络吗?是不是中医界在故弄玄虚呢?其实不然,人体确确实实是有经络的。

这个所谓的经络,就是血管、筋脉、韧带、肌肉、骨骼、关节等等之间的空隙;而穴位,就是血管、筋脉、韧带、肌肉、骨骼、关节等,集中或者不完全集中的交汇地方;因此,才有小穴、大穴、死穴等要害之分。

要想真正认识缠丝劲,其次,还要了解人体的气血。

人体的内气,是有先天与后天之分的,二者合称为“中气”。

先天之气秉受于父母,是人的根本元气;后天之气,是指大自然之气和水谷生化之气。

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口诀

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口诀

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口诀陈式济生太极拳,静功缠丝妙无穷。

无极静立意神敛,起势封着又能攻。

野马分鬃攻腋下,上下相随往前冲。

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情不容。

叉开双手飞上天,虚实分清踢正中。

搂膝拗步斜中找,手挥琵琶穿化功。

转腕旋膀任意用,退行四把倒卷肱。

棚履挤按须认真,千变万化在其中。

转身单鞭胸膛占,云手三进臂上功。

摇化单鞭采捌成,高探马上取双瞳。

右蹬脚时手要封,双峰贯耳卷巨风。

回身蹬脚膝骨迎,单鞭下势挑为锋。

提膝上打致命处,金鸡独立占上风。

下伤二足不留情,左右用法一般同。

摇化单臂托手上,左右穿梭两边封。

海底针要躯身就,扇动臂上托架功。

翻身护中横肘上,搬拦捶儿又称雄。

如封似闭手按定,十字手法变无穷。

全体大用意为主,凝神固气体要松。

陈济生先师在七十余年武术生涯中,经过对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总结,深感各家太极拳都独具特点和优点,例如陈式的缠丝、杨氏的舒展大方、郝式的如踩薄冰之功、吴式的引进落空、孙式的开合等,以及许多尚未体会到的奥妙。

应用到技击推手当中,各有专门功夫,但都必须进行精细的研练,方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因此有花费时间长,见效历年久的不足。

而这套静功缠丝太极拳不属于某一门派,是陈济生先生在多年研练陈式、杨氏、郝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和太极球的基础上,结合早年练的八盘掌、游身八卦掌、迷魂掌和形意拳的体会,在实践中创编由来的。

静功缠丝太极拳具有静功和缠丝相结合的特点。

静功,即静站放松(做到全身肌肉无余紧张),大脑入静促使大脑皮层机能得到恢复和休息,使皮层内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由不平衡趋向平衡。

静功即是无极、无圈,无圈是上乘练法。

大脑入静,姿势正确、动作熟练以后,即可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动似无动,无动似有动,似有意,似无意”,才能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这是达到祛病延年、强身健体和提高技击价值的关键。

缠丝即要求全身和四肢密切配合,做到无有不缠;缠丝为螺旋式运动,它在全身运动中做到大圈、中圈、小圈,以至无圈的缠丝;四肢包括上、下、左、右、顺、逆、内、外的缠丝。

陈式太极拳缠丝功法(三)

陈式太极拳缠丝功法(三)

陈式太极拳缠丝功法(三)作者:来源:《少林与太极》2019年第08期六、开合交叉缠丝【练法】(1)下合时左手走上逆缠,右手变换方向走下逆缠,重心左移。

继而左手走下顺缠,右手走上顺缠,同时重心右移。

(图6-1~图6-3)(2)左下顺缠、右上顺缠时变换方向,走左下逆缠、右上逆缠,重心右移。

继而走左上顺缠右下顺缠,同时重心左移。

(图6-4~图6-7)【要点】開合交叉缠丝,交叉于胸前再开合,步法清晰,虚实分明。

【歌诀】开合交叉缠丝圈,胸前交叉分两边。

交叉相合可为引,双开可用手肘肩。

七、虚步立圆缠丝(左右)【练法】(1)右虚步立圆缠丝:左手上至面前,右手下缠至裆间,右脚向前迈步虚点地面,同时右手移至裆部。

继而左手下沉、右手上撩,左手上撩、右手下沉,双手交替画立圆,重心不动。

(图7-1、图7-2)(2)左虚步立圆缠丝;双手变换方向上提、向前推按,同时左脚向前迈步虚点地面,成左前虚步。

继而左手下沉,右手上提推按,双手交替画立圆,重心不动。

(图7-3、图7-4)【要点】身体中正,虚步到位,手随腰动。

【歌诀】右脚虚步,胸前立圆。

上撩眼睛,下护丹田。

上下不停,自然转圆。

立地生根,下盘稳健。

换成左虚,一样要圆。

上转推按,下护裆前。

以腰催动,领劲梢间。

上下圆活,精神倍添。

八、收势【练法】开右步,右手下沉与左手交叠,双手分掌于身体两侧,上托与肩齐平,同时重心下沉。

继而双手下按重心上移自然站立,收回左脚。

(图8-1~图8-5)【健身功效】胸腰折叠、双臂螺旋缠绕可改善脏腑气血运行,增强内脏功能,长期习练对高血压、心脏病、肠胃疾病大有益处。

缠丝疏通手臂大经络,可调节心神,使精神内守,内心平静安宁。

【要点】手势上行时意气需向下沉。

欲上先下,欲下先上,上下形成对拉劲。

【注意】在练习时,可分为高、中、低架子练习。

初学者多数练习中架,中架以自己的三脚宽距离为准,可根据自己的体力大小来定,也可作太极桩功练习。

九、缠丝功要诀1.太极拳的圆【太极拳圆的定律】脊椎为轴腰旋转,左右四十五度间。

太极拳缠丝劲

太极拳缠丝劲

太极拳缠丝劲太极拳缠丝劲-------陈氏太极拳小架缠丝劲浅析-------在以往的太极拳书中,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对缠丝劲有较详尽的描述。

P68,“打太极拳须明缠丝精,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P72“浑身俱是缠劲。

大约里缠,外缠,皆是随动而发。

…以自然运之…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非几股劲。

”P74“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

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

显见螺旋缠绕,是太极拳的精华,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拳种的重要标志之一。

打太极拳要求不用力,不用肌肉紧张产生的力,而用中气,中正之气在肢体中不停的作螺旋缠绕运动,在体内入于骨缝,沿脊柱达于四肢。

在四肢可达于肌肤。

何谓“中气”,中气也就是古代说的内气,浩然中正之内气,即为中气。

或道家称之为丹田气,或祖国医学称之为真气。

这里不讨论,真气的来源。

有人不承认真气的存在,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人可能极少。

我国有一批“唯物论者”凡自己不懂的一律视为不存在,一律视为“伪科学”。

内气人人都有,只是多数人感觉不到而矣。

内气就象心电图的电流一样,不做心电图也不知心脏里竟有微电流。

我不认为“内气”,“真气”是练成内丹化成气,在体内收、发运行。

内丹并不存在实体,内气也并非由肾产生。

目前有些病人肾脏已完全损坏,在医院靠透析维持生命,他们仍然有内气,中气。

他们还活着。

所谓内气,人类脏腑之气,就是内气的一种。

五脏六腑之气是维持人体生命之本,靠五谷杂粮,气、水由血液来运营。

如:心气好则定是,心跳有力,心率正常,节律齐正。

人的体内还有很多肌肉,筋腱,平时如内脏一样是不受人体思维控制的。

现在我们知道“心想事成”实际并非心想,心不能想只能跳。

想是高级神经活动,是神经系统在想,它在人的头部。

我们所说的“力由心发”,这个“心”指的是大脑。

好在图说中把“心”放在了解剖学中心脏的位置,离大脑很近,如果把心放在脚踝位置那就太远了点。

陈式太极拳的腿部缠丝劲作用

陈式太极拳的腿部缠丝劲作用

陈式太极拳的腿部缠丝劲作用练好太极拳首先要练好腿部的力量,陈式太极拳作为传统的武术学,其腿部缠丝劲非常的有成就。

练好腿部缠丝也就能够体会到太极拳的好处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的腿部缠丝。

欢迎阅读!简述陈式太极拳的腿部缠丝陈式太极拳的精华体现在腿部缠丝上,也就是常说的推手,这就是技击的重心所在,练习到太极拳一定程度后,就可以研究缠丝劲了。

陈品三先生所谓:﹁打太极拳须明缠丝精(亦作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缠丝劲分为顺逆二种,再配合动作的上下、左右、前后等就形成了立体型态的缠绕圆圈。

缠丝劲是源自中气,中气发于心内(古人之心犹今人之言脑),由肾而生,经命门而出入,动则出,静则入,藏于丹田,入于骨缝,外达肌肤。

陈式太极拳的腿部缠丝闻名于世界,这也是很多人学习太极拳的原因,腿部缠丝对身体的协调性有很大的提高。

陈氏谓﹕其在骨缝中者谓之中气,其形肌肤者谓之缠丝劲。

此言缠丝劲的本质及其生发情形,打拳时是浑身都是缠劲,而用以表现此种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缠丝劲的主体是臂与腿。

品三先生著作在单鞭着内咏诗云:东冲西打在单鞭,左右运行玄又玄,此精〈言缠丝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面似丝缠,斜缠顺逆原有定,最耐浅深细究研,究研功力真积久,且豁然太极拳,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

如欲浑然穷原象,三五光明月正圆,照临天下千万物,无物能逃耳目前,或擒或纵皆由我,头头是道悟源泉。

这首诗是说明了缠丝劲是由心中发而形于股肱为顺逆缠丝;股为腿,肱为臂。

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练好太极拳要不断的专研渗透,陈式太极拳的精华很多。

他说缠丝劲须要仔细研究,日久功深,豁然贯通,浑身都是太极缠丝劲,动静浑然,敌劲难逃我耳目,擒纵在我,这是因为我明悟了缠丝劲道理,自然而然成了太极浑然之象,无往不利了。

手与脚缠丝的配合,一般而言,是同一侧的手和脚,顺则同顺,逆则同逆;但也有例外就是在单脚独立与解脱擒拿时是可以不按此规律的。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浅析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浅析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浅析作者:庞德立来源:《少林与太极》2019年第08期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里提到:“太极拳缠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

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

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

”不难看出,陈式太极拳的动作和劲力路线主要以缠丝劲为主。

太极拳螺旋式的缠丝是“太极”拳名称的由来。

这种螺旋式的运动是独特的中国式的运动方式,为世界所罕有。

在体育锻炼方面,它能促使全身节节贯串地推动,并由此进入内外相合的一动无有不动的境界。

这对内脏器官能起到一种按摩的作用,同时使显于外的神气发生鼓荡,因而强健了大脑皮层,从而增强全身组织器官的健康。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按其性能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的缠丝。

一种是以中指为轴,小指领劲的顺缠丝,顺缠丝内绝大多数是捋劲。

另一种是以中指为轴,大指领劲外翻的逆缠丝,逆缠丝内绝大多数是拥劲。

顺缠、逆缠在身体的表现上各有不同,但又互为其根。

这两类缠丝劲存在于太极拳运动的一切过程中,并贯穿始终。

不管是进缠退缠,还是左缠右缠,都离不开劲力的发放和蓄劲。

发放为出劲发劲,蓄劲为入劲合劲。

在太极拳的运动过程中,内在的劲力路线为:“力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

”外在的动作路线为:“旋踝转膝,旋胯转腰,旋膀转腕。

”外在螺旋缠绕的肌肉骨骼与内在节节贯穿的劲力意识相结合,达到内外相合、完整统一的动作表现形式。

拳论云:上欲动,下必催之,下欲动,上必领之;中间动,上下合之;上下动,中间随乞梢节领,中节随,根节催。

练拳时如果手是直伸直缩而不翻转手心、旋腕转膀,腿是前弓后绷而没有左右旋转、旋踝转腿的配合,就会发生“顶抗”“顶牛”的比力的缺点。

下节也就是腿部,缠丝劲腿上动作的表现形式是“旋踝转膝”。

从人体骨骼结构来说,踝关节与膝关节在不受外力影响的情况下,这两个关节只能前后弯曲和扭动。

怎样才可以做到“旋踝转膝”呢?每个关节都是由两根以上的骨骼形成的,这样就形成中间的关节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陈氏太极拳缠丝功
提高生命质量 储蓄健康 美善人生 造福人类
传统陈氏太极拳缠丝功
1.陈氏太极拳缠丝功为太极入门基础,尤为重要。 2.练习缠丝功过程中,内要专心致志,精神内守,神 不外驰。外要虚领顶劲,尾闾下沉,立身中正,八面 支撑,上下前后左右都要顾及。 3.内外三合圆满到位,要做到意在先,眼在先,身形 紧跟,手的运动在视野范围内。三合和合,十方兼顾, 上下相随,完整和谐。 4.反练亦复如是,缠丝功既是基本功夫也是健身功法 有极强的健身效果。 5.每式练习以5—10次为一组合,有时间多多益善。
• 第二式:黄龙绞水(侧面缠丝) • 1.预备式,开三脚宽,右弓步。左手背贴命门,自然放松。右上肢展 开在右前方,右肘右膝合好,右手在右眼右前方。(上不过眉),坐 腕舒指。眼前视,余光照右手。立身中正(图5)。
• 2.腰微右转,胸右转,渐弓右腿,成右弓步。右掌逆缠向右、向上、 向后划弧。眼视右侧,余光照手(图6)。
• 3.续前,腰微左转,渐成左弓步,右手逆缠向下、向前划弧至腹前中 • 线(约腹前3-4拳距离)。立身中正,余光照手【图7】。
• 4.续前,腰左转,成左弓步。右手继续向左向上顺缠至眉平,立身中 正,眼看右手方向【图8】。
5.腰微右转,胸右转,渐成右弓步。右手塌掌根转成逆缠丝(塌掌根 • 是顺逆缠丝转换的关键),向右、向前、向上呈弧状运至右眼右前方。 • 眼先看右手方向,再转看前方,立身中正。余光照右手【图9】。
• 第五式:二龙盘旋(双手缠 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预备式,马步蹲立,右手位胸前中线,离胸约3-4拳,指尖向右, 掌心向上,坠肘护胸。左手位左肩左前方,离胸约3-4拳距离,指尖 向右,掌心向前,左手虎口与右掌根合住劲,注意坠肘护胸,左逆右 顺,两手保持一小臂距离。眼看右方,兼顾左右【图18】。
• 3.腰微左转,弓左腿,左手逆缠走上弧至左眼左前方;右手顺缠走下 弧至腹前中线。眼看左前方。如此循环往复。反之亦然【图27】。
• 第八式:青龙腾空(前后缠 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右弓步,左侧身,右手顺缠在口鼻中线,指尖向前,掌心向上,距 头部5-6拳距离,右上肢呈三道弯;左手逆缠在左胯旁,离胯一拳距 离,掌心向下,指尖向 前。眼看右手前方【图28】。
您健康
我快乐
• 晟道太极
20151018
• 第三式:白蛇吐信(穿掌缠丝) • 1.预备式,开三脚宽,右弓步。左手背贴命门,自然放松。右上肢展 开在右前方,右肘右膝合好,右手在右眼右前方。(上不过眉),坐 腕舒指。眼前视,余光照右手。立身中正【图10】。
• 腰微左转,胸左转,渐弓左腿,右掌里折腕,塌掌根变为顺缠,向下、 向前、穿掌至腹前中线(约腹前3-4拳距离)。立身中正,余光照手 【图11】。
• 4.胸腰续右转,转体向右,两手转掌弧形运掌,至胸平,左手至右肘 约2拳距离,右臂伸展,注意坠肘,指尖均向前,虎口均向上,掌心 斜相错,保持一小臂距离,指尖相合。头右转(眼看两手前方)。塌 掌根,翻掌,转成左逆右顺,左捋至预备式【图21】。【反之亦然】
• 第六式:二龙戏珠(开合缠 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预备式,马步站立,立身中正,右手在右眼右前方,掌心向前,指 尖向左上,逆缠撑开;左手在左膝上方,掌心向下,指尖向前,逆缠撑开,
上肢训练:九式----------------------• • 第一式:推窗望月(单手缠丝)·················· 1.预备式,开三脚宽,右弓步。左手背贴命门,自然放松。右上肢展开在右 前方,右肘右膝合好,右手在右眼右前方。(上不过眉),坐腕舒指。眼前 视,余光照右手。立身中正(图1)。
• 3.顶劲领起,胸腰右转,成马步,双手塌掌根,右上左下逆缠打开 (双逆开)回到预备姿势。反之亦然。【图24】。
• 第七式:云手(左右缠丝) • 1.右弓步,右手逆缠在右眼右前方,注意坠肘;左手顺缠在腹前中线, 离腹前3-4拳距离,左上肢呈三道弯。眼看右前方【图25】。
• 2.腰微右转,弓右腿。左手顺缠穿掌至右肩窝,坐腕塌掌根,食拇指 轻贴肩窝,转为逆缠。右手塌掌根,转顺缠,略走外弧下压至腹平 【图26】。
• 2.腰微左转,渐成左弓步。右手小指领劲顺缠向下、微向前、向左至腹 前中线(下不过脐),腹前3-4拳距离。左手守命门。立身中正。眼前视, 余光照右手(图2)。
• 3.续前,腰左转,成左弓步。右手继续向左向上顺缠至眉平,立身中 正,眼看右手方向(图3)。
• 4.腰微右转,渐成右弓步。右手塌掌根转成逆缠丝(塌掌根是顺逆缠 丝转换的关键),向右、向前、向上呈弧状运至右眼右前方。眼先看 右手方向,再转看前方,余光照右手。立身中正(图4)。
• 2.腰微右转,沉左臀,翻右臀,右手走逆缠略上提,左手随走逆缠略 下沉。双手手心向后,双手缠丝与双胯要高度协调,完整一气【图 31】。
• 3.腰微左转,沉右臀翻左臀,左手由逆转顺,以腕为轴,略上提,右 • 手由逆转顺,以腕为轴,略下沉,双手手心向上向前【图32】。
• 4.再续接2动作,如是循环往复【图33】。上肢缠丝功终。 • 此九式上肢缠丝功【还有下盘缠丝功九式】乃陈氏太极拳入门基础, 尤为重要,为筑基必练,这里包含了整套太极拳的全部习练内容,要 刻苦认真练习,达到基本标准,练拳时则事半功倍,裨益良多。
• 3.续前,腰左转,成左弓步。右手穿掌继续向左向上顺缠至眉平,立 身中正,眼看右手方向【图12】。
• 4.腰微右转,渐成右弓步。右手塌掌根转成逆缠丝(塌掌根是顺逆缠 丝转换的关键),向右、向前、向上呈弧状运至右眼右前方。眼先看 右手方向,再转看前方,立身中正。余光照右手【图13】。
• •
第四式:俊鸟入巢(抽掌缠 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预备式,开三脚宽,右弓步。左手背贴命门,自然放松。右上肢展开在右 前方,右肘右膝合好,右手在右眼右前方。(上不过眉),坐腕舒指。眼前 视,余光照右手。立身中正【图14】。
两手虎口斜相对。外形饱满,八面支撑,神气十足。眼看前方,余光照两手
• 2.顶劲领起,胸腰微右转再左转。先弓右腿蹬左腿,再弓左腿蹬右腿。 右手塌掌根由逆缠转顺缠向右、向下、向前、向左、向左前上至头平 划一大弧,左手塌掌根转顺缠同时向左、向上、向前、向右、向右后 下,于胸前中线合在右肘弯,左肘膨起,距胸前约2-3拳左转。胸左转。渐弓左腿。右手塌掌根先顺后逆变为刁拿手型, 腕背领劲逆缠,向左、向前,向上弧形运至口鼻中线(约离口鼻3-4 拳距离)。立身中正。眼看前方,余光照手【图15】。
• 3.续前,腰左转。胸左转。成左弓步。右手腕背领劲向左运至眉平。 立身中正,眼看右手前方【图16】。
• 4.腰右转。胸右转。渐成右弓步。右手刁拿手型不变,掌心向上,塌 掌根,腕背领劲向下,经腹前中线,再向前,向右,向上运至右眼右 前方【图17】。
• 2.身体胸腰渐左转,弓左腿,蹬右腿。两手保持一小臂距离,双手左捋 (眼看右方),捋到右手至左肘约2拳距离,左臂伸展,注意坠肘,指尖 均向前,虎口均向上,掌心斜相错,保持一小臂距离,指尖相合。头左 转(眼看两手前方)【图19】。
• 3.胸腰微左转再右转,渐弓右腿蹬左腿,双手塌掌根,转换缠丝,左 顺右逆,右下捋至左手在腹前中线,右手在右膝上方,指尖均向左。 眼看左前方【图20】。
• 2.腰右转,弓左腿。左手塌掌根转逆缠,走下弧经腹前到右胯旁,离 胯约一拳距离;右手塌掌根由逆转顺,略走外弧,前至口鼻中线, (原右手所在之处)距头部5-6拳距离。眼看左手前方。如是循环往 复【图29】。
• 第九式:小龙缠绕(小缠 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预备式站立,双手自然垂于大腿两侧,呈瓦垄掌【图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