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缠丝劲的练习
太极教学之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

太极教学之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内气表现的一种形式。
练习陈式太极拳能突玻去僵求柔的阶段,达到疏通经络,引动内气,使内气与外形协调结合,内气逐渐充实壮大饱满,下面店铺整理了太极教学之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欢迎阅读。
太极教学之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内气表现的一种形式。
练习陈式太极拳能突玻去僵求柔的阶段,达到疏通经络,引动内气,使内气与外形协调结合,内气逐渐充实壮大饱满:到此阶段,不但在健身方面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在技击自卫方面更能达到其奥妙的境界、古人云:“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白长。
”陈式太极拳是“培根润源”的方法。
1.缠丝劲在健身方面的作用通过太极拳放松性的缠绕螺旋运动,可使肌腱和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增大,胶原蛋白含量增加,单位体积内细胞核数目增多,关节软骨增厚,加上肌肉力量的增强,这就加大了关节的稳固性,加大了关节囊周围肌腱.韧带和肌肉的延展性.从而使关节活动幅度加大,柔韧性较好。
螺旋式的缠绕螺旋运动,通过反复拧转绞动,使全身各部肌纤维都参加活动,使肌纤维拉长到一般运动难以达到的长度。
锻炼日久,肌纤维中线粒体数目增多,体积增大,肌肉中脂肪减少,结缔组织增多,毛细血管及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都增加。
因而经常练陈式太极拳的人皮肤会逐渐变得细腻光泽,肌肉弹性好,健美有力。
过瘦、过胖的人练习陈式太极拳都有明显的矫正效果。
一个人每天二十四小时每分每秒气血都在周流循环,如果血液有停滞现象,人就会生病。
气血在人体走的不是直线,随筋脉走的是曲线。
练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就是引导内气在体内循经络沿曲线旋转,它能引导气血周流,促进气血循环,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疾病.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这也正是水流不腐,户枢不蠢的意思。
缠丝螺旋运动还有助于肠胃有序的蠕动,改善肠胃的血液循环,消化酶分泌增多,使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行更顺利。
所以有助于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官能症及溃疡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缠丝功

缠丝功是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也可称作缠丝劲。
在陈氏太极拳缠丝功的练习过程中,需要要明确的一点,那就是缠丝功分为顺缠和逆缠两种。
与此同时,太极拳缠丝功练习的手型和手法是非常重要的。
陈式太极拳缠丝功包含顺缠和逆缠两种。
顺缠是手外旋,即掌心由内向外翻,顺着时钟方向,意气贯注指尖,先拇指,依次至小指。
而逆缠是手内旋,即掌心由外向内翻,逆着时钟方向,意气贯注指尖,先小指,依次至拇指。
无论是顺缠还是逆缠,始终要做到似柔非柔、似刚非刚的劲。
太极缠丝功是内在的功力,见形与否视个人情况而定。
太极八法中有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前六法直接以手完成,这就要求有正确的手型作为基础,手型有拳、掌、勾。
手法是手臂的运使方法,太极拳技法的主体是手法,十三式中前八法主要依靠手法实现,接手的部位和形状分为掌法、拳法、肘法、臂法,这些统称手法。
太极的手法较多,一般有棚、捋、挤、按、平拳、立拳、栽拳、撇拳、贯拳、抱掌、推掌、穿掌、分掌、挑掌、云手、开手、合手、以及采、挒、肘、靠等。
陈式太极拳缠丝功法(一)

63功法缠丝功,陈氏太极拳技法之根本,以顺缠和逆缠两大类为主。
小指领劲大拇指合,带动肢体运动为顺缠丝不停地缠绕,以腰为轴,承上启下,协调催动;大拇指领劲小指开,带动肢体运动为逆缠丝不停地缠绕,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领手。
六种缠丝功动作名称:单手缠丝(左右);交叉缠丝;双捋缠丝;双分双合缠丝;开合交叉缠丝;虚步立圆缠丝(左右)。
一、起势【练法】身体自然站立。
两膝微屈,松垮收臀,向左开步,两脚与肩同宽。
(图1-1、图1-2)。
【要点】集中思想无杂念,全身放松。
【歌诀】顶天立地人中央,浑然一片无极象。
灵机一动太极意,气运四正四隅方。
二、单手缠丝(左右)1.右单手缠丝【练法】(1)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眼平视,膝节微屈。
重心左移,开右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手收于腰间,右手置于腹前,顺逆缠丝画圆。
(图2-1~图2-3)(2)右手顺逆缠变逆顺缠,同时图2-2图2-1图2-3图1-2图1-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64功法重心左右变换。
(图2-4~图2-11)【要点】虚实左右变换,手护头又护裆,画圈。
【歌诀】右手缠丝为一圈,顺递递顺柔连图2-6图2-7图2-11图2-10图2-5图2-4图2-9图2-8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65功法绵。
以腰催动传于手,刚柔快慢自由选。
2.左单手缠丝【练法】(1)两脚开立,膝盖微屈,重心右移,开左步,成左弓步,右手收于腰间,左手置于腹前,左手做顺逆缠。
(图2-12~图2-14)图2-12图2-14图2-13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66功法(2)左手顺逆缠变逆顺缠,同时重心左右变换。
(图2-15~图2-17)(3)最后还原。
(图2-18、图2-19)【要点】重心随缠丝运动左右移动,重心移动时劲力主宰于腰。
圈要画圆。
陈式太极拳核心要领之缠丝劲

⑴正方向①两腿开步成左弓步,左手掤至左脚上方与肩平,右手叉腰,大拇指在后,四指在前,重心在左腿,目视左手;②身体右转,重心右移;同时左手顺缠下沉,里合与复前,目视身体左前方;③身体继续右转,重心左移;同时左手向右上穿外翻至右胸前,为逆缠丝劲,目视左前方;④松左胯,身体左转,左手逆缠外开至左脚上方与肩平,目视正前方。
⑵反方向原理相同,方向相反。
2.右手正面缠丝⑴正方向①两腿开步成右弓步,右手掤至右脚上方与肩平,左手叉腰,大拇指在后,四指在前,重心在右腿,目视右手;②身体微左转,重心左移;同时右手顺缠下沉,里合与小复前,目视身体右前方;③身体继续左转,重心右移;同时右手向左上穿外翻至左胸前,为逆缠丝劲,目视右前方;④松右胯,身体右转,右手逆缠外开至右脚上方与肩平,目视正前方。
⑵反方向原理相同,方向相反。
3.双手正面缠丝⑴正方向①由单鞭动作起势,两腿开步成左弓步,两臂展开,立身中正,目视前方;②身体微左转,右手变掌顺缠划弧下沉,合于小腹前;左手变逆缠上掤,目视右前方;③身体先左转后右转,重心右移;同时右手向左上穿外翻逆缠右掤,左手顺缠划弧下沉,里合与左腿内侧,目视左前方;④身体先右转后左转,重心左移;同时左手向右上穿外翻逆缠左掤,右手顺缠划弧下沉,里合与右腿内侧,目视右前方。
⑵反方向原理相同,方向相反。
这样反复循环运转,可练习选档转腰,两手臂左右缠丝,周身协调一致。
4.单手侧面缠丝⑴左手侧面缠丝①两腿开步成左弓步,左手掤至左脚上方与肩平,右手叉腰,大拇指在后,四指在前,重心在左腿,目视左手;②身体左转,左手变逆缠上掤,身体继续左转,重心右移,左手顺缠向左后方划弧下沉,里合与左腿内侧,掌心朝前,目视左前方;③身体先右转后左转,重心左移;同时左手向左上穿外翻逆缠上掤,目视左前方。
⑵右手侧面缠丝①两腿开步成右弓步,右手掤至右脚上方与肩平,左手叉腰,大拇指在后,四指在前,重心在右腿,目视右手;②身体右转,右手变逆缠上掤,身体继续右转,重心左移,右手顺缠向右后方划弧下沉,里合与右腿内侧,掌心朝前,目视右前方;③身体先左转后右转,重心右移;同时右手向右上穿外翻逆缠上掤,目视右前方。
缠丝劲的运动方式及方法

缠丝劲的运动方式及方法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所在,故在练习时比较强调与重视。
缠丝劲的运动方式,陈照丕老师在理论十三篇中明确指出“缠丝劲分顺缠、逆缠、上缠、下缠、左缠、右缠、里缠、外缠、大缠、小缠、正缠、倒缠,以及百般缠法,都是结合中气运行的。
”虽缠丝劲的方法很多,但在初练时,不必指出哪部分是什么缠法,只分出正缠、倒缠即可,也就是顺缠、逆缠法。
陈式太极拳老架演练中,手和腿的顺逆缠丝表现行式为:小拇指领劲大拇指里合向手心方向旋转为顺缠,大拇指领劲小拇指里合向手心方向旋转为逆缠;腿的膝关节外旋脚小指领劲为顺缠,腿的膝关节内旋脚大指领劲为逆缠。
其它缠法,在练拳时有什么身法,就有什么缠丝劲的表现。
顺、逆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运动中相互矛盾、相互转化又互为其根的两种基本缠丝法,它们存在于太极拳整个套路运动过程中,并贯串始终。
在这两种基本缠丝法之下,因方位不同和变换各异,又分出五对不同的方位缠丝。
即:左右缠丝、上下缠丝、里外缠丝、大小缠丝、进退缠丝。
其中左右和上下的方位缠丝合成为一个整圆,同时结合里外,使平面圆变成立体圆,这正是太极式螺旋运动所必具的特色。
其次,为了在练拳时有左右逢源,内外结合,周身一家起见,又有大小、进退两对方位缠丝配合,以满足健身和技击上的特殊需要。
因此,太极拳每一个拳式,在顺逆基本缠丝的基础上,至少要有三对方位缠丝结合一起进行运动。
只要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可以使动作在划弧线运动时有了一定的依据,不论是学习或纠正拳式,也就容易多了。
结合日常习练的经验,根据习练的需要缠丝劲主要分为:单手正面缠丝(单云手)、双手正面缠丝(双云手)、单手侧面缠丝、后捋缠丝、前掤后捋缠丝五种。
下面以单手正面缠丝中的左单云手为例,介绍一下缠丝劲的练习方法。
动作一:两脚开步成左弓步,左手上掤至左膝上方与肩平;右手叉腰,拇指在后,其余4指在前,目视左手,重心在左。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同时左手划弧下沉,里合于小腹前,为顺缠丝劲。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单式训练(1)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单式训练-----胸腰折叠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动作一(预备势):身桩端然恭立,顶劲虚虚领起,以中气潜转为轴,松腰下气,身体螺旋下沉,双肩松开似脱,下塌外碾,内卷里合,膻中穴微内含,心气与横膈膜同步沉降,双手同时转换有序,互为主宾。
双手出劲双顺缠,自身体胯侧折腕旋转,借助旋腕转膀之劲,画下弧分别运升至身体两侧上方,气聚轴腕,上搠下折,肘微里合,高与肩平,双手指松直偏下,虎口撑圆,劳宫穴内含,掌心向下。
双脚右(左)前左(右)后站立,横向距离约60厘米,前脚尖对准后脚跟,同时,松(右)左胯,泛(左)右臀,双胯挣衡前卷里合,开膝合膑,双腿里缠,十趾抓地,裆部撑圆,重心蓄于右(左)腿,六四分成,腰劲向下松串,注入脚底植地生根。
周身合住劲,同时呼气,气聚中宫,眼注前方,耳听身后,兼顾两肾(图3—9)。
动作二:接上势,顶劲虚虚领起,以中气潜转为轴,腰劲后撑,向下松塌,身体螺旋下沉,双肩松开似脱,下塌外碾,乘开中寓合的运动挣衡对拉拔长,由前向后旋转半圈,引导肩井、云门、极泉、曲池、曲泽、内关、劳宫等诸穴内气机潜转。
开胸合背,双手同时转换有序,互为主宾。
双手入劲变为双逆缠,自身体两侧上方坐腕旋转,借助旋腕转膀之劲,由前向后画上弧缠绕半圈,气聚轴腕,上折下掤,肘微里合,高与眼平,双手指松直,虎口撑圆,劳宫穴内含,掌心向前。
裆部撑圆,借助旋踝转腿之劲,小腹关元与中极穴向内收敛纳气,冲震命门,裆劲上弧调动,重心移至后腿,六四分成,腰劲向下松串,注入脚底植地生根。
周身合住劲,同时吸气,气结中宫,眼注视前方,耳听身后,兼顾两肾(图3—10)。
动作三:接上势。
顶劲虚领,以中气潜转为轴,松腰下气。
身体螺旋下沉,画内下弧做合胸开背,双肩松开似脱,下塌外碾,乘合中寓开的内卷里合运动,由后向前做下弧立圆旋转,引导肩井、云门、极泉、曲池、曲泽、内关、劳宫等诸穴内气机潜转,膻中穴微内含,心气与横膈膜同步沉降,双手转换有序,互为主宾。
教你一招如何练出螺旋“缠丝劲”的训练方法

教你一招如何练出螺旋“缠丝劲”的训练方法太极拳之所以异於其它拳术的,不在於动作的缓慢,因为太极拳也有动作快的时候,也不在於手法用劲的柔和,因为太极拳也有手法用劲刚的一面,其不同特殊的是一种运转螺旋的《缠丝劲》。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的动作是走弧线成圆形的,但是单纯的弧线圆形是没有螺旋的作用的,一定要在圆圈之中,蕴藏著一种好像螺丝似的旋转劲道,才能称之为《缠丝劲》。
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精华,太极拳能够以小力胜大力,以慢制快,全在於有了缠丝劲。
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的一种特殊的练法,陈王廷的《拳经总歌》开首两句: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丝我皆依。
就是指这缠丝劲。
螺旋形的动作,由内往外转而向前进是《顺缠》,由外往内转而向後退的是《逆缠》,因此缠丝劲基本上分为顺逆缠丝。
在整套拳架中的每一手动作,都是由这顺逆两种缠丝劲,错综复杂地变化著;因为各手的动作速度不一和方位的不同,而分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大缠、小缠;进缠、退缠等五对。
《缠丝劲》的分类虽有多种,但除上述的顺逆缠有关缠丝的实质外,其余的分类不过是依照拳势而形成的。
陈鑫说:「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的法门也,不明此理,及不明拳。
」中气就是平素练习拳架锻练出来的内劲,内劲发源於丹田,动则劲由丹田而发,静则劲归入丹田。
由内而外的顺缠,内劲随著动作运转缠绕到四梢(两手尖与两足尖),由外而内的逆缠,内劲又随著动作循原路运转而归入丹田。
顺缠大部是蕴藏於棚劲之内,是属於发放;逆缠大部是蕴藏於履劲之内,是属於蓄放。
太极拳用於对敌时,搭到敌方能够随屈就伸,能够避实就虚,微微转动,随化随发,以及有一种绞来绞去的劲,拿住对方不能转动,进不得进,退不得退,都是缠丝劲的妙用。
陈鑫说:「要拳《缠丝劲》作何用?盖硬与人直接者则人易躲闪,易离去,惟以柔接之,则人易其柔软而心不惧,心不惧故不躲闪,惟以其柔软缠丝法接之,未黏住人身则已,如黏住人身,则人不能躲闪;躲则以手跟之,如漆胶黏硬物,物自不能躲闪,离则以缠法缠绕其肱,如蜘蛛以丝缠蝇,又如已上之螺丝,欲硬拔去不得。
太极缠丝功的训练方法

62刚柔太极练法缠丝功是训练太极拳缠丝劲的功法。
什么是缠丝劲?历代陈式太极拳名家都或多或少地进行过论述。
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论述得最为精确和中肯。
“吾读诸子太极图而悟打太极拳,须明缠丝精(劲)。
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这句话中有一个关键词,就是中气。
中气又称脾胃之气,我们常说的“中气不足”“中气十足”“中气下陷”中的“中气”,说的就是脾胃之气。
中气足则人体的脾胃功能健旺,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通道畅通;反之则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
中气在太极拳运动中说到底是呼吸的练习。
我们练完一遍太极拳套路后,有时候感觉到神清气爽,会情不自禁地说“真舒服”,这个舒服很大一部分是中气运用得当的表现。
成吉思汗征服欧亚大陆的时候,将士们的坐骑是“蒙古马”,这种马除了四肢坚实、肌腱发达等特征外,关键是在蒙古马成为战马之前,被人为地豁通了鼻腔,两腔合一腔,这样呼吸吞吐量大,在战场中爆发力量大,马速加快,战斗力可想而知。
人们在锻炼中气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要达到类似蒙古马的效果,增大呼吸量,扩张肺部,促使中气充沛,只不过不能用豁通鼻腔的方法来锻炼中气。
锻炼中气的方法很多,太极拳的法门是通过锻炼寻找缠丝劲,在得到了缠丝劲的同时,也养就了中气。
缠丝劲,在陈式太极拳中是指内劲通过变换方向而产生的螺旋劲力。
这个概念很枯燥,不好理解。
举个例子,一根麻绳,我们看到的形状是几股绳子上而翻下,下而翻上,忽上忽下,上下交错,有规律地缠绕在一起。
缠绕在一起,就形成了合力。
麻绳靠缠绕而凝聚,我们通过缠丝劲的锻炼使中气饱满顺畅,并有规律地在技击和健身中发挥作用。
“太极拳缠丝法也。
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说的是方向。
大小是形式,顺逆才是缠丝的本质。
因此,我们可以明确地把缠丝劲分为顺缠和逆缠,其他各把缠丝都是在顺逆缠丝的基础上太极缠丝功的训练方法文/王占斌变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氏太极拳缠丝劲的练习
陈氏太极拳缠丝劲的练习
“缠法”这个词是陈氏十六代陈鑫(字品三)在所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中提出来的。
他说:“太极拳,缠法也。
”又说:“不明此,即不明拳。
”肯定了缠法在陈式太极拳套路中的重要地位。
他又具体说明:“此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
”
根据我体会,应当是顺、逆二法是它的自转基本变化,而且自转的顺、逆,也都自然有进退、左右、上下、里外的区别。
至于大小则属于公转的范畴。
但根据什么来定顺、逆,陈鑫却未说明,也没把手部公转的正旋、反旋和双手运转中的配合方式说明,更没有谈到手部的缠法规律,不免使学者茫然莫知要领。
今就我从陈师所传,并参考陈鑫菱在眼、身、步、手方面的缠法,加以介绍。
沈家桢、顾留声所著《陈式太极拳》将缠法的顺、逆定为基本缠丝,其它五对为方位缠丝,这比陈鑫将六对缠法并列,较为明确,是进步的。
但沈说:“顺着时针旋转方向为顺,反之为逆。
”我认为这还不能说明手足缠法的顺逆。
因为手足是左右各二,右手顺时针旋转为顺,左手的顺时针旋转反为逆了。
所以我把他这个说法仅用于躯干的旋转,即身向左转为顺,右转为逆。
腿部缠法的顺逆,则应以身体旋转的方向而变。
凡身向左转,则左顺而右逆;右转则右顺而左逆。
顺缠应膝向上提,逆缠应膝向
下垂。
但只许一提一垂,没有双顺,双逆的变化,而且绝对不许向左右摇摆。
手部自转比较容易区别顺逆。
凡大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到向上,则为顺缠;小指向外翻转掌心转到向下,则为逆缠。
手与臂部配合着向左右、前后、上下旋转,则为公转。
公转的方向有左、右、前、后、上、下、的区别。
左右及上下公转中的自转,只有一顺、一逆。
即:凡右 (左)手向右(左)转,逆缠上开顺缠下收的为正旋。
开时逆缠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从心口前下颏旁斜向右(左)上转,转到手高齐眼为度,这是上半圈。
接着松肩、沉肘、塌腕、手指上扬,将肘收到肋旁,肘贴肋部,只用小臂带转以肚脐上转到心口前为度。
陈鑫说:一只手只管半个身躯(在技击方面,手同岗哨,以防卫躯干为主)但他原说:“以鼻为中界。
”我恐学者误会为“必须将手收到鼻前”,所以改正为心口前。
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说“无过不及”,当然应该有个界限作为过与不及的标准。
陈式手法与躯干的配合便是:高不过眼。
低不过脐,中不过心口(要求掌心斜对心口)。
过则劲丢,不及则顶。
一般说来从心口到眼的旋转约以90°为限。
以上是正旋的规律。
如云手的左右手或拦擦衣的右手运动。
公转左右反旋的手是:顺缠从左或右外上斜角向里收转,而手指的方向仍向左或右外上斜角,肘应收到乳房下。
然后变逆缠,先将肘转贴肋部,再以手领肘经心口与胯齐,再转到高与眼齐为度,如一路的十字手等。
此为公转的反旋。
手部上下反旋的式子最少,只有金鸡独立是两手同走反旋而
一上一下,从心口前变逆缠分开的。
上手先走顺缠经过心口上转,即变为逆缠,经口、鼻前转到头顶百会穴,如托物状向上托起。
下手也从心口向下变为逆缠,经过胯前向胯外下按。
它的自转缠法只是顺逆两转,但要注意上正、下斜的方向。
前后公转手的配合都是走反旋,但后手从顺缠经过心口前变逆缠,经胯前斜向外后转出,转到90°(从心口前计算)即变顺缠沉肘收转到肋旁,然后从腕变逆缠, 经耳下向胸前转出,如掩手肱捶,自转缠法共变四次。
高探马则当肘以顺缠收到肋旁,手向耳旁上转时,又略变逆缠,经耳下时复变顺缠外转,缠法共变五次。
二路伏虎则共变六次。
所以应当注意在不同式子中,手部缠法在运行到什么部位时变什么方向,一点也不许错。
《太极拳论》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是有道理的,也是学拳时应当注意的。
手的前后旋转如搂膝拗步、倒卷肱还有个规律是前手正,后手斜。
或说为前窄后宽。
它是指的两手配合方向,同样应当注意。
至于眼法是否也有顺逆的区别呢?当然有的。
眼是传达意志,指挥全身因敌变化的器官,又是负责观察敌情和地形,以便进攻退守的器官。
陈鑫说:“练拳时,无人若有人,交手时,有人如无人。
”孙子兵法也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练拳时,“无人若有人”是指眼观对方肢体的动静而适当应用各种着法应敌,是知彼的方法。
知彼的方法首先是看对方站立的步法,从而推断对方将采用何种方向、方法进攻。
这都是用眼观察所得,加以合理的判断,才能机动灵活地进行防守与反攻。
所以,陈式每个式子都有一定的主要方向。
主要方向是当未动
步前,以出步的方向为主。
出步方向定后则以手的最后攻击目标为准。
因此眼的方向和身法步法一致者为顺;眼的方向与身部旋转和手法变化过程中的方向相反者为逆。
缠丝劲训练的基本形式
太极拳本身的运动方式决定了缠丝劲训练的首要性。
太极拳要求动作须沿弧线运动。
要想达到这一运动目的,必须通过身体的内外协调旋转才能实现,也正是因为有了身体的旋转才产生螺旋式运动,才产生了整体的缠丝劲。
正常情况下,身体的立体旋转训练是练出缠丝劲的基本形式。
我们有三层训练模式,每层又有定步、活步两种训练形式。
这里介绍的是定步训练模式,活步训练模式则是把定步左右旋转变为进退步习练。
初级缠丝:抱球提塌
动势:身体中正,两脚同肩宽,双手左右抱圆,站成浑圆桩,保持相对静止状态。
随腰胯左右旋转,相抱的双手也左右摆动,两膝配合腰胯做一前一后的立体提塌运动,腰胯尽量旋转,膝部动作要小。
练到功成时,可以左右整体旋转发力试劲。
要领:眼神始终平静地看正前方。
保持中正旋转状态,胯要松塌,不许浮起,肩肘松坠,不要随意变形。
速度均匀,达到“上领下塌中间转”的状态。
中级缠丝:开合提塌
动势:相当于陈式太极拳中的肘底捶。
身法同初级缠丝,定步左有旋转,即左右手做前后开合运动,手部动作形式同倒卷肱动作。
练习过程中,眼神始终注视前侧。
练到功成时,可以左右
整体旋转发力试劲。
要领:练习过程中,眼神始终平静注视正前方。
保持坠肘状态,不要随便撑肘,掌指领劲,螺旋松柔地做开合运动。
高级缠丝:定步云手
动势:以右向为例,身体中正,两脚同肩宽,站成侧马步,左右手随腰胯左右交替划圆,动势有双正、双反和一顺一反三种,两膝配合腰胯做一前一后的立体提塌运动,腰胯尽量旋转,膝部动作要小。
练到功成时,可以两人挤按试劲,以不丢不顶为准。
要领:眼神不要散乱、始终注视右前侧。
保持中正旋转状态,注意松圆缓匀,膝部合而不僵,胯部塌而不死。